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与组织互构:基层治理者的数字负担及其应对——基于上海市X街道数字治理平台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文军 高芸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57,共15页
数字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新范式,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数字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效率,但在面对“减负增能”的政策导向时,实际上基层治理者正普遍地面临工作时间延长、工作压力增大等数字增负效应。基于上海市X街道... 数字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新范式,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数字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效率,但在面对“减负增能”的政策导向时,实际上基层治理者正普遍地面临工作时间延长、工作压力增大等数字增负效应。基于上海市X街道数字治理平台的经验研究,文章搭建了“数字技术—基层治理者—社区居民—科层组织”的分析框架,以类型化方法区分了基层治理者的组织性负担、技术性负担、主体性负担与互动性负担,并具体剖析了数字负担的形成原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基层治理者的数字负担主要包括组织性负担、技术性负担、主体性负担以及互动性负担。在基层数字治理实践中,四种数字负担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再生产的生态系统,这一循环过程构成了数字治理的复杂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数字治理 基层治理者 数字负担
下载PDF
确定性的终结:新发展社会学的范式确立与边界扩展
2
作者 文军 王云龙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6,256,共12页
发展社会学致力于以秩序和进步为基础建构自身的概念前提与核心议题,并持之以恒地探索社会发展之确定性路径。但面对不确定性浪潮的侵袭,不仅社会本体的变迁速率超出了既定理论框架所能捕捉和承载的极限,学科体系的合法性也面临着前所... 发展社会学致力于以秩序和进步为基础建构自身的概念前提与核心议题,并持之以恒地探索社会发展之确定性路径。但面对不确定性浪潮的侵袭,不仅社会本体的变迁速率超出了既定理论框架所能捕捉和承载的极限,学科体系的合法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需要积极谋求新发展社会学的范式确立,更好地回应新事物的发展和新趋势的演变。同时,作为后学科的话语前沿,新发展社会学的知识边界也将从“证明的逻辑”扩展为“发现的逻辑”,以更具活力、更具时代性的不确定性思想促成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与稳态发展,这既是对传统阐释框架的反思阐释,也是社会进步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社会学 不确定性视角 范式确立 边界扩展
下载PDF
多重身份政策企业家如何推动政策创新?——以G市环境社会治理创新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任敏 徐琳航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110,198,共21页
多重身份作为政策企业家的新兴特征,对成功的政策创新发挥着积极效应。政策企业家的多重身份源于体制内政治身份与体制外社会身份的叠加,不同身份携带的角色资源为政策企业家构建可为的制度空间,进而采取因应性行动策略对政策创新施加... 多重身份作为政策企业家的新兴特征,对成功的政策创新发挥着积极效应。政策企业家的多重身份源于体制内政治身份与体制外社会身份的叠加,不同身份携带的角色资源为政策企业家构建可为的制度空间,进而采取因应性行动策略对政策创新施加影响。论文围绕“政策企业家多重身份何以影响和推动政策创新”的核心命题,构建“多重身份—制度空间—行动策略”分析框架,系统揭示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1)政策企业家政治身份和社会身份叠加产生“政治、技术、组织和关系”的角色资源积累。(2)多重身份携带的角色资源对制度空间发挥塑造功能,具体表现为“扩展行动空间、拓宽组织边界、打破创新依赖和突破知识壁垒”。(3)适宜的制度空间促进政策企业家的行动策略选择,“跨体制流动、构建政策共同体、知识输入和制度化输出”是实现政策创新的关键策略。在G市“双河长制”和“五位一体”环境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多重身份、制度空间与行动策略间的相互关系得以印证,多重身份对政策创新发挥积极效应得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身份 制度空间 行动策略 政策企业家 环境社会治理
下载PDF
结构洞理论视角下城市片区治理的行动逻辑及其反思——基于上海市F街道的实践考察
4
作者 文军 杜婧怡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7,共11页
基层治理体系作为国家制度执行能力和社会基本运作秩序的集中体现,已然随着不确定性时代的来临而涌现出多重风险。现阶段,中国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困境主要是围绕以街道为代表的国家行政力量与以居委会为代表的社会自治力量在基层场域的... 基层治理体系作为国家制度执行能力和社会基本运作秩序的集中体现,已然随着不确定性时代的来临而涌现出多重风险。现阶段,中国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困境主要是围绕以街道为代表的国家行政力量与以居委会为代表的社会自治力量在基层场域的潜在矛盾甚至冲突展开的。凝聚力不足、资源整合受阻、注意力调配失调,共同阻碍着当前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深入开展。街道与居委会之间设立的“片区”则通过占据街居之间的结构洞位置成为优化街居关系、纾解基层行政与自治张力的重要接点。尽管片区治理的模式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借助于结构洞的理论视角分析,我们在经验调查中发现,以“片区”为核心的治理实践不仅形成了一套规范有序的行动逻辑,而且为城市基层治理的合作共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片区治理 接点治理 结构洞理论
原文传递
建构以“人民性”为价值引领的不确定性风险应对机制
5
作者 文军 陈雪婧 《社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9,共17页
