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电池用SnS_(2)/CoS_(2)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1
作者 孟剑 唐军 +2 位作者 罗莉 唐立成 潘志鹏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56-1360,共5页
采用烧结法制备了不同摩尔配比的SnS_(2)/CoS_(2)复合正极材料,并对三种配比复合正极材料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SnS_(2)/CoS_(2)复合正极材料的热解温度为600℃,较高的热解温度使其具备作为热电池正极材料应用的基础... 采用烧结法制备了不同摩尔配比的SnS_(2)/CoS_(2)复合正极材料,并对三种配比复合正极材料的物理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SnS_(2)/CoS_(2)复合正极材料的热解温度为600℃,较高的热解温度使其具备作为热电池正极材料应用的基础。另外,当复合正极材料SnS_(2)和CoS_(2)摩尔比为1∶1时,复合正极材料单体电池的比能量较高,在100 mA/cm^(2)电流密度下放电,以1.5 V为截止电压,比容量达到了278.51 mAh/g,较纯SnS_(2)正极材料的电池比能量提升了19.4%,相对纯CoS_(2)正极材料的电池比能量也提升了6.2%。复合正极材料较高的比能量主要得益于其较高的电压平台和较低的内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正极材料 热电池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锂硼热电池容量损失及其改进方法研究
2
作者 占志强 王明灿 +2 位作者 贾怀杰 董淑英 崔玉江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3,共7页
热电池因其快速激活、贮存寿命长以及宽广的工作温度范围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武器装备中,相比于短时间工作热电池,长时间工作热电池存在明显的容量损失现象。研究旨在探讨长时间工作锂硼热电池容量损失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高热... 热电池因其快速激活、贮存寿命长以及宽广的工作温度范围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武器装备中,相比于短时间工作热电池,长时间工作热电池存在明显的容量损失现象。研究旨在探讨长时间工作锂硼热电池容量损失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高热稳定性正极材料有利于热电池高低温放电,但目前成熟的热电池正极无法耐受热冲击的影响;负极溶解扩散是容量损失的重要因素,针对所确定的容量损失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池 容量损失 熔盐 负极扩散 措施
下载PDF
热电池用单相硫化物正极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电性能研究
3
作者 陈祥华 宋仁宏 +2 位作者 王开琼 唐立成 田千秋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07,共6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单相硫化物正极材料,通过控制单相硫化物在高硫低氧的热力学优势区位促使中间过渡态向产物平衡转化,解决了多种硫化物共存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人工可控合成,减弱了电压尖峰的影响。在硫/金属摩尔比为2.5,反应温度为44...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单相硫化物正极材料,通过控制单相硫化物在高硫低氧的热力学优势区位促使中间过渡态向产物平衡转化,解决了多种硫化物共存的技术难题,实现了人工可控合成,减弱了电压尖峰的影响。在硫/金属摩尔比为2.5,反应温度为440℃,反应时间超过24 h的条件下,合成单相铁/钴/镍二硫化物,对应的热电池单体电压分别为2.05、1.98和2.01 V,输出比容量分别为883、875和958 As/g。部分研究成果进行了工程转化,合成的NiS2性能稍优于商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池 单项硫化物 可控合成 正极材料
下载PDF
氟化石墨材料的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亮 张红梅 +1 位作者 万伟华 魏俊华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5-391,共7页
本文以商用氟化石墨为原料,通过水合肼还原的方法对氟化石墨(CFx)进行改性处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水合肼用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EDS、XPS、交流阻抗(EIS)和恒流放电测试技术,对改性氟化石墨材料的物相及电化学性能进行... 本文以商用氟化石墨为原料,通过水合肼还原的方法对氟化石墨(CFx)进行改性处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水合肼用量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EDS、XPS、交流阻抗(EIS)和恒流放电测试技术,对改性氟化石墨材料的物相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性氟化石墨材料制备的锂/氟化碳(Li/CFx)电池的电压滞后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且不同水合肼用量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有重要影响.H-CFx-2(CFx:C2H6O:N2H4·H2O的比例为1:2:1)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在0.1C倍率下,材料的克比容量达到794.5 m Ah·g-1,平台电压为2.53V,电压滞后现象的低波电压为2.37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氟化碳电池 氟化石墨 水合肼 改性
