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s技术运用实践探讨——以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为例
1
作者 黄小祥 付贞仲 陈瑞芳 《世界生态学》 2023年第2期236-240,共5页
本文以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为例,运用3s技术将龙里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对林场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有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国有森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龙里林场 3s技术运用 实践探讨
下载PDF
浅析国有林场树种结构调整方法与对策--以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为例
2
作者 冯广静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年第22期65-67,共3页
国有林场作为森林资源培育和生态保护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在林业生态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龙里林场以马尾松、华山松人工林为主,树种结构单一、层次结构简单、生态效益差、生态功能不强,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 国有林场作为森林资源培育和生态保护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在林业生态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龙里林场以马尾松、华山松人工林为主,树种结构单一、层次结构简单、生态效益差、生态功能不强,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能力弱,容易发生森林病虫害,森林防火压力大。为了改善林场现有资源的林分状况,提高生物多样性、生态稳定性和森林景观观赏性,需要改变目前的生产经营模式,对树种结构进行调整,提高森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特点 树种结构调整 造林模式 龙里林场 贵州省
下载PDF
国有林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护措施及绩效评价分析--以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陈万敏 《乡村科技》 2021年第8期98-100,共3页
通过对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所采取的管护措施和管护成效进行归纳,对项目实施进行绩效评价分析,从而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成果,同时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各国有林场加强后续森林资源管护提供依据。
关键词 国有林场 天然林 资源保护 绩效评价
下载PDF
无人机在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唐晓宇 岳成敏 《绿色科技》 2019年第11期165-166,共2页
指出了森林资源是林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森林防火是林场的一项重要工作,该项工作如果开展不好,将导致林场森林资源遭受森林火灾的威胁,进而不利于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而无人机系统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具有特殊的优势。介绍了贵州... 指出了森林资源是林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森林防火是林场的一项重要工作,该项工作如果开展不好,将导致林场森林资源遭受森林火灾的威胁,进而不利于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而无人机系统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具有特殊的优势。介绍了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的基本情况及森林防火现状,分析了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无人机系统在林场森林防火中的应用及其发展,以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场 森林 无人机 防火
下载PDF
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现代化建设初探
5
作者 唐晓宇 岳成敏 陈瑞芳 《绿色科技》 2019年第9期190-192,共3页
分析了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代化国有林场规划建构,以期为建设现代化国有龙里林场提供借鉴。
关键词 国有林场 现代化 初探 贵州龙里
下载PDF
湿地松在贵州国有龙里林场不同海拔造林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龙晓飞 《绿色科技》 2019年第3期128-130,共3页
