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靳文娟 石水莲 +1 位作者 边振兴 钱凤魁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转型发展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明晰辽宁省15个资源枯竭城市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关键期的转型发展时空动态演变特征,根据转型发展内涵,从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环境污染治理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 转型发展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明晰辽宁省15个资源枯竭城市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关键期的转型发展时空动态演变特征,根据转型发展内涵,从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环境污染治理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2009—2019年的转型发展分值,ArcGIS 10.2进行空间分析。利用夜光遥感数据验证分析转型发展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并对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空间耦合。结果表明:(1)熵值法和夜光遥感分析结果的空间耦合性总体较好,空间耦合相一致区域占比为73.33%。(2)辽宁资源枯竭地区在10年间的转型发展动态变化率差异较大,葫芦岛市、盘锦市、北票市和葫芦岛南票区的转型发展提升率较高,抚顺市、调兵山市、义县和葫芦岛杨家杖子开发区的提升率较低。(3)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是产业转型力度不够,第三产业占比较少;民生发展受下岗职工安置和再就业问题制约;生态环境恢复时间较长,短期内难见明显成效。(4)辽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均以经济转型为主,民生转型次之,以生态环境转型为辅,多数地区存在发展短板,制约区域转型整体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城市 转型发展 熵值法 夜光遥感 辽宁省
原文传递
政策激励、农户认知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以辽宁省朝阳市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晓晨 初琢明 +1 位作者 边振兴 曲若瑄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66-477,共12页
探究欠发达地区政策激励和农户认知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规律,为提升耕地保护政策实施的效率和指向、促进农户参与耕地保护提供参考。以辽宁省朝阳市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Tobit模型探讨政策激励、农户认知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影... 探究欠发达地区政策激励和农户认知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规律,为提升耕地保护政策实施的效率和指向、促进农户参与耕地保护提供参考。以辽宁省朝阳市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Tobit模型探讨政策激励、农户认知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农户认知在政策激励影响农户耕地保护意愿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政策激励中的秸秆还田政策对农户耕地保护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他激励方式没有发挥作用。农户认知中,对耕地用途的认知、土地流转或建立新型经营主体认知、秸秆还田认知、有机肥和高效低毒农药认知、绿色生产技术培训认知、低碳生活方式认知与耕地保护意愿为显著正相关关系,农业补贴政策认知与耕地保护意愿无相关关系。农户的耕地生态保护认知在政策激励与农户耕地保护意愿中发挥中介效应,但农户耕地数量质量保护认知没有起到中介效应。因此,应该强化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不仅要依靠政府的权威性和监督考核力度来提升政策效果,也要结合农户需求完善政策激励手段,充分发挥宣传培训等的政策效力,并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调整补贴力度和形式,从而降低农户耕地保护的实施成本,提高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重视农户认知在提升耕地保护意愿中的作用,将生态认知作为推进耕地保护的重要抓手,并且加大对耕地质量和数量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或新媒体来扩大耕地质量和数量保护信息的传递渠道,培养农户对耕地保护的综合素养,以实现农户对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认知真正的“内化于心”,提升农民自觉保护耕地的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激励 农户认知 耕地保护意愿 中介效应模型 TOBIT模型
下载PDF
辽宁省不同地貌区耕地景观格局与耕地质量空间关联特征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3
3
作者 钱凤魁 逄然然 +2 位作者 于洋 徐欢 韩春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3-124,共12页
