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玉米典型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影响损失评估 被引量:7
1
作者 于文颖 纪瑞鹏 +3 位作者 王鹏 冯锐 武晋雯 张玉书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4-92,共9页
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背景下,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大。为实现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对玉米生长过程影响的定量评估,基于多个单一指标综合识别的玉米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历史实况和净初级生产力(NPP),评估1987—2013年辽宁... 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背景下,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增大。为实现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对玉米生长过程影响的定量评估,基于多个单一指标综合识别的玉米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历史实况和净初级生产力(NPP),评估1987—2013年辽宁玉米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影响损失。结果表明:1987—2013年辽宁玉米生长季,有22年受到多发育期干旱影响,其平均气象NPP损失率为7.1%,有12年受干旱+低温冷害复合影响,其平均气象NPP损失率为3.5%,多发育期干旱灾害对辽宁玉米造成的影响高于干旱+低温冷害;通过对典型年和典型站点辽宁玉米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影响损失的分析,均发现玉米拔节期之前遭受灾害的影响可能在生长季中后期有所缓解,而拔节期之后遭受的严重灾害难以恢复;复合灾害影响损失率主要与灾害发生时段和程度有关;对辽宁玉米生产力影响最大的复合灾害是多发育期干旱,造成的损失普遍高于单发育期干旱;干旱+低温冷害复合造成的损失普遍高于单一冷害但低于单一干旱,干旱+低温冷害和单一冷害造成的影响均较小。由于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对玉米生长过程的影响机理复杂,多个单一指标无法直接判别复合灾害造成的叠加影响,而利用气象NPP损失指标,能够直接判别灾害损失程度,可为复合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评估提供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农业气象灾害 复合农业气象灾害 净初级生产力 损失 评估 辽宁省
下载PDF
基于FY3/MERIS NDVI的辽宁省植被动态及与气候因子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宋昀地 史洪杰 +2 位作者 冯锐 纪源 盛晶博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3期156-161,共6页
基于风云三号卫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平均温度、平均水汽压、降水量、日照时数等9种气候因子数据,采用趋势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开展2009年-2019年辽宁省全域及分区域NDVI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和时间滞后性分析。结果表明:... 基于风云三号卫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平均温度、平均水汽压、降水量、日照时数等9种气候因子数据,采用趋势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开展2009年-2019年辽宁省全域及分区域NDVI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和时间滞后性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NDVI与平均水汽压相关性最好,与日照时数相关性最差;分区域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除辽南外,与NDVI相关系数均高于全省。除平均相对湿度外,植被生长季(4-10月)NDVI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均低于全年。降水量、气温和地温对NDVI的影响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时间滞后性,并且对植被生长茂盛期的影响要更为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MERIS NDVI 气候因子 相关性 滞后性
下载PDF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辽宁省大豆需水关键期干旱大气环流成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菲 张淑杰 +3 位作者 赵春雨 胡春丽 林蓉 房一禾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1期54-62,共9页
