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胚胎及新生期大鼠胃肠道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生长抑素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被引量:4
1
作者 梁文妹 石爱荣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27-429,I017,共3页
为探讨胚胎期及新生期大鼠胃肠道的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在相邻切片上分别显示第15~21d大鼠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IAPP免疫反应性(IR)细胞和生长抑素(SS)... 为探讨胚胎期及新生期大鼠胃肠道的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在相邻切片上分别显示第15~21d大鼠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IAPP免疫反应性(IR)细胞和生长抑素(SS)IR细胞,观察了IAPP与SS在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定位分布。结果表明:第15d胚胎,胃肠道内未见IAPP-和SS-IR细胞。第17d胚胎,IAPP-与SS-IR细胞均很少,免疫染色较弱,着色较浅,免疫反应性细胞散布于分化未完全的肠上皮细胞间。胚胎19d,IAPP-和SS-IR细胞出现于胃和小肠,以十二指肠为多。胚胎第21d及新生期,胃肠道各段均可见到IAPP-和SS-IR细胞。经邻片比较证明,胚胎第19d始至新生期,十二指肠和空肠中部分IAPP-IR细胞与部分SS-IR细胞的定位相同,表明IAPP与SS在十二指肠和空肠D细胞中有共存。胃、回肠、结肠和直肠未见到IAPP与SS有细胞内共存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生长抑素 胃肠道 胚胎 新生期
原文传递
多媒体技术在组织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黄悦 苏敏 +1 位作者 李红 胡蓉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7年第5期347-347,共1页
关键词 多媒体 组织学 教学
下载PDF
人胚胎甲状腺的组织发生 被引量:1
3
作者 何素云 许庭良 +2 位作者 粱文妹 姜俸蓉 许升阜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17-220,共4页
收集7~31周人胚胎80例,用组织化学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透射电镜观察甲状腺的组织发生。7~8.5周腺体为上皮性细胞索,细胞质内糖原丰富。12~12.5周出现滤泡和滤泡中心的胶质,细胞质内糖原减少。12.5周胎开始观察到C细胞,分布于侧... 收集7~31周人胚胎80例,用组织化学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透射电镜观察甲状腺的组织发生。7~8.5周腺体为上皮性细胞索,细胞质内糖原丰富。12~12.5周出现滤泡和滤泡中心的胶质,细胞质内糖原减少。12.5周胎开始观察到C细胞,分布于侧叶的后上部位,单个分散存在,或数个细胞聚集成群。C细胞多居滤泡上皮细胞间,或滤泡上皮细胞与基膜间,滤泡间较少。C细胞在胎期的形态可分3型:1.圆形或卵圆形;2.锥形或多边形;3.具有一胞质突的大细胞。电镜下C细胞分泌颗粒少。半薄切片镀银后,C细胞有嗜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胚胎 组织发生 甲状腺 C细胞
原文传递
人胚胎肺的组织发生 被引量:11
4
作者 何素云 《解剖学报》 CAS 1985年第2期168-172,233,共6页
本文将38例胎儿肺组织,用Romeis法显示弹性纤维,PAS法显示糖原,Unna法显示RNA及Gomori钙-钴法显示ALP。胚胎期肺的发育可分为3期:1.腺状期(7~16周)以支气管树发育为主,上皮为假复层柱状,含有丰富的糖原,上皮游离缘有明显的嗜哌喏宁及AL... 本文将38例胎儿肺组织,用Romeis法显示弹性纤维,PAS法显示糖原,Unna法显示RNA及Gomori钙-钴法显示ALP。胚胎期肺的发育可分为3期:1.腺状期(7~16周)以支气管树发育为主,上皮为假复层柱状,含有丰富的糖原,上皮游离缘有明显的嗜哌喏宁及ALP阳性闭锁堤;2.小管期(17~24周)以呼吸部发育为主,衬以未分化的立方上皮,上皮内糖原逐渐减少;3.原始肺泡期(25周至出生)以肺泡的形成和分化为主,肺泡上皮分化为扁平的Ⅰ型细胞及立方形Ⅱ型细胞。Ⅱ型细胞含有少量糖原颗粒及RNA颗粒,ALP弱阳性。此期有大量毛细血管嵌入上皮间,形成龛细胞及气血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发生 闭锁堤 原始肺泡 龛细胞
原文传递
多种方法应用于人体组织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5
作者 韩晶 洪艳 李一欣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年第3期334-335,共2页
人体组织学是描述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人体组织学的学习直接为后续的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和医学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课程内容不能直接观察,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故又被称为显微解剖学。
