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正畸术并发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1
作者 端木青雨 余炜伟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术并发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2022-0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行口腔正畸治疗的2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2例,女112例;年龄(40.86±21.53)岁(范围:10~70岁)。根据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术并发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2022-0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行口腔正畸治疗的2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2例,女112例;年龄(40.86±21.53)岁(范围:10~70岁)。根据临床表现和X线片呈现的髁突形态评估是否并发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并将患者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安氏分类、颌间牵引、口腔行为习惯等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04例患者中29例(14.22%)并发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其中男7例,女22例。单因素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安氏分类、颌间牵引,以及口腔行为习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0~30岁、女性、安氏分类Ⅱ类、行颌间牵引,以及有不良口腔咬合行为习惯,是口腔正畸术并发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是口腔正畸术常见的并发症,10~30岁、女性、安氏分类Ⅱ类、行颌间牵引,以及有不良口腔咬合行为习惯,均是口腔正畸术并发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相关因素。明确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有利于提升口腔正畸术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正畸 颞下颌关节病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微创骨皮质切开术与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对成人正畸牙移动的临床效果对比
2
作者 杨雅娴 李玉如 彭德志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400-1403,共4页
目的比较微创骨皮质切开术与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对成人正畸牙移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20例错颌畸形成人患者,依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即接受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治疗的患者60例纳... 目的比较微创骨皮质切开术与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对成人正畸牙移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20例错颌畸形成人患者,依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即接受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治疗的患者60例纳入改良组,接受微创骨皮质切开术治疗的患者60例纳入微创组。统计两组牙排齐时间、间隙关闭时间、牙齿位置移动变化量、软组织变化量、硬组织变化量。结果微创组牙排齐时间、间隙关闭时间短于改良组(P<0.05);术后1、2、3个月微创组牙位置变化量均大于改良组(P<0.05);两组软组织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硬组织上颌骨前后突距离、上颌骨鼻距离、A点至颧弓的垂直距离、上颌骨硬组织高度变化量均大于微创组(P<0.05),两组硬组织A点至第二上臼齿的垂直距离、上颌骨第二上臼齿的硬组织高度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骨皮质切开术与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加速成人正畸牙移动效果相仿,牙排齐时间、间隙关闭时间方面微创骨皮质切开术更具优势,但经典改良骨皮质切开术在上颌骨和下颌骨调整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牙移动 成人 微创 骨皮质切开术
下载PDF
阶段性口腔健康知识宣教联合心理干预在口腔正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3
作者 蒲国芳 王亚辉 +1 位作者 张芳园 胡利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4期2669-2672,共4页
目的探讨阶段性口腔健康知识宣教联合心理干预在口腔正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84例口腔正畸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干预组(92例)、联合干预组(92例),常规干预组接受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阶段性口腔健康知识宣教联合心理干预在口腔正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84例口腔正畸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干预组(92例)、联合干预组(92例),常规干预组接受常规护理联合心理干预,联合干预组在常规干预组的基础上联合进行阶段性口腔健康知识宣教。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口腔知识掌握程度、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遵医行为、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6个月后,联合干预组口腔知识掌握程度(96.74%)高于常规干预组(84.78%)(P<0.05);联合干预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分别低于常规干预组(P<0.05);联合干预组遵医率(95.65%)高于常规干预组(78.26%)(P<0.05);联合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10.87%)低于常规干预组(22.83%)(P<0.05);联合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常规干预组的(P<0.05)。结论阶段性口腔健康知识宣教联合心理干预可提高口腔正畸患者口腔知识掌握程度,提升遵医行为,改善口腔卫生问题,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干预 阶段性口腔健康知识宣教 口腔正畸 菌斑指数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基于同质医疗理念的创新型护理模式对微型种植体支抗口腔正畸患者的作用效果
