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中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丽会 秦永彬 《大数据》 2020年第6期83-104,共22页
医学影像是临床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医学影像数据占临床数据的90%,因此,充分挖掘医学影像信息将对临床智能诊断、智能决策以及预后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深度学习的出现,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分析医学影像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主流。根据医学影... 医学影像是临床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医学影像数据占临床数据的90%,因此,充分挖掘医学影像信息将对临床智能诊断、智能决策以及预后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深度学习的出现,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分析医学影像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主流。根据医学影像分析的流程,从医学影像数据的产生、医学影像的预处理,到医学影像的分类预测,充分阐述了深度学习在每一环节的应用研究现状,并根据其面临的问题,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医学影像 图像处理 人工智能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栋学 王玉权 +3 位作者 王荣品 刘江勇 唐雷 曾宪春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401-404,共4页
目的:分析纵隔海绵状血管瘤(CHM)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影像诊断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例CHM的影像学表现,4例均行Force CT增强扫描并进行各种CT后处理重建,其中1例做了MRI检查。结果:肿瘤位于前、中、后纵隔及纵隔多区域累及各1例。3例密度... 目的:分析纵隔海绵状血管瘤(CHM)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影像诊断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例CHM的影像学表现,4例均行Force CT增强扫描并进行各种CT后处理重建,其中1例做了MRI检查。结果:肿瘤位于前、中、后纵隔及纵隔多区域累及各1例。3例密度不均,CT发现静脉石;1例密度均匀,MRI图像显示肿块内流空血管。3例边界清楚,1例边界不清。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不均匀强化,延迟扫描进一步强化,其中2例呈血管湖样强化,4例均可见异常引流静脉。结论:CHM CT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多见血管湖样强化,伴有静脉石及异常引流静脉具有影像诊断特征;T2WI脂脏抑制序列呈高信号较具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海绵状 纵隔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健康小型猪心脏IVIM成像不同冠状动脉间定量参数的对比分析
3
作者 宋辉 王荣品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17-219,共3页
目的:探讨健康小型猪心脏IVIM成像中不同冠状动脉间各定量参数的标准值。方法:采用3.0TMRIFIESTA序列对10只健康小型猪心脏行标准二、三、四腔心及左心室短轴电影成像,在短轴层面上再对心底、心中及心尖部分别行IVIM成像。由2位影像医... 目的:探讨健康小型猪心脏IVIM成像中不同冠状动脉间各定量参数的标准值。方法:采用3.0TMRIFIESTA序列对10只健康小型猪心脏行标准二、三、四腔心及左心室短轴电影成像,在短轴层面上再对心底、心中及心尖部分别行IVIM成像。由2位影像医师运用双盲法评估图像质量、划分等级,并分别测量不同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相关参数(D、D^(*)、f)。结果:2位医师对图像质量等级评估的一致性较好(K=0.84)。右冠状动脉(RCA)与左旋支(LCX)、左前降支(LAD)与左回旋支(LCX)间供血区域心肌的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CA与LCX间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冠状动脉供血区域间的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值、D值和f值的AUC分别为0.625、0.488和0.342。结论:不同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各定量参数间有差异,各参数中D*值对正常心肌的诊断效能最佳,可获得相应心肌节段各定量参数的标准值,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冠状动脉 定量分析
下载PDF
纵向弛豫时间成像技术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影像特征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新峰 赵细辉 +4 位作者 熊真亮 王荣品 宋辉 杨艳 田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2257-2260,共4页
