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疫情时代文化遗产地旅游市场需求的制约因素研究——基于平遥古城游客的调查分析
1
作者 王冠孝 武宁 杨强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1-66,共6页
文中基于对平遥古城游客的调查分析,从出行系统类、市场系统类、目的地系统类和支持系统类因素四个维度,分析了后疫情时代文化遗产地旅游市场需求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制约作用,并提出了激发旅游市场需求潜力的具体对策。结果显示:子系统... 文中基于对平遥古城游客的调查分析,从出行系统类、市场系统类、目的地系统类和支持系统类因素四个维度,分析了后疫情时代文化遗产地旅游市场需求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制约作用,并提出了激发旅游市场需求潜力的具体对策。结果显示:子系统对旅游市场需求的制约作用从强到弱依次为:目的地子系统>出行子系统>市场子系统>支持子系统;对旅游市场需求制约作用较强的因素主要来自金钱、时间、精力、社会治安、游憩设施设置、旅行手续、生态环境等方面,疫情传播风险的制约作用已然减弱。今后应采取加强道路交通建设、推进文化遗产活化、优化旅游供给体系、改善旅游发展环境等措施,来激发文化遗产地旅游市场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文化遗产地 旅游市场需求 制约因素 平遥古城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测算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董洁芳 张凯莉 +1 位作者 屈学书 阮征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4-845,共12页
生态福利绩效(EWP)的提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生态福利视角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基于面板数据,采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对2006—2019年黄河流域59个地级城市EWP进行测算,运用空间探索方法和时... 生态福利绩效(EWP)的提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生态福利视角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基于面板数据,采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对2006—2019年黄河流域59个地级城市EWP进行测算,运用空间探索方法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对流域EWP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城市EWP值普遍较低,平均存在19.7%的提升空间。(2)黄河流域城市EWP存在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热点”高-高型城市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较低的上游地区;“冷点”低-低型多为黄河中下游经济发展较快、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3)降水量、教育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对城市EWP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人口密度、经济强度及金融发展水平对城市EWP的改善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降水量、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对城市EWP的边际效应较大。研究结果弥补了EWP影响因子“时-空”非平稳性分析的不足,可为有关部门制定城市EWP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SBM模型 遥感数据 GTWR模型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旅游礼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运城学院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小丽 贺宁蓉 《运城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78-83,共6页
旅游礼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属于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改革,是融合式教育改革。如何提高学生对旅游礼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满意度,是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运城学院学生旅游礼仪课程思政改革满意度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影响旅游礼... 旅游礼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属于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改革,是融合式教育改革。如何提高学生对旅游礼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满意度,是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运城学院学生旅游礼仪课程思政改革满意度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影响旅游礼仪课程思政改革满意度的各因子,总结出影响旅游礼仪课程思政改革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进而通过对旅游礼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得出提升学生对旅游礼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满意度的策略,以期为旅游礼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礼仪课程 课程思政 因子分析
下载PDF
1992-2020年中国黄河文化研究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董洁芳 邓椿 王丽芳 《运城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55-62,共8页
借助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分析1992-2020年间中国黄河文化研究的发文数量、研究作者及研究机构的网络特征,探究不同时段研究主题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黄河文化相关研究文献数量波动上升,研究作者之间合作程度不高,... 借助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分析1992-2020年间中国黄河文化研究的发文数量、研究作者及研究机构的网络特征,探究不同时段研究主题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黄河文化相关研究文献数量波动上升,研究作者之间合作程度不高,其中陕西师范大学为贡献最大的研究机构,但各机构间联系程度较低;(2)关键词贡献频率及中心性较高的是黄河流域、黄河文化、黄河三角洲和黄河文明;(3)黄河文化研究前沿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研究内容逐渐多样化,研究区域不断扩大,当前,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明、生态服务及高质量发展成为学者们研究前沿;(4)黄河文化研究主题形成远古文化的考古挖掘——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合作——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一演变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文化 CITESPACE 可视化图谱 文献计量
