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肤基底细胞癌及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分化抑制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1、微血管密度表达状况及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闫铁夫 何晓楠 +2 位作者 孙健 王莉丽 付玉萍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5051-5053,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BCC)及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分化抑制因子(ID)-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凝血酶敏感蛋白(Tsp)-1及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SCC及BCC患者各30例,取患者病理组织标本,另选取24例正常皮肤... 目的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BCC)及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分化抑制因子(ID)-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凝血酶敏感蛋白(Tsp)-1及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SCC及BCC患者各30例,取患者病理组织标本,另选取24例正常皮肤组织样本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织标本中ID-1,VEGF,Tsp-1和微血管标记抗体CD34的表达水平,计数肿瘤MVD;采用RT-PCR方法检测ID-1、Tsp-1、VEGF mRNA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查ID-1、Tsp-1、VEGF蛋白水平。结果 SCC组、BCC组及对照组MVD值及ID-1、VEGF、Tsp-1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两比较,SCC组、BCC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A组、B组间MVD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ID-1、VEGF及Tsp-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两组间比较也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皮肤SCC、BCC的发病与ID-1、VEGF、Tsp-1和MVD密切相关,其中ID-1与VEGF存在协同关系,能够促进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在皮肤SCC中表现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1 VEGF TSP-1 MVD 皮肤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下载PDF
地黄多糖诱导大鼠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及对Notch1和Jagged1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付海燕 杜红阳 包翠芬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8-453,共6页
目的探讨地黄多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及对Notch1和Jagged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大鼠P3-P5代BMSCs,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神经生长因子组(BDNF组,10μg/ml)和地黄多糖诱导A、B、C组(RGP组... 目的探讨地黄多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及对Notch1和Jagged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大鼠P3-P5代BMSCs,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神经生长因子组(BDNF组,10μg/ml)和地黄多糖诱导A、B、C组(RGP组,浓度分别为50、100、200μg/ml),诱导后连续培养7d。观察细胞一般形态。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CON组与RGP C组神经标志物相关蛋白神经巢蛋白(Nestin)、βⅢ-微管蛋白(βⅢ-tubul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各组诱导后0、1、3、7d时Notch1、Jagged1蛋白和Notch1胞内段NICD的表达。结果 CON组始终以梭形细胞为主,RGP C组第5天起出现神经元样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RGP C组Nestin蛋白表达由强到弱,NSE和βⅢ-tubulin蛋白表达由弱到强,GFAP蛋白呈弱表达。免疫荧光结果显示,RGP各组各时间点Notch1蛋白阳性细胞率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且随时间延长Notch1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降低;RGP C组中Jagged1阳性细胞率诱导后1d时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后显著下降(P<0.05),BDNF组基本无Jagged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与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类似。结论地黄多糖具有诱导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作用,且可影响Notch1和Jagged1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多糖 间质干细胞 NOTCH1蛋白 Jagged1蛋白 神经元
下载PDF
特应性皮炎常见食物过敏原的特应性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兰 李东宁 +3 位作者 孙健 闫铁夫 王莉丽 杜红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5-487,495,共4页
目的评价特应性斑贴试验(APT)在特应性皮炎(AD)患者食物过敏原诊断中的价值,探讨不同蛋白浓度过敏原对AP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科门诊的102例特应性皮炎患者进行5种常见的食入性过敏原(鸡蛋清、牛奶、黄豆、海虾、小... 目的评价特应性斑贴试验(APT)在特应性皮炎(AD)患者食物过敏原诊断中的价值,探讨不同蛋白浓度过敏原对AP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科门诊的102例特应性皮炎患者进行5种常见的食入性过敏原(鸡蛋清、牛奶、黄豆、海虾、小麦)的特应性斑贴试验,同时进行这5种过敏原的血清特异性IgE测定及皮肤点刺试验(SPT),以sIgE作为金标准,比较APT与SPT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并比较3组不同浓度过敏原(1∶5,1∶10,1∶20)APT的结果。结果 APT/SPT检测鸡蛋清、牛奶、黄豆、海虾和小麦的敏感度分别为62.50%/89.58%,71.11%/93.33%,68.42%/84.21%,69.39%/87.76%和85.71%/90.48%;特异度分别为90.74%/96.30%,92.98%/92.98%,95.31%/95.31%,90.57%/92.45%和92.59%/96.3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86.36%,88.87%/90.30%,89.66%/91.43%,87.18%/91.49%和75.00%/86.36%。另外,其3种不同浓度的阳性率分别为42.16%/34.31%/25.49%,44.12%/35.29%/26.47%,36.27%/28.43%/18.63%,46.08%/38.24%/28.43%和28.43%/23.53%/12.75%,各浓度组间APT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PT诊断食物过敏原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较高,增加过敏原蛋白浓度可提高APT阳性率,反之会降低APT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斑贴试验 特应性皮炎 食物过敏
