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省梵净山乡村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
1
作者 蔡磊 李海波 +4 位作者 赵勤 侯伟 丁玲 邓彦 殷定霞 《南方农机》 2025年第7期97-100,109,共5页
【目的】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探索自然保护区内生态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的措施。【方法】以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等方式调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21个村落... 【目的】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探索自然保护区内生态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的措施。【方法】以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等方式调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21个村落的社区人口信息、就业情况、经济活动类型和收入水平、产业发展现状等,总结社会经济特征和问题。【结果】梵净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带动了沿线居民服务业的发展,但社区存在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劳动力迁移的现象,农林业发展缓慢。【结论】梵净山社区需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发展具有生态品牌特色的产业,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文化效益。未来可继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着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以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居民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发展 生态效益转化 社会经济 梵净山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探析
2
作者 邓彦 蔡磊 +2 位作者 李海波 赵勤 张娇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212-216,220,共6页
保护地自然资源丰富,是开展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自然保护地实施自然教育是发挥其多种功能的重要形式。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阐述了其自然教育资源发展背景及条件,分析了其实... 保护地自然资源丰富,是开展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自然保护地实施自然教育是发挥其多种功能的重要形式。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阐述了其自然教育资源发展背景及条件,分析了其实施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促进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教育 高质量发展 贵州铜仁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动物适宜栖息地分布 被引量:5
3
作者 蒙秉顺 黄小龙 +5 位作者 谢波 王维熙 黄继池 张涛 冉景丞 张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4-675,共12页
物种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适宜性是开展种间关系、物种与环境关系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和调查数据,使用MaxEnt模型对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 物种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适宜性是开展种间关系、物种与环境关系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和调查数据,使用MaxEnt模型对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野猪(Sus scrofa)的适宜栖息地进行评估和预测,以期深入了解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栖息地适宜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毛冠鹿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9993.17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46.1%,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东部;小麂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5470.97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5.6%,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南部;中华鬣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884.78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2.0%,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东部;野猪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0339.98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46.9%,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东部和南部。(2)4种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均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核心区。(3)毛冠鹿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和植被类型的影响;中华鬣羚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小麂和野猪的分布主要受平均气温日较差、等温性和坡度的影响,两者的适宜栖息地特征也更为相似。总之,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分布是物种自身特性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种间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栖息地 MaxEnt模型 有蹄类动物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固氮维管束植物资源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玉武 张珍明 +7 位作者 陈翔 贺红早 王莹 刘兆敏 刘盈盈 张祖绪 张家春 张维勇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5期3850-3855,共6页
应用个体生态学和种群生态学等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对贵州省梵净山区域内的固氮维管束植物进行点与面相结合的系统调查,并对其生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梵净山固氮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有固氮维管束植物10科44属104种(包括... 应用个体生态学和种群生态学等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对贵州省梵净山区域内的固氮维管束植物进行点与面相结合的系统调查,并对其生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梵净山固氮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有固氮维管束植物10科44属104种(包括种下分类群),其中蕨类植物门1科1属4种,裸子植物门2科2属3种,被子植物门7科41属97种。其中木本植物73种,草本植物31种(包括水生植物4种)。梵净山低山林带、中山林带和高山林带等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的固氮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氮维管束植物 生态分布 名录 梵净山
下载PDF
濒危植物梵净山冷杉的种子育苗试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玉武 刘盈盈 +5 位作者 张珍明 王莹 陈翔 贺红早 张祖绪 王季槐 《种子》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5-127,共3页
