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有机酸和多酚组成的贵州5种特色水果酿酒特性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秋竹 谢菡怡 +2 位作者 何娇娇 吴芳 王春晓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8-166,共9页
为评价贵州特色水果的发酵潜力,本研究以水晶葡萄、刺葡萄、猕猴桃、金刺梨和蓝莓为原料开展实验室发酵实验,分析果汁与果酒中有机酸与多酚含量变化,并与商业果酒中相应物质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种水果之间有机酸和多酚含量差... 为评价贵州特色水果的发酵潜力,本研究以水晶葡萄、刺葡萄、猕猴桃、金刺梨和蓝莓为原料开展实验室发酵实验,分析果汁与果酒中有机酸与多酚含量变化,并与商业果酒中相应物质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种水果之间有机酸和多酚含量差异显著,其中金刺梨汁有机酸(72.30g/L)、总酚(2457.16mg/L)和单宁(1112.84mg/L)质量浓度最高,而水晶葡萄汁质量浓度最低(有机酸7.63g/L、总酚8.52mg/L、单宁7.45mg/L)。发酵过程改变了有机酸和多酚含量,所有果酒总有机酸含量明显降低,蓝莓酒和刺葡萄酒总酚和花色苷含量增加,猕猴桃酒和金刺梨酒总酚和单宁含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水晶葡萄酒变化不明显。只有商业红葡萄酒和商业蓝莓酒中检测出了少量白藜芦醇,质量浓度在0.29~5.98mg/L之间。对比商业果酒,实验室酿造金刺梨酒和猕猴桃酒有机酸含量偏高,金刺梨酒总酚和单宁偏高,实验室酿造刺葡萄酒花色苷含量最高,是所有商业果酒的2~3倍。贵州特色水果具有各自有机酸和多酚组成特征,呈现不同的发酵变化,本研究为贵州特色果酒加工过程中工艺方法的选择如浸渍、复合果酒酒体设计等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酒 有机酸 白藜芦醇 花色苷 单宁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酿酒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2
作者 吴成 王春晓 +3 位作者 王晓丹 周鸿翔 黄永光 邱树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8-355,共8页
高通量测序技术是分析研究酿酒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测序方法简单、通量高、速度快和准确度较高等特点。本文在阐述高通量测序技术特点和测序平台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其在酿酒微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中常用的数据分... 高通量测序技术是分析研究酿酒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测序方法简单、通量高、速度快和准确度较高等特点。本文在阐述高通量测序技术特点和测序平台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其在酿酒微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中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应用现状,旨在为酿酒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者提供较为系统、全面的关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使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平台 主成分分析 相对丰度热图 白酒 葡萄酒
下载PDF
酿酒小曲中功能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3
作者 王春晓 唐佳代 +2 位作者 吴鑫颖 周鸿翔 邱树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309-316,共8页
功能微生物的挖掘与应用是近年来酿酒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共同关注的焦点,然而,检索CNKI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发现,近10年关于酒曲中功能微生物的研究有超过400篇文献针对大曲,针对小曲的相关研究报道却不足50篇。本... 功能微生物的挖掘与应用是近年来酿酒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共同关注的焦点,然而,检索CNKI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发现,近10年关于酒曲中功能微生物的研究有超过400篇文献针对大曲,针对小曲的相关研究报道却不足50篇。本文首先介绍了小曲的定义、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然后综述了酿酒小曲中功能微生物在种类、筛选方法、功能成分、应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酿酒小曲中功能酵母主要功能产物的代谢机理,为酿酒小曲中功能微生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工业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霉菌 细菌 高级醇
