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论微陆块在中亚造山带演化中的作用:以锡林浩特微陆块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邵济安 田伟 +1 位作者 唐克东 周新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0,共10页
镶嵌状拼合在中亚造山带众多的古老陆壳块体或微陆块,是前期古亚洲洋的特征之一。本文重点讨论的是锡林浩特微陆块,组成微陆块基底的锡林郭勒杂岩既经历了早古生代的构造热事件,也保留了前寒武纪的古老锆石。当晚古生代(C2—P1)造山带... 镶嵌状拼合在中亚造山带众多的古老陆壳块体或微陆块,是前期古亚洲洋的特征之一。本文重点讨论的是锡林浩特微陆块,组成微陆块基底的锡林郭勒杂岩既经历了早古生代的构造热事件,也保留了前寒武纪的古老锆石。当晚古生代(C2—P1)造山带遭受到强烈的伸展变形和底侵作用时,锡林浩特微陆块又起到支柱作用:当微陆块的南、北边缘发生裂谷活动时,微陆块内部却保持了稳定的滨-浅海相沉积环境;在微陆块受到来自上地幔的底侵作用时,微陆块通过伸展背景下非造山的双峰式岩浆活动,及其与微陆块再次重熔有关的碱性花岗岩侵位,使得陆壳发生进一步的垂向增生和固结,保持了造山带的构造格局。本文讨论的正是在底侵作用的深部背景下认识该区在晚石炭世出现的一些独特的地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陆块 中亚造山带 晚古生代 固结 底侵作用
下载PDF
海山俯冲对地壳表层构造变形影响:基于离散元模拟的见解
2
作者 豆方鹏 李江海 马昌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21-4131,共11页
本文利用二维离散元数值模拟技术模拟海山俯冲对地表浅层构造变形影响,结果表明沿增生边缘俯冲的海山与粗糙海底地形相互作用,可以赋予上覆地层独特特征:(1)海山之上发育大偏移逆冲断层,断层发育规模大、变形强、形态复杂甚至卷曲,逆冲... 本文利用二维离散元数值模拟技术模拟海山俯冲对地表浅层构造变形影响,结果表明沿增生边缘俯冲的海山与粗糙海底地形相互作用,可以赋予上覆地层独特特征:(1)海山之上发育大偏移逆冲断层,断层发育规模大、变形强、形态复杂甚至卷曲,逆冲脊在海山垂直上方,代表变形最强烈区域. (2)海山俯冲导致楔形体形状更加复杂以及不规则化,海山显著阻碍楔形体横向扩展. 通过设定不同俯冲角度进行对比试验,证明了含海山俯冲角度35°楔形体与马里亚纳型俯冲带俯冲角度大,俯冲板块与上覆板块脱离,大洋沉积物大量被削减并向下俯冲,形成窄的增生楔相似;俯冲角度25°楔形体几何形状增生楔宽度更宽,高度低,坡角略低于含海山俯冲角度35°形成的增生楔,这与智利型俯冲带俯冲角度小,俯冲板块和上覆板块耦合紧密,不利于大洋沉积物的俯冲消减,可形成宽阔的增生楔相对应. (3)海山俯冲会导致地表高速带出现以及有助于深部俯冲的沉积物向上搬运到浅部. 由此产生的断裂有助于增强跨板块边界耦合程度,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 表明需要重新评估海山与地壳表层的相互作用,这对在增生边缘中评估海山俯冲危害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表层 海山 俯冲 离散元模拟
下载PDF
碳质物拉曼光谱变质温度计及其在造山带热结构重建与演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保有 张波 +4 位作者 张进江 谭舟 张磊 陈思雨 李晓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26-540,共15页
变质沉积岩普遍含有碳质物,其源自沉积母岩中有机质。在变质过程中这些有机质逐渐转变为碳质物或石墨,且碳质物结晶程度可以作为变质等级的可靠指示标志。拉曼光谱是表征碳质物结晶度的有效工具,Beyssac et al.(2002a)基于碳质物拉曼光... 变质沉积岩普遍含有碳质物,其源自沉积母岩中有机质。在变质过程中这些有机质逐渐转变为碳质物或石墨,且碳质物结晶程度可以作为变质等级的可靠指示标志。拉曼光谱是表征碳质物结晶度的有效工具,Beyssac et al.(2002a)基于碳质物拉曼光谱参数(R1=D1/G,D1和G为碳质物拉曼光谱峰强;R2=D1/(G+D1+D2),G、D1和D2为碳质物拉曼光谱峰面积)与寄主岩变质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构建了碳质物拉曼光谱温度计:T(℃)=-445(R2)+641,其简单且实用,并被应用到阿尔卑斯和喜马拉雅造山带热结构与折返机制研究中;随后,Rahl et al.(2005)对该变质温度计进行修订,修订后温度估算表达式为:T(℃)=737.3+320.9R1-1067R2-80.638R12,并将变质温度估算范围扩展为100~700℃。本文对碳质物拉曼光谱变质温度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应用条件及其在造山带热结构重建与演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碳质物拉曼光谱温度计与传统温度计估算的变质温度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碳质物拉曼光谱温度计代表峰期变质温度,不会受后期退变质影响,当传统温度计结果代表峰期变质温度时,二者计算结果一致。碳质物拉曼光谱温度计已被用于造山带热结构重建、折返过程的热演化,以及高应变带、流体相关热异常等研究。尽管变质过程的压力、变质持续时间、碳质物前体类型等因素对于碳质物拉曼光谱温度计的影响尚待研究,但与传统矿物组合温压计相结合,该方法可以有效评价峰期变质条件和造山多期热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质物 拉曼光谱温度计 峰期变质温度 热演化 变质带 造山带
