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1
作者 王倩 彭晓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25年第1期139-143,共5页
目的探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5月至2024年1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溶栓组与替罗非班组,倾向性匹配排除基线资料,两组各105例。溶栓组给予阿替普酶... 目的探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5月至2024年1月邯郸市第一医院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溶栓组与替罗非班组,倾向性匹配排除基线资料,两组各105例。溶栓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替罗非班组在静脉溶栓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治疗时间持续2周。对比溶栓组与替罗非班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脑血流指标[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ean flow velocity,Vm)、收缩期血流峰值(peak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期血流峰值(peak diastolic velocity,Vd)]、血清相关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氧化应激因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 dedismutase,SOD)]药物不良反应及出血转化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总疗效96.19%(101/105)高于溶栓组88.57%(93/105)(χ^(2)=4.330,P=0.037);治疗后,替罗非班组与溶栓组NIHSS下降[分别为(7.63±1.10)分、(8.71±1.20)分],Barthel指数上升[分别为(73.92±6.58)分、(68.54±6.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替罗非班组NIHSS低于溶栓组,Barthel指数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替罗非班组与溶栓组FIB下降[分别为(2.79±0.52)g·L^(-1)、(3.45±0.62)g·L^(-1)],PT上升[分别为(15.59±3.01)s、(13.89±2.9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替罗非班组FIB低于溶栓组,PT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替罗非班组与溶栓组Vm、Vs、Vd上升[分别为(55.65±7.52)cm·s^(-1)、(51.36±6.98)cm·s^(-1),(87.52±8.44)cm·s^(-1)、(82.65±8.14)cm·s^(-1),(29.65±5.87)cm·s^(-1)、(25.61±6.21)cm·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替罗非班组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替罗非班组与溶栓组IGF-1、BDNF、VEGF上升[分别为(145.95±24.10)μg·L^(-1)、(134.37±22.21)μg·L^(-1),(9.21±1.51)μg·L^(-1)、(7.89±1.36)μg·L^(-1)、(74.52±6.30)μg·L^(-1)、(71.26±5.27)μ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替罗非班组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替罗非班组与溶栓组MDA下降[分别为(5.21±0.78)mmol·L^(-1)、(6.55±0.82)mmol·L^(-1),(125.52±20.11)U·mL^(-1)、(106.83±16.84)U·mL^(-1)],GSHPx、SOD上升[分别为(71.35±4.36)μmol·L^(-1),(64.93±5.04)μmol·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替罗非班组MDA低于溶栓组(P<0.05),GSH-Px、SOD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替罗非班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10/105),溶栓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6/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2,P=0.398)。替罗非班组出血转化率为8.57%(9/105),溶栓组药物出血转化率为5.71%(6/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6,P=0.421)。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替罗非班可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提高神经功能,改善血清指标,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替罗非班 阿替普酶 神经功能 溶栓治疗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参数对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凯 裴敏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0期1385-1388,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参数对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A组)及单纯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B组),同期选取在本院行体格检...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参数对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A组)及单纯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B组),同期选取在本院行体格检查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C组。3组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3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指标,包括窦性R-R间期平方根(rMSSD)、每5min时段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以及相邻R-R间期互差>50ms时心跳数占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利用一致性Kappa检验分析动态心电图检测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结果:A组SDNN、SDANN、rMSSD显著低于B组(P<0.05),且A组、B组各指标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组PNN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NN、SDANN、rMSSD单独检测以及三项联合预测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6、0.744、0.775、0.892。动态心电图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参数鉴别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卒中与单纯急性脑卒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3%、90.0%、89.2%、89.8%、88.5%,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83)。