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遥感和GIS方法的科尔沁沙地边界划定 被引量:13
1
作者 闫妍 朱教君 +2 位作者 闫巧玲 郑晓 宋立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128,共7页
基于已有文献,依据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历史与早期分布,确定科尔沁沙地的核心区;以核心区为基础,采用生态学取样方法,选取与核心区边界相交的16个方向上的交叉点为样本,以Landsat-5 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光谱混合模型、穗帽变换等遥感和... 基于已有文献,依据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历史与早期分布,确定科尔沁沙地的核心区;以核心区为基础,采用生态学取样方法,选取与核心区边界相交的16个方向上的交叉点为样本,以Landsat-5 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光谱混合模型、穗帽变换等遥感和GIS方法,通过反复试验设定阈值,提取每个方向的分界特征,据此勾画出科尔沁沙地的分界线。此后,进行实地考察和Google Earth高清影像验证,最终确定科尔沁沙地生态区域的边界。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面积为52 300±360 km2,验证后精度在94%以上。研究结果为科尔沁沙地生态恢复与环境整治提供确切基础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取样 生态区域 穗帽变换 光谱混合分析 科尔沁沙地
原文传递
森林退化/衰退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55
2
作者 朱教君 李凤芹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601-1609,共9页
森林退化可以理解为森林面积减少、结构丧失、质量降低、功能下降;森林衰退则是森林退化的一种形式,指森林(树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生理机能下降、生长发育滞缓、生产力降低甚至死亡,以及地力衰退等状态.国内外研究表明,森林采伐/... 森林退化可以理解为森林面积减少、结构丧失、质量降低、功能下降;森林衰退则是森林退化的一种形式,指森林(树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生理机能下降、生长发育滞缓、生产力降低甚至死亡,以及地力衰退等状态.国内外研究表明,森林采伐/毁林是造成森林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有关森林采伐/毁林引起的森林退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退化的后果、国家/国际政策的影响、加强全球性合作以及寻求解决途径等方面.森林衰退原因可归纳为:工、农业污染,自然胁迫/致衰因子,林分动态发生变化,森林衰退病或生态病,人工纯林以及纯林连栽导致的地力、生产力衰退等.中国的森林退化/衰退现状与世界各地森林退化基本一致,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森林退化又有其自身特点:近一个世纪的强烈人为干扰,使大部分原始天然林退化为次生林;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工林,且多数人工林均具有质量差、功能低等衰退特征.本文在综述森林退化/衰退研究与实践基础上,提出中国现代森林退化/衰退的的主要原因,给出中国森林退化/衰退的基本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退化 森林衰退 干扰 次生林 防护林
下载PDF
不同透光环境下红松光合色素含量的季节变动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6
3
作者 于立忠 苗杰 +2 位作者 张金鑫 徐阳 张文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3924-3931,共8页
研究了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内3种不同透光环境(强度透光、中度透光和弱度透光)下红松针叶光合色素(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类胡萝卜素(Car)和叶绿素总量(Chl T))应对光环境季节变动做出的适应性调整。结果表明,随季节的变动(... 研究了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内3种不同透光环境(强度透光、中度透光和弱度透光)下红松针叶光合色素(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类胡萝卜素(Car)和叶绿素总量(Chl T))应对光环境季节变动做出的适应性调整。结果表明,随季节的变动(从春季至秋季),林分透光孔隙度逐渐减小。春季,透光度越大,红松叶绿素含量越高,Chl a/b值升高,Car/Chl T值降低;夏季,不同透光条件对红松光合色素含量无影响;秋季,各类透光条件下红松光合色素含量总体表现为升高的趋势,强度透光与中度透光条件红松针叶Chl a/b显著大于弱度透光,3种透光条件下红松Car/Chl T均降低。在春季红松开始生长前进行适当抚育,能提高光合色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能力,促进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透光孔隙度 季节变动 策略
下载PDF
沙暴、尘暴和沙尘暴
4
作者 宋立宁 朱教君 《防护林科技》 2015年第8期1-3,共3页
“沙尘暴”已经成为近年来公众常见的词汇.到底什么是“沙尘暴”,它与“沙暴”和“尘暴”有何区别和联系? 通过对沙粒与尘粒的粒径分析、比较,结合风力作用下沙粒和尘粒的运动特点,辨识了沙暴、尘暴和沙尘暴的区别与联系.结果表明沙暴... “沙尘暴”已经成为近年来公众常见的词汇.到底什么是“沙尘暴”,它与“沙暴”和“尘暴”有何区别和联系? 通过对沙粒与尘粒的粒径分析、比较,结合风力作用下沙粒和尘粒的运动特点,辨识了沙暴、尘暴和沙尘暴的区别与联系.结果表明沙暴指粒级0.05-2mm 的沙粒形成的风暴,尘暴指粒级0.002-0.0625mm 尘粒形成的风暴,沙尘暴指粒级0.002-2mm 沙粒和尘粒形成的风暴;它们发生的机制具有相似性,但运移形式和影响范围不同,因而其危害方式、程度和防治对策亦有所差异.由于沙暴(沙物质源中不可能没有小于0.05mm 的颗粒物)、尘暴和沙尘暴在理论上是按粒径大小来区分,只有专门监测机构才可以严格将三者分开,因此,对于普通公众,在不能明确是沙暴还是尘暴或是沙尘暴时,可统一称沙尘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粒 尘粒 风力 防治对策
