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3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射科医患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探讨 被引量:9
1
作者 李素兰 岳松伟 +1 位作者 刘杰 高剑波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0-64,70,共6页
收集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放射科2016年1月~2020年10月医患纠纷共80例,采用因果分析法找出放射科纠纷的主要原因,其中52例来源于人员层面,20例来源于医院管理层面;人员层面中,23例来源于患者及家属、20例来源于前台登记及取结果处,9例... 收集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放射科2016年1月~2020年10月医患纠纷共80例,采用因果分析法找出放射科纠纷的主要原因,其中52例来源于人员层面,20例来源于医院管理层面;人员层面中,23例来源于患者及家属、20例来源于前台登记及取结果处,9例来源于医护人员;管理层面中,主要原因为患者检查前的管理不到位,报告11例。针对纠纷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患者健康宣教、强化医护人员服务观念、加强医患沟通和医德医风建设;在管理上合理安排人力和班次、改进检查流程、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健全管理制度、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科 医患纠纷 医患关系
下载PDF
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腮腺上皮-肌上皮癌1例
2
作者 陈林 王猛 +3 位作者 高梦宇 袁梦晨 罗成龙 周志刚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4-945,共2页
患者女,65岁,右侧面部及头部麻木2个月,右侧外耳处破溃伴耳鸣、耳闷1个月,体质量下降4 kg,无其他不适,自服“阿莫西林胶囊”2周效果欠佳;无特殊既往史及家族史。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颈部MRI:右侧腮腺内侧咽旁间隙内团块状... 患者女,65岁,右侧面部及头部麻木2个月,右侧外耳处破溃伴耳鸣、耳闷1个月,体质量下降4 kg,无其他不适,自服“阿莫西林胶囊”2周效果欠佳;无特殊既往史及家族史。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颈部MRI:右侧腮腺内侧咽旁间隙内团块状肿物,呈T1WI等及低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碘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治疗 影像引导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评估胃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状态的价值
3
作者 王素雅 詹鹏超 +4 位作者 邢静静 梁盼 岳松伟 张永高 高剑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基于CT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建立可无创性评估胃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63例经病理确诊为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ER-2阳性患者49例,阴性214例。将所有患者以7:3... 目的:基于CT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建立可无创性评估胃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63例经病理确诊为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ER-2阳性患者49例,阴性214例。将所有患者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85)和验证集(n=78)。基于3D Slicer软件和门脉期CT图像手动勾画病灶感兴趣区(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比较HER-2阳性与阴性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临床独立预测因子,建立临床模型。基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计算影像组学分数(Radscore)。结合临床独立预测因子和Radscore构建联合模型。根据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绘制校准曲线评价模型预测概率与真实概率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决策曲线(DCA)分析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肿瘤厚径(OR=1.04,P=0.033)、cT分期(OR=2.39,P=0.038)、cN分期(OR=2.15,P=0.046)为HER-2阳性表达的临床独立预测因子。在训练集中,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预测胃癌HER-2阳性表达的的AUC分别为0.711(0.626~0.795)、0.852(0.787~0.917)和0.872(0.808~0.936);在验证集中,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预测胃癌HER-2阳性表达的的AUC分别为0.698(0.534~0.861)、0.818(0.698~0.938)和0.853 (0.747~0.959)。校准曲线显示联合模型预测概率与真实概率之间的一致性良好,DCA结果显示联合模型可为胃腺癌患者提供临床净获益。结论:基于CT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可用于治疗前无创性评估胃腺癌的HER-2表达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表达状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下载PDF
肝肾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CT表现
4
作者 张媛媛 王思奎 +5 位作者 张红燕 练延帮 潘元威 卢振威 高剑波 董军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1-254,共4页
目的观察肝肾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肝PEComa及5例肾PEComa,观察其术前CT表现。结果23例均为单发病灶,主要CT表现包括低/稍低密度(23/23,100%)、形态不规则(16/23,69.57%)、边界清晰(17... 目的观察肝肾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肝PEComa及5例肾PEComa,观察其术前CT表现。结果23例均为单发病灶,主要CT表现包括低/稍低密度(23/23,100%)、形态不规则(16/23,69.57%)、边界清晰(17/23,73.91%)、无包膜(21/23,91.30%)及增强后强化(21/23,91.30%)。18例肝PEComa中,13例密度均匀(13/18,72.22%),5例(5/18,27.78%)密度不均匀且见脂肪成分(5/5,100%)及血管增粗(4/580.00%)、少见出血坏死(1/5,20.00%)及钙化(0/5,0),增强后多表现为快进快出(16/18,88.89%)。5例肾PEcoma均呈不均匀密度、内见脂肪成分(5/5,100%),少见出血坏死(1/5,20.00%)、血管进入(1/5,20.00%)及钙化(0/5,0);增强后可呈快进快出(2/5,40.00%)、渐进性强化(1/5,20.00%)或无强化(2/5,40.00%)。结论肝肾PEComa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肾肿瘤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加强实训阅片与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在医学影像诊断教学中的效果差异