4
作者 王亚辉 王玲玲 +2 位作者 宋红燕 蒲国芳 霍玉荣 《河南医学研究》 2023年第24期4587-459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同质医疗理念的创新型护理模式在微型种植体支抗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98例微型种植体支抗口腔正畸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创新型护理组,各49例,两组均接受微型种植体... 目的探讨基于同质医疗理念的创新型护理模式在微型种植体支抗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98例微型种植体支抗口腔正畸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创新型护理组,各49例,两组均接受微型种植体支抗口腔正畸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创新型护理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同质医疗理念的创新型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正畸效果、托槽脱落率、应激反应、疼痛程度[视觉模拟(VAS)评分]、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口腔相关生活质量量表(OHRQOL)评分]。结果创新型护理组上中切牙凸差距、上中切牙倾角度、磨牙移位大于对照组(P<0.05);创新型护理组托槽脱落率(20.41%)低于对照组(38.78%)(P<0.05);两组应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创新型护理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按时复诊、牙齿清洁、调整饮食结构评分及OHR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同质医疗理念的创新型护理模式能提高微型种植体支抗口腔正畸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托槽脱落率、疼痛程度,提高正畸效果、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质医疗理念 微型种植体支抗 口腔正畸 托槽脱落率 应激反应
下载PDF
微型种植体正畸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兰 王茜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7期1172-1175,共4页
目的分析微型种植体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效果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6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分析微型种植体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效果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6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口外弓正畸治疗,观察组接受微型种植体正畸治疗。治疗10个月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颌骨及牙齿相关指标、牙周及咀嚼功能变化情况等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正畸治疗10个月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SNA)、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SNB)、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ANB)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是治疗后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IL)-6及IL-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咀嚼效率和咬合功能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情况更好(P<0.05),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借助微型种植体正畸方式在改善患者的颌骨、牙齿、牙周及咬合功能等方面均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并且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有着显著的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种植体正畸治疗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不同偏颌畸形患者正颌手术方法选择
6
作者 李培博 赵军方 +2 位作者 胡泽龙 乔泉鑫 张延芹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3年第5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偏颌畸形患者正颌手术方法选择,为后续正颌治疗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2023-03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正颌手术的23例偏颌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5例,年龄(29.12±11.03... 目的探讨不同偏颌畸形患者正颌手术方法选择,为后续正颌治疗手术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2023-03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正颌手术的23例偏颌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5例,年龄(29.12±11.03)岁(范围:18~40岁)。根据不同偏颌畸形,酌情采用经口内切口的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经口内切口的上颌LeFortⅠ型截骨术、髁突成形术及颏成形术。结果23例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影像检查测得颏中线偏离距离均在2 mm以内,偏颌畸形得到明显改善,面部轮廓基本对称,患者均对自己面型的改观较为满意,偏颌症状无复发迹象。颏下点至面中线的距离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借助三维模拟技术,并在正畸医师协同下进行术前分析、制作颌板及手术截骨导板,制定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手术方案,结合精准术中操作,可最大程度降低手术损伤并获得理想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颌畸形 正颌外科 手术方案 三维重建技术
