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污水中肺炎克雷伯氏菌噬菌体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征、基因组分析
1
作者 邵瑞瑞 周青帅 +5 位作者 崔古贞 廖健 程玉梅 官志忠 齐晓岚 洪伟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0-331,共12页
为探究噬菌体作为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新型潜在疗法的可能性,本研究采用双层平板法将医院周边污水中3株肺炎克雷伯菌裂解性噬菌体进行分离纯化,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结构,并进一步分析噬菌体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生长曲线和酸碱... 为探究噬菌体作为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新型潜在疗法的可能性,本研究采用双层平板法将医院周边污水中3株肺炎克雷伯菌裂解性噬菌体进行分离纯化,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结构,并进一步分析噬菌体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生长曲线和酸碱耐受性等生物学特征,同时通过测序技术获得噬菌体全基因组信息并注释分析.实验结果表明,KP-ZS3为肌尾科噬菌体,KP-ZS4为短尾科噬菌体,KP-ZS6为长尾科噬菌体,且KP-ZS4的感染潜伏期稍长,KP-ZS3耐酸碱能力较强,KP-ZS6的裂解能力为3株噬菌体中最强、裂解谱较宽.3株噬菌体的外壳蛋白组分大小均在33~55 kD之间.此外全基因组分析发现KP-ZS3、KP-ZS62株噬菌体的基因组大小均在100 kb以上,噬菌体KP-ZS4的基因组相对较小(40608 bp).共线性分析显示噬菌体KP-ZS3与phiEap-3、Kp15高度相似;KP-ZS6与0507KN21、vB_EcoM_KWBSE43-6高度相似.KP-ZS4与Tyrion、TL-2011b相似度相对较低,序列一致性为76.77%、76.89%.以上结果表明,这3株噬菌体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特征,它们在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治疗方面展现出不同的潜力和优势,特别是KP-ZS6因其裂解能力强和广泛的裂解谱,以及KPZS3因其强耐酸碱性,可能成为未来抗菌治疗的备用资源,这些发现为开发新型抗菌策略和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了新的信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噬菌体 生物学特征 基因组分析 耐药菌治疗
下载PDF
大肠埃希菌密度感应调节子qseC基因失活突变株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
2
作者 周青帅 赵行行 +5 位作者 李冬梅 崔古贞 陈峥宏 任玮 齐晓岚 洪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8-294,共7页
目的密度感应系统与细菌生长状态、毒力改变、生物膜形成、运动能力改变以及参与细菌和宿主的免疫反应和对药物的抗性等相关。大肠埃希菌密度调节子C(Escherichia coli quorum sensing regulator C,qseC)是其密度感应系统的受体,探究其... 目的密度感应系统与细菌生长状态、毒力改变、生物膜形成、运动能力改变以及参与细菌和宿主的免疫反应和对药物的抗性等相关。大肠埃希菌密度调节子C(Escherichia coli quorum sensing regulator C,qseC)是其密度感应系统的受体,探究其对大肠埃希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方法使用嗜热二型内含子基因打靶系统(Thermotargetron)构建大肠埃希菌HMS174菌株qseC基因失活突变株,测定其生长速率、溶血能力、生物膜形成和运动能力等表型的变化,以及对酸碱和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成功构建了大肠埃希菌HMS174 qseC627s位点的打靶载体,该载体基因失活效率为100%。对比大肠埃希菌HMS174与ΔqseC627s突变株的表型发现,突变株生长速率和最大生物量降低、溶血能力丧失、生物膜形成能力降低、运动能力减弱、对酸、碱的耐受能力降低。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ΔqseC627s对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四环素、阿莫西林、甲硝唑耐受性降低。结论大肠埃希菌HMS174中qseC基因缺失后,突变株表型和对抗外界压力因素发生了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密度感应系统 Thermotargetron 突变株表型
下载PDF
鱼腥草内生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发酵液抑菌活性分析
3
作者 陆秋丹 赵璐 陈峥宏 《贵州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74-79,共6页
【目的】探明鱼腥草内生菌的类群组成,筛选对幽门螺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为进一步开发抗生素类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培养法对贵州地区鱼腥草全植株进行内生菌分离培养和纯化,提取内生菌株... 【目的】探明鱼腥草内生菌的类群组成,筛选对幽门螺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为进一步开发抗生素类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培养法对贵州地区鱼腥草全植株进行内生菌分离培养和纯化,提取内生菌株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获得细菌16S rDNA和真菌ITS区扩增产物,经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确定内生菌属。用摇瓶发酵法制备内生菌发酵液,将发酵液用旋转蒸发仪浓缩,通过24孔板抑菌试验检测发酵液对幽门螺杆菌的抑菌活性;通过打孔法测定抑菌圈直径试验检测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结果】分离到内生细菌60株和内生真菌27株。其中,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分别为细菌和真菌的优势菌群,分别占内生细菌和内生真菌的78%和41%。检测到9株内生菌(Kg_(3)、Tg_(23)、Kg_(9)、Tg_(3)、Zg_(3)、Kj_(2)、Ty_(9)、Ty_(2)、Zy_(3))发酵液对幽门螺杆菌有抑菌活性,其中内生菌Kg_(3)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活性。【结论】鱼腥草具有丰富的内生菌资源,其中芽胞杆菌属和刺盘孢属的含量较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内生菌 幽门螺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抗菌活性