下载PDF
再论台湾造山带构造格架与演化过程 被引量:2
4
作者 黄博宏 魏春景 季建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3-979,共17页
台湾造山带是中新世晚期以来相邻菲律宾海板块往北西方向移动,导致北吕宋岛弧系统及弧前增生楔与欧亚大陆边缘斜碰撞形成的。目前该造山带仍在活动,虽然规模很小,但形成了多数大型碰撞造山带中的所有构造单元,是研究年轻造山系统的理想... 台湾造山带是中新世晚期以来相邻菲律宾海板块往北西方向移动,导致北吕宋岛弧系统及弧前增生楔与欧亚大陆边缘斜碰撞形成的。目前该造山带仍在活动,虽然规模很小,但形成了多数大型碰撞造山带中的所有构造单元,是研究年轻造山系统的理想野外实验室,为理解西太平洋弧-陆碰撞过程和边缘海演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本文总结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对台湾造山带的诸多研究进展,讨论了其构造单元划分及演化过程。我们将台湾造山带重新划分为6个构造单元,由西至东分依次为:(1)西部前陆盆地;(2)中央山脉褶皱逆冲带;(3)太鲁阁带;(4)玉里-利吉蛇绿混杂岩带;(5)纵谷磨拉石盆地;(6)海岸山脉岛弧系统。其中,西部前陆盆地为6.5Ma以来伴随台湾造山带的隆升剥蚀形成沉积盆地。中央山脉褶皱逆冲带为新生代(57~5.3Ma)欧亚大陆东缘伸展盆地沉积物由于弧-陆碰撞受褶皱、逆冲及变质作用改造形成的。太鲁阁带是造山带中的古老陆块,主要记录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在欧亚大陆活动边缘形成的岩浆、沉积和变质岩作用。玉里-利吉蛇绿混杂岩带和海岸山脉岛弧系统分别为中新世中期(~18Ma)以来南中国海板块向菲律宾海板块之下俯冲形成的岛弧和弧前增生楔,其中玉里混杂岩中有典型低温高压变质作用记录,变质年龄为11~9Ma;岛弧火山作用的主要时限为9.2~4.2Ma。纵谷磨拉石盆地记录1.1Ma以来的山间盆地沉积。台湾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a)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与欧亚大陆边缘增生阶段(200~60Ma);(b)欧亚大陆东缘伸展和南中国海扩张阶段(60~18Ma);(c)南中国海俯冲阶段(18~4Ma);(d)弧-陆碰撞阶段(<6Ma)。台湾弧-陆碰撞造山带是一个特殊案例,其弧-陆碰撞并不伴随着弧-陆之间的洋盆消亡,而是由于北吕宋岛弧及弧前增生楔伴随菲律宾海板块运动向西北方走滑,仰冲到欧亚大陆边缘,形成现今的台湾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造山带 弧-陆碰撞 南中国海俯冲 构造分区 北吕宋岛弧
下载PDF
构造岩碳物质拉曼光谱温度计与石英组构对造山带热演化的约束:北喜马拉雅然巴片麻岩穹隆研究实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思雨 张波 +5 位作者 张进江 王洋 张磊 李晓蓉 黄保有 闫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81-1106,共26页
东西走向的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核心,记录了造山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变质与变形信息。对穹隆构造热结构及其变形历史的重建有助于揭示喜马拉雅造山过程。本次研究选取然巴片麻岩穹隆的各类构造岩开展微观构造解... 东西走向的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核心,记录了造山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的变质与变形信息。对穹隆构造热结构及其变形历史的重建有助于揭示喜马拉雅造山过程。本次研究选取然巴片麻岩穹隆的各类构造岩开展微观构造解析、碳物质拉曼光谱温度估算(RSCM)和石英组构学(CPO)分析,对比该穹隆各构造层变质和变形温度及其变化。研究结果揭示然巴穹隆被上、下两条环形拆离断层分为三个构造层:下拆离断层以下为下构造层,其由核部淡色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下拆离断层和上拆离断层之间为中构造层,由强烈韧性变形的低-中级变质的片岩和少量片麻岩组成;上拆离断层以上为上构造层,由板岩、千枚岩和少量片岩组成。碳物质拉曼光谱变质温度计估算结果显示下构造层和中构造层峰期变质温度为550~600℃,上构造层峰期变质温度400~550℃。各构造层韧性变形岩石内石英组构(CPOs)特征揭示:下构造层石英以柱面<c>滑移为主,韧性剪切变形温度超过600℃;而从中构造层底部向上构造层,石英滑移系由柱面<c>滑移逐渐转变为底面滑移为主,响应的变形温度由550℃逐渐降低为300~350℃。