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色文化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途径与方法研究——以遵义师范学院为调研对象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晶晶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10-112,共3页
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文学艺术课程以及大学生主体、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寻找红色文化如何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可行途径与方法。在高校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结合其他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文学艺术课程以及大学生主体、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寻找红色文化如何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可行途径与方法。在高校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结合其他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文学艺术课教学之中;把红色文化纳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现代媒体搭建红色文化教育新平台;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发挥社会实践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转化 教育资源 途径 方法
下载PDF
播音主持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模式探究——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
2
作者 廖颖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7年第3期71-72,共2页
播音主持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因为学时少、任务重,学生不重视以及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等原因,课堂教学效果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在考虑专业特点、学情特点等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综合采用鉴赏经典模... 播音主持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因为学时少、任务重,学生不重视以及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等原因,课堂教学效果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在考虑专业特点、学情特点等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综合采用鉴赏经典模式、团队协作模式、自我考核模式、比较感知模式、比赛获益模式、激趣导入模式等教学模式来创设一个快乐高效的课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音主持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模式
下载PDF
蹇先艾乡土小说的地域书写及其人文意蕴
3
作者 牟玉珍 向佳敏 《世界文学研究》 2024年第5期463-469,共7页
蹇先艾的乡土小说主要是通过对旧贵州自然风物、民风民情、文化心理和乡土精神的展示,将黔北山区原始封闭、落后愚昧的民风民俗鲜明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深刻揭示出封建宗法的腐朽黑暗、民众精神状态的愚昧麻木,以及种种社会弊病。其... 蹇先艾的乡土小说主要是通过对旧贵州自然风物、民风民情、文化心理和乡土精神的展示,将黔北山区原始封闭、落后愚昧的民风民俗鲜明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深刻揭示出封建宗法的腐朽黑暗、民众精神状态的愚昧麻木,以及种种社会弊病。其创作具有复杂的驱动因素,其地域书写和苦难叙事造就其创作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位。这既是对文学研究会“为人生”艺术主张的回应,也是对民众的思想启蒙,不仅使他的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也具有鲜明的乡土文学文体特征。Jian Xian’ai’s local novels mainly present the primitive, closed, backward, and ignorant folk custom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northern Guizhou vividly to readers through the display of the natural scenery, folk customs,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local spirit of old Guizhou, and deeply reveal the decadent darkness of feudal patriarchal system, the ignorance and numbness of the people’s mental state, and various social ills. His creation has complex driving factors, and his regional writing and narrative of suffering create the literary value and literary history status of his creation. This is not only a response to the “for life” artistic proposition of the Literary Research Association but also an ideological enlightenment to the people. It not only gives his novels a strong realistic style but also a distinct local literary sty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蹇先艾 乡土小说 地域书写 人文意蕴
