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评价模式构建与实践--以贵州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吴超 刘讯 钱长江 《高教学刊》 2021年第34期53-57,共5页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入职前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师范专业认证的必查项目,教育实习评价是对整个教育实习活动给予的价值判断与评估,是对学生实习质量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实...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入职前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师范专业认证的必查项目,教育实习评价是对整个教育实习活动给予的价值判断与评估,是对学生实习质量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实习指导提供依据、为教育实习教学提供参考与指导,也是检验教育实习成效的有效途径,贵州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构建从学生实习全过程、各阶段对学生实习进行全面评价的模式并进行了线上线下实践应用,希望可以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评价与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师范专业 教育实习 实习评价
下载PDF
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与育人成效分析——以某师范学院生物科学学院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树文 刘讯 吴超 《高教学刊》 2023年第23期158-162,共5页
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有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该文介绍生物学科本科生导师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导师制改革实施在提升升学率、就业率、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实习效果和效率、学生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五个方面的育人成效,并提出... 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有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该文介绍生物学科本科生导师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导师制改革实施在提升升学率、就业率、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实习效果和效率、学生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五个方面的育人成效,并提出导师制改革存在考核机制不健全、运行经费不足、缺少学校层面的本科生导师制政策、部分学生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四个方面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制改革 育人成效 人才培养 升学率
下载PDF
生物科学学院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实施过程性考核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张运林 李先菊 刘讯 《高教学刊》 2021年第36期84-88,共5页
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考核主要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单一,没有对学生学习成果全面考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累,对学校教风和学风造成严重影响。研究选择以地方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生物科学学院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为例,探讨过程性考核前... 地方性本科院校课程考核主要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单一,没有对学生学习成果全面考察,不利于学生学习积累,对学校教风和学风造成严重影响。研究选择以地方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生物科学学院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为例,探讨过程性考核前后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课程考核满意度和评教分数等方面的差异,其结果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性考核 地方性本科院校 调查问卷
下载PDF
基于PDCA理论的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4
作者 符裕红 任翠娟 +5 位作者 文君 蒙丽杨 叶春阳 张雪梅 赵磊 彭琴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3期113-117,共5页
为满足教育改革需求,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师范专业认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从主体责任完善、保障体系健全、保障指标完善以及信息反馈落实等角度出发,分析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现状。并以OBE为主导,引入PDC... 为满足教育改革需求,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师范专业认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从主体责任完善、保障体系健全、保障指标完善以及信息反馈落实等角度出发,分析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现状。并以OBE为主导,引入PDCA模式,围绕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4个关键环节,进行教学质量保障闭环设计,构建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目的在于从该专业层面压实主体责任,优化设计指标,完善保障体系,有效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生物科学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理论 生物科学 教学质量保障 成果导向 信息反馈
下载PDF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被引量:3
5
作者 吴超 刘讯 +1 位作者 任翠娟 钱长江 《高教学刊》 2022年第5期113-116,120,共5页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构建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贵州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构建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贵州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实践教学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宗旨,优化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应用导向、产出导向、实践导向的包括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科学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下载PDF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溯 《科技风》 2020年第24期43-44,共2页