下载PDF
基于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分析磷石膏渗滤液对斑马鱼鳃和肠道组织的毒性效应
4
作者 刘龙 郭子毓 +2 位作者 王敏 潘莎 王涛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2期1717-1728,1738,共13页
目的探讨以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指数分析磷(P)化工区P石膏渗滤液对斑马鱼鳃和肠道组织的毒性作用。方法600尾斑马鱼随机均分为对照(充分曝气的自来水)组和不同浓度(0.052%、0.104%及0.208%)P石膏渗滤液(采自某磷化工区P石膏渗滤池)... 目的探讨以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BR)指数分析磷(P)化工区P石膏渗滤液对斑马鱼鳃和肠道组织的毒性作用。方法600尾斑马鱼随机均分为对照(充分曝气的自来水)组和不同浓度(0.052%、0.104%及0.208%)P石膏渗滤液(采自某磷化工区P石膏渗滤池)组,暴露28 d,分别于第7、14、21及28天分批麻醉处死,取鳃和肠道组织制备组织匀浆液,检测各组斑马鱼鳃和肠道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计算IBR指数综合评价不同浓度P石膏渗滤液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结果暴露第7天时,与对照组比较,0.052%组斑马鱼鳃组织SOD和GPx活性增加且肠道组织GPx活性下降(P<0.05),0.104%组斑马鱼鳃组织SOD和GPx活性及MDA含量增加且肠道组织SOD和GPx活性下降(P<0.05),0.208%组斑马鱼鳃组织SOD、CAT、POD活性及MDA含量增加且肠道组织SOD和POD活性下降、CAT活性和MDA含量增加(P<0.05);暴露第14天时,与对照组比较,0.052%组斑马鱼鳃组织GPx活性增加(P<0.05),0.104%组斑马鱼鳃组织CAT、POD、GPx活性增加且肠道组织SOD、CAT、POD、GPx活性及MDA含量增加(P<0.05),0.208%组斑马鱼鳃组织SOD活性下降和GPx活性、MDA含量增加且肠道组织CAT活性增加(P<0.05);暴露第21天时,与对照组比较,0.052%组斑马鱼鳃组织POD活性下降且肠道SOD、CAT活性下降(P<0.05),0.104%组斑马鱼鳃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增加且肠道组织CAT活性下降(P<0.05),0.208%组斑马鱼肠道组织CAT、POD活性下降(P<0.05);暴露第28天时与对照组比较,0.052%组斑马鱼鳃组织CAT活性增加且肠道SOD、POD及GPx活性增加(P<0.05),0.104%斑马鱼鳃组织SOD活性增加且肠道组织SOD、CAT活性增加(P<0.05),0.208%组斑马鱼鳃组织SOD、CAT、GPx活性增加且肠道组织CAT、GPx活性增加(P<0.05);0.052%、0.104%及0.208%组斑马鱼鳃组织IBR指数均于暴露第14天达到最低,0.052%、0.104%组斑马鱼鳃组织IBR指数均于暴露第28天达到峰值;0.052%、0.208%组斑马鱼肠道组织IBR指数均于暴露第7天达到最低值,0.104%和0.208%组斑马鱼肠道组织IBR指数均于暴露第14天达到峰值;累积IBR指数表现为鳃组织(84.57)>肠道组织(78.91)。结论IBR指数表明P石膏渗滤液对斑马鱼鳃和肠道组织具有毒性,且对鳃组织的毒性大于肠道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斑马鱼 肠道 氧化应激 整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
下载PDF
家蝇三龄幼虫Mdctl基因原核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5
作者 常振策 李忠旬 +3 位作者 贾利娜 修江帆 国果 吴建伟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145-150,共6页
目的:构建家蝇C型凝集素基因(Mdctl)原核表达体系,对Mdctl基因及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dctl基因及编码蛋白;将构建的pET28a(+)/Mdctl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以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 目的:构建家蝇C型凝集素基因(Mdctl)原核表达体系,对Mdctl基因及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dctl基因及编码蛋白;将构建的pET28a(+)/Mdctl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以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并通过SDS-PAGE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Ni-IDA法纯化重组蛋白,Western-Blot对其鉴定。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dctl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333 bp,共编码110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13.13 kDa,等电点为4.49,信号肽位于1~22位氨基酸之间;Mdctl蛋白中存在Clect结构域,属于C型凝集素超家族;Mdctl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与Mdctl蛋白两端融合6×His标签后的总分子量相一致。结论:成功构建Mdctl原核表达系统,并获得重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蝇 Mdctl基因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生物信息学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住院患儿血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曹慧军 易莎莎 +6 位作者 祝洁 陈强 刘宝 李静 费樱 沈祥春 江滟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705-711,共7页