下载PDF
运城市德孝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以舜帝陵景区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小丽 王冠孝 张瑜 《江苏商论》 2021年第6期61-64,81,共5页
运城市拥有丰富的德孝文化旅游资源,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我国旅游业正处于注重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价值的时代,故而德孝文化旅游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对于德孝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及开发十分重要... 运城市拥有丰富的德孝文化旅游资源,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我国旅游业正处于注重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价值的时代,故而德孝文化旅游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对于德孝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及开发十分重要。在舜帝陵景区构建运城市德孝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运城市在德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没有深挖德孝文化内涵、彰显德孝文化特色,导致该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没有形成很好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孝文化 资源评价 资源开发 舜帝陵景区
下载PDF
地域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莉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292-296,共5页
目的经济的发展促使旅游行业不断发展,旅游产品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形式同样开始了创新的尝试,因此亟需探索地域文化元素多方面融入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策略。方法通过聚焦旅游产品,从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新方向和新要求着手,同时以地... 目的经济的发展促使旅游行业不断发展,旅游产品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形式同样开始了创新的尝试,因此亟需探索地域文化元素多方面融入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策略。方法通过聚焦旅游产品,从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新方向和新要求着手,同时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依据人文、审美、创新等方面的应用思路,分别以人文特色、城市文化和民族文化为落脚点,深入总结和挖掘有效的应用路径,探究地域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创新融合方式。结论将地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以地域文化为基础,不断深入发掘,能够让旅游产品包装更具文化性和特殊性,丰富其形式与内涵,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旅游产品的包装档次,拓展旅游产品的现有市场,推动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人文特色 盐湖景区 旅游产品
下载PDF
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山西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董洁芳 乔丽桃 李小丽 《经济论坛》 2021年第8期142-152,共11页
在构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发展指数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西省2005—2018年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文化产业—旅游产业—... 在构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发展指数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西省2005—2018年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区域经济3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总体上均呈现“缓慢上升、快速上升、波动上升”的阶段性特征。区域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总体领先旅游产业发展。(2)3个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均表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系统之间协调程度逐渐增强。但从绝对值来看,仍处于濒临失调状态。(3)灰色关联度测度发现,27个评价指标与耦合协调度关联度均在0.6以上。相较于旅游产业系统,区域经济系统、文化产业系统对耦合协调度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基于游客感知的乡村节庆活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研究——以山西运城美丽乡村百花节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晋迪 王冠孝 《江苏商论》 2021年第2期66-71,共6页
本文以运城市美丽乡村百花节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乡村节庆活动旅游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采用IPA分析法评价游客对百花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及绩效表现的感知差异。结果表明:游客对“旅游环境与设施”满意度较... 本文以运城市美丽乡村百花节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乡村节庆活动旅游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采用IPA分析法评价游客对百花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及绩效表现的感知差异。结果表明:游客对“旅游环境与设施”满意度较高,其他因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亟须改进,为旅游应急救援服务和旅游设施提供便利。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探讨了乡村节庆活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的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公共服务 乡村节庆 运城 百花节