下载PDF
心理护理对口腔正畸患者心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彭怀芝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9年第9期1152-1152,F0003,共2页
目的心理护理对口腔正畸患者心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行口腔正畸治疗患者100例,应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将两组心理... 目的心理护理对口腔正畸患者心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行口腔正畸治疗患者100例,应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将两组心理状况、护理满意度展开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35.32±3.78)分、(37.80±3.7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1.05±4.29)分、(45.36±4.5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展开对比分析,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正畸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明显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正畸 心理护理 心理状况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增强固定正畸患者刷牙意识的方法 被引量:9
8
作者 李爱霞 李玉茹 尚君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35-336,共2页
在行固定矫治的过程中,增强患者的口腔卫生意识,让患者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是贯穿整个矫治过程的重要内容。笔者总结临床工作的经验认为其方法是患者每次复诊时,医师应宣教保持牙周健康的意义,指导正确的刷牙方法。经过反复的口腔卫生宣... 在行固定矫治的过程中,增强患者的口腔卫生意识,让患者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是贯穿整个矫治过程的重要内容。笔者总结临床工作的经验认为其方法是患者每次复诊时,医师应宣教保持牙周健康的意义,指导正确的刷牙方法。经过反复的口腔卫生宣教,大部分正畸患者能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正畸 刷牙 口腔卫生
下载PDF
正畸力作用初期牙周组织内P75的表达变化
9
作者 李沙 常彬彬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21-122,127,共3页
目的:研究正畸力作用下牙齿移动早期牙周膜组织内P75受体的表达变化。方法:制备大鼠实验性牙齿移动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牙周膜组织中P75的表达。结果:正畸力作用下牙齿移动早期牙周组织内P75表达先升高后降低,于加力后3... 目的:研究正畸力作用下牙齿移动早期牙周膜组织内P75受体的表达变化。方法:制备大鼠实验性牙齿移动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牙周膜组织中P75的表达。结果:正畸力作用下牙齿移动早期牙周组织内P75表达先升高后降低,于加力后3d表达最高。结论:P75在牙齿移动早期牙周组织改建中起作用,可能参与了牙周组织早期炎症反应和疼痛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力 牙齿移动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掩饰性治疗后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浩鑫 徐文华 +3 位作者 马众辉 闫肃 蔡留意 王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6-821,共6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行正畸掩饰性治疗前后的X射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患者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治疗前后的差异,为该类患者的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21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 目的:通过对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行正畸掩饰性治疗前后的X射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患者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治疗前后的差异,为该类患者的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21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行正畸掩饰性治疗的3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按照不同垂直骨面型分为高角组13例,均角组17例,分别对两组正畸治疗前后的X射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治疗前后患者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矫治结束后上气道形态测量值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位置水平向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向有向下移动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治疗前后舌骨-后鼻棘点距和舌骨-下颌平面距的变化值大于均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掩饰性治疗后上气道形态无明显变化;舌骨位置在水平向无明显变化,在垂直向有向下移动的趋势。正畸掩饰性治疗结束后高角组舌骨位置向下移动的趋势可能大于均角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 正畸掩饰性治疗 上气道形态 舌骨位置
下载PDF
替牙期不同发育时期上颌倒置埋伏中切牙正畸矫治效果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涵 李爱霞 段娟奇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7期1192-1195,共4页
