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嗪类除草剂污染现状、毒性及环境修复研究进展
1
作者 万红友 李心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8,F0002,共9页
为减少病虫害发生,农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三嗪类除草剂从20世纪50年代使用以来,常被用于玉米、高粱等作物.该类除草剂具有结构稳定、半衰期长、难降解等特点,带来粮食安全问题和土壤污染风险,对动物和人类造成生殖毒性,被列入3... 为减少病虫害发生,农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三嗪类除草剂从20世纪50年代使用以来,常被用于玉米、高粱等作物.该类除草剂具有结构稳定、半衰期长、难降解等特点,带来粮食安全问题和土壤污染风险,对动物和人类造成生殖毒性,被列入3类致癌物清单.深入研究其环境行为,探索有效去除方法,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三嗪类除草剂污染现状、毒性进行综述,总结现有处理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为后续三嗪类除草剂的监测和治理提供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嗪类除草剂 环境污染 修复技术 高级氧化 微生物降解
下载PDF
环境化学元素对缠丝鸭蛋形成的影响分析
2
作者 孙鑫 平建华 +3 位作者 冷伟 李立军 赵继昌 刘嘉麒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20,共12页
为研究环境中化学元素对缠丝鸭蛋形成的影响,沿缠丝鸭蛋产蛋区及其上下游非产蛋区的淇河许沟段附近采集16组河水、土壤、底泥、水草等样品,应用统计分析法、物质损耗分数法和富集系数法,对沿河各种物质元素的迁移聚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 为研究环境中化学元素对缠丝鸭蛋形成的影响,沿缠丝鸭蛋产蛋区及其上下游非产蛋区的淇河许沟段附近采集16组河水、土壤、底泥、水草等样品,应用统计分析法、物质损耗分数法和富集系数法,对沿河各种物质元素的迁移聚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缠丝鸭蛋产蛋区环境中的化学元素含量普遍高于非产蛋区,其中常量和微量元素含量是普通鸭蛋的1.6~2.8倍,稀土元素是普通鸭蛋的1.3~2倍。产蛋区土壤和底泥对各元素主要呈淋滤流失态,水草对元素生物富集系数略高于非产蛋区。蛋黄中红色环常微量元素富集强于黄色环,对锰元素的富集远高于普通鸭蛋,对稀土元素富集弱于黄环。研究表明:岩石中常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与非产蛋区具有显著差异,为鸭蛋缠丝提供原始的物质基础,在蛋黄形成过程中,缠丝鸭蛋的红黄环对元素选择性富集可能是形成鸭蛋缠丝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缠丝鸭蛋 化学元素 生物富集系数 化学损耗分数 淇河
原文传递
克拉霉素淡水生物水质基准与生态风险评估
3
作者 朱翱月 刘萌硕 +1 位作者 董素涵 王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0-280,共11页
克拉霉素(CLA)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抑菌作用,环境中CLA的残留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潜在危害,而我国尚缺乏CLA的淡水生物水质基准值。该研究搜集筛选了CLA对淡水生物的急慢性毒性数据,共获得5门8科15条急性毒性数据和5门6科16条慢... 克拉霉素(CLA)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抑菌作用,环境中CLA的残留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潜在危害,而我国尚缺乏CLA的淡水生物水质基准值。该研究搜集筛选了CLA对淡水生物的急慢性毒性数据,共获得5门8科15条急性毒性数据和5门6科16条慢性毒性数据。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物种敏感度排序法(SSR)对CLA的水质基准进行推导,经SSD方法推导出短期水质基准(SWQC)和长期水质基准(LWQC)分别为0.581和0.071μg·L^(-1),通过SSR方法推导出的基准最大浓度(CMC)和基准连续浓度(CCC)分别为3.741和0.919μg·L^(-1),最终采用SSD方法的结果作为保护我国淡水生物的水质基准。分别使用慢性毒作用带分析、熵值法和安全阈值法对我国部分水域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基于慢性毒作用带分析发现,CLA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较大,危险性等级为高度危险;基于熵值法发现,CLA在我国部分水域中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基于安全阈值法发现,CLA在我国典型水体中几乎无风险。由于安全阈值法评估时数据量有限,未能充分考虑水生生态环境的诸多因素对CLA分布的影响,熵值法与慢性毒作用带分析结果相近,且熵值法评估结果显示研究水体呈现一定的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更能引起对CLA在淡水环境中生态风险的关注,故以熵值法的生态风险评估结果作为最终结果。CLA在我国渭河关中段、北运河、珠江流域深圳河、珠江广州段、南明河、洪湖的风险评估等级为中等风险,其余水域皆呈现低等风险。该研究可为CLA水质标准制定和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霉素 水质基准 生态风险评估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物种敏感度排序法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述评与展望 被引量:2
4