下载PDF
非酿酒酵母属酵母的葡萄酒发酵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春晓 俞俊竹 +1 位作者 周文亚 许引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9-548,共20页
葡萄皮上天然存在着非酿酒酵母属酵母(non-Saccharomyces),主要在葡萄酒浸渍和发酵初期发挥作用,近年来非酿酒酵母属酵母在葡萄酒发酵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对于酿酒酵母,非酿酒酵母属酵母在酒精发酵中具有较弱的发酵力,可将... 葡萄皮上天然存在着非酿酒酵母属酵母(non-Saccharomyces),主要在葡萄酒浸渍和发酵初期发挥作用,近年来非酿酒酵母属酵母在葡萄酒发酵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对于酿酒酵母,非酿酒酵母属酵母在酒精发酵中具有较弱的发酵力,可将还原糖转化为乙醇及其他代谢副产物,是生产复杂风味和低酒度葡萄酒的潜在优良酵母。不同非酿酒酵母属酵母菌种在葡萄酒发酵应用中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选择具有一定特征的优良非酿酒酵母属酵母应用于发酵中,可以提高葡萄酒的特色化品质。本研究在总结商业化非酿酒酵母属酵母的种类、酿造特点和应用方式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不同非酿酒酵母属酵母对葡萄酒颜色、香气、口感和安全健康4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代谢机理和研究热点:具有高产酸、多糖、胞外丙酮酸及低吸附性等特性的非酿酒酵母属酵母可通过不同代谢机理促进葡萄酒颜色的稳定;不同非酿酒酵母属酵母通过低产乙醇、乙醛、降低挥发性酚类,高产乙酸乙酯、乙酸酯类化合物、乙酯类化合物、高级醇、与萜烯或硫醇释放相关的酶类等途径促进葡萄酒果味香气的提升,增加香气复杂性;非酿酒酵母属酵母通过高产甘油、多糖和乳酸,降解苹果酸等方式调节葡萄酒的口感特征;非酿酒酵母属酵母作为生物防治剂可以降低葡萄酒酿造中二氧化硫的用量,通过代谢降解作用减少有毒化合物,提升葡萄酒的安全质量。本文进一步解析了非酿酒酵母属酵母的基因组和微卫星位点分析研究现状,探讨了目前非酿酒酵母属酵母葡萄酒发酵应用研究的主要接种策略,提出了未来研究仍需关注的热点方向,为非酿酒酵母属酵母在葡萄酒酒精发酵中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发酵 颜色稳定性 香气复杂性 基因型 商业化
下载PDF
贵州三穗特色黄皮蛋加工过程中凝胶形成及颜色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于沛 王修俊 +6 位作者 徐雯 刘林新 杨丽平 陈颜红 聂黔丽 杨万云 姚碧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65-73,共9页
为研究三穗特色黄皮蛋加工过程中凝胶形成及颜色变化机理,以黄皮蛋无铅腌制工艺为基础,测定并分析黄皮蛋加工过程中蛋清游离碱度、微观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及分子间作用力、质构特性、色差、还原糖含量、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情况。结... 为研究三穗特色黄皮蛋加工过程中凝胶形成及颜色变化机理,以黄皮蛋无铅腌制工艺为基础,测定并分析黄皮蛋加工过程中蛋清游离碱度、微观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及分子间作用力、质构特性、色差、还原糖含量、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腌制过程中(0~18 d),蛋清游离碱度不断升高,离子键作用力先升高后降低,氢键作用力、疏水作用力、二硫键作用力则逐渐增加;蛋白从粗毛孔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的三维网状纤维结构;在第12天时,凝胶质构特性各指标总体最高,β-折叠和β-转角为主要结构。腌制12~18 d,高碱度导致凝胶结构被破坏,网孔变大,离子键作用力及质构特性指标水平呈下降趋势。腌制结束(18 d)后,蛋清游离碱度逐渐下降后趋于稳定,质构特性指标水平整体先上升后趋于稳定,凝胶结构自我修复,网孔紧密,凝胶结构稳定。维持凝胶结构的主要作用力为离子键和二硫键,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为β-折叠和β-转角。在色泽形成过程中,羰氨反应与蛋白质分解同时进行,蛋清还原糖含量降低,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蛋清红绿度(a值)和黄蓝度(b值)逐渐升高,颜色逐渐变黄变暗。腌制结束后,蛋清各色泽均无明显变化,形成稳定的金黄色。综上可知,黄皮蛋腌制阶段的6~12 d是控制品质的关键阶段,腌制结束后常温放置6 d,蛋清凝胶性质略微提升,色泽稳定,产品品质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蛋 腌制 加工过程 蛋清凝胶 蛋清色泽
下载PDF
异常威克汉姆酵母与酿酒酵母在混合发酵中的相互作用机制 被引量:8
6