5
作者 刘洋 耿尚文 +1 位作者 肖慧娟 张永高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5年第2期174-177,共4页
分析医学影像学诊断教学中加强实训阅片、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应用效果差异、阅片能力培养差异。方法 随机抽选医学院在读医学生(80名),行对比性教学研究(2024.08~2024.12),将医学生随机分组后(对照组40名、实验组40名),比较传统理论教学方... 分析医学影像学诊断教学中加强实训阅片、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应用效果差异、阅片能力培养差异。方法 随机抽选医学院在读医学生(80名),行对比性教学研究(2024.08~2024.12),将医学生随机分组后(对照组40名、实验组40名),比较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对照组)、加强实训阅片教学方式(实验组)下医学生教学成绩、教学参与度及阅片能力培养效果差异。结果 较对照组,实验组期中、期末影像学理论及影像学诊疗书面、口试考核成绩及阅片能力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对照组,实验组课时平均提问次数、讨论发言次数及自主学习用时增加,且教学满意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学影像学诊断教学中加强实训阅片教学方式的应用,可强化教学对医学生阅片能力培养,提升实际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强实训阅片 传统理论教学 医学影像诊断教学 阅片能力
下载PDF
PBL教学法联合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
6
作者 刘洋 耿尚文 +1 位作者 肖慧娟 张永高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5年第1期102-105,共4页
分析医学影像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引导教学法(PBL)联合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教学模式应用效果,教学质量影响。方法 抽选本校同学年入学同年级医学影像、临床医学专业在读医学生共120名为对象,行教学研究(2024.03~2024.07),中心随机系... 分析医学影像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引导教学法(PBL)联合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教学模式应用效果,教学质量影响。方法 抽选本校同学年入学同年级医学影像、临床医学专业在读医学生共120名为对象,行教学研究(2024.03~2024.07),中心随机系统分组法划分组别(教学1班60名,教学2班60名)。分析常规影像学教学模式(教学1班),PBL教学法联合PACS系统教学模式(教学2班)应用后医学影像学教学成绩、教学评价差异。结果 较教学1班,教学2班医学影像学理论考核成绩、影像学实践考核升高,且教学后循证思维、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升高,P<0.05;较教学1班,教学2班教学后自我导向学习评定量表评分(SRSSDL)、有效教学行为评分(NECTI)及教学满意度升高,且自主学习时间增加,P<0.05。结论 PBL教学法联合PACS系统教学模式的应用可提升在读医学生医学影像学理论、实践教学效果,且有利于医学生医学思维能力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问题为引导 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 医学影像学 教学质量
下载PDF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区的介入放射学钳夹活检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韩新巍 马波 +5 位作者 邢古生 吴刚 李天晓 高雪梅 马南 王艳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 :探讨布 -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区钳夹活检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钳夹活检技术对 12例布 -加综合征患者下腔静脉狭窄区进行钳夹活检并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 :12例取得满意的组织块 ,1例假阳性 ,技术成功率10 0 % ,病理阳性率 91... 目的 :探讨布 -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区钳夹活检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钳夹活检技术对 12例布 -加综合征患者下腔静脉狭窄区进行钳夹活检并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 :12例取得满意的组织块 ,1例假阳性 ,技术成功率10 0 % ,病理阳性率 91.7%。结论 :布 -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区的钳夹活检技术容易操作 ,技术成功率高并且安全可靠 ,对揭示布 -加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下腔静脉 钳夹活检 病理学
下载PDF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颅脑病变中的应用:穿刺活检1例
8
作者 张豪杰 高飞 +2 位作者 王猛 杜可朴 周志刚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25,共3页
颅脑病变的诊断与治疗历来是临床工作中的一个复杂挑战。传统的CT技术虽然在颅脑病变的初步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在软组织对比度和病变特异性上的局限性常常导致诊断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双层探测器光谱CT(光谱CT)因其独特的能量分... 颅脑病变的诊断与治疗历来是临床工作中的一个复杂挑战。传统的CT技术虽然在颅脑病变的初步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在软组织对比度和病变特异性上的局限性常常导致诊断的不确定性。近年来,双层探测器光谱CT(光谱CT)因其独特的能量分辨能力,为颅脑病变的精准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1]。作为一项新兴的影像技术,光谱CT能够通过物质分离分辨出不同组织中的特定元素(如钙和碘等),从而增强图像对比度,提升检出病灶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双能量 颅脑病变 穿刺活检
下载PDF
放射性胸腔胃-气道瘘的影像学诊断与介入治疗 被引量:12
9
作者 韩新巍 吴刚 +3 位作者 马南 高雪梅 王艳丽 李永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年第7期471-474,共4页
目的 :探讨放射性胸腔胃 气道瘘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7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胸腔胃 气道瘘的口服碘水造影及CT表现 ;X线监视下 ,5枚长管状、4枚气管 主支气管分支型覆膜内支架置入气道封堵瘘口。结果 :口... 目的 :探讨放射性胸腔胃 气道瘘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7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胸腔胃 气道瘘的口服碘水造影及CT表现 ;X线监视下 ,5枚长管状、4枚气管 主支气管分支型覆膜内支架置入气道封堵瘘口。结果 :口服碘水造影显示胸腔胃 气管瘘 3例 ,胸腔胃 隆突瘘 1例 ,胸腔胃 左主支气管瘘 2例 ,胸腔胃 右主支气管瘘 1例 ;CT检查详细观察胸部情况 ,了解瘘与临近结构的详细解剖 ,测量气管 /支气管内径。气道覆膜内支架置入气道完全封堵了瘘口 ,即刻消除呛咳症状 ,有效控制肺部感染 ,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结论 :根据口服碘水造影和螺旋CT征象 ,结合病史可以诊断放射性胸腔胃 气道瘘 ;置入气道覆膜内支架封堵瘘口操作简单、安全、近期疗效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胃-气道瘘 影像学诊断 介入治疗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预测不可切除性胃癌姑息性化疗疗效
