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适宜密度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宇 景希强 +4 位作者 王延波 李磊鑫 张红 杨海龙 张宝石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8-101,共4页
通过选用3种不同株型(耐密性)玉米的代表品种连玉16、丹玉39和郑单958,在辽宁省5个不同生态区的6种密度下进行了连续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株型品种在辽宁省同一熟期组不同生态地区的共同适宜密度分别是:平展型品种连玉16为4.8万... 通过选用3种不同株型(耐密性)玉米的代表品种连玉16、丹玉39和郑单958,在辽宁省5个不同生态区的6种密度下进行了连续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株型品种在辽宁省同一熟期组不同生态地区的共同适宜密度分别是:平展型品种连玉16为4.8万株/hm2;半紧凑型品种丹玉39为5.7万株/hm2;紧凑型品种郑单958为6.75万株/hm2。在不同生态地区和不同年份共同的适宜密度为5.7万株/hm2和6.75万株/hm2,其中5.7万株/hm2密度的高产和稳产性的综合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株型 密度
下载PDF
辽宁省玉米育种问题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孙丽惠 《园艺与种苗》 CAS 2016年第3期3-5,共3页
从种质资源、选育目标、选育方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对辽宁省玉米育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对策,旨在为辽宁玉米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 育种 种质资源 育种技术
下载PDF
辽宁省玉米育种的现状、发展方向与对策 被引量:30
3
作者 王延波 金君 +1 位作者 吴玉群 石清琢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7-139,共3页
阐述了辽宁省玉米育种现状,包括种质基础、杂种优势模式、审定品种应用情况和玉米育种的基础研究等,提出了辽宁省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和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玉米 育种 辽宁省
下载PDF
辽宁中部地区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其限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少昆 王克如 +10 位作者 王延波 赵海岩 沈玉忠 蔡丹丹 肖万欣 姜文野 黄兆福 翟立超 谢瑞芝 侯鹏 明博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2-167,共6页
研究和明确制约机械粒收质量的因素,对于辽宁省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和生产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5-2017年在辽宁省中部的铁岭县蔡牛镇、沈北新区黄家村和海城市耿庄开展了5组玉米机械粒收试验与示范,通过对41个参试品种57个品次... 研究和明确制约机械粒收质量的因素,对于辽宁省玉米机械粒收技术的推广和生产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5-2017年在辽宁省中部的铁岭县蔡牛镇、沈北新区黄家村和海城市耿庄开展了5组玉米机械粒收试验与示范,通过对41个参试品种57个品次粒收质量指标的测试与评价,结果表明:(1)子粒破碎率均值为11.38%,5组试验均高于国家标准≤5%的要求,破碎率偏高是目前辽宁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2)收获产量损失率平均为3.93%,低于国家标准≤5%要求,但不同试验组间差异较大,变幅为0.78%~12.60%,部分田块机械粒收产量损失较大;(3)57个品次样本子粒含水率与破碎率、杂质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6和0.45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子粒含水率高是导致破碎率和杂质率高的重要因素;(4)产量损失主要来自落穗损失,占总损失量的63.2%~92.5%,落穗损失与植株倒伏倒折密切相关;(5)10月中下旬(10月13日至10月21日)收获,87.2%的参试品种子粒含水率可下降至25%以下,处于适宜机械粒收水分范围。本研究认为,辽宁中部地区热量资源丰富、玉米适采期长,10月中下旬收获时子粒含水率不是当前制约机械粒收质量和技术推广的首要因素,而后期茎秆衰老慢和抗玉米螟、茎腐病品种的选育,控制倒伏与落穗的技术措施应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中部地区 玉米 机械粒收 子粒含水率 倒伏倒折 产量损失
原文传递
利用SSR标记划分辽宁省部分骨干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 被引量:7
5
作者 姜敏 刘欣芳 +3 位作者 王贺 李倩 王延波 张立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2,共5页
