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
1
作者 轩小燕 《基础医学教育》 2024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起源于1928年河南中山大学细菌学馆,1992年增设医学免疫学课程,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2000年更名为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
关键词 河南医科大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基础医学院 郑州大学 免疫学课程 河南中山大学 教研室 细菌学
下载PDF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与健康融合教育的实践意义
2
作者 龚光明 秦洁 +4 位作者 轩小燕 潘卫东 郑怀信 王鹏 刘萍萍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1期1356-1358,共3页
研究表明微信公众平台能显著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通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与健康融合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将课程思政与校园健康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以提高医学生的健康、人文素养和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微信... 研究表明微信公众平台能显著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通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与健康融合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将课程思政与校园健康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以提高医学生的健康、人文素养和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校园思政、健康与课程融合教育创新模式,对完善课程思政与健康的融合、协同式教育的长效机制,形成人人都积极参与建设“健康中国”的校园和社会合力,共同促进新时代医学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等都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思政 健康教育 融合教育 微信公众平台 传染病
下载PDF
基础医学专业立体化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培养体系构建 被引量:5
3
作者 秦付军 臧文巧 +1 位作者 李敏 唐悦 《基础医学教育》 2022年第2期96-99,共4页
实验教学是培养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将传统与虚拟实验结合的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设计有机融为一体,通过基本能力的叠加,构建全方位、... 实验教学是培养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将传统与虚拟实验结合的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设计有机融为一体,通过基本能力的叠加,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基础医学拔尖人才专业平台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将文献阅读融入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研究与探索
4
作者 臧文巧 韩江峰 +5 位作者 吕佳雯 冯龙 轩小燕 唐悦 王娜 李敏 《基础医学教育》 2025年第1期28-32,共5页
科研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医学生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和方法论,使其具备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将文献阅读融入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是提高医学生科研素养的有效方法,对于医学生掌握免疫学最新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熟悉和了解免疫学前沿进... 科研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医学生培养科学研究的思维能力和方法论,使其具备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将文献阅读融入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是提高医学生科研素养的有效方法,对于医学生掌握免疫学最新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熟悉和了解免疫学前沿进展和发展趋势起着重要作用。课题组在对郑州大学医学生文献阅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后,进行了将文献阅读融入教学的改革探索,并进行了教学改革效果评价,以期提高该校医学生的科研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 教学改革 文献阅读 科研素养 学习兴趣
下载PDF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轩小燕 许会沙 +2 位作者 王雷婕 郑怀信 杨璇 《基础医学教育》 2024年第7期549-552,共4页
医学免疫学是所有医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当前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在新医科背景下,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积极推进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探索和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理论课教学,虚实结合实验教学等方式、方法,... 医学免疫学是所有医学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当前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在新医科背景下,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积极推进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探索和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理论课教学,虚实结合实验教学等方式、方法,克服了传统教学填鸭式授课的弊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也为医学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 教学改革 混合式教学 虚拟实验 新医科