作者 左其亭 杨智楷 +1 位作者 张伟 臧超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31,73,共8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已近5 a,在此期间国家及社会各界做出了不懈努力,黄河流域保护治理水平得以飞速提升。然而,黄河保护治理问题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针对黄河流域现状及存在问题,亟须对近5 a的研...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已近5 a,在此期间国家及社会各界做出了不懈努力,黄河流域保护治理水平得以飞速提升。然而,黄河保护治理问题错综复杂,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针对黄河流域现状及存在问题,亟须对近5 a的研究和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从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研究平台4个方面,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后社会各界针对黄河所做的研究与贡献;运用系统论、辩证论、和谐论等理论,并结合黄河流域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5点展望:多学科交叉融合、多部门协同治理、多层级联合攻关、多平台培养人才、多途径保护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重大国家战略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淮河流域土霉素水质基准及生态风险评估
5
作者 谷立坤 任张航 +5 位作者 刘萌硕 程君怡 郑元林 彭赵旭 王莉 张建云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10期68-74,135,共8页
土霉素是最常见的四环素类药物之一,在畜牧业中应用广泛。规模化养殖企业废水达标排放,抗生素浓度不是必测指标,可能危害地表水生态系统。目前我国抗生素水质标准制定存在缺失,淮河流域土霉素标准限值、土霉素浓度、生态风险评估相关研... 土霉素是最常见的四环素类药物之一,在畜牧业中应用广泛。规模化养殖企业废水达标排放,抗生素浓度不是必测指标,可能危害地表水生态系统。目前我国抗生素水质标准制定存在缺失,淮河流域土霉素标准限值、土霉素浓度、生态风险评估相关研究少,尚未以保护该流域水生生物为目标开展水质基准相关研究。本研究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基于大型溞、鲤鱼、普通水螅等6门9科11种急性毒性数据,推导出土霉素淡水生物短期水质基准为92.52μg/L,基于模糊网纹溞、臂尾轮虫、大型溞、四尾栅藻、普通水螅等6门10科10种慢性毒性数据,推导出土霉素淡水生物长期水质基准为75.85μg/L,建议土霉素长期水质基准75.85μg/L作为淮河流域土霉素标准值。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淮河流域层面土霉素不对河流生物完整性构成威胁,但畜牧业发达地区水环境土霉素均值显著偏高,需加大对养殖企业排口附近水域或河流枯水季等稀释比较小季节土霉素的检测与控制,减少对水生生物完整性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霉素 淮河流域 水生生物基准 急慢性毒性 生态风险评估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环境仪器分析实验多元化教学改革
6
作者 李文杰 杨亚飞 +1 位作者 吉建涛 石欢欢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9期230-231,234,共3页
随着我国环境研究热点的不断演变和分析仪器的迅速发展,环境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也亟须改革。本文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首先分析了当前环境仪器分析课程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在实验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 随着我国环境研究热点的不断演变和分析仪器的迅速发展,环境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也亟须改革。本文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首先分析了当前环境仪器分析课程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在实验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改革,并优化了课程考核体系以全面评价学生表现。最后结合“双碳”背景,以固体氧化物电解池的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实验为例,介绍了该自选实验的实施过程。本文对推进环境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改革,培养新时代创新型环境类人才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仪器分析 实验课程 教学改革 多元化 双碳
下载PDF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7
作者 郭笑盈 雷延峰 +2 位作者 刘岩 丁俊祥 李泓露 《环境教育》 2024年第11期53-55,共3页
本文分析了目前环境学科课程思政实施现状,探讨了“环境质量评价”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与强化建设,旨在为新工科类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改革提供有力参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思政课程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实现“立... 