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西南州气象部门钉钉OA审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
作者 吕敬 金强兵 +2 位作者 张辉 孔德璇 王芬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3期112-116,共5页
【目的】为了提高黔西南州气象部门办公效率,减少审批耗时,实现审批流程无纸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法】通过钉钉管理后台创建“黔西南州气象局”组织架构,在该架构下以各单位需求为导向构建州、县两级车辆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管理、... 【目的】为了提高黔西南州气象部门办公效率,减少审批耗时,实现审批流程无纸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法】通过钉钉管理后台创建“黔西南州气象局”组织架构,在该架构下以各单位需求为导向构建州、县两级车辆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管理、请(休)假等各类OA审批。【结果】OA审批系统优化了工作流程,节省了大量审批时间;各类审批单使用频率逐渐提高。【结论】构建钉钉OA审批系统可显著提高气象部门办公效率,对气象部门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办公效率 审批流程 钉钉管理后台 OA审批单
下载PDF
黔西南州气象网络监测报警一体化研究
2
作者 吕敬 张辉 +2 位作者 孔德璇 杨立 章小波 《现代信息科技》 2024年第19期57-61,共5页
为更好地自动化监测黔西南州气象局至省局以及黔西南州气象局至州内各县(市)局网络实时通信状态,在对比传统网络监测方法基础上,基于局域网采用网络通断监测命令,利用Python语言和相关工具包设计开发了黔西南州气象网络监测报警一体化... 为更好地自动化监测黔西南州气象局至省局以及黔西南州气象局至州内各县(市)局网络实时通信状态,在对比传统网络监测方法基础上,基于局域网采用网络通断监测命令,利用Python语言和相关工具包设计开发了黔西南州气象网络监测报警一体化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自动实时监测州局至省局以及州局至各县(市)局网络通信状态,并将网络通信状态保存至该地,以便查阅;当网络通信有故障时,系统自动将报警信息以微信方式发送至工作群及分管领导,以便业务人员及时进行运维,可有力保障气象数据传输,为气象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气象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信状态 PYTHON语言 实时监测 运维
下载PDF
黔西南州高温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龙叶 杨春艳 +2 位作者 王芬 范倩 王德丹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1期79-86,共8页
【目的】当前气候背景下,黔西南州的高温热浪事件越来越频繁,为进一步揭示黔西南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减少高温天气对农业、生态等各方面带来的损失和不利影响。【方法】该文利用1961—2022年黔西南州8个国家气象站以及2009—2022年... 【目的】当前气候背景下,黔西南州的高温热浪事件越来越频繁,为进一步揭示黔西南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减少高温天气对农业、生态等各方面带来的损失和不利影响。【方法】该文利用1961—2022年黔西南州8个国家气象站以及2009—2022年208个区域气象站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数据,运用常规统计方法对黔西南州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1)空间上,黔西南州高温天气主要分布在册亨和望谟一带,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同时黔西南州的平均气温、高温日数及极端最高气温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2)黔西南州高温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4—8月),4月和5月气温最高,而大范围高温主要出现在5月中下旬、7月中旬和8月,其中8月最为集中,持续时间最长,基本维持一个月之久,日变化上最高气温主要集中在15—17时;(3)近62 a来黔西南州平均气温和每年高温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结论】总体来看,黔西南州高温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区域分布不均、高温频发区域集中等特征,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逐渐降低,高温日数频发区与南亚热带气候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南州 高温天气 时空分布 高温日数 特征分析