目的利用纵向驰豫时间技术(T1 mapping)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VMC)影像特征定量分析,并就AVMC的T1值与肌钙蛋白Ⅰ(cTnI)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收集我院41例AVMC患者及1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受检者,所有受检者均行cTnI检测及纵向驰豫时间序列... 目的利用纵向驰豫时间技术(T1 mapping)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VMC)影像特征定量分析,并就AVMC的T1值与肌钙蛋白Ⅰ(cTnI)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收集我院41例AVMC患者及1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受检者,所有受检者均行cTnI检测及纵向驰豫时间序列扫描,分析比较两组受检者增强前后T1值、cTnI及细胞外容积分数(ECV)的差异,就病例组短轴位心底部、心中部、心尖部增强前T1值与cTnI做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心底部、心中部、心尖部心肌增强前后T1值分别为(1 268.44±107.59)ms和(387.75±29.55)ms、(1 290.91±111.47)ms和(384.07±34.82)ms、(1 260.30±96.89)ms和(381.43±30.54)ms,心肌增强前T1值均大于对照组,增强后T1值均小于对照组,病例组cTnI和ECV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心底部、心中部、心尖部增强前T1值与cTnI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4、0.81、0.83,均P<0.001)。结论T1 Mapping技术不但能够对AVMC影像特征定进行量分析,也可间接表达AVMC病理生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驰豫时间技术 病毒性急性心肌炎 定量研究
下载PDF
MRI联合血红蛋白、血清维生素B_(12)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涛 姜世培 +2 位作者 吴洋洋 胡晓 王荣品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MRI联合血红蛋白及血清维生素B12检查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临床诊断为SCD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根据脊髓MRI结果分为A组(MRI阳性)、B组(MRI阴性);统计分析2组血红蛋白水平、血清维生素B1... 目的:探讨MRI联合血红蛋白及血清维生素B12检查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临床诊断为SCD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根据脊髓MRI结果分为A组(MRI阳性)、B组(MRI阴性);统计分析2组血红蛋白水平、血清维生素B12含量及脊髓内MRI异常信号的差异。结果:A组12例,其中8例累及脊髓后索和/或侧索呈典型表现,血红蛋白均值为(109.4±15.2)g/L,血清维生素B12均值为(141.0±39.2)ng/L;4例累及脊髓灰质及后索、侧索呈非典型表现,血红蛋白均值为(115.1±17.5)g/L,血清维生素B12均值为(182.8±101.9)ng/L;12例异常信号范围均超过3个椎体,脊髓形态无明显肿胀。B组29例,血红蛋白均值为(134.7±16.2)g/L,血清维生素B12均值为(199.2±31.4)ng/L。2组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D的脊髓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血红蛋白水平与影像表现存在一定相关性,熟悉该病MRI表现并结合血红蛋白检查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亚急性联合变性 磁共振成像 维生素B12 血红蛋白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胃癌淋巴血管侵犯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武超 陈琦 +1 位作者 蒋仪 王荣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57-106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胃癌淋巴血管侵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1例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n=120)和验证集(n=61)。首先基于增强CT静脉期图像分割肿瘤区域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利用训练集筛选与淋...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胃癌淋巴血管侵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1例胃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集(n=120)和验证集(n=61)。首先基于增强CT静脉期图像分割肿瘤区域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利用训练集筛选与淋巴血管侵犯相关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最后基于验证集验证模型,采用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及拟合度。结果最终提取7个与胃癌淋巴管血管侵犯最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其在训练集的ROC曲线AUC为0.742[ P=0.001,95%CI(0.652,0.831)],验证集AUC为0.727 [ P=0.002,95%CI(0.593,0.853)]。基于训练集所得最优阈值为0.422,模型在训练集中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08、0.586、0.806,将此阈值用于验证集,其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为0.689、0.519、0.824。校准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及验证集均具有较好的拟合度(P均>0.05)。结论 CT影像组学可作为预测胃癌术前淋巴血管侵犯提供的全新的无创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血管侵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下载PDF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定量分析阿尔茨海默病不同阶段脑血流量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栋学 徐超 +5 位作者 曾宪春 尹训涛 熊真亮 魏昌秀 杨正贵 王荣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4-199,共6页