本文分析了目前环境学科课程思政实施现状,探讨了“环境质量评价”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与强化建设,旨在为新工科类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改革提供有力参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思政课程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质量评价”课程在这种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让他们理解国家环保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引导他们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将专业教学环节和课程思政环节有机结合~([1]),能够提升环境专业的课程思政水平,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出具有高度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专业实践能力 立德树人 思政课程 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学科 社会责任感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郑州市大气PM_(2.5)与O_(3)浓度预测方法及气象因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容硕 谢沛远 +5 位作者 陈宏飞 杨清荣 关民普 马南 尉鹏 朱仁成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9-478,共10页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细颗粒物(PM_(2.5))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以及臭氧(O_(3))污染日益凸显的双重压力.为进一步准确预测郑州市大气PM_(2.5)与O_(3)浓度并探明气象因子的影响,本研究使用2018−2022年郑州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子逐时数据,结合...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细颗粒物(PM_(2.5))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以及臭氧(O_(3))污染日益凸显的双重压力.为进一步准确预测郑州市大气PM_(2.5)与O_(3)浓度并探明气象因子的影响,本研究使用2018−2022年郑州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子逐时数据,结合统计学单因素分析和机器学习LightGBM模型多因素分析,建立了一种基于长时间序列数据的PM_(2.5)与O_(3)浓度预测及气象因子影响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结果表明:①训练后的LightGBM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PM_(2.5)污染,准确率达80.8%;对O_(3)污染预测的准确率为52.5%.②郑州市大气PM_(2.5)浓度与气压呈正相关,与比湿和环境温度均呈负相关;大气O_(3)8 h滑动平均浓度(O_(3)-8 h浓度)与比湿和太阳辐射均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③有利的气象条件可能是2021年PM_(2.5)年均浓度得到显著改善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利的气象条件也促使2021年和2022年6月O_(3)月评价值(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90百分位浓度)有所上升.研究显示,这种基于长时间序列的综合分析方法适用于大气PM_(2.5)与O_(3)浓度的气象因子影响分析,也能有效预测PM_(2.5)与O_(3)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控 细颗粒物(PM_(2.5)) 臭氧(O_(3)) 气象因素 机器学习 郑州市
下载PDF
贾鲁河郑州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修英 黄功学 +2 位作者 高镜清 薛涛 郭朔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8-108,共11页
为调查贾鲁河郑州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来源和生态风险,对该段9个关键点位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采样,检测了样品中8种重金属(Hg、Cd、Cu、Zn、Ni、Pb、As和Cr)的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I_(geo))法、富集因子(EF)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 为调查贾鲁河郑州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来源和生态风险,对该段9个关键点位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采样,检测了样品中8种重金属(Hg、Cd、Cu、Zn、Ni、Pb、As和Cr)的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I_(geo))法、富集因子(EF)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法和生物毒性不利影响法对重金属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EF和I_(geo)的平均值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Hg为严重富集(I_(geo):4级),Cd为中等富集(I_(geo):2级),Cu、Zn、Ni和Pb皆为轻度富集;As只在2个采样点有轻度富集;在近矿区和下游农业区采样点的Hg和Cd含量比其他点的高。沉积物中这8种元素的平均含量未超过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GB 15618—2018)。研究区重金属的RI平均值为1058.7,Hg和Cd对RI的贡献率分别为85.2%和12.7%,Hg和Cd在大多数采样点分别具有极高和偏高生态风险。研究区重金属发生生物毒性效应的可能性为15%~29%,Hg、Cu、Ni、As、Cr、Zn和Pb会对底栖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CA)结果显示,沉积物中Hg、Cd、As富集源于多因素,如采矿、燃煤、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而Cu、Zn、Ni和Pb污染主要源于工业废水排放,Cr来源于土壤母质的自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生态风险 贾鲁河 郑州段