利用1971—2020年辽宁省5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及逐日NCEP/NCAR(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计算了辽宁省各站大豆需水关键期(开花期至结荚期)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了大豆需水关键期典型干旱年份及其大... 利用1971—2020年辽宁省5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及逐日NCEP/NCAR(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计算了辽宁省各站大豆需水关键期(开花期至结荚期)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了大豆需水关键期典型干旱年份及其大气环流成因。结果表明: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引发的对流层高低空大气环流的不同配置是造成辽宁省大豆需水关键期不同气候特征干旱年的主要大气环流成因。当大豆需水关键期西风急流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易发生高温干旱,辽宁省大豆主产区一致受到较大影响,西风急流位置偏北,辽宁省位于高空急流轴南侧、高空辐散风场中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阶段性异常偏北控制整个辽宁省,对流层风场贯穿高层至低层的下沉气流配合较差的水汽条件是发生高温干旱的主要大气环流成因;当大豆需水关键期西风急流位置偏南时易发生低温干旱,辽宁省大豆主产区中部和北部受影响较大,西风急流位置偏南,季节进程缓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常年持续偏南、偏西,对流层上层垂直上升运动明显,冷空气活动频繁,但对流层中下层一致的下沉运动配合较差的水汽条件不利于降水产生,导致低温和干旱现象的同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需水关键期 干旱 西风急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基于FY3/MERSI数据的辽宁省植被指数重建及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冯锐 纪瑞鹏 +5 位作者 武晋雯 于文颖 刘丹 陈妮娜 王莹 张玉书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2年第1期65-73,共9页
为建立中国风云三系列气象卫星长时间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集,选用滤波和函数拟合方法,针对林地、湿地、水稻、玉米、大豆、城市和水体7类地物开展数据重建效果定量分析,确定最佳数据重建方法,并在辽宁省开展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为建立中国风云三系列气象卫星长时间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集,选用滤波和函数拟合方法,针对林地、湿地、水稻、玉米、大豆、城市和水体7类地物开展数据重建效果定量分析,确定最佳数据重建方法,并在辽宁省开展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非对称高斯函数拟合法(Asymmetric Gaussians,AG)、Savitzky-Golay滤波法(SG)、双Logistic函数拟合法(Double Logistic,DL)和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Harmonic Analysis of Time Series,HANTS)四种方法均表现出相对较好的去噪能力。SG方法对噪声比较敏感,HANTS方法在低值区受噪声影响大。AG和DL方法平滑效果较好,DL方法的峰值更接近于原始峰值。在高植被覆盖区和季节性作物区,SG方法相关系数最高(>0.93)、均方根误差最低(<0.1);在城市和水体低植被指数区,HANTS方法相关系数最高,为0.87,但四种方法的均方根误差均在0.06左右,差别不大。综合考虑曲线和定量分析结果,选取SG方法进行辽宁省植被指数数据集数据重建。辽宁省植被指数数值高低的空间分布与下垫面植被类型相符合,东部山区林地植被指数最高,达到0.75以上。2009—2020年,辽宁省NDVI年均值存在波动,不同地物植被指数变化存在差别,水体和城市植被指数变化相对较小,旱田作物(玉米、大豆)的植被指数受干旱年的影响植被指数变化稍大。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植被指数年内均呈单峰分布,与一年一熟型吻合,均在8月上旬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MERSI 归一化植被指数 数据重建
下载PDF
基于SPI和SPEI指数的辽宁省大豆生长季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姜珊 张淑杰 +5 位作者 张菁 董秋婷 宋晓巍 赵璇 于璐 杨黎黎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4期130-137,共8页
选用1961—2020年辽宁省52个气象站的日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大豆生长季和各发育阶段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选取5个代表站,应用M-K趋势检验方法分析大豆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大豆... 选用1961—2020年辽宁省52个气象站的日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大豆生长季和各发育阶段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选取5个代表站,应用M-K趋势检验方法分析大豆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大豆生长季SPI和SPEI均呈干旱化趋势,SPEI监测的干旱程度略大于SPI;大豆播种期—出苗期SPEI和SPI呈湿润化趋势,出苗期—开花期、开花期—结荚期和结荚期—成熟期均为干旱化趋势,其中开花期—结荚期最为显著。SPEI监测的干旱范围及高发区均大于SPI,且干旱程度更强,其中,辽宁西部的干旱程度最为严重。从大豆生长季和发育阶段进行干旱评估,SPEI适用性优于SP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降水量 日平均气温 干旱评估
下载PDF