目的:分析住院血培养阳性患儿分离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收集0~14岁住院患儿血培养阳性标本442例,置于BACTECTMFX全自动血液细菌培养仪中培养,取少量培养物转种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分离病原菌,使用Walk Away 96型全自动细菌鉴... 目的:分析住院血培养阳性患儿分离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收集0~14岁住院患儿血培养阳性标本442例,置于BACTECTMFX全自动血液细菌培养仪中培养,取少量培养物转种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分离病原菌,使用Walk Away 96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分离病原菌进行细菌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分离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WHONET5. 6软件对病原菌的抗生素敏感实验进行分析。结果:住院血培养阳性患儿血培养主要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肠杆菌属;新生儿和婴儿以CNS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幼儿以CNS和其他肠杆菌属为主,学龄前期儿童以CN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学龄期儿童以CNS、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及厄他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且对其他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耐药;非发酵菌对各类抗生素均存在耐药菌株,未检出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S)的检出率分别为34. 7%和77. 6%。结论:不同年龄段血培养阳性儿童致病菌分布有所不同,病原菌耐药情况较严重,可选择的抗生素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血流感染 病原菌 分布特征 血培养 耐药性
下载PDF
抗菌肽MAF-1A衍生物体外抗白念珠菌生物膜活性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邓思波 黄敏慧 +4 位作者 张迎春 李彩多 吴建伟 陈峥宏 王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02-510,519,共10页
目的探讨抗菌肽MAF-1A衍生物体外抗白念珠菌生物膜活性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MAF-1A衍生物对白念珠菌的MIC、MFC;通过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MAF-1A衍生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学的影响;以XTT法测定MAF-1A衍生物对不同阶段生... 目的探讨抗菌肽MAF-1A衍生物体外抗白念珠菌生物膜活性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MAF-1A衍生物对白念珠菌的MIC、MFC;通过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MAF-1A衍生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学的影响;以XTT法测定MAF-1A衍生物对不同阶段生物膜活性的影响及生物膜80%抑制浓度(SMIC_(80));采用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qRT-PCR等分析MAF-1A衍生物抗白念珠菌生物膜的作用机制。结果MAF-1A衍生物对白念珠菌的MIC、MFC及SMIC_(80)均低于模板肽,分别为62.5μg/mL、125μg/mL和62.5~125μg/mL。MAF-1A衍生物可明显抑制白念珠菌的黏附和菌丝形成,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可使菌细胞黏附及菌丝形成相关基因(ALS3、HWP1、SUN41、UME6)的mRNA表达量降低(t_(UME6)=12.42,P<0.001;t_(ALS3)=12.20,P<0.001;t_(SUN41)=7.206,P<0.001;t_(HWP1)=22.52,P<0.001);可使形成中的生物膜和成熟生物被膜活性明显降低(t_(250)=3.680,P<0.05;t_(500)=4.153,P<0.05;t_(1000)=4.934,P<0.05;t_(250)=0.5335,P<0.05;t_(500)=1.504,P<0.05;t_(1000)=6.431,P<0.05)。62.5μg/mL浓度的MAF-1A衍生物即可直接破坏白念珠菌成熟生物膜结构,引起成熟生物膜的细胞凋亡、ROS含量明显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结论MAF-1A衍生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白念珠菌生物膜活性,不仅能通过抑制细胞黏附、菌丝形成来干扰生物膜的早期形成,还能通过直接损伤以及ROS累积、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所引发的细胞凋亡来破坏成熟生物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白念珠菌 生物膜 细胞凋亡 活性氧 线粒体膜电位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阿莫西林稳定耐药克隆的筛选及其基因突变的检测 被引量:1