下载PDF
黔西南州地区多模式集成方法的气温降水订正算法研究
4
作者 孔德璇 王瑶 +3 位作者 唐远志 周则成 杨春艳 李刚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6期9-17,共9页
【目的】为研究本地化的智能网格客观预报算法,提升贵州省黔西南州地区数值模式气温和降水预报准确率。【方法】基于消除偏差集合平均和加权消除偏差2种多模式集成方法,采用动态误差权重系数、高低温单独建模和降水分级统计的方式建模,... 【目的】为研究本地化的智能网格客观预报算法,提升贵州省黔西南州地区数值模式气温和降水预报准确率。【方法】基于消除偏差集合平均和加权消除偏差2种多模式集成方法,采用动态误差权重系数、高低温单独建模和降水分级统计的方式建模,对欧洲中心(ECMWF)、德国(GERMANY)和日本(JAPAN)数值模式在黔西南州及周边地区的气温、降水预报进行站点和格点订正,并使用多种评估检验方法对比分析订正前后的预报误差、准确率和预报技巧。【结果】(1)基于消除偏差法的订正预报有效地减小了数值模式的预报误差,2 m气温和12 h累积降水预报误差分别减小至2.5℃和2.5 mm以下。(2)基于动态误差的加权消除偏差订正预报,明显地提升了模式的气温和降水预报准确率,通过高低温单独建模和降水分级统计方式,进一步改善了高低温和分级降水预报效果。其中,格点和站点的2 m气温预报准确率,比评分最优的模式ECMWF分别提升了41.48%和12.47%,小雨站点预报准确率比评分最优的模式JAPAN提升了23.9%。最低气温和小雨预报准确率超过了本地预报员历史预报,分别提升了1.44%和27.8%。【结论】通过高低温单独建模和降水分级统计方式构建多模式集成订正预报模型,有效地减小了模式的2 m气温和12 h累积降水的预报误差,提升了预报准确率。尤其是2 m气温格点预报和降水站点订正预报,订正效果明显。其中,小雨预报明显优于本地预报员的历史预报,对于实际预报业务有较大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集成 消除偏差集合平均 加权消除偏差集合平均 高低温单独建模 动态误差权重
下载PDF
黔西南州夏季暴雨日数气候特征分析
5
作者 杨茜 邹昌津 +3 位作者 蒙仕红 郑周莹 陈星兆 杨春艳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5期48-54,共7页
【目的】为进一步提升暴雨预报预警服务的精细化水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方法】利用黔西南州1991-2023年夏季8个国家站逐日降水资料和2014-2023年夏季170个区域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和... 【目的】为进一步提升暴雨预报预警服务的精细化水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方法】利用黔西南州1991-2023年夏季8个国家站逐日降水资料和2014-2023年夏季170个区域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黔西南州夏季暴雨日数气候变化特征。【结果】(1)夏季黔西南州区域站6月平均暴雨日数大值区分布在州北部,7月主要出现在兴义,8月分布在册亨大部、安龙东部、兴义南部,56.2%的夏季暴雨集中在海拔高度1000~1500 m之间的地区。(2)黔西南州国家站夏季年平均出现2.9 d暴雨天气,近10 a黔西南州夏季区域站暴雨总日数为360 d,共有4638站次;夏季平均暴雨日数呈“V”型分布,6月最多,7月最少;暴雨站次呈逐月递减分布。(3)夏季发生局地性暴雨比区域性暴雨多,近10 a年最长连续暴雨日为8 d。(4)夏季国家站暴雨日数未发生突变,暴雨日数存在中心值为14 a的长期周期振荡和中心值4 a、10 a的较短期周期振荡。(5)夏季国家站总雨量与同期暴雨以上总雨量相关系数为0.83,夏季暴雨对夏季总降水量贡献逐年降低,平均贡献率为29.2%。【结论】分析得出黔西南州夏季暴雨日数时空分布特征,为更好开展黔西南州暴雨预报预警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暴雨日数 空间分布 气候特征 小波分析
下载PDF
黔西南州极端气温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段荣 杨春艳 +3 位作者 李婧 范倩 孟庆怡 李阳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年第6期44-49,共6页
利用黔西南州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20年的极端最高、最低和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以年代为周期,分析近60 a黔西南州极端最高、最低和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及南亚热带季风湿... 利用黔西南州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20年的极端最高、最低和平均最高、最低气温资料,以年代为周期,分析近60 a黔西南州极端最高、最低和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及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在20世纪60—80年代处于持续上升趋势,在90年代略下滑,进入21世纪后又持续上升。