下载PDF
辽宁省高等植物多样性编目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淑梅 李微 李丁男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20,共7页
为给辽宁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本底数据,更准确地评价植物濒危及保护等级,以及更好地给农学、林学、生态学、系统学等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性数据,本文首次将几代人在辽宁境内发现的高等植物进行汇总、编目,包括苔藓植物和维管束植物。苔藓... 为给辽宁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本底数据,更准确地评价植物濒危及保护等级,以及更好地给农学、林学、生态学、系统学等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性数据,本文首次将几代人在辽宁境内发现的高等植物进行汇总、编目,包括苔藓植物和维管束植物。苔藓植物根据正式发表的文献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东北生物标本馆(IFP)馆藏采自辽宁省全域的苔藓植物标本编制。维管束植物主要根据5个方面的信息整理:作者多年野外调查的一手资料、文献、同行交流、公众提供信息、标本等。编目内容包括辽宁省高等植物总名录、辽宁省栽培植物名录、辽宁省外来植物名录、辽宁省仅有栽培植物的科属目录、辽宁省仅有外来植物的科属目录;编目中涉及的物种均有科属地位、中文名、拉丁名、生境、产地(县级),总名录中附有每个物种的信息凭证,包括标本信息、文献信息或照片依据。本编目共计收录植物254科1,176属3,241种73亚种447变种119变型。其中,苔藓植物为辽宁地区首次披露名录信息,计83科205属491种4亚种7变种(含藓类52科156属373种1亚种5变种,苔类29科46属114种3亚种2变种,角苔类2科3属4种)。维管束植物虽非首次披露名录信息,但与以往发布的维管束植物名录相比,本次收录的种类数最多,计171科971属2,750种69亚种440变种119变型(含石松类植物2科3属13种,蕨类植物17科39属83种2亚种7变种,裸子植物5科19属47种1亚种13变种2变型,被子植物147科910属2,607种66亚种420变种117变型)。经统计,辽宁省所有苔藓植物均为本土野生植物。维管束植物中,野生植物计149科741属2,077种62亚种378变种93变型(含石松类植物2科3属13种,蕨类植物17科39属83种2亚种7变种,裸子植物4科8属12种6变种1变型,被子植物145科133属1,969种60亚种365变种92变型),栽培植物计104科390属673种7亚种62变种26变型(含裸子植物5科17属35种1亚种7变种1变型,被子植物99科373属638种6亚种55变种25变型);本土植物计158科796属2,235种65亚种421变种116变型(含石松类植物2科3属13种,蕨类植物17科39属83种2亚种7变种,裸子植物5科14属29种12变种2变型,被子植物134科740属2,110种63亚种402变种114变型),外来植物计88科316属515种4亚种19变种3变型(含裸子植物3科10属18种1亚种1变种,被子植物85科306属497种3亚种18变种3变型)。本编目仅是辽宁省高等植物的阶段性汇总,尚需要根据野外工作的拓展和研究工作的深入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编目 辽宁 藓类植物 苔类植物 角苔类植物 石松类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原文传递
北方防沙带东部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优化 被引量:9
6
作者 刘江 谢遵博 +4 位作者 王千慧 王婷婷 郑晓 宋立宁 李秀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412-3423,共12页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空间结构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维护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途径,对于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北方防沙带东部为研究区域,通过生态脆弱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生态评估方法识...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空间结构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维护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途径,对于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北方防沙带东部为研究区域,通过生态脆弱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生态评估方法识别生态源地,借助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了研究区2000和2015年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 2000—2015年间,研究区强烈脆弱区面积减少,不脆弱面积增加;生境质量整体好转,水源涵养量显著增加,实际风蚀强度减弱,说明该阶段区域生态环境趋于好转,风沙治理成效较为显著。(2)生态源地面积、生态廊道和节点分别从2000年的3837.3 km;、38条和4个增加到2015年的11619.5 km;、96条和28个,表明15年间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网络体系趋于复杂完善,保障生态安全的能力得到提升。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增加生态源地空间分布数量和范围,加强人工绿地的建设和保护来设置缓冲区,避免人为活动切断生态廊道,加强原有节点生态功能保护和优化的建议和策略,保障生态廊道网络的完整性,以期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互惠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优化对策