基于FY-3D MERSIⅡ数据的辽宁省作物生长季日平均气温估算方法比较
6
作者 王岩 汪利诚 +3 位作者 武晋雯 杨欣虹 尹佳琪 张梅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9-96,105,共9页
作为反映气候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日平均气温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传统日平均气温的监测和估算方式相比,遥感技术具有全方位、宏观、动态等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能够准确地描述日平均气温的... 作为反映气候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日平均气温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传统日平均气温的监测和估算方式相比,遥感技术具有全方位、宏观、动态等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能够准确地描述日平均气温的空间异质性。为提高农业服务质量,保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探索作物生长季日平均气温遥感反演方法,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精确度,以FY-3D MERSIⅡ遥感数据为基础,提取研究区日间地表温度(LST_(day))、夜间地表温度(LST_(nigh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同时还考虑了高程(DEM)、坡度(Slope)两个变量,结合气象站日平均气温数据,分别构建多元线性回归和随机森林日平均气温遥感反演模型,开展辽宁省2021年作物生长季(5—9月)日平均气温遥感监测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反演的日平均气温均方根误差(RMSE)为1.71℃,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45℃;基于随机森林反演误差RMSE为1.17℃,MAE为0.96℃;整体上,随机森林的日平均气温反演结果更好,适用性更强。(2)实验当天和前1 d的降水总量对日平均气温的估算结果具有很大影响,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与日平均气温的反演误差散点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呈现降水总量越大,日平均气温的反演误差越大的趋势,日平均气温反演结果受大气水汽含量的影响很大。(3)对输入的气温影响因子的重要性进行动态的统计分析,发现LST_(day)和DEM是日平均气温反演时两个最重要的变量,且LST_(day)对日平均气温反演的影响最为重要,但是随着作物的生长,DEM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D MERSIⅡ 遥感反演 日平均气温 随机森林 多元回归 作物生长季 辽宁省
下载PDF
辽宁省玉米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判识及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于文颖 纪瑞鹏 +4 位作者 李卓群 刘东明 冯锐 武晋雯 张玉书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41-251,共11页
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常遭受复合农业气象灾害,为了解辽宁省玉米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和特征,本研究对复合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定义和分类,对1961—2017年辽宁省50个气象站玉米生长季的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情况进行判识,探讨典型年复合农... 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常遭受复合农业气象灾害,为了解辽宁省玉米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和特征,本研究对复合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定义和分类,对1961—2017年辽宁省50个气象站玉米生长季的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情况进行判识,探讨典型年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7年,大部分年份辽宁省玉米复合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范围大于单一农业气象灾害,大部分地区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于单一农业气象灾害。最主要的复合农业气象灾害是多个发育期遭遇干旱,其次是干旱与延迟型冷害并发。研究期间,多发育期干旱复合型灾害的发生范围呈现扩大趋势,其他复合类型灾害发生范围均呈缩小趋势。通过分析玉米典型减产年复合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发现多发育期干旱复合型和干旱+低温冷害复合型两种灾害出现频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农业气象灾害 玉米 干旱 灾害特征 辽宁省
原文传递
辽宁西北地区大豆生长及产量对热量变化的响应
8
作者 王禄禄 赵凌尘 +5 位作者 刘敏 李晓婷 姜新 许馨月 张淑杰 孙英杰 《农学学报》 2024年第9期69-74,共6页