下载PDF
数字时代下的中小学语言教育创新策略研究
4
作者 何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5年第3期104-107,共4页
数字化时代中小学语言教学面临着技术融合不充分、资源配置不均衡、学生信息筛选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师生互动方式单一等问题。要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教师就需要加强技术集成,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重视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提高思... 数字化时代中小学语言教学面临着技术融合不充分、资源配置不均衡、学生信息筛选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师生互动方式单一等问题。要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教师就需要加强技术集成,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重视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提高思维素质;采用多种交互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同时,创新教学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效促进我国中小学语言教育在数字化背景下的整体改革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中小学 语言教育创新
下载PDF
贵州省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遵义市为例
5
作者 廖颖 王焱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3年第2期149-150,共2页
贵州省高中语文选修课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已整整一年,根据取样调查发现,贵州省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还存在观念跟不上、未能真正凸显课改理念等问题,现实与理论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对老师与学生及家长的培训,多渠道... 贵州省高中语文选修课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已整整一年,根据取样调查发现,贵州省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还存在观念跟不上、未能真正凸显课改理念等问题,现实与理论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对老师与学生及家长的培训,多渠道解决现存问题,积极发挥大学生志愿者优势等相关对策。贵州省于2010年秋全面进入新课改,至今已整整两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贵州省 选修课 遵义市 大学生志愿者 现状 课改理念 2010年
下载PDF
小城的文化记忆——读石永言的《遵义往事》
6
作者 夏希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60-63,共4页
遵义作家石永言的《遵义往事》以平民的视角,故土的情怀,触摸历史,唤醒小城往事,追寻文化传统,为遵义留下珍贵的"小城文化记忆"。
关键词 石永言 遵义往事 文化记忆
下载PDF
通识教育与地方文化结合理念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研究——以遵义为例
7
作者 李洪连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6年第6期22-24,共3页
近年来,国内外高校为追求人才与人文的平衡,都积极尝试通过教学改革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国内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是实践通识教育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好途径。各高校可以将地方文化与《大学语文》结合进行教... 近年来,国内外高校为追求人才与人文的平衡,都积极尝试通过教学改革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国内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是实践通识教育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好途径。各高校可以将地方文化与《大学语文》结合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地方优秀作品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中国的教育理念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都重视人文素质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语文》 学生人文素养 课程改革研究 教育理念 教学改革 人文素质培养 诗歌风格 文学鉴赏能力 国内外高校 文化结合
下载PDF
贵州省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遵义市为例
8
作者 廖颖 《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32-33,共2页
贵州省于2010年秋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整整两年,作为本次课程改革亮点的选修课在实施过程中的现状如何,笔者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以遵义市为例对贵州省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现状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本次调查选择了遵义... 贵州省于2010年秋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整整两年,作为本次课程改革亮点的选修课在实施过程中的现状如何,笔者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以遵义市为例对贵州省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现状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本次调查选择了遵义市辖区内的三所高中:一所市重点高中,一所县级普通高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遵义市 选修课 贵州省 现状 新课程改革 2010年 重点高中