下载PDF
生态补水对孝妇河湿地水华的预防效果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贾瑞鹏 李桂秋 +2 位作者 窦明 王偲 李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基于二维水环境数学模型理论,构建了考虑生态补水扰动下的孝妇河湿地水域富营养化模型,采用决定系数判断模型的可行性,通过水华危害指数H评估不同生态补水方案下的水华预防效果.设定8种不同的生态补水情景,分析了湖泊水动力、水质的演... 基于二维水环境数学模型理论,构建了考虑生态补水扰动下的孝妇河湿地水域富营养化模型,采用决定系数判断模型的可行性,通过水华危害指数H评估不同生态补水方案下的水华预防效果.设定8种不同的生态补水情景,分析了湖泊水动力、水质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二维水环境数学模型模拟误差低于20%,COD、氨氮、总磷、总氮四种污染物决定系数大于0.8,分别为0.95,0.94,0.87,0.81.在相同补水量条件下,短时长的补水措施效果更佳;在不同补水量的条件下,大流量的补水效果更佳;同等补水条件下,多点位补水效果更佳.研究优选出最佳生态补水方案为方案B8:上下游同时补水,补水总量200万m^(3),分20次间断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水 孝妇河湿地 数值模拟 MIKE21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估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田雨欣 田美荣 冯朝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1,117,共6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受人类高强度开发建设影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评估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水平,明确生态安全影响因素,根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特点,选取22个指标构建压力-承载力-维护力(PCM)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利...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受人类高强度开发建设影响,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评估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水平,明确生态安全影响因素,根据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特点,选取22个指标构建压力-承载力-维护力(PCM)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黄河流域除四川省外各省(区)生态安全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整体生态安全指数从2000年的0.295上升为2020年的0.343,各省(区)生态安全指数青海>内蒙古>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宁夏;人均水资源量、投入矿山修复资金占比、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是影响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水平的主要因素;黄河流域各省(区)生态安全水平具有空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估 时空变化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PM_(2.5)浓度达标约束和区域联防联控的河南省地级市大气环境容量研究
12
作者 王硕迪 董欣宜 +3 位作者 苏方成 徐起翔 王克 张瑞芹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5-995,共11页
为研究以河南省为代表的受大气污染传输影响显著省份的大气环境容量,本文基于CMAQ模型,采用嵌套迭代模拟的方法,计算了在周边省份区域联防联控的前提下河南省PM_(2.5)浓度达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时17个地级... 为研究以河南省为代表的受大气污染传输影响显著省份的大气环境容量,本文基于CMAQ模型,采用嵌套迭代模拟的方法,计算了在周边省份区域联防联控的前提下河南省PM_(2.5)浓度达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时17个地级市SO_(2)、NO_(x)、一次PM_(2.5)和NH_(3)的大气环境容量.结果表明:①省外传输对河南省PM_(2.5)浓度的贡献率为50.29%,其中周边7个省份传输贡献率为36.19%,可见周边省份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河南省实现空气质量达标的必要条件.②在省级PM_(2.5)浓度达标时,河南省周边7个省份SO_(2)、NO_(x)、一次PM_(2.5)和NH_(3)的大气环境容量分别为279.07×10^(4)、465.61×10^(4)、172.67×10^(4)和182.96×10^(4)t,超载排放量分别为243.13×10^(4)、402.79×10^(4)、143.63×10^(4)和142.54×10^(4)t.