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我意识哲学的界限与哲学的出路——简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动因及体系原则 被引量:7
1
作者 潘中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16,共7页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动因在于:通过研究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差别,指出自我意识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它的概念内涵、特点和必然结果,以此为基础明确自我意识哲学的界限,为哲学的未来发展寻找出路。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动因在于:通过研究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差别,指出自我意识哲学产生的必然性,它的概念内涵、特点和必然结果,以此为基础明确自我意识哲学的界限,为哲学的未来发展寻找出路。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哲学的二重性必然导致的就是道德哲学和披着宗教神话外衣的实证哲学。根据哲学发展的辩证法,哲学的出路就在于扬弃自我意识哲学,依据时代精神提供的世界的本质概念,通过理论批判推动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因此,马克思这里的体系原则并不是黑格尔哲学的原则,亦非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而是以自我意识哲学为主导、合理地吸收黑格尔整体哲学原则的新的启蒙主义哲学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博士论文》 自我意识哲学 界限 启蒙主义
下载PDF
从帛《易》“子曰”看孔子晚年的哲学思想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士孝 刘怀惠 《周易研究》 1998年第1期50-59,79,共11页
关键词 孔子 《易传》 《易》 性与天道 通行本 《论语》 《周易》 子曰 哲学思想 阴阳变化
下载PDF
“新文化”语境下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困境及其重建可能——兼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价值与限度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永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共9页
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困境表现为由于中西分属不同的文明系统,因此注重逻辑分析的论证方法不可用于注重了悟、体验、践行的中国传统。此种方法论困境的产生以"异质他者"作为理解中西文明的理论预设,这是一种前提谬误,... 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困境表现为由于中西分属不同的文明系统,因此注重逻辑分析的论证方法不可用于注重了悟、体验、践行的中国传统。此种方法论困境的产生以"异质他者"作为理解中西文明的理论预设,这是一种前提谬误,"异质他者"的预设不合法。此种方法论困境主要体现在冯友兰所开创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典范"系统下。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学界较为认可的看法是胡适为"开山"而冯友兰为"典范",然而两种评价是基于不同的标准得出的,从哲学界定以及方法论角度看,胡冯不是承继关系,而是为中国哲学研究开辟了两种不同的路数。对于中国哲学未来研究而言,我们需要重估胡适所尝试开创的出路。具体而言:研究侧重上要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某种学说为标准,思维方式上要开放自我主体性、自觉培育理性思维方法,文化比较上要自觉分清不同的问题域,方法运用上要依据问题域选择对应的方法并明了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方法论 问题域 胡适 冯友兰
下载PDF
庄子哲学生存观与生态观的二重合一 被引量:2
4
作者 史鸿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4-16,共3页
庄子精神的本质是拒斥对社会现实的价值介入并在这种拒斥中走向自然的永恒存在.因此,庄子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生存观与生态观的二重合一,这种二重合一主要体现在:用大生态观言说人类的自由本性;这种大生态观的实质是对人类精神生态的保... 庄子精神的本质是拒斥对社会现实的价值介入并在这种拒斥中走向自然的永恒存在.因此,庄子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生存观与生态观的二重合一,这种二重合一主要体现在:用大生态观言说人类的自由本性;这种大生态观的实质是对人类精神生态的保护与开掘;庄子哲学生存观与生态观的二重合一突出体现在《庄子》一书的叙事方式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哲学 生存观 生态观 二重合一
下载PDF
社会发展的哲学理性与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纪德尚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3-47,共5页
社会发展的哲学理性与方法纪德尚(郑州大学哲学系)社会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哲学上探讨社会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研究中最基础并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它起始于对发展本身的看法,终结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什么... 社会发展的哲学理性与方法纪德尚(郑州大学哲学系)社会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哲学上探讨社会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研究中最基础并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它起始于对发展本身的看法,终结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什么观点出发去看待社会发展,以什么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问题 社会发展观 哲学理性 新发展观 人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 时代精神 人的发展 价值取向 以人为中心
下载PDF
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过时了吗?──与朱宝信先生商榷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怀惠 《现代哲学》 1999年第3期82-87,共6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 实践唯物主义 思维和存在 现代唯物主义 恩格斯 实践本体论 辩证唯物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心主义
下载PDF
“哲学就是认识论”不对吗?──与朱宝信同志商榷
7
作者 刘怀惠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8-44,共7页
“哲学就是认识论”不对吗?──与朱宝信同志商榷刘怀惠朱宝信同志的文章《哲学并不仅仅是认识论》(《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中,对认识论提出了狭义认识论与广义认识论的区分,认为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的提法,既不符合... “哲学就是认识论”不对吗?──与朱宝信同志商榷刘怀惠朱宝信同志的文章《哲学并不仅仅是认识论》(《晋阳学刊》1994年第3期)中,对认识论提出了狭义认识论与广义认识论的区分,认为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的提法,既不符合狭义认识论,又不符合广义认识论,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论 毛泽东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 本体论 德国古典哲学 恩格斯 思维和存在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下载PDF
