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益肾活血通窍法对D-半乳糖致老化大鼠模型前庭内侧核PI3K/AKT信号通路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1
作者 张琦 冷辉 +2 位作者 金婧 孙嘉蔚 田雨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62-166,共5页
目的 观察益肾活血通窍法对D-半乳糖腹腔注射致老化大鼠模型前庭内侧核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和氧化应激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益肾活血通窍法延缓前庭内侧核老化的机制。方法 18只大鼠适应性饲养7 d后随机分成... 目的 观察益肾活血通窍法对D-半乳糖腹腔注射致老化大鼠模型前庭内侧核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和氧化应激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益肾活血通窍法延缓前庭内侧核老化的机制。方法 18只大鼠适应性饲养7 d后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和中药组,各6只。空白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00 mg/(kg·d),模型组、中药组腹腔注射D-半乳糖500 mg/(kg·d),连续注射8周。造模成功后,空白组、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18.45 g/(kg·d),中药组灌服益肾活血通窍方18.45 g/(kg·d),连续灌服8周。末次给药后2 h评估各组大鼠前庭功能,然后进行前庭内侧核取材,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活性氧(ROS)的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前庭内侧核PI3K、AKT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三组空中翻正反射实验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中药组的头偏斜角度大于空白组,中药组的头偏斜角度小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GSH的表达水平降低,MDA、ROS的表达水平增高,前庭内侧核组织中PI3K、AKT1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血清GSH表达水平及前庭内侧核中PI3K、AKT1表达水平升高,血清MDA、ROS的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肾活血通窍法对老化大鼠模型前庭内侧核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与氧化应激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肾活血通窍法 老化 前庭内侧核 PI3K/AKT信号通路 氧化应激
下载PDF
速度阶跃试验及视频头脉冲试验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张琦 姜佳慧 +2 位作者 柳懿恩 金婧 冷辉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739-742,共4页
目的探讨速度阶跃试验(velocity step test,VST)、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各项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眩晕诊疗中心受试者284例,根据年龄分为11~20岁(19... 目的探讨速度阶跃试验(velocity step test,VST)、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各项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眩晕诊疗中心受试者284例,根据年龄分为11~20岁(19例)、>20~30岁(22例)、>30~40岁(34例)、>40~50岁(43例)、>50~60岁(51例)、>60~70岁(50例)、>70~80岁(48例)、>80岁(17例)8组,分析VST、vHIT各项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284例受试者中男141例,女143例,年龄10~88岁,平均(52.5±19.2)岁。不同年龄组VST顺时针、逆时针旋转急停后30 s水平眼震平均慢相速度及不对称比、衰减时间的不对称比,和vHIT左、右水平半规管60 ms瞬时增益值、6个半规管的回归增益值、每对半规管回归增益值不对称比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VST、vHIT各项参数无相关性,结果判定时无需考虑患者年龄,可设定单一正常范围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头脉冲试验 速度阶跃试验 年龄 相关性
原文传递
成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琦 田雨 +1 位作者 金婧 冷辉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5期102-105,共4页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又称不明原因晕厥,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厥证”的范畴。VVS发病突然,常导致摔伤、骨折,严重者可能会并发颅脑外伤。患者多就诊于心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耳鼻咽喉科等,需要医生增加...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又称不明原因晕厥,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厥证”的范畴。VVS发病突然,常导致摔伤、骨折,严重者可能会并发颅脑外伤。患者多就诊于心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耳鼻咽喉科等,需要医生增加对本病的认识,从而及时、准确地做出诊治方案。因此本文将从VVS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诱发原因、辅助检查、鉴别诊断、治疗及疗效判定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VVS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 血管抑制性晕厥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视频头脉冲试验与BPPV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关系
4
