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被引量:25
1
作者 于春江 王忠诚 +2 位作者 江涛 关树森 姚宝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报告 223例中型、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应用枕下开颅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208例(93%),近全切除6例(3%),次全切除9例(4%)。面神经解剖保留201例... 目的报告 223例中型、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应用枕下开颅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208例(93%),近全切除6例(3%),次全切除9例(4%)。面神经解剖保留201例(90%),面神经功能H-BⅠ、Ⅱ级118例(53%);Ⅲ、Ⅳ级91例(41%);Ⅴ、Ⅵ级14例(6%)。耳蜗神经功能保留率9%。术后长期随访结果显示98%的病人恢复良好,1例生活不能自理,2例(1%)死亡。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大、中型听神经瘤的有效方法,熟悉肿瘤与面神经的病理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显微外科手术 侵袭 面神经 治疗
下载PDF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附21例病例) 被引量:8
2
作者 杜谦 王天成 +1 位作者 刘会 谢少波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1-261,共1页
关键词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 神经外科 应用
下载PDF
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9
3
作者 邹建军 马逸 +3 位作者 王斌 李岩峰 黄海韬 李付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8期592-594,共3页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PMC)治疗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Mullan方法治疗305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804例高危患者采用PMC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对804例...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PMC)治疗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Mullan方法治疗305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804例高危患者采用PMC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对804例患者行833次手术。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7.3%。平均随访36个月,疼痛复发率为6.8%。感觉异常的发生率为3.8%,无角膜溃疡,咀嚼肌无力约占2/3,复视占0.2%。结论PMC方法是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且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对于疼痛累及第一支且高危的患者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球囊 神经压迫
下载PDF
普瑞巴林联合盐酸羟考酮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大船 杨丽丽 +2 位作者 张静 王长明 王天成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年第7期800-802,共3页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联合盐酸羟考酮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辽宁省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00例PH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羟考酮...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联合盐酸羟考酮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辽宁省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00例PH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羟考酮治疗,观察组采用普瑞巴林联合盐酸羟考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入组前数字分级法评分、盐酸羟考酮用量、血清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疼痛程度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每日盐酸羟考酮给药剂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4周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5羟色胺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26.00%)低于对照组(46.00%),头晕、嗜睡发生率40.00%、20.00%,高于对照组20.00%、6.00%(P<0.05)。结论普瑞巴林联合盐酸羟考酮治疗可有效减轻PHN患者疼痛,减少盐酸羟考酮用量,降低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5-羟色胺水平,减少恶心呕吐发生率,但患者头晕及嗜睡发生率略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普瑞巴林 盐酸羟考酮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疗效
下载PDF
经鼻蝶窦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52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马冬冬 刘新博 刘洋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2期343-345,共3页
【目的】分析经鼻蝶窦入路神经内镜下与显微镜下行垂体瘤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93例垂体瘤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器械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52,经鼻蝶窦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和对照组(n... 【目的】分析经鼻蝶窦入路神经内镜下与显微镜下行垂体瘤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93例垂体瘤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器械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52,经鼻蝶窦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和对照组(n=41,经鼻蝶窦入路显微镜下垂体瘤切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及住院情况、内分泌激素、临床疗效、并发症、1年内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血清泌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生长激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3%(4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9%(33/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48,P=0.003<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62%(5/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83%(11/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37,P=0.002<0.05).观察组1年内复发4例(7.69%),对照组1年内复发6例(12.2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36,P>0.05).【结论】与显微镜下手术比较经鼻蝶窦入路神经内镜下进行垂体瘤切除,可有效降低术中风险、改善患者内分泌激素水平,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外科学 鼻腔 蝶突 内窥镜检查
原文传递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疗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沈旭辉 刘会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年第5期65-66,共2页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翼点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24例,所有患者均实行直接夹闭术。结果出院时治疗结果良好17例,致残5例,死亡2例,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未出现动脉瘤再次出血。结论熟练掌握翼点入路...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翼点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24例,所有患者均实行直接夹闭术。结果出院时治疗结果良好17例,致残5例,死亡2例,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未出现动脉瘤再次出血。结论熟练掌握翼点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术中可获得良好的暴露,术后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获得一个良好的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翼点入路
下载PDF
神经导航系统引导穿刺抽吸与CT定位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冬冬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年第7期20-22,共3页