生物科学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未来生物教师队伍的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建立有针对性、多元化、多层次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不仅提升师范生生物实验教学能力素质,也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 生物科学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未来生物教师队伍的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建立有针对性、多元化、多层次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不仅提升师范生生物实验教学能力素质,也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与专业发展提供路向指引,促进高师院校强化师范生实验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科学 师范生 实验教学能力 评价体系
下载PDF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放性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
7
作者 郭金梅 张淑卿 +2 位作者 李剑峰 罗绪强 罗光杰 《科技风》 2019年第17期49-50,共2页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学压力与日俱增;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本身在办学条件、综合实力上有所欠缺,在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毕业生有更大压力。开放性...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学压力与日俱增;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本身在办学条件、综合实力上有所欠缺,在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毕业生有更大压力。开放性实验教学对于所有高校而言都较新,且基于它具有开放式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显著成效。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愈发重视开放性实验教学,它是其为数不多可以实现跨越发展、后发赶超的途径。笔者所在贵州师范学院(下文简称贵师院)通过几年探索,取得一些成绩,也总结部分经验,以此为例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开放性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下载PDF
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研究
8
作者 王浪 武燕 +6 位作者 钟晓丽 韦忠涛 吴玉 岑佳宝 宋雪红 徐艳梅 闫昆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88-95,共8页
[目的]揭示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林分类型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与生态系统养分的关系。[方法]以贵阳市扎佐试验林场针叶、阔叶及针阔混交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分类型及土层深度对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淀粉酶及过氧化氢酶活... [目的]揭示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林分类型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与生态系统养分的关系。[方法]以贵阳市扎佐试验林场针叶、阔叶及针阔混交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分类型及土层深度对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淀粉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并探究枯落物、腐殖质及土壤养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阔叶林中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高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且脲酶活性变化达到显著水平(p<0.05);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针叶林(p<0.05)。(2)在三种林分类型的人工林中,土壤脲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针叶林中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其中磷酸酶和蔗糖酶达到显著水平(p<0.05);阔叶林中土壤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其中磷酸酶达到显著水平(p<0.05);针阔混交林中土壤淀粉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3)综合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土壤原土TG、有机碳、铵态氮、速效磷、电导率、碱解氮、全氮及腐殖质全磷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显著影响因子(p<0.05),枯落物养分对土壤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研究获得了林分类型及土壤养分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基础数据,为科学评价喀斯特地区人工林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脆弱生态区 林分类型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下载PDF
生物统计学BOPPPS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9
作者 符裕红 韦雪娇 +2 位作者 刘树文 彭琴 罗倩 《科教文汇》 2024年第4期71-74,共4页
为顺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需求,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创新,以生物统计学课程为例,针对课程知识点繁多、逻辑关系紧密、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理解困难、学习效果欠佳等问题,在OBE理念的指导下,引入BOPPPS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 为顺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需求,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创新,以生物统计学课程为例,针对课程知识点繁多、逻辑关系紧密、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理解困难、学习效果欠佳等问题,在OBE理念的指导下,引入BOPPPS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参与互动,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习兴趣,强化过程考核,充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教学中及时反馈,持续改进,不断推进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统计学 BOPPPS教学模式 探索 实践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生态系统典型针叶林地表火蔓延速度影响因子及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运林 罗华 +2 位作者 罗爱霞 孙甜甜 丁波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5,共9页