下载PDF
热电池用改性LiB合金的物理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冯勇 唐立成 +2 位作者 王京亮 陈晓涛 石斌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67-870,共4页
对LiB合金改性前后的物理特性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LiB合金中掺杂的离子导电剂越多,密度越大,活性Li含量越低;LiB合金改性后的物相结构主要由Li7B6、活性Li和离子导电剂构成,离子导电剂的加入可以提高LiB中Li7B6骨架的致... 对LiB合金改性前后的物理特性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LiB合金中掺杂的离子导电剂越多,密度越大,活性Li含量越低;LiB合金改性后的物相结构主要由Li7B6、活性Li和离子导电剂构成,离子导电剂的加入可以提高LiB中Li7B6骨架的致密性,并且致密性随离子导电剂的增加而增加;LiB合金的内阻随着离子导电剂掺杂量的增加而降低,当掺杂的离子导电剂的质量分数为10%时,LiB合金表现出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并且能够有效解决LiB合金电池在低温、大电流密度放电前期出现的电压凹峰问题.同时,掺杂离子导电剂的LiB合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池 改性LiB合金 电压凹峰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MoS_(2)/C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史家远 杨清华 +2 位作者 徐旭升 吴宁宁 王庆杰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理论比能量高达2600 Wh/kg的锂硫电池已经成为锂电池研究热点,然而硫导电性不好、穿梭效应和锂化体积效应较大等问题阻碍了锂硫电池的产业化。将无定型多孔碳材料的高导电性和极性MoS_(2)的固硫作用相结合改善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所... 理论比能量高达2600 Wh/kg的锂硫电池已经成为锂电池研究热点,然而硫导电性不好、穿梭效应和锂化体积效应较大等问题阻碍了锂硫电池的产业化。将无定型多孔碳材料的高导电性和极性MoS_(2)的固硫作用相结合改善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所得的S@MoS_(2)/C在0.05 C和2 C电流密度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07和406.3 mAh/g,比S@MoS_(2)在相同电流密度下的放电比容量(1400和345.7 mAh/g)更高。在循环性能测试中,S@MoS_(2)/C容量保持率为46.9%,要高于S@MoS_(2)(39.1%)。因此,MoS_(2)/C复合材料作为硫载体可以显著改善锂硫电池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二硫化钼 阴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硒/科琴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亮 苏纪宏 +2 位作者 陈晓涛 石斌 王庆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0-63,共4页
以超导科琴黑(KB)作为单质硒(Se)材料的复合载体,采用热处理法制备了Se/KB复合正极材料,研究了制备的Se/KB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交流阻抗(EIS)和恒流充放电测试技术,对Se/KB复合材料的物相及电化... 以超导科琴黑(KB)作为单质硒(Se)材料的复合载体,采用热处理法制备了Se/KB复合正极材料,研究了制备的Se/KB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交流阻抗(EIS)和恒流充放电测试技术,对Se/KB复合材料的物相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Se/KB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0.2C倍率下,初始放电比容量达到665.3mAh/g,循环30周后,比容量达到334.7mAh/g,库仑效率为9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琴黑 单质硒 热处理法 锂硒电池
原文传递
石墨烯掺杂对炭气凝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安国 付紫微 +2 位作者 石斌 周雄 廖敏会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38,共5页
以间苯二酚、甲醛、无水碳酸钠与氧化石墨烯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了石墨烯基炭气凝胶。研究了石墨烯含量对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通过SEM对其表面形貌进行观察、XRD分析其结构和BET确定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再对所制备的... 以间苯二酚、甲醛、无水碳酸钠与氧化石墨烯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了石墨烯基炭气凝胶。研究了石墨烯含量对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通过SEM对其表面形貌进行观察、XRD分析其结构和BET确定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再对所制备的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进行一定量的氧化石墨烯掺杂后,炭气凝胶(CAG)表面孔隙结构坍塌破损程度明显降低,材料表面的孔洞结构比较完整。掺杂氧化石墨烯能够显著降低放电初始阶段的电压降,并且可以提升材料的电容性能。将CAG-0.25组装成超级电容器,比能量达到29.69 Wh/kg,充放电循环2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9.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表面形貌 孔径分布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Ag改性氟化石墨材料及电化学性能