论传统教育思想中“德性”与“学问”观念之现代演进——以蔡元培先生之大学教育理念为例
8
作者 张永超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0期110-114,共5页
以儒家为主干之传统教育思想具体表现为"尊德性"和"道问学",前者主要是指"发乎本心"、对性善的发挥与坚守,具体表现便是孝悌之道,由此推广开来便是仁民爱物的实现;后者虽然与向内反省之"尊德性"... 以儒家为主干之传统教育思想具体表现为"尊德性"和"道问学",前者主要是指"发乎本心"、对性善的发挥与坚守,具体表现便是孝悌之道,由此推广开来便是仁民爱物的实现;后者虽然与向内反省之"尊德性"不同而表现为"格物穷理",但这只是对本心的穷理、对性善的探究、对诚敬的融会,可谓修养学问的他种途径。对于师德楷模的种种说法只是传统"圣人理想"的现代演化。近现代以来,传统思想遭遇了前所未有之重创与反省,其具体出路在于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为学问而学问"的态度,德性要体现于德行中,公私德分明并尊重私德,研究高深学问为大学之根本宗旨,探究学理并引导学生生发对学问之兴趣进而培养学问人格,为首要之师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学问 蔡元培 大学教育
下载PDF
哲学的基本问题过时了吗?——与雷永生同志商榷
9
作者 刘怀惠 《人文杂志》 1987年第3期17-18,共2页
《人文杂志》1986年第6期雷永生同志的文章《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演变》一文,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古代、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就是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 《人文杂志》1986年第6期雷永生同志的文章《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演变》一文,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古代、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就是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已经过时了。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并没有过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 论哲学 欧洲哲学史 认识论 列宁 巴门尼德
下载PDF
唯物史观理论形成与构成中的哲学因素
10
作者 潘中伟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4期62-69,2,共8页
唯物史观被马克思恩格斯指认为"真正的实证科学"。但是,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形成和构成中,哲学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替代的。唯物史观阐述现实的起点是经过唯物主义中介后的"我思",因而其作为起点的必然性和确定性得... 唯物史观被马克思恩格斯指认为"真正的实证科学"。但是,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形成和构成中,哲学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替代的。唯物史观阐述现实的起点是经过唯物主义中介后的"我思",因而其作为起点的必然性和确定性得到了笛卡尔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的支持。黑格尔的辩证法为唯物史观提供了考察社会历史的方法和整理资料的概念框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提出了主观自由与客观自由和解的时代使命,这一使命也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解,并使之成为唯物史观考察的终极目标。反过来,此目标也赋予唯物史观以批判性。因此,唯物史观并不是对于社会历史现象的单纯经验总结、描述和抽象,而是基于哲学所形成的对于经验的人类社会历史及其产生过程的概念式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实证科学 哲学 实践 概念
下载PDF
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问题与方法——兼评胡军教授新著《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11
作者 张永超 《哲学分析》 2014年第5期183-189,共7页
引言:为何"中国哲学现代转型"成为问题?北京大学哲学系胡军教授新著《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1于2013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未名·观点丛书"之一出版,该书共分四个部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尝... 引言:为何"中国哲学现代转型"成为问题?北京大学哲学系胡军教授新著《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1于2013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未名·观点丛书"之一出版,该书共分四个部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尝试"、"中国哲学现代转型批判"以及"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建构理路及其辩护”,分别为该著作四章之标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转型 中国哲学 教授 胡军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哲学 哲学系 批判
下载PDF
论传统教育思想中“德性”与“学问”观念之现代演进——以蔡元培先生之大学教育理念为例
12
作者 张永超 《教育科学文摘》 2014年第6期39-41,共3页
“尊德性”与圣人理想1.“尊德性”与圣人理想相对于“礼”来说,孔子更重视“仁”,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篇”),可见礼并不指外在之物质甚或是礼仪形式,这正如乐并非指的是钟鼓器... “尊德性”与圣人理想1.“尊德性”与圣人理想相对于“礼”来说,孔子更重视“仁”,他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篇”),可见礼并不指外在之物质甚或是礼仪形式,这正如乐并非指的是钟鼓器物,他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礼必要以“仁”为根基,从礼仪之制定上而言,本乎人心,发乎人情;从礼仪之践行上而言,以必发自内心之真情实感为要,否则空留下礼仪之空壳与俗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思想 现代演进 “德性” 蔡元培 学问 “仁” 《论语》
下载PDF
张岱年哲学思想的实证精神
13
作者 史鸿文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6期186-188,共3页
张岱年对唯物论的坚定信仰贯穿其一生学术活动的始终。张岱年的唯物论思想蕴涵了许多具有实证精神的内容,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唯物论和实证方法是融洽的而不是排斥的。
关键词 张岱年 哲学思想 实证精神
下载PDF
推进创造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4
作者 杨雷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76-78,共3页