原文传递
以心理学共情理论应对困境中的医患关系 被引量:52
4
作者 张莹 梅松丽 +2 位作者 徐军 陈峻江 杜红阳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51-53,共3页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人性化医疗的基础,面对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困境,探索如何应对困境中的医患关系迫在眉睫。共情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阐述了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站在对方立场上的思考方式。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存在共...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人性化医疗的基础,面对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困境,探索如何应对困境中的医患关系迫在眉睫。共情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阐述了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站在对方立场上的思考方式。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存在共情缺陷,如易产生共情疲劳、缺乏倾听、缺少尊重等,通过心理学干预技术提高其临床共情能力有利于减少共情缺陷、避免医疗纠纷、协调医患关系。良好的共情能力有助于推进新的合作型医患关系的建设,尤其适合于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 共情理论 医患关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特点及与白介素33及其受体人基质裂解素2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燕 冯欣 +2 位作者 高薇 张丹丹 董争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252-2256,共5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RA-ILD)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与细胞因子白介素33(IL-33)及其受体人基质裂解素2(ST2)的相关性,为RA-ILD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风湿免疫科初诊为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114例,进一步分...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RA-ILD)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与细胞因子白介素33(IL-33)及其受体人基质裂解素2(ST2)的相关性,为RA-ILD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风湿免疫科初诊为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114例,进一步分为RA-ILD组(21例)和RA组(93例),观察各组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以上各组参加者的血清IL-33及其受体ST2水平。结果 (1)RA-ILD在RA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8.4%(21/114)。(2)与RA组相比,RA-ILD组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晨僵时间长,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均较多,关节功能分级和手X线分期较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RS)、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CPA)、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也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病例组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四项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对照组相比,两病例组血清IL-33及ST2水平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RA-ILD组高于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IL-33水平与RF、ACPA滴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17、0.550,P<0.01);与DLCO水平呈负相关(r=-0.801,P<0.01)。结论 RA-ILD易发生于年龄偏大、病程较长的RA患者中,且与疾病活动度及ACPA有关;血清IL-33及ST2参与了RA的发病过程,且可能与RA-ILD的发病有关;IL-33水平增高可能为RA预后不良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肺疾病 间质性 白细胞介素33 人基质裂解素2
下载PDF
扁平苔藓样角化病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莉丽 司希俭 白春燕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43-845,共3页
报告1例扁平苔藓样角化病的患者经病理取材后自愈现象。患者女,45岁。因鼻梁部暗红色斑片1年余就诊。皮肤科检查:鼻背部可见一1.0 cm×1.0 cm的暗红色斑丘疹,类圆形,表面粗糙伴少许鳞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伴灶性角化不... 报告1例扁平苔藓样角化病的患者经病理取材后自愈现象。患者女,45岁。因鼻梁部暗红色斑片1年余就诊。皮肤科检查:鼻背部可见一1.0 cm×1.0 cm的暗红色斑丘疹,类圆形,表面粗糙伴少许鳞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伴灶性角化不全,棘层轻度肥厚,部分区域基底层液化变性,其下方淋巴细胞带状浸润,表皮近基底层处可见胶样小体。患者于局部病理取材1年后,皮损完全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平 苔藓 样角化病
原文传递