9
作者 张亮 魏俊华 +1 位作者 王庆杰 黎学明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2-325,共4页
采用化学还原法对氟化石墨材料(CF x)进行金属(Ag)掺杂改性。采用XRD、SEM、能量散射谱、电化学阻抗谱及恒流放电测试,分析CF x/Ag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与纯CF x相比,制备的CF x/Ag复合材料的放电比容量较高。以0.1 C放电至1.50 V,最... 采用化学还原法对氟化石墨材料(CF x)进行金属(Ag)掺杂改性。采用XRD、SEM、能量散射谱、电化学阻抗谱及恒流放电测试,分析CF x/Ag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与纯CF x相比,制备的CF x/Ag复合材料的放电比容量较高。以0.1 C放电至1.50 V,最高达790 mAh/g,且没有电压滞后现象,中值电压高达2.62 V;0.5 C、1.0 C放电时,低波电压分别提高0.82 V、0.83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石墨 掺杂 电化学性能 化学还原法
下载PDF
Fe_(3)O_(4)/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10
作者 陈安国 付紫微 +1 位作者 石斌 廖敏会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9-612,共4页
以六水氯化铁和氧化石墨烯为原料,通过水解法制备Fe_(3)O_(4)/石墨烯复合材料。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热重分析法(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等进行形貌和结构分析;用交流阻抗谱、恒流充放电等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20°~28... 以六水氯化铁和氧化石墨烯为原料,通过水解法制备Fe_(3)O_(4)/石墨烯复合材料。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热重分析法(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等进行形貌和结构分析;用交流阻抗谱、恒流充放电等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在20°~28°可以看到石墨烯微弱的衍射包,意味着石墨烯与Fe_(3)O_(4)成功复合;随着石墨烯掺杂量的增加,在石墨烯表面的Fe_(3)O_(4)颗粒逐渐减少,这是由于石墨烯含量增加时,石墨烯片发生了堆叠;当氧化石墨烯掺杂量为500 mg时,所制备的材料组装的超级电容器具有相对最大的比电容,为252 F/g,以1 A/g的电流循环2000次后,电容保持率高达92.3%,并且其也表现出了相对较小的内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法 Fe_(3)O_(4)/石墨烯复合材料 超级电容器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热电池Fe-Co-S型复合正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11
作者 王京亮 姚利 +2 位作者 王开琼 吴启兵 李云伟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64-767,共4页
采用物理混合法和高温固相法分别制备了Fe-Co-S型复合正极材料,对复合正极材料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及热稳定性等进行表征。对不同方法制备的热电池正极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高温固相法制备的复合正极材料峰值电压和大电流... 采用物理混合法和高温固相法分别制备了Fe-Co-S型复合正极材料,对复合正极材料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及热稳定性等进行表征。对不同方法制备的热电池正极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高温固相法制备的复合正极材料峰值电压和大电流放电下的脉冲性能更优。研究了Fe与Co的不同比例对Fe-Co-S型复合材料放电性能的影响,确定Fe与Co的最佳质量比为5∶5。研究了不同比例碳纳米管包覆对Fe_(0.5)Co_(0.5)S_(2)复合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纳米管最佳添加量为1.5%(质量分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o-S复合正极 热电池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低钴含量富锂锰材料的电化学特性研究
12
作者 刘富亮 陈铤 +2 位作者 曹云鹤 石斌 陈晓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19年第3期00296-00297,共2页
