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强化康复训练结合高压氧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功能障碍及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耿银萍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11期0053-0056,共4页
针对早期强化康复训练和高压氧治疗针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在功能障碍和预后起到的改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 纳入确认诊断患有创伤性脑损伤的患者共计160例,采取随机数字分组的方式分组。强化康复训练其中涵盖功能电刺激(20min/d)和针灸治... 针对早期强化康复训练和高压氧治疗针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在功能障碍和预后起到的改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 纳入确认诊断患有创伤性脑损伤的患者共计160例,采取随机数字分组的方式分组。强化康复训练其中涵盖功能电刺激(20min/d)和针灸治疗(30min/d),运动治疗(45min/d)和职业治疗(30min/d),以及言语治疗(30min/d)与认知行为治疗(30min/d),将1个月作为治疗的1个疗程,其共计分成3个疗程。结果 IRT2+HBO组患者其在T1和T2时点MMSE评分要比IRT1组以及IRT2组患者高出很多,存在的差异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IRT2+HBO组患者其在T3时点获得的MMSE评分超出IRT1组和IRT1+HBO组以及IRT2组患者,存在的差异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IRT2组以及IRT2+HBO组患者其在T1和T2以及T3时点MBI得出的评分超出IRT1组以及IRT1+HBO组患者,其存在的差异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IRT2组以及IRT1+HBO组T1、T2、T3时点得出的FIM评分超出IRT1组患者,存在的差异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IRT2组以及IRT2+HBO组患者其在T1、T2、T3时点得出的FMA评分超出IRT1组与IRT1+HBO组患者,存在的差异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强化康复训练与高压氧治疗联合的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在认知和运动以及日常活动的功能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康复训练 高压氧治疗 创伤性脑损伤 功能电刺激 针灸
原文传递
康复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脑外伤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耿银萍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11期0066-0069,共4页
分析康复训练与高压氧联合对于脑外伤患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对于神经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入院接受脑外伤治疗的患儿例数共计96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中患儿例数为48例。对... 分析康复训练与高压氧联合对于脑外伤患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对于神经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入院接受脑外伤治疗的患儿例数共计96例,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中患儿例数为48例。对照组中患儿按照常规手术和高压氧联合的方式接受治疗,观察组中患儿则是在对照组对患儿进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康复训练的方式,全部患儿接受治疗的时间全部以1月为一个疗程。通过将两组患儿血清里髓鞘碱性蛋白(MBP)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以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超氧化歧化酶(S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所具备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患儿在治疗上的效果以及不良事件的具体发生率。结果 通过相关的治疗两组患儿当前的血清MBP(观察组:0.94±0.18vs.0.37±0.08;对照组:0.88±0.24vs.0.52±0.08)以及MDA水平和进行治疗之前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血清BDNF、GDNF、SOD及CAT水平均有着明显的提升(p<0.05),且观察组患儿较对照组患儿各指标变化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在治疗上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患儿在治疗上的有效率要高出很多(97.92%vs.87.50%,p<0.05),两组患儿产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存在的差异并未具备任何统计学意义(6.25%vs.10.42%,p>0.05)。结论 康复训练与高压氧治疗方式进行联合可以有效的减少脑外伤患儿在神经上的损伤程度同时还能够减少患儿身体中的氧化应激水平,并且可以让患儿个人的神经营养情况得到有效的环节,不但能够提升脑外伤患儿在治疗上的整体效率,并且这种治疗方案在临床上具备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因此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脑外伤 康复训练 高压氧治疗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早期高压氧联合整体康复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耿银萍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11期0091-0093,共3页
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快,各种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脑出血作为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呈低龄化发展。长期状态极易诱发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脑出血多见于中老年群体,致残及病死率高,病情凶险,患者发病后症状与出血部位、严... 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快,各种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脑出血作为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呈低龄化发展。长期状态极易诱发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脑出血多见于中老年群体,致残及病死率高,病情凶险,患者发病后症状与出血部位、严重程度、累及范围等有关。发病早期容易出现颅内高压,形成脑疝,一旦治疗不当将直接威胁生命,需及时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依从性相对较低,容易引发各种不良后果,影响康复。因此,需加强临床治疗干预,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高压氧治疗是将一系列经循证证实、有效、科学的治疗措施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提高治疗效果,提升医疗质量。本次研究以100例老年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高压氧治疗的干预效果,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高压氧治疗 老年患者 干预效果
原文传递
神经内科医院感染患者病原学分布特征、耐药性和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段海丽 吕学海 +2 位作者 刘运平 叶秋桠 陈鹏杰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22期3489-3491,3496,共4页
目的研究神经内科医院感染患者病原学分布特征、耐药性和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神经内科2015年118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确诊为医院感染的60例患者送检的临床标本进行培养、菌株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本次研... 目的研究神经内科医院感染患者病原学分布特征、耐药性和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神经内科2015年118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确诊为医院感染的60例患者送检的临床标本进行培养、菌株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本次研究收集118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有6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5.08%(60/1180)。感染部位中发生呼吸道感染28例(46.67%);泌尿系统感染15例(25.00%);消化系统感染8例(13.33%);血液系统感染6例(10.00%)。60例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7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2株,占55.26%,革兰阳性菌30株,占39.47%,真菌4株,占5.26%。革兰阴性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19.74%、15.79%;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15.79%;真菌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3.95%。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耐药。通过分析发现,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意识障碍、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密切相关(P<0.05)。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体分布较广,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对常用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耐药。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意识障碍、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 医院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认知康复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用于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吕学海 刘运平 +5 位作者 马艳 胡芳 郎晓光 郝棚娜 程晓娜 梁志娟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18期2786-2789,共4页