目的比较替牙期不同发育时期上颌倒置埋伏中切牙正畸矫治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治疗的36例(36颗替牙期上颌倒置埋伏中切牙)患儿,依据埋伏牙牙齿钙化程度分为早期(≤第8期)牙龄组(19例)和... 目的比较替牙期不同发育时期上颌倒置埋伏中切牙正畸矫治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治疗的36例(36颗替牙期上颌倒置埋伏中切牙)患儿,依据埋伏牙牙齿钙化程度分为早期(≤第8期)牙龄组(19例)和晚期(第9~10期)牙龄组(17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外科开窗手术配合正畸牵引,以对侧正常同名牙作为对照牙,对治疗后的锥形束CT(CB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后埋伏牙与对照牙牙根长度、埋伏牙唇舌侧牙槽骨吸收高度和唇舌侧骨质厚度。结果正畸治疗前,两组埋伏牙牙根长度均短于同组对照牙(P<0.05),晚期牙龄组埋伏牙牙根长度长于早期牙龄组(P<0.05),晚期牙龄组对照牙牙根长度长于早期牙龄组(P<0.05)。正畸治疗后,两组埋伏牙牙根长度均短于同组对照牙(P<0.05),早期牙龄组对照牙牙根长度短于晚期牙龄组(P<0.05),两组埋伏牙牙根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治疗后,与早期牙龄组相比,晚期牙龄组埋伏牙唇侧牙槽骨吸收高度较多(P<0.05),两组埋伏牙唇舌侧骨质厚度和舌侧牙槽骨吸收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后,埋伏牙牙根长度尚不能达到正常同名牙牙根长度,埋伏牙正畸牵引治疗越早,效果相对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倒置埋伏中切牙 替牙期 不同发育时期 正畸矫治
下载PDF
CBCT联合超声骨刀在儿童埋伏牙正畸矫治中的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梦圆 余炜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12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联合超声骨刀在儿童埋伏牙正畸矫治中的效果。方法86例低位埋伏牙患儿,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行CBCT影像下进行超声骨刀治疗术,对照组行常规埋伏牙治疗术。对比两组开窗时间和出血量...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联合超声骨刀在儿童埋伏牙正畸矫治中的效果。方法86例低位埋伏牙患儿,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行CBCT影像下进行超声骨刀治疗术,对照组行常规埋伏牙治疗术。对比两组开窗时间和出血量、治疗效果、耐受程度。结果观察组开窗时间(25.89±0.41)s短于对照组的(31.27±0.19)s,出血量(1.13±0.16)ml小于对照组的(2.94±0.3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高于对照组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耐受度为88.3%,高于对照组的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联合超声骨刀在治疗埋伏牙的牵引过程中能够使手术精准有效,减轻手术的创伤,有利于埋伏牙尽快萌出,达到与邻牙排列整齐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超声骨刀 埋伏牙 儿童正畸
下载PDF
正畸治疗中选择传统托槽矫治器与隐形矫治器患者的基本情况与满意度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凯亭 李沙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比较正畸治疗中选择传统托槽矫治器与新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患者的基本情况与满意度。方法选取2016—2017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正畸治疗的47例患者,根据所选的矫治器将患者分为A组(选择传统托槽矫治器)与B组(选择隐形矫治器)... 目的比较正畸治疗中选择传统托槽矫治器与新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患者的基本情况与满意度。方法选取2016—2017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正畸治疗的47例患者,根据所选的矫治器将患者分为A组(选择传统托槽矫治器)与B组(选择隐形矫治器)。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学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费用与外观美观性方面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选用隐形矫治器的患者多为成年人,学历较高,且以女性多见。传统托槽矫治器费用较低,隐形矫治器较为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传统矫治器 隐形矫治器 满意度
下载PDF
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排齐整平后的咬合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莹 马明宇 +2 位作者 张晓虹 梁炎 张月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13期2335-2339,共5页
目的评价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排齐整平后的咬合特征。方法从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20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应用T-ScanⅢ系统对其进行咬合检查,记录排齐... 目的评价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排齐整平后的咬合特征。方法从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20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应用T-ScanⅢ系统对其进行咬合检查,记录排齐整平前后在最大牙尖交错位(MIP)、前伸运动及侧方运动的[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OF)、咬合接触时间(OT)和分离时间(DT)、[牙合]力百分比及咬合接触点数目。结果排齐整平后,MIP OT、COF和前伸运动DT均较排齐整平前缩短(P<0.05)。排齐整平后,MIPⅠ类侧切牙区[牙合]力百分比较排齐整平前降低,磨牙区[牙合]力百分比较排齐整平前升高,Ⅱ类侧切牙区、尖牙及前磨牙区[牙合]力百分比均较排齐整平前降低;侧方运动工作侧[牙合]力百分比均较排齐整平前升高,非工作侧[牙合]力百分比均较排齐整平前降低(P<0.05)。排齐整平后,MIPⅠ类侧切牙区、尖牙及前磨牙区咬合接触点均较排齐整平前减少,Ⅱ类侧切牙区咬合接触点较排齐整平前减少,磨牙区咬合接触点较排齐整平前增加;前伸运动Ⅰ类侧切牙区咬合接触点较排齐整平前增加;Ⅰ类侧侧方运动工作侧咬合接触点较排齐整平前增加,非工作侧咬合接触点较排齐整平前减少(P<0.05)。结论正畸排齐整平有助于调整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的咬合接触关系,从而使全口咬合趋于协调稳定,但后期仍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 咬合特征 T-ScanⅢ系统