富锂正极材料0.6Li[Li1/3Mn2/3]O2-0.4LiNi0.38Mn0.38Co0.24O2钴含量较少,有效降低材料成本。电极材料在电压范围为2.0-4.8V,0.1C, 0.2C, 0.5C, 1C倍率下充放电性能良好。在电流密度100mA/g下,50次循环后,比容量为180mAh/g,表明此材料... 富锂正极材料0.6Li[Li1/3Mn2/3]O2-0.4LiNi0.38Mn0.38Co0.24O2钴含量较少,有效降低材料成本。电极材料在电压范围为2.0-4.8V,0.1C, 0.2C, 0.5C, 1C倍率下充放电性能良好。在电流密度100mA/g下,50次循环后,比容量为180mAh/g,表明此材料具有优秀的倍率容量和稳定的高倍率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锰正极 电性能 高倍率 循环稳定性
下载PDF
体相掺杂对高电压钴酸锂的电化学性能影响研究
13
作者 曹云鹤 王畅 +1 位作者 陈晓涛 石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4期21-24,共4页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粒度均匀的高电压钴酸锂(LiCoO2,HVLCO)材料,并对其进行Al元素掺杂以制备钴酸铝锂(LiAl0.1Co0.9O2,LACO)材料,通过物理表征手段分析了Al元素掺杂对高电压钴酸锂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形貌粒径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粒度均匀的高电压钴酸锂(LiCoO2,HVLCO)材料,并对其进行Al元素掺杂以制备钴酸铝锂(LiAl0.1Co0.9O2,LACO)材料,通过物理表征手段分析了Al元素掺杂对高电压钴酸锂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形貌粒径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两种高电压钴酸锂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微量Al元素成功掺入钴酸锂晶体主体结构中并形成了固溶体,并没有引起材料晶体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此外,微量元素掺杂有助于减少材料粒径和比表面积的提升,使得LACO材料较HVLCO材料的电压平台更加平稳,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和循环性能。在0.5C倍率下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从未掺杂的87.93%提高到94.55%,2C的条件下放电容量可达到163.2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相掺杂 高电压钴酸锂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锌银蓄电池放电态贮存后的充电性能
14
作者 刘新宝 余波 +1 位作者 覃韬 李萌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5-319,共5页
为研究锌银蓄电池放电态贮存后的充电性能,对放电态贮存3个月后密封和非密封状态的40 Ah锌银蓄电池进行充电,探讨放电态贮存对电池后续充电性能的影响。贮存后,密封单体电池无法充电,非密封单体电池充电容量为5.46 Ah,较额定容量40 Ah... 为研究锌银蓄电池放电态贮存后的充电性能,对放电态贮存3个月后密封和非密封状态的40 Ah锌银蓄电池进行充电,探讨放电态贮存对电池后续充电性能的影响。贮存后,密封单体电池无法充电,非密封单体电池充电容量为5.46 Ah,较额定容量40 Ah大大减少。解剖单体电池,进行气相色谱、XRD和SEM等分析,观察到极板接触的电解液量发生变化。单体电池加5 mL、10 mL电解液和夹具夹紧后再充电,充电容量可达34.34~37.59 Ah。贮存后,电池形变导致内部电解液重新分布,电极接触的电解液量减少,从而使得内阻增加,充电容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银单体蓄电池 放电态贮存 形变 充电性能 电解液
下载PDF
热电池用高电位NiCl_(2)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
15
作者 唐立成 唐军 +2 位作者 罗莉 王旭峰 潘旗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1-935,共5页
采用两步法除水工艺制备了无水NiCl_(2),通过物理掺杂改性方式制备了NiCl_(2)-FeS_(2)复合正极材料,并对其理化特性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低温翻松脱水工艺叠加高温升华工艺可以批量制备出无氧化杂质、低吸水率和高结... 采用两步法除水工艺制备了无水NiCl_(2),通过物理掺杂改性方式制备了NiCl_(2)-FeS_(2)复合正极材料,并对其理化特性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低温翻松脱水工艺叠加高温升华工艺可以批量制备出无氧化杂质、低吸水率和高结晶度的无水NiCl_(2);在NiCl_(2)中添加FeS_(2)可以提高热电池的峰值电压和前期大电流负载能力,并大幅延长工作时间;当FeS_(2)添加量为10%时,电池整体性能优异,脉冲比功率高达20 kW/kg,对高电压、高比功率热电池的研发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池 高电位 氯化镍 复合正极
下载PDF
热电池用高能改性加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6
作者 唐立成 郭灏 +2 位作者 王京亮 孟剑 占志强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51-1355,共5页
采用掺杂改性方式制备了热电池用均匀发热加热材料,通过配方优化进一步制得了超燃分压加热材料,并对其理化特性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添加K_(2)SO_(4)改性制得的均匀发热加热粉和超燃分压加热粉均会成倍扩宽释热温区,... 采用掺杂改性方式制备了热电池用均匀发热加热材料,通过配方优化进一步制得了超燃分压加热材料,并对其理化特性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添加K_(2)SO_(4)改性制得的均匀发热加热粉和超燃分压加热粉均会成倍扩宽释热温区,并显著降低热冲击峰值;K_(2)SO_(4)改性的均匀发热加热粉可以明显降低热冲击带来的容量损耗,对提高热电池的脉冲电压和工作时间效果显著;配方优化的超燃分压加热粉可以与高锂含量的LiB负极良好匹配,还能大幅降低加热材料用量,对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意义非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池 高能 加热材料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LiB合金在热电池中的应用特性研究