综合分析解释认为然巴穹隆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四期构造变形,分别对应喜马拉雅造山演化四个阶段:始新世(约45Ma)地壳增厚,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变质峰期温度达600℃(如下构造层记录),由下构造层向幔部递减(500℃到300℃);在造山伸展阶段,伴随藏南拆离系北向韧性剪切作用以及晚期南北向裂谷的启动提供的东西向伸展环境导致晚中新世淡色花岗岩底辟就位(约8~7Ma),穹隆幔部岩石遭受接触变质作用改造,接触变质峰期温度为5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 然巴穹隆 构造岩 构造热演化 碳物质拉曼光谱温度计 石英CPOs 微观构造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中段北部晚古生代两期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7
6
作者 李可 张志诚 +4 位作者 冯志硕 李建锋 汤文豪 罗志文 陈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2-288,共17页
兴蒙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长期以来是地质学家研究的焦点区域。内蒙古巴彦乌拉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中段北部苏尼特左旗以北,广泛出露晚古生代宝力格组火山—沉积地层和酸性侵入岩体。本文对阿尔善宝拉格附近的宝力格组中性火山岩和... 兴蒙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长期以来是地质学家研究的焦点区域。内蒙古巴彦乌拉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中段北部苏尼特左旗以北,广泛出露晚古生代宝力格组火山—沉积地层和酸性侵入岩体。本文对阿尔善宝拉格附近的宝力格组中性火山岩和侵入其中的花岗斑岩岩墙,及巴彦乌拉苏木南部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定年结果显示,宝力格组火山岩年龄为310.5±0.78 Ma,与巴彦乌拉苏木北部地区火山岩年龄(307.1±6.3Ma,308.9±1.8Ma)一致,证明本区宝力格组地层形成于晚石炭世;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岩墙年龄分别为312.5±0.75 Ma和286.6±0.75 Ma,形成时代分别为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通过区域对比分析认为,兴蒙造山带北部晚古生代存在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两期重要的岩浆活动,统计获得峰值年龄分别为318Ma和281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本区晚石炭世宝力格组火山岩具有由低钾拉斑向钙碱性、碱性系列过渡的特征,并以钙碱性和碱性系列为主;早二叠世花岗斑岩为A型花岗岩,具有与邻区锡林浩特及巴彦乌拉—东乌珠穆沁旗带内A型花岗岩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在花岗岩构造判别图中,花岗斑岩落入后造山区域,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期间岩浆的形成环境向后造山环境逐渐演化,同时在SiO2和Na2O对K2O相关图解中,K2O含量具有增高变化的趋势,暗示构造环境有向更加稳定的板内环境演变的特征。因此,结合前人地质资料,兴蒙造山带北部晚古生代大量火山岩浆活动可能与二连—贺根山蛇绿混杂带形成有关,晚石炭世时期研究区处于后造山阶段,随着早二叠世大量A型花岗岩、碱性岩浆和双峰式火山岩的形成,该区进入造山后期更广泛的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力格组火山岩 花岗斑岩岩墙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碱性花岗岩 后造山环境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划分初探 被引量:288
7
作者 徐备 赵盼 +3 位作者 鲍庆中 周永恒 王炎阳 罗志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41-1857,共17页