结论:动态心电图参数SDNN、SDANN、rMSSD可有效鉴别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卒中与单纯急性脑卒中,对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卒中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急性脑卒中 动态心电图 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血清Irisin,Nesfatin-1和YKL-40水平检测对临床病情评估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义沙 范阳阳 +2 位作者 李凯 陈红霞 田磊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152-15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鸢尾素(Irisin)、新饱食分子蛋白-1(Nesfatin-1)和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水平检测在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7年8月~2023年11月在邯郸市第一医院就诊的MS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临床分型分... 目的探讨血清鸢尾素(Irisin)、新饱食分子蛋白-1(Nesfatin-1)和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水平检测在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7年8月~2023年11月在邯郸市第一医院就诊的MS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临床分型分为缓解期组(n=115)和进展期组(n=45);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n=109)和重度组(n=51)。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risin,Nesfatin-1和YKL-40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MS患者血清Irisin,Nesfatin-1和YKL-40水平与扩展致残量表(EDS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S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Irisin,Nesfatin-1和YKL-40水平对于MS患者病情进展的评估价值。结果进展期组MS患者血清Irisin(8.25±2.17 ng/ml),Nesfatin-1(5.94±1.76 ng/ml)水平低于缓解期组(14.94±3.58ng/ml,9.92±2.15 ng/ml),YKL-40(42.98±10.89 ng/ml)水平高于缓解期组(22.78±7.95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09,11.048,12.956,均P<0.05)。重度组MS患者血清Irisin(8.86±2.21 ng/ml),Nesfatin-1(6.32±1.91ng/ml)水平低于轻度组(15.02±4.42 ng/ml,9.96±2.30 ng/ml),病程(5.84±1.65年)和YKL-40(37.28±10.15 ng/ml)水平高于轻度组(3.65±1.45年,24.34±7.62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407,9.823,8.514,8.971,均P<0.05)。MS患者血清Irisin,Nesfatin-1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r=-0.504,-0.517,均P<0.05),YKL-40与EDSS评分呈正相关(r=0.509,P<0.05)。Irisin(OR=0.724,95%CI:0.589~0.889)和Nesfatin-1(OR=0.813,95%CI:0.669~0.945)是MS患者病情进展的保护因素,YKL-40(OR=2.964,95%CI:1.795~4.894)是MS患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均P<0.05)。血清Irisin,Nesfatin-1和YKL-40水平评估MS患者病情进展的AUC分别为0.844,0.849和0.823,均低于三者联合预测的AUC(0.957)(Z=3.158,3.096,3.324,均P<0.05)。结论血清Irisin,Nesfatin-1和YKL-40检测水平可有效评估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症 鸢尾素 新饱食分子蛋白-1 甲壳质酶蛋白40
下载PDF
血清几丁质酶-3类蛋白-1、CC趋化因子受体2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范阳阳 李义沙 +2 位作者 李凯 陈红霞 田磊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6期51-53,6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几丁质酶-3类蛋白-1(CHI3L1)、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邯郸市第一医院就诊的AIS患者129例作为AIS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 目的探讨血清几丁质酶-3类蛋白-1(CHI3L1)、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邯郸市第一医院就诊的AIS患者129例作为AIS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63例、中度组39例和重度组27例,随访3个月后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分为预后良好组97例和预后不良组32例。另选取同期97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AIS组与对照组、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预后AIS患者血清CHI3L1、CCR2水平。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A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HI3L1、CCR2水平对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IS组血清CHI3L1、CCR2水平高于对照组(t=38.958、21.382,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血清CHI3L1、CCR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538、34.760,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中的CHI3L1、CCR2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t=6.226、8.694,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CHI3L1、CCR2水平均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493、2.593,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CHI3L1、CCR2及两者联合预测AIS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0.882、0.965,敏感度为70.10%、86.60%、87.63%,特异度为93.75%、90.62%、96.87%,两者联合预测优于血清CHI3L1、CCR2单独预测(Z=2.990、2.931,P<0.05)。结论AIS患者病情越严重血清CHI3L1、CCR2水平越高,两者均可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两者联合预测效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酶-3类蛋白-1 CC趋化因子受体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预后
下载PDF
血清ANGPTL3、FGF-2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5