一、问题的提出:当今社会的不确定性风险及其影响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国际形势日益严峻,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日趋增多,尤其是2020年全球性的新冠疫情的到来让人们对不确定的生活、未知... 一、问题的提出:当今社会的不确定性风险及其影响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国际形势日益严峻,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日趋增多,尤其是2020年全球性的新冠疫情的到来让人们对不确定的生活、未知的风险感到更加恐慌,学界对“风险”特别是“不确定性风险”的理论和实践探讨愈加热烈。简单来讲,“风险”(risk)是指“危险产生影响的概率”,1是可测量、可计算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指缺乏知识和难以预测未来的事件、结果和后果。2从概念上看,风险更多被理解为某一活动对人类所重视的事物影响的不确定性和后果的严重性,3是一种结果不确定的事件,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之一在于前者是可治理的,而后者无法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风险 风险应对机制 全球性问题 价值引领 缺乏知识 国际形势 问题的提出 大变局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域下的多民族组织化实践: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6
作者 文军 杜婧怡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8,F0002,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多民族组织化议题存在深度契合。现阶段,立足于“政治性”的民族整合方案已经趋于成熟,基于“文化性”的多民族组织化实践成为巩固国家团结秩序的关键。文章提出了文化工具箱理论视角下的多民族组织化模型。研究发...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多民族组织化议题存在深度契合。现阶段,立足于“政治性”的民族整合方案已经趋于成熟,基于“文化性”的多民族组织化实践成为巩固国家团结秩序的关键。文章提出了文化工具箱理论视角下的多民族组织化模型。研究发现,以文化为纽带的多民族组织化已经具备现实基础:民族政策与国家设计给予多民族组织化以合法支撑,社会变迁与即时任务为多民族组织化创设出情境机遇,民众协作与精英推动为多民族组织化提供主体保障。未来,仍需在制度的阐释与建构、情境的创造与吸引、主体的联结与重构等方面展开深度介入,以多民族组织化实践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组织化 文化工具箱理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共同体
下载PDF
参与式预算的中国乡镇实践及其多元路径探索——基于多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7
作者 任敏 谢彩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2,共10页
以公众参与为核心的参与式预算的乡镇实践是基层民主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形式,彰显和践行了基层治理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乡镇治理有效的重要抓手。既有研究多聚焦于单案例的模式讨论抑或单一要素的净效应,对我国参与式预算的乡镇实践缺... 以公众参与为核心的参与式预算的乡镇实践是基层民主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形式,彰显和践行了基层治理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乡镇治理有效的重要抓手。既有研究多聚焦于单案例的模式讨论抑或单一要素的净效应,对我国参与式预算的乡镇实践缺乏总体概括,对其多样化实现机制也缺乏学理性讨论。文章基于TOE理论框架,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对26个乡镇参与式预算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乡镇居民预算参与是数字基础设施、预算资金量、行政主导层级、制度化安排和居民参与素养等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且存在着“技术-组织型”“技术-环境型”“组织-环境平衡型”和“技术-组织-环境三轮驱动型”4类驱动实现高水平居民预算参与的差异化路径。为筑牢乡镇治理有效的民主基础,乡镇参与式预算实践应结合当地财政水平与资源禀赋差异,融合并发挥差异化路径的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有效 参与式预算 居民预算参与 预算民主
下载PDF
乡村文化治理的主体特征与模式选择——以农村移风易俗为例 被引量:22
8
作者 李建军 段忠贤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0-176,共7页
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抓手,是保障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的一场持久攻坚战。乡村风俗礼仪异化、习俗变低俗的现象,是乡村文化空间治理失灵、资本转换方式扭曲、公序良俗式微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彻底整治农村... 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抓手,是保障乡村振兴行稳致远的一场持久攻坚战。乡村风俗礼仪异化、习俗变低俗的现象,是乡村文化空间治理失灵、资本转换方式扭曲、公序良俗式微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彻底整治农村陈规陋习,需要国家、社会和市场多种主体力量的协同合作与联合行动。从村民参与性和主体力量多元性的视角,可以将乡村文化治理划分为动员型模式、自治型模式、协同型模式和整合型模式四种类型,每种模式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和比较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治理 移风易俗 场域理论 主体特征 模式选择
下载PDF
分级处遇视角下前科制度的多层构造研究
9
作者 曹波 白琳 《海峡法学》 2025年第1期71-86,共16页