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近60 a平均最高气温升高0.96℃,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升高0.43℃;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近60 a平均最高气温升高0.73℃,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升高0.62℃。冬季,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平均最低气温及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在70—80年代处于持续上升趋势,90年代略下滑,而进入21世纪又转为上升,近60 a平均最低气温升高0.92℃,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升高1.64℃;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及平均极端最低气温近60 a呈持续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升高2.35℃,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升高3.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南州 极端气温 演变规律
下载PDF
黔西南一次中β尺度强对流天气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春艳 陈杨 +3 位作者 孟庆怡 孔德璇 段荣 李力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年第6期1-8,共8页
2020年5月2日,黔西南出现中β尺度的强对流天气,安龙钱相出现42 m•s^(-1)灾害性大风,最大冰雹直径普安罗汉25 mm,最大小时雨强册亨站66 mm•h^(-1)。对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OAA的HYSPLIT模式同期驱... 2020年5月2日,黔西南出现中β尺度的强对流天气,安龙钱相出现42 m•s^(-1)灾害性大风,最大冰雹直径普安罗汉25 mm,最大小时雨强册亨站66 mm•h^(-1)。对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以及NOAA的HYSPLIT模式同期驱动资料等分析,结果表明:①本次过程主要受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地面辐合线、云南热低压等系统共同影响;②大气不稳定层结明显,抬升凝结高度较低,20时百色探空呈“沙漏”结构,0~6 km强垂直风切变、高干暖盖指数、对流层中层为明显干层、高层动量下传均利于雷暴大风的形成;湿球温度0℃层高度和-20℃层高度利于大冰雹生长;水汽充沛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模拟出4条兴仁站水汽输送路径:本地、西、西南、东北路径;③过程中卫星红外云图上为椭圆形雹暴云团发展移动,TBB中心低于-60℃,对流云顶伸展较高;④3条回波路径均为西北—东南方向;大冰雹发生时,雷达回波呈现“钩状”、三体散射长钉、回波悬垂、风暴顶强辐散、垂直液态含水量跃增、高回波顶高等特征;短时强降水发生时,存在回波质心低、低层强烈径向辐合、雷达产品雨强大等特点;⑤安龙钱相发生灾害性大风时,65 dBz反射率因子核位于6 km,回波梯度大,反射率因子核迅速下降,存在侧向入流槽口、径向正负速度对、深厚中层径向辐合、风暴顶强烈辐散、明显旋转等特征,正速度模糊达35 m•s^(-1);特殊地形的“狭管效应”对产生本次灾害性大风有增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中β尺度 下击暴流 反射率因子剖面
下载PDF
FY-2卫星黑体亮温TBB与黔西南短时强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王芬 王文勇 +3 位作者 刘相 范倩 杜小玲 池再香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该文利用黔西南8个县级气象观测站2006—2016短时强降水个例及FY-2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分析短时强降水发生前2个时次、后2个时次以及发生时共5个时次的黑体亮温、黑体亮温增量与短时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短时强降水发生前、后,... 