关键词 人体 组织学 教学 实践
下载PDF
人胚胎胃的组织发生 被引量:8
6
作者 张薇 何素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25-329,共5页
用7~30周人胚胎71例,新生儿3例,以组织学、组织化学及免疫金银法研究胃的组织发生。结果发现,7周胚胃上皮为复层柱状,含大量糖原颗粒。9周胚出现单层柱状上皮、胃小凹及胃腺原基,腺底部可见少数壁细胞。胃窦幽门腺也有壁细胞。13~14周... 用7~30周人胚胎71例,新生儿3例,以组织学、组织化学及免疫金银法研究胃的组织发生。结果发现,7周胚胃上皮为复层柱状,含大量糖原颗粒。9周胚出现单层柱状上皮、胃小凹及胃腺原基,腺底部可见少数壁细胞。胃窦幽门腺也有壁细胞。13~14周,胃窦及胃底相继出现粘膜肌,能分辨胃壁的4层结构。12周时,胃底和胃窦已出现少数嗜银细胞,分散存在于表面上皮或集中于腺下部,呈圆形、锥形和梭形。14周始,胃窦嗜银细胞比胃底多,18周时嗜银细胞最多,其中有的细胞具有突起伸向壁细胞或基膜。15~30周,胃底EC细胞形态多样,有开放型EC细胞。13、16、21周胃窦G细胞呈圆形或锥形,有聚集成群现象。电镜下观察到胃窦有发育中的G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发生 EC细胞 G细胞 人胚
原文传递
人胎肠系膜淋巴结组织发生及相关T、B细胞的发育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红 苏敏 +2 位作者 胡蓉 姜俸蓉 许庭良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3-186,共4页
目的:从形态学的角度探讨人胎肠系膜淋巴结组织发生及相关T、B细胞的发育。方法:收集人胎33例,测量顶臀长,按Patten法确定胎龄。采用常规组织学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人胎肠系膜淋巴结组织发生及相关T、B细胞的发育。结果:9周,... 目的:从形态学的角度探讨人胎肠系膜淋巴结组织发生及相关T、B细胞的发育。方法:收集人胎33例,测量顶臀长,按Patten法确定胎龄。采用常规组织学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人胎肠系膜淋巴结组织发生及相关T、B细胞的发育。结果:9周,人胎肠系膜淋巴结原基形成,IgM阳性细胞出现,散在分布;11周,出现CD3阳性细胞,原基中有高内皮微静脉;15周,形成早期髓质;23周,IgM阳性细胞集聚形成小结状。连续切片显示,CD3阳性细胞分布在小结深面形成薄层副皮质区,可辨认皮质和髓质;至28周时,淋巴小结内均未发现生发中心。结论:9周淋巴结原基出现。15周早期髓质形成,髓质形成早于皮质。23周皮、髓质明显可辨,皮质内出现淋巴小结,但至28周时小结仍为初级淋巴小结;9周出现B细胞;11周出现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儿 肠系膜淋巴结 T细胞 B细胞 组织发生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人胎阑尾IAPP-、SS-及5-HT免疫反应性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梁文妹 石爱荣 何素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38-440,I010,共4页
为了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在人胎阑尾中的个体发生及其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36例12~38周人胎阑尾中IAPP免疫反应性(IR)细胞、生长抑素(SS)-IR细胞和5-羟色胺(5-... 为了探讨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在人胎阑尾中的个体发生及其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36例12~38周人胎阑尾中IAPP免疫反应性(IR)细胞、生长抑素(SS)-IR细胞和5-羟色胺(5-HT)-IR细胞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胎12周,阑尾上皮中已可见到SS-IR细胞,而IAPP-及5-HT-IR细胞于14周才见到。在整个胎期,阑尾中的IAPP-及SS-IR细胞始终分散存在,数量较少;而5-HT-IR细胞数量随胎龄增长而发生变化,胎15~21周为高峰期。经邻片比较观察,未见到IAPP与SS或5-HT在同一细胞有共存现象。本研究表明,胎期阑尾的内分泌细胞已可合成IAPP、SS及5-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多肽 5-羟色胺 阑尾 胚胎 人体
原文传递
人胎儿肾上腺的组织发生 被引量:3
9
作者 姜俸蓉 许庭良 +1 位作者 梁文妹 何素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2-105,I018,共5页
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了4例胚,90例胎,4例新生儿肾上腺。结果表明,7周胚已可分辨胎儿皮质和永久皮质,15周时永久皮质开始分化,出生时初级球状带和束状带已形成,网状带未出现;7周时神经嵴细胞开始迁入肾上腺,13周时髓... 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了4例胚,90例胎,4例新生儿肾上腺。结果表明,7周胚已可分辨胎儿皮质和永久皮质,15周时永久皮质开始分化,出生时初级球状带和束状带已形成,网状带未出现;7周时神经嵴细胞开始迁入肾上腺,13周时髓质形成,嗜铬细胞出现,16周时交感神经节细胞出现,出生时仍有少量神经嵴细胞向肾上腺内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发生 肾上腺 永久皮质 胎儿 皮质
