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IFT172基因突变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1
作者 杨赛赛 吴庆华 +4 位作者 陈心 史惠蓉 任淑敏 焦智慧 翟仪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2-546,共5页
目的:通过对一例以双肾及肝脏多发囊肿及全内脏反位等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及其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揭示其遗传发病机制。方法:对该家系先证者行全面检查提示有多发异常,包括双肾及肝脏多发囊肿、全内脏反位、肾功能不全、肾性贫... 目的:通过对一例以双肾及肝脏多发囊肿及全内脏反位等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及其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揭示其遗传发病机制。方法:对该家系先证者行全面检查提示有多发异常,包括双肾及肝脏多发囊肿、全内脏反位、肾功能不全、肾性贫血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相关成员的外周血各2 mL,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对筛查出的可疑突变行PCR并Sanger测序。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IFT172基因c.4630C>T(p.R1544C)和c.4120T>C(p.W1374R)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自正常临床表型的父母,其弟未携带这两个突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c.4120T>C(p.W1374R)判定为疑似致病性变异,包括2个中等证据(PM1+PM3)+3个辅助证据(PP3+PP4+PM2);c.4630C>T(p.R1544C)突变为致病性变异。结合该家系先证者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测结果,明确先证者为IFT17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短肋胸廓发育不良伴或不伴多指综合征10型(SRTD10)。结论:SRTD10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临床表现难以确诊,基因诊断可以明确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 多囊肝 全内脏反位 IFT172 SRTD10
下载PDF
ASPM基因纯合变异致原发性小头畸形5型一例及遗传学分析
2
作者 孙阁阁 郑玉婷 +3 位作者 任化楠 王莉 刘莉娜 孔祥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8-871,共4页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小头畸形(autosomal recessive primary microcephaly,MCPH)又称原发性小头畸形或真性小头畸形,是以脑容量减少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具有遗传异质性,主要临床特征是出生时枕额周长低于年龄和性别匹配平均数的2个...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小头畸形(autosomal recessive primary microcephaly,MCPH)又称原发性小头畸形或真性小头畸形,是以脑容量减少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具有遗传异质性,主要临床特征是出生时枕额周长低于年龄和性别匹配平均数的2个标准差(s)或更多,6个月后低于3个s,并且伴随一定程度非进行性智力退化^([1])。全世界MCPH的发病率在1/250 000~1/30 0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M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原发性小头畸形5型 遗传学分析
下载PDF
产前诊断1q重复合并10p重复嵌合体1例胎儿
3
作者 段富华 魏振玲 +3 位作者 赵军红 吴庆华 赵振华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5期636-637,共2页
孕妇29岁,G_(2)P_(0),本次孕早期胎儿绒毛膜性提示为双绒双羊妊娠,2个胎儿的颈后透明层测值均在正常范围,扩展性无创产前检测结果为低风险,排畸超声检查提示胎儿1(宫腔左侧)如孕18^(+2)周,鼻骨短小,余未见异常;胎儿2(宫腔右侧)如孕17^(... 孕妇29岁,G_(2)P_(0),本次孕早期胎儿绒毛膜性提示为双绒双羊妊娠,2个胎儿的颈后透明层测值均在正常范围,扩展性无创产前检测结果为低风险,排畸超声检查提示胎儿1(宫腔左侧)如孕18^(+2)周,鼻骨短小,余未见异常;胎儿2(宫腔右侧)如孕17^(+6)周,存在颜面部发育异常(双侧唇腭裂),上唇连续性中断,断裂分别宽约1.8 mm、2.8 mm,向上延伸至鼻孔下方,鼻翼塌陷,上牙槽骨连续性中断,断隙分别约2.6 mm、2.4 mm,腭似可见裂隙,小脑可显示,小脑横径小(约15.9 mm),小脑蚓部未见明显显示(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蚓部 超声检查提示 牙槽骨 产前诊断 颜面部 发育异常 嵌合体 胎儿
原文传递
结节性硬化症家系TSC1/TSC2基因变异的分析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3
4
作者 林锐 赵振华 +5 位作者 刘莉娜 王聪慧 陈晨 刘宁 孟静静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435-438,共4页