本文根据古亚洲洋早古生代闭合、晚古生代伸展的观点初步建立了兴蒙造山带早、晚古生代的构造单元。以前寒武纪微陆块为基本划分单位,以它们之间的缝合带或断裂带为界,将兴蒙造山带中泥盆世之前的构造格局划分为"五块四带",... 本文根据古亚洲洋早古生代闭合、晚古生代伸展的观点初步建立了兴蒙造山带早、晚古生代的构造单元。以前寒武纪微陆块为基本划分单位,以它们之间的缝合带或断裂带为界,将兴蒙造山带中泥盆世之前的构造格局划分为"五块四带",从北向南依次为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艾力格庙-锡林浩特地块、松辽-浑善达克地块及佳木斯地块;它们之间的4条边界为:新林-喜桂图缝合带、艾力格庙-锡林浩特-黑河缝合带、温都尔庙-吉中-延吉缝合带和牡丹江缝合带。中-晚泥盆世之后兴蒙造山带出现多处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纪广泛分布陆相及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建造和蛇绿岩、辉长岩、花岗岩及双峰式火山岩,可划分陆相盆地、陆表海盆地、蛇绿岩带、侵入岩带等构造单元。早-中二叠世沉积类型多变,出现陆相、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系,遍含植物和滨浅海相动物化石,具大量双峰式火山岩,可划分出被动裂谷带、主动裂谷带、陆缘型蛇绿岩带和碱性岩带等构造单元。结尾讨论中指出兴蒙造山带内的放射虫化石不能代表二叠纪存在古亚洲洋,而新的古地磁资料支持至少从晚石炭世以来古亚洲洋已经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单元 兴蒙造山带 中国北方 前中生代
下载PDF
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前缘构造特征及变形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鹏远 张进江 +1 位作者 郭磊 杨雄英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1-199,共9页
在北大巴山推覆构造带前缘,北—北东倾斜的城口断裂和南—南西倾斜的高桥断裂形成一背冲式逆冲推覆体系,以两断层为界,其间为一巨型冲起构造。该冲起构造因边界断裂的产状特征、活动强度沿走向的差异,而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北西段为... 在北大巴山推覆构造带前缘,北—北东倾斜的城口断裂和南—南西倾斜的高桥断裂形成一背冲式逆冲推覆体系,以两断层为界,其间为一巨型冲起构造。该冲起构造因边界断裂的产状特征、活动强度沿走向的差异,而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其北西段为双向逆冲的"正花状"结构;而南东段为反向逆冲为主的"半花状"结构。同构造低温变质绢云母40Ar-39Ar年龄显示,城口断裂在燕山期(约143.3Ma)存在一次强烈的构造活动,导致北大巴构造带进一步逆冲扩展和强烈隆升。在逆冲-推覆向前扩展过程中,受锋缘外侧阻抗的影响,沿前缘部位形成一系列反向逆冲断层,从而形成巨型冲起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巴山 逆冲推覆构造带 反向逆冲断裂 冲起构造 ^40AR-^39AR年龄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模式探讨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进江 王佳敏 +1 位作者 王晓先 张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2-383,共22页
喜马拉雅是典型的碰撞型造山带,造山带结构构造复杂,可大致划分为以逆冲推覆构造为主的南喜马拉雅造山带和以各种伸展性构造为主的北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带内各类构造均发生过多期变形,且发生过多次缩短与伸展的构造反转;大喜马拉雅结... 喜马拉雅是典型的碰撞型造山带,造山带结构构造复杂,可大致划分为以逆冲推覆构造为主的南喜马拉雅造山带和以各种伸展性构造为主的北喜马拉雅造山带;造山带内各类构造均发生过多期变形,且发生过多次缩短与伸展的构造反转;大喜马拉雅结晶杂岩系(GHC)内变形、岩浆及变质作用证明造山过程中存在渠道流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一种由印度一欧亚大陆汇聚速率控制的多阶段造山模式:两大陆汇聚速度快时,青藏高原内形成南北向裂谷系(NSTR),喜马拉雅内经历造山过程,并在造山带中、下地壳形成作为底部拆离层的塑性层;汇聚速率慢时,青藏高原内形成共轭走滑断裂,喜马拉雅造山带内的塑性层发生松弛和重力扩散,形成渠道流,导致藏南拆离系(STDS)的启动、GHC的挤出和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窿(NHGD)的形成。上述的增厚与松弛均是在挤压体制下形成的,构造的反转是因挤压速率变化而产生的结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造山带 构造反转 渠道流 汇聚速率 多阶段造山作用
下载PDF
南秦岭岚皋基性火山岩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友章 刘树文 +4 位作者 李秋根 代军治 张帆 杨朋涛 郭丽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07-619,共13页