该文利用黔西南8个县级气象观测站2006—2016短时强降水个例及FY-2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分析短时强降水发生前2个时次、后2个时次以及发生时共5个时次的黑体亮温、黑体亮温增量与短时强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在短时强降水发生前、后,黑体亮温先降后升,呈现明显的单谷结构;各时次黑体亮温与短时强降水均为负相关,其中TBB_(+2)与短时强降水负相关最好;TBB_(-1)与雨强20~39.9 mm/h的负相关最好,TBB_(+2)与40~60 mm/h的负相关最好;秋季黑体亮温与短时强降水的负相关最好,春季最差;②短时强降水发生前1 h、后1 h、后2 h的亮温增量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短时强降水发生前、后亮温增量随零线有从左到右逐步右移的趋势,其中强降水发生前2 h平均负增量占71.5%,强降水发生后2 h正增量占82.1%;T_(4)与20~39.9 mm/h的负相关最好,T_(1)与40~60 mm/h的负相关最好;③短时强降水前、后各时次黑体亮温随年份具有增加的趋势,其中TBB_(+1)、TBB_(+2)的变率最大;3月发生短时强降水时黑体亮温最高,6月最低,呈现明显的单谷结构;TBB_(-2)、TBB_(-1)日变化较大,TBB、TBB_(+2)、TBB_(+1)日变化平稳,高值时段集中在13—17时,次日04时为最低;④各观测站5个时次平均黑体亮温与短时强降水均为负相关,其中贞丰站相关最为显著,仅有贞丰、望谟通过了α=0.05的检验;与其它观测站相比,贞丰站TBB_(-1)、TBB、TBB_(+1)、TBB_(+2)与短时强降水的负相关均为最好,望谟站5个时次的黑体亮温与短时强降水均为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2 黑体亮温TBB 短时强降水 黔西南
下载PDF
基于EC-2T的黔西南州春季静止锋气温预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范倩 李刚 +3 位作者 王芬 孟庆怡 刘相 陈晓燕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年第6期59-65,共7页
对近5a(2015—2019年)发生在黔西南的滇黔准静止锋个例进行统计整理,分析滇黔准静止锋不同类型下在黔西南出现的规律及其附近要素分布特征,结合黔西南州8个站点气温实况数据和EC-2T预报,采用偏差订正法,建立订正方程。结果表明:近5 a中,... 对近5a(2015—2019年)发生在黔西南的滇黔准静止锋个例进行统计整理,分析滇黔准静止锋不同类型下在黔西南出现的规律及其附近要素分布特征,结合黔西南州8个站点气温实况数据和EC-2T预报,采用偏差订正法,建立订正方程。结果表明:近5 a中,2019年春季出现静止锋天数最多,2016年春季出现静止锋天数最少,以3月出现次数为最多;黔西南州位于锋后冷气团内的天数最多(Ⅰ型),位于锋前的暖气团中(Ⅱ型)最少;弱静止锋出现天数最多,强静止锋出现天数最少,以3月出现强静止锋天数为最多;在滇黔准静止锋附近,各气象要素分布呈现不同的特征,即最高和最低气温空间基本呈现“东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雨日空间基本呈现“西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建立订正方程订正后,黔西南州春季静止锋最高气温在各月预报准确率均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2T 滇黔准静止锋 温度检验 黔西南
下载PDF
滇黔准静止锋背景下黔西南冬季要素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芬 唐浩鹏 +3 位作者 杨春艳 范倩 李阳 刘相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年第5期4-10,共7页
该文利用2014年12月-2019年2月共5a冬季地面观测资料,寻找滇黔准静止锋在黔西南冬季出现的规律,并对准静止锋锋后黔西南天气要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2014-2018年冬季滇黔准静止锋在黔西南累计出现187 d,占冬季总天数的41.6%,其中... 该文利用2014年12月-2019年2月共5a冬季地面观测资料,寻找滇黔准静止锋在黔西南冬季出现的规律,并对准静止锋锋后黔西南天气要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2014-2018年冬季滇黔准静止锋在黔西南累计出现187 d,占冬季总天数的41.6%,其中1月最多(17.6 d),12月次之,2月最少;Ⅰ型静止锋出现最多(16.4 d),Ⅱ型次之,3类静止锋均在1月出现最多;近5 a冬季3类静止锋均是中等强度出现最多,强静止锋次之,其中强静止锋及中等强度静止锋均在1月出现最多。②Ⅰ型静止锋背景下黔西南高、低温分别比冬季平均低4.2℃、2℃;Ⅰ型静止锋背景下雨日的发生概率为66%,明显高于冬季平均的39%;相对湿度88%,比冬季平均81%明显偏高;日照与冬季平均相比明显减少,仅兴义和望谟有0.1 h;平均风2.1 m/s,比冬季平均偏大0.3 m/s,但最大风却比冬季平均偏小0.2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黔准静止锋 黔西南 分布规律 要素特征
下载PDF
ROSE2.0在黔西南4·14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春艳 孔德璇 +3 位作者 王芬 管玥 何海燕 蒋尚雄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2期30-39,共10页