推进创造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杨雷(郑州大学哲学系,450000)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而学生的能力培养则是教育最终目的。面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大变革,尽快改变教育同社会和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现... 推进创造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杨雷(郑州大学哲学系,450000)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而学生的能力培养则是教育最终目的。面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社会大变革,尽快改变教育同社会和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现状,努力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教育 高校 创新能力 教育体制 改革
下载PDF
略评美国现代的一个哲学流派—普通语义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培基 张峰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99-103,共5页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语言问题愈来愈广泛地引起人们的注意,以语言的意义、作用及历史演变为研究对象的语义学盛行起来,哲学的任务被归结为语言分析,这成为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突出特征。语义学分支甚多,有研究语词的意义及其历史演...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语言问题愈来愈广泛地引起人们的注意,以语言的意义、作用及历史演变为研究对象的语义学盛行起来,哲学的任务被归结为语言分析,这成为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突出特征。语义学分支甚多,有研究语词的意义及其历史演变的语言学的语义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语义学 亚里士多德 形式化语言 突出特征 人类行为 历史演变 形式逻辑 积极意义 同一律 哲学流派
下载PDF
浅谈17世纪唯理论哲学的本体论——从哲学是时代精神之精华角度
16
作者 潘亚军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69-71,共3页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7世纪的唯理论哲学本体论也是它所处时代的产物,其在破和立的过程中体现哲学的思辨特质,彰显17世纪西方人类理性的自然科学精神。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实体 单子论
下载PDF
美育思想在美学课程中的运用及反思--以哲学专业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漫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8年第9期57-59,共3页
美育被列为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但仍然是薄弱环节。美育之难的关键在于美育思想与具体教学环节的脱节。笔者作为熟悉美育思想的哲学系教师,探索美育思想在哲学系美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并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程内外存在的问... 美育被列为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但仍然是薄弱环节。美育之难的关键在于美育思想与具体教学环节的脱节。笔者作为熟悉美育思想的哲学系教师,探索美育思想在哲学系美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并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程内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批判。美育之路虽难,却很重要,需要全民的努力,也需要各阶段、各学科教师的自觉和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美学课程 哲学专业
下载PDF
思维定势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怀惠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8-50,共3页
思维定势是思维运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它是思维由显著的变动诸如灵感、顿悟转向稳定、平和的一种态势。有的说,思维定势“指的是人们受已有知识、观念的影响,在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倾向性和心理准备”.又有的说思维定势是指人们解... 思维定势是思维运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它是思维由显著的变动诸如灵感、顿悟转向稳定、平和的一种态势。有的说,思维定势“指的是人们受已有知识、观念的影响,在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倾向性和心理准备”.又有的说思维定势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心理倾向”.这些对思维定势的解释,都是把思维定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进行考察的。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思维定势是一种思维认识的结构,一种思维的传统习惯。因此,我们对思维定势的考察,首先应该把它放在认识论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破思维定势 地位和作用 思维运动 人脑 思维认识 对思维 现代思维 负效应 认识的对象 耗散结构理论
下载PDF
审美之“无”:中国美学和艺术的“本无论”精神 被引量:3
19
作者 史鸿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08-112,共5页
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无”是一个涵义深广的概念。庄、禅美学具有极强的“本无论”色彩,它立足于对人生困境的超验性和本元性反思与解脱,并演绎到艺术之中,成为艺术境界和艺术创构的审美法则。“无”的艺术传达同时也表明,中国美... 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无”是一个涵义深广的概念。庄、禅美学具有极强的“本无论”色彩,它立足于对人生困境的超验性和本元性反思与解脱,并演绎到艺术之中,成为艺术境界和艺术创构的审美法则。“无”的艺术传达同时也表明,中国美学的“本无论”和“存有论”是辩证统一的。有人用西方现代心理学的“无意识”概念解释庄、禅之“无”影响下的“无意于佳乃佳”的审美法则,是对中国美学“本无论”精神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无' 中国美学 本无论 存有论
下载PDF
“人”与“物”关系的科学阐释与价值定向--马克思科学人本主义发展观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寇东亮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8-143,共6页
马克思的发展观是一种科学人本主义发展观,它扬弃了抽象人本主义发展观和单纯物本主义发展观,科学阐释了"人"与"物"的辩证关系,分析了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物役性"现象及其根源和消解路径。马克思科学人本... 马克思的发展观是一种科学人本主义发展观,它扬弃了抽象人本主义发展观和单纯物本主义发展观,科学阐释了"人"与"物"的辩证关系,分析了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物役性"现象及其根源和消解路径。马克思科学人本主义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科学人本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 科学人本主义 发展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