目的对29个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家系进行TSC1、TSC2基因的变异筛查,并对其中14个家系的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探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联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 目的对29个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家系进行TSC1、TSC2基因的变异筛查,并对其中14个家系的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探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联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TSC相关变异的筛查效果。方法采用NGS-Sanger测序和MLPA技术对29个家系的先证者进行TSC1/TSC2基因的变异检测;抽取胎儿羊水或绒毛样本,通过亲子鉴定试验排除母体污染;针对先证者携带的致病变异对胎儿进行基因诊断。结果在29个TSC家系中共检出27种疑似致病变异,其中TSC1变异5种(18.5%),TSC2变异22种(81.5%),12种未见文献报道。14个接受产前诊断的家系中,5个家系的胎儿为患者,其中2例胎儿携带TSC2基因新发变异,超声提示心脏多发横纹肌瘤,其余9个家系的胎儿判断为正常。结论本研究拓展了TSC1、TSC2基因的变异谱。高通量测序结合MLPA可以高效、准确地为TSC患者提供基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TSC1基因 TSC2基因 高通量测序 基因诊断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两个锁骨颅骨发育不良家系的RUNX2基因变异分析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3
5
作者 焦智慧 陈义兵 +3 位作者 赵振华 吴庆华 任淑敏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179-1182,共4页
目的对两个锁骨颅骨发育不良家系进行R UNX2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致病原因,为高危胎儿提供产前诊断.方法应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RUNX2基因进行变异分析,变异明确后,抽取父母、100名无关正常对照以及高危胎儿血样本进行基因检测.结果家系... 目的对两个锁骨颅骨发育不良家系进行R UNX2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致病原因,为高危胎儿提供产前诊断.方法应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RUNX2基因进行变异分析,变异明确后,抽取父母、100名无关正常对照以及高危胎儿血样本进行基因检测.结果家系1先证者及高危胎儿均携带RUNX2基因c.578G>C(p.Arg193Pro)杂合变异,家系2先证者携带RUNX2基因c.909C>A(p.Tyr303X)杂合变异;两个家系先证者父母及正常对照均未携带相应变异,均为新发变异;经查阅相关数据库均未见相关报道,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结论RUNX2基因变异是这两个锁骨颅骨发育不良家系的致病原因,变异的检出为家系的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颅骨发育不良 RUNX2基因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七个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陷症家系基因变异分析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宁 冯银 +1 位作者 江森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对7个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陷症(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OTCD)家系进行OTC基因变异检测,明确其致病原因并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靶向高通量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对7... 目的对7个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陷症(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OTCD)家系进行OTC基因变异检测,明确其致病原因并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靶向高通量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对7例经串联质谱筛查或临床诊断可疑OTCD的患儿或其母亲进行遗传代谢病相关基因panel检测,发现可疑致病变异位点后,应用PCR扩增和Sanger测序进行变异验证分析。在患儿母亲再次妊娠时抽取绒毛或羊水细胞进行相应基因变异检测,用于产前诊断。结果7个家系中共检测到7种OTC基因变异,分别为c.583G>A(p.Glyl95Arg).c.6260 T(p.Ala209Val)、c.6740 T(p.Pro225Leu)、c.482A>G(p.Asnl61Ser)、IVS1-2A>G、c.116G>T(p.Gly39Val).c.898delT(p.300Phefs*22),其中IVSl-2A>G、c・116G>T(p.Gly39Val)和c.898delT(p.300Phefs*22)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产前诊断家系中3例胎儿基因测序均发现携带OTC基因变异半合子,性别为男性,孕妇选择终止妊娠,胎儿流产组织基因变异分析结果与产前诊断一致;另1例胎儿为OTC基因杂合变异,性别为女性,出生后新生儿筛查结果阴性,随访12个月,生长发育未见异常。结论OTC基因变异为7个OTCD家系的致病原因,致病变异的检出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陷症 高通量测序 Sanger测序 OTC基因变异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五个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家系的基因变异分析和产前诊断 被引量:2
7
作者 白莹 焦智慧 +3 位作者 刘宁 胡爽 赵凯慧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7期717-720,共4页