③在区域联防联控的前提下,全省PM_(2.5)浓度达标时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SO_(2)、NO_(x)、一次PM_(2.5)和NH_(3)环境容量分别为23.48×10^(4)、52.40×10^(4)、22.74×10^(4)和32.17×10^(4)t,超载排放量分别为48.43×10^(4)、106.78×10^(4)、45.84×10^(4)和61.63×10^(4)t.④河南省东南部区域的SO_(2)和NO_(x)排放以及西北部区域的一次PM_(2.5)和NH_(3)排放会对全省PM_(2.5)浓度变化有显著贡献.研究显示,河南省PM_(2.5)浓度达标时,4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的最大值为52.40×10^(4)t,超载排放量的最大值为106.78×10^(4)t.为实现河南省PM_(2.5)浓度达标,河南省周边省份均需要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同时河南省需要加大对东南部区域的SO_(2)和NO_(x)排放以及西北部区域的一次PM_(2.5)和NH_(3)排放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Q模型 空气质量达标 PM_(2.5) 区域传输 大气环境容量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大兴安岭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与预测
13
作者 李文杰 杨俊毅 +3 位作者 傅博 赵清英 谭昭 关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92-1904,共13页
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对于提高区域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结合InVEST和PLUS模型,分析1992—2020年大兴安岭土地利用类型和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预测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30年和2060年大兴安岭... 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对于提高区域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结合InVEST和PLUS模型,分析1992—2020年大兴安岭土地利用类型和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预测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30年和2060年大兴安岭碳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92—2020年,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耕地,占总面积90%以上,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林地和建设用地扩张及草地面积缩减为主。近30年碳储量整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共增加1.89×10^(7) t,其空间分布呈现中心高两侧低,碳储量增加主要受林地面积增加影响。在耕地护情景下,2030年和2060年碳储量增加减缓,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分别减少了2.95×10^(6)和1.00×10^(6) t;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增加最显著,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分别增加了9.40×10^(6)和30.22×10^(6) t。耕地保护情景可有效保障耕地数量,但区域碳储量的增长较为缓慢;而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等生态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碳储量显著提高。未来大兴安岭国土空间规划需综合统筹生态优先和耕地保护政策,提升区域碳汇能力,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大兴安岭
下载PDF
郑州市冬季重污染过程中PM_(1)和PM_(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14
作者 张弘宇 翟诗婷 +3 位作者 袁明浩 徐艺斐 王申博 张瑞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617-6627,共11页
利用在线观测仪器于2021年对郑州市一次重污染过程中PM_(1)和PM_(2.5)的化学组分进行了对比观测,利用受体源解析模型、潜在源模型、热力学模型和化学反应速率公式,探究了PM_(1)和PM_(2.5)的来源及二次无机气溶胶生成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 利用在线观测仪器于2021年对郑州市一次重污染过程中PM_(1)和PM_(2.5)的化学组分进行了对比观测,利用受体源解析模型、潜在源模型、热力学模型和化学反应速率公式,探究了PM_(1)和PM_(2.5)的来源及二次无机气溶胶生成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_(1)和PM_(2.5)主导组分均为硝酸根和有机物,但二者在PM_(1)中的占比(35.1%和23.6%)均高于PM_(2.5)(26.3%和18.2%).相较于PM_(2.5),二次源(37.7%)、生物质燃烧源(10.5%)、工业源(5.2%)和机动车源(37.0%)对PM_(1)的贡献更大,而燃煤源(9.3%)和扬尘源(0.4%)对PM_(1)的贡献较小.此外,省外传输对PM_(1)的影响大于PM_(2.5).PM_(1)和PM_(2.5)中液相硫酸盐的主导路径均为H_(2)O_(2)的氧化途径,其次PM_(1)中反应路径为过渡金属催化氧化,PM_(2.5)则为O_(3)氧化.PM_(1)中硝酸根的生成可能受气相反应的影响更为显著.PM_(1)低气溶胶含水量浓度下,即可存在较高的NH_(3)气粒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1) PM_(2.5) 来源 颗粒物pH 二次无机气溶胶
下载PDF
