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CA循环管理法对放射影像检查护理安全的改善作用分析
1
作者 郭俊丽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6期0211-0214,共4页
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对放射影像检查护理安全的改善作用。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了2023年1月至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放射影像检查的8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检查时间,将他们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采用PDCA(... 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对放射影像检查护理安全的改善作用。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了2023年1月至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放射影像检查的8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检查时间,将他们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采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循环管理法进行护理。研究旨在比较两组患者在护理质量和心理状态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观察组在安全防护、基础干预、安全管理、健康教育评分为91.54±0.12、90.43±0.45、91.65±0.75、90.87±0.41,优于对照组86.76±0.43、80.65±0.53、81.87±0.87、76.75±0.81,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在放射影像检查的护理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方法有助于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改进护理安全管理体系,并有效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值得在未来的护理管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法 放射影像检查 护理安全 改善作用
原文传递
数字乳腺断层X射线成像联合血清CHAC1和RAI14在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中的价值分析
2
作者 姚利敏 黄建霞 +3 位作者 范红蕊 董静娟 杜文政 廉晓晓 《中国医学装备》 2025年第3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X射线成像联合血清谷胱甘肽特异性γ-谷氨酰环转移酶1(CHAC1)和维甲酸诱导蛋白14(RAI14)在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4年6月在邯郸市妇幼保健院就诊治疗的189例女性乳腺肿块患...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断层X射线成像联合血清谷胱甘肽特异性γ-谷氨酰环转移酶1(CHAC1)和维甲酸诱导蛋白14(RAI14)在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4年6月在邯郸市妇幼保健院就诊治疗的189例女性乳腺肿块患者,根据病理活检结果将其分为良性肿块组(128例)和恶性肿块组(61例)。所有患者均行数字乳腺断层X射线成像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HAC1和RAI14水平。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肿块良恶性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HAC1和RAI14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价值,采用Kappa检验评估各诊断方法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189例乳腺肿块患者经数字乳腺断层X射线成像检测检出恶性肿块56例,良性133例,误诊13例,漏诊18例,与病理检测结果中度一致(Kappa=0.617,P<0.05)。与良性肿块组比较,恶性肿块组的血清CHAC1、RAI14水平均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49、12.512,P<0.05)。患者年龄、绝经时间、CHAC1及RAI14均为影响乳腺肿块良恶性的危险因素(OR=1.368、1.305、1.897、1.995,P<0.05)。CHAC1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6(95%CI:0.753~0.868),灵敏度为70.49%,特异度为89.06%;RAI14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AUC为0.838(95%CI:0.778~0.888),灵敏度为68.85%,特异度为89.84%。数字乳腺断层X射线成像、血清CHAC1和RAI14三者联合检出恶性肿块74例,良性肿块115例,误诊15例,漏诊2例,与病理检测结果一致性极高(Kappa=0.805,P<0.001)。数字乳腺断层X射线成像联合血清CHAC1、RAI14三者联合的灵敏度(96.72%)、阴性预测值(98.26%)以及准确率(91.01%)显著高于数字乳腺断层X射线成像,血清CHAC1和RAI14各单独预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5.310、16.623、15.310、11.690、12.402、11.572、5.276、5.276、4.677,P<0.05)。结论:血清CHAC1和RAI14在乳腺恶性肿块中水平增加,数字乳腺断层X射线联合血清CHAC1、RAI14对乳腺肿块良恶性具有一定鉴别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乳腺断层X射线成像 谷胱甘肽特异性γ-谷氨酰环转移酶1(CHAC1) 维甲酸诱导蛋白14(RAI14) 乳腺肿块鉴别
下载PDF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王焕珍 刘玉海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9期0138-0141,共4页
研究旨在评价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当患者存在门静脉癌栓时,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射频消融(RFA)的疗效。方法 从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选取本院收治的100名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一组作... 研究旨在评价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当患者存在门静脉癌栓时,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射频消融(RFA)的疗效。方法 从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选取本院收治的100名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一组作为对照组接受标准治疗,另一组作为实验组接受TACE和RFA的联合治疗。研究对两组患者进行三年的观察,期间比较了他们治疗后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变化,以及肿瘤在影像学上的改变。结果 观察组在肿瘤、门脉癌栓坏死和缩小等指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1)。手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AFP水平恢复正常(P<0.01)。此外,术后1年、2年和3年,观察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于原发性肝癌伴有门脉癌栓的患者,使用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可显著改善肿瘤的疗效,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门静脉癌栓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射频消融
原文传递
门静脉癌栓微波及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分析
4
作者 王焕珍 刘玉海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0期0017-0020,共4页