下载PDF
应用CBCT观察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正畸前后髁突位置及形态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兰 王茜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3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CBCT研究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前后的髁突位置及形态变化。方法收集2018-01—2019-1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畸科采用固定矫治术行正畸治疗的65例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正畸前后CBC... 目的探讨应用CBCT研究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前后的髁突位置及形态变化。方法收集2018-01—2019-1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畸科采用固定矫治术行正畸治疗的65例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正畸前后CBCT图像中关节前、后、上间隙,以及髁突长轴径与髁突短轴径。结果6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固定矫治术正畸治疗。正畸治疗后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前间隙较正畸治疗前减小,后间隙和上间隙均较正畸治疗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前与正畸后患者的髁突形态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固定矫治术行正畸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前间隙、后间隙和上间隙,但是未改变髁突的长轴径与短轴径。应用CBCT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正畸前后髁突位置及形态变化情况,可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正畸治疗计划的合理制定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2分类 髁突 CBCT
下载PDF
丹酚酸B通过Ctsk/STAT3轴对小鼠口腔癌的抑制作用
16
作者 杜雯雯 廖镇 +1 位作者 王娟 王茜 《西部医学》 2023年第1期65-71,共7页
目的通过Ctsk/STAT3轴,探讨丹酚酸B对小鼠口腔癌的抑制作用。方法随机将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丹酚酸B低剂量组(10 mg·kg^(-1))、丹酚酸B高剂量组(40 mg·kg^(-1))、阳性药物组(4 mg·kg^(-1)顺铂),每组20只。HE染色观... 目的通过Ctsk/STAT3轴,探讨丹酚酸B对小鼠口腔癌的抑制作用。方法随机将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丹酚酸B低剂量组(10 mg·kg^(-1))、丹酚酸B高剂量组(40 mg·kg^(-1))、阳性药物组(4 mg·kg^(-1)顺铂),每组20只。HE染色观察口腔颊囊黏膜组织,Brd U免疫组化法观察口腔黏膜细胞增殖指数,比较促炎因子IL-6、IL-1β、VEGF、HIF-1α水平,Ctsk、STAT3、SOCS3 mRNA以及Ctsk、STAT3、p-STAT3、SOCS3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L-6、IL-1β、VEGF、HIF-1α水平,Ctsk mRNA和蛋白、p-STAT3蛋白水平升高,SOCS3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B低、高剂量组与阳性药物组SOCS3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单纯增生、轻度异常增生、重度异常增生、鳞癌病理程度及Brd U细胞增殖指数,IL-6、IL-1β、VEGF、HIF-1α水平,Ctsk mRNA和蛋白、p-STAT3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丹酚酸B低剂量组比较,丹酚酸B高剂量组与阳性药物组SOCS3 mRNA与蛋白水平升高,单纯增生、轻度异常增生、重度异常增生、鳞癌病理程度及Brd U细胞增殖指数,IL-6、IL-1β、VEGF、HIF-1α水平,Ctsk mRNA和蛋白、p-STAT3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丹酚酸B高剂量组比较,阳性药物组SOCS3 mRNA与蛋白水平升高,单纯增生、轻度异常增生、重度异常增生、鳞癌病理程度及Brd U细胞增殖指数,IL-6、IL-1β、VEGF、HIF-1α水平,Ctsk mRNA和蛋白、p-STAT3蛋白水平降低(P<0.05);HE结果显示,丹酚酸B低、高剂量组与阳性药物组口腔颊囊黏膜组织不同病理现象均较模型组出现改善,且丹酚酸B高剂量组与阳性药物组改善明显。结论丹酚酸B对小鼠口腔癌具有抑制作用,可能通过调控Ctsk/STAT3轴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丹酚酸B 组织蛋白酶K 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
下载PDF
锥形束CT评价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正畸-正颌手术前后髁突位置变化的临床价值研究
17
作者 周向向 余炜伟 +1 位作者 阚全龙 杜琎佳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1年第4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评价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正畸-正颌手术前后髁突位置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9—2020-09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接受正畸-正颌术的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前1...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评价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正畸-正颌手术前后髁突位置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9—2020-09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接受正畸-正颌术的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前1周及术后1 a拍摄的CBCT影像资料,测量患者双侧髁突在关节窝前、上、后间隙的距离,双侧髁突最外侧点间距、最内侧点间距,以及左右髁突内外点连线延长线的交角;记录结果并用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前1周与术后1 a的双侧髁突各位置间隙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a的交角小于术前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外距、内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颞下颌关节均未出现明显关节弹响和疼痛症状。结论根据术前1周及术后1 a拍摄的CBCT影像资料进行测量,正畸-正颌术后1 a髁突位置虽仍会有稍微改变,但变化并不太明显,术后稳定期间患者也未出现明显的关节弹响、疼痛症状,具有相对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畸形 正畸-正颌 髁突 锥形束CT