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去除水环境中新污染物研究进展
15
作者 陈松 段炼 +1 位作者 张济本 张伟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10期29-39,共11页
水体中新污染物具有环境持久性、易累积性等特点,对人体和环境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随着新污染物的频繁检出,实现对新污染物的高效治理引起广泛关注。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由于成本低廉、比表面积较大、孔隙率较高和吸附性能优异的特性,逐... 水体中新污染物具有环境持久性、易累积性等特点,对人体和环境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随着新污染物的频繁检出,实现对新污染物的高效治理引起广泛关注。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由于成本低廉、比表面积较大、孔隙率较高和吸附性能优异的特性,逐渐成为去除水体新污染物的重要选择。文章对由生物质(植物躯体、甲壳类动物外壳及污泥等)构建生物碳材料过程进行了系统综述,从吸附和催化两个方面分析了不同生物质衍生碳材料去除新污染物的作用机制。阐述了生物质衍生碳材料的应用局限性,并从提升生物碳材料对新污染物的选择性去除和循环回用2个方面对生物质衍生碳材料领域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制备 生物质衍生碳材料 水环境 新污染物
下载PDF
老龄与新鲜垃圾渗滤液中微塑料的污染特征
16
作者 李哲 马怡 +3 位作者 蔡尚迎 王琼 李鹏浩 郭笑盈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0,共8页
微塑料作为垃圾渗滤液中的一类新型污染物,可随垃圾渗滤液进入地下水与土壤环境,进而危害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将垃圾渗滤液分为垃圾填埋场老龄渗滤液和垃圾焚烧厂新鲜渗滤液2类,分别对其进行了密度分离提取以及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表征... 微塑料作为垃圾渗滤液中的一类新型污染物,可随垃圾渗滤液进入地下水与土壤环境,进而危害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将垃圾渗滤液分为垃圾填埋场老龄渗滤液和垃圾焚烧厂新鲜渗滤液2类,分别对其进行了密度分离提取以及化学组成和微观形貌表征,并采用SEM-EDS法分析了垃圾渗滤液中微塑料和重金属的复合污染特征。结果表明:老龄与新鲜渗滤液中微塑料粒径在50~<2 000μm范围内,其丰度分别为(56.63±30.13) items/L和(64.80±37.80) items/L,其中粒径在50~<1 000μm范围内的微塑料占比分别为86.7%和91.6%,表明新鲜渗滤液中微塑料的丰度更高,平均粒径更小;老龄渗滤液中纤维状微塑料含量最高(54.15%),其次分别为碎片状(21.13%)、絮团状(18.68%)、颗粒状(6.04%)微塑料;新鲜渗滤液中絮团状(37.25%)与纤维状(36.79%)微塑料含量接近,其次为碎片状(22.45%)、颗粒状(3.51%)微塑料;FTIR结果显示2种垃圾渗滤液中微塑料主要类别均为聚乙烯(PE),SEM-EDS结果显示老龄渗滤液中微塑料吸附了Hg(44.87%)和Pb(33.50%)等重金属并产生了复合污染。研究结果可为垃圾渗滤液中微塑料类新污染物及复合污染的环境风险评价及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垃圾渗滤液 污染特征 垃圾填埋场 垃圾焚烧厂
下载PDF
风速和搅动对猪粪逸散气载微生物的影响
17
作者 王海洋 耿浩越 +5 位作者 崔梦茹 王畅 赵宋文 李涵博 刘统帅 李顺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1,共9页
猪舍气载微生物从猪粪逸散的动力可能主要源于风力和猪只活动,为了验证此设想,本试验构建模拟猪舍,用搅动模拟猪只活动,用不同风机控制粪表风速,采用2×2交叉试验设计(其中风速设定的两个水平分别为0 m·s^(-1)和0.50 m·s^... 猪舍气载微生物从猪粪逸散的动力可能主要源于风力和猪只活动,为了验证此设想,本试验构建模拟猪舍,用搅动模拟猪只活动,用不同风机控制粪表风速,采用2×2交叉试验设计(其中风速设定的两个水平分别为0 m·s^(-1)和0.50 m·s^(-1);搅动情况分搅动和无搅动两个水平)研究猪粪逸散气载细菌和真菌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无搅动情况下,猪粪能够逸散出的气载微生物量最低,且风速对猪粪逸散气载微生物浓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搅动和风速是粪源细菌向空气中逸散的主要动力,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风速对猪粪逸散气载细菌的作用是在搅动的前提下体现的;搅动和有风条件下猪粪逸散出更多较大粒径(>2.1μm)的气载细菌和真菌,其中粒径范围为2.1~3.3μm的气载细菌和真菌平均占比最高,分别为22%和33%,且猪粪贮存第144小时之前逸散的气载微生物量相对平稳,尔后快速增加;猪粪细菌与逸散到空气中的细菌种类组成相似,但β多样性组成不同。研究表明,猪粪逸散气载微生物的先决条件是搅动,而风吹可以促进微生物的逸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舍 粪源微生物 气载微生物 逸散动力
下载PDF
硫-铁自养反硝化人工湿地强化农村黑臭水体深度脱氮
18
作者 高镜清 李煜翾 +3 位作者 张政 王世龙 王帅 张鑫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4,共6页
