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缘政治与战略资源产业链重构——以关键稀土矿产和材料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杨丹辉 高风平 +1 位作者 刘思艺 弓宇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33,共15页
大国清洁能源转型尤其是快速扩张的电动汽车、风电等产业刺激了稀土等战略资源需求,稀土产业链成为中美地缘政治竞争的焦点领域。该研究基于法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从全球治理的经典范式出发,考察美国力推全球稀土产业链重构的深... 大国清洁能源转型尤其是快速扩张的电动汽车、风电等产业刺激了稀土等战略资源需求,稀土产业链成为中美地缘政治竞争的焦点领域。该研究基于法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从全球治理的经典范式出发,考察美国力推全球稀土产业链重构的深层动因及地缘政治影响,在美国地缘战略“产业链控制”与“联盟制华”两大特征下,揭示中美稀土产业链脱钩与全球“双链”格局、美国“三大法案”与清洁能源产业体系主导权、中美大国博弈与日本产业安全等重要政治经济关系之间的底层逻辑和战略呼应。研究发现:①在产业链控制方面,下游企业开展技术“去稀土化”与美西方“去中国化”的产业链布局导向相互加持,共同推动形成全球战略资源“双链”格局;②在与盟国联合制华方面,美国要求日本等盟国分担与中国地缘竞争的“缔盟”责任,而日本出于自身利益高度介入全球稀土产业链重构,由高度依赖中国稀土进口转向深度参与美国主导的全球稀土产业链;③美国出台“三大法案”是其一贯以国内法塑造地缘关系又一力证,背后的深层动机在于通过重塑战略资源产业链,掌控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主导权。为应对日益升级的战略资源大国博弈,要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利用好产业链中前端的资源和产能优势,创新引领战略资源产业链自主延展;另一方面强化战略布局,整合全球关键矿产资源,丰富反制手段,不断增强稀土等重点产业链韧性,提升国家战略资源安全保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能源 稀土 战略资源 产业链重构 地缘政治竞争
下载PDF
回火对含稀土空冷贝氏体油套管用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韩强 高智敏 +3 位作者 贾欣 李涛 孙昭琦 代从伟 《金属热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86,共7页
对比研究了添加稀土Ce和不同回火工艺对空冷贝氏体油井管钢的显微组织、第二相析出行为及硬度的影响,采用热膨胀仪对稀土和非稀土贝氏体钢的相变点进行了测定,使用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回火后的微观组织和第二相进行观察分析,使用热... 对比研究了添加稀土Ce和不同回火工艺对空冷贝氏体油井管钢的显微组织、第二相析出行为及硬度的影响,采用热膨胀仪对稀土和非稀土贝氏体钢的相变点进行了测定,使用金相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回火后的微观组织和第二相进行观察分析,使用热力学计算软件对第二相析出行为进行模拟计算,采用洛氏硬度计对试验钢回火后的硬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经200、450和650℃回火不同时间后,非稀土贝氏体钢的组织分别为回火马氏体、回火屈氏体和回火索氏体,稀土贝氏体钢的组织分别为回火马氏体、回火屈氏体、回火屈氏体+回火索氏体。650℃回火60 min时,贝氏体钢中的第二相为(Fe,Cr)_(3)C和Cr_(23)C_(6)型碳化物。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和回火时间的延长,稀土和非稀土贝氏体钢的硬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在450℃回火120 min时发现二次硬化现象,且稀土贝氏体钢的硬度高于非稀土贝氏体钢。稀土Ce的加入对贝氏体钢具有提高相变点温度,推迟珠光体转变,提高硬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冷贝氏体钢 回火工艺 油套管 组织性能 稀土
原文传递
适用于铝/钛合金凝固细化的RE中间合金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白慧怡 华连庚 +3 位作者 李一鸣 夏苏晋 任慧平 计云萍 《科技风》 2025年第4期10-13,共4页