作者 赵剑雷 邱树毅 +2 位作者 王晓丹 袁梦 周鸿翔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201-208,共8页
为研究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Wa)K-008在混菌发酵中的应用潜力以及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ZM-005共发酵中的相互作用机制,使用保藏的两株菌进行混合发酵,以纯接种Sc和Wa作为对照,通过监测发酵体... 为研究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Wa)K-008在混菌发酵中的应用潜力以及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ZM-005共发酵中的相互作用机制,使用保藏的两株菌进行混合发酵,以纯接种Sc和Wa作为对照,通过监测发酵体系中不同菌种的生物量、葡萄糖、乙醇、发酵时间以及CO_(2)质量损失变化探究其相互作用方式。研究发现,在混合发酵24 h后,Wa菌株出现生长停滞和死亡的现象,但Sc菌株生长未受到明显影响,初步排除Wa早期死亡现象是Wa自溶和凋亡,再通过发酵上清液实验和乙醇耐受实验,发现Wa菌株在发酵前期出现的死亡现象不是营养物质缺乏以及Sc产生有毒代谢物的作用。分别通过添加高浓度Sc细胞、破碎Sc细胞和死Sc细胞进行混合发酵,发现Wa在前期出现死亡现象是由于体系中存在高浓度的活Sc细胞,而与死亡和破碎Sc细胞无关。进一步通过透析实验探究其作用机制,透析袋将Sc与Wa细胞分离,避免两者之间出现接触,实验发现Sc和Wa都能在体系中正常生长。结果表明,在本实验设计的混合发酵体系中,Wa在混合发酵前期出现生长停滞和死亡现象是由于高浓度的活Sc细胞通过细胞-细胞接触机制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抑制作用 混合发酵 高浓度活酿酒酵母 细胞-细胞接触机制
下载PDF
贵州三穗特色黄皮蛋无铅腌制过程中色泽及蛋黄凝固度变化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陈颜红 王修俊 +7 位作者 徐雯 刘林新 杨丽平 于沛 聂黔丽 杨万云 姚碧琼 冯廷萃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0-188,162,共10页
为了探究无铅腌制过程中皮蛋色泽及蛋黄凝固度变化,以黄皮蛋无铅腌制工艺为基础,用硫酸铜与硫酸锌复配剂代替氧化铅,探究铜锌复配液浓度、铜锌复配比、腌制温度、Na OH浓度、腌制时间对皮蛋色泽、蛋黄凝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腌制温度、... 为了探究无铅腌制过程中皮蛋色泽及蛋黄凝固度变化,以黄皮蛋无铅腌制工艺为基础,用硫酸铜与硫酸锌复配剂代替氧化铅,探究铜锌复配液浓度、铜锌复配比、腌制温度、Na OH浓度、腌制时间对皮蛋色泽、蛋黄凝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腌制温度、Na OH浓度和腌制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并在主要因素的研究基础上得到皮蛋色泽、蛋黄凝固度以及感官品质最佳的特色黄皮蛋腌制条件为:铜锌复配液浓度0.40%、铜锌复配比为1:2、腌制温度15℃、Na OH浓度4%、腌制时间18 d。该腌制条件下,皮蛋的蛋黄凝固度为0.85、蛋清白度值(w)为30.15、蛋黄白度值(w)为46.72,此时皮蛋呈半透明的黄色、凝胶完整、软硬适中、具有光泽性。皮蛋品质优秀,感官评分为81.35、综合评分为0.92。综上所述,该研究为无铅腌制皮蛋的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蛋 无铅腌制 色泽 蛋黄凝固度
下载PDF
贵州传统小曲酵母菌分子指纹图谱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春晓 何宇淋 +1 位作者 唐佳代 邱树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5-172,共8页
采用26S rRNA基因D1/D2区域序列分析方法将59株分离自贵州5个不同地区传统小曲的酵母菌鉴定为6个酵母菌种:1株阿萨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asahii)、32株扣囊覆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8株Saccharomycopsis malanga、4... 采用26S rRNA基因D1/D2区域序列分析方法将59株分离自贵州5个不同地区传统小曲的酵母菌鉴定为6个酵母菌种:1株阿萨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asahii)、32株扣囊覆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8株Saccharomycopsis malanga、4株伯顿丝孢毕赤酵母(Hyphopichia burtonii)、6株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和8株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本研究展示了6个酵母菌种的WL培养基菌落特征和5.8S rRNA基因ITS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酶切图谱特征,为这6个菌种的快速鉴定提供依据。