目的比较神经导航系统引导穿刺抽吸与CT定位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7月我科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8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神经导航引导组60例,CT定位组48例,神经导航引导组采用神经导航系... 目的比较神经导航系统引导穿刺抽吸与CT定位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7月我科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08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神经导航引导组60例,CT定位组48例,神经导航引导组采用神经导航系统引导穿刺抽吸术,CT定位组采用CT定位穿刺抽吸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导管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间;采用NIHS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神经导航引导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导管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CT定位组,术中出血量更少,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CT定位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神经导航引导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CT定位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更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神经导航系统引导穿刺抽吸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时间、导管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CT定位抽吸法缩短,术中出血量更少,血肿清除率更高,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航系统引导穿刺抽吸 CT定位穿刺抽吸 高血压性脑出血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董韬 马逸 +1 位作者 曲国辉 冯思哲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5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RS、VAS-4和PPI疼痛量化表评估术后疗效和出... 目的总结分析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5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RS、VAS-4和PPI疼痛量化表评估术后疗效和出院后的随访疗效。VAS≤10、VRS 0级或PPI 0级为疼痛完全缓解,VAS 10~40、VRS 1~2级或PPI 1~2级为疼痛满意缓解。结果本组患者疼痛受累最广泛的是上颌支,45例,术前疼痛病史20 d^32年,平均2.24年。7例曾接受过微球囊压迫术,2例曾接受过微血管减压术;术中球囊平均充盈容积0.702 mL,平均压迫时间125 s,3例术中发生球囊破裂。43例(81.1%)术后疼痛完全缓解,8例疼痛满意缓解,2例疼痛缓解不满意,总有效率为96.2%;术后患侧面部有麻木感50例(94.3%),咬肌乏力12例(22.6%),口周疱疹5例(9.4%),复视1例(1.9%),头痛5例(9.4%)。平均随访时间19.9个月;术后1年仍保持疼痛完全缓解者有30例(83.3%);至末次随访,本组整体的疼痛完全缓解率为71.7%(33例),疼痛满意缓解率24%(12例),总有效率95.7%;27例(57.4%)患者存在持续性的面部麻木感,其中6例麻木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伴有同侧咬肌萎缩或面瘫。期间1例患者复发,之后又接受了2次球囊压迫术。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对于高龄体弱、不能耐受全麻手术或畏惧手术者更具有治疗优势,但也不能忽视伴发的严重的面部麻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 微球囊压迫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治疗伴高脂血症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9
作者 赵璐 李付勇 +1 位作者 温滨红 李道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3年第6期671-675,共5页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伴高脂血症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诊断治疗的118例高脂血症同时患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高脂血症情况及既往心脑血管病史,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A组)、40 mg(...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伴高脂血症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诊断治疗的118例高脂血症同时患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高脂血症情况及既往心脑血管病史,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A组)、40 mg(B组)及瑞舒伐他汀10 mg(C组)、20 mg(D组)治疗,对比血脂指标改善情况,评价用药后3个月平均视觉疼痛分析量表(visual analongue scale,VAS),头痛发作频率,与用药前3个月内同一指标对比。结果:四组血脂控制总有效率满意,分别为91.7%、94.1%、88.2%及92.9%,高剂量他汀组控制率略高(B组vs.A组,D组vs.C组)。治疗后,四组患者偏头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A组为最低组,有效率为36.1%,D组为最高组,有效率为53.6%,其中高剂量他汀组(B组和D组)疼痛平均VAS、发作频率疼痛缓解更明显。用药后,疼痛发作VAS评分减少50%及发作频率降低50%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伴高脂血症偏头痛的患者,高脂血症控制满意,他汀类别无明显差异;伴有的偏头痛症状可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部分患者临床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高脂血症 偏头痛 疼痛缓解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赵璐 赵航 +2 位作者 李付勇 温滨红 王瑛韬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607-1608,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合并糖尿病(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等相关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就诊于该院并行冠脉造影(CAG)检查确诊的86例CHD合并DM的老年患者,单支病变组43例,...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合并糖尿病(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等相关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就诊于该院并行冠脉造影(CAG)检查确诊的86例CHD合并DM的老年患者,单支病变组43例,双支病变组27例,三支病变组16例,比较不同冠脉病变程度患者Hb A1c、空腹血糖(FPG)和DM病程之间的差异,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Hb A1c、FPG和DM病程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其中Hb A1c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显著相关性。结论对于CHD合并DM患者,Hb A1c判断价值优于FPG水平及DM病程;Hb A1c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病变 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下载PDF
经眼静脉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天成 邹建军 +2 位作者 刘会 张佩斯 于金霞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83-84,共2页
目的探讨经眼静脉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其适应证和并发症进行讨论。方法总结3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的资料,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均用电解铂金弹簧圈(GDC)结合游离弹簧圈为主要栓塞... 目的探讨经眼静脉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对其适应证和并发症进行讨论。方法总结3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的资料,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果均用电解铂金弹簧圈(GDC)结合游离弹簧圈为主要栓塞材料进行栓塞,1例加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2例治愈,1例症状缓解后经抗凝、压颈治疗症状消失。未出现与栓塞有关的永久并发症。结论直接暴露眼静脉、穿刺眼上静脉或经面静脉至眼静脉途径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可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眼静脉栓塞疗法 海绵窦区 硬脑膜动静脉瘘 电解铂金弹簧圈 游离弹簧圈 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 被引量:6
12
作者 邹建军 梁传声 +2 位作者 梁国标 张佩斯 代金凤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12期563-564,共2页