现阶段研究分析发现,N、S元素是导致水体黑臭的关键所在,由此构建硫-铁自养反硝化人工湿地系统治理农村黑臭水体。该自养反硝化系统以硫铁矿为电子供体、以青石为酸碱平衡调节材料,按照3∶2、1∶1的比例混合,通过分析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 现阶段研究分析发现,N、S元素是导致水体黑臭的关键所在,由此构建硫-铁自养反硝化人工湿地系统治理农村黑臭水体。该自养反硝化系统以硫铁矿为电子供体、以青石为酸碱平衡调节材料,按照3∶2、1∶1的比例混合,通过分析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湿地系统的脱氮效果、沿程脱氮变化及微生物群落情况,验证该人工湿地系统的脱氮治理效果。结果表明,在HRT为24 h条件下系统的脱氮效果最好,TN、NO_(3)^(-)-N分别从(12.88±0.4)、(7.73±0.76)mg/L降至(1.46±0.34)、(0.83±0.14)mg/L,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1.3%、91.8%;但随着HRT的下降,脱氮效果也随之降低。随取样口1~4相对高度的增加,系统脱氮效率明显上升,其中,由硫铁矿、火山岩、青石按照3∶5∶2的体积比复配而成的人工湿地系统在取样口4的TN及NO_(3)^(-)-N去除率分别为87.07%、85.88%,取样口1的TN及NO_(3)^(-)-N去除率仅为15.91%、16.88%。此外,Proteobacteria(变形门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等为该系统中的优势菌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黑臭水体 自养反硝化 人工湿地 脱氮效果 沿程变化
下载PDF
离子液体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进展
19
作者 李翠利 申纯宇 +8 位作者 杨英 王兴龙 汤建伟 化全县 刘咏 刘鹏飞 丁俊祥 申博 王保明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5-253,共9页
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 IL)作为一种创新的环保绿色溶剂,具有可调控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的溶解能力、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卓越的离子导电性,使得其作为结构导向剂、反应溶剂、还原剂和溶剂等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 IL)作为一种创新的环保绿色溶剂,具有可调控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的溶解能力、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卓越的离子导电性,使得其作为结构导向剂、反应溶剂、还原剂和溶剂等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不同种类的离子液体在纳米材料制备与改性领域的突出性能,详细阐述了离子液体在纳米材料制备领域的应用,分析了离子液体在金属、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和纳米纤维素等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进展,同时对离子液体在调控纳米材料的稳定性、形貌以及性能等方面的功能特点进行了总结,为未来离子液体在纳米材料制备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新的建议,指出离子液体精确调控制备特定功能的纳米材料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纳米材料 团聚 催化 合成 聚合物 复合材料
下载PDF
不同微塑料赋存环境对小麦萌发与幼苗生长影响研究 被引量:32
20
作者 张彦 窦明 +3 位作者 邹磊 李平 梁志杰 李桂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867-3877,共11页
为揭示不同微塑料赋存环境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选取聚丙烯(Polypropylene,PP)、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聚乳酸生物可降解塑料(PLA)3种微塑料,并分别设置3种微塑料粒径(150μm、1000μm和4000μm)和质... 为揭示不同微塑料赋存环境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选取聚丙烯(Polypropylene,PP)、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聚乳酸生物可降解塑料(PLA)3种微塑料,并分别设置3种微塑料粒径(150μm、1000μm和4000μm)和质量浓度(0.1g/kg、0.5g/kg和1g/kg)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开展盆栽试验,通过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对不同微塑料组合处理下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抑制率、生长特征及幼苗生长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微塑料胁迫下均降低了小麦种子平均发芽水平,小麦种子平均发芽抑制率呈现出HDPE>PLA>PP;微塑料的粒径和质量浓度处于中粒径和中浓度条件下对小麦种子的平均发芽抑制率最大分别为5.65%和4.55%,而处于低或高粒径和质量浓度条件下微塑料对小麦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有所减弱;微塑料粒径对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作用较大,微塑料类型和质量浓度次之.与对照组相比微塑料HDPE和PLA对小麦种子生长特征指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平均发芽时间)的影响作用比微塑料PP的影响作用更加显著,其中小麦种子活力指数受微塑料类型、粒径和质量浓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对照组和不同微塑料类型对小麦幼苗平均生长速率呈现出CK>PP>HDPE>PLA,而不同微塑料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呈现为PLA>HDPE>PP,微塑料类型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作用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赋存环境 小麦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