8
作者 陆秋丹 糜孟衡 +3 位作者 崔古贞 张峥嵘 吴晓娟 陈峥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AMX)不稳定耐药的幽门螺杆菌(Hp)演化成AMX稳定高水平耐药的表型及其突变基因的检测。方法以冻存后的Hp菌株H390作为出发菌株,在不断增加AMX浓度的培养基上连续传代,筛选对AMX耐药的克隆,检测耐药克隆的最小抑菌浓度(M...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AMX)不稳定耐药的幽门螺杆菌(Hp)演化成AMX稳定高水平耐药的表型及其突变基因的检测。方法以冻存后的Hp菌株H390作为出发菌株,在不断增加AMX浓度的培养基上连续传代,筛选对AMX耐药的克隆,检测耐药克隆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置于-80℃冻存3个月后再复苏,根据冻存后MIC下降情况判断其耐药性是否稳定。对获得的AMX最高MIC值的克隆H390r和出发菌株H390进行基因组测序分析和外排泵抑制试验,检测并鉴定与H390r获得的AMX高水平耐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结果通过AMX筛选获得4个AMX高水平耐药克隆,MIC分别为12、32、64和≥256 mg/L,经-80℃冻存后,MIC均未发生改变。相比于亲本菌株H390,AMX稳定耐药克隆H390r存在多个基因的突变,包括与AMX耐药性相关的编码RND外排系统的hefC、编码孔蛋白的hopB与hopC和编码青霉素结合蛋白的ftsI。H390r在有外排泵抑制剂存在时对AMX的MIC大幅降低。结论AMX能够在不稳定耐药的Hp中筛选出稳定耐药的克隆;H390r存在与AMX耐药相关的hefC、hopB、hopC和ftsI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可能是H390r获得AMX稳定高水平耐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阿莫西林 不稳定耐药 稳定耐药
下载PDF
新型抗菌肽Mt-22S3对白念珠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
9
作者 李彩多 曾晔 +4 位作者 石艳萍 张迎春 吴建伟 陈峥宏 王涛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75-380,396,共7页
目的探讨家蝇抗真菌肽-1A(MAF-1A)突变体-22S3(Mt-22S3)对白念珠菌(C.albicans)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C.albicans菌悬液,分别与0、125、250及500 mg/L Mt-22S3作用12 h,采用荧光显微技术及荧光检测法观测Mt-22S3作用C.al... 目的探讨家蝇抗真菌肽-1A(MAF-1A)突变体-22S3(Mt-22S3)对白念珠菌(C.albicans)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C.albicans菌悬液,分别与0、125、250及500 mg/L Mt-22S3作用12 h,采用荧光显微技术及荧光检测法观测Mt-22S3作用C.albicans后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变化;以荧光检测法测定Mt-22S3作用C.albicans后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变化;通过Annexin V-FITC/PI双染法,观察Mt-22S3对C.albicans细胞凋亡的影响;以琼脂糖凝胶电泳阻滞实验分析Mt-22S3对C.albicans细胞DNA的影响。结果经Mt-22S3作用的C.albicans细胞内ROS增高,且随着Mt-22S3浓度升高,细胞内ROS上升(P<0.05);线粒体膜电位检测发现,经Mt-22S3作用的C.albicans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1);Mt-22S3可引起C.albicans细胞凋亡及细胞坏死的发生,且Mt-22S3浓度越高,细胞凋亡及细胞坏死现象越明显;凝胶阻滞实验结果显示,Mt-22S3与C.albicans DNA孵育后产生明显的凝胶阻滞现象。结论Mt-22S3可进入C.albicans细胞内发挥抗菌作用,其机制与诱导细胞内ROS积累、去极化线粒体膜、诱导细胞凋亡和死亡、结合DNA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活性氧 细胞凋亡 抗菌肽 线粒体膜电位 DNA凝胶阻滞
下载PDF
抗肿瘤肽Mt5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10
作者 曾晔 石艳萍 +2 位作者 吴胜花 张迎春 王涛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141-1147,共7页
目的探讨抗肿瘤肽Mt5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对人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pymol构建Mt5的三维可视化结构示意图,Prot Param分析Mt5的正电荷和疏水性,NPS分析Mt5的α-螺旋所占比例;运用实时无标... 目的探讨抗肿瘤肽Mt5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对人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pymol构建Mt5的三维可视化结构示意图,Prot Param分析Mt5的正电荷和疏水性,NPS分析Mt5的α-螺旋所占比例;运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TCA)技术检测不同浓度Mt5(50 mg/L、100mg/L、200 mg/L、400 mg/L)作用后的HepG2细胞活力;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Mt5(25 mg/L、50 mg/L、100 mg/L)作用后HepG2细胞中PI3K、AKT信使RNA(mRNA)表达;以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Mt5(25 mg/L、50 mg/L、100 mg/L)作用后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PI3K、AKT蛋白表达。