下载PDF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董洁芳 张仲伍 李剑锋 《运城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7-25,共9页
以山西省1325处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重心模型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深入探讨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文保单位在各历史时期分布的数量、类型差异明显。宋元... 以山西省1325处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重心模型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深入探讨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文保单位在各历史时期分布的数量、类型差异明显。宋元时期数量最多,秦汉时期最少;古建筑数量最多,石窟寺及石刻和其他类型最少。2)从空间分布来看,文保单位呈现显著集聚的特征,不同类型文保单位集聚程度存在差异。不同历史时期,山西省文保单位核密度区不断变化。3)标准差椭圆显示,文保单位呈现出“西南-东北”方向分布格局,秦汉时期方向性最为明显。重心偏移轨迹呈现出“西南-东北-东南”往复移动以及“晋南-晋中-晋东南”交替变化的特征。4)人口、高程、历史名人、降水、坡度、GDP等因素对文保单位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较大。而河网密度、气温和城镇化率等因素解释力较弱。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交互作用对文保单位空间分异具有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保护单位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山西省
下载PDF
山西省康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董洁芳 王丽芳 邓椿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8-66,共9页
发展康养旅游对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人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官方网站所获取的数据,对山西省康养旅游资源按照资源性质进行分类.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基尼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可达性分析、核密度分析及空间叠置分析等... 发展康养旅游对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人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官方网站所获取的数据,对山西省康养旅游资源按照资源性质进行分类.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基尼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可达性分析、核密度分析及空间叠置分析等数理和空间分析方法,从密度、均衡度等方面研究山西省康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康养资源总体上呈现聚集态分布,大同市、太原市以及运城市为3个主要核心区,长治市、吕梁市及晋中市为次核心区.分析山西省康养旅游资源分布影响因素发现,经济基础与康养旅游资源分布呈现较显著的负相关;而资源禀赋与康养旅游资源分布呈现明显正相关.地形地貌决定了康养资源分布类型,政府政策会在较大程度上主导康养旅游资源分布演变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养旅游资源 空间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山西省
下载PDF
乡村旅游与农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因子诊断——以山西省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冠孝 王伟 张娟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在构建乡村旅游与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分析山西省11个地级市乡村旅游与农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关系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1)各地级市乡村... 在构建乡村旅游与农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分析山西省11个地级市乡村旅游与农村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关系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1)各地级市乡村旅游水平、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的区域差距较大,且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2)晋中、临汾和运城为中度耦合协调级乡村旅游领先型,晋城、长治和吕梁为中度耦合协调级同步型,太原和阳泉为中度耦合协调级乡村旅游滞后型,忻州和大同为勉强耦合协调级同步型,朔州为初级耦合协调级乡村旅游滞后型。(3)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机构是限制山西省乡村旅游与农村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障碍因子,且7个维度的障碍分布状况差异较大,各地级市的关键障碍因子并不一致。(4)山西省今后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优化乡村旅游供给,并结合各区域的耦合协调关系及障碍因子状况,采取合理措施推动乡村旅游与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村人居环境 耦合协调关系 障碍度 山西省
下载PDF
新常态下区域旅游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冠孝 晋迪 《运城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59-65,共7页
文章在构建区域旅游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离差系数法等定量评价了山西省旅游业创新能力,进而提出了提升旅游业创新能力的对策。结果显示:山西省旅游业创新能力整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但仍有待大力提升;创新... 文章在构建区域旅游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离差系数法等定量评价了山西省旅游业创新能力,进而提出了提升旅游业创新能力的对策。结果显示:山西省旅游业创新能力整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但仍有待大力提升;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发展环境也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近年来二者已处于相对优势状态;创新投入能力和创新发展潜力呈现先波动上升再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且二者已处于相对劣势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常态 旅游业 创新能力 山西省