下载PDF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许会沙 王雷婕 +1 位作者 杨璇 轩小燕 《基础医学教育》 2024年第8期652-654,共3页
在新医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下,文章针对现如今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实验课教学内容陈旧,与临床脱节,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思维等问题,通过更新经典实验,开展综合实验,引入虚拟实验,融入思政元素等方法对郑州大学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进行改... 在新医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下,文章针对现如今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实验课教学内容陈旧,与临床脱节,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思维等问题,通过更新经典实验,开展综合实验,引入虚拟实验,融入思政元素等方法对郑州大学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进行改革,创建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实现早临床的学习平台。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不仅符合该校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满足了临床对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 实验教学 课程改革 虚拟实验 综合性实验
下载PDF
河南某高校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本科生艾滋病防控知识知晓的比较
7
作者 夏雨轩 茹冠绮 +1 位作者 纪翛然 杨璇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7期1157-1161,共5页
目的调查和比较河南某高校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本科生对于艾滋病防控知识的知晓情况,为艾滋病知识的校园宣传及医学生防艾职责的强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调查的形式,对河南某高校197名医学专业和304名非医学专业学生进行... 目的调查和比较河南某高校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本科生对于艾滋病防控知识的知晓情况,为艾滋病知识的校园宣传及医学生防艾职责的强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调查的形式,对河南某高校197名医学专业和304名非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涵盖艾滋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致病机制等方面的知识。结果对于艾滋病基本常识,如艾滋病的病原体、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传播途径等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学生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日常接触(如握手、共餐、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常识医学专业学生知晓程度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医学专业学生更愿意给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支持和帮助(P<0.05)。对于艾滋病相关专业知识医学专业学生知晓程度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专业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较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非医学专业学生的艾滋病防控知识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知识 问卷调查 医学生 非医学生
下载PDF
特殊背景下线上混合式教学在医学免疫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鹏 郑怀信 +2 位作者 刘萍萍 李倩如 轩小燕 《办公自动化》 2020年第22期42-44,共3页
2020年初,由于特殊的原因致使全国大、中和小学全面延迟开学,教育部发起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倡导。在这种新的特殊形式下,为了保证和提高医学免疫学线上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在这种特殊时期也可以很好的通过线... 2020年初,由于特殊的原因致使全国大、中和小学全面延迟开学,教育部发起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倡导。在这种新的特殊形式下,为了保证和提高医学免疫学线上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在这种特殊时期也可以很好的通过线上课堂学好本门专业课程,本教学团队初步进行了医学免疫学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背景 线上混合式教学 医学免疫学
下载PDF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在医学免疫学中的应用
9
作者 杨璇 轩小燕 +2 位作者 臧文巧 李倩如 雷宁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2年第3期240-242,共3页
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它结合了线上教学和面对面教学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基于SPOC医学免疫学混合式教学实践,探讨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并对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思考,从而推动医学免疫学... 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它结合了线上教学和面对面教学的优势,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基于SPOC医学免疫学混合式教学实践,探讨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方法和途径,并对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思考,从而推动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随着近年来免疫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医学免疫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C 混合式教学 医学免疫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嵌合RNA的形成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晨 秦付军 唐悦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39-848,共10页