作者 李义沙 范阳阳 +2 位作者 李凯 陈红霞 田磊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3期3532-353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102例ACI患者为ACI组,根据脑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和...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ANGPTL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该院收治的102例ACI患者为ACI组,根据脑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和大梗死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和重度损伤组,根据随访90 d后患者预后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另招募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ANGPTL3、FGF-23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NGPTL3、FGF-23对AC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ANGPTL3、FGF-23水平与NIHSS评分及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ANGPTL3、FGF-23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ACI组血清ANGPTL3、FGF-2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脑梗死体积将ACI患者分为小梗死组29例,中梗死组46例,大梗死组27例;大梗死组血清ANGPTL3、FGF-23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组、中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血清ANGPTL3、FGF-23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组(P<0.05)。根据NIHSS评分将ACI患者分为轻度损伤组41例,中度损伤组38例,重度损伤组23例;重度损伤组血清ANGPTL3、FGF-23水平显著高于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P<0.05),中度损伤组血清ANGPTL3、FGF-23水平高于轻度损伤组(P<0.05)。根据随访结果将ACI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68例,预后不良组34例;预后不良组血清ANGPTL3、FGF-23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NGPTL3、FGF-23单独及联合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5、0.856、0.923,灵敏度分别为70.59%、67.65%、88.24%,特异度分别为83.82%、91.18%、82.59%,且二者联合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AUC显著高于各项指标单独预测(ZANGPTL3=3.232,P<0.05;Z_(FGF)-23=2.216,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CI患者血清ANGPTL3、FGF-23水平与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及mR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ANGPTL3、FGF-23水平上升,且与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可有效预测ACI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病情严重程度 预后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癌性疲乏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谭雪敏 王卫 +1 位作者 张莉华 辛华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36期106-108,共3页
目的:探讨系统的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癌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间我院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9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乳腺癌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癌性疲... 目的:探讨系统的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癌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间我院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9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乳腺癌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癌性疲乏护理。应用Piper疲乏量表和生活质量问卷,分别在干预前、干预20 d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疲乏程度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的癌性疲乏及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癌性疲乏及生活质量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干预后生活质量的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性疲乏程度加重(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疲乏程度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癌性疲乏的程度,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疲乏 护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氢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8
7
作者 卢丽敏 武一平 +3 位作者 林杰 夏文静 王倩 智孔亮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7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2012-03—2014-05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2012-03—2014-05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治疗。2组患者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对比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观察组为90.48%,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能显著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患者预后情况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氯吡格雷 拜阿司匹林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联合瞬目反射在脑干梗死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闫明坤 林杰 +3 位作者 武一平 王智敏 夏文静 张忠波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10期1474-1475,共2页
目的评价体感诱发电位(BA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SEP)联合瞬目反射(BR)对脑干梗死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64例梗死患者,根据格拉斯哥Glasgow(GCS)评分,分为重症组(GCS≤8分)和非重症组(GCS〉8分)。根据CANT分级标准将脑干... 目的评价体感诱发电位(BA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SEP)联合瞬目反射(BR)对脑干梗死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64例梗死患者,根据格拉斯哥Glasgow(GCS)评分,分为重症组(GCS≤8分)和非重症组(GCS〉8分)。根据CANT分级标准将脑干BAEP及SEP分为I、II、III3级,将BR分为正常者和异常者,分别比较重症组与非重组诱发电位的表现,并比较不同级别诱发电位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重症组死亡患者所占比例42.86%,明显高于非重症组的19.44%。BAEP、SEP表现为Ⅲ级者死亡率分别为57.69%、58.82%,明显高于I、II、III级患者;BR异常者死亡率48.38%,明显高于BR正常者。结论BAEP、SEP、BR能评价脑干梗死患者的脑功能,并能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瞬目反射 脑干梗死 预后
下载PDF