结果生物学信息结果表明,Mt5的正电荷为+8,疏水性为0.588,α-螺旋度为84.62%;RTCA结果显示Mt5不同浓度处理组作用后,HepG2细胞指数随着Mt5浓度的增大和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至0以下;qPCR结果显示,Mt5组HepG2细胞中PI3K和AKT mRNA较阴性对照组表达降低(P<0.05),bax蛋白表达较阴性对照组升高(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t5组HepG2细胞中Bcl-2、PI3K及AKT蛋白表达较阴性对照组降低(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Mt5可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抗肿瘤肽Mt5 PI3K/AKT信号通路 HEPG2细胞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中药蒲公英抗幽门螺杆菌活性检测及网络药理学分析
11
作者 任柱平 汪依航 +7 位作者 王金艳 常雪冰 陈会平 陈峥宏 崔古贞 吴晓娟 向松 张峥嵘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455-1463,1470,共10页
目的探讨中药蒲公英对幽门螺杆菌(Hp)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干预Hp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试验检测蒲公英水煎剂对Hp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及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并进行体外诱导耐药实验;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 目的探讨中药蒲公英对幽门螺杆菌(Hp)的体外抑菌活性及干预Hp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试验检测蒲公英水煎剂对Hp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及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并进行体外诱导耐药实验;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蒲公英干预Hp感染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蒲公英水煎剂对Hp的MIC为25~50 g/L,MBC为50~100 g/L,MBEC为100~200 g/L;经过多轮次诱导,蒲公英水煎剂对菌株S2的MIC仍维持在50 g/L;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共筛选出蒲公英抗Hp感染的重要成分29个和重要潜在作用靶点59个,潜在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包括细胞对化学应激的反应、氧化应激的反应及活性氧的代谢过程等,KEGG通路分析涉及FoxO信号、ErbB信号、PI3K-AKT信号通路等,PPI分析显示核心靶点为肿瘤坏死因子(TNF)、蛋白激酶Bα(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及半胱天冬酶3(CASP3)。结论蒲公英水煎剂对Hp具有一定抑菌活性、且不易产生耐药,蒲公英对干预Hp感染可能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蒲公英 抑菌活性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不同来源白念珠菌感染小鼠前后胞外水解酶活力差异 被引量:2
12
作者 夏茂宁 邱文 +6 位作者 牛雪可 王梅竹 赵亮 张金娟 田敏 廖万清 康颖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13-618,634,共7页
目的了解白念珠菌进入小鼠宿主前后其分泌胞外水解酶能力是否改变。方法挑选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磷脂酶、脂肪酶活力无差异的艾滋病、外阴阴道念珠病病患来源和健康人来源白念珠菌,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分离发病死亡小鼠肾脏菌株,比... 目的了解白念珠菌进入小鼠宿主前后其分泌胞外水解酶能力是否改变。方法挑选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磷脂酶、脂肪酶活力无差异的艾滋病、外阴阴道念珠病病患来源和健康人来源白念珠菌,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分离发病死亡小鼠肾脏菌株,比较感染小鼠前后菌株胞外水解酶活力差异。结果不同来源菌株感染的小鼠28d内死亡速率差异显著(χ2=82.5,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艾滋病、外阴阴道念珠病、健康人来源组;各来源菌株感染小鼠后肾脏分离株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表达水平皆高于感染小鼠前(F=7.89,P<0.05),不同来源区别显著(F=4.96,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艾滋病、外阴阴道念珠病、健康人来源;感染小鼠前均未曾测得磷脂酶活力的各来源菌株中,在感染小鼠后仅艾滋病、外阴阴道念珠病来源组小鼠肾脏分离株可测得磷脂酶活力,但艾滋病、外阴阴道念珠病来源两组间感染小鼠后肾脏分离株磷脂酶活力无显著差异(F=2.54,P>0.05);各来源白念珠菌感染小鼠前后均未测得脂肪酶活力。结论在宿主体内白念珠菌表达天冬氨酸蛋白酶、磷脂酶能力相较于体外有增强;在不同宿主环境状态下,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和磷脂酶的潜在表达能力有差异,即宿主免疫状态越弱时,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磷脂酶潜在表达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 磷脂酶 脂肪酶 小鼠模型
下载PDF