梵净山冷杉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本研究以2014年秋季采收的梵净山冷杉种子为材料,于2014和2015年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育苗试验,研究了梵净山冷杉种子繁育技术。结果表明,梵净山冷杉的出苗时间为3月初至4月下旬。不同播种时间、不同... 梵净山冷杉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本研究以2014年秋季采收的梵净山冷杉种子为材料,于2014和2015年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育苗试验,研究了梵净山冷杉种子繁育技术。结果表明,梵净山冷杉的出苗时间为3月初至4月下旬。不同播种时间、不同基质和不同遮阳方式的梵净山冷杉出苗时间、出苗率和苗木保存率不同。当年播种的出苗时间在3月初较第2年播种的提前1个月出苗;以黔中山地黄壤+松林腐殖土为基质出苗数量和苗木保存率为最高;3—10月搭建遮阳网比不遮阳苗木保存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冷杉 种子 育苗
下载PDF
梵净山国家公园地表水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6
作者 赵海 张涛 +2 位作者 杨周 李海波 雷永强 《环保科技》 2023年第5期1-8,共8页
运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推荐的健康风险模型评价了梵净山国家公园14个地表水采样点水样中Cr、Mn、Cu、Zn、As、Se、Cd、Sb和Pb产生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除少数样品中Sb、Cr、Cu和Zn外,大多数样品溶解态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相应的I类... 运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推荐的健康风险模型评价了梵净山国家公园14个地表水采样点水样中Cr、Mn、Cu、Zn、As、Se、Cd、Sb和Pb产生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除少数样品中Sb、Cr、Cu和Zn外,大多数样品溶解态重金属含量均符合相应的I类地表水水质标准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溶解态重金属存在多个来源,且主要受区域岩石地球化学背景、降雨和径流冲刷及地下水淋溶作用影响。其中,Cu、Cd、Zn、Pb主要来源于断层褶皱带内硫化物矿物,部分Cu可能来源于余家沟组辉绿岩;Se可能主要来源于回香坪组火山岩;Cr与Sb主要来源于梵净山群变质岩,部分Cr来源于超基性-基性岩;As来源于余家沟组辉绿岩及含砷矿物。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儿童受重金属污染的威胁相对更大,致癌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风险程度远远超过非致癌物,Cr经饮水途径产生的年均健康风险最大值高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0×10^(-5)a^(-1)),Cr是梵净山国家公园内地表水体的主要致癌污染因子,非致癌重金属Mn、Cu、Zn、Pb、Se和Sb产生的年均健康风险,均远低于ICRP规定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 溶解态重金属 来源解析 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以社区为主体的黔金丝猴生态廊道建设机制与路径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杰 冉景丞 +3 位作者 黄小龙 任晓冬 李晟之 卢凤琼 《贵州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67-72,共6页
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促进了周边社区产业发展,但也导致自然保护区生境破碎化。未来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社区共建共管在建设黔金丝猴生态廊道减缓生境破碎化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社区可参与到黔... 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促进了周边社区产业发展,但也导致自然保护区生境破碎化。未来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社区共建共管在建设黔金丝猴生态廊道减缓生境破碎化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社区可参与到黔金丝猴生态廊道位置识别、廊道规划、能力建设、生境改造、日常巡护和机制制定等一系列保护活动中,可有效提升保护力度与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金丝猴 生境破碎化 生态廊道 社区共建共管 国家公园
下载PDF
4种化学药剂对红火蚁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姜连汐 黄浩 +1 位作者 吴荣泽 张念念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70-77,共8页
【目的】筛选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防治药效好且致死率高的药剂,为红火蚁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研究4种化学药剂(40%呋虫胺、10%多杀霉素、15%茚虫威和70%吡虫啉)对红火蚁的毒杀效果,分析时... 【目的】筛选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防治药效好且致死率高的药剂,为红火蚁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研究4种化学药剂(40%呋虫胺、10%多杀霉素、15%茚虫威和70%吡虫啉)对红火蚁的毒杀效果,分析时间、剂量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4种化学药剂对红火蚁工蚁的毒杀作用随时间变化呈升高趋势,随浓度下降呈降低趋势,其中,40%呋虫胺在各稀释倍数下对红火蚁均具有较强的毒杀效果,其对红火蚁的致死率大部分显著高于其余药剂。室内毒力测定显示,4种化学药剂的毒力大小排序为40%呋虫胺>10%多杀霉素>15%茚虫威>70%吡虫咻,其LC_(50)值分别为2.652 mg/L、25.987 mg/L、33.980 mg/L和358.474 mg/L。40%呋虫胺、70%吡虫啉、10%多杀霉素在工蚁致死作用最强的时间段为喷施药剂后3~12 h。【结论】40%呋虫胺对红火蚁具有较高毒力,在红火蚁防治中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火蚁 化学药剂 毒力 致死浓度 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的黔金丝猴及其同域分布物种种间关联
9
作者 黄小龙 蒙秉顺 +7 位作者 李海波 冉伟 杨伟 王丞 谢波 张旭 冉景丞 张明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80,共12页
种间关系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研究物种演化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掌握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与其所在群落物种的种间生态学关系对黔金丝猴的综合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 种间关系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研究物种演化和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掌握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与其所在群落物种的种间生态学关系对黔金丝猴的综合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运用空间关联方法构建黔金丝猴地栖鸟兽关联网络,探讨了黔金丝猴在群落中的生态学作用及其保护问题。结果表明:(1)黔金丝猴与藏酋猴(Macacathibetana)、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i)、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食蟹獴(Herpestes urva)、马来豪猪(Hystrix brachyura)、猪獾(Arctonyx collaris)、野猪(Sus scrofa)、勺鸡(Pucrasiamacrolopha)和小麂(Muntiacusreevesi)存在空间关联,其所处群落的物种组成与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较为相似。(2)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没有捕食黔金丝猴的地栖性天敌。(3)黔金丝猴与中华鬣羚、食蟹獴、马来豪猪、野猪、小麂和勺鸡存在竞争生态学关系,这些物种种群的过度增长可能会排挤黔金丝猴的生存空间,抑制黔金丝猴种群的增长。(4)黔金丝猴能够从藏酋猴和红腹角雉的存在中获利,对二者的有效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黔金丝猴的生存。(5)对黔金丝猴的有效保护有助于猪獾和红腹角雉的生存,也更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本研究从空间角度初步探讨了黔金丝猴的种间生态学关系,研究发现,黔金丝猴不仅从群落中获益,也具有维持群落稳定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的保护和管理中,加强对黔金丝猴的单物种保护措施的同时,应强化多物种的综合平衡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关系 空间关联 黔金丝猴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