指出了在贵州省中部,湿地松林分生长量有规律地显示出随海拔的增高而降低,海拔愈高,林分生长量愈低,海拔高于1300m时,生长量较低,在此生长的湿地松幼树,冬季均发现少数冻害,因此海拔1300~1400m,是贵州中部发展湿地松的上限,海拔是限制... 指出了在贵州省中部,湿地松林分生长量有规律地显示出随海拔的增高而降低,海拔愈高,林分生长量愈低,海拔高于1300m时,生长量较低,在此生长的湿地松幼树,冬季均发现少数冻害,因此海拔1300~1400m,是贵州中部发展湿地松的上限,海拔是限制湿地松垂直发展的主要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湿地松适合于贵州省中部低中山(海拔1300m以下)发展,可列为这一地区营造速生丰产林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年均温度 海拔
下载PDF
贵州省林业碳汇发展探索与讨论 被引量:2
7
作者 肖龙海 《现代园艺》 2023年第12期165-167,170,共4页
根据贵州省森林资源现状,采用生物量拓展因子法估算贵州省林木碳储量。从贵州省森林资源总量、林业发展规划、碳汇价格走势方面,分析了贵州省林业碳汇的发展潜力,并结合贵州省林业碳汇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质性建议,旨在为贵州... 根据贵州省森林资源现状,采用生物量拓展因子法估算贵州省林木碳储量。从贵州省森林资源总量、林业发展规划、碳汇价格走势方面,分析了贵州省林业碳汇的发展潜力,并结合贵州省林业碳汇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质性建议,旨在为贵州省林业碳汇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碳汇 碳汇林 开发潜力 贵州省
下载PDF
黄胸木蠹蛾在贵州省的风险性分析
8
作者 李新贵 张文凤 +1 位作者 谢云忠 张吉乾 《贵州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95-98,共4页
黄胸木蠹蛾(Cossus chinensis Rothschild)在贵州主要为害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等,以幼虫啃咬、钻蛀韧皮部危害林木,且耐饥饿能力极强,管理难度大。依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LY/T2588-2016)》,... 黄胸木蠹蛾(Cossus chinensis Rothschild)在贵州主要为害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等,以幼虫啃咬、钻蛀韧皮部危害林木,且耐饥饿能力极强,管理难度大。依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LY/T2588-2016)》,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黄胸木蠹蛾在贵州省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R值为1.73,属于中度危险林业有害生物。应将其作为贵州省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加以防控,需进一步加强其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的研究,为对其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胸木蠹蛾 贵州省 风险性分析
下载PDF
贵州两栖动物研究进展:对36年来两栖动物多样性和系统分类的回顾 被引量:2
9
作者 周江 罗涛 +5 位作者 安静 宋玲星 兰昌婷 于静 邓怀庆 肖宁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1-35,F0003,共36页
贵州山地喀斯特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两栖动物资源,但随着两栖动物种群在全球范围内的严重衰退和新物种的不断描述,基于最小保护单元进一步评估区域内两栖动物多样性显得尤为必要。聚焦过去36年(1987—2022年)的基础数据,重点修订了贵州... 贵州山地喀斯特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两栖动物资源,但随着两栖动物种群在全球范围内的严重衰退和新物种的不断描述,基于最小保护单元进一步评估区域内两栖动物多样性显得尤为必要。聚焦过去36年(1987—2022年)的基础数据,重点修订了贵州两栖动物多样性物种名录和濒危保护等级,评估了物种丰富度格局以及在遗传资源、系统学和研究的发展趋势。近5年来,贵州两栖动物新物种以每年约5个物种的速度被描述,用于系统发育研究的遗传数据急剧增加,推动了对贵州两栖动物生命之树的演化认识和群体动态历史的理解。多样性和保护仍然是贵州两栖动物研究的重点。分布数据和MaxEnt模型预测识别出梵净山—大娄山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雷公山—月亮山—茂兰喀斯特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和乌蒙山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然而,由于许多物种缺乏基本的自然历史数据(食性,形态,繁殖),限制了栖息于喀斯特生境的两栖动物可能具有独特演化路线的理解。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贵州两栖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强调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整合多种来源数据构建可用公开数据库的重要性,以使其丰富的两栖动物资源为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编目 系统学 多样性热点 优先保护区域 两栖动物 贵州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林地地类变化对地形因子的响应——以贵州龙里县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罗笑 罗扬 +2 位作者 陈瑞芳 李泽梅 陆发俊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0-149,共10页