目的研究认知康复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用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的影响。方法将PSCI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予加用tDCS加认知训练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简易精... 目的研究认知康复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用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的影响。方法将PSCI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予加用tDCS加认知训练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提高率],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运动功能(Fugl-Meyer)及执行功能[执行功能评价(BADS)]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Moca各子项评分及总分MMSE、ADL及Fugl-Meyer评分、BADS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认知训练能够有效改善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的能力及其执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下载PDF
神经内科医院感染患者免疫、炎性指标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段海丽 吕学海 +2 位作者 刘运平 叶秋桠 陈鹏杰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24期3782-3785,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医院感染患者免疫炎症指标和预后,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后确诊为医院感染患者60例为观察组,未发生医院感染患者80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神经功能指标[S100β蛋白(S100β)、胶质纤...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医院感染患者免疫炎症指标和预后,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后确诊为医院感染患者60例为观察组,未发生医院感染患者80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神经功能指标[S100β蛋白(S100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同型半胱氨酸(Hc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脑血流学指标(基底动脉、左大脑中动脉、右大脑中动脉血流)、应激指标[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NK细胞]、体液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补体C3、C4]和预后。结果观察组S100β、GFAP、Hcy、Cor、NE、AD、ACTH、WBC、NEUT、LY、CRP、PCT、IL-6、IL-8、IL-10、TNF-ɑ、CD^+8、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BDNF、IGF-1、基底动脉、左大脑中动脉、右大脑中动脉血流、CD^+3、CD^+4、CD^+4/CD^+8、NK、IgA、IgG、IgM、C3、C4、AD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医院感染患者神经功能、脑血流学指标、细胞因子分泌异常,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受到抑制,这是导致感染发生、进展及预后不良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 医院感染 免疫炎症指标 预后
下载PDF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桥脑梗死患者心理、认知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7
作者 郭志娟 叶秋桠 +6 位作者 冯丽娟 于辉 吕学海 刘运平 赵玉芹 王立哲 段海丽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15期2377-2380,共4页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桥脑梗死患者心理、认知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106例急性桥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范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超早期康...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桥脑梗死患者心理、认知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106例急性桥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范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2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精神状态、睡眠质量、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血清神经递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免疫指标(CD4^+、CD8^+、CD4^+/CD8^+)变化。结果2组护理前HAMA评分、HAMD评分、MMSE评分、PSQI评分、MOCA评分、WMS评分、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BDNF、5-HT、NE、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比较,2组护理后HAMA评分、HAMD评分、MMSE评分、PSQI评分、CD8^+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CA评分、WMS评分、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BDNF、5-HT、NE、CD4^+、CD4^+/CD8^+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变化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桥脑梗死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调节血清神经递质和免疫指标,从而改善患者心理、认知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期康复护理 桥脑梗死 心理 认知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桥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脑血流灌注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叶秋桠 郭志娟 +6 位作者 冯丽娟 于辉 吕学海 刘运平 赵玉芹 王立哲 段海丽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13期2071-2073,2077,共4页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桥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脑血流灌注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急性桥脑梗死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超...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桥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脑血流灌注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急性桥脑梗死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2组护理前后血液流变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脑血流灌注[脑血管储备功能(CVR)、血流灌注指数(PI)]、血管内皮功能[内皮素(ET-1)、血栓素2(TXB2)、一氧化氮(NO)]及血清炎性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变化。结果2组护理前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CVR、PI、ET-1、TXB2、NO、MMP-9、CRP、TNF-α、MDA、SOD、C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后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PI、ET-1、TXB2、MMP-9、CRP、TNF-α、MDA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CVR、NO、SOD、CAT均较护理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桥脑梗死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脑血流灌注和血管内皮功能,机制与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有关,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期康复护理 桥脑梗死 血液流变学 脑血流灌注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超早期康复护理在桥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9