雷公藤内酯醇诱导人脉络膜黑色素瘤株OCM-1凋亡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潮 刘晓溪 +1 位作者 付海燕 杜红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L)对人脉络膜黑色素瘤株OCM-1增殖的影响,分析其诱导人OCM-1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OCM-1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加入20μl不同终浓度(5、10、20、40、80、160nmol/L)的TPL,对照组加入等量无血清RPMI...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L)对人脉络膜黑色素瘤株OCM-1增殖的影响,分析其诱导人OCM-1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OCM-1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加入20μl不同终浓度(5、10、20、40、80、160nmol/L)的TPL,对照组加入等量无血清RPMI 1640培养液,分别作用24、48、72h。采用MTT法检测TPL对OCM-1细胞增殖的影响,瑞氏-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TPL诱导后OCM-1细胞的凋亡比例,Western blotting检测TPL诱导后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survivin及caspase-3的表达。结果 TPL可抑制OCM-1细胞增殖,48h及72h的IC50值分别为56.14±6.72、15.57±4.28nmol/L。TPL诱导OCM-1细胞后,在瑞氏-吉姆萨染色中可观察到凋亡小体。流式细胞术在不同浓度TPL诱导后的OCM-1细胞中均检测到亚二倍体凋亡峰。TPL诱导OCM-1细胞凋亡过程中,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Bax蛋白表达上调(P<0.01),Bcl-2、survivin蛋白表达下调(P<0.01),并可检测到活化的caspase-3。结论 TPL可抑制人OCM-1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Bax、Bcl-2、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在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 黑色素瘤 细胞凋亡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下载PDF
平阳霉素封闭血管瘤致指骨发育不良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莉丽 李炎夏 +1 位作者 阎铁夫 李东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56-656,共1页
患儿男,13岁.因左手无名指弯曲短细12年,于2009年3月16日就诊.患儿出生时即发现左手无名指一鲜红色斑块,微隆起.因斑块增大较快.于出生3个月时至我科就诊.体格检查:鲜红色斑块嗣绕左手无名指第二指节远端近一周,宽0.6 cm,长1.2 cm,诊... 患儿男,13岁.因左手无名指弯曲短细12年,于2009年3月16日就诊.患儿出生时即发现左手无名指一鲜红色斑块,微隆起.因斑块增大较快.于出生3个月时至我科就诊.体格检查:鲜红色斑块嗣绕左手无名指第二指节远端近一周,宽0.6 cm,长1.2 cm,诊断:草莓状血管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状血管瘤 骨发育不良 平阳霉素 封闭 2009年 无名指 体格检查 左手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对小鼠鼠尾表皮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孙健 王国贤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索丹参注射液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及量效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小鼠鼠尾鳞片表皮实验模型,不同组别的小鼠以丹参注射液或甲氨喋呤腹腔注射,观察其对鼠尾表皮颗粒细胞生成的作用;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mg/10g体... 目的探索丹参注射液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及量效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小鼠鼠尾鳞片表皮实验模型,不同组别的小鼠以丹参注射液或甲氨喋呤腹腔注射,观察其对鼠尾表皮颗粒细胞生成的作用;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mg/10g体重);并用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和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水平的变化。结果中、高剂量丹参注射液组和MTX组可显著促进小鼠鼠尾表皮颗粒层细胞的形成并抑制血清TNF-α,IL-2,IFN-γ,sE-selectin的表达,中、高剂量组与MTX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剂量组仅促进表皮颗粒层细胞形成并抑制sE-selectin的表达,与MTX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各组均对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无影响,MTX组可降低小鼠脾指数,显著降低小鼠胸腺指数。结论丹参注射液可能通过阻断多个发病环节起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剂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2 干扰素-Γ 小鼠
下载PDF
进展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IL-22的表达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晓岚 陈洋 姜奕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2-364,共3页
通过应用实时定量PCR以及免疫荧光检测方法对31例进展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皮损冰冻标本进行检测,分析其皮损中的IL-22的表达。结果发现,进展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IL-22 m 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因此认为,IL... 通过应用实时定量PCR以及免疫荧光检测方法对31例进展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皮损冰冻标本进行检测,分析其皮损中的IL-22的表达。结果发现,进展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IL-22 m 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因此认为,IL-22在进展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皮损中呈高表达,进而说明其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22 寻常型银屑病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联合阿维A对小鼠银屑病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闫铁夫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阿维A对小鼠银屑病模型的影响。方法:研究黄芪注射液联合阿维A对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及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阿维A对小鼠银屑病模型的影响。方法:研究黄芪注射液联合阿维A对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及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影响。结果:黄芪注射液联合阿维A对上述4个指标均有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其中对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和PCN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小鼠尾部表皮增厚和颗粒形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ET-1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阿维A具有改善和逆转小鼠银屑病病理模型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抑制表皮细胞过度增生和促进颗粒层形成有关,其作用可能是阻断多个发病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阿维A 银屑病 模型