原文传递
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IAPP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生 被引量:6
10
作者 梁文妹 李占淳 石爱荣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33-436,T019,共5页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研究了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IAPP免疫反应(IAPP-IR)细胞的个体发生。结果表明,胚胎14及15d,大鼠胃肠道未见IAPP-IR细胞。胚胎17d,IAPP-IR细胞很少,分散在未分化完全的肠...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研究了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IAPP免疫反应(IAPP-IR)细胞的个体发生。结果表明,胚胎14及15d,大鼠胃肠道未见IAPP-IR细胞。胚胎17d,IAPP-IR细胞很少,分散在未分化完全的肠上皮细胞间。胚胎19d,在胃和小肠可见到IAPP-IR细胞,以十二指肠较多。胚胎21d及新生大鼠,IAPP-IR细胞分布于胃肠道各段,仍以十二指肠多见。它们主要位于上皮细胞间,偶见于小肠绒毛中轴的结缔组织中,并可见细胞的免疫反应强弱不等。本研究结果证明,IAPP-IR细胞从胚胎17d起开始存在于大鼠胃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淀粉样 胃肠道 免疫组织化学 多肽
原文传递
人胎阑尾淋巴组织及T、B淋巴细胞的发育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红 苏敏 +4 位作者 杨宇 胡蓉 黄悦 许庭良 姜俸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1766-1769,共4页
目的探讨人胎阑尾内淋巴组织的发生以及T、B细胞的发育。方法经孕妇本人知情同意收集人胎阑尾26例,HE染色观察微细结构,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S-P法染色显示T、B细胞,用BioMiaspro图像分析软件进行计数。结果 HE染色:9周胎儿阑尾管壁4层... 目的探讨人胎阑尾内淋巴组织的发生以及T、B细胞的发育。方法经孕妇本人知情同意收集人胎阑尾26例,HE染色观察微细结构,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S-P法染色显示T、B细胞,用BioMiaspro图像分析软件进行计数。结果 HE染色:9周胎儿阑尾管壁4层结构尚未分化形成,上皮为复层柱状,间充质内有单个淋巴细胞散在分布;11周上皮内偶见单个淋巴细胞浸润,间充质内淋巴细胞较前略多;13~15周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初级淋巴小结雏形形成;16~20周管壁内初级淋巴小结及弥散淋巴组织明显;21~28周淋巴小结初级数量增多,尤以28周明显。免疫组化染色:9周间充质内出现少量IgM阳性细胞;11周出现CD3阳性细胞;15周IgM阳性反应细胞聚集开始形成淋巴小结,小结内CD3阳性反应细胞数量少;随胎龄增加,淋巴小结数量增多,IgM阳性反应细胞和CD3阳性反应细胞数量也逐渐增多(P<0.01,P<0.05)。结论人胎阑尾淋巴组织发生的过程中,9周即有B细胞迁入,而T细胞在11周迁入,B细胞的发育早于T细胞。随胎龄增加,T、B细胞数量逐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胎 阑尾 B细胞 T细胞
原文传递
5-HT、SP在海洛因戒断、脱毒、复吸大鼠直肠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2
作者 洪艳 梁文妹 +4 位作者 夏白娟 胡赟 韩晶 李一欣 谢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77-482,共6页
目的:探讨海洛因戒断、脱毒及复吸期间大鼠直肠内5-羟色胺(5-HT)、P物质(SP)表达的改变.方法:正常♂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建立海洛因依赖戒断模型,美沙酮脱毒治疗模型和海洛因复吸模型.取各组大鼠... 目的:探讨海洛因戒断、脱毒及复吸期间大鼠直肠内5-羟色胺(5-HT)、P物质(SP)表达的改变.方法:正常♂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建立海洛因依赖戒断模型,美沙酮脱毒治疗模型和海洛因复吸模型.取各组大鼠直肠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图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盐水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直肠内的5-HT、SP细胞免疫染色加深;图像分析5-HT、SP阳性细胞的细胞计数增多(5-HT:10d:5.09±3.39vs3.16±2.05,2.80±2.13;24d:5.05±3.04vs3.16±2.05,2.81±1.85;SP:10d:2.55±1.35vs1.29±0.86,1.37±0.93;24d:2.57±1.27vs1.29±0.86,1.39±0.79,均P<0.05),平均灰度值低于正常及盐水对照组(F=36.642,4.583,P<0.05).实验组与正常及盐水对照组比较,5-HT、SP阳性细胞免疫染色、细胞计数及平均灰度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5-HT、SP在大鼠直肠黏膜表达的改变,提示二者参与海洛因戒断、脱毒和复吸期间消化系功能恢复的调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色胺 P物质 直肠 海洛因戒断 海洛因脱毒 海洛因复吸 美沙酮 大鼠
