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原发单纯性舌咽神经痛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全才 申茉函 马逸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410-411,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原发单纯性舌咽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原发单纯性舌咽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实施单纯神经切断术及微血管减压复合式手术。结果术后疼痛完全缓解46例,部分缓解4例。随访50例,时间平均2.6年... 目的探讨不同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原发单纯性舌咽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原发单纯性舌咽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实施单纯神经切断术及微血管减压复合式手术。结果术后疼痛完全缓解46例,部分缓解4例。随访50例,时间平均2.6年。4例部分缓解病人中,3例疼痛完全缓解,1例无明显变化。结论原发单纯性舌咽神经痛是神经外科少见的难治性疼痛疾病之一,采用单纯神经切断术或微血管减压复合式手术均能收到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咽神经疾病 显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切断术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治疗后疼痛未缓解临床思考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付勇 马逸 +4 位作者 邹建军 李岩峰 王斌 黄海韬 王全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362-363,共2页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是一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组织介入的方法,此方法为Mullan和Lichtor于1983年发明。即便术后仍有疼痛的发作亦可以继续对症观察,大部分术后有三叉神经半月节受压迫症状的患者能延迟治愈,而不需要急于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是一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组织介入的方法,此方法为Mullan和Lichtor于1983年发明。即便术后仍有疼痛的发作亦可以继续对症观察,大部分术后有三叉神经半月节受压迫症状的患者能延迟治愈,而不需要急于再次手术,从而减少了病人的再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 压迫治疗 疼痛 临床 缓解 再次手术 三叉神经节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长明 关占颖 +3 位作者 蔡长华 张静 王嵘巍 马逸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297-300,共4页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顽固的颜面部疼痛,TN不仅能够引起患者不适,同时显著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经皮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三叉神经半月节是治疗顽固性TN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顽固的颜面部疼痛,TN不仅能够引起患者不适,同时显著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经皮微球囊压迫(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三叉神经半月节是治疗顽固性TN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其治疗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由于该技术操作拥有自身优势,许多患者对PMC这项技术非常青睐。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外关于PMC治疗TN的应用效果、所产生的问题及PMC治疗TN的方法学、临床应用与研究的发展状况、问题及其展望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球囊压迫 三叉神经半月节 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岩峰 马逸 +4 位作者 邹建军 张佩斯 王彬 黄海涛 韩立新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10-111,共2页
目的探讨微球囊压迫(PMC)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方法对274例PMC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施行290次手术,观察到三叉神经抑制反应257次(89%),主要表现为心跳减慢(平均心跳减慢23次/min),其中3例出现... 目的探讨微球囊压迫(PMC)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方法对274例PMC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施行290次手术,观察到三叉神经抑制反应257次(89%),主要表现为心跳减慢(平均心跳减慢23次/min),其中3例出现一过性心脏停跳。结论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医生和麻醉师对此应有充分的了解,并从外科和药物方面做好处理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囊压迫疗法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抑制反应 气管插管 全身麻醉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岩峰 马逸 +3 位作者 邹建军 王斌 黄海韬 李付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514-515,共2页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60例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疼痛完全缓解2041例(94.5%),部分缓解43例(2.0%),治疗有效率为96.5%。出...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60例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疼痛完全缓解2041例(94.5%),部分缓解43例(2.0%),治疗有效率为96.5%。出现同侧面部轻度痛觉减退2117例(98.0%),同侧面部感觉异常73例(3.4%),同侧咀嚼肌无力2128例(98.5%),复视4例(0.2%);无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36个月,疼痛复发108例(5.8%),感觉减退伴感觉异常60例(3.2%),角膜溃疡2例(0.1%),咀嚼肌无力、复视等均恢复正常。结论该治疗简单、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高龄、体弱或有严重系统疾病的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节 神经压迫
下载PDF
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 被引量:7
6
作者 李岩峰 马逸 +4 位作者 黄海韬 邹建军 王斌 李付勇 王全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2-504,共3页
目的评价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技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探讨一侧行PMC术后对侧PMC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对从2000年12月至2009年8月采用PMC技术治疗的74例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 目的评价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技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探讨一侧行PMC术后对侧PMC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对从2000年12月至2009年8月采用PMC技术治疗的74例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失判定手术成功率,根据患者一侧手术后咀嚼肌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选择对侧手术时机。结果对74例患者共行145次手术(包括3例患者术后单侧疼痛症状复发行第2次手术治疗)。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6.5%。随访1~7年,平均2.9年,疼痛复发率为2.1%。74例患者中行双侧手术者68例,其中57例在单侧进行PMC治疗后1~3个月内行对侧PMC术。结论 PMC技术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其中单侧进行PMC治疗后,可在术后1~3个月进行对侧的PMC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 手术时机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并发症(附1263例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斌 马逸 +3 位作者 李岩峰 邹建军 黄海韬 李付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422-423,共2页