原文传递
辽东山区次生林生态系统主要林型穿透雨的理化性质 被引量:5
7
作者 席兴军 闫巧玲 +4 位作者 于立忠 朱教君 张彩虹 张金鑫 刘长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097-2104,共8页
2008年7—9月,测定了辽东山区次生林生态系统5种主要林型(落叶松人工林、花曲柳林、杂木林、红松人工林和蒙古栎林)中穿透雨和林外雨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与林外雨相比,5种林型穿透雨均出现明显的酸化(P<0.05),其酸化程度为:红松林&... 2008年7—9月,测定了辽东山区次生林生态系统5种主要林型(落叶松人工林、花曲柳林、杂木林、红松人工林和蒙古栎林)中穿透雨和林外雨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与林外雨相比,5种林型穿透雨均出现明显的酸化(P<0.05),其酸化程度为:红松林>落叶松林>杂木林>蒙古栎林>花曲柳林;各林型的穿透雨电导率和总溶解固体含量显著升高(P<0.05),为蒙古栎林>花曲柳林>落叶松林>杂木林>红松林;穿透雨的溶解氧浓度显著降低(P<0.05),为红松林>杂木林>花曲柳林>蒙古栎林>落叶松林;穿透雨中Cl-浓度较林外雨明显升高,为落叶松林>蒙古栎林>杂木林>花曲柳林>红松林;花曲柳林、蒙古栎林和杂木林穿透雨中NO-浓度均高于林外雨,而落叶松林和红松林NO-浓度低于林外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人工 林红松人工林 天然次生林 PH NO3^-
原文传递
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塔群平台的功能和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高添 于立忠 +14 位作者 于丰源 王兴昌 杨凯 卢德亮 李秀芬 闫巧玲 孙一荣 刘利芳 徐爽 甄晓杰 倪震东张金鑫 王高峰 魏晓华 周新华 朱教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5-705,共11页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服务功能关系是森林生态学和林学的永恒研究主题。受传统森林调查方法及技术手段的限制,对复杂地形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监测及二者关系的研究面临诸多挑战。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服务功能关系是森林生态学和林学的永恒研究主题。受传统森林调查方法及技术手段的限制,对复杂地形下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监测及二者关系的研究面临诸多挑战。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清原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在独立流域内建成了以观测塔群(三座观测塔覆盖各自子流域代表性森林类型)为主体,集激光雷达(LiDAR)、通量仪器、水文站网、固定标准地和数据中心为综合体的"次生林生态系统塔群激光雷达监测平台"(简称塔群平台)。塔群平台采用激光雷达扫描获取森林点云数据,描述森林生态系统的全息三维结构;依托独立流域/子流域内的通量监测系统、水文监测站网和通量源区内的长期固定标准地,可保证碳-水过程观测的可靠性,并用于验证复杂地形下的通量监测技术与方法,揭示森林生态水文与碳交换过程,准确估算森林生态系统主体生态服务功能(水源涵养和固碳)。所有"塔-站"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实时汇集于数据中心,便于数据监视、管理与共享。此外,塔群平台将侧重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量化的新方法和新指标,探索复杂地形森林生态系统中H2O/CO2/痕量气体通量观测的理论与方法,为阐明森林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服务于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观测 激光雷达 涡度相关 水文站网 地面验证 数据中心
原文传递
基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机制的营林方案 被引量:64
9
作者 宋立宁 朱教君 郑晓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249-3256,共8页
沙地樟子松是三北防护林工程中最重要的常绿针叶造林树种。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最早引种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在林龄30~35 a后出现枝梢枯黄、长势衰弱、病虫害发生、继而全株死亡且不能天然更新的衰退现象。以科尔沁沙地的樟子松疏... 沙地樟子松是三北防护林工程中最重要的常绿针叶造林树种。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最早引种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在林龄30~35 a后出现枝梢枯黄、长势衰弱、病虫害发生、继而全株死亡且不能天然更新的衰退现象。以科尔沁沙地的樟子松疏林草地和呼伦贝尔沙地的樟子松天然林为参照,以热扩散、稳定同位素和遥感监测等技术开展的系列研究,基本明确了樟子松人工林衰退机制。本文对以往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总结:确定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严重水分胁迫的土壤含水量阈值(20%田间持水量),阐明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水分利用策略(9~21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仅利用土壤水,而31~41年生既利用土壤水也利用地下水),明确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水量平衡特征(水量失衡,吸收至少39mm地下水方能维持水量平衡),量化了樟子松人工林耗水对区域水资源消耗的贡献(消耗12.3%水资源),揭示了樟子松人工林衰退过程,找出了樟子松人工林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衰退对策与营林方案,为防止现存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合理经营,未来该林种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樟子松 衰退 水分胁迫 水分利用策略