在菌种鉴定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采用串联重复-tRNA指纹图谱法分析酵母菌的种内差异,共展示了17个基因型,H.burtonii、W.anomalus与S.fibuligera分别鉴定出4、3种和8种基因型,其中S.fibuligera基因型10、11、12、15、16与17之间的遗传关系较近,而其余菌种内部基因型之间的遗传关系相对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5.8S rRNA基因ITS区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串联重复-tRNA指纹图谱法 基因型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酒精发酵温度对不同酿酒酵母菌株甘油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周文亚 杨金仙 +1 位作者 梁树英 王春晓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2年第1期15-22,共8页
甘油作为酵母菌酒精发酵主要副产物之一,能够中和乙醇引发的辣感,平衡酸感,改善葡萄酒口感的圆润度和丰满度。为研究酒精发酵温度对酿酒酵母甘油产量的影响,并分析该影响在不同酿酒酵母菌株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分析22℃与28℃两个不同发... 甘油作为酵母菌酒精发酵主要副产物之一,能够中和乙醇引发的辣感,平衡酸感,改善葡萄酒口感的圆润度和丰满度。为研究酒精发酵温度对酿酒酵母甘油产量的影响,并分析该影响在不同酿酒酵母菌株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分析22℃与28℃两个不同发酵温度下,19株野生酿酒酵母的发酵能力、产甘油能力及产酒精能力,并与12株商业酿酒酵母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具有19个不同基因型的31株酿酒酵母在不同温度下展现了不同产甘油能力,所有酿酒酵母在28℃发酵液中甘油含量均高于22℃,而商业酿酒酵母CECA和F33在两个发酵温度下发酵液中的甘油含量差异不显著。随发酵温度升高菌株发酵液中的甘油含量增加酒精度降低,酒精发酵与甘油发酵之间相关系数增加,在28℃呈现弱相关。本研究为酒精发酵过程中通过酵母菌选用调节葡萄酒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甘油发酵 糖酵解 基因型 酵母菌
下载PDF
遵义泡辣椒二次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九红 王修俊 +3 位作者 聂黔丽 李佳敏 何春霞 包欢欢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5-427,共13页
为探究二次发酵对遵义特色泡辣椒风味品质的影响,以二次发酵遵义特色泡辣椒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聚类分析(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探究二次发酵法生产的泡辣... 为探究二次发酵对遵义特色泡辣椒风味品质的影响,以二次发酵遵义特色泡辣椒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聚类分析(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探究二次发酵法生产的泡辣椒在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从4个样品(新鲜、传统自然一次发酵30 d、二次发酵、传统自然一次发酵150 d)中分别检出42,53,62,6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传统自然一次发酵30 d和150 d泡辣椒中醇类物质相对含量高达57.550%和56.606%,芳樟醇、乙酸乙酯、乙酸等风味物质占比较高;二次发酵泡辣椒中酯类、烷烃类和酸类物质占比较高,为29.838%,22.202%,11.684%,其中水杨酸甲酯、2-甲基四癸烷、壬醛等风味物质占比较高,风味差异明显。多元统计学分析表明不同样品的特征性风味成分存在统计学差异,其中ROAV值≥1的关键风味物质分别有12,17,20,16种。进一步通过CA和OPLS-DA可以区分不同泡辣椒样品的挥发性风味差异,其中芳樟醇、异戊醇、壬醛、十四烷醛、2-十一酮、乙酸、水杨酸甲酯、乙酸乙酯、2-甲基十三烷、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可作为区分不同发酵阶段泡辣椒的差异关键风味物质。相比于传统自然一次发酵,二次发酵法生产的遵义特色泡辣椒风味品质更佳,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泡辣椒的生产加工及风味品质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遵义特色泡辣椒 二次发酵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风味
下载PDF
人工和机械化生产酱香型高温大曲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绍培 朱国军 +6 位作者 王振林 李婷婷 王翼 朱霞 王晓丹 张良 赵金松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85,共7页