下载PDF
女阴丘疹样棘层松解性角化不良1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健 Parash Shrestmr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1-512,共2页
患者女,20岁。外阴、肛周灰白色丘疹伴瘙痒,反复发作5年。皮肤科情况:大阴唇、会阴、肛周部见多发性群集分布的绿豆至黄豆大灰白色扁平圆形丘疹,质地稍硬,表面光滑。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棘细胞松解,角化不良... 患者女,20岁。外阴、肛周灰白色丘疹伴瘙痒,反复发作5年。皮肤科情况:大阴唇、会阴、肛周部见多发性群集分布的绿豆至黄豆大灰白色扁平圆形丘疹,质地稍硬,表面光滑。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棘细胞松解,角化不良;真皮小血管扩张,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诊断:女阴丘疹样棘层松解性角化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层松解性角化不良 丘疹样 女阴
原文传递
儿童湿疹206例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晓岚 张丹丹 李东宁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14期120-121,共2页
目的:总结儿童湿疹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其误诊的相关因素。方法:收治临床诊断儿童湿疹患者206例,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皮肤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84例患者的病理诊断为非湿疹类疾病(40.78%)。患儿的年龄、病程、发病部位... 目的:总结儿童湿疹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其误诊的相关因素。方法:收治临床诊断儿童湿疹患者206例,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皮肤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84例患者的病理诊断为非湿疹类疾病(40.78%)。患儿的年龄、病程、发病部位均可影响疾病的诊断。结论:儿童湿疹患者在临床中因缺乏准确的主诉等因素,易出现临床误诊。因此病理检查对儿童湿疹的诊断有着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湿疹 病理 误诊
下载PDF
有关梅毒耐药的临床问题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东宁 《皮肤病与性病》 2013年第4期203-204,共2页
梅毒是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所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可侵犯全身各个器官,晚期梅毒会对患者的重要器官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增加死亡、致残的危险性。由于梅毒的传播途径不仅仅是性传播,还可通过密切生活接触及血... 梅毒是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所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可侵犯全身各个器官,晚期梅毒会对患者的重要器官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增加死亡、致残的危险性。由于梅毒的传播途径不仅仅是性传播,还可通过密切生活接触及血液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梅毒 临床问题 性传播疾病 耐药 密切生活接触 器官功能 苍白螺旋体 传播途径
下载PDF
沙眼衣原体对输卵管致病性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侯淑萍 李东宁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6年第3期286-290,2,共5页
沙眼衣原体专性细胞内寄生,是导致全世界细菌性性传播疾病的首位病原菌。沙眼衣原体感染下生殖道往往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该病原菌可以上行感染至输卵管及卵巢并引起炎症性的损害,最终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输卵管性... 沙眼衣原体专性细胞内寄生,是导致全世界细菌性性传播疾病的首位病原菌。沙眼衣原体感染下生殖道往往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果治疗不及时,该病原菌可以上行感染至输卵管及卵巢并引起炎症性的损害,最终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输卵管性不孕。沙眼衣原体对输卵管的损伤不可逆且永久存在,这种损伤是由宿主的先天及后天免疫应答所致。临床及实验室研究发现有许多因素参与了衣原体所致的输卵管损伤,包括衣原体的免疫病理学损伤、衣原体热休克蛋白cHSP60及cHSP10、炎性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活化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等。最新的假说认为多个正反馈环路可能也参与了沙眼衣原体所致的输卵管损伤。尽管提出了许多观点,但是沙眼衣原体对输卵管损伤的具体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衣原体 输卵管损伤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咪喹莫特乳膏联合草分枝杆菌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秀珍 孙健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年第12期1119-1119,共1页
关键词 咪喹莫特乳膏 草分枝杆菌 尖锐湿疣 治疗方法 疗效观察 肌肉注射治疗 物理疗法 免疫疗法
下载PDF
薄芝糖肽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急性痘疮样糠疹临床观察
17
作者 张晓岚 《中国民康医学》 2014年第20期67-67,106,共2页
目的:观察薄芝糖肽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急性痘疮样糠疹的疗效。方法:33例急性痘疮样糠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7例,对照组1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加用薄芝糖肽4ml,1次/d静脉滴注,4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结... 目的:观察薄芝糖肽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急性痘疮样糠疹的疗效。方法:33例急性痘疮样糠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7例,对照组1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异甘草酸镁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加用薄芝糖肽4ml,1次/d静脉滴注,4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愈率41.18%,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患者治愈率18.75%,总有效率为62.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薄芝糖肽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急性痘疮样糠疹疗效优于单纯用异甘草酸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痘疮样糠疹 异甘草酸镁 薄芝糖肽