目的基于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定量分析阿尔兹海默病(AD)不同进展阶段脑血流量(CBF)改变,评价其鉴别效能。方法针对22例AD(AD组)、22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组)、25例主观认知功能下降(SCD组)患者和25名正常志愿者(NC组)采集头... 目的基于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定量分析阿尔兹海默病(AD)不同进展阶段脑血流量(CBF)改变,评价其鉴别效能。方法针对22例AD(AD组)、22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组)、25例主观认知功能下降(SCD组)患者和25名正常志愿者(NC组)采集头部3D T1WI和3D-ASL图像,经后处理获得双侧苍白球(GP)、壳核(PU)、尾状核(CA)、海马(HP)、丘脑(TH)、额叶皮层(FC)、顶叶皮层(PC)和枕叶皮质(OC)的CBF值。比较各组间CBF值差异,观察其与年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的相关性;以ROC曲线评价各脑区CBF值鉴别AD不同阶段的效能。结果AD组及MCI组除OC外各脑区CBF值均较NC组减低(P均<0.01);SCD组CA、PU及TH的CBF值均较NC组增高(P均<0.05)。AD组及MCI组HP的CBF值与MoCA评分均呈正相关(r=0.584、0.595,P均<0.01)。HP、TH、FC、PC、OC的CBF值鉴别AD不同进展阶段的AUC均较高。结论AD及MCI存在广泛脑灌注减少;SCD部分脑区存在灌注代偿;HP、TH、FC、PC、OC的CBF值对诊断及鉴别不同阶段AD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磁共振成像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下载PDF
Force 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婴幼儿非金属气道异物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栋学 王玉权 +3 位作者 王荣品 唐雷 蔡登华 曾宪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2949-2953,共5页
目的探讨Force CT及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诊断婴幼儿气道非金属异物的准确性和优缺点。方法对50例经纤支镜确诊的婴幼儿(年龄≤3岁)气道非金属异物的CT扫描数据进行各种后处理重建: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小密度投影(Min IP)... 目的探讨Force CT及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诊断婴幼儿气道非金属异物的准确性和优缺点。方法对50例经纤支镜确诊的婴幼儿(年龄≤3岁)气道非金属异物的CT扫描数据进行各种后处理重建: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小密度投影(Min IP)、容积重组透明法(VR)、仿真内镜(CTVE),观察各重建技术对显示非金属气道异物、气道狭窄以及肺部并发症的优缺点。结果 MPR联合CPR可清晰显示异物和任何气道狭窄,Min IP显示支气管树连续性好,但过估气道狭窄程度,VR三维立体感强,但对小气道异物显示效果差,CTVE可反复操作,可透过异物观察支气管远端情况,其息肉透镜有助于鉴别异物和息肉,但无法明确气道外病变。结论 Force CT超快速、低剂量的扫描方式及多种后处理技术对诊断婴幼儿气道非金属异物的准确性高,各后处理技术各有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双源CT 三维重建技术 婴幼儿 气道异物
下载PDF
心肌T1、T2 mapping技术和细胞外容积分数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9
作者 赵细辉 刘新峰 +2 位作者 马海彦 刘远成 王荣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37-1341,共5页
目的探讨心肌T1、T2 mapping技术和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volume fraction,ECV)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1.5T Aera磁共振扫描仪对24例急性心梗的患者行心肌T1、T2 mapping序列和延迟灌注检查,将扫描图像输入... 目的探讨心肌T1、T2 mapping技术和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volume fraction,ECV)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1.5T Aera磁共振扫描仪对24例急性心梗的患者行心肌T1、T2 mapping序列和延迟灌注检查,将扫描图像输入到syng MR D13后处理工作站,在T1、T2 mapping图手动画取延迟强化节段兴趣区并计算强化前后T1、T2值及血池增强前后T1值,以远隔未强化区域为对照组,同样方法计算该域强化前后T1、T2值及血池T1值,计算两组的ECV,采用t检验和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初始T1值(1320.0±28.4)ms大于远隔未强化区域初始T1值(1196.8±27.0)ms(P<0.001),急性心肌梗死区域T1值下降较远隔未强化区域更明显,两者ECV分别为(38.7±2.1)%、(24.8±2.5)%(P<0.001);急性心肌梗死区域T2值为(93.3±6.6)ms大于远隔未强化区域T2值(80.7±6.7)ms(P<0.001);各参数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2、0.840、0.875、0.819,均具备较好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从ROC曲线图中可看出ECV值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较其他指标高。