针对铝合金与钛合金的凝固细化,选择Al-Ce/La中间合金,设计质量分数为50%的Ce/La含量,采用真空中频感应炉制备中间合金,在铸造AlSi7Mg合金和选区激光熔化工业纯钛中分别添加微量Al-Ce/La中间合金,以考察其凝固细化作用。结果表明,实验... 针对铝合金与钛合金的凝固细化,选择Al-Ce/La中间合金,设计质量分数为50%的Ce/La含量,采用真空中频感应炉制备中间合金,在铸造AlSi7Mg合金和选区激光熔化工业纯钛中分别添加微量Al-Ce/La中间合金,以考察其凝固细化作用。结果表明,实验室制备得到Al-49.09%Ce/La中间合金,结合微观表征与热力学计算,发现其中的稀土中间相只有Al_(11)Ce_(3)/Al_(11)La_(3)。微量Al-Ce/La合金添加能够细化AlSi7Mg合金的宏观组织;在SLM成形CP-Ti中添加微量Al-49.09%La合金粉末,粗大的柱状晶变为等轴晶+柱状晶,晶粒细化。研究工作为铝合金与钛合金的凝固细化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e合金 Al-La合金 凝固细化 ALSI7MG合金 工业纯钛
下载PDF
钢渣处理技术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安胜利 黄兰 +3 位作者 柴轶凡 陈宇昕 彭军 张芳 《钢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钢铁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国钢铁产量的持续增长,钢渣的后续处理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钢渣稳定性差、耐磨性高和胶凝性低等问题,钢渣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受到限制,大量钢渣被堆放处理,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而... 钢铁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中国钢铁产量的持续增长,钢渣的后续处理问题日益突出。由于钢渣稳定性差、耐磨性高和胶凝性低等问题,钢渣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受到限制,大量钢渣被堆放处理,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而且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在“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碳中和”背景下,为满足现代钢企对环保和资源再利用的迫切需求,发展钢渣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势在必行。综述了钢渣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主流的钢渣处理工艺,包括预处理工艺、钢渣改性工艺和湿法处理工艺。详细阐述了不同处理工艺的技术特点、资源回收及产品潜在的应用途径,分析对比了不同处理工艺的技术优势。此外,还讨论分析了钢渣应用于环境修复领域的探索和研究进展,指出了钢渣在该领域的应用潜能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中国钢渣资源化利用仍面临着预处理和高质化应用领域拓展技术突破等诸多问题。旨在通过对钢渣处理技术以及资源化利用的综述分析,提出未来钢渣研究在关注显热的充分利用、铁等有价资源回收的同时,更应着重关注和加强钢渣成分和物相演变调控等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应锚定环境修复、新材料及高值化产品的制备等方向开发新技术,拓展钢渣高质化利用,提高钢渣综合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预处理技术 改性工艺 湿法工艺 技术优势 资源化利用 高值化产品 环境保护
原文传递
Sc_(2)O_(3)和Y_(2)O_(3)复合掺杂ZrO_(2)热障涂层陶瓷材料的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
5
作者 王志刚 刘仍谦 +6 位作者 谢敏 张永和 王炫力 宋希文 常振东 刘德林 牟仁德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146,共8页
质量分数为7±1%氧化钇部分稳定氧化锆(7YSZ)是广泛应用的热障涂层陶瓷材料。然而,其在1200℃以上长期服役存在相稳定性差、烧结加剧和力学性能下降等弊端。因此,本工作提出新型Sc_(2)O_(3)-Y_(2)O_(3)协同掺杂ZrO_(2)热障涂层陶瓷... 质量分数为7±1%氧化钇部分稳定氧化锆(7YSZ)是广泛应用的热障涂层陶瓷材料。然而,其在1200℃以上长期服役存在相稳定性差、烧结加剧和力学性能下降等弊端。因此,本工作提出新型Sc_(2)O_(3)-Y_(2)O_(3)协同掺杂ZrO_(2)热障涂层陶瓷材料,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摩尔分数为7.5%Sc_(2)O_(3)-x%Y_(2)O_(3)-(92.5-x)%ZrO_(2)(x=0,0.1,0.2,0.3)陶瓷。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等手段,重点探究Y_(2)O_(3)掺杂含量对高温固相合成陶瓷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演变行为以及维氏硬度、断裂韧性、弹性模量和三点抗弯强度等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Sc_(2)O_(3)-Y_(2)O_(3)复合掺杂ZrO_(2)陶瓷材料经1450℃×3.5 h高温烧结的致密度大于97%,主要由四方相结构组成,该材料的维氏硬度、弹性模量、断裂韧性和三点抗弯强度与传统8YSZ相当,分别为13~14 GPa,211~214 GPa,6.5~7.0 MPa·m^(1/2),520~850 MPa之间;断裂机制主要为穿晶断裂和沿晶断裂的混合方式,其中以穿晶断裂为主导。Sc_(2)O_(3)-Y_(2)O_(3)复合掺杂ZrO_(2)陶瓷可作为一种潜在的高温热障涂层陶瓷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障涂层 稀土掺杂 氧化锆 氧化钪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高温熔体粘度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6