目的对5个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multiple osteochondromas,MO)家系进行EXT1和EXT2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5个MO家系的先证者进行MO相... 目的对5个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multiple osteochondromas,MO)家系进行EXT1和EXT2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为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5个MO家系的先证者进行MO相关致病基因EXT1、EXT2外显子检测,发现可疑致病位点后,应用Sanger双向测序对家系成员和200名正常个体进行变异位点的验证分析,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检测对家系成员和20名正常个体进行基因缺失变异验证分析,确定致病变异后,对其中2个家系的高危胎儿进行孕中期产前诊断。结果5个MO家系均检出EXT基因变异,分别为EXT1基因第2~3外显子缺失、EXT1基因c.1468dupC(p.Leu490ProfsX31)、EXT1基因c.2084delC(p.Pro695LeufsX11)、EXT2基因c.187delT(p.Phe63SerfsX29)、EXT2基因c.1362T>G(p.Tyr454X),其中EXT1基因第2~3外显子缺失、EXT1基因c.2084delC(p.Pro695LeufsX11)、EXT2基因c.187delT(p.Phe63SerfsX29)为尚未报道的新变异,在家系正常成员和正常对照中均未发现该变异。产前诊断结果显示家系1胎儿携带EXT1基因第2~3外显子杂合缺失变异,家系5胎儿携带EXT2基因c.1362T>G(p.Tyr454X)杂合变异。结论EXT1、EXT2基因变异是5个MO家系的致病病因,致病基因的检出为家系的产前基因诊断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 EXT1基因 EXT2基因 二代测序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一例肾单位肾痨2型胎儿的产前超声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庆华 杨赛赛 +4 位作者 王参 史惠蓉 任淑敏 焦智慧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5期559-562,共4页
目的对1例既往有胎儿双肾体积增大及羊水过少孕育史,本次妊娠16周余超声提示为双侧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及羊水过少的引产胎儿行肾脏病理及分子遗传学检查,明确其病因,并为该家系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对胎儿行超声检查明确其... 目的对1例既往有胎儿双肾体积增大及羊水过少孕育史,本次妊娠16周余超声提示为双侧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及羊水过少的引产胎儿行肾脏病理及分子遗传学检查,明确其病因,并为该家系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对胎儿行超声检查明确其肾脏形态学改变,经遗传咨询后胎儿父母决定终止妊娠,取引产胎儿肾脏组织行病理学检查,通过目标区域捕获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胎儿行遗传性肾脏疾病基因变异筛查,对胎儿及其父母行可疑致病基因变异位点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胎儿肾脏组织学检查提示为多囊性改变,未见正常的肾脏结构、肾皮质或髓质。NGS和PCR等检查明确胎儿携带INVS基因c.100+1G>A杂合变异和第3外显子杂合缺失,均为致病性变异,分别来自其母亲和父亲。结论对一个双侧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引产胎儿明确诊断为肾单位肾痨2型(typeⅡnephronophthisis,NPHP2),对该家庭再次生育提供了精准的指导。NPHP2疾病的基因诊断在国内鲜有报道,本研究结果加强了对该类疾病临床表现和遗传学病因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多囊性肾发育不良 肾单位肾痨2型 INVS基因 目标区域捕获测序
原文传递
一例嵌合型8p12缺失胎儿的产前诊断及遗传学分析
9
作者 朱若男 时盼来 +4 位作者 赵军红 江淼 赵勇江 朱晓帆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8期920-921,共2页
孕妇28岁,G2P1,第一胎健康,夫妻系非近亲婚配,体格、智力发育正常,否认遗传病家族史。本次妊娠为自然受孕,孕期无不良接触史及服药史。孕20周于外院行超声检查提示胎儿鼻骨缺失,行羊膜腔穿刺术抽羊水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外院核型结果为4... 孕妇28岁,G2P1,第一胎健康,夫妻系非近亲婚配,体格、智力发育正常,否认遗传病家族史。本次妊娠为自然受孕,孕期无不良接触史及服药史。孕20周于外院行超声检查提示胎儿鼻骨缺失,行羊膜腔穿刺术抽羊水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外院核型结果为46,XN,del(8)(p12)[23]/46,XN[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腔穿刺术 超声检查提示 服药史 嵌合型 产前诊断 近亲婚配 遗传学分析 染色体核型分析
原文传递
RMRP基因变异致软骨毛发发育不全及其产前诊断2例分析
10
作者 白莹 孙玥 +3 位作者 王莉 吴静 刘宁 孔祥东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鉴定和分析2个中国汉族软骨毛发发育不全(CHH)家系的致病基因RMRP基因的变异位点和临床信息,为CHH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个CHH家系成员的临床信息并留取... 目的鉴定和分析2个中国汉族软骨毛发发育不全(CHH)家系的致病基因RMRP基因的变异位点和临床信息,为CHH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个CHH家系成员的临床信息并留取样本,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2例先证者进行检测,明确先证者的致病原因,通过PCR和Sanger测序的方法对先证者父母及家系中的高风险胎儿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2例CHH先证者均检测到RMRP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分别为n.181G>A/n.70G>T和n.194G>A/n.62G>C,家系验证分别来自其母亲和父亲。其中,致病性变异n.62G>C为新发现的变异。2个CHH家系的2例高风险胎儿中,检出正常基因型胎儿1例,致病性基因变异携带者1例。结论本研究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和Sanger测序技术分别为2个CHH家系提供了精准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有效降低了生育患病胎儿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基因诊断 先证者 临床信息 发育不全 产前诊断 家系成员 致病性变异 遗传咨询