几株真菌对白酒丢糟纤维素水解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明春艳 王颜颜 +6 位作者 曹煜 邱婷婷 夏茂宁 牛雪可 邱文 万会燕 康颖倩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1期1274-1278,共5页
目的:筛选对丢糟中纤维素水解能力强的真菌菌株。方法:选择7株具有水解纤维素酶的真菌,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进行初筛、以丢糟为唯一营养物质的酸性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培养,观察培养24 h时培养基上水解圈及真菌直径... 目的:筛选对丢糟中纤维素水解能力强的真菌菌株。方法:选择7株具有水解纤维素酶的真菌,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进行初筛、以丢糟为唯一营养物质的酸性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培养,观察培养24 h时培养基上水解圈及真菌直径,测定液体培养基中丢糟的减重率及纤维素的水解率,筛选高效水解丢糟中纤维素的真菌。结果:从7株真菌中筛选出G-7 Trichoderma reese,G-1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G-2 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G-3 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 4株高效水解丢糟中纤维素的真菌,在CMCNa-刚果红培养基上培养6 d的水解圈直径D/菌饼直径d(D/d))为6.0∶7.5、1.7∶2.7、5.2∶7.5、5.0∶7.5;在丢糟酸性固体培养基上G-7、G-1、G-2、G-3生长良好,对丢糟的降解能力依次是65.73%、61.90%、61.22%、59.62%,对丢糟中纤维素的水解大小依次是57.62%、54.22%、49.41%、44.21%。结论:G-1、G-2、G-3、G-7为高效水解菌株;利用CMCNa-刚果红培养基判断菌株对纤维素的水解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利用丝状真菌处理丢糟,有利于丢糟的转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丢糟 纤维素酶 水解 培养基 酒糟
下载PDF
中国东海海水中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孟俞辰 牛雪可 +7 位作者 邱文 王颜颜 兰咏哲 张笑娟 明春艳 夏茂宁 廖万清 康颖倩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378-382,388,共6页
目的:对中国东海海水进行细菌分离,为东海海水中微生物的鉴定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取自中国东海海岸线(约北纬30°、东经118°)水域海水样品进行分离纯化,扩增分离菌株,将分离得到的菌株采用Chelex法提取DNA... 目的:对中国东海海水进行细菌分离,为东海海水中微生物的鉴定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取自中国东海海岸线(约北纬30°、东经118°)水域海水样品进行分离纯化,扩增分离菌株,将分离得到的菌株采用Chelex法提取DNA,并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邻接法构建16S rRNA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确认分离得到弧菌菌株的分类地位,同时分离的弧菌属菌株和弧菌属常见致病菌株进行耐药性比对分析。结果:从中国东海海岸线水域的海水样品中分离得到2株弧菌属菌株DH-1和DH-2,分子学分析鉴定DH-1为Vibrio marisflavi,DH-2为Vibrio hangzhouensis;经抗生素试验比对,海水分离的弧菌属菌株与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创伤弧菌等常见的临床致病菌株对某些抗生素具有相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分离的弧菌菌株具有较强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耐药性 抗生素 系统发育树 16S RRNA基因 东海海水
下载PDF
三种不同来源白念珠菌感染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夏茂宁 牛雪可 +5 位作者 邱文 黄劲 王梅竹 赵亮 廖万清 康颖倩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373-377,388,共6页
目的:探讨3种不同来源白念珠菌对小鼠致病性的差异。方法:选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来源和健康人来源白念珠菌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同时设立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小鼠作为对照组;分别于7~11 d、14~18 d及... 目的:探讨3种不同来源白念珠菌对小鼠致病性的差异。方法:选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来源和健康人来源白念珠菌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同时设立生理盐水尾静脉注射小鼠作为对照组;分别于7~11 d、14~18 d及21~25 d 3个时期段,观察各组小鼠的死亡数及死亡率;无菌分离肾脏靶器官,观察各组小鼠的肾指数及肾脏负荷;收集从肾脏分离得到的白念珠菌,比较3种不同来源白念珠菌株菌丝形成能力。结果:3种不同来源菌株感染的小鼠28 d内死亡率、小鼠肾指数及其肾脏分离菌株菌丝形成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AIDS、VVC、健康人来源组;小鼠肾脏负荷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菌株来源与其致病性强弱有关,菌株的菌丝形成能力是更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小鼠 模型 动物 肾指数 肾脏负荷 菌丝形成
下载PDF
家蝇 u93基因的原核表达与体外抗菌活性检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素贞 王涛 +5 位作者 龙慧玲 国果 杨阳 常振策 王兵 吴建伟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9期997-1002,共6页