原文传递
不同降水条件下科尔沁沙地南缘疏林草地樟子松针叶δ^(13)C和叶性状特征 被引量:17
10
作者 宋立宁 朱教君 +2 位作者 李明财 闫涛 张金鑫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35-1440,共6页
通过比较不同自然降水年份(极端干旱和极端湿润)19年生疏林草地樟子松的针叶δ13C、比叶面积和干物质含量,结合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埋深,探讨了极端降水对樟子松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年份(2009)樟子松林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湿润年... 通过比较不同自然降水年份(极端干旱和极端湿润)19年生疏林草地樟子松的针叶δ13C、比叶面积和干物质含量,结合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埋深,探讨了极端降水对樟子松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年份(2009)樟子松林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湿润年份(2010),但樟子松当年生针叶的δ13C在两年间没有显著差异,且两年相同月份间亦无显著差异;干旱年份当年生针叶的比叶面积显著低于湿润年份,而不同年份间干物质含量的差异不显著.在两种极端降水条件下,樟子松的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明显变化,主要通过改变当年生针叶的比叶面积来适应降水量的变化.对于地下水埋深高于3.0m的疏林草地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极端干旱不会严重影响樟子松的存活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樟子松 水分利用效率 比叶面积 干物质含量
原文传递
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 被引量:17
11
作者 朱教君 康宏樟 +1 位作者 宋立宁 闫巧玲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67-1772,共6页
于2005年5—10月,在未经过度人为干扰(大面积人工造林及农田开发)的大青沟地区(42°52′N,122°55′E)和自20世纪50年代大面积人工造林并相应开发农田的章古台地区(42°43′N,122°22′E)分别选择了樟子松疏林草地和草... 于2005年5—10月,在未经过度人为干扰(大面积人工造林及农田开发)的大青沟地区(42°52′N,122°55′E)和自20世纪50年代大面积人工造林并相应开发农田的章古台地区(42°43′N,122°22′E)分别选择了樟子松疏林草地和草地(撂荒地)、樟子松衰退后皆伐地(皆伐地)及不同年龄沙地樟子松人工纯林设置固定标准地,监测了一个生长季的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生长季内地下水埋深呈现出4种类型:平稳型、"V"型、"N"型和"M"型。大青沟地区的疏林草地地下水埋深在生长季变化不大,平均地下水埋深为1.88 m;章古台地区的草地和皆伐地呈现5—7月升高,之后下降;林龄较小(23年)樟子松纯林变化幅度较大,生长季地下水埋深相差4.30 m;林龄较大(33、42、45年)樟子松人工纯林生长季地下水埋深波动变化,且变幅不一。总体上,地下水埋深表现为疏林草地(大青沟地区)<(章古台地区)衰退后皆伐地和草地<林龄较小樟子松人工纯林<林龄较大樟子松人工纯林。上述结果表明,大面积造林及农田开发是造成大青沟与章古台两地地下水埋深差别的主要原因;在章古台地区,不同植被覆盖与林龄也直接影响地下水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北防护林 地下水埋深 樟子松 固沙林
原文传递
防护林衰退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2
作者 宋立宁 朱教君 闫巧玲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84-1690,共7页
森林衰退问题已成为21世纪全球环境发展的难题之一,而占中国森林总面积31%的防护林出现部分严重衰退,形势严峻。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防护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生理机能下降,因生产力、地力衰退、林分结构不... 森林衰退问题已成为21世纪全球环境发展的难题之一,而占中国森林总面积31%的防护林出现部分严重衰退,形势严峻。本文在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防护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生理机能下降,因生产力、地力衰退、林分结构不合理等导致防护效能下降的状态即为防护林衰退。总结了引起防护林衰退的主要原因,包括:没有适地适树、林分结构不合理、缺乏合理的经营管理、人为干扰和频发的自然干扰等。本文从防护林衰退机理、防护林结构、经营管理、人为干扰、林种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防护林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今后应加强对防护林衰退形成过程和机制、衰退的早期诊断与评价、防护林衰退防治以及防护林宏观布局和应对干扰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林衰退 防护林工程 三北防护林
原文传递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面积的多尺度遥感估算 被引量:13
13
作者 郑晓 朱教君 闫妍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55-1363,共9页