原文传递
产前诊断20号三体与单亲二体嵌合体1例
11
作者 赵军红 吴庆华 +1 位作者 侯雅勤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510-511,共2页
孕妇27岁,G_(1)P_(0),孕18^(+2)周因"高通量无创产前筛查提示20号染色体数目偏多"就诊。此次妊娠为自然受孕,夫妻双方系非近亲结婚,外观及智力均无异常,无明显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否认遗传病家族史。本研究通过了郑州大学第... 孕妇27岁,G_(1)P_(0),孕18^(+2)周因"高通量无创产前筛查提示20号染色体数目偏多"就诊。此次妊娠为自然受孕,夫妻双方系非近亲结婚,外观及智力均无异常,无明显毒物及放射线接触史,否认遗传病家族史。本研究通过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KS-2018-KY-36),孕妇已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近亲结婚 医学伦理委员会 放射线接触史 知情同意书 周因 产前诊断 自然受孕 嵌合体
原文传递
产前诊断妊娠中期三倍体综合征两例
12
作者 江淼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1289-1289,共1页
孕妇126岁,G_(1)P_(0),妊娠早期有少量阴道出血史,经黄体酮安胎处理后好转。孕17^(+2)周常规孕中期血清学筛查提示为18三体1/68高风险,其中AFP 0.87 MOM,β-HCG 0.28MOM,游离雌三醇0.60 MOM。孕18周无创产前检测未提示13、18,21号染色... 孕妇126岁,G_(1)P_(0),妊娠早期有少量阴道出血史,经黄体酮安胎处理后好转。孕17^(+2)周常规孕中期血清学筛查提示为18三体1/68高风险,其中AFP 0.87 MOM,β-HCG 0.28MOM,游离雌三醇0.60 MOM。孕18周无创产前检测未提示13、18,21号染色体三体高风险,继续妊娠,超声影像学检查提示胎儿侧脑室增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中期 游离雌三醇 阴道出血史 继续妊娠 血清学筛查 无创产前检测 产前诊断 妊娠早期
原文传递
产前诊断ins(10;13)(q11.2;q31q33)mat染色体异常1例
13
作者 江淼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457-457,共1页
患者女,34岁,G_(3)P_(2),表型及智力未见异常,于2017年8月5日因"继发不孕症"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遗传咨询后夫妇双方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患者核型为46,XX,ins(10;13)(q11.2;q31q33)(图1),患者丈夫核型未见异常。... 患者女,34岁,G_(3)P_(2),表型及智力未见异常,于2017年8月5日因"继发不孕症"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遗传咨询后夫妇双方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患者核型为46,XX,ins(10;13)(q11.2;q31q33)(图1),患者丈夫核型未见异常。患者要求通过植入前遗传学检测技术进行辅助生殖,成功受孕后,于孕16+4周时进行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和染色体核型分析,胎儿CNV-seq分析结果未见异常,胎儿的核型分析结果为46,XX,ins(10;13)(q11.2;q31q33)mat(图2)。本研究通过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KS-2018-KY-36),夫妻双方均签署了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不孕症 伦理委员会 染色体异常 知情同意书 产前诊断 辅助生殖 遗传咨询 染色体核型分析
原文传递
无创产前检测在14279例单胎染色体异常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赵干业 代鹏 +4 位作者 郜珊珊 王聪慧 赵学潮 刘莉娜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7期702-704,共3页
目的评价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就诊的14279例单胎孕妇的临床资料,对比其NIPT及产前诊断结果,随访妊娠结局,评估性能。结果NIPT高风险238例,接受产前诊... 目的评价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在胎儿染色体异常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就诊的14279例单胎孕妇的临床资料,对比其NIPT及产前诊断结果,随访妊娠结局,评估性能。结果NIPT高风险238例,接受产前诊断179例。其中21三体、18三体、13三体、性染色体异常和其他常染色体异常高风险分别有92例、22例、7例、87例和30例;真阳性分别有66例、11例、3例、23例和3例;对应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68.75%、50.00%、41.07%和12.50%;性染色体异常中,46,XY,del(X)、45,X、47,XXX、47,XXY和47,XYY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00%、20.00%、36.36%、83.33%和100.00%。随访发现21三体假阴性1例。结论NIPT在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NIPT检测前后遗传咨询尤其是高风险遗传咨询极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异常 无创产前检测 21三体 阳性预测值 性染色体异常 产前诊断 遗传咨询 真阳性
原文传递