受高空槽、切变线、静止锋、弱冷空气、西南急流、地面辐合线影响,2022年4月14日黔西南州出现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该文对此次过程中ROSE2.0应用进行检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过程第1阶段对流强度偏弱;第2阶段超级单体或强多单体风暴发... 受高空槽、切变线、静止锋、弱冷空气、西南急流、地面辐合线影响,2022年4月14日黔西南州出现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该文对此次过程中ROSE2.0应用进行检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过程第1阶段对流强度偏弱;第2阶段超级单体或强多单体风暴发展和成熟,对流以大冰雹、8级雷暴大风、40 mm以下短时强降水为主;第3阶段列车效应最明显,风暴移速较快,对流以8~11级雷暴大风、中冰雹、40~60 mm短时强降水为主。(2)ROSE2.0与本地雷达软件相比,大冰雹时CR基本一致,但VIL、HI偏小,ET偏大;ROSE2.0与实际理论值相比,VIL值明显偏低,ET、HI偏大;雷暴大风时低层径向速度ROSE2.0比本地的要小,但中高层偏大;短时强降水时,ROSE2.0小时雨强估计值比实际值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E2.0 强对流 风云4A卫星云图 雷达产品对比
下载PDF
贵州省2008年与2022年年初低温雨雪冻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兴菊 李启芬 +3 位作者 王芬 蒋尚雄 曾妮 胡秋红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5期8-16,共9页
为了解贵州2008年与2022年年初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差异,该文选取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时空分布统计,环流背景、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2008年和2022年年初贵州省低温雨雪冻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低温... 为了解贵州2008年与2022年年初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差异,该文选取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时空分布统计,环流背景、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2008年和2022年年初贵州省低温雨雪冻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低温雨雪与2008年相比偏轻,气温偏低程度和冻雨、降雪站数与2008年相比均偏低偏少,尤其是冻雨站数与2008年相比明显偏少,但2022年最大雪深超过2008年。2008年和2022年低温雨雪期间,副高异常增强、阻塞高压形势稳固,北极明显升温,孟加拉湾和南海持续的水汽输送以及逆温层的存在,拉尼娜事件的影响,为这2次雨雪冰冻灾害提供重要的环流背景。2008年低温雨雪过程中副高位置比2022年偏北偏西,持续时间长,海平面气压高压中心强度更大;2022年副高最强强度指数和面积指数较2008年偏强,但持续时间短,鄂霍次克海低涡强度和逆温与2008年相比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 冻雨 拉尼娜 逆温
下载PDF
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与关键环流系统的关系研究
13
作者 孙晓娟 陈跞 +1 位作者 卢楚翰 秦育婧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267-279,共13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10 d以上的低温雨雪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欧亚大陆中高纬东亚大槽均加深,但环流形势有差异。西南过程呈现"...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我国南方西南和中东部区域两次持续10 d以上的低温雨雪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中欧亚大陆中高纬东亚大槽均加深,但环流形势有差异。西南过程呈现"北高南低"形势,关键脊区在贝加尔湖,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形势共存,关键脊区从乌拉尔山延伸至贝加尔湖。两次过程异常的环流与北大西洋向东传播的波列有关。(2)西南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3 d发展并东移至贝加尔湖,形成稳定形势;而中东部区域过程关键脊区提前过程一周发展,在开始日达最强。两次过程均伴随蒙古高压东移南压使地面降温,500 hPa关键脊区超前蒙古高压2 d变化。西南过程降温主要受到冷平流和绝热冷却影响,而中东部区域过程主要受到冷平流的影响。(3)西南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只受南支槽支配。中东部区域过程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太平洋,由南支槽和西太平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两次过程水汽正收支主要来自南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西南与中东部区域 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 环流特征 蒙古高压 南支槽