农田防护林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准确估算农田防护林(林带)的数量与空间分布对了解该林种防护效应的发挥程度及促进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多尺度遥感影像获取林带长度,结合实地调查的林带宽度,... 农田防护林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重要组成部分,准确估算农田防护林(林带)的数量与空间分布对了解该林种防护效应的发挥程度及促进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多尺度遥感影像获取林带长度,结合实地调查的林带宽度,估算三北地区(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依据地貌特征,将三北地区划分为东北、华北、黄土高原和蒙新4区)农田防护林面积。东北和华北区的林带长度通过建立LandsatTM和SPOT5解译得到的林带长度的关系获得;黄土高原和蒙新区则通过建立有林带农田面积(基于LandsatTM获得)和林带长度(基于CBERS-02B获得)关系获得。结果表明:至2008年,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包括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不包括新造林、未成林和部分残次林;下同)总长度为106.40×107m,其中,东北区23.82×107m,华北区6.07×107m,黄土高原区25.58×107m,蒙新区50.93×107m;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农田防护林面积约为130.31×104hm2(114.98×104~145.64×104hm2),其中,东北区42.88×104hm2(37.52×104~48.24×104hm2),华北区10.79×104hm2(9.56×104~12.29×104hm2),黄土高原区25.58×104hm2(22.70×104~28.45×104hm2),蒙新区50.93×104hm2(45.20×104~56.66×104hm2);估算的平均精度为89.54%,其中,东北和华北区79.27%,蒙新和黄土高原区99.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林 三北地区 LANDSAT TM SPOT5 CBERS-02B
原文传递
基于RS和GIS的科尔沁沙地南缘章古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9
14
作者 郑水林 吴祥云 +2 位作者 闫巧玲 宋立宁 朱教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76-583,共8页
利用遥感影像,借助于GIS技术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对章古台地区近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8-2009年间,章古台地区土地利用构成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和草地、水... 利用遥感影像,借助于GIS技术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对章古台地区近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8-2009年间,章古台地区土地利用构成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和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为特征,其中,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年变化率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由1988年的235.34增至2009年的251.65;土地类型间的转化以草地、未利用土地向林地、耕地转化和耕地与林地间转化为主,占总转化面积的95.58%。章古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受人口、政策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自然因素是决定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在20年的时间尺度上,人口增长和政策引导则是加剧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度 土地利用程度 转移矩阵 驱动力
原文传递
关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展望——基于40年建设综合评估结果 被引量:73
15
作者 朱教君 郑晓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00-1610,共11页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程)是同我国改革开放同步实施的世界最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三北工程规划建设期限历时73年,现已经过40年建设,为科学、准确把握三北工程40年建设来的成效、经验、问题等综合状况,...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程)是同我国改革开放同步实施的世界最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三北工程规划建设期限历时73年,现已经过40年建设,为科学、准确把握三北工程40年建设来的成效、经验、问题等综合状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国家林业局)于2017年委托中国科学院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三北工程建设40年进行了全面、系统评价与分析。本文在简要介绍三北工程建设40年的历程、取得的成效、积累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三北工程未来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思考与展望;提出了重大生态工程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三北工程未来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证据和为全球生态安全建设提供经验与范式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三北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 效益评价