以典型的喀斯特地区—贵州省龙里县为研究对象,利用地貌类型和隶属度函数提取喀斯特地貌区域,并对地形因子重新划分等级,建立不同地形等级研究区,利用地类转移矩阵对龙里县2011年至2016年5年间地类相互之间转移变化做出定量分析,并结合... 以典型的喀斯特地区—贵州省龙里县为研究对象,利用地貌类型和隶属度函数提取喀斯特地貌区域,并对地形因子重新划分等级,建立不同地形等级研究区,利用地类转移矩阵对龙里县2011年至2016年5年间地类相互之间转移变化做出定量分析,并结合重要性指数等指标研究不同地形情况下的地类变化的速度、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对地类之间的转移影响较大,海拔影响次之,坡向相关性不大。随着地形起伏以及坡度的变化,各种地类的变化以及相互之间转移速率均呈现规律性。随着地形起伏的增加,乔木林地和非林地移入速率也随之增加,其他地类加快向这两种地类转移。随着坡度的增加乔木林地和非林地趋于稳定,灌木林地变化面积增加,其余地类变化面积基本稳定在相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转移矩阵 地类变化
下载PDF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在龙里林场国家储备林改培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龙晓飞 《绿色科技》 2021年第5期112-114,共3页
指出了龙里林场现有国家储备林中以马尾松人工林为主,树种结构单纯、层次结构简单、生态效益差、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发生雪压、风倒、火灾,松毛虫危害严重。为了改善林场马尾松人工林的健康状况,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优化林分的... 指出了龙里林场现有国家储备林中以马尾松人工林为主,树种结构单纯、层次结构简单、生态效益差、生态系统脆弱,容易发生雪压、风倒、火灾,松毛虫危害严重。为了改善林场马尾松人工林的健康状况,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优化林分的树种、水平、垂直结构,进一步提高林分质量,模仿马尾松自然演替规律,通过择伐,在林下补植了乡土珍贵树种,以把马尾松人工林尽可能地改造为接近自然状态的异龄针阔混交林,结果表明:近自然改造具有如下优点:①确保了持续的主林层郁闭,实现了森林的永续利用。②将培育珍贵树种与马尾松大径材有机结合起来,兼顾了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③有利于提高林分质量,保证了森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近自然森林经营 自然演替规律
下载PDF
龙里林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万敏 《南方农业》 2021年第14期84-86,共3页
通过对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议,达到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成果的目的,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中各国有林场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天然林 资源保护 国有龙里林场
下载PDF
贵州惠水黄胸木蠹蛾的生物学特性
13
作者 李新贵 张吉乾 +3 位作者 谢云忠 梁挺 刘爱军 张文凤 《中国森林病虫》 2023年第6期8-13,共6页
为有效防控黄胸木蠹蛾Cossus chinensis Rothschild在贵州栎类上的发生和危害,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观察的方法,研究黄胸木蠹蛾在贵州惠水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及天敌种类。结果表明:在贵州惠水黄胸木蠹蛾仅危害麻栎Quercus acutissim... 为有效防控黄胸木蠹蛾Cossus chinensis Rothschild在贵州栎类上的发生和危害,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观察的方法,研究黄胸木蠹蛾在贵州惠水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及天敌种类。结果表明:在贵州惠水黄胸木蠹蛾仅危害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平均有虫株率10%~30%;黄胸木蠹蛾2 a发生1代,以幼虫在危害部位越冬,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5月上中旬和7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一般从树干基部开始钻蛀危害,蛀孔逐年升高,受害高度0~8.8 m,0~2 m是主要受害区域;被害麻栎树皮不规则开裂起翘,蛀孔处树液外淌,造成树干腐烂,导致树势衰弱,重复受害部位的树皮及形成层坏死,导致枝条或整株枯死;在局部区域,黄胸木蠹蛾与栗肿角天牛Neocerambyx raddei Blessig混合危害;黄胸木蠹蛾幼虫为中华茧蜂Amyosoma chinensis Szepligeti的寄主新记录。生产中可采取卫生伐、药剂涂刷树干或灌注孔洞及利用天敌等方法进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胸木蠹蛾 中华茧蜂 麻栎 栓皮栎 贵州惠水
下载PDF
接种褐环乳牛肝菌对马尾松苗抗铝性的影响