下载PDF
[牙合]垫联合隐形矫治在第二磨牙锁[牙合]矫治中的应用
18
作者 刘亚鑫 李爱霞 +1 位作者 杨亚楠 张骞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87,共4页
目的:比较[牙合]垫联合隐形矫治与单纯隐形矫治用于第二磨牙锁[牙合]矫治的效果。方法:选择第二磨牙中、重度锁[牙合]患者30例(女16例,男14例),均为双侧锁[牙合]。年龄16.5~28岁。5例接受单纯隐形矫治(对照组),25例首先戴用[牙合]垫加... 目的:比较[牙合]垫联合隐形矫治与单纯隐形矫治用于第二磨牙锁[牙合]矫治的效果。方法:选择第二磨牙中、重度锁[牙合]患者30例(女16例,男14例),均为双侧锁[牙合]。年龄16.5~28岁。5例接受单纯隐形矫治(对照组),25例首先戴用[牙合]垫加弹性牵引解除锁[牙合],再行隐形矫治(联合组)。比较两组的矫治效果。结果:联合组矫治进程顺利,平均用时18个月,其中应用[牙合]垫加弹性牵引解除锁结关系需1.5~3个月。而对照组患者均未能顺利完成矫治,在戴用约10副隐形矫治器后,仍易脱套,暂停隐形矫治,重启方案后,约10副隐形矫治器后解除锁[牙合],用时14~15个月,相对于联合组多花费约12个月。结论:对于中、重度第二磨牙锁[牙合],在隐形矫治前应用[牙合]垫加局部交互牵引可顺利完成治疗,减少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磨牙锁[牙合] [牙合]垫 隐形矫治
下载PDF
37例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自然转归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19
作者 闫森 乔永明 段亮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8,共7页
目的 了解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自然病程的临床、影像学变化及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37例(45侧),男性4例,女性33例,平... 目的 了解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自然病程的临床、影像学变化及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37例(45侧),男性4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23.5岁,平均病程14.4个月。收集初诊及复诊时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资料,测量关节盘的长度和厚度、关节盘前移角度、髁突高度,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临床及影像学的变化。结果 37例(45侧)患者复诊与初诊相比较:3例3侧自愈为可复性盘前移位;48.4%患者自觉张口受限未缓解或加重;58.3%患者张口疼痛无改善;54.5%咀嚼疼痛无改善;33.3%患者面部偏斜呈现加重趋势,仅1例缓解。关节盘前移角度从初诊时61.63°增长至67.81°,关节盘长度从8.20 mm缩短至7.27 mm,髁突高度从23.17 mm降为22.76 mm,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吸收比例上升。青少年组与成人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关节软硬组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自然病程中,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缓解;不同年龄段患者都会出现关节盘前移程度逐渐增大,关节盘长度逐渐缩短,发生折叠变形,髁突出现吸收,继发面部偏斜、下颌后缩等继发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不同腭部形态MSE放置不同位置对颅面复合体和扩弓效果的影响
20
作者 常悦 张小平 王庆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88-95,共8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上颌骨性扩弓器(MSE)放置不同位置对颅面复合体和扩弓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锥形束CT(CBCT)及建模软件构建微种植钉支持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构造包含MSE、牙列及颅骨。将不同腭部形态的颅上颌复合体模型分为...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上颌骨性扩弓器(MSE)放置不同位置对颅面复合体和扩弓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锥形束CT(CBCT)及建模软件构建微种植钉支持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构造包含MSE、牙列及颅骨。将不同腭部形态的颅上颌复合体模型分为腭盖正常组和腭盖高拱组,在这两种腭部形态下将MSE分别放置于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第一磨牙间、第一与第二磨牙间,共分为6个模型(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三,模型四,模型五,模型六)。每组将螺旋扩弓器分别施加0.25 mm横向位移,比较颅上颌复合体及第一磨牙的应力分布及位移趋势。结果腭盖正常组颅上颌复合体等效应力为模型三>模型一>模型二,腭盖高拱组颅上颌复合体等效应力为模型四>模型五>模型六。各骨缝等效应力变化呈线性关系,其中颧颞缝、翼腭缝、额颌缝、颧额缝等效应力较高。随着扩弓器位置后移,翼腭缝、额颌缝、颧额缝应力呈递增趋势。腭中缝x轴位移中,腭盖正常组:模型二>模型三>模型一;腭盖高拱组:模型五>模型六>模型四;扩弓器相同位置腭盖高拱组腭中缝x轴位移均小于腭盖正常组。腭盖高拱组与腭盖正常组的腭中缝宽度相比差异不明显。腭盖正常组与腭盖高拱组的上颌第一磨牙三维方向位移程度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MSE扩弓后颅上颌复合体应力分布广泛,腭盖正常组在第一磨牙间应力最小,腭盖高拱组在第一与第二磨牙间应力最小;MSE对各骨缝均有应力分布,其中翼腭缝应力分布较高;两种腭部形态下MSE放置在第一磨牙间腭中缝扩弓效果最好;腭中缝呈前大后小的楔形打开,MSE放置位置越靠后越有利于腭中缝的平行扩展;随着上颌扩弓器位置后移,第一磨牙颊倾越明显;腭部形态对MSE扩弓效果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部形态 上颌骨性扩弓器 上颌发育不足 有限元分析 微种植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