研究影响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为辽宁西北地区大豆生产提供参考。以大豆品种‘铁丰18’、‘铁丰29’和‘铁丰31’为材料,采用线性诊断和积分回归法建立温度与产量有效性数学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分期播种定位观测,探讨大豆生长及... 研究影响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为辽宁西北地区大豆生产提供参考。以大豆品种‘铁丰18’、‘铁丰29’和‘铁丰31’为材料,采用线性诊断和积分回归法建立温度与产量有效性数学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分期播种定位观测,探讨大豆生长及产量对热量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大豆播种下限温度为8.0℃,适宜播种温度为15~20℃,5月中下旬播种产量最突出。大豆出苗—开花期需要≥10℃积温量在1140.0℃·d以上,开花—成熟在1210.0℃·d以上,大豆全生育期需要≥10℃积温量在2580℃·d以上。积温与产量呈抛物线函数关系,≥10℃积温在2800~3060℃·d之间是大豆高产热量指标。大豆存在3个温度关键期,分别是6月上中旬大豆开花迅速生长期、7月中下旬大豆开花结荚期和8月中下旬鼓粒期,其中6月上中旬气温影响产量33.7 kg/(hm^(2)·℃),7月中下旬气温影响产量-17.5 kg/(hm^(2)·℃),8月中下旬气温影响产量10.6 kg/(hm^(2)·℃)。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分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气温因子变化是决定大豆产量及构成的决定因素。试验研究结果对辽西北地区发展大豆产业应对气候变化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分期播种 热量 产量 辽西北
下载PDF
近60年来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重心时空特征变化研究
9
作者 耿文杰 李晓文 +3 位作者 王晓杰 于文颖 刘东明 纪瑞鹏 《东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93-101,共9页
农业气候资源重心研究可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布局及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为研究辽宁区域内各种农业气候资源匹配状况和变化趋势,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评价方法和重心模型,分析了1961-2020年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重... 农业气候资源重心研究可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布局及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为研究辽宁区域内各种农业气候资源匹配状况和变化趋势,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评价方法和重心模型,分析了1961-2020年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重心位置轨迹变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耦合态势模型,探讨了综合农业气候资源与光能、热量、水分资源相互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重心在县域尺度上移动相对稳定,60年来综合农业气候资源重心、光能资源重心和热量资源重心始终位于盘锦市境内,水分资源重心位于鞍山市境内,各资源重心年代际间绝对移动距离在1.50~17.97 km。(2)综合农业气候资源重心与热量资源重心在空间距离上较接近,绝对距离在1.17~34.87km;与水分资源重心距离最远,绝对距离在45.45~115.27 km。(3)光能资源重心、水分资源重心与综合农业气候资源重心的变动一致性指数均值分别为0.80、0.72,耦合度较高;热量资源重心与综合农业气候资源重心的变动一致性指数均值为-0.29,耦合度较低。综上所述,根据农业气候资源重心位置移动及各因子间耦合关系分析,辽宁西北部是光能资源优势区,辽宁东部是水分资源优势区,建议喜光且对水分要求较低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可考虑往辽宁西北部发展,对水分供应需求较高的农业产业应着重考虑辽宁东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 重心 时空变化 耦合关系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辽宁春末霜冻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
10
作者 赵思文 纪瑞鹏 +2 位作者 于文颖 赵思玉 张玉书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2期65-73,共9页
中国东北位于高纬度地区,春季霜冻天气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有严重威胁,分析东北春末霜冻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子可为中长期预测提供可靠科学依据。以辽宁省为例,利用近60年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和气象再分析资料,采用诊断分析方法,结合辽宁作... 中国东北位于高纬度地区,春季霜冻天气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有严重威胁,分析东北春末霜冻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子可为中长期预测提供可靠科学依据。以辽宁省为例,利用近60年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和气象再分析资料,采用诊断分析方法,结合辽宁作物生育期,统计历年4月20日—5月31日辽宁省春末发生霜冻的范围并定义为春末霜冻指数(LSFI),研究其年代际尺度变化特征及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和前期海温关键区。结果表明:LSFI存在周期为14.25 a的年代际变化。辽宁地区春末霜冻事件在年代际尺度上增强对应大气环流特征为中高纬度有明显波列,东北亚上空为深厚气旋性异常,东北冷涡偏强,与西伯利亚附近的反气旋性异常结合,伴随副热带高压偏南,有利于冷空气持续影响辽宁。此外,LSFI的年代际变化与海温显著相关,相关联的海温关键区在1997年前后出现变化,1997年以前与春季(3、4月)北大西洋“三极子”海温模态显著相关,而1997年之后则与前冬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联系密切,转变原因可能为海温模态的年代际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霜冻 年代际 海温