下载PDF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质量评价研究——基于学生感知视角的实证分析
13
作者 王冠孝 张佑印 李永霞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8-62,共5页
基于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背景及现状的把握,以运城学院为案例,以学生感知评价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质量的总体评价和对师资团队质量、课程设置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条件质量、教学管理质量5个维度... 基于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背景及现状的把握,以运城学院为案例,以学生感知评价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质量的总体评价和对师资团队质量、课程设置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条件质量、教学管理质量5个维度的评价,进而提出了提升旅游管理专业质量的具体对策。结果显示:运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质量的相对优势在于师资团队质量和教学管理质量,相对劣势在于教学过程质量和课程设置质量,且其专业质量中存在教师人数偏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意见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今后应采取拓宽师资培训渠道、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师生交流渠道等措施,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 旅游管理专业 评价指标 学生感知
下载PDF
山西沿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联动特征研究
14
作者 董洁芳 廖四顺 邓椿 《科技和产业》 2021年第2期59-63,共5页
以山西沿黄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类型特征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α指数、β指数、γ指数探析山西沿黄旅游带91处代表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与联动特征。研究发现:山西沿黄旅游资源呈现“南多北少”的... 以山西沿黄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类型特征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并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α指数、β指数、γ指数探析山西沿黄旅游带91处代表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与联动特征。研究发现:山西沿黄旅游资源呈现“南多北少”的弱集聚分布,旅游网络为条带型;永济市、万荣县旅游资源最为密集,而偏关县、河曲县资源数量较少;空间拓扑图显示沿黄旅游区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各旅游资源通达性亟须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旅游资源 空间结构 联动特征 山西省
下载PDF
资源型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评价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15
作者 王冠孝 杨强 晋迪 《运城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7,共7页
在构建资源型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功效函数、综合评价函数、相对离差系数等,定量评价了山西省11个地级市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并提出了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的具体对策。结果显示:太原、晋中和大同的旅游产业发... 在构建资源型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功效函数、综合评价函数、相对离差系数等,定量评价了山西省11个地级市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并提出了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的具体对策。结果显示:太原、晋中和大同的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处于全省较高水平,运城、临汾、长治、忻州和晋城处于全省中等水平,吕梁、阳泉和朔州处于全省较低水平;各区域在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产业供给、旅游经济运行、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的优劣势状况不同,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的工作重点也存在较大差别。今后应采取引领旅游需求升级、优化旅游供给体系、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协同整治发展环境等措施,来提升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 发展质量 资源型地区 山西省
下载PDF
黄河流域PM_(2.5)时空分布格局及人口暴露研究
16
作者 董洁芳 邓椿 蔡文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178-188,共11页
文章基于PM_(2.5)遥感反演数据和人口格网分布数据,构建人口暴露风险指数模型,采用Theil-SenMedian与MannKendall检验法,识别2000-2020年间黄河流域PM_(2.5)质量浓度值和人口暴露风险指数时间演化特征,通过空间探索工具,刻画其空间变化... 文章基于PM_(2.5)遥感反演数据和人口格网分布数据,构建人口暴露风险指数模型,采用Theil-SenMedian与MannKendall检验法,识别2000-2020年间黄河流域PM_(2.5)质量浓度值和人口暴露风险指数时间演化特征,通过空间探索工具,刻画其空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PM_(2.5)质量浓度平均值为46.53μg/m^(3),研究期内呈现出“快速增长—波动变化—持续下降”的态势。PM_(2.5)污染不同等级面积比例变化明显,总体呈现出高浓度区域减少、低浓度区域增加的态势。(2)PM_(2.5)年均质量浓度空间上东高西低。历年PM_(2.5)年均质量浓度空间局部自相关显著。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份。高值区域集中分布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地区、河南中部、山东北部区域。(3)除2000年和2020年外,研究时段内均有90%以上人口暴露于PM_(2.5)年均质量浓度35μg/m^(3)限值以上,且高密度人口区域暴露风险等级较高。人口暴露风险极显著增加区域主要包含青海省东南部、宁夏平原地区、内蒙古西部、汾渭平原以及河南中部等地区。(4)PM_(2.5)人口暴露风险分布格局变化不显著。高等级风险区在空间上呈现片状、带状以及点状分布共存的特征,主要为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以及中游汾渭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人口暴露风险 时空分布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武汉的后疫情时代:华北游客疫后响应实证研究