该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人工车间及新、旧机械车间酱香型高温大曲制曲过程中微生物组成及其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人工制曲还是机械制曲,大曲的主要微生物属组成相对一致,差异主要表现为各微生物属的相对丰度。酱香型高温... 该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人工车间及新、旧机械车间酱香型高温大曲制曲过程中微生物组成及其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人工制曲还是机械制曲,大曲的主要微生物属组成相对一致,差异主要表现为各微生物属的相对丰度。酱香型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细菌属以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枝芽孢菌属(Virgi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大曲岩石芽胞杆菌属(Scopulibacillus)、大洋芽孢杆菌属(Oceanobacillus)、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泛菌属(Pantoea)和粘液乳杆菌属(Limosilactobacillus)为主,储存过程以克罗彭斯特菌属和枝芽孢菌属为主;发酵过程中真菌属以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拟青霉属(Paecilomyces)、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红曲霉属(Monascus)为主,储存过程以嗜热子囊菌属、嗜热真菌属和拟青霉属为主。综上,在微生物层面上,人工制曲和机械制曲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高温大曲 人工制曲 机械制曲 微生物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荞麦-马尾松花粉格瓦斯饮料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永光 姜莹 +2 位作者 周纪廷 赵辰路 周文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1-65,共5页
以荞麦和马尾松花粉为原料,研制荞麦-马尾松花粉格瓦斯饮料。对5株酵母菌进行发酵试验,以酒精度和总黄酮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出优良酵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料液比、发酵温度、发酵时间3个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 以荞麦和马尾松花粉为原料,研制荞麦-马尾松花粉格瓦斯饮料。对5株酵母菌进行发酵试验,以酒精度和总黄酮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出优良酵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料液比、发酵温度、发酵时间3个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选择安琪甜酒干酵母为发酵菌种,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6(g∶m L)、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7 d。在此最优发酵条件下制得的荞麦-马尾松花粉格瓦斯饮料的酒精度为6.2%vol,总黄酮含量为92.92μ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马尾松花粉 发酵工艺 格瓦斯饮料
下载PDF
白酒中异味物质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杨腾 陈佳杰 +5 位作者 朱建猛 王超 顾莎莎 韦朝阳 邱树毅 戴怡凤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3,共7页
白酒因其风味独特、口感醇厚的特点而广受欢迎,然而白酒在酿造过程中,可能由于原料储存不当、生产过程操作不当引起的杂菌感染等使得产出酒体风格不协调、风味不愉悦的异味酒。该文综述了白酒中常见的异味包括泥臭味、盐菜味、霉味、苦... 白酒因其风味独特、口感醇厚的特点而广受欢迎,然而白酒在酿造过程中,可能由于原料储存不当、生产过程操作不当引起的杂菌感染等使得产出酒体风格不协调、风味不愉悦的异味酒。该文综述了白酒中常见的异味包括泥臭味、盐菜味、霉味、苦味、生青味、醛味、焦糊味等,分析了导致白酒异味的物质来源途径,总结了白酒中异味物质的检测分析方法,并探讨了减少甚至消除异味酒的产生控制措施,以期为白酒生产企业及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异味物质 来源途径 检测方法 控制措施
下载PDF
酱香白酒酿造过程糠醛及糠醇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溯源分析
14
作者 杨婷婷 黄永光 +1 位作者 左乾程 赵聪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47,共10页