作者 陈家靖 安卓卿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51-260,共10页
粘度的测量在很多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温熔体粘度的测量,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对于熔体流变特性的研究以及工业生产的指导至关重要。目前,已有文献中关于高温熔体粘度测量方法的介绍不够清晰和全面,如基本原理介绍模糊、使用... 粘度的测量在很多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温熔体粘度的测量,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对于熔体流变特性的研究以及工业生产的指导至关重要。目前,已有文献中关于高温熔体粘度测量方法的介绍不够清晰和全面,如基本原理介绍模糊、使用温度范围和测量精度缺失,且未充分阐述各种粘度测量方法适用于哪些具体类型的高温熔体。研究将基于现有粘度测量方法,对常见的毛细管法、振荡法、落球法、旋转法在高温熔体粘度测量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并对特殊的平行板法和吊丝法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对比,同时引入了测量高温熔体粘度的新方法—热台观察法。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对比了每种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测量温度区间和精度范围。最后,指出目前高温熔体粘度测量方法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和探索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熔体 粘度测量 粘度计 基本原理 温度区间 精度范围
下载PDF
涡流运动对全氧MILD燃烧的影响
7
作者 伍永福 吉鸿煜 +3 位作者 郭长鹏 王振峰 刘中兴 赵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8608-8617,共10页
由于全氧弥散燃烧(moderate&intense low oxygen dilution,MILD)技术燃烧效率高,环境污染低等特点,成为现代清洁燃烧技术重要研究方向。文中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流量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动量比来改变炉膛内涡流运动情... 由于全氧弥散燃烧(moderate&intense low oxygen dilution,MILD)技术燃烧效率高,环境污染低等特点,成为现代清洁燃烧技术重要研究方向。文中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流量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动量比来改变炉膛内涡流运动情况,借助涡结构识别方法,研究涡流运动对气体混合以及全氧MILD燃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炉膛内气体的涡流运动可以很好的反映内部燃烧的混合情况,炉膛内涡流运动主要集中在炉膛初始段,也是炉膛的主要燃烧区域。当炉膛内有强度的涡流运动区间较大时,说明炉膛内气体的混合区域较大,全氧MILD燃烧效果较好,反之则不利于全氧燃烧实现MILD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氧弥散燃烧 涡流运动 动量比 涡结构识别 方法
原文传递
高炉渣调质钢渣的黏度与物相组成及结构
8
作者 王琳 罗果萍 +4 位作者 郝帅 安胜利 柴轶凡 张志明 李晓莉 《钢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6-177,共12页