为了研究南秦岭岚皋地区基性火山岩的岩石成因和区域构造背景,选择岚皋县境内的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进行岩相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它们同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轻重稀土分异明显,Rb,K相对Th,Hf亏损,不具N... 为了研究南秦岭岚皋地区基性火山岩的岩石成因和区域构造背景,选择岚皋县境内的玄武岩和火山角砾岩进行岩相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它们同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轻重稀土分异明显,Rb,K相对Th,Hf亏损,不具Nb,Ta,Zr,Ti负异常,整体表现出与OIB(洋岛玄武岩)高度一致的稀土图谱和微量元素特征。岩石成因分析表明,它们为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其原始岩浆起源于尖晶石-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和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地幔源区的低度部分熔融,在上升过程中基本未受地壳混染的影响。岩浆演化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单斜辉石、少量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综合区域地质学和微量元素特征,该组火山岩最有可能形成于洋盆台地或大洋岛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玄武岩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洋岛玄武岩(OIB) 南秦岭
下载PDF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新生代构造转换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9
11
作者 黄学猛 许志琴 张进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7-10,共4页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由青藏高原延入南海,是一条分割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的构造分界线,在地貌上也是一条醒目的分界线。纵向上由4个北西向的长条状变质带组成(雪龙山、点苍山、哀牢山和Day Nui Con Voi变质带),长约1...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由青藏高原延入南海,是一条分割华南地块与印支地块的构造分界线,在地貌上也是一条醒目的分界线。纵向上由4个北西向的长条状变质带组成(雪龙山、点苍山、哀牢山和Day Nui Con Voi变质带),长约1 200 km。横向上分高级变质带和低级变质带,二者之间为倾向北东的哀牢山逆冲断裂带,其中高级变质带主要由元古界高级片麻岩、混合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 构造转换 滇西北断陷盆地 东构造结 应力轨迹
下载PDF
中生代兴蒙造山带东缘的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被引量:24
12
作者 刘恺 张进江 +1 位作者 葛茂卉 凌逸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98-1108,共11页
兴蒙造山带东缘包括松辽盆地以东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造山带、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和锡霍特-阿林增生杂岩带,是古亚洲洋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过渡的地带。岩浆岩研究表明,古太平洋板块在佳木斯地块的俯冲作用最早可能始于早二叠世,三叠... 兴蒙造山带东缘包括松辽盆地以东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造山带、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和锡霍特-阿林增生杂岩带,是古亚洲洋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过渡的地带。岩浆岩研究表明,古太平洋板块在佳木斯地块的俯冲作用最早可能始于早二叠世,三叠纪-早侏罗世时,其俯冲影响到牡丹江断裂两侧,形成了南北向分布的岩浆岩带以及由黑龙江杂岩为代表的增生杂岩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锡霍特-阿林的地体群沉积了来自佳木斯-兴凯地块和华北克拉通的碎屑物。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变化,板片俯冲作用相关的岩浆活动在这段时期逐渐减弱,大量北北东向的左行走滑断裂将锡霍特-阿林的地体向北运移、拼贴至现今位置;同时,中国东北地区则转为伸展环境。晚白垩世时期,俯冲作用再次活跃,产生了锡霍特-阿林地区广泛的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 佳木斯地块 锡霍特-阿林