下载PDF
玉米干物质分配与发育进程关系的干旱响应
11
作者 蔡福 米娜 +5 位作者 明惠青 张慧 张淑杰 赵先丽 金晨 张玉书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7期729-744,共16页
为深入了解玉米干物质分配(DMP)随发育进程(DVS)的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机理,并完善玉米DMP参数化方案,基于锦州地区开展4a的玉米营养(VP)和生殖(RP)生长期干旱试验,研究‘丹玉405’和‘先玉335’两个品种玉米地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分... 为深入了解玉米干物质分配(DMP)随发育进程(DVS)的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机理,并完善玉米DMP参数化方案,基于锦州地区开展4a的玉米营养(VP)和生殖(RP)生长期干旱试验,研究‘丹玉405’和‘先玉335’两个品种玉米地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分配随玉米发育进程的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正常生长情况下,玉米的果穗干重与地上总干重随DVS递增的趋势相似,叶和茎干重随DVS都表现出先增后减趋势;玉米叶干物质分配系数(DMPR)随DVS线性或指数减小,茎DMPR随DVS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开花吐丝期,果穗DMPR随DVS线性增大;叶干物质增长量分配系数(IDMPR)随DVS减小,在乳熟期发生干物质再分配,茎和果穗IDMPR与DVS都呈先增后减的变化特征,茎干物质再分配略晚于叶。土壤干旱情况下,各器官干重随干旱加重而减小;各器官DMPR比干重对干旱的响应偏小且偏晚,其中‘丹玉405’的叶和茎DMPR在玉米生长后期随干旱的加重及发生时间的延后而增大,果穗DMPR的响应与之相反,‘先玉335’各器官DMPR对干旱的响应弱于‘丹玉405’。不同时期干旱使叶、茎和果穗IDMPR较正常值分别偏小、偏大和偏小,叶干物质再分配时间提前。高温和干旱叠加可导致玉米果穗生长停滞,使叶和茎的干物质再分配受到严重抑制,导致DMPR和干重比正常值明显偏大。综合4a试验结果,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和DMP随DVS变化及对干旱的响应都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干旱响应与干旱程度及其发生阶段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旱响应 干物质积累 干物质分配 发育进程
下载PDF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地形校正方法比较
12
作者 王岩 刘英杰 +3 位作者 武晋雯 孙龙彧 刘婧楠 许常华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1-97,共7页
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地形阴影对遥感影像信息提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应对遥感影像进行地形校正,从而消除地形效应,恢复地形阴影区域的地表反射率。本文以辽宁东部林区(辽东林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空间分辨率为16 m的GF-1 WFV遥感影像,分... 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地形阴影对遥感影像信息提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应对遥感影像进行地形校正,从而消除地形效应,恢复地形阴影区域的地表反射率。本文以辽宁东部林区(辽东林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空间分辨率为16 m的GF-1 WFV遥感影像,分别使用SCS+C、Minnaert+SCS和SCEDIL校正模型对原始影像进行地形校正,通过目视分析、光谱保留效果、地形校正效果、分类精度验证和阴阳陡坡光谱反射率一致性等评价指标对校正前后的影像进行对比,最终确定适合于林区的最佳地形校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对连续山地丘陵且地形起伏较大的林区,SCS+C相比Minnaert+SCS和SCEDIL模型光谱保留性更好,校正前后各波段反射率均值相差小于4.32,且不存在过校正现象;通过校正后近红外波段反射率与太阳入射角余弦相关性判断3种模型的地形校正效果,SCS+C模型相关性最小,地形校正效果最好,Minnaert+SCS相关性略大,SCEDIL模型存在过校正现象;SCS+C模型校正后影像分类精度比校正前提高近3%,与Minnaert+SCS及SCEDIL模型相比高出近2%。(2)基于地形校正原理新增阴阳陡坡光谱反射率一致性评价方法,利用校正前后对阴阳陡坡NDVI的影响作为地形校正效果的评价指标,SCS+C校正效果最佳,两个典型区域校正前后阴阳陡坡光谱反射率均值的绝对偏差(10^(-2))分别由1.14减小至0.58和由1.67减小至0.49,校正后阴阳陡坡光谱一致性提升。综上所述,SCS+C模型优于Minnaert+SCS和SCEDIL,更适用于林区的地形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校正 GF-1 遥感 归一化植被指数