传统观念认为,嵌合RNA只是由染色体重排导致的基因融合,且融合基因及其产物(RNA和蛋白质)曾被认为是癌症的独有特征。然而,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工具的开发,通过对RNA-Seq数据库分析,越来越多的嵌合RNA被分离和鉴定出来... 传统观念认为,嵌合RNA只是由染色体重排导致的基因融合,且融合基因及其产物(RNA和蛋白质)曾被认为是癌症的独有特征。然而,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工具的开发,通过对RNA-Seq数据库分析,越来越多的嵌合RNA被分离和鉴定出来。近年的研究表明,嵌合RNA并不是癌症所特有的现象,它广泛存在于人类多种正常组织和细胞中。除了染色体重排之外,嵌合RNA还有多种不同的分子形成机制,包括相邻基因的顺式剪接和反式剪接等。未发生染色体改变的嵌合RNA在转录水平上受到调控,从而呈现出独特的调控模式,其失调可能影响细胞分化并诱导肿瘤的发生。此外,嵌合RNA还发挥特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影响正常细胞生长和迁移能力,调控细胞周期及凋亡。通过影响染色体重排从而诱导基因组畸变,亦可作为潜在的竞争性内源RNA,以及影响干细胞的分化等。了解嵌合RNA在组织和细胞发育不同阶段的特异性表达,将有助于发掘潜在的临床诊疗生物标志物。深入且准确地对嵌合RNA的组织学图谱进行研究,可能实现从崭新的视角对特定细胞类型进行嵌合RNA治疗。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表明,嵌合RNA广泛存在于癌症和正常组织中,且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表达水平和模式也是高等动物拓展基因组功能的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重排 嵌合RNA 顺式剪接 反式剪接 相邻基因顺式剪接
原文传递
MAD2L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免疫浸润关系的研究
11
作者 刘萌萌 李付广 《临床研究》 2024年第5期5-9,共5页
目的 探讨干扰有丝分裂阻滞缺陷2样蛋白1(MAD2L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免疫浸润的关系。方法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结直肠组织中MAD2L1的表达差异,生存分析评价MAD2L1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临床相关性分... 目的 探讨干扰有丝分裂阻滞缺陷2样蛋白1(MAD2L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免疫浸润的关系。方法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结直肠组织中MAD2L1的表达差异,生存分析评价MAD2L1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临床相关性分析研究结直肠癌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使用Timer数据库gene模块分析探究MAD2L1与免疫细胞群之间的关系。使用correlation模块评估与免疫检查点水平的相关性。使用correlation模块进行免疫细胞浸润的关联分析,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MAD2L1的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MAD2L1表达上调;MAD2L1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结直肠癌患者相比,N分期患者比例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分析显示,MAD2L1高表达组的患者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均高于低表达组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T分期可作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子(P<0.05)。MAD2L1与结直肠癌中CD8^(+)T细胞(结肠癌:r=0.315,P<0.001;直肠癌r=0.352,P<0.001)、嗜中性粒细胞(结肠癌:r=0.195,P<0.001;直肠癌:r=0.278,P<0.001)浸润水平均呈正相关,与CD4^(+)T细胞(结肠癌:r=-0.174,P<0.001;直肠癌:r=-0.381,P<0.001)浸润水平呈负相关。其中还与结肠癌中B细胞水平(r=0.125,P<0.05)呈正相关。在结肠癌中,MAD2L1与PD-L1(r=0.159,P<0.05)呈正相关。在直肠癌中,MAD2L1与PD-1(r=-0.241,P<0.05)呈负相关。结论 MAD2L1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与结直肠癌良好的预后及肿瘤免疫浸润相关,可能是结直肠癌患者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D2L1 结直肠癌 免疫浸润 预后
下载PDF
嵌合RNA在肿瘤中的生物学意义
12
作者 吕文倩 唐悦 秦付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87-1097,共11页
嵌合RNA(chimeric RNA)是来自不同基因的外显子片段通过一定的染色体重排或转录剪接机制形成的融合转录本,具有编码新RNA和/或蛋白质的潜能。嵌合RNA广泛存在于肿瘤和正常组织中,但不同的组织、细胞甚至分化的不同时间点都可能有其独特... 嵌合RNA(chimeric RNA)是来自不同基因的外显子片段通过一定的染色体重排或转录剪接机制形成的融合转录本,具有编码新RNA和/或蛋白质的潜能。嵌合RNA广泛存在于肿瘤和正常组织中,但不同的组织、细胞甚至分化的不同时间点都可能有其独特的嵌合RNA表达谱。目前,对嵌合RNA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相关定义和术语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将对其进行统一规范。此外,为了从多维度认识“嵌合RNA”,本文将对嵌合RNA的形成机制和分类,以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不同肿瘤中的功能和应用进行详细论述。研究表明,嵌合RNA可编码一定的基因产物,在调控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肿瘤中,嵌合RNA可编码特异性蛋白质,通过改变细胞表型,或者直接以非编码嵌合RNA的形式影响基因的表达或调控通路,导致癌症的发生。基于此使得嵌合RNA及其编码产物有望成为诊断癌症的重要标志物和药物治疗的有效靶点。近年来,已在不同肿瘤中发现了多种特异性嵌合RNA,它们在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嵌合RNA及其产物作为分子靶标成功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或者评估疾病的预后。本文将着重阐述嵌合RNA在不同肿瘤中的功能和应用,旨在为肿瘤嵌合RNA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RNA 基因融合 相邻基因顺式剪接 生物标志物 治疗靶点