用SSR标记对辽宁省的54个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区试玉米品种一致性及真实性DNA指纹检测技术》所用的20对SSR核心引物在所有的供试材料中都有多态性,共扩增出85个等位基因,每一个位点上检测到2~7条,平均为4.25... 用SSR标记对辽宁省的54个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区试玉米品种一致性及真实性DNA指纹检测技术》所用的20对SSR核心引物在所有的供试材料中都有多态性,共扩增出85个等位基因,每一个位点上检测到2~7条,平均为4.25条,其PIC值在0.1045~0.8820之间,平均为0.7099。54份自交系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11~1.42,采用UPGMA(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arithmetic average)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分为5个类群,基本与系谱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辽宁省玉米生产现状、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被引量:9
6
作者 孙成韬 王延波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17,共3页
本文从辽宁省玉米生产现状入手,分析总结了辽宁省玉米供求关系、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变化,分析总结了辽宁省现阶段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 辽宁 玉米生产 主要问题 解决途径
下载PDF
2005年辽宁省玉米减产的主要因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史振声 张喜华 +3 位作者 吴玉群 王志斌 李凤海 常程 《辽宁农业科学》 2006年第5期19-21,共3页
关键词 玉米生产 辽宁省 减产 生长旺期 田间长势 生产经验 主要因子
下载PDF
辽宁省耐密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月明 叶雨盛 +3 位作者 陈珣 李哲 刘志新 石清琢 《辽宁农业科学》 2012年第5期17-20,共4页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2009年参加辽宁省中晚熟高密组玉米区域试验的15个玉米杂交组合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百粒重>穗长>穗位高>出籽率>株高>空秆率>倒伏率>秃尖...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2009年参加辽宁省中晚熟高密组玉米区域试验的15个玉米杂交组合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百粒重>穗长>穗位高>出籽率>株高>空秆率>倒伏率>秃尖长>倒折率。百粒重、穗长、穗位高、出籽率、株高等因素与产量的关联度较高,与产量的关系较密切,对产量影响较大。百粒重和穗长是辽宁省中晚熟高密玉米杂交种选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辽宁省选育中晚熟耐密玉米品种时,应在保证适当的百粒重和果穗长度的前提下,注重选育株高、穗位合理,出籽率高,空秆率低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 中晚熟 密植 农艺性状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87份辽宁省主要玉米自交系SSR标记杂种优势群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马骏 王金艳 +2 位作者 刘欣芳 姜敏 李刚 《辽宁农业科学》 2012年第6期6-11,共6页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87份辽宁省应用的主要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及类群划分。用102对扩增带型稳定的引物,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496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9个,平均4.86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0.56。用UPGMA方法将87份自交系...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87份辽宁省应用的主要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及类群划分。用102对扩增带型稳定的引物,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496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9个,平均4.86个,平均多态性信息量0.56。用UPGMA方法将87份自交系划分为6个类群。深入分析了辽宁省玉米生产中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SSR标记 杂种优势群 杂种优势模式 辽宁省
下载PDF
辽宁省高密中晚熟玉米品种的试验现状及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书萍 常程 +4 位作者 赵海岩 刘晶 史磊 肖万欣 王延波 《辽宁农业科学》 2014年第4期61-63,共3页