下载PDF
人阑尾的组织发生 被引量:6
13
作者 梁文妹 何素云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10-214,共5页
本研究收集了12~30周人胎108例、新生儿3例及1例1岁半儿童的阑尾,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免疫学方法,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了人阑尾的组织发生。 12周胎阑尾腔小壁薄,已有绒毛和肠腺,内分泌细胞和杯状细胞已经出现,并可见到环行肌及... 本研究收集了12~30周人胎108例、新生儿3例及1例1岁半儿童的阑尾,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免疫学方法,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了人阑尾的组织发生。 12周胎阑尾腔小壁薄,已有绒毛和肠腺,内分泌细胞和杯状细胞已经出现,并可见到环行肌及浆膜。13~15周固有膜出现弥散淋巴组织及淋巴小结。小结表面绒毛消失,上皮变薄,细胞呈立方形或矮立方形。外纵肌已形成,并可见到散在的粘膜肌。16周时内分泌细胞数量较多,形状多样,并可区分出开放型或闭合型。电镜下按基底颗粒形状可将内分泌细胞分为两类:一类含圆形、大小不等的颗粒;另一类含不规则形的颗粒。两类颗粒都有界膜包绕。在覆盖淋巴组织的表面上皮中发现微皱褶细胞,顶端胞浆充满小囊和小泡,表面有短而不规则的微绒毛。18.5周绒毛开始互相合并,20周粘膜肌层形成,阑尾壁的4层结构与成人相似。16~21周期间有7例阑尾绒毛顶端发现内分泌细胞聚集成濑木帽。免疫学方法测出,于13.5周已可分离并区分出T或B淋巴细胞。随胎龄增长,B淋巴细胞百分数有减少的趋势。经统计学处理,胎龄与B淋巴细胞百分数的关系呈负相关。这提示阑尾在胎期有B淋巴细胞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 人胎 组织发生 淋巴组织
原文传递
人胎腭扁桃体的组织发生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悦 苏敏 +1 位作者 胡蓉 李红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503-506,共4页
目的:探讨人胎腭扁桃体的组织发生。方法:用HE染色显示30例人胎腭扁桃体的组织结构。结果:(1)9周,人胎腭扁桃体原基黏膜表面上皮薄,其下方的间充质内出现淋巴细胞。10周,出现早期隐窝。12周,隐窝出现分支,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可见高内皮微... 目的:探讨人胎腭扁桃体的组织发生。方法:用HE染色显示30例人胎腭扁桃体的组织结构。结果:(1)9周,人胎腭扁桃体原基黏膜表面上皮薄,其下方的间充质内出现淋巴细胞。10周,出现早期隐窝。12周,隐窝出现分支,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可见高内皮微静脉(HEVs);(2)14周,固有层内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形成弥散淋巴组织和初级淋巴小结,与此同时,隐窝上皮内可见淋巴细胞浸润,HEVs管壁内见迁移中的淋巴细胞。17周起,淋巴组织随胎龄增加而逐渐增多,小结内始终未见生发中心;(3)25周,隐窝上皮表层可见少量M细胞。结论:(1)9周时人胎腭扁桃体原基内已有淋巴细胞迁入,14周时固有层内出现淋巴小结;(2)10周时隐窝形成,14周时淋巴细胞开始浸润到隐窝上皮内,25周时隐窝上皮内出现M细胞。(3)12周时固有层内始见HEVs,至14周淋巴细胞经HEVs管壁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桃体 胚胎 组织学 组织发生
下载PDF
海洛因依赖大鼠十二指肠胃泌素和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和形态计量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伟 梁文妹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5-598,共4页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对大鼠十二指肠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免疫反应(IR)细胞形态学和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盐水对照组比较,Gas-IR、SS-IR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在海洛因依赖...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对大鼠十二指肠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免疫反应(IR)细胞形态学和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盐水对照组比较,Gas-IR、SS-IR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在海洛因依赖组均增强,阳性细胞数增多;图像分析结果表明,海洛因依赖组Gas—IR、SS-IR细胞的平均灰度值较正常和盐水对照组显著降低,以24d组最低。结论:大鼠十二指肠中的Gas—IR、SS-IR细胞通过细胞数的增加以及增强合成、分泌Gas、SS的方式,参与海洛因依赖期间大鼠机体内的调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泌素 生长抑素 十二指肠 海洛因依赖 大鼠