下载PDF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都兰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来自片麻岩独居石原位电子探针定年的证据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聪 张立飞 +2 位作者 张贵宾 陈梅 黄杰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7-1056,共20页
榴辉岩及其围岩的变质作用和年代学研究是揭示超高压变质地体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的关键,但是作为榴辉岩围岩的副片麻岩,由于其矿物组合相对简单,缺少指示温压条件的特征矿物,不容易将其岩石学特征与变质年龄相联系。本文对柴北缘超高压... 榴辉岩及其围岩的变质作用和年代学研究是揭示超高压变质地体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的关键,但是作为榴辉岩围岩的副片麻岩,由于其矿物组合相对简单,缺少指示温压条件的特征矿物,不容易将其岩石学特征与变质年龄相联系。本文对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都兰地区3个含石榴石副片麻岩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及独居石电子探针原位U-Th-Pb化学法定年研究,获得3个样品中独居石的表面年龄分别为433±15.4 Ma(8S01,沙柳河剖面)、440±11.2Ma(8S55,都兰北带野马滩)和435±14.7 Ma(8S116,都兰南带)。其中沙柳河及都兰南带的两个样品年龄相似,与北带样品约有5 Ma的年龄差。3个测试样品中的独居石均表现为富集轻稀土元素,重稀土元素严重亏损,具有Eu的正异常,其中Eu/Eu*与寄主岩石石榴石中Ca含量存在耦合关系。岩石学研究及温压条件计算表明独居石为角闪岩相退变过程中变质重结晶生长而成。都兰南带独居石样品测试点年龄介于440~430 Ma时具有较高的Y含量,且Y与Eu/Eu*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表明440~430 Ma之间都兰地区部分副片麻岩经历了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片麻岩 独居石电子探针化学定年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 都兰地体
下载PDF
西南天山造山带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吕增 张立飞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70-778,共9页
低温超高压变质岩具有极低的地热梯度,其变质演化对于认识板块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弧地壳的生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西南天山造山带发育了世界上少有的经历过深俯冲作用且具有洋壳属性的典型低温超高压变质地质体。近几年来对该... 低温超高压变质岩具有极低的地热梯度,其变质演化对于认识板块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弧地壳的生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西南天山造山带发育了世界上少有的经历过深俯冲作用且具有洋壳属性的典型低温超高压变质地质体。近几年来对该造山带中的超高压变质岩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岩石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变基性岩和变沉积岩系岩石中柯石英的普遍发现,直接证明西南天山变质蛇绿混杂岩曾经俯冲到上地幔深度,且具有极低的地热梯度,与热力学模拟结果一致。柯石英的稀少以及大量不同类型柯石英假像的存在,说明在折返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退变质叠加,只有刚性较大且没有经历碎裂-愈合作用的矿物(如石榴石)才有可能保存柯石英。综合岩相学证据和相平衡计算结果,确定西南天山造山带北部的高压地质体(即哈布腾苏-科布尔特单元)整体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南部的高压地质体峰期压力未达到柯石英稳定域。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地体的空间分布特点指示了古天山洋由南向北的俯冲极性。这些基础岩石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对于揭示冷俯冲带的深部物理化学过程以及建立中亚南天山造山带演化的精细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俯冲杂岩 柯石英 低温-超高压变质作用 超高压单元 热力学模拟
下载PDF
华北中部造山带在2560~1850Ma期间发生了什么地质事件?