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对肝癌门脉癌栓的疗效。方法 对16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治疗组80例行肝动脉插管化学栓塞(TACE)加微波射频消融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探索该术式的合理规范化操作步骤,... 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对肝癌门脉癌栓的疗效。方法 对16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癌栓的病人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治疗组80例行肝动脉插管化学栓塞(TACE)加微波射频消融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探索该术式的合理规范化操作步骤,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3个月后行肝脏强化MRI检查,5例(6.2%)静脉栓塞完全消失,14例(17.5%)缩小,43例(53.8%)稳定,18例(22.5%)发生进展。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门脉癌栓进展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肝癌栓塞治疗肝内段门脉癌栓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肝癌 门静脉癌栓
原文传递
经皮瘤体内无水乙醇注射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较大肝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玉海 王静 +2 位作者 王焕珍 高世海 王强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0期120-122,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瘤体内无水乙醇注射(PEI)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较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较大肝癌(直径5-10 c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和静脉镇痛,对照组患者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RFA,观察组患者... 目的探讨经皮瘤体内无水乙醇注射(PEI)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较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较大肝癌(直径5-10 c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和静脉镇痛,对照组患者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RFA,观察组患者行PEI联合RFA。统计两组患者肿瘤坏死率,复发率和治疗6、12、18、24个月后的存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肿瘤完全坏死41例(77.36%),部分坏死12例(22.64%),对照组患者肿瘤完全坏死39例(73.58%),部分坏死14例(26.4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9.43%,对照组为13.2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6、12、18、24个月后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有包膜的瘤灶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瘤体内PEI联合RFA治疗较大肝癌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降低复发率,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较大肝癌 经皮瘤体内无水乙醇注射 射频消融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探讨
6
作者 刘玉海 王焕珍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10期47-50,共4页
研究肝射频消融术(RF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PHC)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 PHC伴PVTT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研究组的治疗方式:给予射频消融术联合肝... 研究肝射频消融术(RF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PHC)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 PHC伴PVTT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研究组的治疗方式:给予射频消融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照组的治疗方式:给予TACE治疗。比较术后两组患者各项情况,随访时间为3年。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更高。研究组术后肝功能降低效果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恶心、呕吐、发烧等不良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生存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A 联合 TACE 治疗PHC伴PVTT患者后,比单治疗方案更优、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肝动脉化疗栓塞 原发性肝癌 门静脉癌栓
原文传递
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L-37、VEGFA、TGF-β1的表达及其与T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童琳琳 王立华 +2 位作者 方芳 许彬 郑素华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31-1136,共6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7(interleukin-37,IL-3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与T细胞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于2020年1月—2022年4月收治的45例ITP患儿为ITP组,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并比较ITP组患儿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儿童的IL-37、VEGFA、TGF-β1 mRNA水平,以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 cell,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 17,Th17)的水平差异,分析IL-37、VEGFA、TGF-β1 mRNA水平与Treg、Th17及Treg/Th17的相关性。结果ITP组患儿治疗前后IL-37 mRNA及Th17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VEGFA、TGF-β1 mRNA及Treg、Treg/Th17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ITP组患儿IL-37 mRNA、Th17水平下降,VEGFA、TGF-β1 mRNA及Treg、Treg/Th17水平上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TP组患儿治疗前后IL-37 mRNA、TGF-β1 mRNA水平与Treg、Treg/Th17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Th17呈显著正相关(P<0.05);治疗前后VEGFA mRNA水平与Treg、Treg/Th17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h17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IL-37、VEGFA、TGF-β1在儿童ITP中存在异常表达,且与Treg/Th17比例失衡有明显关系,推测IL-37、VEGFA、TGF-β1等细胞因子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或可成为治疗儿童ITP的重要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白细胞介素-3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转化生长因子-β1 T细胞 儿童
下载PDF