作者 叶秋桠 郭志娟 +6 位作者 冯丽娟 于辉 吕学海 刘运平 赵玉芹 王立哲 段海丽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17期2708-2710,2714,共4页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在桥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106例急性桥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效...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在桥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106例急性桥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观察2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血清神经因子变化。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0.57%、96.23%,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1.70%、83.02%。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护理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评分)、Fug-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醇(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护理前比较,2组护理后NIHSS评分及血清NSE、S100β、MBP均明显降低,FMA评分、M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变化程度更明显(P<0.05)。结论对桥脑梗死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并降低血清神经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期康复护理 桥脑梗死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磁敷疗法治疗浅表型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儿血清EGFL7、HIF-1α、MMP9、TIMP-1水平的影响
10
作者 郭粉娥 李世英 +1 位作者 马军格 郝乃猛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881-884,890,共5页
目的探讨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磁敷疗法治疗浅表型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IH)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儿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蛋白7(EGFL7)、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磁敷疗法治疗浅表型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IH)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儿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蛋白7(EGFL7)、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0例浅表型增殖期IH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磁敷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超脉冲CO_(2)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近期与远期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的血清EGFL7、HIF-1α、MMP9、TIMP-1水平,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有效率与远期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EGFL7、HIF-1α、MMP9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儿的血清TIMP-1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的血清TIMP-1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局部肿胀、局部红斑、色素沉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于单纯超脉冲CO_(2)激光治疗,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磁敷疗法可提高浅表型增殖期IH患儿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EGFL7、HIF-1α、MMP9和TIMP-1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血管瘤 超脉冲CO_(2)激光 磁敷疗法 疗效 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蛋白7 缺氧诱导因子1α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下载PDF
口腔内电刺激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效果及对FOIS评分、吞咽安全性、吞咽障碍程度的影响
11
作者 梁志娟 郎晓光 +2 位作者 程晓娜 郝棚娜 吕学海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12期91-95,共5页
目的探讨口腔内电刺激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效果及对经口摄食功能评估量表(FOIS)评分、吞咽安全性、吞咽障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8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 目的探讨口腔内电刺激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效果及对经口摄食功能评估量表(FOIS)评分、吞咽安全性、吞咽障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8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2组各43例。联合组予口腔内电刺激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对照组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前后FOIS评分、吞咽安全性、吞咽障碍程度和生活质量,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90.70%,39/43)高于对照组(74.42%,32/43)(P<0.05)。治疗后,2组FOIS、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2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期间,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内电刺激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效果良好,可提高FOIS评分、吞咽安全性,改善吞咽障碍程度,提升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内电刺激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 卒中 吞咽障碍 经口摄食功能评估量表 洼田饮水试验 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 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口腔内低频电刺激治疗桥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
12
