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烟草青枯病菌土壤拮抗细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3
1
作者 陆铮铮 蒋选利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9-102,共4页
为筛选出烟草青枯病菌的拮抗细菌,从贵州省天柱县、黄平县及大方县烟草根围土壤中共分离出65株细菌。采用平板喷雾法筛选获得20株拮抗细菌,且抑制效果稳定,其中有2株拮抗细菌平均抑菌圈直径大于20 mm,分别为C3-5(39.98 mm)和C5-3(48.88 ... 为筛选出烟草青枯病菌的拮抗细菌,从贵州省天柱县、黄平县及大方县烟草根围土壤中共分离出65株细菌。采用平板喷雾法筛选获得20株拮抗细菌,且抑制效果稳定,其中有2株拮抗细菌平均抑菌圈直径大于20 mm,分别为C3-5(39.98 mm)和C5-3(48.88 mm)。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形态特征、培养性状、染色结果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C3-5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C5-3为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haeri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青枯病 拮抗细菌 生物防治 筛选 鉴定 蜡样芽孢杆菌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下载PDF
几种诱导因子对水稻纹枯病的诱导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白春微 蒋选利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6-118,共3页
在水稻成株期,分别喷施苯丙噻二唑、壳寡糖、水杨酸、K2HPO4等4种不同浓度的诱导因子,测定水稻对纹枯病的诱导抗病性。结果表明:苯丙噻二唑和壳寡糖均可诱导水稻对纹枯病产生一定的抗病性,且相对防效均在51.33%以上,其中以0.75 mmol/L... 在水稻成株期,分别喷施苯丙噻二唑、壳寡糖、水杨酸、K2HPO4等4种不同浓度的诱导因子,测定水稻对纹枯病的诱导抗病性。结果表明:苯丙噻二唑和壳寡糖均可诱导水稻对纹枯病产生一定的抗病性,且相对防效均在51.33%以上,其中以0.75 mmol/L苯丙噻二唑+50μg/mL壳寡糖浓度诱导抗病性效果最为显著;水杨酸和K2HPO4对水稻虽然也可以产生一定的诱导抗性,但效果较差,如果浓度使用不当易对植株造成伤害,故不适合作诱导因子使用。处理后第3天至第5天,苯丙噻二唑和壳寡糖引发的诱导抗病性程度最强,并且这种抗病性至少可持续13 d。经2种诱导因子(苯丙噻二唑、壳寡糖)处理的水稻籽粒千粒重与清水对照处理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接种纹枯病菌的2个处理(诱导-接种、CK-接种)的水稻籽粒千粒重低于未接种的2个处理,但是经过诱导-接种处理的水稻的千粒重高于CK-接种处理。通过测量不同处理的水稻的千粒重可进一步证明苯丙噻二唑和壳寡糖对水稻抗纹枯病有一定的诱导抗病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诱导抗病性 诱导因子
下载PDF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受叶锈菌侵染前后防卫酶活性变化研究
3
作者 白春微 蒋选利 李琼朴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20,23,共3页
对小麦叶锈菌侵染前后2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叶片中的POD、PPO、PAL、β-1,3-葡聚糖酶4种防卫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种前,抗病品种的POD和PPO活性均高于感病品种,而抗、感品种间PAL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差异不大;接种... 对小麦叶锈菌侵染前后2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叶片中的POD、PPO、PAL、β-1,3-葡聚糖酶4种防卫酶的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种前,抗病品种的POD和PPO活性均高于感病品种,而抗、感品种间PAL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差异不大;接种叶锈菌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小麦叶片中的4种防御酶活性均高于未接种处理,并且抗病品种接种后PPO活性变化幅度明显高于感病品种;抗病、感病的小麦接种叶锈菌处理与未接种处理的POD、PPO、PAL、β-1,3-葡聚糖酶4种防卫酶的活性均升高,POD、PPO、PAL 3种酶活性在接种后3 d达到峰值,β-1,3-葡聚糖酶在接种后4 d达到峰值;相对于其他防御酶,PAL在测定期内活性变化程度不高,表现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POD PAL PPO β-1 3-葡聚糖酶
下载PDF
溴化乙锭对布鲁姆综合症解旋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庆贺 许厚强 +3 位作者 骆衡 陈祥 张金彪 李坤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67-1272,共6页
目的研究溴化乙锭(EB)对BLM解旋酶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荧光偏振技术研究EB对BLM解旋酶的DNA结合活性与解链活性的影响;应用自由磷检测技术研究EB对BLM解旋酶的ATPase活性的影响;应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EB对BLM解旋酶的构象的... 目的研究溴化乙锭(EB)对BLM解旋酶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荧光偏振技术研究EB对BLM解旋酶的DNA结合活性与解链活性的影响;应用自由磷检测技术研究EB对BLM解旋酶的ATPase活性的影响;应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EB对BLM解旋酶的构象的影响。结果EB可完全抑制BLM解旋酶的DNA结合活性,当双链DNA与单链DNA作为底物时,Ci值分别为(21.3±0.7)μmol.L-1和(3.3±0.3)μmol.L-1;可完全抑制BLM解旋酶的解链活性,Ci值为(9.0±0.3)μmol.L-1;对BLM解旋酶的ATPase活性有抑制作用,但差异无显著性;可改变BLM解旋酶的构象,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结论 EB可以结合BLM解旋酶并改变其构象,抑制其与DNA的结合,从而抑制BLM解旋酶的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化乙锭 BLM解旋酶 DNA结合活性 解链活性 ATPASE活性 构象
下载PDF
两种育秧方式下稻水象甲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 被引量:24
5
作者 峗薇 杨茂发 +2 位作者 廖启荣 杨洪 陈文龙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8-132,共5页
为探讨稻水象甲幼虫在贵州高原山地环境下空间分布结构,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法和2种回归模型法,研究了旱育秧和两段式育秧方式对其空间分布型的影响。2种育秧方式稻田中稻水象甲幼虫均呈密度依赖性负二项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 为探讨稻水象甲幼虫在贵州高原山地环境下空间分布结构,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法和2种回归模型法,研究了旱育秧和两段式育秧方式对其空间分布型的影响。2种育秧方式稻田中稻水象甲幼虫均呈密度依赖性负二项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旱育秧稻田稻水象甲幼虫聚集的原因是由环境因素所致,而两段式育秧稻田幼虫聚集的原因是由环境因素与昆虫本身聚集习性共同引发。当防治阈值为12头/丛、置信水平为1.96时,旱育秧稻田幼虫序贯抽样公式为:T1(n),T0(n)=12n±15.2943槡n;两段式育秧稻田为T1(n),T0(n)=12n±17.7580槡n,两类稻田中百丛虫量分别达到1353头和1378头以上时需要进行防治。旱育秧稻田稻水象甲幼虫最适宜的抽样方法为平行线取样法,而两段式育秧稻田则为棋盘式取样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水象甲 育秧方式 空间分布型 抽样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