目的:构建家蝇u93基因原核表达体系,检测重组表达产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u93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将前期构建的p ET29a-u93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以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重... 目的:构建家蝇u93基因原核表达体系,检测重组表达产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u93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将前期构建的p ET29a-u93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以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并通过SDS-PAGE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纯化重组蛋白,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u93重组蛋白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u93编码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363 bp,共编码120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13. 35 k D,等电点为7. 52,信号肽位于1~20位氨基酸之间;u93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理论值相一致; u93重组蛋白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1 mg/L、对近平滑念珠菌MIC为12. 5 mg/L、对克柔念珠菌MIC为12. 5 mg/L、对热带念珠菌MIC为12. 5 mg/L,但不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的生长繁殖。结论:成功构建u93原核表达系统,重组表达的u93蛋白对念珠菌具有较强的抑杀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蝇 u93 基因 原核表达 抗菌活性
下载PDF
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麻疹减毒活疫苗191株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梦玮 李玉迁 +4 位作者 徐庆胜 方小菡 魏洪 迟茜文 刘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68-576,共9页
目的: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麻疹减毒活疫苗191株(MV-Hu191)在体内外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4T1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MV-Hu191对MDA-MB-231和4T1细胞增殖的影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MV-Hu191处理对M... 目的: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麻疹减毒活疫苗191株(MV-Hu191)在体内外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4T1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MV-Hu191对MDA-MB-231和4T1细胞增殖的影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MV-Hu191处理对MDA-MB-231细胞中蛋白质谱的影响,多重数据库筛选蛋白质谱中的典型差异蛋白质并进行GO、KEGG、亚细胞定位与功能注释。瘤内注射1×106 TCID50 MV-Hu191干预4T1细胞移植瘤模型小鼠,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组织中T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TNF-α和IL-6含量。结果:体外实验结果表明,MV-Hu191具有抑制MDA-MB-231和4T1细胞增殖的作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MV-Hu191作用MDA-MB-231细胞后明显上调蛋白质有38个、下调有12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主要参与细胞黏附、信号受体激活、细胞代谢、应激反应等生物学过程,22个差异蛋白质亚细胞定位位于细胞外,KEGG功能分类显示与免疫调节功能相关的差异蛋白质最多且均为上调蛋白,包括C4A、C8B、SERPINF2、A2M、SERPINC1、CTSB、SERPING1、C5;PPI预测发现免疫相关差异蛋白与CD4、CD8、TNF-α及IL-6相互关联。体内实验结果显示,MV-Hu191干预组小鼠脾组织中CD4+T细胞数量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8+T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TNF-α和IL-6含量显著上升(均P<0.01)。结论:MV-Hu191显著抑制MDA-MB-231、4T1细胞增殖及拮抗4T1细胞荷瘤小鼠成瘤性,其机制可能是MV-Hu191通过激活免疫效应分子实现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溶瘤病毒 MV-Hu191 三阴性乳腺癌 MDA-MB-231细胞 4T1细胞 细胞增殖 蛋白质组学
原文传递
肺炎克雷伯菌裂解性噬菌体KP-ZS5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秀玲 邵瑞瑞 +7 位作者 田艳 黄孝彬 陈绍海 文胜 陈峥宏 崔古贞 齐晓岚 洪伟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259-265,共7页