作者 郝棚娜 程晓娜 +2 位作者 郎晓光 梁志娟 吕学海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7期120-126,共7页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口腔内低频电刺激对桥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96例桥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A组予tDCS,对照...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口腔内低频电刺激对桥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96例桥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A组、对照B组、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A组予tDCS,对照B组予口腔内低频电刺激,观察组予以tDCS联合口腔内低频电刺激。比较3组疗效、进食情况、营养状态指标[前白蛋白(PAB)、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血红蛋白(Hb)]、表面肌电图、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及改良Mann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吞咽功能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2%(29/32)高于对照A组的62.50%(20/32)、对照B组的65.62%(21/32)(P<0.05)。治疗2、4周后,观察组自主进食时间长于对照A组、对照B组,实际进食比例、表面肌电图最大波幅、ALB、PAB、Hb、TRF以及MMASA、SWAL-QOL、BI评分均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吞咽时程短于对照A组、对照B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舌骨及甲状软骨上移、前移距离大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治疗2、4周后,对照A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B组,BI评分高于对照B组(P<0.05)。结论 tDCS联合口腔内低频电刺激治疗桥脑梗死后吞咽障碍,能提升疗效,增强患者营养状态与口腔肌群功能,促进神经功能好转,从而改善吞咽障碍,有助于病情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脑梗死 吞咽障碍 口腔内低频电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前白蛋白 转铁蛋白 生活质量 Barthel指数
下载PDF
重症患者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13
作者 郭志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150-0152,共3页
分析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对重症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情况并进一步评估。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的进行康复治疗的102例重症科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简单血糖、血压监测、翻身拍背等训练,观... 分析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对重症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情况并进一步评估。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的进行康复治疗的102例重症科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简单血糖、血压监测、翻身拍背等训练,观察组实施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具体内容,详见下文。比较两组患者的FIM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进入普通病房时,功能独立评分(FIM评分)相对于对照组情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住院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相对于对照组而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重症患者的自理能力, 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渐进性康复训练 重症患者 神经肌肉功能 恢复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吕学海 刘运平 +5 位作者 叶秋桠 郭志娟 吕莹 段海丽 王立哲 赵玉芹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17期2625-2628,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的9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西医常规及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行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的90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西医常规及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行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营养相关指标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转铁蛋白sF水平,血清前白蛋白(PA)及总蛋白(TP)含量。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2.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2组SSA评分降低,VFSS及SWAL-QOL评分升高(P<0.05),治疗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VFSS及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洼田氏饮水试验吞咽障碍分级均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组舌骨、甲状软骨上移、前移活动度均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的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营养学指标ALB、Hb、sF、PA、TP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针刺 卒中 吞咽障碍
下载PDF
人参皂苷Rd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近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运平 段海丽 +5 位作者 吕学海 叶秋桠 郭志娟 胡芳 王慧娟 曹妍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4期522-525,共4页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d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近期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9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d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近期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9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人参皂苷Rd注射液治疗,疗程2周。观察2组治疗后近期疗效及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及血小板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mRS≤1分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NIHSS评分、FMA评分、PAdT、PAgT、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阳性率、血小板膜糖蛋白CD63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FMA评分均显著增加,NIHSS评分、PAdT、PAgT、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阳性率、血小板膜糖蛋白CD63阳性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皂苷Rd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功能,进而抑制血栓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d注射液 注射用阿替普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疗效
下载PDF
甲氨蝶呤、艾拉莫德联合物理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RF、ESR、CRP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17
16
作者 徐建萍 郭粉娥 +5 位作者 岳晓琳 王佩 周红敏 李俊芳 王卫远 刘曦 《中国医药导刊》 2017年第10期1026-1030,共5页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艾拉莫德联合物理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化列表将患者随...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艾拉莫德联合物理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1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随机化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5例,选用甲氨蝶呤、艾拉莫德治疗对照组患者,试验组给予甲氨蝶呤、艾拉莫德联合物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指标及治疗3个月的经济费用。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关节疼痛指数和关节肿胀指数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RF、CRP和ES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2组患者的经济费用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氨蝶呤、艾拉莫德联合物理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有效降低患者的RF、CRP和ESR,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指数和关节肿胀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 艾拉莫德 类风湿关节炎
下载PDF