【目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农林交错,火源复杂,极易发生森林火灾,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等造成严重影响,研究该区域典型针叶床层平地无风条件下的林火蔓延速度,对于该区域植被恢复和森林防灭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喀斯特生态系统内... 【目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农林交错,火源复杂,极易发生森林火灾,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等造成严重影响,研究该区域典型针叶床层平地无风条件下的林火蔓延速度,对于该区域植被恢复和森林防灭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喀斯特生态系统内3种典型针叶林下地表可燃物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平地无风条件下,构造与野外结构相似的针叶床层,以床层含水率、厚度和载量因子的不同梯度组合为变量,进行了188次点烧实验。【结果】(1)相同条件下,云南松和华山松针叶床层的林火蔓延速度没有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马尾松针叶床层(P<0.001)。(2)可燃物床层含水率对针叶床层蔓延速度有显著的阻滞作用,床层厚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床层载量对云南松和华山松针叶床层的蔓延速度有促进作用。(3)马尾松、云南松和华山松针叶床层林火蔓延速度的加式模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13、0.029和0.020 m/min,乘式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14、0.023、0.018 m/min,两种预测模型能解释75%以上的林火蔓延速度变化情况。(4)加式模型的外推误差的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108 m/min和42.50%,乘式模型外推效果优于加式模型,误差均值分别为0.086 m/min和28.20%。【结论】研究揭示喀斯特生态系统典型针叶林可燃物床层特征对林火蔓延速度的影响情况,3种针叶床层平地无风条件下蔓延速度较大,具有蔓延成灾的可能。综合预测精度和外推效果,建议选择乘式模型建立林火蔓延速度预测模型,为该生态系统内森林防灭火工作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针叶林 地表火 蔓延速度 预测模型 预测精度
下载PDF
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龄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养分含量
11
作者 刘讯 石燕 +4 位作者 姚思雨 王娑娑 丁波 张运林 武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113,共10页
【目的】分析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龄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特征,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设置马尾松人工林中龄林样地3个、近熟林样地5个、成过熟林样地3个,用湿... 【目的】分析贵州脆弱生态区不同龄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特征,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设置马尾松人工林中龄林样地3个、近熟林样地5个、成过熟林样地3个,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土壤团聚体,计算其质量分数、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并测定团聚体中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结果】1)三个龄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质量分数均随粒径减小而减少(P<0.05),而MWD和GMD在不同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随着马尾松人工林龄组的增长,土壤团聚体SOC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中龄林SOC含量显著高于近熟林和成过熟林(P<0.05),TN含量逐渐积累,近熟林和成过熟林TN含量显著高于中龄林(P<0.05),而TP含量逐渐消减,中龄林TP含量显著高于近熟林和成过熟林(P<0.05);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团聚体SOC含量逐渐增加,黏粉粒和微团聚体中SOC含量显著高于大团聚(P<0.05),TN含量逐渐下降,大团聚体中TN含量显著高于黏粉粒(P<0.05)。3)大团聚体SOC含量及微团聚体TP含量与大团聚体分布、黏粉粒分布、MWD、GMD均表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微团聚体SOC含量与大团聚体分布、黏粉粒分布、MWD、GMD均表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马尾松人工林龄组变化影响了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和团聚体养分含量变化,且团聚体养分含量与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可获得贵州脆弱生态区马尾松人工林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养分的基础数据,对于该区域人工林土壤结构和抗侵蚀功能评价与森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团聚体分布 团聚体稳定性 团聚体养分
下载PDF
贵州脆弱生态区三种森林类型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储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岑佳宝 武燕 +5 位作者 徐艳梅 宋雪红 刘梅 谢静怡 王浪 张宏程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57-63,共7页
为探究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养分贮存能力,以贵州喀斯特脆弱生态区3种森林类型(柳杉针叶林、枫香阔叶林及二者组成的针阔混交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储量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土壤碳、氮、磷含量及... 为探究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养分贮存能力,以贵州喀斯特脆弱生态区3种森林类型(柳杉针叶林、枫香阔叶林及二者组成的针阔混交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储量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储量与叶片、枯落物、腐殖质碳、氮、磷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针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6.51 g·kg^(-1)、全氮含量为1.18 g·kg^(-1)、全磷含量为0.44 g·kg^(-1);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2.95 g·kg^(-1)、全氮含量为1.06 g·kg^(-1)、全磷含量为0.39 g·kg^(-1);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30.02 g·kg^(-1)、全氮含量为1.17 g·kg^(-1)、全磷含量为0.40 g·kg^(-1)。针叶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48.62 t·hm^(-2)、全氮储量为2.16 t·hm^(-2)、全磷储量为0.81 t·hm^(-2);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48.13 t·hm^(-2)、全氮储量为2.21 t·hm^(-2)、全磷储量为0.84 t·hm^(-2);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60.43 t·hm^(-2)、全氮储量为2.37 t·hm^(-2)、全磷储量为0.80 t·hm^(-2)。(2)林型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全磷含量及有机碳储量存在显著影响,针阔混交林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均显著高于针叶林和阔叶林,而针叶林全磷含量显著高于阔叶林。(3)林型变化对全氮含量、全氮储量及全磷储量均无显著影响。(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枯落物及腐殖质碳、氮、磷含量与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储量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综上所述,研究区针阔混交林中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具有明显优势,而针叶林中全磷含量具有明显优势,叶片、枯落物及腐殖质养分与土壤养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碳氮磷含量 碳氮磷储量 脆弱生态区