17
作者 王萌 闫静 《江苏商论》 2021年第6期65-67,共3页
文章聚焦于新冠疫情对武汉旅游的影响,在后疫情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华北游客前往武汉旅游的意愿及旅游偏好进行调查分析。运用频数统计和方差分析发现,华北游客是否外出旅游主要受疫情、闲暇时间、学历和家庭年收入的影响... 文章聚焦于新冠疫情对武汉旅游的影响,在后疫情时代这个大背景下,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华北游客前往武汉旅游的意愿及旅游偏好进行调查分析。运用频数统计和方差分析发现,华北游客是否外出旅游主要受疫情、闲暇时间、学历和家庭年收入的影响;游客的信息关注点、对武汉的情感、对中国的情感及对武汉的了解程度四个因素对赴武汉旅游意愿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运用频数统计和词频分析发现,疫情前后游客对武汉旅游形象的认知产生了变化,火神山成为武汉的“新名片”,游客对抗疫期间曝光率较高的黄鹤楼、武大樱花、热干面以及火神山、雷神山等表现出较高的旅游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机事件 武汉旅游 华北游客 响应
下载PDF
渭河流域PM_(2.5)时空演化及人口暴露风险
18
作者 董洁芳 邓椿 张仲伍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78-1088,共11页
研究PM_(2.5)时空演化及人口暴露风险,对于环境风险评价及人居环境改善、政府环保部门制定针对性的空气污染防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渭河流域是国家重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级城市群和关中—天水国家级经济区的核心区域,降低该区域PM_(2.5... 研究PM_(2.5)时空演化及人口暴露风险,对于环境风险评价及人居环境改善、政府环保部门制定针对性的空气污染防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渭河流域是国家重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级城市群和关中—天水国家级经济区的核心区域,降低该区域PM_(2.5)人口暴露风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基于渭河流域2000-2020年PM_(2.5)遥感反演数据和人口格网分布数据,测算人口暴露风险指数。采用Theil-Sen Median与Mann Kendall检验法,分别识别PM_(2.5)质量浓度值和人口暴露风险指数时间演化特征,并通过GIS空间探索工具,分析其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渭河流域PM_(2.5)年均质量浓度为47.2μg·m^(-3),最高值为2013年的57.6μg·m^(-3),最低值为2020年的31.8μg·m^(-3),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趋势显著性检验发现,渭河流域PM_(2.5)污染情况呈现好转趋势。(2)PM_(2.5)年均质量浓度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特征,高值主要集中在流域下游地区,如西安市、咸阳市和渭南市等。低值主要分布在流域中上游地区,如天水市、定西市、平凉市等。(3)2000-2020年渭河流域PM_(2.5)人口暴露风险等级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历年暴露于35μg·m^(-3)以上人数占比均值高达96.2%。2000-2003年,2005-2014年间,渭河流域100%人口暴露于浓度值35μg·m^(-3)以上。但高风险区域面积从2000年的20.6%下降为2020年的17.1%。(4)2000-2020年渭河流域历年PM_(2.5)人口暴露风险等级均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且空间差异较大,“热点”型主要集中渭城区、秦都区、未央区等城市建成区单元,“冷点”型主要分布在定西市、天水市、平凉市等流域西部海拔较高区域。研究结论可为渭河流域制定联防联控的PM_(2.5)污染治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人口暴露风险 遥感数据 时空特征 渭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GWR模型的渭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驱动机理
19
作者 董洁芳 徐栋 +1 位作者 张仲伍 张亮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1-210,共10页
渭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探究其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MODIS13Q1数据产品,辅以同期自然环境及社会发展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了2001-2020年县域... 渭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探究其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MODIS13Q1数据产品,辅以同期自然环境及社会发展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了2001-2020年县域尺度下渭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年均增长速率为2.04%,空间上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先减后增再减的变动趋势;(2)渭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改善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78.81%,等级转移主要发生在相邻等级之间,但跳级转移现象也普遍存在;(3)渭河流域92个县域植被覆盖度呈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且以H-H空间正相关为主,表明县域间植被覆盖度的提升具有较好空间溢出效应;(4)气温、降水、坡度、日照等因素总体上促进渭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提升,而城镇化率、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则显著抑制了植被覆盖度改善,因素影响性质及强度存在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因地制宜地提高植被覆盖度,综合治理渭河流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分异 空间相关 地理加权回归 驱动机理
原文传递
清末山西留日学生办刊活动考述——兼论其刊物的编辑出版特色
20
作者 杨强 《运城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57-62,共6页
山西留日学生先后于1905年和1907年创办了《第一晋话报》《晋乘》两本期刊。景梅九、景耀月等人对刊物的创办发展贡献较大。山西留日学生所办刊物秉承知识性、通俗性、地域性、公益性、革命性的办刊理念,以启发民智为宗旨、以白话文为载... 山西留日学生先后于1905年和1907年创办了《第一晋话报》《晋乘》两本期刊。景梅九、景耀月等人对刊物的创办发展贡献较大。山西留日学生所办刊物秉承知识性、通俗性、地域性、公益性、革命性的办刊理念,以启发民智为宗旨、以白话文为载体,传播了新思想新文化。刊物具有浓郁的山西区域特色,所载文章论教育、谈实业、讲军事,往往多落脚在山西。受办刊经费和人员变动的影响,出版时间不长,但对民主、科学理念的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晋话报》 《晋乘》 景梅九 景耀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