下载PDF
遵义市非遗项目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思考 被引量:6
9
作者 赵顺君 刘丽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56-59,共4页
遵义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体遗产的旅游开发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我市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但整体来看,感性认识多,缺乏规划与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 遵义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非物质文体遗产的旅游开发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我市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但整体来看,感性认识多,缺乏规划与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的结合更是缺乏思考。因此,作者在走访了遵义市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对传承情况进行调查与思考之后,提出了关于将非遗项目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非遗项目与文化旅游的结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遵义市 非遗项目 旅游产品 结合
下载PDF
文化视域、时代精神与理想情怀——试析《大风起兮——遵义新蒲新城崛起大纪实》写作的三个维度
10
作者 唐燕飞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1-2,33,共3页
报告文学集《大风起兮——遵义新蒲新城崛起大纪实》对遵义市新蒲新区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纪实报道,体现文化视域、彰显时代精神与抒写理想情怀,是这部作品在写作上的三个维度。
关键词 报告文学 文化视域 时代精神 理想情怀
下载PDF
不辍吟歌在水湄——论浙大西迁遵义期间苏步青的诗词创作
11
作者 唐燕飞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73-77,共5页
浙大西迁遵义期间,成立"湄江吟社"进行诗词创作。其主要成员苏步青除湄江吟社八次集会所作外,尚有不少叙事写景抒情及与亲友赠答唱和的作品。这些诗词记叙生活境况,吟咏黔地风物;营造特殊意象,表达客居心境;运用各种手法,体... 浙大西迁遵义期间,成立"湄江吟社"进行诗词创作。其主要成员苏步青除湄江吟社八次集会所作外,尚有不少叙事写景抒情及与亲友赠答唱和的作品。这些诗词记叙生活境况,吟咏黔地风物;营造特殊意象,表达客居心境;运用各种手法,体现精湛诗艺,是苏步青在遵人生轨迹的真实记录,是浙大西迁文化的内容之一,为人们了解乱世时期浙大学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真实生动的文学性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大西迁 苏步青诗词 意象 诗艺
下载PDF
清同治八年遵义教案与团练
12
作者 陈遵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4-28,39,共6页
清末遵义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教案之一。学界一般把遵义教案的两造称为“民教”。文章论述了遵义教案两造中与教民相对的士民应为“团民”,与教会相对的是团练,“遵义教案”从发生到结案的全过程,与主持遵义团务的李蹇臣家族颇有牵连... 清末遵义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教案之一。学界一般把遵义教案的两造称为“民教”。文章论述了遵义教案两造中与教民相对的士民应为“团民”,与教会相对的是团练,“遵义教案”从发生到结案的全过程,与主持遵义团务的李蹇臣家族颇有牵连,从而提出“遵义教案”是教会、官府和团练三方势力矛盾激化的结果,也与办团流弊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遵义教案 团练
下载PDF
波伏瓦笔下的中国农业改革和农民
13
作者 刘大涛 王舒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6-80,共5页
波伏瓦的新中国之行,创作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长征:中国纪行》。书中的“农民”一章,她通过查阅大量的材料和亲自考察,运用夹述夹议的写作方法撰写了中国历代农业改革。通过对比分析,她让西方读者认识到新中国的合作化是能给农民... 波伏瓦的新中国之行,创作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长征:中国纪行》。书中的“农民”一章,她通过查阅大量的材料和亲自考察,运用夹述夹议的写作方法撰写了中国历代农业改革。通过对比分析,她让西方读者认识到新中国的合作化是能给农民带来幸福的正确道路,有助于消除他们对新中国的误解。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今天,我们重新梳理波伏瓦对中国农业改革和农民的介绍和评价,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伏瓦:中国农业改革 农民
下载PDF
红色经典传播与空间文化育人
14
作者 杨敬宇 蓝卡佳 《凯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7-50,共4页
“红色经典”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经典”资源历经岁月的沉淀,表现为具有红色精神的多元表述特征的经典资源,如“红色经典”文本、文献、影像、舞蹈、音乐、戏剧、美术作品等。“红色经典”艺术的多元传播途径,搭建了红色... “红色经典”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经典”资源历经岁月的沉淀,表现为具有红色精神的多元表述特征的经典资源,如“红色经典”文本、文献、影像、舞蹈、音乐、戏剧、美术作品等。“红色经典”艺术的多元传播途径,搭建了红色文化育人的空间文化育人模式,运用新兴的媒体技术、环境图形学的空间影响力,建构空间文化育人平台,创新红色文化育人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经典 文化传播 空间文化育人