本研究利用液液微萃取法偶联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技术,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从酱香白酒酿造过程各关键工艺节点出发,对酿造原料、大曲、堆积发酵酒醅、窖池发酵酒醅及上下甑酒醅样品、馏分酒样中的糠醛及糠醇含量进行跟踪... 本研究利用液液微萃取法偶联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技术,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从酱香白酒酿造过程各关键工艺节点出发,对酿造原料、大曲、堆积发酵酒醅、窖池发酵酒醅及上下甑酒醅样品、馏分酒样中的糠醛及糠醇含量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酱酒酿造过程糠醛及糠醇含量的时空分布差异显著。制曲阶段糠醛及糠醇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堆积发酵阶段糠醛及糠醇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窖池发酵阶段中糠醛含量下降,糠醇含量上升;蒸馏阶段,从上甑到下甑糠醛含量增加,糠醇含量减少,馏酒阶段糠醛及糠醇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酿造期间糠醛的分布总体为下层>中层>上层;糠醇的分布于堆积发酵阶段总体呈中层>下层>上层,窖池发酵阶段及蒸馏阶段总体呈下层>中层>上层。溯源性分析表明,糠醛及糠醇主要形成于曲粉、稻壳及蒸馏后期阶段。酱酒酿造过程糠醛的形成机理为在高温、酸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及糖降解、美拉德反应合成。本研究可为白酒生产酿造中糠醛及糠醇的科学减控提供理论指导,为调控白酒品质安全及提高白酒食用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醛 糠醇 酱香型白酒 酿造节点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深色果酒酿造中还原糖监测方法改进研究
15
作者 杨章宇 俞俊竹 +2 位作者 周文亚 韦旭卫 王春晓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97,共9页
发酵果酒中高浓度花色苷影响DNS比色法检测还原糖的准确性,尤其发酵末期的果酒色深而含糖量低,增加了检测难度。该研究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 PVP)脱色、空白对照和样品稀释3种方法,减少花色苷对DNS比色法检测的干... 发酵果酒中高浓度花色苷影响DNS比色法检测还原糖的准确性,尤其发酵末期的果酒色深而含糖量低,增加了检测难度。该研究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 PVP)脱色、空白对照和样品稀释3种方法,减少花色苷对DNS比色法检测的干扰。结果发现PVP-K30具有吸附花色苷的作用,但无法完全排除颜色干扰。对于高花色苷样品,采用空白对照法检测结果更接近真实值,具体做法是选取200μL待测样,添加150μL DNS试剂,不经沸水浴作为空白对照。从排除色素干扰角度,稀释倍数越大花色苷干扰越小。而在果酒检测中,稀释倍数的确认须兼顾待测样品的初始还原糖浓度,研究发现存在最佳稀释倍数范围。100~200 g/L还原糖样品,稀释200倍最佳,50~100 g/L还原糖样品,稀释100倍以内为佳,还原糖10~50 g/L样品,50倍以内稀释准确性较好,说明从还原糖角度,稀释后样品含糖量在0.2~1 g/L时,检测效果较好。因此,深色果酒还原糖的检测建议结合空白对照和样品稀释两种操作提高准确性。该研究进一步以酿酒酵母CECA发酵蓝莓酒为例,采用改进DNS法监测4个发酵时期还原糖含量,检测5个还原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发酵前期GLK1和HXK1表达水平较高,而中期、中后期HXK2、PFK1和PFK2均呈高表达水平,后期5个基因表达水平均较低。还原糖含量与GLK1、HXK1基因表达量正相关。该研究为深色果酒发酵中还原糖快速精准监测提供方法参考,并探索蓝莓酒发酵中还原糖相关基因表达与糖代谢关联,对提升产品质量和改进监测方法具有理论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S 花色苷 稀释法 酿酒酵母 基因表达量
下载PDF
一种深海微生物脂肪酶在非水介质中催化合成乙酸肉桂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召贺 张云 +2 位作者 孙爱君 杨再昌 胡云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02-207,共6页
从一株深海来源微生物Streptomyces sp.SCSIO 13580的基因组中克隆了1个序列新颖的脂肪酶编码基因,含有1005个碱基,编码334个氨基酸,与最相近的蛋白有51%相似。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了这个脂肪酶,发现其具有在非水介质中催化合成乙酸肉... 从一株深海来源微生物Streptomyces sp.SCSIO 13580的基因组中克隆了1个序列新颖的脂肪酶编码基因,含有1005个碱基,编码334个氨基酸,与最相近的蛋白有51%相似。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了这个脂肪酶,发现其具有在非水介质中催化合成乙酸肉桂酯的活性。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考察了酰基供体、溶剂、肉桂醇/乙酸乙烯酯摩尔浓度之比、温度等因素对该酶合成乙酸肉桂酯的活性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是:以乙酸乙烯酯为酰基供体,以正己烷为溶剂,肉桂醇/乙酸乙烯酯的摩尔浓度之比为1∶6,反应温度为40℃,优化后的转化率达到48.3%,酶粉的酶活力为5.59 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转酯反应 乙酸肉桂酯 肉桂醇 乙酸乙烯酯