我国现有前科制度未对犯罪人前科规范限制作适用上的区分,“轻重倒挂”的现象与轻罪治理的预期功能失衡,前科制度存废论争聚讼不已。尽管前科制度存在设定主体与设定方式规范阙如等不足之处,但前科制度在契合社会防卫价值追求、统合报... 我国现有前科制度未对犯罪人前科规范限制作适用上的区分,“轻重倒挂”的现象与轻罪治理的预期功能失衡,前科制度存废论争聚讼不已。尽管前科制度存在设定主体与设定方式规范阙如等不足之处,但前科制度在契合社会防卫价值追求、统合报应预防刑罚目的等方面的正面价值使其无法被简单地消除或纯粹地否弃。前科制度改革理应紧密围绕其内在积极正面价值,坚持国家立法原则、比例原则和关联性原则,对照犯罪分层、刑罚个别化的理论指导以及宽严相济的政策指引,着眼于犯罪构成要素的实质差异,构建前科规范限制解除必要性量表,实行前科制度的分级处遇,同时健全司法救济等配套措施以确保前科规范限制解除实现应有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科 前科消灭 轻罪治理 犯罪分层 分级处遇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及其治理 被引量:17
10
作者 文军 陈雪婧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33,共16页
城乡融合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力举措。近年来,城乡融合发展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张力不断激化,主体参与、空间融合、要素流动、治理体系等层面的不确定性不断增长,甚至可能推... 城乡融合发展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力举措。近年来,城乡融合发展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张力不断激化,主体参与、空间融合、要素流动、治理体系等层面的不确定性不断增长,甚至可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步入一种“不确定性”的情境中,使得各种发展机遇与不确定性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性”提供了理解城乡融合过程中风险生成和演化的重要视角。对此,亟须以“不确定性”为导向,强化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共同体意识,重构城乡空间秩序,引导要素有序流动,夯实协同治理体系,以化解不确定性风险,有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促进乡村振兴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风险 风险治理
下载PDF
乡村治理中的农民组织化: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被引量:10
11
作者 文军 卢素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2-92,共11页
农民组织化是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但这一议题长期在理论层面的“可能与不可能”和现实层面的“可行与不可行”存在着诸多学术论争。如果以新“钻石结构”组织模型为分析框架,结合中国乡土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组织运行的基本逻辑来分析,... 农民组织化是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但这一议题长期在理论层面的“可能与不可能”和现实层面的“可行与不可行”存在着诸多学术论争。如果以新“钻石结构”组织模型为分析框架,结合中国乡土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组织运行的基本逻辑来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在中国大力推进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农民组织化已经具备理论上的可能:建设乡村共治格局的诉求和留存的组织文化为农民组织化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流动性形塑了农民以组织化来应对各类不确定性的组织目标,村庄多元行动主体要在组织中获取身份资格并寻求他人承认,技术与信任的耦合效应整合并提供了组织化生存所需的公共资源。但要想把农民组织化从理论延伸到现实层面,还需要基层组织适时转换引领者和协同者的角色,再嵌入农民的关系、利益与实现目标,推动多元行动主体情境性地去建构组织文化与结构,同时加强技术引进与本土化改造村庄外部资源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农民组织化 农村基层组织 新“钻石结构”组织模型
下载PDF
“家-社会-国家”:一种理解革命精神的文化范式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凯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1-168,188,共9页
革命精神既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真理力量,它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范式是一种具有理论反思和批判精神的研究方法,能够揭示革命精神的内在机理,可以反映革命精神的运行规律。以“家—社会—国家”... 革命精神既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真理力量,它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范式是一种具有理论反思和批判精神的研究方法,能够揭示革命精神的内在机理,可以反映革命精神的运行规律。以“家—社会—国家”的文化范式研究革命精神,可以较为直观地把握革命精神的文化现象,推动革命精神的创新性发展。“家—社会—国家”文化范式具有三种可能性:“家”呈现革命精神的微观特征、“社会”映射革命精神的文化条件、“国家”汇聚革命精神的整体意志。在实践层面,“家—社会—国家”文化范式具有主体要求、互动要求、制度要求,需要以革命精神之光彻照“家”的自我主体性、以革命精神的价值活动推动“社会”的文化整合、以革命精神的理论形态提升“国家”的构建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 文化范式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问题检视与路向 被引量:2
13
作者 程银 李建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第4期164-172,共9页