15
作者 赵国春 刘树文 +5 位作者 孙敏 李三忠 Simon A.WILDE 夏小平 张健 何艳红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66-,共1页
关键词 华北中部 岩浆 弧间盆地 花岗质 下地壳
下载PDF
俄罗斯贝加尔裂谷带中呼兰霍博克火山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16
作者 郭璇 朱永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21-1033,共13页
位于贝加尔裂谷带通京盆地中的呼兰霍博克火山火山锥由火山弹、火山灰等火山碎屑岩和基性熔岩(橄榄玄武岩)组成。橄榄玄武岩中橄榄石可分为具有较高Mg^#值的捕虏晶和Mg^#值相对较低的斑晶。部分斜长石斑晶具有核-幔一边结构,且幔部... 位于贝加尔裂谷带通京盆地中的呼兰霍博克火山火山锥由火山弹、火山灰等火山碎屑岩和基性熔岩(橄榄玄武岩)组成。橄榄玄武岩中橄榄石可分为具有较高Mg^#值的捕虏晶和Mg^#值相对较低的斑晶。部分斜长石斑晶具有核-幔一边结构,且幔部发生减压分解,一些单斜辉石晶体(俘虏晶)边部发生了减压分解。根据岩石的化学成分,该玄武岩属于橄榄粗玄岩系列,轻稀土强烈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轻重稀土之间分异较大,具有与OIB相似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橄榄玄武岩的源区和岩浆的形成可能与地幔柱活动有关;岩浆演化经历了压力骤减的过程,在岩浆快速上升过程中,深部形成的矿物(可能是地幔矿物的俘虏晶)减压分解。快速上升的岩浆几乎未受大陆地壳的混染,仅捕获了少量流纹质熔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加尔裂谷 橄榄玄武岩 减压分解 俄罗斯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亚东地区晚新生代剥露历史及其构造意义:来自磷灰石和锆石(U-Th)/He数据的约束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晓蓉 张波 +2 位作者 张进江 陈思雨 张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43-1162,共20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亚东地区位于藏南拆离系与南北向裂谷交汇处,是研究青藏高原南北向伸展和东西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的关键地区,该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与冷却剥蚀过程对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深部-浅部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亚东地区位于藏南拆离系与南北向裂谷交汇处,是研究青藏高原南北向伸展和东西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的关键地区,该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与冷却剥蚀过程对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深部-浅部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亚东地区开展两个剖面的磷灰石和锆石(U-Th)/He低温热年代学以及QTQt热史模拟分析,结果显示亚东地区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剖面的10个磷灰石(U-Th)/He年龄分布范围为11.23~4.87 Ma,亚东-谷露裂谷剖面的锆石和磷灰石(U-Th)/He年龄分别介于9.02~6.48 Ma和8.63~6.13 Ma。综合区域热年代学资料提出亚东地区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自中新世以来经历了两期快速冷却事件:第一期为中新世中期(16~11 Ma),由藏南拆离系(哲古拉拆离断层)伸展拆离作用控制的快速冷却,11 Ma前后冷却速率的明显转折变化指示了剥蚀驱动机制的转变,高原伸展体制开始向东西向伸展转换;第二期为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10~5 Ma),期间存在由于亚东-谷露裂谷伸展活动而导致的构造剥露,产生了9~6 Ma极快速冷却,平均冷却速率为290℃/Ma,约束了亚东-谷露裂谷的启动时间为10 Ma左右。沿亚东藏南拆离系向南剖面上,磷灰石(U-Th)/He年龄数据总体呈现“老—新—老”的变化趋势,暗示了经历过部分熔融的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通过中下地壳渠道流侧向挤出。综合已有的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结晶、冷却年代数据,提出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剥蚀冷却过程呈现多阶段和不等速特征,即存在25~11 Ma、10~5 Ma以及约3 Ma以来三个主要快速冷却阶段,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或者气候剧烈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 亚东-谷露裂谷 (U-Th)/He年龄 构造-热演化 晚新生代
下载PDF
山西五台绿岩带柏枝岩组条带状铁建造(BIFs)成因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迪 李秋根 +4 位作者 陈隽璐 王宗起 高山松 YASIN Rahim 胡鹏月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41,共26页