14
作者 李快芬 刘海燕 丁贵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7,共9页
【目的】探讨外生菌根真菌增强马尾松耐铝性的机制,为马尾松抗铝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培法,设置不同Al^(3+)浓度处理(0、0.2、0.4、0.8、1.2 mmol·L^(-1)),测定2种马尾松幼苗的生长、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叶绿... 【目的】探讨外生菌根真菌增强马尾松耐铝性的机制,为马尾松抗铝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培法,设置不同Al^(3+)浓度处理(0、0.2、0.4、0.8、1.2 mmol·L^(-1)),测定2种马尾松幼苗的生长、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1)铝胁迫抑制马尾松幼苗的生长,接种褐环乳牛肝菌(简称Sl)显著促进了马尾松幼苗高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2)与未接种相比,接种Sl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并随Al^(3+)浓度的增加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增加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在Al^(3+)浓度为0.2、0.4 mmol·L^(-1)时增幅最大。3)与未接种相比,接种Sl显著增加了马尾松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在0.2 mmol·L^(-1)时增幅最大,达50.88%,之后随Al^(3+)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Al^(3+)浓度为0.2 mmol·L^(-1)时,接种Sl的马尾松幼苗叶绿素含量较无铝处理增加了108.06%。4)与未接种相比,接种Sl显著降低了马尾松幼苗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0.4 mmol·L^(-1)除外),均在0.2 mmol·L^(-1)时降幅最大,之后随Al^(3+)浓度的增加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增加了对可溶性蛋白的积累,在1.2 mmol·L^(-1)时促进作用最大,较无铝处理增加了30.13%。另外,MDA与POD活性、脯氨酸、可溶性糖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其中与可溶性糖的相关性最高,达0.775;SOD与叶绿素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接种Sl显著增强宿主植物的酶活性,改善叶片光能利用效率和渗透物质含量,增强其抗铝性,进而促进菌根化马尾松幼苗的生长。Al^(3+)浓度为0.2 mmol·L^(-1)时促进作用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褐环乳牛肝菌 铝浓度 生理
下载PDF
铝对马尾松菌根化幼苗抗逆生理和根尖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15
作者 刘海燕 李快芬 +1 位作者 陈后英 丁贵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0,共10页
[目的]不同Al^(3+)水平下,研究马尾松菌根/非菌根幼苗的生理、根尖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Al的亚细胞分布,分析菌根化苗木对铝的响应及其耐铝性,为外生菌根真菌提高寄主植物耐铝性和育苗造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半年生菌根和非... [目的]不同Al^(3+)水平下,研究马尾松菌根/非菌根幼苗的生理、根尖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Al的亚细胞分布,分析菌根化苗木对铝的响应及其耐铝性,为外生菌根真菌提高寄主植物耐铝性和育苗造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半年生菌根和非菌根马尾松苗为材料,采用砂培盆栽浇铝法,分别设置0、0.2、0.4、0.8mmol·L^(-1) Al^(3+)(AlCl_(3))处理,分析其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等生理指标变化,Al的亚细胞分布,通过组织染色观察根尖ROS和MDA分布,并观察根尖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随外源[Al^(3+)]的升高,马尾松菌根/非菌根苗根系SOD、CAT、POD活性和MDA含量均呈总体上升趋势,在高铝(0.8 mmol·L^(-1))水平时,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最大,且非菌根苗受到铝的影响程度更大;(2)随外源[Al^(3+)]的升高,马尾松根尖吸收的铝含量显著增加,且菌根苗吸收的铝含量显著高于非菌根苗;(3)从细胞超微结构和Al的亚细胞分布看,大量Al^(3+)首先与细胞壁结合,细胞内的Al^(3+)与生物膜强烈结合,使细胞器物质向外渗漏作用加强,干扰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的各种调节过程。而由于菌根对铝的吸附作用,降低了侵入细胞内的铝离子含量,保护亚细胞器结构的同时也维持了细胞的基本功能,从而缓解铝毒性。[结论]铝处理使马尾松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增加,0.4 mmol·L^(-1)以上的铝浓度产生明显铝毒害症状。而菌根可以通过吸收更多的铝降低铝毒害,并提高植物耐铝能力,这很可能是马尾松菌根苗的一个重要外部抗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 马尾松 耐铝性 抗氧化酶 细胞超微结构 亚细胞分布