无创产前检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阳性预测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干业 代鹏 +2 位作者 胡爽 焦智慧 孔祥东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1期2452-2457,共6页
目的探讨Z值以及不同风险因素对无创产前检测(NIPT)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阳性预测值(PPV)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NIPT检测的样本,共81838份。NIPT提示为高风险的样本,后续行侵入性产... 目的探讨Z值以及不同风险因素对无创产前检测(NIPT)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阳性预测值(PPV)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NIPT检测的样本,共81838份。NIPT提示为高风险的样本,后续行侵入性产前诊断,计算对应的PPV。比较不同Z值区间样本的PPV的差异;将进行NIPT检测的人群分为高风险组和非高风险组:高风险组(n=39114):包括超声软指标异常、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和高龄妊娠;非高风险组(n=42724):包括血清学筛查临界风险和低风险。对比不同风险人群进行NIPT检测后PPV的差异;分析不同Z值和不同风险组间PPV的差异。结果NIPT共检出471份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高风险样本,包括362份21-三体高风险、77份18-三体高风险和32份13-三体高风险。经侵入性产前诊断,最终确诊的样本分别为226份、46份和6份,对应的PPV分别为79.3%(226/285)、82.1%(46/56)和27.3%(6/22)。21-三体和18-三体的PPV与Z值大小皆呈正相关(r=0.92、0.62,均P<0.05),13-三体因确诊病例偏少,无法分析。高风险组的复合PPV为85.2%(207/243),高于非高风险组的59.2%(71/120)(χ^(2)=30.30,P<0.01)。在Z值区间分别为3~<4、4~<5时,高风险人群的PPV分别为46.2%(12/26)和62.5%(15/24),均高于非高风险人群的16.0%(4/25)和14.3%(3/21)(χ^(2)=4.10、8.90,均P<0.05);随着Z值的升高,两组间P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1-三体和18-三体的PPV和Z值呈正相关;高风险组的PPV大于非高风险组;结合Z值和不同风险因素可对NIPT检测高风险人群提供更准确的遗传咨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产前筛查 染色体非整倍体 高风险人群 阳性预测值
原文传递
短肋多指综合征3型2个家系的DYNC2H1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玥 刘宁 +3 位作者 李倩倩 焦智慧 孔祥东 白莹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对2例短肋多指综合征3型(short rib polydactyly syndrome typeⅢ,SRPSⅢ)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明确其发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2015年8月和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对2例短肋多指综合征3型(short rib polydactyly syndrome typeⅢ,SRPSⅢ)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明确其发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2015年8月和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个患病胎儿(先证者)进行遗传性骨病226个相关致病基因检测。发现可疑致病位点后,对家系成员进行Sanger双向测序验证分析。确定致病变异后,对家系1的高危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2个SRPSⅢ家系均发现了DYNC2H1基因变异,其中家系1先证者携带DYNC2H1基因c.5881A>G(p.Lys1961Glu)纯合变异,父母分别为携带者;家系2先证者DYNC2H1基因存在c.10606C>T(p.Arg3536*)和c.8954T>G(p.Val2985Gly)复合杂合变异,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2个家系均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YNC2H1基因c.5881A>G(p.Lys1961Glu)、c.8954T>G(p.Val2985Gly)为首次报道的疑似致病性变异。产前诊断结果显示家系1胎儿(Ⅱ-7)未见DYNC2H1基因c.5881A>G(p.Lys1961Glu)变异,孕妇选择继续妊娠,分娩后取脐带血行基因检测,结果与产前基因诊断结果一致。结论DYNC2H1基因变异是这2个家系的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肋多指(趾)畸形综合征 系谱 胞浆动力蛋白类 高通量核苷酸序列分析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双胎之一消失综合征对无创产前检测的影响分析1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干业 代鹏 +2 位作者 时盼来 孟静静 孔祥东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01-703,共3页
双胎之一消失综合征(VTS)指双胎之一出现自发性消亡的现象,可导致无创产前检测(NIPT)筛查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假阳性率和失败率均升高,是否建议VTS孕妇接受NIPT筛查尚存争议。本文报道1例VTS引起NIPT筛查结果异常的病例,结合文献进一... 双胎之一消失综合征(VTS)指双胎之一出现自发性消亡的现象,可导致无创产前检测(NIPT)筛查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假阳性率和失败率均升高,是否建议VTS孕妇接受NIPT筛查尚存争议。本文报道1例VTS引起NIPT筛查结果异常的病例,结合文献进一步探讨NIPT在VTS孕妇中应用的可行性。提示VTS可影响NIPT的检测,且其影响至少持续至双胎之一胎儿消亡发生11周以后,提高检测孕周可消除VTS对NIPT检测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产前检测 筛查结果 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 假阳性率 VTS 失败率 综合征 孕妇