目的肺炎克雷伯菌裂解性噬菌体KP-ZS5的分离及鉴定。方法以18株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从水样中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并进行纯化,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提取噬菌体DNA及蛋白并测定其生理生化特性。结果成功分... 目的肺炎克雷伯菌裂解性噬菌体KP-ZS5的分离及鉴定。方法以18株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从水样中分离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并进行纯化,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提取噬菌体DNA及蛋白并测定其生理生化特性。结果成功分离到1株长尾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并命名为KP-ZS5,pH稳定性实验表明KP-ZS5不耐强酸(pH≤3);限制性片段酶切多样性(RFLP)分析表明,KP-ZS5基因组中存在3个BglⅡ酶切位点,预计总基因组大小为20000~30000 bp;裂解谱实验表明,KP-ZS5可以感染33%(6/18)的临床肺炎克雷伯菌株;SDS-PAGE结果显示,在KP-ZS5外壳蛋白由3种蛋白组成,外壳蛋白分子量为35~48 kDa。结论成功分离出1株长尾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KP-ZS5,该噬菌体具有较广的宿主范围和pH值耐受性,外壳蛋白组成简单,仅含3种分子量为35~48 KDa的组分,具有在临床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噬菌体 生理生化特征 双层平板法 噬菌体疗法
下载PDF
家蝇抗菌肽MAF-1A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活性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朱志翠 邓思波 +4 位作者 张迎春 吴坤 马晓琳 吴建伟 王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91-796,共6页
目的探讨家蝇抗菌肽MAF-1A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IAV)活性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通过观察CPE、MTT法及qRT-PCR评价MAF-1A体外抗IAV活性,采用MTT法测定MAF-1A对MDCK细胞的毒性;利用透射电镜(TEM)技术、血凝抑制试验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进一... 目的探讨家蝇抗菌肽MAF-1A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IAV)活性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通过观察CPE、MTT法及qRT-PCR评价MAF-1A体外抗IAV活性,采用MTT法测定MAF-1A对MDCK细胞的毒性;利用透射电镜(TEM)技术、血凝抑制试验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进一步分析MAF-1A抗IAV的作用机制。结果MAF-1A对IAV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89.8±2.97)μg/mL,而对MDCK细胞的毒性较小;MAF-1A可直接破坏IAV形态结构的完整性;浓度为1.56μg/mL的MAF-1A即可抑制IAV引起的红细胞凝集;对神经氨酸酶具有抑制作用,IC50为(134.7±10.31)μg/mL。结论抗菌肽MAF-1A具有体外抗IAV活性,除能直接破坏IAV的结构外,还可能通过与血凝素HA1亚基结合、抑制神经氨酸酶的活性而阻止IAV的感染,提示MAF-1A具有多靶点抗IAV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MAF-1A 甲型流感病毒 抗病毒活性 作用机理
下载PDF
贵长猕猴桃腐烂菌的侵染途径及分离鉴定 被引量:16
20
作者 冯丽 魏洪 +3 位作者 黄亚励 徐红 孙晓红 蒋静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6-70,共5页
为了明确贵长猕猴桃腐烂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可能的侵染途径,选取其花、鲜果及腐烂果为研究对象,进行菌种分离、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从猕猴桃花中分离到6种真菌,分别为漏斗多孔菌(Polyporus arcularius)、平革菌... 为了明确贵长猕猴桃腐烂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可能的侵染途径,选取其花、鲜果及腐烂果为研究对象,进行菌种分离、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从猕猴桃花中分离到6种真菌,分别为漏斗多孔菌(Polyporus arcularius)、平革菌属(Phanerochaete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枝孢菌属(Cladosporium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从猕猴桃鲜果果肉中分离到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鲜果果皮中分离到3种真菌,分别是蔡氏轮层炭壳菌(Daldinia childiae)、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es);从腐烂果中分离到6种真菌,分别是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拟茎点霉(Phomopsis sp.)、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3株青霉菌(Penicillium sp.)。其中小新壳梭孢菌和拟茎点霉是贵长猕猴桃腐烂的主要病原菌,贵长猕猴桃病原菌的侵染途径可能主要是在采收、运输和包装过程中进入猕猴桃内,引起猕猴桃的腐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病原菌 分离 鉴定 浸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