下载PDF
人胎中后期腭扁桃体组织结构特征及其CD20和CD3阳性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蓉 苏敏 +3 位作者 黄悦 李红 许庭良 姜俸蓉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7-300,共4页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探讨人胎中后期腭扁桃体组织结构特征及其CD20和CD3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6~10月龄因故终止妊娠人胎腭扁桃体25例,用组织学常规H-E染色显示其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显示阳性细胞并用BioMiaspro图象分...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探讨人胎中后期腭扁桃体组织结构特征及其CD20和CD3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6~10月龄因故终止妊娠人胎腭扁桃体25例,用组织学常规H-E染色显示其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显示阳性细胞并用BioMiaspro图象分析软件计数。结果自6月龄起,人胎早期形成的腭扁桃体雏形逐渐完善,固有层增厚,弥散淋巴组织和初级淋巴小结增多,已有大量淋巴细胞表达CD20或CD3。至8月龄起,腭扁桃体隐窝上皮内始见毛细血管浸润。邻片对照显示,CD20阳性细不仅大量分布于淋巴小结,且在弥散淋巴组织和隐窝上皮内也较多;CD3阳性细胞则主要分布于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和隐窝上皮内皆较少。细胞计数显示6~10月龄人胎腭扁桃体,2种阳性细胞数量随胎龄增加逐渐增多(P<0.05),但CD20阳性细胞占绝大多数(P<0.05)。结论 8月龄起,人胎腭扁桃体形态结构基本成熟;人胎腭扁桃体具有潜在的CD20和CD3合成和释放能力,对胎儿免疫功能的建立和健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0 CD3 免疫组织化学 腭扁桃体 人胎
原文传递
EGF、SS在海洛因戒断、脱毒、复吸大鼠颌下腺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赟 梁文妹 +4 位作者 韩晶 洪艳 夏白娟 李一欣 谢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2816-2821,共6页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在海洛因戒断、脱毒及复吸大鼠颌下腺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方法:正常♂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G,n=5)、盐水对照组(SCG1、SCG2、SCG3,各组n=5)...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在海洛因戒断、脱毒及复吸大鼠颌下腺组织中表达的变化.方法:正常♂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G,n=5)、盐水对照组(SCG1、SCG2、SCG3,各组n=5)及实验组(n=5),实验组又分为海洛因戒断组(HAG,n=5)、美沙酮脱毒治疗组(MDG,n=5)、海洛因复吸组(HRG,n=5).取各组大鼠颌下腺组织,并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图像分析方法检测其EGF、SS的表达.结果:与NCG及SCG相比,HAG与HRG大鼠颌下腺EGF、SS阳性细胞的免疫染色加深,图像分析方法测得其平均灰度值明显下降(EGF:NCG171.21±9.31vsHAG153.59±11.00,HRG144.35±7.54,F=37.444;SS:NCG158.62±10.95vsHAG149.19±9.00,HRG136.73±7.93,F=19.260,P<0.05),而EGF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NCG52.13±5.33vsHAG60.96±6.06,HRG58.87±5.69,F=10.363,P<0.05);HAG大鼠颌下腺SS阳性细胞计数增加(NCG45.68±5.70vsHAG56.68±4.31,F=11.201,P<0.05),而HRG则无明显变化(P>0.05).MDG大鼠颌下腺EGF、SS阳性细胞的数量及平均灰度值与NCG及SCG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海洛因戒断及复吸对大鼠颌下腺EGF、SS的合成和分泌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 戒断 脱毒 复吸 颌下腺 大鼠 表皮生长因子 生长抑素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5-羟色胺及胃泌素免疫反应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梁文妹 石爱荣 《解剖科学进展》 CAS 1998年第2期165-168,共4页