原文传递
新型炎症标志物联合补体、免疫球蛋白诊断干燥综合征的价值
13
作者 张方方 郑怀信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2期030-034,共5页
探究新型炎症标志物联合补体、免疫球蛋白诊断干燥综合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 月于我院收治的干燥综合征患者80例作为患病组,选择我院体检中心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 探究新型炎症标志物联合补体、免疫球蛋白诊断干燥综合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 月于我院收治的干燥综合征患者80例作为患病组,选择我院体检中心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 ,P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lymphocyte ratio,?MLR?)、补体c3、c4及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in G,lgG)水平和欧洲抗风湿联盟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 Sjogren′s Syndrome Disease Activity Index,ESSDAI)评分,评估NLR、PLR、MLR?联合c3、c4及lgG在干燥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对比健康组,患病组NLR?、PLR、MLR、lgG水平均更高[3.12±0.53、183.58±30.45、0.46±0.07、(18.93±2.31)g/L],c3、c4水平更低[(1.05±0.24)g/L、(0.22±0.04)g/L,P<0.05];与患病稳定期组比较,患病活动期组组患者ESSDAI评分、NLR、PLR、MLR、lgG水平均更高[(7.86±1.42)分,8.24±1.25、192.69±38.87、0.59±0.09、(20.73±2.47)g/L,P<0.05],两组患者c3、c4水平未见显著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PLR?、MLR?联合c3、c4及lgG诊断干燥综合征AUC为0.925(95%CI:0.823~0.981),灵敏度95.16%,特异度82.43%。结论 新型炎症标志物联合补体、免疫球蛋白对患有干燥综合征的评估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有助于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炎症标志物 补体 免疫球蛋白 干燥综合征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肝癌基因突变筛查及免疫微环境检测2例报道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邓雯 李嘉浩 杜英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2年第3期226-232,共7页
目的肝癌的基因突变筛查和免疫微环境检测可指导抗肿瘤治疗,但同时检测基因突变和肝癌免疫微环境的研究目前较少,本研究报道了1例肝细胞和1例胆管细胞癌相关检测结果,并根据本研究结果对未来的肝癌治疗提出初步见解。方法在本研究中采... 目的肝癌的基因突变筛查和免疫微环境检测可指导抗肿瘤治疗,但同时检测基因突变和肝癌免疫微环境的研究目前较少,本研究报道了1例肝细胞和1例胆管细胞癌相关检测结果,并根据本研究结果对未来的肝癌治疗提出初步见解。方法在本研究中采用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对2例患有肝癌的患者肿瘤组织进行检测,并实行肿瘤基因测序。后续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例患者均属于免疫无反应型。总体免疫检测结果显示对于单药免疫治疗的效果可能并不理想。部分基因检测结果也提示2例患者可能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可能有效。但2例患者均未使用免疫治疗。结论这2例患者的检测结果提示对于免疫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但对于肝癌而言,免疫治疗是目前极具希望的治疗方法,联合免疫治疗对肝癌可能具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微环境 免疫检查点 免疫治疗 基因检测 联合免疫治疗
下载PDF
嵌合RNA检测和验证技术
15
作者 王广富 丁咏伟 +1 位作者 唐悦 秦付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7-808,共12页
嵌合RNA(chimeric RNA)是由来自不同基因的外显子片段组成的融合转录本。传统的嵌合RNA检测方法有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但这些技术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性较差。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二代测序技术展现出强大的数据处... 嵌合RNA(chimeric RNA)是由来自不同基因的外显子片段组成的融合转录本。传统的嵌合RNA检测方法有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但这些技术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性较差。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二代测序技术展现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通过高通量序列分析来检测嵌合RNA,目前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检测方法有FusionCatcher、SOAPfuse、EricScript等。目前较为常用的对检测到的嵌合RNA的验证方法有聚合酶链反应(PCR)、核糖核酸酶保护实验(RPA)、琼脂糖凝胶电泳、Sanger测序等。多种检测技术的开发使得越来越多的嵌合RNA被发现,但现有的检测技术各有优劣,主要体现于检测成本、假阳性率、检测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本文对嵌合RNA的检测方法、验证方法及各方法的优劣性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RNA 检测技术 验证技术 RNA-SEQ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建立体外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模型的优化方法
16
作者 秦洁 邱星辰 +5 位作者 龚光明 郑怀信 轩小燕 王鹏 郭艺楠 雷蕾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7期3073-3077,共5页