人参皂苷Rd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相关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运平 段海丽 +5 位作者 吕学海 叶秋桠 郭志娟 胡芳 王慧娟 曹妍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2期268-271,共4页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d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9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治疗组在对照...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d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9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人参皂苷Rd注射液治疗,疗程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评分、嗜睡量表(ESS)评分。采用颅脑CT扫描仪计算缺血面积,并检测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等脑血流灌注指标。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S100B水平。结果2组治疗前MMSE评分、Mo CA评分、ESS评分、缺血面积、CBV、CBF及血清SOD、MDA、BNDF、S100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MMSE评分、Mo CA评分及血清SOD、BNDF均显著增加,ESS评分及血清MDA、S100B均显著降低,缺血面积均显著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皂苷Rd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显著缩小脑梗死面积,改善脑血流灌注状态,并提高患者认知功能,机制与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d注射液 注射用阿替普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认知功能 细胞因子
下载PDF
人参皂苷Rd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对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炎性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运平 段海丽 +5 位作者 吕学海 叶秋桠 郭志娟 胡芳 王慧娟 曹妍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3期423-426,共4页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d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炎性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90例。对照组在常...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d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炎性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9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人参皂苷Rd注射液治疗,疗程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NF-κB表达。结果2组治疗前TC、TG、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血清CRP、TNF-α、ET-1、NO及PBMC NF-κB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TC、TG、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血清CRP、TNF-α、ET-1及PBMC NF-κB表达均显著降低,NO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皂苷Rd注射液联合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显著降低血脂,抑制炎性反应,并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d注射液 注射用阿替普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液流变学 炎性反应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Bobath技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患者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及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9
作者 吕学海 刘运平 +6 位作者 叶秋桠 郭志娟 宣慧 赵聪慧 王晓莹 吕莹 张丽萍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10期1505-1508,共4页
目的研究Bobath技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患者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及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4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Bobath技术联... 目的研究Bobath技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患者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及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4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Bobath技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肌痉挛改善情况、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定量表)改善情况及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偏瘫下肢H波最大波幅(Hmax)和M波最大波幅(Mmax),并计算二者比值]。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肌痉挛改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运动功能FMA评分上肢、下肢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Hmax、Mmax、H/Mmax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Bobath技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有效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其可能的机制为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BATH技术 痉挛性偏瘫 肌电生物反馈
下载PDF
藏红花素对糖尿病所致睾丸组织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立哲 王振贤 马晓伟 《天津中医药》 CAS 2019年第5期491-494,共4页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Crocin)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睾丸组织并发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100只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藏红花素25 mg/(kg·d)、50 mg/(kg·d)、100 mg/(kg·d)组,每组20只,灌胃给... [目的]研究藏红花素(Crocin)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睾丸组织并发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100只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藏红花素25 mg/(kg·d)、50 mg/(kg·d)、100 mg/(kg·d)组,每组20只,灌胃给药,疗程12周;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连续3 d腹腔注射30 mg/(kg·d)的方法制备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测定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和糖化血红蛋白(GHb)水平,称量大鼠体质量、睾丸质量后计算睾丸指数,测定血清睾酮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对睾丸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睾丸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末端脱氧核苷酰基转移酶介导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睾丸组织细胞凋亡状况。[结果]经藏红花素50~100 mg/(kg·d)治疗12周,2型糖尿病大鼠FBG显著降低、FINS显著升高、GHb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体质量、睾丸指数和血清睾酮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经藏红花素治疗12周,糖尿病大鼠睾丸组织曲细精管萎缩、生精细胞脱落、生精细胞数量减少等病理学改变以及细胞核固缩、染色质块状浓集、线粒体减少等超微结构改变均明显改善;睾丸组织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凋亡指数(AI)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藏红花素能够有效抑制糖尿病大鼠睾丸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红花素 糖尿病 睾丸 并发症 睾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