下载PDF
青鹏软膏治疗湿疹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观察 被引量:42
18
作者 唐慧 杨勤萍 +5 位作者 徐金华 骆丹 孙秋宁 郭在培 李东宁 席丽艳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38-841,共4页
目的评价青鹏软膏治疗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例数比为2:1。6个研究中心共入选湿疹患者246例,纳入疗效分析共228例,其中试验组154例,对照组74例。试验组外用青鹏软... 目的评价青鹏软膏治疗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例数比为2:1。6个研究中心共入选湿疹患者246例,纳入疗效分析共228例,其中试验组154例,对照组74例。试验组外用青鹏软膏,对照组外用安慰剂,均为每天2次,疗程为3周。在基线、治疗后第1、2、3周分别对瘙痒、红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鳞屑或结痂、浸润或苔藓样变的积分进行评价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用药第3周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41.89%,痊愈率分别为31.82%和12.1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16、12.30,P值均〈0.01)。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48%和2.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P〉0.05)。结论青鹏软膏治疗轻中度湿疹时疗效显著,起效快,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临床对照试验 青鹏软膏
原文传递
地黄多糖诱导大鼠B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中对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杜红阳 李东宁 +2 位作者 付海燕 包翠芬 秦书俭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地黄多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过程中对Noah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以大鼠BMSCs为研究对象,取P3一P5代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与地黄多糖诱导组(RGP组),诱导后连续培养7d。以免疫细胞... 目的探讨地黄多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过程中对Noah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以大鼠BMSCs为研究对象,取P3一P5代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与地黄多糖诱导组(RGP组),诱导后连续培养7d。以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blotting检测诱导后0、1、3、7d各时点Nomhl、Jaggedl蛋白和Notchl胞内段NICD蛋白的表达,Real—timePCR检测Notch信号通路相关分子mRNA。结果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RGP组与CON组比较各时点Notchl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时间变化Notchl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降低;Jaggedl蛋白阳性细胞率从诱导结束0d到诱导后1d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1d到7d显著下降,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组与RGP组各时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与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相似。Real—time PCR检测显示.RGP组Notchl mRNA随时间变化表达下降,Presenilinl表达先降低后略有回升,Hesl表达下降,Mashl表达升高,Jaggedl表达先升高后降低,各时点与CO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地黄多糖在诱导B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过程中抑制Notchl蛋白的表达,并影响Noa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黄多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NOTCH信号通路 诱导 神经样细胞
原文传递
不同预后尖锐湿疣组织中Toll样受体3、9的表达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悦 董冠英 韩秀萍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54-35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预后尖锐湿疣(CA)患者皮损局部T0u样受体3(TLR3)和Toll样受体9(TLR9)表达定位及TLR3mRNA、TLR9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免疫组化SP法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10例CA复发者、14例CA无复发者及10例包皮组织... 目的探讨不同预后尖锐湿疣(CA)患者皮损局部T0u样受体3(TLR3)和Toll样受体9(TLR9)表达定位及TLR3mRNA、TLR9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免疫组化SP法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10例CA复发者、14例CA无复发者及10例包皮组织中TLR3及TLR9表达情况。结果TLR3、TLR9在无复发CA皮损中表达以棘层、颗粒层为主;在复发组CA皮损中表达以基底层、棘层为主。无复发组CA组织中TLR3mRNA表达较对照组及复发组均明显升高(P〈0.01、P〈0.05),TLR9mRN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较复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表皮TLR3及TLR9的表达部位和表达量的改变可能与CA预后有关,TLR3的影响可能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3 包皮组织 尖锐湿疣 预后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化SP法 TLR9 mRNA表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