原文传递
辽宁省玉米种植农业气候要素分析及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雪洋 温日红 +5 位作者 王立为 才奎志 李晓婷 李冰 高西宁 徐明洁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6-134,共9页
根据农业气候条件的地区差异,研究辽宁省玉米种植气候区划的变化,规划辽宁省玉米种植和促进辽宁省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8年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在时间上呈现“降水减少、积温升高”的暖干化趋势。空间分布上呈现... 根据农业气候条件的地区差异,研究辽宁省玉米种植气候区划的变化,规划辽宁省玉米种植和促进辽宁省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8年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在时间上呈现“降水减少、积温升高”的暖干化趋势。空间分布上呈现地域性差异,对辽宁省玉米气候区划因子进行指标划分,通过GIS得到近58年辽宁省玉米气候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和基本适宜区。从1961~1990年、1971~2000年、1981~2010年,基本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呈现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适宜区呈现先减小再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气候变化 气候资源分析 气候区划
原文传递
辽河三角洲湿地植被生态状况变化特征分析
14
作者 王莹 张晓月 +5 位作者 李琳琳 史宇迪 王婷 李航 周斌 冯锐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植被状况的重要指标,对植被生长和区域生态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辽河三角洲植被生态状况变化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1995—2009年的NOAA/AVHRR NDVI和2009—2020年FY3/MERSI NDVI数据,通过修正拟...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植被状况的重要指标,对植被生长和区域生态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辽河三角洲植被生态状况变化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1995—2009年的NOAA/AVHRR NDVI和2009—2020年FY3/MERSI NDVI数据,通过修正拟合和S-G滤波法构建了1995—2020年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集。利用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和Hurst指数分析辽河三角洲(盘锦地区)NDVI时空分布特征,重点研究了水田和沼泽湿地的植被生态状况变化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上看,26 a间辽河三角洲NDVI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0.32%;NDVI年内呈典型的单峰型分布,最大值出现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2)从空间变化上看,区域内NDVI呈西南—东北方向递增,最高值主要分布在水田区,次高值分布在沼泽区。(3)绝大部分水田植被逐年变好,且植被生态状况比较稳定,低波动变化区域占96.72%,未来植被生态状况将持续改善的区域占61.05%。(4)沼泽植被逐年变好的区域占97.67%,变好最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和双台子河口附近,且该区域未来植被生态状况将会持续改善。研究结果可为辽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和湿地精准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三角洲 NDVI 时空变化 湿地 未来趋势
下载PDF
一次混合污染下的哈尔滨持续重污染天气过程分析
15
作者 徐盛荣 白玉兰 +5 位作者 方丽娟 王国梁 孟焕生 于宗灵 李慧 付洪泰 《中国环境监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40-48,共9页
2018年12月9—13日,哈尔滨市出现持续重污染天气过程。此次持续重污染天气过程主要是在不利气象条件下,由本地排放、秸秆焚烧及二次污染叠加造成,是黑龙江省隆冬时节较少见的一次持续重污染过程。利用哈尔滨市区逐小时污染物监测数据、... 2018年12月9—13日,哈尔滨市出现持续重污染天气过程。此次持续重污染天气过程主要是在不利气象条件下,由本地排放、秸秆焚烧及二次污染叠加造成,是黑龙江省隆冬时节较少见的一次持续重污染过程。利用哈尔滨市区逐小时污染物监测数据、气溶胶激光雷达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及颗粒物重金属组分分析数据,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方法,对此次哈尔滨市区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源解析结果显示:燃煤源占比在此次重污染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秸秆焚烧加重了污染;随着污染过程的持续,二次无机源占比逐渐升高。按照污染源分阶段进行研究,9—10日夜间,受地面高压影响,大气垂直和水平扩散条件差,本地排放的污染物在边界层内积累,引发了污染天气,但污染天气的持续时间短、污染强度相对较低;11日,随着地面低压移入,风力维持在2~3 m/s,秸秆焚烧产生的污染物激增并向下游传输,全市出现了长达19 h的污染天气过程;12日夜间,云层加厚,微弱降水使得湿度加大,加之风力较小,导致13日凌晨到白天的二次污染加重。在冬季不利气象条件下,控制好地面污染物排放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关键举措,对由地面污染物排放量激增造成的重污染过程加强防治成为政府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过程 来源解析 污染特征 气象条件 二次污染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双作物系数法估算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蒸散量 被引量:12