结论心肌T1、T2 mapping技术和ECV在识别及定量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弛豫时间 横向弛豫成像 磁共振 细胞外容积分数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基于磁化率成像Brainnetome Atlas脑网络组图谱定量分析脑铁的可行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栋学 代斌 +2 位作者 熊真亮 曾宪春 王荣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91-995,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定量磁化率成像(QSM)脑网络组图谱定量分析脑铁的可行性。方法将43名右利手健康成年志愿者的QSM图像通过Matlab软件配准及滑处理对应到标准脑,在Brainnetome Atlas脑网络组图谱上选择双侧苍白球、壳核、尾状核、海马、丘脑... 目的探讨基于定量磁化率成像(QSM)脑网络组图谱定量分析脑铁的可行性。方法将43名右利手健康成年志愿者的QSM图像通过Matlab软件配准及滑处理对应到标准脑,在Brainnetome Atlas脑网络组图谱上选择双侧苍白球、壳核、尾状核、海马、丘脑、额叶、顶叶及枕叶皮质ROI,以Matlab软件测量磁化率值,并对上述脑区手工勾画ROI,测量磁化率值。对软件及手工所测磁化率值与尸检脑组织染色所得铁浓度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观察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比较不同性别、侧别间磁敏感值差异。结果Matlab软件和手工测量磁化率值均以苍白球最高,壳核次之,海马最低;2种方法所测磁化率值均与尸检铁浓度结果呈正相关(r=0.920、0.856,P=0.003、0.014)。Matlab法测得男性额叶皮质磁化率值高于女性(P<0.05),其余部位无显著性别差异(P均>0.05);2种方法所测磁化率值均无显著侧别差异(P均>0.05)。结论基于QSM成像Brainnetome Atlas脑网络组图谱脑铁定量方法测量脑铁含量具有较高准确性及可行性;脑铁含量随年龄而增加,额叶皮质铁含量存在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定量磁化率成像 脑网络组图谱
下载PDF
基于回归型支持向量机的医学图像可视可逆水印算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楠 李智 +1 位作者 程欣宇 陈怡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5-201,212,共8页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图像成为医生诊断患者病情的主要依据,为了给患者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和最佳的治疗方案,医学图像共享和专家远程诊断成为重要的诊疗手段。未被保护的医学图像在传输过程中易受到攻击或恶意篡改,为有效保护医...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医学图像成为医生诊断患者病情的主要依据,为了给患者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和最佳的治疗方案,医学图像共享和专家远程诊断成为重要的诊疗手段。未被保护的医学图像在传输过程中易受到攻击或恶意篡改,为有效保护医学图像信息的完整性并限制未授权用户的使用,提出了一种基于回归型支持向量机的医学图像可视可逆水印算法。该算法首先将可视水印嵌入医学图像中;其次利用回归型支持向量机对水印图像的像素值进行预测,并计算出预测误差,利用纹理度等级自适应确定合适的亮度调节阈值,根据阈值生成一幅全局定位图,将全局定位图加入到原始图像中,以增强算法的鲁棒性;最后利用全局定位图和预测误差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成一个可视可逆的水印,从而对医学图像进行加密保护。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可视可逆算法不仅可应用于传统医学图像,还首次应用于弥散加权图像,且该算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可逆性,能有效避免像素点溢出问题,实现可逆水印的正确提取,提取水印后的图像与原始图像没有任何差异。在水印信息未知的情况下,可视可逆水印去除困难,该特性可有效保护患者信息的完整性和医学图像的权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图像 弥散加权图像 可视可逆水印 回归型支持向量机 纹理度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肾透明细胞癌WHO/ISUP分级 被引量:5
12
作者 柏永华 刘衡 +3 位作者 张体江 田冲 王荣品 李武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5-590,共6页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WHO/ISUP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30例经病理证实的cc RCC的影像及临床病理资料。根据WHO/ISUP分级将纳入患者分为低级别组(Ⅰ+Ⅱ)及高级别组(Ⅲ+Ⅳ);并按2∶1随机分为训练集...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WHO/ISUP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30例经病理证实的cc RCC的影像及临床病理资料。根据WHO/ISUP分级将纳入患者分为低级别组(Ⅰ+Ⅱ)及高级别组(Ⅲ+Ⅳ);并按2∶1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基于训练集年龄、性别及传统影像特征构建传统影像模型,提取CT髓质期的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筛选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融合传统影像特征及影像组学标签构建融合模型,并在验证集中验证和评价模型。结果最终提取与ccRCC WHO/ISUP分级相关的2项传统影像特征及27项影像组学特征,分别构建传统影像模型及影像组学标签。ROC曲线下面积显示验证集中影像组学标签优于传统影像模型及融合模型(P<0.05)。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3组模型均具有较好的拟合度(P均>0.05)。决策曲线显示,在验证集中影像组学标签可获得最高的净收益。结论CT影像组学可为ccRCC肿瘤侵袭性的术前评估提供无创、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病理学 外科 WHO/ISUP分级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关键问题与影像学方法选择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栋学 王荣品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5期431-435,共5页