五台绿岩带BIFs主要分布在金岗库组、文溪组和柏枝岩组中,其中以柏枝岩组BIFs铁矿最具工业规模和开采价值。对柏枝岩组8个BIFs矿区及出露点的12件铁矿石和1件变质火山岩样品进行了岩相学、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柏枝岩组B... 五台绿岩带BIFs主要分布在金岗库组、文溪组和柏枝岩组中,其中以柏枝岩组BIFs铁矿最具工业规模和开采价值。对柏枝岩组8个BIFs矿区及出露点的12件铁矿石和1件变质火山岩样品进行了岩相学、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柏枝岩组BIFs自东向西含铁矿物由磁铁矿逐渐转变为碳酸铁矿物(铁白云石或菱铁矿),对应的CaO含量和FeO/Fe_(2)O_(3)值有明显增加的趋势。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BIFs赋存的变质火山岩(石英绿泥钠长片岩)原岩形成于(2526±14)Ma,代表了柏枝岩组BIFs的沉积年龄。高Al_(2)O_(3)、TiO_(2)、HFSE和TREY含量及其之间呈正相关性暗示BIFs中有微量陆源碎屑物质混染,并且根据La/Sc,Th/Sc和Zr/Sc值认为这些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长英质碎屑。尽管如此,大部分BIFs显示出一致的La正异常、Y正异常、LREE亏损、HREE富集及高于球粒陨石的Y/Ho值的特征,与现代海水REY特征相一致。并且BIFs还显示出强烈的正Eu异常,表明有高温热液流体的参与。根据改进的Sm/Yb vs.Y/Ho和Eu/Sm vs.Sm/Yb元素混合计算模型可知,柏枝岩组BIFs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大量海水和少量海底高温热液(0.1%~1%)的混合,并在沉积过程中混入少量地壳长英质碎屑组分(<0.1%)。相比西部富碳酸盐BIFs,东部和中部富磁铁矿BIFs受到地壳长英质碎屑的贡献比例更大。此外,根据五台绿岩带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二阶段”构造演化模型,柏枝岩组BIFs形成于第一阶段的末期。并且,依据无Ce异常、正Eu异常、较低的Th/U值和极高的Fe/Mn值,认为沉积时水体整体处于缺氧状态,但其水体是不均一的,出现了细微的氧化还原分层。西部富碳酸盐BIFs因沉积于深部的还原水体中而具有更高的正Eu异常,而中部和东部富磁铁矿BIFs沉积于相对较浅的弱还原水体中而具有较低的Eu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状铁建造 主微量及稀土元素 物质来源 沉积环境 柏枝岩组 五台绿岩带
下载PDF
下刚果盆地中段挤压带盐底辟构造形成演化分析--基于物理及离散元模拟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鹏 李江海 刘志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0-480,共11页
基于下刚果盆地中段实际地震剖面,结合物理模拟及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西非安哥拉被动大陆边缘下刚果盆地中段挤压带盐底辟构造的成因机制及演化过程,理解被动大陆边缘重力失稳构造的深层驱动机制,分析挤压作用下底辟构造间迷你盆地... 基于下刚果盆地中段实际地震剖面,结合物理模拟及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西非安哥拉被动大陆边缘下刚果盆地中段挤压带盐底辟构造的成因机制及演化过程,理解被动大陆边缘重力失稳构造的深层驱动机制,分析挤压作用下底辟构造间迷你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与底辟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下刚果盆地中段挤压带的盐底辟构造演化过程与应力条件密不可分,早期主要受重力扩张作用控制,后期受挤压作用控制。依据物理模拟实验、离散元模拟实验结果与实际地震剖面解释结果的对比,可将盐底辟构造的演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1)早期伸展再活化底辟阶段;2)中期被动底辟阶段;3)晚期挤压主动底辟阶段。盐底辟构造间迷你盆地的沉积中心向同期活动强烈的底辟构造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刚果盆地 盐底辟构造 迷你盆地 物理模拟 离散元模拟 演化分析
下载PDF
柴北缘西段晚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中更新世构造隆升分隔柴达木盆地与苏干湖盆地
20
作者 杨屹洲 衣可心 +1 位作者 李佳明 郭召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1-864,共14页
通过对野外观察点沉积特征和构造地貌的分析,发现中更新世柴达木盆地和苏干湖盆地的古地理环境发生快速的变化。柴达木盆地和苏干湖盆地早更新世(2.54~0.78 Ma)发育广泛的湖泊,古水流的流向显示此时二者存在水系沟通。中更新世以来(0.78... 通过对野外观察点沉积特征和构造地貌的分析,发现中更新世柴达木盆地和苏干湖盆地的古地理环境发生快速的变化。柴达木盆地和苏干湖盆地早更新世(2.54~0.78 Ma)发育广泛的湖泊,古水流的流向显示此时二者存在水系沟通。中更新世以来(0.78 Ma至今),软沉积变形构造指示的柴北缘构造带持续构造活动事件导致小赛什腾山逐渐隆升,成为完全分隔柴达木盆地与苏干湖盆地的地形屏障,原有的湖泊环境在山前地区转变为冲积扇-洪积扇及辫状河环境,在远端地区转变为孤立的小型咸水湖环境。因此,柴北缘构造带中更新世的构造隆升事件导致柴达木盆地和苏干湖盆地古地理环境和流域体系的剧烈变迁。隆升形成的柴北缘构造带阻断发源自南祁连地区的河流,最终减少柴达木盆地的入湖径流量,促进中更新世以来柴达木盆地内湖泊的萎缩和干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苏干湖盆地 中更新世 构造隆升 沉积环境 古地理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