原文传递
樟子松幼苗水力结构参数和生长特征对模拟降水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10
16
作者 宋立宁 朱教君 康宏樟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1-1027,共7页
水分是影响樟子松生长和存活的关键因素,为弄清樟子松幼苗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过程,采用人工控制降水处理方法 (105%年均降水量:500 mm,无干旱;74%年均降水量:350 mm,轻度干旱;42%年均降水量:200 mm,干旱),监测了2 a生樟子松幼苗水力结构... 水分是影响樟子松生长和存活的关键因素,为弄清樟子松幼苗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过程,采用人工控制降水处理方法 (105%年均降水量:500 mm,无干旱;74%年均降水量:350 mm,轻度干旱;42%年均降水量:200 mm,干旱),监测了2 a生樟子松幼苗水力结构和生长特征对降水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降水量减少,幼苗水分饱和亏缺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轻度干旱下幼苗组织密度显著增加,干旱下幼苗失水系数显著降低;表明樟子松幼苗的保水、抗旱能力随干旱胁迫程度增强而增加。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株高、基径和各器官生物量的增加量,轻度干旱胁迫下幼苗根重比和根冠比显著增加,表明轻度干旱胁迫改变了生物量分配格局,促使幼苗向有利于水分维持方向的发展策略;与轻度干旱相比,干旱胁迫下幼苗生物量分配策略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樟子松幼苗可以通过改变水力结构特征和生物量分配策略来适应轻度干旱;而在干旱下幼苗仅改变水力结构特征,不利于其在干旱环境下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幼苗 水力结构 降水梯度 抗旱性 生物量 根冠比
原文传递
近15年内蒙古防沙带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7
作者 刘利民 王婷婷 +3 位作者 李秀芬 谢遵博 武金洲 宋立宁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436-3447,共12页
防风固沙是我国北方防沙带主要生态功能,对于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至关重要。本文以北方防沙带东部的内蒙古防沙带为研究区域,利用修正风蚀模型(RWEQ)量化了2000和2015年内蒙古防沙带土壤风蚀物质量和防风固沙量,明确了内蒙古防沙... 防风固沙是我国北方防沙带主要生态功能,对于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至关重要。本文以北方防沙带东部的内蒙古防沙带为研究区域,利用修正风蚀模型(RWEQ)量化了2000和2015年内蒙古防沙带土壤风蚀物质量和防风固沙量,明确了内蒙古防沙带防风固沙功能时空演变规律,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防风固沙功能的影响,以期为提升我国北方防沙带生态服务功能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 2000年,研究区风蚀物质量介于0.007~48.9 kg·m^(-2),风蚀物质总量为29418.3×10^(8)kg;2015年研究区风蚀物质量介于0.002~48.2 kg·m^(-2),风蚀物质总量为28727.3×10^(8)kg,较2000年减少了691.1×10^(8)kg。2000年,土壤风蚀强度以中度、强烈和剧烈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1.6%;2015年,土壤风蚀强度以轻度、中度和剧烈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8.7%,其中土壤风蚀强度为强烈、极强烈和剧烈区域面积减少了101079 km^(2),而土壤风蚀强度轻度和中度区域面积增加了100572 km^(2)。(2) 2000年,研究区防风固沙量介于0~42.4 kg·m^(-2),2015年的防风固沙量介于0~45.4 kg·m^(-2),防风固沙量最高的地区为赤峰市,其次为通辽和鄂尔多斯市,防风固沙量最低的地区为乌海市和石嘴山市。研究区总固沙量较2000年增加了646.0×10^(8)kg。研究区防风固沙功能以"低"、"较低"和"中"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5%以上。2000—2015年,防风固沙功能"较高"、"高"的区域面积增加1979 km^(2)。(3) 2000—2015年,沙漠的总面积减少,主要转换为草地、耕地类型,转换草地面积为6460.7 km^(2),转换耕地面积为439.2km^(2)。上述结果表明,近15年来,内蒙古防沙带的防风固沙功能得到明显提升,得益于人工植被建设,但不同地区防风固沙功能差异较大。因此,未来应加强分区施策治理与研究区西部防风固沙功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风蚀模型 风蚀物质量 土地利用/覆盖类型 林业生态工程
原文传递
基于多元遥感影像的三北地区片状防护林面积估算 被引量:11
18
作者 郑晓 朱教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257-2264,共8页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其数量与空间分布格局影响着整个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为科学、客观、完整地评价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年来(1978—2008)片状防护林的数量与空间分布格局,本文采用多元遥感影像对三北地区...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其数量与空间分布格局影响着整个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为科学、客观、完整地评价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年来(1978—2008)片状防护林的数量与空间分布格局,本文采用多元遥感影像对三北地区片状林面积估算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TM影像(分辨率30m)监测2008年三北地区片状防护林面积;再基于随机取样原理,建立不同降水气候区的高分辨率影像(SPOT5,分辨率2.5m)与TM影像在片状防护林面积监测的校正关系;最后利用前两部分结果估算出2008年三北地区片状防护林面积.结果表明:截至2008年,三北地区片状防护林(乔木林郁闭度>0.3,灌木林覆盖度>40%,精确度约85%)总面积328360.03km2.其中,东北区116244.55km2,华北区42981.32km2,黄土高原区76767.05km2,蒙新区92367.11km2.按照防护林树种统计,针叶林62614.74km2,阔叶林121628.51km2,针阔混交林22144.09km2,灌丛121972.69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林 LANDSAT TM SPOT5 三北地区