9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夏文静 林杰 +3 位作者 薛斌 李凯 闫明坤 武一平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6期846-84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AIC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95例AICH患者的临床资料,先单因素分析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神经影像学检查19项指标与30d内死亡的关系,再对具有统计学意义和可能有临床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AIC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95例AICH患者的临床资料,先单因素分析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神经影像学检查19项指标与30d内死亡的关系,再对具有统计学意义和可能有临床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收缩压≥180mmHg(P=0.059)、体温≥39℃(P=0.000)、Glasgow评分≥7分(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P=0.032)是AICH患者30d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其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依次为5.628(0.936-33.854)、70.644(9.433-529.044)、0.012(0.001-0.175)、0.124(0.091-0.836)。结论收缩压≥180mmHg、体温≥39℃分别是AICH患者30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Glasgow评分≥7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 mmonl/L分别是其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预后 相关因素
下载PDF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曹志红 智孔亮 +2 位作者 卢丽敏 武一平 林杰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88-290,共3页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常规方法,观察组中患者以超选择性动脉溶...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常规方法,观察组中患者以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评分为(7.2±2.2)分,与对照组(14.4±2.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中患者满意率为95.5%,对照组中患者治疗满意率为7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以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方法进行治疗,可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听觉诱发电位及瞬目反射在评估针刺治疗中枢性眩晕中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闫明坤 黄刚 +4 位作者 夏文静 智孔亮 王倩 武一平 林杰 《四川中医》 2015年第12期185-187,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中枢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针刺在中枢性眩晕患者治疗中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的影响,探讨以听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作为针刺治疗中枢性眩晕疗效评估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收集中枢性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中枢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针刺在中枢性眩晕患者治疗中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的影响,探讨以听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作为针刺治疗中枢性眩晕疗效评估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收集中枢性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50例,针刺组50例。两组均采用统一的常规治疗,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的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图形各波潜伏期(PL)和波峰间潜伏期(IPL)变化;观察瞬目反射图形各波潜伏期、双侧潜伏期差值变化。结果:常规组与针刺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EP异常率方面,治疗前针刺组与常规组BAEP异常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5),针刺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R异常率方面:常规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5),针刺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常规治疗和针刺配合常规治疗中枢性眩晕均有效,但采用针刺配合常规治疗效果更显著。常规治疗和针刺配合常规治疗均可以改善中枢性眩晕患者BAEP的I、III、V波PL和I^III、III^V、I^VIPL,可以改善BR各波潜伏期、双侧潜伏期差值,从而降低异常率,且针刺配合药物治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瞬目反射 针刺疗法 中枢性眩晕 电生理
原文传递
中药减轻脑膜炎治疗中副作用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薛斌 林杰 +2 位作者 张忠波 李凯 王智敏 《新中医》 CAS 2013年第7期20-21,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减轻脑膜炎治疗中副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两性霉素B保守治疗,观察组42例在两性霉素B保守治疗基础上按抗生素使用阶段予中药治疗,观察对比治疗前、治疗第1月后... 目的:观察中药减轻脑膜炎治疗中副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两性霉素B保守治疗,观察组42例在两性霉素B保守治疗基础上按抗生素使用阶段予中药治疗,观察对比治疗前、治疗第1月后、治疗第2月后患者的血液生化检验指标、血常规指标和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液生化指标中的谷丙转氨酶、肌酐、血尿素氮和血常规指标中的红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副作用发生率35.71%,低于对照组发生率88.89%(P<0.01)。结论:中药可以有效减轻脑膜炎治疗中的副作用,值得临床继续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中医疗法 副作用 两性霉素B
原文传递
动态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前庭系统中枢性眩晕患者预后的评估 被引量:1
13
作者 闫明坤 林杰 +3 位作者 武一平 王智敏 程辉 薛斌 《浙江临床医学》 2011年第3期305-306,共2页
临床上按病变的解剖部位将眩晕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前者又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耳蜗听觉传导通路直接或间接受损,是前庭系统性眩晕发病的主要原因,可由于听神经通路受炎症、缺血、肿瘤等多种原因... 临床上按病变的解剖部位将眩晕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前者又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和前庭中枢性眩晕。耳蜗听觉传导通路直接或间接受损,是前庭系统性眩晕发病的主要原因,可由于听神经通路受炎症、缺血、肿瘤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以及一些原因不明因素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系统性眩晕 前庭中枢性眩晕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动态观 前庭周围性眩晕 评估 预后 患者
下载PDF