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本真目的是立足于凝聚和团结起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为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凝心聚力。集中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的建设理念,彰... 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本真目的是立足于凝聚和团结起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为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凝心聚力。集中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的建设理念,彰显了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的本质属性和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立场。在新的时代境遇下检视和透析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问题,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中心地位的治理立场,秉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强化互惠型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推动“公德”和“智能”并举的智慧赋能型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是进一步深化乡村治理共同体研究的必要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共同体 共同富裕 问题检视 实践路向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逻辑向度 被引量:2
14
作者 程银 李建军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2-42,共11页
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革命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自我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其目标是引... 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革命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自我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其目标是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推进社会革命符合历史规律地向前发展,又不断在社会革命中推进自我革命,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守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革命情怀,凸显了党以自我革命精神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坚定决心和制胜秘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勇于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政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革命:社会革命:传统革命文化 逻辑向度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银 李建军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8-24,共7页
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作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机制,既是实现乡村治理主体力量凝聚的联合体,又是纾解其掣肘因素的战略之举和题中之意。近年来,学界对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研究呈如火如荼之势,其主要围绕乡村治理... 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作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机制,既是实现乡村治理主体力量凝聚的联合体,又是纾解其掣肘因素的战略之举和题中之意。近年来,学界对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研究呈如火如荼之势,其主要围绕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理论基石、国家逻辑、路径等方面深入探究,具有研究阶段性特征明显、研究领域及内容集中、研究时代性强的特点。但仍存在着研究学科视角分歧较大、成果形式单一、研究团队化协作化不强、重定性分析轻定量研究等方面的不足。梳理和回顾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研究的概况与经验,探寻破解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研究困境的新思路,以期能更好地促进乡村治理共同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乡村治理共同体 共同体建设 理论渊源
下载PDF
旅游业发展、旅游生态补偿效率与生态文明建设
16
作者 刘遗志 王海 唐磊蕾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87-91,共5页
文章利用云南、广西、贵州三个省份2000—2021年的时序数据,以熵权法为基础,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同步发展指数模型,探索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协同演化规律,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旅游生态补偿效率在两系统协同演化中的积极作用... 文章利用云南、广西、贵州三个省份2000—2021年的时序数据,以熵权法为基础,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同步发展指数模型,探索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协同演化规律,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旅游生态补偿效率在两系统协同演化中的积极作用。结果表明:(1)云南、广西、贵州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趋势,且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体高于旅游业发展水平,同步发展指数也证实了生态文明建设处于领先地位。(2)耦合协调度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长期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实现了从“失调”到“中度协调”的跨越。(3)旅游生态补偿效率在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在两系统协同演化过程中扮演了积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旅游生态补偿 耦合协调
下载PDF