下载PDF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在遵期间的话剧活动
15
作者 夏希 《戏剧之家》 2024年第20期17-19,共3页
抗日战争爆发后,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在遵期间,浙江大学师生组建了铁犁剧团、浙大剧团等话剧社团,在播声电影院演出《绿鹦鹉》《塞上风云》《此恨绵绵》《万世师表》《蜕变》《雷雨》《日出》《北京人》等抗日话剧及世界名剧,这些话剧... 抗日战争爆发后,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在遵期间,浙江大学师生组建了铁犁剧团、浙大剧团等话剧社团,在播声电影院演出《绿鹦鹉》《塞上风云》《此恨绵绵》《万世师表》《蜕变》《雷雨》《日出》《北京人》等抗日话剧及世界名剧,这些话剧演出活动既丰富了浙大师生的课余生活,又推动了遵义话剧演出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浙江大学 遵义 话剧
下载PDF
《山鹰》的民俗语言与民俗文化传播
16
作者 杨敬宇 蓝卡佳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9-72,共4页
民俗语言是传播民俗文化的方式之一,作者通过分析《山鹰》文本的民俗语言,洞悉作品语言承载的地域风情、传递的民俗文化。民俗语言传播语境下,文本中民俗语汇的结构理据、句式选择、文体架构成为独特的传播语言样式,传播厚重的地域民俗... 民俗语言是传播民俗文化的方式之一,作者通过分析《山鹰》文本的民俗语言,洞悉作品语言承载的地域风情、传递的民俗文化。民俗语言传播语境下,文本中民俗语汇的结构理据、句式选择、文体架构成为独特的传播语言样式,传播厚重的地域民俗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鹰》民俗语言 民俗文化 文化传播
下载PDF
“古典”“今典”与毛泽东长征诗词阐释
17
作者 牟玉珍 夏芬芬 《湛江文学》 2024年第2期0011-0013,共3页
陈寅恪在开展“诗史互证”的文学研究时提出“古典”“今典”的概念,这对于阐释毛泽东长征诗词具有重要启发价值。“古典”视角有助于揭示诗词身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今典”的辨析和解读有助于真实复原历史语境。在当下,弘扬伟大长征... 陈寅恪在开展“诗史互证”的文学研究时提出“古典”“今典”的概念,这对于阐释毛泽东长征诗词具有重要启发价值。“古典”视角有助于揭示诗词身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今典”的辨析和解读有助于真实复原历史语境。在当下,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和开展革命事业的“新长征”,需要准确把握现代语境中毛泽东诗词的“近典”意蕴和价值。文章阐释了毛泽东诗词阐释的古典与今典,分析了长征诗词的历史底蕴和创作语境的复原,以及“新长征”语境下习近平对毛泽东诗词的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长征诗词 古典 今典
原文传递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探究
18
作者 何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2期0009-0012,共4页
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学素养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出发,探索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分析文学教育的必要性和目标,以及现阶段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 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学素养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出发,探索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分析文学教育的必要性和目标,以及现阶段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培养途径和策略。通过积极开展文学活动、注重文学经典阅读、提供多元文化视野等措施,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高职学生 文化素养 路径研究
下载PDF
“戴学”何以成立
19
作者 徐钰 《清史论丛》 2024年第2期30-41,共12页
“戴学”的名与义,伴随戴震学术范式的确立而逐步形成,先由乾嘉学者章学诚提出,中经清末章太炎界定,后被民国及以后的学者广泛接受和采用。“戴学”包含“戴震之学”与“戴派之学”两个层面,它以明道求是为旨归,以存疑思辨为进路,以比... “戴学”的名与义,伴随戴震学术范式的确立而逐步形成,先由乾嘉学者章学诚提出,中经清末章太炎界定,后被民国及以后的学者广泛接受和采用。“戴学”包含“戴震之学”与“戴派之学”两个层面,它以明道求是为旨归,以存疑思辨为进路,以比勘明例为方法,以淹贯、识断、精审为追求,既扬弃“宋学”的凿空谈理和夹杂佛道,又超越“汉学”的畸重考据而疏失义理,展现出实事求是、学以明道的学术旨趣,丰富了中华学统的内容,充实了近现代文化思想宝库。厘清“戴学”何以成立,抉发与彰显“戴学”的思想性、方法论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可以深化对“戴学”与清代学术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戴学” 学统
下载PDF
“诗史互证”与毛泽东长征诗词研究
20
作者 牟玉珍 刘佳木 《湛江文学》 2024年第1期0003-0005,共3页
文章从中国传统的“诗史互证”研究视野阐释毛泽东长征诗词,有助于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以诗证史”有助认识毛泽东诗词体现的革命艰难历程和伟大长征精神;而“以史证诗”有助于揭示毛泽东创作成就的驱动因素。史诗长... 文章从中国传统的“诗史互证”研究视野阐释毛泽东长征诗词,有助于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以诗证史”有助认识毛泽东诗词体现的革命艰难历程和伟大长征精神;而“以史证诗”有助于揭示毛泽东创作成就的驱动因素。史诗长征与长征史诗的有机融合,促成了毛泽东长征诗词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史互证” 毛泽东 长征诗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