目的使用脂多糖(LPS)、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不同的培养液类型、反应时间、反应浓度、反应条件下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系(C8-D1A),建立一种稳定的可用于体外实验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模型。方法将C8-D1A细胞系进... 目的使用脂多糖(LPS)、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不同的培养液类型、反应时间、反应浓度、反应条件下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系(C8-D1A),建立一种稳定的可用于体外实验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模型。方法将C8-D1A细胞系进行细胞传代、培养,接种于培养瓶。分别在无血清基础培养液与完全培养液中培养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LPS、IL-1β和TNF-α,培养不同时间后通过Western blot或荧光定量PCR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因子(GFAP)的表达水平,以确定活化星形胶质细胞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完全培养液中,不同浓度的LPS干预C8-D1A细胞系48 h后,各组GFAP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培养液中,1 mg·L^(-1) LPS干预下,随时间延长GFAP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且48 h组、72 h组与空白组GFAP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培养液中,1 mg·L^(-1) LPS组及5 mg·L^(-1) LPS组GFAP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培养液中,1 mg·L^(-1) LPS组、10μg·L^(-1) IL-1β联合10μg·L^(-1) TNF-α组GFAP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mg·L^(-1) LPS或10μg·L^(-1) IL-1β联合10μg·L^(-1) TNF-α在无血清的基础培养液中干预星形胶质细胞系48 h,可获得星形胶质细胞体外活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炎症因子 脂多糖 模型优化
下载PDF
12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遗传学分析
17
作者 张振华 李敏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3期525-527,693,共4页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三种检测的组合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124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分析患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三种检测的组合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124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分析患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结果:124例患儿中,核型分析、FISH、RT-PCR三种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33.10%、83.10%、46.00%,三者之间有差异。患儿染色体异常呈“幂律分布”,阳性率较高的三种相关异常为超二倍体、TEL、P16。结论:三种检测相互补充及验证,是一种对ALL染色体异常比较有效的组合检测模式。核型分析与FISH在超二倍体的检测中差异较大,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核型分析 FISH RT-PCR 超二倍体
下载PDF
血常规联合血清PCT、内毒素检测对细菌血流感染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张纪生 张晏 轩小燕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6期96-99,共4页
为了更好诊断疑似细菌血流感染患者,文章通过血常规+血清PCT+内毒素的方式进行检测,探究其诊断效能。本次实验一共选择了疑似血流感染患者196例为实验对象,于2021年1月开始实验,持续至年底,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血清PCT+内毒素检测。根据... 为了更好诊断疑似细菌血流感染患者,文章通过血常规+血清PCT+内毒素的方式进行检测,探究其诊断效能。本次实验一共选择了疑似血流感染患者196例为实验对象,于2021年1月开始实验,持续至年底,对患者进行血常规+血清PCT+内毒素检测。根据临床体征诊断以及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结果作为根据,将患者进行分组,包括血流感染组(n76)、局部感染组(n35例)、阴性对照组(n85),针对3组患者进行其内毒素水平、中性线粒细胞比值、血清PCT含量联合检测及单独检测法的效果对比。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这3组患者的各项检验指标,对比之下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各指标最高的是血流感染组,而局部感染组的各指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同时,共有76例患者确诊为血流感染,血常规检出率89.47%、血清PCT检出率86.84%、内毒素检出率85.53%、三者联合检出率98.68%,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联合检测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p<0.05。通过计算诊断效能,三者联合检测其灵敏度和准确度比单项检测要高,且漏诊率低,p<0.05,但是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误诊率与单项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三项检测方式的诊断效能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可见在临床中采用三者联合检测法,准确性最高,可为疾病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 血清PCT 内毒素 细菌血流感染 诊断效能
下载PDF
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实际应用分析
19
作者 龚艳杰 唐悦 张宜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90-0093,共4页