下载PDF
贵州省本地化温度客观订正算法探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孔德璇 杨春艳 +1 位作者 朱文达 唐浩鹏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年第3期33-39,共7页
利用2019年4月1日—7月31日的0~240 h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2 m温度预报和2019年4月1日00时—7月31日00时贵州省境内364个自动气象观测骨干站点的温度观测资料,分别基于时间持续偏差订正(滑动平均)和类卡尔曼滤波的递减平均统计降尺度方... 利用2019年4月1日—7月31日的0~240 h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2 m温度预报和2019年4月1日00时—7月31日00时贵州省境内364个自动气象观测骨干站点的温度观测资料,分别基于时间持续偏差订正(滑动平均)和类卡尔曼滤波的递减平均统计降尺度方法构建单模式的温度订正方案和客观算法模型,进而对欧洲中心2019年7月1日—7月15日的2 m温度预报进行客观订正。结果表明:时间持续偏差法构建的方案对订正效果不好,平均绝对误差值(MAE)均比原始数值预报大。相比之下,采用类卡尔曼滤波的递减平均统计降尺度方法构建订正方案对部分站点的预报有着非常显著的订正效果,平均绝对误差值在大多数时效上比数值预报本身小,且经过参数优化方案之后,又进一步提升了订正效果。订正模型的训练方案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有望提高有效订正站点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持续偏差 类卡尔曼滤波 递减平均统计降尺度 模式订正
下载PDF
贵州西南部近5a突发性暴雨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吕阳昆 李阳 杜小玲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2年第1期54-60,共7页
利用2014-2018年5-10月贵州西南部的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安顺市以及黔南州长顺县、惠水县、罗甸县共20个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资料,分析近5 a 5-10月贵州省西南部突发性暴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突发性暴雨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月际变化特征... 利用2014-2018年5-10月贵州西南部的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安顺市以及黔南州长顺县、惠水县、罗甸县共20个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资料,分析近5 a 5-10月贵州省西南部突发性暴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突发性暴雨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月际变化特征为6月"爆发",7月"回落",而8月略增,9-10月呈不断减少趋势;具有白天少、夜间多的日变化特征,且突发性暴雨的高发时段主要是在午后至凌晨。从各等级小时降水骤增量的站次空间分布情况来看,突发性暴雨空间分布与地形分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骤增等级大时,主要出现在北盘江河谷一带,而镇宁一直是一个高发中心。从突发性暴雨站次的整个时空演变来看,5月从东南部开始,6月兴义和六枝成为南北两个高发中心,7月总体减少,中部为多发中心,8月略有增加,分布呈现出南北盘江河谷一带多发;从逐年的演变来看,"突发性"的特点在地域分布上也有体现,每一年的分布情况均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西南部 突发性暴雨 时空特征
下载PDF
2000年以来贵州最强梅汛期降水异常成因分析
16