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100例的疗效与护理体会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智敏 《中国药业》 CAS 2012年第23期82-83,共2页
目的评价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方法100例帕金森病患者口服给予多巴丝肼片,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并进行系统人性化的护理。结果治疗后帕金森病运动功能评分量表(MDRSPD)总评分有减少,其中震颤、强直、姿势各项评分均有好转,... 目的评价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方法100例帕金森病患者口服给予多巴丝肼片,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并进行系统人性化的护理。结果治疗后帕金森病运动功能评分量表(MDRSPD)总评分有减少,其中震颤、强直、姿势各项评分均有好转,"开"期潜伏期有缩短而持续时间也有延长(P<0.05);Hoehn-Yahr分级也下降(P<0.05);临床疗效为显效16例,好转30例,稍有好转37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83.00%。结论服用多巴丝肼后并配合恰当的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多巴丝肼 护理
下载PDF
多次被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胸段脊髓血管畸形1例
15
作者 薛斌 林杰 武一平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4期1280-1280,共1页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脊髓疾病 诊断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210例临床观察
16
作者 闫明坤 辛华栋 +3 位作者 薛斌 张忠波 林杰 武一平 《浙江临床医学》 2010年第6期623-624,共2页
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急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70%。急性脑梗死致死、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本科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较满意。现将一组病例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脑梗死 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方法 脑血管病 发病率 致残率
下载PDF
以发热、颈项强直起病的脊髓压迫综合征1例报告
17
作者 郭姗姗 陈红霞 +2 位作者 宋彦丽 武一平 林杰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21期3234-3235,共2页
压迫性脊髓病是一组椎骨或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脊髓受压综合征,其起病形式多为神经根症状、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自主神经症状。近期我院收治1例以发热伴颈项强直起病的脊髓压迫综合征患者.现总结如下并讨论。
关键词 脊髓压迫综合征 发热 颈项强直 肛周脓肿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的指标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凯 裴敏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78-80,共3页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及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和血管内膜厚度,并检测血脂、血小板、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变化,观察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颈动脉斑块有所缩...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及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和血管内膜厚度,并检测血脂、血小板、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变化,观察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颈动脉斑块有所缩小,且中内膜厚度变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CRP、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小板治疗前后对照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斑块与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血小板的水平相关;阿托伐他汀治疗能稳定、逆转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颈动脉斑块 临床指标
下载PDF
尼莫地平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塞240例临床观察
19
作者 闫明坤 武一平 +3 位作者 林杰 薛斌 张忠波 辛华栋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2010年第7期66-66,共1页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24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和前列地尔静点,疗程15天。结果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24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和前列地尔静点,疗程15天。结果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在血液流变学上,治疗组全血粘度和血沉下降的幅度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尼莫地平和前列第尔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塞效果较好,适于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塞 尼莫地平 前列地尔
下载PDF
BAEP与核磁共振在不同年龄组前庭系统性眩晕中的应用
20
作者 闫明坤 程辉 +5 位作者 王智敏 林杰 武一平 薛斌 张忠波 辛华栋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1年第2期110-110,共1页
目的:BAEP与核磁共振在不同年龄组前庭系统性眩晕中的应用。方法:①所有经临床症状+前庭功能试验诊断眩晕的病人,分为青、中、老年三组,观察在不同组中,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所占的比例。②所有病人进行BAEP及脑核磁检查,比较... 目的:BAEP与核磁共振在不同年龄组前庭系统性眩晕中的应用。方法:①所有经临床症状+前庭功能试验诊断眩晕的病人,分为青、中、老年三组,观察在不同组中,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所占的比例。②所有病人进行BAEP及脑核磁检查,比较在周围性眩晕中BAEP与脑核磁阳性率的差别。③比较在中枢性眩晕中BAEP与脑核磁阳性率的差别。结果:①三个年龄组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所占比例不同:青年组周围性眩晕占47.1%,中年组周围性眩晕占29.5%,老年组周围性眩晕占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中枢性眩晕所占比例9.7%,中年组中枢性眩晕所占比例增加26.3%,老年组中枢性眩晕所占比例增加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周围性眩晕中BAEP与脑核磁阳性率的比较:BAEP在诊断周围性眩晕患者中的阳性率为69.4%,脑核磁诊断周围性眩晕的阳性率为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中枢性眩晕患者中BAEP与脑核磁阳性率的比较;BAEP在诊断中枢性眩晕患者中的阳性率为64.6%,脑核磁诊断中枢性眩晕的阳性率为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EP与核磁共振在不同年龄组前庭系统性眩晕中的诊断价值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系统性眩晕 年龄BAEP 核磁共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