缺血性脑卒中(ICS)亦称脑梗死,是目前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均极高的疾病之一,危害极大。掌握该病的病因、分型、分期,明确其关键问题和影像学多模态检查方法组合选择,对挽救缺血半暗带、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评估并监测高危... 缺血性脑卒中(ICS)亦称脑梗死,是目前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均极高的疾病之一,危害极大。掌握该病的病因、分型、分期,明确其关键问题和影像学多模态检查方法组合选择,对挽救缺血半暗带、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评估并监测高危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现对ICS的关键问题与影像学方法的选择进行系统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诊断显像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厚滴 陈杰 郑兴菊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第17期152-153,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RI检查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随机选取45例肝脏肿瘤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MRI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的病灶检查率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45例肝脏肿瘤患者共检出病灶46个,多层螺旋CT检出病...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RI检查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随机选取45例肝脏肿瘤患者均给予多层螺旋CT、MRI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的病灶检查率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45例肝脏肿瘤患者共检出病灶46个,多层螺旋CT检出病灶42个(91.30%),MRI检出病灶44个(95.65%),两组检出率比较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MRI检查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准确率较高,安全性佳,有利于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两者联合应用可以为肝脏肿瘤鉴别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MRI检查 肝脏肿瘤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基于残差融合网络的定量磁敏感图像与T1加权图像配准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毅 田梨梨 +1 位作者 程欣宇 王丽会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22年第8期46-54,共9页
医学图像配准对医学图像处理和分析至关重要,由于定量磁敏感图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与T1加权图像的灰度、纹理等信息存在较大的差异,现有的医学图像配准算法难以高效精确地完成两者配准.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基... 医学图像配准对医学图像处理和分析至关重要,由于定量磁敏感图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与T1加权图像的灰度、纹理等信息存在较大的差异,现有的医学图像配准算法难以高效精确地完成两者配准.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残差融合的无监督深度学习配准模型RF-RegNet(residual fusion registration network,RF-RegNet).RF-RegNet由编解码器、重采样器以及上下文自相似特征提取器3部分组成.编解码器用于提取待配准图像对的特征和预测两者的位移矢量场(displacement vector field,DVF),重采样器根据估计的DVF对浮动QSM图像重采样,上下文自相似特征提取器分别用于提取参考T1加权图像和重采样后的QSM图像的上下文自相似特征并计算两者的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以驱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onvNet)学习.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显著地提高了QSM图像与T1加权图像的配准精度,满足临床的配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医学图像配准 QSM 残差融合 图像处理
下载PDF
3D-pCASL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慢性重度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可行性研究
16
作者 代斌 刘远成 田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22-24,共3页
