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种植饲料桑(Morus alba L.)改良稀土尾矿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设置CK(对照组:化肥)、T_(1)(牛沼液)、T_(2)(腐熟牛粪)、T_(3)(腐熟牛粪+牛沼液)、T_(4)(蚯蚓粪)、T_(5)(蚯蚓粪+牛沼液)6种施肥处理,连续施肥3年测定0~...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种植饲料桑(Morus alba L.)改良稀土尾矿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设置CK(对照组:化肥)、T_(1)(牛沼液)、T_(2)(腐熟牛粪)、T_(3)(腐熟牛粪+牛沼液)、T_(4)(蚯蚓粪)、T_(5)(蚯蚓粪+牛沼液)6种施肥处理,连续施肥3年测定0~20 cm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在土壤修复第3年,相比于CK,T_(2),T_(3),T_(4),T_(5)处理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P<0.05),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显著增加(P<0.05),T_(1),T_(2),T_(3),T_(4),T_(5)处理的pH值显著提高(P<0.05);各处理镉、汞、砷、铬、铅、铜、锌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均低于1,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低于0.7;各处理综合肥力指数和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平均值大小排序均为T_(5)>T_(4)>T_(3)>T_(2)>T_(1)>CK。综上,T_(5)处理在改良稀土尾矿土壤理化性质方面效果最佳。展开更多
文摘探明养殖光倒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早期发育阶段的特征和规律,可为其人工繁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显微镜观察法,对其胚胎及仔、稚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形态学指标进行了测量,推算出仔、稚鱼阶段生长与日龄的拟合曲线。结果表明:光倒刺鲃成熟卵直径(2.07±0.08)mm,受精吸水后直径为(2.66±0.13)mm,卵近似圆球形,呈黄或深黄色,卵质透明,沉性,具弱粘性。受精卵在水温26~27℃条件下微流水孵化,经40 h 11 min孵出仔鱼,鱼卵孵化积温1064.86℃·h。根据发育的典型形态特征,将其胚胎发育分为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共7个阶段。初孵仔鱼的全长平均为(8.18±0.03)mm;6日龄卵黄大部分被吸收,进入混合营养期;7日龄卵黄基本吸收完全;20日龄各鳍鳍褶完全消失,各鳍鳍条发育完全,进入稚鱼期。对光倒刺鲃仔、稚鱼全长与日龄进行回归分析,得到0~30全长与日龄的拟合曲线:y=-0.0004x3+0.018x2+0.1474x+8.2471(R^(2)=0.9979),式中:x为日龄(d),y为全长(mm)。
文摘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种植饲料桑(Morus alba L.)改良稀土尾矿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设置CK(对照组:化肥)、T_(1)(牛沼液)、T_(2)(腐熟牛粪)、T_(3)(腐熟牛粪+牛沼液)、T_(4)(蚯蚓粪)、T_(5)(蚯蚓粪+牛沼液)6种施肥处理,连续施肥3年测定0~20 cm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在土壤修复第3年,相比于CK,T_(2),T_(3),T_(4),T_(5)处理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P<0.05),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显著增加(P<0.05),T_(1),T_(2),T_(3),T_(4),T_(5)处理的pH值显著提高(P<0.05);各处理镉、汞、砷、铬、铅、铜、锌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均低于1,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低于0.7;各处理综合肥力指数和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平均值大小排序均为T_(5)>T_(4)>T_(3)>T_(2)>T_(1)>CK。综上,T_(5)处理在改良稀土尾矿土壤理化性质方面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