下载PDF
不同栖息环境对黑叶猴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娄熙源 孙雪 +7 位作者 刘讯 李剑峰 张超 吴安康 钱长江 冉景丞 张雪 孙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472-11483,共12页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属于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上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肠道微生物是动物机体内最重要的“微生物器官”,参与机体营养吸收、代谢调节及免疫功能,在维持生物体健康和适应性进化等方面均发挥...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属于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上珍贵稀有灵长类动物之一。肠道微生物是动物机体内最重要的“微生物器官”,参与机体营养吸收、代谢调节及免疫功能,在维持生物体健康和适应性进化等方面均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不同栖息环境下黑叶猴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在宿主能量代谢、营养平衡、食物消化等功能作用,对其种群保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鲜少有研究聚焦于不同栖息环境特别是在圈养条件下黑叶猴由于食物的变化,从而引起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和功能改变及所产生的影响,这些目前尚不清楚。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分别来自野外环境(5只)和圈养环境(4只)下的黑叶猴个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及功能差异。结果表明:在物种组成上,黑叶猴肠道内核心微生物群主要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野生黑叶猴独有的微生物群落数量大于圈养组,不同栖息环境下的黑叶猴肠道微生物群物种组成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及差异性。Alpha多样性指数显示野外环境与圈养环境中的黑叶猴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独立性检验发现,野外环境与圈养环境中的黑叶猴肠道微生物中出现极显著差异的为甲烷菌门(Methanobacteriota)(P<0.01)。在功能作用上,黑叶猴肠道微生物群落大部分基因与新陈代谢及基因与遗传信息处理相关,且野外环境与圈养环境黑叶猴中在氨基酰基TRNA生物合成、嘧啶代谢、丙酸代谢等相关途径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通过调节FOX2基因的表达提升了黑叶猴在圈养环境下生成乙酰基辅酶A的能力。研究揭示了贵州省野外环境和圈养环境对黑叶猴肠道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功能的影响,有助于科学评估野外黑叶猴种群生理健康状况,并为这一珍稀物种的野外种群保护及圈养种群繁育提供肠道微生物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肠道微生物 群落特征 饮食差异性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
下载PDF
“案例教学”在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
14
作者 陈运泽 罗倩 +1 位作者 曹剑锋 刘讯 《科学咨询》 2024年第20期58-61,共4页
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凸显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在“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基于“OBE”理念,结合科学家精神与“三农”情怀对贵州省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本文从案例的撰写及... 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凸显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在“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基于“OBE”理念,结合科学家精神与“三农”情怀对贵州省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本文从案例的撰写及案例库的构建、案例教学的实施、课程成绩评定的改革及教学效果评价4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力求将学生培养为有效支撑和引领贵州特色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教学 OBE理念 特色生物资源 应用型
下载PDF
麻叶绣线菊叶绿体微卫星特征分析
15
作者 冉小艳 赵芳 +3 位作者 刘美 龙雨欣 何雨洁 赵月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期67-72,共6页
为研究麻叶绣线菊叶绿体基因组简单重复序列(SSR)的特征,本研究基于GenBank数据库中收录的麻叶绣线菊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利用REPuter软件和MISA软件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特征、散在重复序列和叶绿体微卫星(cpSSR)特征。结果表明,麻叶绣线... 为研究麻叶绣线菊叶绿体基因组简单重复序列(SSR)的特征,本研究基于GenBank数据库中收录的麻叶绣线菊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利用REPuter软件和MISA软件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特征、散在重复序列和叶绿体微卫星(cpSSR)特征。结果表明,麻叶绣线菊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55932 bp,是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共识别出43个散在重复序列,其中回文重复最多,互补重复最少。其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上共识别出57个cpSSR位点,主要分布于大单拷贝区。cpSSR重复碱基组成有4种类型,分别为单碱基、二碱基、四碱基和五碱基,其中单碱基重复序列最多,有45个,占重复序列总数的78.95%;以五碱基最少,仅1个,占重复序列总数的1.75%。cpSSR长度区间为10~19 bp,其中10 bp长度最多,占比43.86%;麻叶绣线菊叶绿体cpSSR的拷贝数在3~19,其中以拷贝数为10的序列最多,有25个,占重复序列总数的43.86%。本试验探究了麻叶绣线菊叶绿体微卫星的分布规律和特点,为绣线菊属植物的物种鉴定、群体遗传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叶绣线菊 叶绿体基因组 散在重复序列 微卫星
下载PDF
苦荞NAC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荣玉萍 张文香 +7 位作者 邓娇 石桃雄 梁成刚 汪燕 张晓娜 李洪有 孟子烨 黄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3-280,共8页
以苦荞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利用比对程序,经鉴定和筛选,共获得72个苦荞NAC家族基因的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结构分析表明,除FtPinG0002967400.01.T01基因外,苦荞NAC家族其余71个基因均含有内含子。蛋白质理化性质预测分析表... 以苦荞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利用比对程序,经鉴定和筛选,共获得72个苦荞NAC家族基因的序列,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结构分析表明,除FtPinG0002967400.01.T01基因外,苦荞NAC家族其余71个基因均含有内含子。蛋白质理化性质预测分析表明,72条蛋白序列具有NAC结构域。72个NAC基因共有7个保守基序,在苦荞8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有33个NAC基因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差异表达。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苦荞NAC蛋白序列与拟南芥的可以分为9个亚家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NAC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8个玉米ZmDOFs基因对非生物胁迫响应的表达分析