目的 探讨3D-pCASL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可行性。方法收集CTA或M R A检查提示一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血管腔狭窄70%-99%)患者32例,分别行3D-pCASL(PLD选择1.5s、2.5s)及DSC-PWI检查;在患侧DSC-达峰时间(T... 目的 探讨3D-pCASL评估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可行性。方法收集CTA或M R A检查提示一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血管腔狭窄70%-99%)患者32例,分别行3D-pCASL(PLD选择1.5s、2.5s)及DSC-PWI检查;在患侧DSC-达峰时间(TTP)异常最显著层面及镜面对照区分别测量两个PLD脑血流量(CBF)及DSC-PWI的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TTP,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侧脑区各参数的差异。计算血管狭窄侧与镜面对照脑区相对值,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各参数间相关性。同时测量AS L-PLD 1.5s CBF和DSC-TTP灌注异常区域的面积并行配对t检验。结果与对照脑区比较,32例患者异常灌注脑区ASL-PLD 1.5s及2.5s CBF、DSC-CBF、 DSC-MTT、DSC-TTP参数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94、-20.07、-11.83、14.33、13.48,P值均<0.01);DSC-CBV间无统计学意义(t=-1.51,P=0.143);异常灌注脑区ASL-PLD 1.5s CBF与ASL-PLD 2.5s CBF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4,P<0.01)。标准化后ASLPLD 1.5s rCBF与DSC-rMTT、DSC-rTTP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1、-0.79,P值均<0.01),ASL-PLD2.5s rCBF与DSC-rC 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05)。DSC-TTP与ASL-PLD 1.5s CBF灌注减低区域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4,P>0.05)。结论3D-pCASL(PLD 1.5s及2.5s)灌注成像可以评价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情况,并且具有定量及无需注射钆对比剂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ASL) 标记后延迟时间(PLD) 动态磁敏感对比-灌注加权成像(DSC-PWI) 大脑中动脉狭窄 卒中
下载PDF
第三代双源CT低管电压联合低浓度等渗对比剂在头颈心CTA一站式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小勇 崔学龙 +3 位作者 曾宪春 王荣品 李文航 伍瑶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1813-1817,共5页
目的探讨80 k V低管电压联合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320 mgI/100 mL)扫描方案行Force CT头颈血管及冠状动脉一站式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对拟行头颈血管及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采用Force CT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模式一次性扫描,按照随机数... 目的探讨80 k V低管电压联合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320 mgI/100 mL)扫描方案行Force CT头颈血管及冠状动脉一站式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对拟行头颈血管及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采用Force CT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模式一次性扫描,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管电压100 kV,对比剂浓度370 mgI/100 mL;观察组(30例),管电压80 kV,对比剂浓度320 mgI/100mL。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图像质量、辐射剂量以及用碘量。结果两组患者性别、BMI、胸围、平均心率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主动脉根部、大脑中动脉的平均CT值和S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颈总动脉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S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相应层面图像的SNR、CNR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头颈部和冠状动脉图像的主观评分分别为(2.47±0.12)vs.(2.49±0.99)分、(3.50±0.12)vs.(3.47±0.11)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CTDIvol、DLP、ED及用碘量分别为(3.07±0.28)m Gy、(158.1±19.93)mGy·cm、(1.32±0.18)mSv、(15.6±0.66)g,观察组为(1.17±0.16)m Gy、(63.5±6.52)m Gy·cm、(0.55±0.05)mSv、(13.1±0.85)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降低约58.3%,碘总量降低约16.0%。结论低管电压(80 kV)结合等渗对比剂(320 mgI/100 mL)行Force CT头颈心血管大螺距一站式扫描图像质量更佳,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更少,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螺距 血管 CT成像 等渗对比剂 低管电压
下载PDF
对比Star-容积内插屏气检查序列与常规容积内插屏气检查序列胎儿脑图像质量 被引量:6
18