目的分析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临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 263例采用PMC方法治疗并获得随访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面部不同程度的感觉减退1 238例(98.0%),症状于12~24个月内消失,其中感觉减退... 目的分析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临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 263例采用PMC方法治疗并获得随访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面部不同程度的感觉减退1 238例(98.0%),症状于12~24个月内消失,其中感觉减退伴感觉异常44例(3.5%);出现同侧咀嚼无力1 244例(98.5%),于2~3个月内逐渐恢复;发生角膜炎3例(0.2%);一过性展神经麻痹12例(1.0%),症状于1~3周内缓解。结论PMC的主要并发症是一定程度的感觉减退及同侧咀嚼肌肌力减退。感觉减退伴感觉异常、角膜炎及出血性并发症并不多见。不断的技术改进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球囊压迫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颅脑外伤术后持续昏迷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9
8
作者 路迢迢 刘国华 +3 位作者 刘滨 贾丽莉 代金凤 赵岩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314-315,共2页
关键词 颅脑外伤术后 昏迷患者 护理报告
下载PDF
对老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治疗时三叉神经抑制反应的再认识 被引量:7
9
作者 邹建军 马逸 +3 位作者 王斌 李岩峰 黄海韬 李付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微球囊压迫(PMC)治疗老年(70岁以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改良Mullan等人的PMC方法治疗305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804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对804例... 目的:探讨微球囊压迫(PMC)治疗老年(70岁以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的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改良Mullan等人的PMC方法治疗305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804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对804例老年患者行833次手术中观察到三叉神经抑制反应766次(92%),主要表现为心率降低(平均心率降低25次/分),其中16例出现一过性心脏窦性停搏;手术早期60%患者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操作后逐步恢复到或略高于基础水平。结论:三叉神经抑制反应是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手术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心脏抑制反应现象。尤其对老年患者更应充分注意,手术者和麻醉师必须充分意识到这种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球囊压迫 三叉神经抑制反应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斌 马逸 +2 位作者 李岩峰 邹建军 黄海韬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230-230,共1页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 微球囊压迫
下载PDF
老年人外伤性颅脑损伤预后因素及其护理 被引量:6
11
作者 路迢迢 刘国华 裴雪松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99-200,共2页
关键词 外伤性颅脑损伤 预后因素 老年人 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 交通事故 人类生命
下载PDF
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8
12
作者 刘大船 杨丽丽 +1 位作者 吴玉鹏 张静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4期24-29,共6页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PHN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和对照组(脉...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PHN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和对照组(脉冲射频治疗),每组50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法(PSQI)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疼痛介质指标(血清β-内啡肽、神经降压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生长因子诱导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液相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水平。采用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CD3+、CD4+、CD8+和NK细胞水平,并依据数值计算CD4+/CD8+比值。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VAS、PSQI评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疼痛介质指标、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CD3+、CD4+、CD4+/CD8+比值和NK细胞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治疗PHN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睡眠,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 脉冲射频/脉冲疗法 普瑞巴林/镇痛药 炎症 免疫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滑车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付勇 马雅文 +6 位作者 马逸 邹建军 李岩峰 王斌 黄海韬 王全才 李亮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73-675,共3页
目的分析微球囊压迫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滑车神经麻痹的原理,以改进手术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微球囊压迫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出现滑车神经麻痹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摄... 目的分析微球囊压迫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滑车神经麻痹的原理,以改进手术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微球囊压迫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出现滑车神经麻痹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摄片压迫神经节时的球囊形状,同时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术后未出现滑车神经麻痹的50例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结果术后出现滑车神经麻痹症状的16例患者术中所拍摄的压迫三叉神经节时的球囊形状均为哑铃型(100%),而不是理想的"梨形",而对照组出现哑铃型者仅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滑车神经麻痹症状经营养神经治疗后均完全恢复。