下载PDF
川黄柏浸提液对白及锈病防治效果及其机制的研究
16
作者 李芳 周颖 +1 位作者 杨莹 张家春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09-114,共6页
以川黄柏皮、叶浸提液作为白及锈病的防治剂,统计防治剂处理下白及锈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防效及病级分布,讨论川黄柏浸提液对白及锈病的防治效果,阐明川黄柏浸提液对白及锈病的防治机制。结果表明,ZP50处理下白及锈病发病率最低、病... 以川黄柏皮、叶浸提液作为白及锈病的防治剂,统计防治剂处理下白及锈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防效及病级分布,讨论川黄柏浸提液对白及锈病的防治效果,阐明川黄柏浸提液对白及锈病的防治机制。结果表明,ZP50处理下白及锈病发病率最低、病情指数最小,6月份病情指数表现为Y50>CK>Y25>P25>ZP25>P50>ZP50;与CK对比,ZP50处理防治效果最好,其中7月份防效为93.64%;从6月份和7月份病级分布来看,ZP50处理下白及锈病病危程度弱。ZP50处理通过降低白及锈病的发病率,调控1级、7级和9级病情占比,以控制白及锈病病危程度,降低病情指数来实现白及锈病的防治效果。总体上,川黄柏皮浸提液比川黄柏叶浸提液防治效果好,煮制川黄柏皮浸提液比不煮制川黄柏皮浸提液防治效果好,高浓度川黄柏皮浸提液比低浓度川黄柏皮浸提液防治效果好,川黄柏浸提液可作为白及锈病的绿色防治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锈病 川黄柏 浸提液
下载PDF
茯苓规范化种植及产业化发展研究与对策
17
作者 范定增 《种子科技》 2024年第5期152-154,共3页
茯苓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中药材,不仅具有良好的药用功能和食用功能,还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因此我国不少地区均开展了茯苓种植工作。从我国茯苓种植现状来看,传统茯苓老产区多开展茯苓规范化种植工作,但不少茯苓新产区受缺乏专业种植技术... 茯苓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中药材,不仅具有良好的药用功能和食用功能,还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因此我国不少地区均开展了茯苓种植工作。从我国茯苓种植现状来看,传统茯苓老产区多开展茯苓规范化种植工作,但不少茯苓新产区受缺乏专业种植技术人才、种植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茯苓规范化种植及产业化发展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基于此,分析了茯苓规范化种植及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推动茯苓规范化种植及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规范化种植 产业化发展
下载PDF
濒危植物山楂海棠种子产量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梅妹 王永涛 +6 位作者 苑景淇 程晨光 于忠亮 李成宏 王梅芳 兰雪涵 杜凤国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65-170,共6页
探究影响山楂海棠种子产量各因素间的相关性,为山楂海棠高产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以吉林省长白县母树林林场横山库区为研究地点,测定山楂海棠生长性状、叶性状、果实性状及种子性状,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各性... 探究影响山楂海棠种子产量各因素间的相关性,为山楂海棠高产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以吉林省长白县母树林林场横山库区为研究地点,测定山楂海棠生长性状、叶性状、果实性状及种子性状,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各性状.结果表明:1)多数生长性状(树高与地径)、果实性状、种子性状、叶性状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树高、地径与果实数量、单株种子数均显著正相关,单果种子数量与单株种子数量、叶长、叶宽和叶面积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种子数与叶宽和叶面积显著正相关;2)果实数量对单株种子数的直接影响和总影响最大,地径对单株种子数的间接影响最大;3)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山楂海棠分为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3类,高产型包括单株25和29,中产型包括单株1、6、17、9和10,低产型包括单株7、21、22,其中,第1类与第2类单株种实产量较高,可为进一步选育种实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海棠 种子产量 相关性分析 通径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氮添加和凋落物去除对黔中喀斯特地区柳杉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19