原文传递
基于1T-WS_(2)@AuNPs复合材料的白芸豆酯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构建及其杀螟硫磷检测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田运霞 吴远根 +3 位作者 王啸 季春 石启丽 陶菡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324-331,共8页
通过简单的自组装方法制备了由1T相二硫化钨纳米片(1T-WS_(2))和纳米金(AuNPs)组成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1T相二硫化钨/纳米金(1T-WS_(2)@AuNPs)。利用其优异的理化性能对传感信号增敏,与来源于白芸豆的酯酶,共同构建了一种基于1T-WS_(2)@A... 通过简单的自组装方法制备了由1T相二硫化钨纳米片(1T-WS_(2))和纳米金(AuNPs)组成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1T相二硫化钨/纳米金(1T-WS_(2)@AuNPs)。利用其优异的理化性能对传感信号增敏,与来源于白芸豆的酯酶,共同构建了一种基于1T-WS_(2)@AuNPs纳米复合材料的白芸豆酯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有机磷农药杀螟硫磷的低成本、高灵敏检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所制材料的形貌和组成进行表征。对底液pH值、复合材料负载量及酶负载量等电化学检测条件进行考察。在最优条件下,CS/KbE/1T-WS_(2)@AuNPs/GCE传感器对杀螟硫磷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1~2000μg/L,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2,检出限为0.04μg/L。此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将其用于实际农产品中杀螟硫磷的检测,回收率为96.16%~109.60%,表明所建传感器在有机磷农药检测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芸豆酯酶 杀螟硫磷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二硫化钨 纳米金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机械化酿造不同轮次堆积发酵细菌菌群结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2
18
作者 王欢 席德州 +4 位作者 黄永光 曹文涛 尤小龙 程平言 胡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8-195,共8页
利用高通量测序及其相关数理分析技术,对酱香型白酒机械化酿造7个轮次堆积发酵酒醅的细菌16S rDNA片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个轮次中共检测出14个门,456个属。优势细菌门为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核心细菌属为Acine... 利用高通量测序及其相关数理分析技术,对酱香型白酒机械化酿造7个轮次堆积发酵酒醅的细菌16S rDNA片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个轮次中共检测出14个门,456个属。优势细菌门为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核心细菌属为Acinetobacter、Bacillus、Caulobacter、Kroppenstedtia、Lactobacillus、Lentibacillus、Oceanobacillus、Pediococcus、Rhodococcus、Sphingomonas、Thermoactinomyces和Weissella。其中,Caulobacter和Rhodococcus为机械化酿造过程中的特有菌属,可能来源于机械设备和环境。核心微生物菌属之间存在明显的生物学关系,Bacillus、Lactobacillus、Thermoactinomyces、Lentibacillus、Kroppenstedtia、Weissella、Pediococcus和Oceanobacillus之间呈现共生关系,而Acinetobacter、Caulobacter、Sphingomonas和其他9个属呈负相关。发酵环境因子中,水分、酸度、淀粉含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其中Bacillus、Thermoactinomyces、Pediococcus与淀粉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水分、酸度显著负相关;Caulobacter和Sphingomonas与淀粉含量显著负相关而与水分显著正相关,Sphingomonas与酸度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酱香型白酒机械化酿造堆积发酵过程中的核心细菌菌群结构,为酱香型白酒机械化酿造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机械化酿造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菌群结构 堆积发酵 核心细菌群