结论术后出现滑车神经麻痹症状,是因手术操作不当导致球囊突入后颅窝压迫到滑车神经所致,故应注意操作方法可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车神经麻痹 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家兔三叉神经痛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黄海韬 李岩峰 +2 位作者 吴玉鹏 马逸 马瑞科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508-511,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手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相关组织学改变,探讨PBC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能原理及机制。方法取3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对照组(6只),三叉神经痛+PBC术组(24只)。分别于PBC术治疗1 d、7 d、14 d后及2... 目的通过研究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手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相关组织学改变,探讨PBC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能原理及机制。方法取3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对照组(6只),三叉神经痛+PBC术组(24只)。分别于PBC术治疗1 d、7 d、14 d后及28 d后进行三叉神经节神经组织HE染色、光镜及电镜观察,并测量神经细胞直径。结果正常三叉神经节细胞胞核呈深蓝色、胞质呈紫蓝色,周围主要是中小细胞,中央主要是大细胞,且周边细胞较中央细胞排列紧密。PBC术治疗1 d后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及纤维改变不明显,术后7 d、14 d,随时间延长逐渐出现轴突损伤和脱髓鞘,其中通过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损伤最为明显,而术后28 d神经纤维损伤及脱髓鞘逐渐恢复正常。PBC术治疗后1 d、7 d、14 d及28 d的神经细胞实际直径均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PBC术治疗家兔三叉神经痛,术后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程度的轴突损伤及脱髓鞘改变,为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后续分子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组织学改变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疼痛延迟缓解现象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付勇 马逸 +4 位作者 邹建军 李岩峰 王斌 黄海韬 王全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5-105,共1页
1对象与方法 2004年12月-2009年6月,我院采用微球囊压迫(PMC)治疗三叉神经痛4229例,术后疼痛未即刻缓解156例(2.9%),其中男70例,女86例;年龄23-87岁。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球囊压迫 疼痛延迟缓解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治疗超高龄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海韬 马逸 +4 位作者 李岩峰 邹建军 王斌 李付勇 王全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22-123,共2页
目的总结经皮微球囊压迫(PMC)技术治疗90岁以上超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PMC治疗6例90岁以上超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所有病人三叉神经痛均完全缓解。随访6~30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6个月因多系统... 目的总结经皮微球囊压迫(PMC)技术治疗90岁以上超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PMC治疗6例90岁以上超高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所有病人三叉神经痛均完全缓解。随访6~30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6个月因多系统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9个月复发1例,但较术前减轻;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PMC技术是治疗90岁以上超高龄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球囊压迫 经皮 高龄
下载PDF
伐昔洛韦在防治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术后疱疹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全才 李岩峰 +2 位作者 马逸 王斌 黄海韬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7期200-202,共3页
目的评价伐昔洛韦在防治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术后疱疹中的疗效。方法 16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收治时间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586例)、阿昔洛韦组(573例)及伐昔洛韦组(521例)。患者均采用球囊压迫术治疗,针对术后疱疹,分别给予常... 目的评价伐昔洛韦在防治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术后疱疹中的疗效。方法 16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收治时间不同分为常规治疗组(586例)、阿昔洛韦组(573例)及伐昔洛韦组(521例)。患者均采用球囊压迫术治疗,针对术后疱疹,分别给予常规治疗、阿昔洛韦及伐昔洛韦治疗。观察三组患者药物疗效。结果常规治疗组术后65.53%患者出现疱疹,并且分布广泛,口周、面颊及眼睑都有累及,持续时间(10.21±2.32)d;阿昔洛韦组术后24.08%患者出现疱疹,主要分布在口周及面颊,持续时间(7.13±1.57)d;伐昔洛韦组术后10.17%患者出现疱疹,主要分布在口周,持续时间(3.56±1.35)d。见表2,3。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阿昔洛韦组与伐昔洛韦组效果更优(P<0.01);与阿昔洛韦组比较,伐昔洛韦组效果更优(P=0.008<0.05)。结论伐昔洛韦在防治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术后疱疹中的疗效确切,效果优于阿昔洛韦,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昔洛韦 伐昔洛韦 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术 疱疹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岩峰 马逸 +4 位作者 黄海韬 邹建军 王斌 李付勇 王全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3-73,共1页
1对象与方法 2000年12月~2009年8月我科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25例,其中男57例,女68例 年龄36~70岁。术前均曾口服卡马西平治疗。疼痛部位:Ⅰ支3例,Ⅱ支18例,Ⅲ支21例,Ⅰ+Ⅱ支;7例,Ⅱ+Ⅲ支47例,I+Ⅱ+Ⅲ支29... 1对象与方法 2000年12月~2009年8月我科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25例,其中男57例,女68例 年龄36~70岁。术前均曾口服卡马西平治疗。疼痛部位:Ⅰ支3例,Ⅱ支18例,Ⅲ支21例,Ⅰ+Ⅱ支;7例,Ⅱ+Ⅲ支47例,I+Ⅱ+Ⅲ支29例。右侧68例;左侧57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显微神经减压术治疗顽固性枕大神经痛 被引量:2
19
作者 邹建军 王斌 +3 位作者 李付勇 马逸 李岩峰 黄海韬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469-,共1页
1对象与方法2007年10月~2008年6月,我们对25例临床确诊的顽固性枕大神经痛行显微神经减压术,其中男8例,女17例;年龄24~81岁,平均52岁。疼痛部位均为枕部,其中双侧枕部3例。
关键词 枕大神经痛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前MRA断层血管成像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海韬 李岩峰 +2 位作者 王磊 王国飞 马逸 《医学与哲学(B)》 2012年第3期40-41,57,共3页
本文回顾性分析11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前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资料,结合术中所见,对比分析MRTA中责任血管与术中所见的差异,探讨... 本文回顾性分析11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前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资料,结合术中所见,对比分析MRTA中责任血管与术中所见的差异,探讨MVD术前MRTA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核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