玉米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全世界对玉米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在密植型品种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大试验密度无疑也成了现在热门的话题。玉米品种试验是连接玉米选育与推广工作的纽带和重要环节,也是品种审定的... 玉米是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全世界对玉米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在密植型品种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大试验密度无疑也成了现在热门的话题。玉米品种试验是连接玉米选育与推广工作的纽带和重要环节,也是品种审定的主要依据。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对玉米试验品种在辽宁省各地进行丰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综合鉴定。公平、公正的评价试验品种。辽宁省高密中晚熟玉米品种在参试及推广中有很大的优势。在密植型品种快速发展的今天,密度给人们所带来怎样的思考。深入分析辽宁省高密中晚熟玉米品种的试验现状,深入研究品种的生产潜力,对明确选育方向,指导品种的栽培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品种试验 辽宁省 中晚熟 高密 试验品种 选育方向 粮食作物
下载PDF
十二五期间辽宁省玉米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洋 王金君 王延波 《辽宁农业科学》 2016年第5期33-36,共4页
对辽宁省十二五期间审定主要玉米品种的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玉米主要种质可分为外杂选、改良瑞德、旅黄改、旅改、黄改、兰卡斯特、PN等系统类群,多数为外杂选系统、瑞德系统、旅黄改系统。在众多杂优模式中... 对辽宁省十二五期间审定主要玉米品种的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玉米主要种质可分为外杂选、改良瑞德、旅黄改、旅改、黄改、兰卡斯特、PN等系统类群,多数为外杂选系统、瑞德系统、旅黄改系统。在众多杂优模式中以国外血缘×旅黄改模式应用最为广泛,说明国外种质的改良创新和国内种质群体间的相互改良研究得到重视。辽宁省玉米种质资源匮乏,育种手段单一,应不断创新杂种优势群核心种质,构建玉米杂种优势新类群及其利用模式,不断提高辽宁省玉米育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质基础 杂优模式
下载PDF
关于辽宁省玉米区域试验设置的思考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延波 《辽宁农业科学》 2009年第5期21-24,共4页
关键词 玉米新品种 试验设置 辽宁省 新品种审定 育种单位 区域试验 综合鉴定 丰产性
下载PDF
辽宁省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方向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洋 周晶 荣丽 《辽宁农业科学》 2011年第2期49-52,共4页
对2005~2009年期间辽宁省玉米育种的审定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阐述了辽宁省玉米育种现状,包括种质基础、杂种优势模式、审定品种应用情况和玉米育种的基础研究等,提出了辽宁省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和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玉米 辽宁省 育种现状 发展方向
下载PDF
辽宁鲜食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玉群 常程 邢志远 《辽宁农业科学》 2006年第5期36-37,共2页
在回顾辽宁省鲜食玉米育种研究历史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辽宁省育成的鲜食玉米品种和产业状况,对辽宁省鲜食玉米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产业前景做了探讨。
关键词 鲜食玉米 育种 产业
下载PDF
辽宁省青贮玉米的发展现状和育种目标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洋 周晶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08年第4期18-19,共2页
概述了辽宁省青贮玉米的发展、育种现状,分析了青贮玉米的育种策略,提出了近期的育种目标。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发展现状 育种目标
下载PDF
辽宁省玉米育种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明德 《辽宁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46-48,27,共4页
一、辽宁省玉米生产发展概况玉米在辽宁省虽只有300余年的栽培历史,比高粱、谷子和小麦栽培时间要短,但其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建国初期,1949年全省种植面积仅1026万亩,少于高粱和谷子。
关键词 玉米 育种
下载PDF
辽宁地区青贮玉米新品种的筛选试验
17
作者 白石 史磊 寇永春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5期62-64,68,共4页