作者 杜小玲 蓝伟 陈波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目的】为揭示2000年以来贵州最强梅汛期降水异常成因。【方法】利用天擎降水资料挑选出了2000年以来贵州最强梅汛期年份及其降水特征,再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风云FY-2G黑体亮温(TBB)资料,诊断分析最强梅汛期贵州降水异常偏多的... 【目的】为揭示2000年以来贵州最强梅汛期降水异常成因。【方法】利用天擎降水资料挑选出了2000年以来贵州最强梅汛期年份及其降水特征,再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风云FY-2G黑体亮温(TBB)资料,诊断分析最强梅汛期贵州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及极端降水成因。【结果】(1)2020年梅汛期贵州累计降水量是1961年以来的次多年,是2000年以来的降水最异常年份;暴雨集中在6月上旬—7月上旬,6月23日和29日降水强度具有极端性。(2)2020年梅汛期贵州频繁的暴雨过程及极端暴雨与江淮梅雨的大背景密不可分。(3)2020年梅汛期影响贵州的中尺度低涡系统频繁,中尺度对流系统十分活跃。这些中尺度系统大多初生于贵州西部,在贵州省内发展加强,并产生暴雨天气,MCC是6月23日及29日极端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4)2020年梅汛期低空急流异常活跃,尤其是6月下旬初、下旬末及7月上旬后期出现了3段持续时间长、强度强劲的低空急流,为梅汛期的持续性暴雨过程、范围最广的3次暴雨过程及极端暴雨提供了异常充沛的水汽条件。【结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做好梅汛期持续性暴雨、致洪暴雨和极端暴雨预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汛期 降水异常 极端降水 中尺度对流系统 低空急流
下载PDF
贵州冬季云贵准静止锋及其锋面降雨的气候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春艳 白慧 +2 位作者 孔德璇 李浪 陈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7-1217,共11页
云贵准静止锋是贵州冬季最主要的天气系统之一,预报难度较大。本文利用2007-2021年云贵川渝桂五省(市、区)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地面常规观测站点资料及贵州08:00(北京时,下同)至次日08:00日降水量数据,通过合成分析、EOF和REOF分析、E... 云贵准静止锋是贵州冬季最主要的天气系统之一,预报难度较大。本文利用2007-2021年云贵川渝桂五省(市、区)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地面常规观测站点资料及贵州08:00(北京时,下同)至次日08:00日降水量数据,通过合成分析、EOF和REOF分析、EEMD等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云贵准静止锋的冬季气候特征以及在贵州地区不同量级的锋面降雨特征。结果表明:(1)贵州冬季平均有52.8天准静止锋天气,1月准静止锋影响最严重,其次是2月、12月;(2)冬季云贵准静止锋的锋向以南北型为最多,平均位于曲靖附近;其次是西北-东南型,平均位于贵州西部地区;东西型很少;中等强度准静止锋最多且易出现在前冬,强准静止锋次之且易发生在后冬,弱准静止锋最少;(3)锋面降水以降雨(纯雨或冻雨)为主,准静止锋强度越强,锋面降雨日数越少,且锋面降雨日数占比随准静止锋强度减弱而增加;锋面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0 mm以下,锋面降雨概率与雨量成反比,与降雨范围成正比,当锋面降雨量级较弱时,锋面降雨概率随雨量增加呈单峰结构,随降雨范围扩大呈双峰结构;(4)EOF和REOF分型结果得到影响贵州的两种不同量级锋面降水类型:中东部型锋面降雨多在前冬且多南北型,强度多中等或弱等级,易发生0.1~1.0 mm量级的大范围降雨;西南部型锋面降雨多在后冬且多南北型或西北-东南型,强度多强等级,易发生1.1~5.0 mm量级的小范围降雨。(5)中东部型年均降雨量气候倾向率为负值,累计距平变化大致呈“M”型分布;西南部型年均降雨量气候倾向率为正值,阶段性特征明显,累计距平变化大致呈“W”型分布;两者均存在准4年和准8年周期振荡;近年来中东部型锋面降雨呈减少趋势,西南部型呈增加趋势。该研究结果能为贵州地区冬季准静止锋天气的预报预测提供重要的气候背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云贵准静止锋 锋面降雨 锋向 REOF EEMD
下载PDF
近56a西南区域降水分布及持续性干旱的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春艳 严小冬 +3 位作者 夏阳 李忠燕 刘祥 范倩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年第2期15-22,共8页