17
作者 唐立成 郭灏 +2 位作者 潘志鹏 王京亮 李志林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7-1141,共5页
对不同锂含量LiB合金、不同厚度LiB合金及LiB合金热电池低温短路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LiB合金随着锂含量的提高或厚度的增加,其热稳定性变差;在一定范围内,提升LiB合金锂含量,不但可以大幅提升脉冲电压,还能显著增加放电容量,... 对不同锂含量LiB合金、不同厚度LiB合金及LiB合金热电池低温短路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LiB合金随着锂含量的提高或厚度的增加,其热稳定性变差;在一定范围内,提升LiB合金锂含量,不但可以大幅提升脉冲电压,还能显著增加放电容量,延长工作时间;在特定工况下,增加负极厚度可以有效抑制LiB合金高温自损耗现象,大幅延长电池的高温工作时间。短路机理研究表明:激活瞬间,LiB合金中金属锂因大温差热冲击溢出是导致电池发生低温短路故障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B合金 热稳定性 电性能 短路机理
下载PDF
LiSi/CoS_(2)体系在小电流长工作时间热电池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占志强 欧阳琼 +3 位作者 陈祥华 梁顺飞 韩晓丽 唐立成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46-1350,共5页
结合热电池的特点,开展了LiSi/CoS_(2)热电池体系小电流密度工作时的电解质匹配性研究、电解质配比研究、热量匹配研究以及在长工作时间热电池的电性能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LiSi/CoS_(2)体系小电流密度工作,与LiF-LiBr-KBr电解质匹... 结合热电池的特点,开展了LiSi/CoS_(2)热电池体系小电流密度工作时的电解质匹配性研究、电解质配比研究、热量匹配研究以及在长工作时间热电池的电性能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LiSi/CoS_(2)体系小电流密度工作,与LiF-LiBr-KBr电解质匹配性较好,最佳的电解质配比为m_(LiF-LiBr-KBr)/m_(MgO)=60/40,最佳的热比值设计为0.70;LiSi/CoS_(2)体系热电池小电流密度工作的放电容量比LiSi/FeS_(2)体系增加了31%,比LiB/CoS_(2)体系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更适合于小电流长工作时间热电池的工程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i/CoS_(2) 热电池 长工作时间
下载PDF
热电池用氯化镍正极材料研究
19
作者 占志强 唐军 +2 位作者 唐立成 黄叔梅 贾怀杰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8-1132,共5页
采用升华氯化镍为原材料,通过不同碳材料掺杂工艺制备氯化镍正极材料,装配成电池,采用石墨烯包覆正极材料制备工艺氯化镍正极材料电性能最优;利用该正极材料与不同配比隔膜材料的匹配性实验中,三元全锂隔膜和高电导率隔膜与氯化镍的匹... 采用升华氯化镍为原材料,通过不同碳材料掺杂工艺制备氯化镍正极材料,装配成电池,采用石墨烯包覆正极材料制备工艺氯化镍正极材料电性能最优;利用该正极材料与不同配比隔膜材料的匹配性实验中,三元全锂隔膜和高电导率隔膜与氯化镍的匹配性最好,与三元全锂隔膜匹配,石墨烯包覆氯化镍正极的功率特性比硫化物正极更为优异。与硫化物正极材料相比,氯化镍正极材料具有更高的电压平台。在1000 mA/cm^(2)脉冲电流下,氯化镍正极的电池功率比硫化物正极的电池可提升20%左右,氯化镍正极更适用于短时间高功率型热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池 氯化镍 电性能
下载PDF
活性炭掺杂对钛酸锂型锂离子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马晓燕 陈安国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16-1017,1060,共3页
以活性炭材料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以掺杂不同比例活性炭(AC)的钛酸锂(LTO)材料作为负极,通过涂布、辊压和卷绕等一系列步骤制备得到了活性炭/钛酸锂@活性炭锂离子电容器(LIC)。通过对LTO材料进行不同比例的AC掺杂制备得到了多种LTO@AC极片... 以活性炭材料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以掺杂不同比例活性炭(AC)的钛酸锂(LTO)材料作为负极,通过涂布、辊压和卷绕等一系列步骤制备得到了活性炭/钛酸锂@活性炭锂离子电容器(LIC)。通过对LTO材料进行不同比例的AC掺杂制备得到了多种LTO@AC极片,对制备得到的LTO@AC极片组装的LIC进行了一系列电化学性能测试,研究了LTO@AC极片对LIC比能量和比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LTO中掺杂AC可以在不明显减小LIC比能量的同时,明显提升LIC的比功率;当LTO∶AC=1∶1(质量比)时,LIC达到了相对最佳的电化学性能,其比能量达到46.06 Wh/kg,比功率可以达到6.5 kW/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容器 钛酸锂 比功率 比能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