17
作者 贾利强 赵秋芳 陈曙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37-1244,共8页
转录因子家族是由含有锌指结构的DOF结构域组成,构成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中诸如信号转导、形态建成、抵御环境胁迫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定量PCR技术,探测了8个ZmDOFs基因在玉米6个不同组... 转录因子家族是由含有锌指结构的DOF结构域组成,构成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中诸如信号转导、形态建成、抵御环境胁迫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定量PCR技术,探测了8个ZmDOFs基因在玉米6个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8个ZmDOFs基因具有不同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4个主要在幼穗中表达,2个主要在雄花中表达,ZmDOF28主要在苞叶中表达,而ZmDOF38在多种组织中表达,表明在玉米进化的进程中8个ZmDOFs基因表达模式的保守性和特异性。盐胁迫和干旱胁迫时,分别有7个和6个ZmDOFs基因受到明显的诱导,表明ZmDOFs基因广泛参与玉米应答盐胁迫或干旱胁迫响应途径。在铵态氮胁迫和硝态氮胁迫时,分别有7个和8个ZmDOFs基因的表达受到了明显的改变,表明ZmDOFs基因参与玉米应答氮胁迫响应途径,体现了在其历史进化进程中的表达模式和功能的保守性与独特性。本研究为后续研究ZmDOFs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F转录因子 进化树 组织表达 非生物胁迫
下载PDF
马缨杜鹃ARF转录因子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18
作者 张文香 陈天兰 +3 位作者 张荣祥 钱长江 刘树文 王自布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74-80,共7页
以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基因组数据为基础,以拟南芥ARF(AtARF)序列为参考,利用Blast比对程序,在马缨杜鹃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了15个ARF基因,命名为RdARF。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基因的结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以及表达... 以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基因组数据为基础,以拟南芥ARF(AtARF)序列为参考,利用Blast比对程序,在马缨杜鹃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了15个ARF基因,命名为RdARF。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基因的结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以及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马缨杜鹃ARF基因的克隆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5个RdARF蛋白均含有保守的B3结构域和Auxin-resp结构域,部分蛋白含有Aux/IAA结构域,共有10个保守基序,均含有丝氨酸(Ser)、苏氨酸(Thr)和酪氨酸(Tyr)磷酸化位点,均含有内含子和外显子结构,与23个AtARF蛋白一起可以分为Ⅰa、Ⅰb、Ⅱa、Ⅱb和Ⅲ5个亚家族,15个RdARF基因在干旱胁迫前后具有4种不同的表达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缨杜鹃 ARF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文传递
等离子体处理玉米种子对其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筑文 黄燕芬 何晓丽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2期5-7,共3页
为加强物理技术在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为提高玉米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益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利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对筑糯2号玉米种子进行不同电流(250~2000 mA)等离子体处理,研究等离子体处理对玉米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加强物理技术在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为提高玉米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益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利用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对筑糯2号玉米种子进行不同电流(250~2000 mA)等离子体处理,研究等离子体处理对玉米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电流等离子体处理玉米的植株性状、产量和抗病虫能力均比对照(未处理)明显提高,植株株高提高15~20 cm,穗位高提高5 cm左右,每株果穗数增加1~2个,果穗长增加1~3 cm,产量增加0.1~0.5 kg/株,其中,以电流1500 mA等离子体处理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玉米 种子 植株性状 产量
下载PDF
微生物资源开发学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实践——以微生物絮凝剂综合实验项目设计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丹 韦雪娇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2期20-26,共7页
微生物资源开发学综合性实验是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实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设计的3个8学时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其中以"微生物絮凝剂综合实验项目设计"为例,设计从不同样品中分离筛选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通过高岭土混浊液进行... 微生物资源开发学综合性实验是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实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设计的3个8学时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其中以"微生物絮凝剂综合实验项目设计"为例,设计从不同样品中分离筛选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通过高岭土混浊液进行絮凝验证,从而得到絮凝性较高的微生物絮凝剂;然后开展不同影响因素对菌株絮凝效果的影响探究实验,评价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性能。实验项目的实施强化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了无菌操作、微生物分离培养、培养基的选择等微生物知识,为学生毕业论文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资源开发学 微生物絮凝剂 综合实验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