下载PDF
白酒制曲环境和成品曲中产酸微生物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春晓 袁国亿 +2 位作者 苏伟 王啸 邱树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20-126,共7页
为更好地控制小曲白酒风味,通过检测小曲白酒成品曲、成品曲糖化样品和制曲环境中的微生物,分析产生主要酸类物质的主导微生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成品曲糖化样品中主要的酸类物质含量,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成品曲中细菌的相对丰... 为更好地控制小曲白酒风味,通过检测小曲白酒成品曲、成品曲糖化样品和制曲环境中的微生物,分析产生主要酸类物质的主导微生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成品曲糖化样品中主要的酸类物质含量,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成品曲中细菌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采用传统分离筛选和序列分析方法鉴定成品曲糖化样品和制曲环境中的主导产乙酸微生物,并通过实验室糖化样品制备验证该微生物的产酸能力。结果表明:小曲白酒成品曲糖化样品中主要的酸类物质为乳酸和乙酸,乳酸的形成与成品曲中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片球菌属(Pediococcus)多个主导菌种有关,乙酸的形成与制曲环境和成品曲糖化样品中的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有关,醋酸菌几乎未检测到,因此推断与乙酸的形成相关性较小。本研究报道了扣囊复膜酵母的产乙酸能力,为其在白酒酸类物质形成中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糖化样品 高通量测序 扣囊复膜酵母 酸度检测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机械化制曲发酵细菌群落的演替 被引量:21
20
作者 左乾程 黄永光 +3 位作者 郭敏 胡峰 尤小龙 程平言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50-156,共7页
利用高通量测序并结合数理统计分析对酱香型白酒机械化制曲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发酵过程的优势菌门为Firmicutes、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及Cyanobacteria,随着发酵的进行,逐渐由多菌种演替为单一Firmi... 利用高通量测序并结合数理统计分析对酱香型白酒机械化制曲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发酵过程的优势菌门为Firmicutes、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及Cyanobacteria,随着发酵的进行,逐渐由多菌种演替为单一Firmicutes为主导。机械化制曲发酵过程中共检出84个细菌属,稍高于传统制曲的82个细菌属;机械化制曲发酵过程优势细菌属共14个,包括Pantoea、Rhizobium、Lactobacillus、Weissella、Bacillus、Oceanobacillus、Lentibacillus、Kroppenstedtia、Thermoactinomyces、Staphylococcus、Enterobacter、Saccharopolyspora、Pediococcus和Tepidimicrobium,其中Pediococcus和Tepidimicrobium是机械制曲发酵过程特有的优势细菌属,Leuconostoc及Pseudomonas是传统制曲过程特有的优势细菌属,表明机械化制曲与传统制曲过程优势菌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通过优势菌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发现,主要功能细菌属Bacillus、Lactobacillus及Weissella都与大曲制曲温度呈正相关,与大曲酸度呈正相关,表明在机械化制曲过程中要合理科学控制相对较高的温度及酸度,既有利于主要功能微生物的生长,又能抑制不耐热、不耐酸杂菌的繁殖。本研究从发酵细菌群落结构上说明酱香型白酒的机械化制曲可以代替人工制曲,为酱香型白酒机械化制曲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奠定了一定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白酒 机械化制曲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