为筛选出适合辽宁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抗逆青贮玉米新品种,本试验以进入辽宁省区域试验的6个玉米品种(含1个对照)为试材,对其植株性状(株高、穗位高和绿叶数占比)、果穗性状(穗长、秃尖长、出籽率和穗粒重)和生物产量(植株鲜... 为筛选出适合辽宁地区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抗逆青贮玉米新品种,本试验以进入辽宁省区域试验的6个玉米品种(含1个对照)为试材,对其植株性状(株高、穗位高和绿叶数占比)、果穗性状(穗长、秃尖长、出籽率和穗粒重)和生物产量(植株鲜重产量和植株干物质产量)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辽单1235和桥试1338的生物产量均超过了对照京九青贮16,并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辽单1235鲜重产量5.58 t/亩,比对照增产12.8%,干物质产量为1.82 t/亩,比对照增产13.8%,在6个青贮品种中均排第1位;在植株和果穗性状比较中,辽单1235具有株高穗位适中、抗倒性好、收获期绿叶数占比高、持绿性佳、果穗长、秃尖小、穗粒重高等优点。综上所述,辽单1235既可作为青贮饲料玉米推广,也可作为粮饲兼用型玉米使用,适宜在辽宁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单1235 青贮玉米 生物产量 农艺性状
下载PDF
清种与混播对不同株型玉米根系竞争区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与产量的影响
18
作者 张书萍 赵海岩 +1 位作者 刘晶 肖万欣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5-11,共7页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区为2种播种方式:一是清种平展型玉米农大108(SP1)和紧凑型玉米郑单958(SP2),另一是两个不同株型玉米品种按1∶1混播(MP),副区为根系竞争的2个不同区域,即0~20 cm土层的根系重叠区(CD)和非重叠区...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区为2种播种方式:一是清种平展型玉米农大108(SP1)和紧凑型玉米郑单958(SP2),另一是两个不同株型玉米品种按1∶1混播(MP),副区为根系竞争的2个不同区域,即0~20 cm土层的根系重叠区(CD)和非重叠区(CK)。在种植密度90 000株/hm^(2)条件下,通过动态测定土壤温湿度、全氮含量、温室气体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MP处理下土壤温度总体上较SP2处理高2.9%、土壤湿度较SP2处理低3.1%;CK区域土壤湿度较CD区域高18.3%。与其他播种方式相比,SP2处理下土壤全氮含量比MP处理显著提高8.5%。整个生育期不同处理下N_(2)O和CO_(2)排放量顺序依次均表现是SP2处理>SP1处理>MP处理,且CD区域下的N_(2)O和CO_(2)排放量较CK区域分别减少7.3%和5.9%。SP2处理粒重、收获指数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该处理下产量与其他处理产量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上,在密植条件下,与清种平展型品种和两个不同株型品种混播相比,清种紧凑型玉米品种可获得较高产量,同时,该处理根系竞争区域附近土壤全氮含量相对较高,根系重叠区与非重叠区土壤湿度差较大,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方式 春玉米 株型 增密种植 根系重叠区 温室气体 产量
下载PDF
当前辽宁省玉米育种问题浅析与对策
19
作者 于兵 宁家林 +1 位作者 高洪敏 刘君 《杂粮作物》 CAS 2003年第2期78-79,共2页
分析了辽宁省玉米育种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种质资源匮乏、育种手段单一、品种选育与市场开发脱节等,并根据辽宁省情况提出几点建议:努力创造新种质、引进新种质、增加早代自交系种植密度以及改变观念把市场机制引入育种业,以适应国内... 分析了辽宁省玉米育种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种质资源匮乏、育种手段单一、品种选育与市场开发脱节等,并根据辽宁省情况提出几点建议:努力创造新种质、引进新种质、增加早代自交系种植密度以及改变观念把市场机制引入育种业,以适应国内外玉米育种形势,尤其是加入WTO以后能跟上或引领世界玉米育种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质创新 育种业 种质资源 市场机制 引种 辽宁
下载PDF
辽宁省玉米增产潜力与途径分析
20
作者 李明 刘志新 《杂粮作物》 CAS 2010年第2期116-117,共2页
从辽宁省玉米生产限制因素出发对辽宁省玉米增产潜力进行分析,并提出选育适宜品种、优化品种布局,制定规范化综合栽培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提高机械化利用水平,培肥地力、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加强对技术人员及农民培训等措施来进一步... 从辽宁省玉米生产限制因素出发对辽宁省玉米增产潜力进行分析,并提出选育适宜品种、优化品种布局,制定规范化综合栽培技术、良种良法配套,提高机械化利用水平,培肥地力、加强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加强对技术人员及农民培训等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辽宁省玉米生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限制因素 增产潜力 增产途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