原文传递
防护林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83
19
作者 朱教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72-888,共17页
防护林学是研究防护林构建及经营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其核心内容包括防护林构建理论与技术、防护林经营理论与技术和防护林效益评价。防护林学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构建与经营防护林,使其防护功能或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稳定并可持续。防护林... 防护林学是研究防护林构建及经营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其核心内容包括防护林构建理论与技术、防护林经营理论与技术和防护林效益评价。防护林学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构建与经营防护林,使其防护功能或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稳定并可持续。防护林学是偏重实用的应用基础学科,其发展始终依托防护林工程建设需求,特别是以国家运作方式开展的大型防护林工程建设,对推动防护林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外著名的防护林工程有美国大平原各州林业工程(罗斯福工程)、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日本的治山治水防护林工程和北非五国"绿色坝"跨国防护林工程等。围绕这些工程,在防护林规划设计、树种选择、空间配置、造林方法,结构、抚育、间伐、衰退机制与更新,以及效益评价等各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其中,以效益评价及效益与结构的关系研究最为广泛与深入。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森林资源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自然环境恶劣,对防护林的需求极大,自"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以来,中国防护林建设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防护林学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在防护林经营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防护林学以效益评价为桥梁将防护林构建和经营组合在一起,效益与结构的关系为防护林构建及现有防护林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防护林学研究将以更广泛的生态公益林或防护性森林为对象,在研究方法上将由以林分尺度为主向更微观和更宏观两个方向拓展;在防护林构建方面,仍以林学理论与技术为主体,并重点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景观生态学原理相结合,开展防护林(体系)区域分异规划设计、营建理论与技术研究;在防护林经营方面,将以防护林衰退与恢复机制、带状防护林更新和非带状防护林近自然经营理论与技术为重点开展研究;在效益评价方面,将采用遥感等技术,以防护林(体系)、大规模防护林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 防护林 防护林构建 防护林经营
原文传递
关于“三北防护林”一词的英文表达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教君 宋立宁 +1 位作者 闫巧玲 周新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06-1711,共6页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造林工程,经过30年的建设已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随着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发展,其影响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然而,关于"三北防护林"的英文表达却一直没有统一、规范,...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造林工程,经过30年的建设已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随着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发展,其影响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然而,关于"三北防护林"的英文表达却一直没有统一、规范,这使三北防护林在国际社会的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三北防护林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关于"三北防护林"的英文表达形式与同行商榷,以期规范、统一"三北防护林"的英文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北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工程 防护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