为实现钢渣的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利用高炉渣作为“改性剂”来调质改性高碱度钢渣,改善钢渣的物理性能,优化钢渣的矿物组成,揭示熔渣微观结构对黏度的影响机制。使用高温物性测定仪、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EDS)和拉曼光... 为实现钢渣的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利用高炉渣作为“改性剂”来调质改性高碱度钢渣,改善钢渣的物理性能,优化钢渣的矿物组成,揭示熔渣微观结构对黏度的影响机制。使用高温物性测定仪、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EDS)和拉曼光谱(Raman)对试验原料和改性渣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混合渣碱度(1.6~2.4)的升高,其熔化温度先降低后升高。碱度为2.0时,高温物性最佳,此时高炉渣比例为35.19%(质量分数)、熔化温度为1383.30℃、熔化时间为1.05 s,黏度(温度超过1405℃时)低于0.25 Pa·s;均质反应效果良好,各矿物结构清晰,分布均匀,主要物相由钙铝黄长石(Ca_(2)Al_(2)SiO_(7))、镁蔷薇辉石(Ca_(3)MgSi_(2)O_(8))以及胶凝性矿物硅酸二钙(Ca_(2)SiO_(4))和铝酸三钙(Ca_(3)Al_(2)O_(6))等组成,实现了稳钙改质和胶凝材料富集。此外,碱度由1.6升高至2.0,熔渣微观结构中高聚合度单元发生解聚反应,低聚合度单元Q_(Si)^(0)相对含量增多,简化了微观结构,聚合度参数n(BO/T)e(网络结构中每个四面体平均拥有的桥氧数)降低至最低值0.87;碱度由2.0升高至2.4,[AlO_(4)]参与网络构建的作用增强,高聚合度单元Q_(Al)^(3)和Q_(Al)^(4)增多,n(BO/T)e值增加至1.69,熔渣聚合度的计算值与黏度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该研究可为高炉渣调质钢渣的黏度、优化钢渣的物相组成及结构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有望促进钢铁固废(高炉渣、钢渣)的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高炉渣 调质改性 碱度 黏度 熔渣 矿物组成 微观结构
原文传递
锂离子电池富锂层状正极材料Li-Ni-Mn-O应变机理研究
9
作者 刘继洪 祝佳鹏 +4 位作者 张旭 张纪阳 黄超洋 贾桂霄 安胜利 《化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01-109,共9页
富锂层状氧化物(LLOs)中Li_(2)MnO_(3)畴的聚集和晶格释氧导致了严重的容量/电压衰减,阻碍了其商业化应用.本工作设计了Co渗透(LNCMO-P)和未渗透(LNCMO-n P) Li_(1.17)Ni_(0.165)Co_(0.165)Mn0.5O_(2)两种模型,使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 富锂层状氧化物(LLOs)中Li_(2)MnO_(3)畴的聚集和晶格释氧导致了严重的容量/电压衰减,阻碍了其商业化应用.本工作设计了Co渗透(LNCMO-P)和未渗透(LNCMO-n P) Li_(1.17)Ni_(0.165)Co_(0.165)Mn0.5O_(2)两种模型,使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Co渗透对氧化过程、脱锂结构及结构稳定性和晶格畸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控氧空位浓度可将Co渗透到Li_(2)MnO_(3)相.Co渗透缓解了Li_(2)MnO_(3)与LiTMO_(2)两相应力畸变,抑制了由不均匀的电化学活动和结构演变产生的晶格应变.Co的渗透激活了界面氧参与电荷补偿,分散了氧的氧化,分担了Li-O-Li构型中氧的氧化压力,改善由于晶格氧过度氧化面临不可逆氧气析出的问题.此外Ni—O强共价键引起了高自旋Co电子态出现,缓减了充电引起的体积膨胀.本工作为设计具有高性能结构稳定的富锂正极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层状氧化物 Li2MnO3相 Co渗透 应力 第一性原理计算
原文传递
固化剂对皮革污泥土电阻率特性的影响
10
作者 刘璐 刘芳 +2 位作者 郭巍 郭佳林 楚振哲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79-85,共7页
为研究固化剂在不同条件下对皮革污泥土电阻率特性的影响,分别在不同含水率、固化剂掺量和养护龄期下,分析了皮革污泥土电阻率的变化趋势,通过SEM微观形貌检测探究固化污染土电阻率变化的原因,研究固化污染土电阻率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 为研究固化剂在不同条件下对皮革污泥土电阻率特性的影响,分别在不同含水率、固化剂掺量和养护龄期下,分析了皮革污泥土电阻率的变化趋势,通过SEM微观形貌检测探究固化污染土电阻率变化的原因,研究固化污染土电阻率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固化剂掺量的质量分数(2.5%~10%)以及养护龄期(0 d~28 d)的增加,固化后的皮革污泥土电阻率增大了13.4%~49.8%。皮革污泥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电阻率呈现近似幂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皮革污泥土 固化剂 无侧限抗压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