16
作者 于文颖 纪瑞鹏 +3 位作者 贾庆宇 冯锐 武晋雯 张玉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25-335,共11页
以辽河三角洲湿地芦苇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相关通量、小气候梯度要素、群落内水面蒸发量以及芦苇群落生长参数等数据,基于FAO⁃56模型的双作物系数法,分别计算作物系数Kc、基础作物系数Kcb和水面蒸发系数Kw,分析其日变化动态及主导... 以辽河三角洲湿地芦苇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动相关通量、小气候梯度要素、群落内水面蒸发量以及芦苇群落生长参数等数据,基于FAO⁃56模型的双作物系数法,分别计算作物系数Kc、基础作物系数Kcb和水面蒸发系数Kw,分析其日变化动态及主导影响因子,建立基于生物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小时尺度双作物系数模型。结果如下:(1)芦苇生长初期,Kc和Kcb的日变化呈现早晚高、中午略低的多峰波动曲线;在快速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Kc和Kcb白天波动幅度较小,早晚波动幅度较大;生长末期,Kc和Kcb夜晚波动幅度较大,白天呈现多峰波动曲线;Kw白天较小、夜晚较高,生长初期白天的数值显著高于其他时期。(2)相关分析表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是Kc、Kcb和Kw的影响因子;基于生物因子和环境因子重新构建双作物系数模型,基于改进的双作物系数法模拟芦苇群落蒸散,决定系数R2达0.894。(3)利用改进的双作物系数模型和FAO⁃56模型,对辽河三角洲芦苇群落的蒸发与蒸腾过程进行模拟,实现芦苇群落蒸发过程与蒸腾过程的分离,解决了实际观测无法直接获取芦苇群落蒸腾量的问题,同时提高了芦苇群落蒸散的模拟精度。(4)调整了FAO推荐的芦苇单作物系数常数值,调整后的作物系数更适用于辽河三角洲芦苇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湿地 蒸散量 双作物系数 模拟
下载PDF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大豆关键生育时期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刘江 李明倩 +4 位作者 常峻菲 程溪晗 王立为 刘青 高西宁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22-632,共11页
以“辽豆15”为试材,在开花期和鼓粒期设置轻度干旱(土壤相对湿度65%±5%)和重度干旱(土壤相对湿度50%±5%)以及对照(土壤相对湿度80%±5%)处理,开展大豆干旱及复水控制试验。干旱处理持续7d、14d和21d,并在胁迫结束后进行... 以“辽豆15”为试材,在开花期和鼓粒期设置轻度干旱(土壤相对湿度65%±5%)和重度干旱(土壤相对湿度50%±5%)以及对照(土壤相对湿度80%±5%)处理,开展大豆干旱及复水控制试验。干旱处理持续7d、14d和21d,并在胁迫结束后进行复水,复水水平与对照处理一致。达到胁迫时间当日和复水后第7天取大豆倒三叶叶片,测定叶片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研究干旱胁迫对以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及复水后补偿效应。结果表明:开花期,轻度干旱和重度干旱胁迫均使叶片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以及POD活性显著升高,轻度干旱胁迫使SOD活性显著升高。鼓粒期,大豆受干旱胁迫影响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SOD活性显著升高,但POD活性显著降低。复水对大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均出现补偿效应,但对POD补偿效应不明显。由此可见,干旱会对大豆叶片造成过氧化伤害,主要表现在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提高,同时复水可使大豆叶片由干旱造成的过氧化伤害得到缓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补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干旱胁迫 复水 生理生化指标 补偿效应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玉米物候及产量组成的影响及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米娜 张玉书 +4 位作者 蔡福 纪瑞鹏 方缘 张淑杰 陈妮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79-1788,共10页