探讨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抽选自医院常规开展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以来(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入院行输血治疗者2506例为研究组,抽选医院只进行常规血型检测(2013年1月~2015年12月)后即行输血治疗... 探讨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验的临床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抽选自医院常规开展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以来(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入院行输血治疗者2506例为研究组,抽选医院只进行常规血型检测(2013年1月~2015年12月)后即行输血治疗者2507例为对照组,行对比性临床研究。统计分析:研究组中不规则抗体检出者特异性分布,不规则抗体免疫球蛋白类型分布;统计两组输血治疗后血常规、凝血指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 (1)研究组中共检出不规则抗体25例,MNS系统占比52.00%,Lewis系统占比24.00%,Kidd系统占比8.00%,Duffy系统占比4.00%,P系统占比8.00%,Diego系统占比4.00%;女性不规则抗体检出率(68.00%)高于男性,妊娠史、输血史为不规则抗体高风险因素类型。(2)研究组25例不规则抗体检出者经免疫球蛋白类型检验后可知,IgM抗体占比为12.00%,IgG抗体占比为72.00%,IgG+IgM抗体占比为16.00%。(3)研究组输血后Hb、RBC、FIB数据高于对照组,且WBC、PT、APTT、TT及D-D数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对照组为研究组近2.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血治疗前应加强对合并妊娠史的女性患者及合并既往输血史患者的不规则抗体检查,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并促进输血后患者凝血功能、红细胞指标的积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不规则抗体 血常规 安全管理
下载PDF
环指蛋白11调控Akt信号通路促进BMSCs成骨分化的机制研究
20
作者 邓雯 龙婷 杜英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110,共9页
目的研究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环指蛋白11(ring finger protein 11,RNF11)对Akt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阐明BMSCs成骨分化机制和用于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从健康人体新鲜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并传代,取第4代细胞经流式细胞术,成骨... 目的研究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环指蛋白11(ring finger protein 11,RNF11)对Akt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阐明BMSCs成骨分化机制和用于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从健康人体新鲜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并传代,取第4代细胞经流式细胞术,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诱导培养鉴定后用于实验。BMSCs成骨诱导分化培养0~14 d,通过茜素红染色和ALP染色检测其成骨分化程度,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RNF11蛋白表达。取第4代BMSCs,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空载慢病毒(Lv-NC)组(B组)和敲低RNF11(Lv-ShRNF11)组(C组),成骨诱导分化培养0~14 d,采用Western blot检测RNF11蛋白表达,茜素红染色和ALP染色检测其成骨分化程度,14 d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BMSCs成骨标志物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OCN)及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kt、Smad1/5/8及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相对表达量,以磷酸化前后比值表示。为研究RNF11对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机制,取第4代BMSCs分为Lv-NC转染组(A1组)、Lv-ShRNF11转染组(B1组)和添加Akt信号通路激活剂SC79的Lv-ShRNF11转染组(C1组),14 d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RNF11和Akt信号通路蛋白相对表达量,茜素红染色、ALP染色及qRT-PCR检测成骨相关指标。结果流式细胞术及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诱导培养鉴定显示分离培养细胞为BMSCs。RNF11蛋白相对表达量随成骨分化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P<0.05);下调RNF11后,茜素红和ALP染色示C组相较于A、B组BMSCs成骨分化程度降低,qRT-PCR检测示Runx2、OCN、OPN mRNA相对表达量减少(P<0.05)。随成骨分化时间延长,RNF11与Akt信号通路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上升(P<0.05)。下调RNF11后,C组相较于A、B组,其Akt信号通路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对Smad1/5/8以及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影响(P>0.05)。B1、C1组相较于A1组,其RNF11蛋白相对表达量减少(P<0.05),B1组相较于A1、C1组,其Akt信号通路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茜素红与ALP染色示C1组BMSCs成骨分化程度稍低于A1组(P>0.05),而明显高于B1组(P<0.05);qRT-PCR检测示C1组Runx2、OCN、OPN mRNA相对表达量稍低于A1组(P>0.05),而明显高于B1组(P<0.05)。结论RNF11通过正向调控Akt信号通路激活水平促进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RNF11可作为提高BMSCs修复骨缺损疗效以及治疗骨代谢病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SCS 成骨分化 环指蛋白11 AKT信号通路 组织工程骨 骨缺损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