科学把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着力点
17
作者 唐娟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98,共3页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全面推进国际传播工作。通过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能力 文化强国 国家软实力
下载PDF
国家介入与地方行动:乡村内生发展的张力及其化解 被引量:14
18
作者 文军 陈雪婧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基层社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适时介入与有效引领。在乡村内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国家适时介入并有效引领乡村社会的良性变革,是乡村建设的主要路径和基本内容,然而其中存在的一定的现实张力也给乡村内生发展实践带来了挑战。本文从新内生... 基层社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适时介入与有效引领。在乡村内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国家适时介入并有效引领乡村社会的良性变革,是乡村建设的主要路径和基本内容,然而其中存在的一定的现实张力也给乡村内生发展实践带来了挑战。本文从新内生发展的视角,梳理乡村发展实践中国家介入和乡村自主行动的具体方式,并分析在此过程中国家介入与地方行动之间的张力,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在政策定位层面,国家宏观政策与基层行动策略难以统合,构成国家本位和地方本位的张力;第二,在治理形态层面,他治与自治的合作缺乏弹性空间,构成行政化他治和地方性自治的张力;第三,在资源配置层面,基层政绩要求和能力欠缺,构成重点帮扶和均等投放的张力;第四,在行动主体层面,国家介入农民行动的边界不清,构成国家主导和农民自主行动的张力。在多重张力并存的情况下,国家与农民互构式的新内生发展机制可以缓解张力之冲突,通过合作式吸纳、培育农民自组织、完善资源分配方式、建立超地方的行动者网络等方式,或能促进国家介入与地方行动的协调互动,共同推动乡村迈向内生发展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发展 国家介入 地方行动 乡村治理
下载PDF
从“不稳定性”到“不确定性”: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不确定性工作的兴起及其启示 被引量:4
19
作者 文军 刘思齐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6,211,共11页
伴随数字化时代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工作的不确定性激增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不稳定工作”从传统工业社会相对确定的样态转变为数字化时代深度不确定性的形态,由此引发其在概念界定、理论建构和现实应对层面的多重困境。在此... 伴随数字化时代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工作的不确定性激增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不稳定工作”从传统工业社会相对确定的样态转变为数字化时代深度不确定性的形态,由此引发其在概念界定、理论建构和现实应对层面的多重困境。在此背景下,以“不确定性工作”来代替“不稳定工作”并展开新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因此,通过对比传统工业化时代“不稳定工作”与数字化时代“不确定性工作”在劳动空间、劳动时间、劳动主体、劳动关系、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六个维度的发展转型,我们可以勾勒出数字化时代“不确定性工作”的发展特征与基本内涵,并通过对其时代意义的揭示,为个体、企业、国家和社会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也希望以此为未来的持续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不确定性工作 不稳定工作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增强了农业经济韧性? 被引量:32
20
作者 王志凌 曾洪 罗蓉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44,共12页
把握数字基础设施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是现阶段实现乡村振兴与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议题。基于数字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经济韧性增强的内在机理,通过构建省际层面农业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把握数字基础设施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是现阶段实现乡村振兴与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议题。基于数字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经济韧性增强的内在机理,通过构建省际层面农业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了农业经济韧性增强,能够提升农业经济抵抗力与恢复力。数字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经济韧性增强的机制在于:数字基础设施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融合、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与农业技术进步水平,助力农业经济增强。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东部地区、“宽带中国”政策试点地区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农业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据此,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政策,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以增强农业经济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农业经济韧性 农村人力资本 农业产业融合 农业技术进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