原文传递
一个Canavan病家系的基因变异分析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阁阁 朱晓帆 +3 位作者 胡爽 刘莉娜 王莉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8期859-863,共5页
目的探讨一个Canavan病家系的遗传学病因,并为其提供产前诊断。方法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用Sanger测序法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并对产前绒毛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患儿为女性,生后4个月出现嗜睡、肌张力低、双眼无... 目的探讨一个Canavan病家系的遗传学病因,并为其提供产前诊断。方法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用Sanger测序法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并对产前绒毛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患儿为女性,生后4个月出现嗜睡、肌张力低、双眼无神、尿N-乙酰天冬氨酸升高。头颅磁共振成像示髓鞘化异常,颅内多个大片状异常信号。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患儿携带ASPA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包括第1外显子的c.187A>G(p.Arg63Gly)和第4外显子的c.634+1G>A(p.?)。Sanger测序证实二者分别遗传自母亲和父亲,其表型正常的哥哥携带c.634+1G>A(p.?)杂合变异,下一胎产前绒毛检查提示胎儿携带c.187A>G(p.Arg63Gly)杂合变异。结论全外显子组测序可以用于诊断Canavan病。ASPA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可能为该家系的遗传学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avan病 全外显子组测序 天冬氨酸酰基转移酶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一个IDS基因第2外显子单独缺失导致黏多糖贮积症Ⅱ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干业 陈晨 +3 位作者 赵学潮 刘莉娜 王聪慧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8期864-867,共4页
目的探讨一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Ⅱ,MPSⅡ)患者的遗传学病因并对该家系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通过一代测序、琼脂糖凝胶电泳、real-time PCR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 目的探讨一个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Ⅱ,MPSⅡ)患者的遗传学病因并对该家系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方法通过一代测序、琼脂糖凝胶电泳、real-time PCR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等方法对患者IDS基因进行检测并在其母亲身上验证;对该家系胎儿通过羊水穿刺进行产前诊断。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Real-time PCR和MLPA皆显示患者IDS基因第2外显子缺失,其母亲IDS基因正常。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为正常男性。结论患者为IDS基因新发第2外显子缺失导致的MPSⅡ患者,其母亲非携带者;本研究结果拓宽了IDS基因致病变异谱;多方法联合应用检测IDS基因变异可对MPSⅡ进行准确的遗传学诊断和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IDS基因 单外显子缺失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一例X连锁隐性遗传的无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胎儿的产前遗传学诊断 被引量:1
20
作者 段富华 王聪慧 +1 位作者 任淑敏 孔祥东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1269-1271,共3页
目的对1例产前超声提示牙胚完全缺失疑为X-连锁无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胎儿及其母亲进行EDA基因变异分析,为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母亲的临床资料及血样,提取基因组DNA,扩增产物纯化后NGS测序,变异位点再进行Sanger测序验... 目的对1例产前超声提示牙胚完全缺失疑为X-连锁无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胎儿及其母亲进行EDA基因变异分析,为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母亲的临床资料及血样,提取基因组DNA,扩增产物纯化后NGS测序,变异位点再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在胎儿的羊水细胞中采用Sanger测序验证同一位点。结果母亲的EDA基因第8外显子检测到c.574G>A杂合错义变异(p.Ala192Thr),胎儿为同一位点的半合子变异。根据变异类型及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可能均为致病性变异。结论EDA基因第8外显子的c.574G>A错义变异可能为该家系的致病性变异,结合临床资料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规律,为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 EDA基因 牙胚缺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