作者 明星 杨艳 +3 位作者 田冲 曾宪春 王少彧 王荣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74-1878,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Star-容积内插屏气检查(Star-VIBE)序列及常规容积内插屏气检查(VIBE)序列胎儿脑图像质量。方法对81名妊娠中晚期孕妇分别行Star-VIBE序列(自由呼吸)及常规VIBE序列MR体部扫描,比较2种序列图像中胎儿基底核及脑白质部位SNR... 目的对比分析Star-容积内插屏气检查(Star-VIBE)序列及常规容积内插屏气检查(VIBE)序列胎儿脑图像质量。方法对81名妊娠中晚期孕妇分别行Star-VIBE序列(自由呼吸)及常规VIBE序列MR体部扫描,比较2种序列图像中胎儿基底核及脑白质部位SNR及CNR,并比较胎儿脑沟回、基底核及丘脑、脑室系统、小脑及脑干部位2种序列图像质量评分。结果胎儿基底核及脑白质部位Star-VIBE序列图像的SNR、CNR均高于常规VIBE序列(P均<0.01)。胎儿脑沟回、基底核及丘脑、脑室系统、小脑及脑干部位Star-VIBE序列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VIBE序列(P均<0.01)。结论 Star-VIBE序列扫描获得的胎儿脑图像质量好于常规VIBE序列,显示胎儿颅内结构更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磁共振成像 屏气
下载PDF
双源CT头颈心一站式扫描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涛 唐滢 +2 位作者 张小勇 周鹏 王荣品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72-675,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头颈心一站式扫描对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AS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A组行头颈心一站式扫描,B组分别行常规冠状动脉CTA及头颈部血管CTA扫描。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主观评分采用... 目的探讨双源CT头颈心一站式扫描对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AS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A组行头颈心一站式扫描,B组分别行常规冠状动脉CTA及头颈部血管CTA扫描。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主观评分采用3分法,客观评价指标包括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中段、颈总动脉近分叉处、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的平均SNR及其相对于脊柱旁肌肉的CNR。记录2组CTA扫描长度、扫描时间、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6,P=0.283),SNR及CNR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828、0.761,P=0.104、0.089)。2组间CTA扫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1,P=0.621),但A组较B组扫描时间更短[(1.30±0.12)s vs(4.08±0.69)s,t=-2.831,P=0.006],DLP[(146.03±13.05)mGy·cm vs(1935.04±134.12)mGy·cm,t=-6.743,P<0.01]及ED[(0.88±0.32)mSv vs(9.62±1.64)mSv,t=-4.056,P<0.01]更低。结论对AS患者,双源CT头颈心一站式扫描技术能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头颈动脉图像,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 颈动脉 脑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T2 mapping技术在鉴别急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新峰 韩燕 +4 位作者 王荣品 曾宪春 李亚英 李武超 王少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26-1330,共5页
目的探讨T2 mapping技术在鉴别诊断急性心肌炎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中的诊断效能与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就诊急性心肌炎(心肌炎组)及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组)患者各28例,招募性别及年龄与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志愿者28例为正常组行... 目的探讨T2 mapping技术在鉴别诊断急性心肌炎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中的诊断效能与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就诊急性心肌炎(心肌炎组)及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组)患者各28例,招募性别及年龄与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志愿者28例为正常组行T2 Mapping序列扫描。测量3组左室心肌的平均T2值并比较其差异性;构建ROC曲线,分析T2值在鉴别正常组与急性心肌炎组、急性心肌炎组与急性心梗组的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Curve),并计算T2值在鉴别急性心肌炎与急性心梗中的诊断效能。结果正常组、急性心肌炎组、急性心梗组左室心肌的平均T2值分别为(59.90±5.91)ms、(71.26±4.57)ms、(89.98±6.22)m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99,P <0.001),T2值鉴别正常组与急性心肌炎组AUC为0.907,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分别为92.9%、85.7%、89.3%;T2值鉴别急性心肌炎组与急性心梗组AUC为0.986,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分别为92.9%、96.4%、94.6%。结论 T2 mapping技术不但能定量分析急性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组织特征,而且在区别正常组、急性心肌炎组与急性心梗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弛豫成像 磁共振 急性心肌炎 急性心肌梗死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