作者 夏国威 汪東方 +3 位作者 朱涛 姜晓涵 陈光平 黄承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8587-8597,共11页
凋落物是土壤呼吸的主要碳源,日益增加的大气氮沉降通过改变森林凋落物的输入与分解影响土壤呼吸。为揭示氮沉降及凋落物管理对森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以贵州省国有扎佐林场15年生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氮添加处理:对照(CK,... 凋落物是土壤呼吸的主要碳源,日益增加的大气氮沉降通过改变森林凋落物的输入与分解影响土壤呼吸。为揭示氮沉降及凋落物管理对森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影响,以贵州省国有扎佐林场15年生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氮添加处理:对照(CK,0 gN m^(-2)a^(-1))、低氮(LN,15 gN m^(-2)a^(-1))、中氮(MN,30 gN m^(-2)a^(-1))和高氮(HN,60 gN m^(-2)a^(-1)),并在每种氮添加处理下设置去除凋落物和保留凋落物两种处理,于2021年3月—2022年2月利用LI⁃8100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并分析氮添加及凋落物处理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确定影响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氮添加和去除凋落物处理没有改变土壤呼吸速率的时间变化,土壤呼吸速率月均最大值出现在7月,月均最小值出现在2月。氮添加对土壤呼吸速率无显著影响(P>0.05),除CK外,去除凋落物处理会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速率(P<0.05)。凋落物对土壤总呼吸速率的贡献率为8.6%—28.5%,且LN处理下凋落物对土壤呼吸速率的贡献率最大。土壤呼吸速率与5 m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P<0.01),与5 cm土壤湿度呈显著负线性相关(P<0.01)。土壤温度解释了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58.5%—79.5%,土壤湿度解释了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26.4%—39.5%,以土壤温度和湿度构建的双变量模型拟合效果均好于单因子模型,土壤温湿度共同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59.1%—85.8%。结论表明在大气氮沉降增加的背景下,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凋落物管理是调控土壤呼吸的关键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氮添加 去除凋落物 土壤温湿度 柳杉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铝对外生菌根真菌营养元素吸收和酶活性的影响
20
作者 李快芬 刘海燕 《亚热带植物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9-17,共9页
以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Sl)、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es(Sb)、琥珀乳牛肝菌Suillus placidus(Sp)为供试菌株,采用液体培养法,分析不同浓度Al^(3+)(0、0.2、0.4、0.8、1.2和1.6 mmol·L^(-1))处理对3种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pH... 以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Sl)、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es(Sb)、琥珀乳牛肝菌Suillus placidus(Sp)为供试菌株,采用液体培养法,分析不同浓度Al^(3+)(0、0.2、0.4、0.8、1.2和1.6 mmol·L^(-1))处理对3种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pH、养分吸收、抗氧化酶活性、MDA含量的影响,探讨外生菌根真菌耐铝机制。结果表明,铝处理显著增加3种菌株生物量、P含量和Al含量,降低培养液中pH。当Al^(3+)浓度为0.8 mmol·L^(-1)时,菌株生物量增幅最大,各浓度Al^(3+)处理的3种菌株Al含量为Sp>Sb>Sl;K含量随Al^(3+)浓度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浓度Al^(3+)(≤0.4 mmol·L^(-1))显著促进Sl菌株中N元素的积累,0.4 mmol·L^(-1)Al^(3+)处理菌株N含量较无铝处理增加42.65%。铝处理还显著降低菌株POD和SOD活性,增加菌株MDA含量。菌株生物量与菌丝N、P、K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与P含量相关性最高(r=0.635)。综上,环境中Al^(3+)浓度是影响外生菌根真菌吸收铝的关键因素,在一定Al^(3+)浓度下,外生菌根真菌通过增加对营养元素N、P、K的吸收,提高菌丝酶活性,降低MDA含量以缓解铝毒害,增强其在铝胁迫下的生存能力。该研究为筛选抗(耐)铝性强的优良菌株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菌根真菌 铝胁迫 抗氧化酶 营养元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