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6月本院诊断的62例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30例)和B组(32...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6月本院诊断的62例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30例)和B组(32例)。在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格列美脲,B组给予吡格列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血糖、血脂、体质指数(BMI)、胰岛素抵抗(HOMA-IR)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ALT、AST、TC、TG、LDL-C、BMI、FPG、2 h PG、HbA1c、HOMA-IR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FINS、HOMA-βF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的HbA1c、2 h PG及BMI水平显著低于B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或吡格列酮治疗肥胖型T2MD合并NAFLD均可显著改善糖脂代谢异常、降酶和减低胰岛素抵抗,但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改善血糖的效果更优,可作为治疗T2MD合并NAFLD的患者有效方案。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继往单用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格列美脲后对血糖漂移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将64例单用预混胰岛素治疗大于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33例,A组)和对照组(31例,B组),A组患者在...目的观察继往单用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格列美脲后对血糖漂移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将64例单用预混胰岛素治疗大于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33例,A组)和对照组(31例,B组),A组患者在调整预混胰岛素剂量的同时,予中餐前口服格列美脲(联合治疗14 d),B组患者维持原治疗方案,继续调整胰岛素剂量,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的方法,比较治疗前后血糖漂移、胰岛素的剂量的变化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的24 h平均血糖、FBG、2 h PG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A组患者的3指标分别由治疗前的(11.73±3.91)mmol/L、(10.2±2.1)mmol/L、(16.9±2.3)mmol/L降至(7.42±1.82)mmol/L,(5.8±2.4)mmol/L、(9.6±1.9)mmol/L。B组患者3种指标则由治疗前的(11.36±2.05)mmol/L、(9.9±2.6)mmol/L、(17.1±1.8)mmol/L降至(8.07±3.43)mmol/L、(6.2±2.8)mmol/L、(10.2±0.8)mmol/L,A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血糖漂移与胰岛素剂量2组患者治疗后呈不同结果,A组血糖漂移由(6.87±3.91)mmol/L降至(3.28±1.14)mmol/L(P<0.05),胰岛素剂量由(45±12)IU降至(36±10)IU(P<0.05),B组患者的血糖漂移(6.54±2.66)mmol/L增加至(7.64±3.82)mmol/L(P<0.05)和胰岛素剂量(44±15)IU增加至(62±9)IU(P<0.05)。A组低血糖发生率降低50%,B组低血糖发生率增加9.68%。结论对单用预混胰岛素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格列美脲治疗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糖漂移及减少胰岛素用量,显著降低低血糖的发生。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消渴丸联合甘精胰岛素对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9.0%]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内分泌科2015年3~9月收治的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与对照组(B组),各30例。两组在控制...目的探讨消渴丸联合甘精胰岛素对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9.0%]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内分泌科2015年3~9月收治的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与对照组(B组),各30例。两组在控制饮食与运动的基础上,于三餐前30 min,A组给予口服消渴丸,B组给予格列苯脲,两组每晚均于固定时间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Hb A1c、BMI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FPG、2 h PG、Hb A1c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的FPG、2 h PG、Hb A1c水平显著低于B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BM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无低血糖发生。结论消渴丸联合甘精胰岛素能有效降低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且对患者体重影响小,具有安全、方便、依从性高的特点,可作为临床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合并2型糖尿病(T2DM)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6月本院诊断的62例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30例)和B组(32例)。在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格列美脲,B组给予吡格列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血糖、血脂、体质指数(BMI)、胰岛素抵抗(HOMA-IR)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ALT、AST、TC、TG、LDL-C、BMI、FPG、2 h PG、HbA1c、HOMA-IR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FINS、HOMA-βF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的HbA1c、2 h PG及BMI水平显著低于B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或吡格列酮治疗肥胖型T2MD合并NAFLD均可显著改善糖脂代谢异常、降酶和减低胰岛素抵抗,但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改善血糖的效果更优,可作为治疗T2MD合并NAFLD的患者有效方案。
文摘目的观察继往单用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格列美脲后对血糖漂移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将64例单用预混胰岛素治疗大于3个月,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33例,A组)和对照组(31例,B组),A组患者在调整预混胰岛素剂量的同时,予中餐前口服格列美脲(联合治疗14 d),B组患者维持原治疗方案,继续调整胰岛素剂量,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的方法,比较治疗前后血糖漂移、胰岛素的剂量的变化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的24 h平均血糖、FBG、2 h PG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A组患者的3指标分别由治疗前的(11.73±3.91)mmol/L、(10.2±2.1)mmol/L、(16.9±2.3)mmol/L降至(7.42±1.82)mmol/L,(5.8±2.4)mmol/L、(9.6±1.9)mmol/L。B组患者3种指标则由治疗前的(11.36±2.05)mmol/L、(9.9±2.6)mmol/L、(17.1±1.8)mmol/L降至(8.07±3.43)mmol/L、(6.2±2.8)mmol/L、(10.2±0.8)mmol/L,A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血糖漂移与胰岛素剂量2组患者治疗后呈不同结果,A组血糖漂移由(6.87±3.91)mmol/L降至(3.28±1.14)mmol/L(P<0.05),胰岛素剂量由(45±12)IU降至(36±10)IU(P<0.05),B组患者的血糖漂移(6.54±2.66)mmol/L增加至(7.64±3.82)mmol/L(P<0.05)和胰岛素剂量(44±15)IU增加至(62±9)IU(P<0.05)。A组低血糖发生率降低50%,B组低血糖发生率增加9.68%。结论对单用预混胰岛素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加用格列美脲治疗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糖漂移及减少胰岛素用量,显著降低低血糖的发生。
文摘目的探讨消渴丸联合甘精胰岛素对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9.0%]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内分泌科2015年3~9月收治的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与对照组(B组),各30例。两组在控制饮食与运动的基础上,于三餐前30 min,A组给予口服消渴丸,B组给予格列苯脲,两组每晚均于固定时间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Hb A1c、BMI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FPG、2 h PG、Hb A1c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的FPG、2 h PG、Hb A1c水平显著低于B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BM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无低血糖发生。结论消渴丸联合甘精胰岛素能有效降低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且对患者体重影响小,具有安全、方便、依从性高的特点,可作为临床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