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人血浆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彦生 孙琳 +2 位作者 赵士超 吴金涛 魏经汉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1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低龄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年人组血浆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100例,按年龄分三组:低龄老年组(n=35),中年组(n=33),青年组(n=32)。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氧化型谷... 目的探讨低龄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年人组血浆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100例,按年龄分三组:低龄老年组(n=35),中年组(n=33),青年组(n=32)。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型辅酶Ⅱ(NADP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并计算GSH/GSSG,NADPH/NADP+的氧化还原电位。结果随着年龄增长(从青年组到低龄老年组),GSH,GSH/GSSG渐次减低,GSH/GSSG氧化还原电位渐次升高,向氧化方向明显偏移(P<0.05);NADPH,NADPH/NADP+氧化还原态亦显示出与GSH,GSH/GSSG类似但较弱的变化。结论氧化还原态失衡、向氧化方向偏移与年龄增长有关,与衰老的发生发展存在某种紧密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态 衰老 谷胱甘肽 辅酶Ⅱ
下载PDF
替米沙坦对中老年非杓型高血压及宽脉压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进峰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S1期121-122,共2页
目的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加。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后者是中老年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传统的观念认为,收缩压(systolic blood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 目的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加。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后者是中老年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传统的观念认为,收缩压(systolic blood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AP)显著改变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脉压(pulse pressure,PP)增宽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其预测作用强于动脉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人类的血压变化存在昼夜节律性。夜间血压变化均值比白天下降,大于10%时属生理性波动而称为杓型(dipper),反之则称为非杓型(non-dipper)。大多数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波动情况与正常人相似,即夜间血压下降,称为"杓型者"。动态血压监测证实,约15%~20%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为非杓型高血压。其与靶器官损伤(HOD)密切相关,已被作为判断高血压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脉压增宽在预测心血管等靶器官损害方面较收缩压和舒张压更有价值。因此,降压治疗不仅要降低血压,还应按时辰药理学的原理尽可能地纠正紊乱的昼夜节律和宽脉压。替米沙坦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大量的药理学及临床研究均证实:其在控制血压及其临床给药时间为一般上午给药。本研究采用晚7时给药的方法,并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以观察该变给药时间对中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及对血压昼夜节律、脉压、左心室肥厚(LVH)的影响及左心功能参数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有效控制血压,恢复其昼夜节律提供治疗参考。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92例,全部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符合非杓型高血压诊断者52例随机分为替米沙坦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和吲达帕胺治疗对照组22例(男12例,女10例)。所有入选病例经检查无明显的靶器官损害,均未接受过降压药物治疗或停用降压药4周以上。替米沙坦组30例于下午7时给药80 mg,每日1次。吲达帕胺组22例于上午7时给药2.5~5 mg,每日1次。实验期间禁用其他影响血压的药物。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血压昼夜节律、脉压及左心室参数和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变化。结果纳入观察的92例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发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52例患者中,合并LVH者40例(76.9%);血压昼夜节律保存者40例中,合并LVH者12例(30.0%)。提示非杓型血压者LVH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杓型血压者。(1)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治疗前后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替米沙坦组优于吲达帕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白昼与夜间的血压差值替米沙坦组明显大于吲达帕胺组(P<0.01)。在疗程结束时两组的平均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全天、白昼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控制在目标值范围内(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mmHg),两组降压达标情况无统计学意义。(2)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替米沙坦组患者,接受治疗12周后昼夜节律恢复者22例(73.3%),治疗后昼夜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吲达帕胺组治疗12周后,血压昼夜节律恢复者9例(40.9%),治疗后昼夜平均血压差值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恢复昼夜节律替米沙坦组优于吲达帕胺组。(3)对左室肥厚的影响:替米沙坦组合并LVH者24例。治疗12周后,患者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厚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吲达帕胺组合并LVH20例,治疗12周后患者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厚度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替米沙坦能够明显降压及缩小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2)替米沙坦可恢复"非杓形"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规律。(3)替米沙坦明显减少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米沙坦 动态血压监测 血压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性 老年高血压患者 吲达帕胺 非杓型高血压 舒张压 收缩压 脉压
下载PDF
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同时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8
3
作者 荆素敏 陈魁 +4 位作者 何飞 姜正明 张雅娉 李蕾 黄彦兵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8-469,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术中、术后应用国产盐酸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ACS患者28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其中替罗非班组分为术前组(68例)、术中组(70例)、术后组(72例)...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术中、术后应用国产盐酸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ACS患者28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其中替罗非班组分为术前组(68例)、术中组(70例)、术后组(72例)。用比浊法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4组术后30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出血并发症及拔管后压迫止血15min后出血率;术后3d血小板计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30d内MACE(包括顽固性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拔管后压迫止血15min后出血率术前、术中组较术后、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替罗非班组间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出血并发症、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术后应用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术后MACE发生率,拔管后压迫止血15min后出血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盐酸替罗非班 血小板聚集率 术后即刻拔管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病变位置及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袁义强 刘怀霖 +5 位作者 马业新 王瑞敏 孙运 于力 杨庆之 董建增 《起搏与心脏》 2003年第2期148-148,共1页
总结 15 9例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造影且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 ,为探讨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病变位置及冠心病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 (QTd)及校正QT离散度 (QTcd)的影响。结果 :冠脉狭窄≥ 70 %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 (P <0 .0 5 )而... 总结 15 9例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造影且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 ,为探讨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病变位置及冠心病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 (QTd)及校正QT离散度 (QTcd)的影响。结果 :冠脉狭窄≥ 70 %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 (P <0 .0 5 )而冠脉狭窄 <70 %对QTd及QTcd无明显影响 ;冠脉病变所处位置对QTd及QTcd无明显影响 ;介入治疗后QTd及QTcd明显变小 ,P <0 .0 5。结论 :冠脉病变所处位置对QTd及QTcd无明显影响 ,病变严重程度及介入治疗对QTd及QTcd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病变 病变位置 介入治疗 QT离散度
原文传递
替罗非班治疗不同时间拔除动脉鞘管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安全性
5
作者 荆素敏 陈魁 +4 位作者 张艺 何飞 姜正明 张雅娉 李蕾 《中国实用医刊》 2010年第4期28-29,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拔除动脉鞘管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并探讨其与术后替罗非班应用的关系.方法 将15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73例和对照组(B组)77例,A组于PCI术后即刻拔除动脉鞘管,B组...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拔除动脉鞘管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并探讨其与术后替罗非班应用的关系.方法 将15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73例和对照组(B组)77例,A组于PCI术后即刻拔除动脉鞘管,B组于PCI术后留置4 h后拔除动脉鞘.观察两组出血及拔管后压迫止血15 min后出血率.结果 对照组出血率较观察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压迫止血15 min后,对照组出血率较观察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即刻拔除动脉鞘管可以预防和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尤其应用替罗非班更适合早期拔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拔管时间 血管并发症 替罗非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