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较系统地观察了5-羟色胺、胃泌素免疫反应细胞在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个体发生及分布。结果表明:5-羟色胺免疫反应细胞最早见于第19d胚胎的小肠各段。胚胎第21d及新生期分布于胃肠道各段。... 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较系统地观察了5-羟色胺、胃泌素免疫反应细胞在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个体发生及分布。结果表明:5-羟色胺免疫反应细胞最早见于第19d胚胎的小肠各段。胚胎第21d及新生期分布于胃肠道各段。5-羟色胺免疫反应细胞形态多样。胚胎期胃肠道中胃泌素免疫反应细胞也始见于第19d胚胎鼠的胃和小肠。胚胎第21d和新生期,胃泌素免疫反应细胞渐多,但也仅见于胃和小肠各段,结肠和直肠中未见胃泌素免疫反应细胞。本文对大鼠胃肠道两种免疫反应细胞在胚胎发育中的可能功能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泌素 免疫反应细胞 胃肠道 胚胎 新生儿大鼠
下载PDF
海洛因依赖期间大鼠下颌下腺EGF及IL-2阳性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赟 梁文妹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31-735,共5页
目的观察海洛因依赖对大鼠下颌下腺表皮生长因子(EGF)及白细胞介素2(IL-2)阳性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正常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盐水对照组及海洛因依赖组。皮下注射海洛因建立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分别于第10、17、24、31、... 目的观察海洛因依赖对大鼠下颌下腺表皮生长因子(EGF)及白细胞介素2(IL-2)阳性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正常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盐水对照组及海洛因依赖组。皮下注射海洛因建立海洛因依赖大鼠模型,分别于第10、17、24、31、38d取下颌下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图像分析及细胞计数方法进行研究。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盐水对照组大鼠下颌下腺EGF、IL-2阳性细胞的数量及强度均无明显改变。2.海洛因依赖期间,大鼠下颌下腺EGF、IL-2阳性细胞的免疫反应增强,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5)。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在整个海洛因依赖期间,EGF、IL-2阳性细胞的平均灰度值始终低于空白组及盐水对照组(P<0.05)。3.EGF与IL-2在大鼠下颌下腺内分泌细胞中有共存现象。结论在海洛因依赖期间,大鼠下颌下腺EGF、IL-2阳性细胞的数量及反应强度均发生了规律性改变,提示大鼠下颌下腺分泌的EGF及IL-2参与了机体对海洛因依赖的调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白细胞介素2 海洛因依赖 下颌下腺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原文传递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胰岛PP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文妹 董静霞 +1 位作者 李枫 石爱荣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7-350,共4页
目的探讨胰多肽在大鼠胃溃疡自愈期间的可能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形态计量和图像分析法,研究大鼠胃溃疡自愈期间胰岛PP细胞的形态学、细胞的面数密度(NA)及平均灰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和盐水组比较,胃溃疡组大鼠胰... 目的探讨胰多肽在大鼠胃溃疡自愈期间的可能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形态计量和图像分析法,研究大鼠胃溃疡自愈期间胰岛PP细胞的形态学、细胞的面数密度(NA)及平均灰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和盐水组比较,胃溃疡组大鼠胰岛PP细胞NA于溃疡第6d明显下降,平均灰度值升高(P<0.05);溃疡第10-28d,PP细胞NA升高、平均灰度值下降(P<0.05);尤以第10d最明显。胰岛PP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形态观察结果与同期图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胰岛PP细胞在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其细胞NA和平均灰度均发生改变。提示PP细胞参与了胃溃疡自愈的调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PP细胞 胃溃疡 图像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