探讨耕地景观格局与耕地质量的关联特征对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现有研究缺乏耕地景观格局指数对耕地质量的作用机制分析,制约了从耕地景观格局角度提升耕地质量工作的发展。为此,本文以辽宁省中部平原区、东部山地区... 探讨耕地景观格局与耕地质量的关联特征对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现有研究缺乏耕地景观格局指数对耕地质量的作用机制分析,制约了从耕地景观格局角度提升耕地质量工作的发展。为此,本文以辽宁省中部平原区、东部山地区和西部丘陵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讨不同地貌区耕地景观格局指数与耕地质量之间的关联特征,应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各个耕地景观格局指数对不同地貌区耕地质量的具体作用影响。研究表明:1)不同地貌区耕地景观格局综合指数和耕地质量整体呈现中部平原区较优,西部丘陵区和东部山地区较差的综合特征。2)不同地貌区耕地景观格局综合指数与耕地质量之间存在正向关联性,其中东部山地区最为显著,相关系数为0.45;中部平原区居中,相关系数为0.24;西部丘陵区较低,相关系数仅为0.17。3)不同地貌区耕地景观格局指数对耕地质量作用影响机制不同。其中最大斑块指数对不同地貌区耕地质量提升均具有显著影响;而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大小、聚合度指数分别对中部平原区、东部山地区、西部丘陵区耕地质量提升影响较大。研究成果揭示了不同地貌区的耕地景观格局指数与耕地质量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关联性,同时各个耕地景观格局指数对不同地貌区耕地质量作用影响不同,为实现耕地景观格局与耕地质量高效协同作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景观 耕地质量 空间自相关 空间误差模型 地貌区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4
作者 边振兴 刘彬 管德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5,共16页
[目的]东北黑土区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分布着珍贵的黑土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知识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解释了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变... [目的]东北黑土区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分布着珍贵的黑土资源,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知识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解释了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为主,二者构成了研究区基质景观,土地转移类型主要以林地转向耕地为主,转移面积为14136 km^(2),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要高于2010-2020年。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及西北风沙区,该区域景观类型以耕地、人造地表为主,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该区域的景观类型以林地为主。5个时期东北黑土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均值为0.0635,景观生态安全状况相对稳定,景观生态风险等级面积占比较大的风险区为较低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二者占据东北黑土区面积的50%以上。5个时期的全局Moran's I值均大于0.65,呈现出正空间相关性,主要体现为“低-低”聚集及“高-高”聚集为主的空间分布格局。[结论]从研究区整体看,景观生态风险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干扰度的影响;从局部区域来看,自然因素对其影响较显著,但人为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景观格局优化、黑土地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 地理探测器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不同类型村庄对耕地近地表节肢动物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边振兴 刘尧 +2 位作者 王楚翘 孙治权 于淼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0,共10页
农业景观中村庄多分布在耕地内部或周边,是一种特殊的非耕作生境,但其对耕地生物多样性如何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选择了辽宁省昌图县南部的3类村庄(内含高、中、低比例半自然生境),使用陷阱法调查了村庄相邻耕地不同距离梯度处近地表节... 农业景观中村庄多分布在耕地内部或周边,是一种特殊的非耕作生境,但其对耕地生物多样性如何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选择了辽宁省昌图县南部的3类村庄(内含高、中、低比例半自然生境),使用陷阱法调查了村庄相邻耕地不同距离梯度处近地表节肢动物分布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和稀疏外推曲线探究了村庄类型、距离梯度对耕地近地表节肢动物群落整体与不同功能团的影响。结果表明:1)村庄相邻耕地中植食性物种数量最多,占总数量75.34%,为研究样地近地表节肢动物主要营养级;其次为捕食性物种,占总数量17.94%。2)村庄相邻耕地近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和优势度均呈从农田边缘向耕地内部递减趋势;较高比例的半自然生境可使得村庄成为近地表节肢动物迁移源地。3)村庄可增加耕地中捕食性天敌的丰富程度,但也会扩大植食性物种的活动密度,而内部含有较高比例半自然生境的村庄能够促进更多捕食性天敌扩散至耕地,进一步遏制害虫爆发。综上,村庄作为一种特殊的非耕作生境类型,其内部半自然生境的残存及比例大小是对相邻耕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的关键。增加村庄内部半自然生境面积,使其成为捕食性天敌的栖身地与避难所,在害虫爆发时能增益农田生物防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 近地表节肢动物 半自然生境 功能团