为了研究产量关键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物候及产量和产量组成的影响,评估作物生长模型对干旱胁迫下玉米物候和产量模拟的效果,基于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2011-2015年分期播种试验玉米产量和产量组成观测资料,尤其是2014年和2015年天然干旱胁迫... 为了研究产量关键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物候及产量和产量组成的影响,评估作物生长模型对干旱胁迫下玉米物候和产量模拟的效果,基于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2011-2015年分期播种试验玉米产量和产量组成观测资料,尤其是2014年和2015年天然干旱胁迫试验数据和2015年玉米开花、吐丝物候加密观测资料,分析了产量关键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物候及产量和产量组成的影响,评估了CERES-Maize模型对不同降水年型玉米产量和产量组成的模拟效果,提出了模型改进的方向。结果表明,2014年和2015年辽宁省西部地区在玉米开花期前后经历了较严重的干旱胁迫过程,干旱胁迫导致玉米吐丝延迟程度大于开花, 90%以上的植株能到达开花阶段,但仅有45%~88%的植株能到达吐丝阶段,直接影响株籽粒数(不同播期下的玉米株籽粒数相差32%)及最终产量(产量下降33%~78%)。CERES-Maize模型对正常年玉米产量及产量组成的模拟效果较好,对干旱年的模拟效果较差,部分原因在于模型在模拟玉米物候时不对开花和吐丝期加以区别,只考虑了温度对花期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干旱胁迫下玉米因开花–吐丝间隔增大、雌穗发育异常、物候期推迟而造成的减产作用。因此,玉米产量关键期干旱胁迫直接影响玉米物候(开花-吐丝期),进而影响玉米穗粒数及最终产量;为提高干旱胁迫下作物模型的模拟评估能力,亟待开展干旱胁迫下基于冠层吐丝动态的玉米产量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关键期 干旱胁迫 开花—吐丝间隔 产量 产量组成 CERES-Maize模型
下载PDF
作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过程与早期识别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9
作者 纪瑞鹏 于文颖 +3 位作者 冯锐 武晋雯 张玉书 王茜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3-160,共8页
作物干旱是干旱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严重影响着全球范围的粮食产量。为了积极应对干旱灾害影响,实施对作物干旱的早期精准预警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已开展的作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过程研究进展,包括干旱临近—发生... 作物干旱是干旱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严重影响着全球范围的粮食产量。为了积极应对干旱灾害影响,实施对作物干旱的早期精准预警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该文综述了国内外已开展的作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过程研究进展,包括干旱临近—发生阶段作物根系、气孔、叶水势等对早期干旱响应的敏感信号和指标;干旱发生—发展阶段中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同化代谢与干物质累积等对干旱的响应过程;干旱发展—结束过程中的复水效应与干旱影响损失定量模拟评估技术等;梳理了农业干旱监测预警综合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农业干旱监测和预警指标种类和应用情况、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方法以及作物干旱地面监测与识别技术等相关成果。探讨了未来通过开展作物对干旱应激响应的生理生态过程机制研究,进而准确捕捉到作物响应干旱胁迫的早期信号,为实现作物干旱的早期识别、提前预警和应对作物干旱灾害的不良影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响应过程 早期识别 预警
下载PDF
WOFOST模型蒸散过程改进对玉米干旱模拟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蔡福 米娜 +5 位作者 明惠青 张淑杰 张慧 赵先丽 张玉书 张兵兵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2-64,共13页
分别利用优化蒸散计算(PM方案)、作物系数(CC方案)和二者同时优化(PMCC方案)改进WOFOST模型,基于降水适宜年(2012年)和干旱年(2015年和2018年)在辽宁省锦州开展的玉米分期(4月20日、4月30日和5月10日)播种试验资料评价模型改进效果。结... 分别利用优化蒸散计算(PM方案)、作物系数(CC方案)和二者同时优化(PMCC方案)改进WOFOST模型,基于降水适宜年(2012年)和干旱年(2015年和2018年)在辽宁省锦州开展的玉米分期(4月20日、4月30日和5月10日)播种试验资料评价模型改进效果。结果表明:2012年,PM方案可增大潜在蒸散,CC方案在作物系数小(大)于1时使潜在蒸散减小(增大);3个方案对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湿度模拟几乎不产生影响。2015年,PM方案的拔节后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产量和土壤湿度较原模型明显减小,蒸腾速率在喇叭口期之前增大,之后减小;CC方案在喇叭口期之前蒸腾速率小于原模型,之后大于原模型,其他4个变量略大于原模型。PMCC方案的各变量模拟值介于PM方案和CC方案之间,3个播期模拟精度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6%,21%和3%,地上生物量分别提高8%,8%和14%,产量分别提高66%,63%和66%。2018年,PMCC方案前两播期地上生物量模拟精度分别提高5%和1%,产量模拟精度分别提高32%和5%。PMCC方案可改善模型在干旱条件下的模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旱过程 作物模型 蒸腾作用 参数方案改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