目的总结18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及结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体会。方法单纯颈动脉狭窄9例,椎动脉狭窄6例,颈、椎动脉均有狭窄3例;在急诊动脉溶栓的同时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5例。颈动脉狭窄者应用自膨式支架... 目的总结18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及结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体会。方法单纯颈动脉狭窄9例,椎动脉狭窄6例,颈、椎动脉均有狭窄3例;在急诊动脉溶栓的同时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急性脑梗死5例。颈动脉狭窄者应用自膨式支架,椎动脉狭窄者应用球扩式支架。结果支架定位准确,15例病人狭窄完全消失,3例狭窄程度减少70%以上。16例病人术后症状消失;1例急诊溶栓放入支架术后脑出血,对症治疗后存在神经功能缺损;1例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3个月后因脑出血死亡。对9例病人进行6个月以上随访,无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血管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椎动脉狭窄 动脉溶栓 支架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牛英翔 蔺慕会 《河北医学》 CAS 2017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分析及研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采用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将两... 目的:分析及研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采用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总有效率与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与4周时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与4周时的神经功能指标血清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更好,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认为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 急性脑梗死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老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天成 邹建军 +1 位作者 刘会 刘国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61-561,共1页
关键词 老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分析 治疗 诊断
下载PDF
儿童与成人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对比观察——(附57例报告) 被引量:4
15
作者 许文辉 黄玉杰 姚宝金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0年第3期144-146,共3页
目的 比较观察儿童与成人外伤性脑梗塞发生机理,部位,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21例成人外伤性脑梗塞与3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儿童外伤性脑梗塞从部位,临床表现,预后与成人均有明显不同。结论 儿童多发生在基底节区,... 目的 比较观察儿童与成人外伤性脑梗塞发生机理,部位,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21例成人外伤性脑梗塞与3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儿童外伤性脑梗塞从部位,临床表现,预后与成人均有明显不同。结论 儿童多发生在基底节区,神经功能障碍较成人轻,预后较好,死亡率较成人为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脑梗塞 儿童 CT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附11确报告)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丽芬 邹建军 陈晓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5-455,共1页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发展,特别是新型血管支架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颈、椎动脉狭窄的微创治疗成为可能.现将2002年8月~2004年2月辽宁省神经介入技术协作组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11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椎动脉粥样硬...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发展,特别是新型血管支架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颈、椎动脉狭窄的微创治疗成为可能.现将2002年8月~2004年2月辽宁省神经介入技术协作组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11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椎动脉狭窄 硬化性狭窄 血管支架 微创治疗 技术协作 神经介入 结果报告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偏头痛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和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付勇 肖明明 +3 位作者 邹建军 任占秀 何秋 王怀良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427-429,共3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偏头痛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6只。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模型组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法制作大鼠偏头痛模型,阴性对照组注射生理盐...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偏头痛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6只。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模型组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法制作大鼠偏头痛模型,阴性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及Western blot,分别观察各组大鼠硬脑膜、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颈复合体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MP-9在各组大鼠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模型组中MMP-9表达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MMP-9在偏头痛大鼠模型中表达增强,其可能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基质金属蛋白酶 硬脑膜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颈复合体 动物
下载PDF
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沈旭辉 吴安华 《临床外科杂志》 2016年第1期76-77,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2例动脉瘤患者实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80例,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结果 92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完全栓塞67例,大部分栓塞17例,... 目的探讨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2例动脉瘤患者实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其中单纯微弹簧圈栓塞80例,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结果 92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其中完全栓塞67例,大部分栓塞17例,部分栓塞8例,术后死亡2例,皆为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大量额叶脑内血肿。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高血压及Hunt-Hess分级是影响动脉瘤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可有效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微弹簧圈
原文传递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的治疗
19
作者 邹建军 史万超 +3 位作者 马逸 刘会 王明骧 王天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7-177,共1页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积水 治疗 并发症 头颅CT
下载PDF
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分析
20
作者 邹建军 辛守强 +2 位作者 杜谦 王明骧 王终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01-103,共3页
报告6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治疗后所产生的并发症。指出并发症的产生主要归结于:(1)误栓正常动脉或脑供血动脉分布到正常脑组织的分支被栓塞,产生新的神经功能缺失;(2)栓塞剂经脑AVM瘘口将引流静脉栓塞造成... 报告6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治疗后所产生的并发症。指出并发症的产生主要归结于:(1)误栓正常动脉或脑供血动脉分布到正常脑组织的分支被栓塞,产生新的神经功能缺失;(2)栓塞剂经脑AVM瘘口将引流静脉栓塞造成畸形血管破裂出血;(3)一次过多栓塞了大型高流量AVM,使原有症状加重。文中针对上述并发症产生的原因,结合病历探讨一些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栓塞 并发症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