下载PDF
非耕作生境对相邻耕地步甲和蜘蛛分布影响的差异性 被引量:2
6
作者 边振兴 吴佳璇 +2 位作者 杨玉静 王楚翘 张宇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26-1037,共12页
在农业景观中非耕作生境通常会为地表节肢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场所,步甲和蜘蛛群落作为天敌类地表节肢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耕作生境类型对其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作用有所差异。本文在辽宁省昌图县调查了非耕作生境(即果园、草地、乔木... 在农业景观中非耕作生境通常会为地表节肢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场所,步甲和蜘蛛群落作为天敌类地表节肢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耕作生境类型对其多样性和空间分布的作用有所差异。本文在辽宁省昌图县调查了非耕作生境(即果园、草地、乔木林地和其他林地生境)以及其相邻耕地内部和耕地边缘的步甲和蜘蛛个体数、物种数和多样性,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讨论了不同生境内步甲和蜘蛛群落分布特征以及非耕作生境类型对邻近耕地边缘及内部步甲和蜘蛛多样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非耕作生境类型对耕地内部溢出效应明显,但产生的影响有所差异,草地对耕地内部步甲多样性影响显著,其他林地对耕地内部蜘蛛的多样性影响显著。2)不同非耕作生境类型产生的边缘效应与溢出效应规律一致,均会促进耕地内部步甲和蜘蛛的多样性;步甲的多样性在邻近草地的耕地边缘显著高于其他边缘类型,蜘蛛的多样性在邻近其他林地的耕地边缘显著高于其他边缘类型。3)非耕作生境的植被盖度和多样性显著影响步甲和蜘蛛的多样性。总体而言,非耕作生境对提升耕地内天敌多样性有积极作用,林地和草地作用效果更为明显,并且非耕作生境内植被群落结构越复杂,越有利于维持较高的天敌多样性,进而提高生物控害功能。因此,在农业景观中,增加非耕作生境景观建设,如设置合适农田边界带、种植合适的植被群落等,可以促进农业景观中的生物控制服务,提升害虫防治功能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对建设高标准农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耕作生境 步甲 蜘蛛 边缘效应 植被因子
下载PDF
基于古诗词的中国古代耕地生态系统辨识
7
作者 边振兴 郑艳清 +5 位作者 果晓玉 张宇飞 刘晓晨 靳文娟 王楚翘 于淼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9-558,共10页
【目的】中国数千年传统农耕文明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折射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挖掘中国古代田园诗词中反映的古代耕地特征,辨识古代耕地生态系统,为当前耕地生态管护提供中国思维。【方法】运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原始古诗词数据,... 【目的】中国数千年传统农耕文明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折射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挖掘中国古代田园诗词中反映的古代耕地特征,辨识古代耕地生态系统,为当前耕地生态管护提供中国思维。【方法】运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原始古诗词数据,并进行预处理筛选,提取古诗词中隐含的耕地信息,结合GIS空间分析和SketchUp模型对古代耕地空间分布形态,耕地要素及耕作行为进行分析,探析古代耕地生态系统特征。【结果】①中国古代耕地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主要包括江西、陕西、江苏、浙江、河南、四川六个省级行政区,自然人文经济条件优越,既是耕地分布集中地区,也是中国各个朝代统治疆域主要重叠区,其耕地特征具有代表性。②古诗词样本描述了93种耕地要素,可划分为空间和生物两类,其中,古诗词样本中桑树出现频次最高,牛次之,水稻和麦子再次之,耕地要素的出现频次与古时社会经济生产具有紧密的联系。③古诗词反映了古人秉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开展农事生产活动,推行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例如,以草木灰施肥,增加土壤养分的同时杀菌灭虫。④在古代耕地生态系统中,空间是生物的载体,为动植物提供生存空间和营养与食物,动植物为空间物质能量交换提供媒介,各种空间要素与生物要素各自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形成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关系。【结论】古诗词中的耕地不是孤立出现,空间上呈现以山为载体和基底,以田为中心,环绕溪、林、塘、草和村庄的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耕地生态保护 GIS空间分析 中国古诗词 传统农耕文化 人地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