采用1961-2016年西南区域四省(市)的地面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全球海温资料,对我国西南区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其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气候特征及其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西南区域的降水呈现东部南部多、西北少... 采用1961-2016年西南区域四省(市)的地面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全球海温资料,对我国西南区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其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气候特征及其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西南区域的降水呈现东部南部多、西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1986年为降水显著突变点,此点至今降水明显下降;此外,西南区域的年降水存在显著的准3a和准8a的振荡周期;②近56年西南区域共有8次持续性干旱事件发生,最多时段是上世纪60年代,春旱和冬旱最频繁,秋旱其次;③孟湾北部的异常反气旋环流和南海的异常气旋环流隔断了西南区域必要的水汽通道,水汽通量辐散;西南区域上空的异常反气旋环流,以及贝湖至中西伯利亚的异常气旋环流使得冷空气的活动区域被限制在中高纬地区,印缅南支槽偏弱,副高位置偏东偏南、强度偏弱,西南区域处于明显的下沉运动控制之下,配合海平面气压的负异常特征,使得温度持续偏高,从而导致西南区域持续性干旱的发生;前期中东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和我国近海地区的海温异常分布可作为西南区域持续性干旱事件的长期预测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区域 持续性干旱 成因分析
下载PDF
华南3 km高分辨率区域模式气温预报在贵州的质量检验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刚 彭芳 +3 位作者 孔德璇 刘彦华 吴磊 李彦霖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9年第6期1-8,共8页
利用2018年1—10月华南3 km区域高分辨率模式08时、20时起报的气温预报和实况资料,采用线性内插法进行站点预报值处理,并从平均均方根误差及预报准确率的角度,检验分析了贵州省72 h预报内逐24 h最高(低)气温预报质量。结果表明,72 h内... 利用2018年1—10月华南3 km区域高分辨率模式08时、20时起报的气温预报和实况资料,采用线性内插法进行站点预报值处理,并从平均均方根误差及预报准确率的角度,检验分析了贵州省72 h预报内逐24 h最高(低)气温预报质量。结果表明,72 h内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预报准确率差异较小;日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相对最高气温平均高出20%左右;08时起报的最高(低)气温预报优于20时的。同时发现,最高(低)气温的预报能力在月份上存在明显差异,6—8月预报性能总体优于其它月份;在24~48 h预报中,东北—西南向一带较贵州其它区域展现出更高的预报能力。在9个主要城市站上,最高(低)气温均表现出较高的预报技巧,其中,20时起报的兴义站24 h最低气温准确率100%。通过对2018年7月18日气温预报质量检验,最高(低)气温及35.0℃以上高温事件预报准确率均在80%左右,较好反映了天气实况。因此,华南3 km高分辨率区域模式对贵州气温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高分辨率 气温 检验
下载PDF
贵州西部一次秋季暴雨预报偏差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芬 张辉 +2 位作者 孔德璇 孟庆怡 吴静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2021年9月16日预报夜间贵州西部将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实况却以小到中雨、分散暴雨为主。该文利用常规及加密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ECMWF、CMA-GD、CMA-SH9等模式预报产品,对这次暴雨空报的原因进行探讨,结果如下:(1)本次... 2021年9月16日预报夜间贵州西部将出现暴雨—大暴雨天气,实况却以小到中雨、分散暴雨为主。该文利用常规及加密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ECMWF、CMA-GD、CMA-SH9等模式预报产品,对这次暴雨空报的原因进行探讨,结果如下:(1)本次暴雨—大暴雨空报的主要原因:副高夜间略北推增强,有利下沉气流增强,阻止切变线南下且削弱低层切变的强度;整体动力条件较差,低层辐合厚度、强度不够,且迅速转为辐散,涡度平流由正转负、上升运动较弱。(2)模式出现较明显误差:ECMWF错误预报副高夜间位置,切变线位置预报也有偏差,CMA-GD模式错误预报切变线位置;5家数值模式预报量级均偏大,其中CMA-GD、CMA-SH9及贵州WRF偏大明显,ECMWF的量级及落区预报和实况更为接近。(3)预报员过度相信ECMWF对切变线的位置预报、过度相信CMA-GD对极端降水的把握,忽视副高略北推增强、动力条件差导致的触发难度迅速加大,主观预报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西部 暴雨空报 预报偏差 副高 切变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