作者 尹帅 舒福 +1 位作者 石磊 冷辉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6-480,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关系。方法回顾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诊断为BPPV并经复位治疗后治... 目的回顾性分析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关系。方法回顾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诊断为BPPV并经复位治疗后治愈患者共152例,按vHIT回报正常与否分为正常组(n=49)与异常组(n=103),对比两组间复位治疗次数、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其次将所有病例按不同责任半规管及不同类型进行分析与比较。再对所有病例年龄、复位治疗次数、残余症状持续时间之间相关性进行两两分析。另外对同时具有冷热试验结果的27例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组与异常组间复位治疗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0)。正常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15.37±21.74d)小于异常组(19.57±16.70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不同类型及不同责任半规管BPPV中,后管复位次数最少(P=0.021),水平管嵴顶结石症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最短(P<0.001)。全部样本中年龄与复位治疗次数之间不相关(P=0.198),年龄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P=0.037,r=0.169),复位次数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P<0.001,r=0.317)。冷热试验结果与复位治疗次数、残余症状持续时间不相关(P=0.334)。结论BPPV残余症状持续时间长者可能伴有其他未诊断的前庭周围系统疾病,复位治疗次数主要与椭圆囊囊斑功能良好与否相关,vHIT检查结果对于判断残余症状预后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残余症状 视频头脉冲试验 冷热试验
下载PDF
前庭康复治疗双侧前庭病60例
5
作者 姜佳慧 张琦 冷辉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91-394,共4页
目的:探讨双侧前庭病患者在前庭康复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眩晕诊疗中心检查、诊断为双侧前庭病并进行前庭康复治疗的患者共60例,全部患者均进行4周前庭康复训练。比较康... 目的:探讨双侧前庭病患者在前庭康复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眩晕诊疗中心检查、诊断为双侧前庭病并进行前庭康复治疗的患者共60例,全部患者均进行4周前庭康复训练。比较康复治疗前后冷热气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静态平衡仪的数据及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结果:治疗前后冷热气试验左右侧眼震高峰慢相速度之和、视频头脉冲试验左右水平半规管增益、静态平衡仪Romberg率(即闭眼与睁眼测试时姿势图面积的比值R_(ENV)、长度的比值R_(LNG))以及治疗前后DH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庭康复治疗对双侧前庭病患者有确切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前庭病 前庭康复训练 冷热气试验 视频头脉冲试验 静态平衡仪
下载PDF
轻嵴帽症临床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志颖 冷辉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698-701,共4页
头部沿重力方向变化引发的短暂旋转性眩晕称为位置性眩晕,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最为多见,BPPV分为水平半规管结石型、后管结石型及嵴帽结石型。随着研究深入,临床上出现了一种不能用BPPV... 头部沿重力方向变化引发的短暂旋转性眩晕称为位置性眩晕,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最为多见,BPPV分为水平半规管结石型、后管结石型及嵴帽结石型。随着研究深入,临床上出现了一种不能用BPPV任一亚型解释的眼震特征,表现为1 min内不消失的向地性位置性眼震,且无潜伏期及疲劳性;诱发眼震后头部转动一定角度到达某一平面时眼震消失,即轻嵴帽症理论,亦称轻嵴帽理论。现从轻嵴帽症的概念、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嵴帽症 眼震消失平面 持续性变向性位置性眼球震颤
原文传递
儿童精神性聋一例报告
7
作者 李媛 冷辉 《北京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667-668,共2页
患者女,14岁,以“双耳听力突然下降3 d”为主诉,2020年6月7日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家属述患者于2020年6月5日上化学课时突然自觉周围环境声音消失,立即报告老师后,由家属带至耳鼻喉门诊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双... 患者女,14岁,以“双耳听力突然下降3 d”为主诉,2020年6月7日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家属述患者于2020年6月5日上化学课时突然自觉周围环境声音消失,立即报告老师后,由家属带至耳鼻喉门诊进行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双耳外耳道光滑,双耳鼓膜正常,标志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鼻咽喉科 双耳听力 附属医院 耳鼻喉门诊 周围环境 精神性聋 外耳道 化学课
原文传递
SARS-CoV-2感染后嗅觉功能障碍治疗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金婧 冷辉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162-174,共13页
嗅觉功能障碍(olfactory dysfunction,OD)被认为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症状之一。目前,COVID-19相关的O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对其患者暂无特异性治疗手段。论文通过回顾近年来OD的相关文献,结合目前COVID-19及COVID-19相关的OD的治... 嗅觉功能障碍(olfactory dysfunction,OD)被认为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症状之一。目前,COVID-19相关的O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对其患者暂无特异性治疗手段。论文通过回顾近年来OD的相关文献,结合目前COVID-19及COVID-19相关的OD的治疗方法,从安全咨询、嗅觉训练、药物治疗、针灸、中医药、日本汉方药等方面对相关治疗方案进行总结和比较,探讨其在临床应用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方面的挑战,以期为临床治疗COVID-19相关的OD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功能障碍 新型冠状病毒 治疗 嗅觉训练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