肝硬化结节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李广丽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5期87-90,共4页
探讨CT和MRI对肝硬化结节的诊断意义。方法 本研究以2019年5月-2022年11月间在本院就诊的54名肝硬化结节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 CT及 MRI相结合的 CT及 MRI对肝硬化结节的诊断准确率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和漏诊率上, CT... 探讨CT和MRI对肝硬化结节的诊断意义。方法 本研究以2019年5月-2022年11月间在本院就诊的54名肝硬化结节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 CT及 MRI相结合的 CT及 MRI对肝硬化结节的诊断准确率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诊断准确率、误诊率和漏诊率上, CT和 MRI在诊断准确率、误诊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T和MRI对肝硬化结节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率,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点,临床上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合适的检查方法,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通过 CT+ MRI进行检查,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检查结果,从而为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提供科学、准确的影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CT MRI 精确度 误诊 漏诊 临床诊断的价值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与上腹部增强CT检查对肝血管瘤患者的诊断效能对比分析
9
作者 李广丽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4期49-52,共4页
比较两种方法在肝脏血管瘤(HH)中的应用。方法 对200例 HH病人进行了 CEUS及上腹部 CT扫描。以手术和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对不同直径(4 cm,<4 cm) HH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结果 CEUS对 HH的诊断率为95.0%, CT与 HH的正确性分别为88.0%... 比较两种方法在肝脏血管瘤(HH)中的应用。方法 对200例 HH病人进行了 CEUS及上腹部 CT扫描。以手术和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对不同直径(4 cm,<4 cm) HH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结果 CEUS对 HH的诊断率为95.0%, CT与 HH的正确性分别为88.0%,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方法检测直径大于4 cm HH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P>0.05);CEUS对4 cm HH的诊断率为94.8%,较增强 CT的82.8%高,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T、 CEUS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方法。但 CEUS对直径较小的病变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故加强 CT与 CEUS相结合,可有效地提高 HH的诊断准确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上腹部增强 CT 肝脏血管瘤 诊断效率
原文传递
RDW-SD、RPR和RLR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秀香 霍明思 +5 位作者 李雪 刘金艳 李广丽 叶迎宾 吕广波 党殿杰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209-213,共5页
目的分析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RDW-SD与血小板比值(RPR)、RDW-SD与淋巴细胞比值(RLR)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68例PBC肝硬化患者的血常规指标... 目的分析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RDW-SD与血小板比值(RPR)、RDW-SD与淋巴细胞比值(RLR)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68例PBC肝硬化患者的血常规指标,根据诊断标准分为代偿期(n=36)和失代偿期(n=32)。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 mL,检测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RDW-SD、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淋巴细胞绝对值(L#)、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等,计算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RPR、RLR。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BC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指标对PBC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诊断价值。结果PBC肝硬化代偿组和失代偿组的年龄、RBC、Hb、HCT、RDW-SD、L#、PLT、RPR、R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87,95%CI:1.015~1.165,P<0.05)、RDW-SD(OR=1.144,95%CI:1.030~1.270,P<0.05)及RLR(OR=1.041,95%CI:1.007~1.075,P<0.05)是PBC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进展为失代偿期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RDW-SD、RPR和RLR单独诊断PBC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6、0.778和0.79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年龄要素,定期监测RDW-SD、RPR和RLR,对PBC肝硬化代偿期向失代偿期的发展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 血小板 淋巴细胞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下载PDF
CT检查对甲状腺良恶性钙化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11
作者 李广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01-0004,共4页
探究分析CT检查对甲状腺良恶性钙化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以回顾性分析为主,历时为半年,研究时间为从2022年1月到2022年6月,本研究对50例甲状腺钙化结节患者的CT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探讨甲状腺良性和恶性钙化结节的差异。比... 探究分析CT检查对甲状腺良恶性钙化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以回顾性分析为主,历时为半年,研究时间为从2022年1月到2022年6月,本研究对50例甲状腺钙化结节患者的CT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探讨甲状腺良性和恶性钙化结节的差异。比较了形态不规则、囊实性、密度模糊、边界模糊、包膜存在与否、钙化以及转移至远处等特征。结果 在28例甲状腺良性结节中,形态不规律、囊实性、密度模糊、边界模糊和钙化的特征均高于22例甲状腺恶性结节。同时,甲状腺良性单发结节的无包膜和未发生远处转移也低于甲状腺恶性单发结节(P<0.05)。结论 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钙化结节时,通过CT检查对甲状腺结节的形态,边界,密度,和包膜等特征来进行比较,具有可比较性,意义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检查 甲状腺 良恶性 钙化结节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