10
作者 程震 尤亚茹 +5 位作者 詹鹏超 郑月 范儒阳 吕培杰 梁盼 高剑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3,共8页
目的:构建基于治疗前增强CT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评估其用于个体化预测不可切除性胃癌姑息性化疗的临床反应。方法:纳入256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可切除性胃癌患者,并在姑息性化疗前行增强CT检查。根据实体肿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确定治疗效果... 目的:构建基于治疗前增强CT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评估其用于个体化预测不可切除性胃癌姑息性化疗的临床反应。方法:纳入256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可切除性胃癌患者,并在姑息性化疗前行增强CT检查。根据实体肿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确定治疗效果。对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实验室检查(CA19-9,CEA,CA724)、肿瘤最长径(横截面沿胃壁的最长轴)、肿瘤最厚径(垂直于横截面图像长轴的最大直径)、肿瘤临床T分期(cT)、临床N分期(cN)及临床M分期(cM)进行单、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获得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独立预测因子以构建临床模型。使用3D Slicer软件在静脉期图像勾画感兴趣区(R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选择最小绝对收缩及选择算子(LASSO)算法筛选并获得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联合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模型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使用诺莫图对模型进行可视化。采用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对构建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估。结果:95例患者对姑息性化疗有反应,161例无反应。肿瘤的临床分期是姑息性化疗疗效的临床独立预测因子(P<0.05),将临床分期作为独立预测因素以构建临床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姑息性化疗治疗反应的AUC分别为0.591(95%CI:0.525~0.657)、0.674(95%CI:0.574~0.776)。在筛选得到12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799(95%CI:0.733~0.865)、0.761(95%CI:0.656~0.865),均高于临床模型。影像组学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14(95%CI:0.748~0.879)、0.785(95%CI:0.687~0.882)。校正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表现出较好的拟合性,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大部分阈值概率范畴当中,不管在训练集还是验证集中均表现出较高的净收益,具备很好的预测效能。结论:基于治疗前CT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不可切除性胃癌患者对姑息性化疗的临床反应方面表现良好,不但能够提升临床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不可切除性胃癌 姑息性化疗 影像组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载药微球TACE联合系统治疗用于不同位置肝细胞癌效果
11
作者 闫杏丽 李臻 +9 位作者 李杰 胡炉洪 李一帆 赵亚楠 张玉元 刘俊英 詹鹏超 李鑫 吕培杰 张延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8-242,共5页
目的观察载药微球TACE(DEB-TACE)联合系统治疗用于不同位置肝细胞癌(HCC)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4例经DEB-TACE及系统治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的HCC患者,根据病灶解剖学位置将86例位于门静脉主干或其第1属支1cm以内者归为中央型组,以位于... 目的观察载药微球TACE(DEB-TACE)联合系统治疗用于不同位置肝细胞癌(HCC)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4例经DEB-TACE及系统治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的HCC患者,根据病灶解剖学位置将86例位于门静脉主干或其第1属支1cm以内者归为中央型组,以位于其他处的118例归为周围型组。DEB-TACE后规律随访至2024年8月,对比组间DEB-TACE后1、3、6及12个月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以及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对全部患者均完成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2.6个月;期间164例死亡。组间DEB-TACE后1及3个月ORR[77.91%(67/86)vs.89.83%(106/118)、34.88%(30/86)vs.54.24%(64/118)]DEB-TACE后3及6个月DCR[51.16%(44/86)vs.66.95%(79/118)、34.88%(30/86)vs.50.00%(59/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周围型组患者PFS[30.18(9.12,48.54)个月Us.20.11(11.35,28.87)个月]及OS[37.36(17.79,56.68)个月us.23.24(3.11,43.47)个月]均长于中央型组(×3.971、4.162,P=0.048、0.041)。结论DEB-TACE联合系统治疗用于周围型HCC效果优于中央型H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癌 肝细胞 解剖学 化学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放射性粒子125Ⅰ联合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被引量:2
12
作者 万娅敏 高剑波 +2 位作者 周志刚 周建中 王振豫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2-484,共3页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化学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非小细胞癌(NSCLS)的疗效。方法在CT引导下对45例NSCLC患者行肿瘤内125I联合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植入治疗,粒子植入之前采用TPS模拟布源求出术中所需粒子的总活度及数量。粒子植入后...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化学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非小细胞癌(NSCLS)的疗效。方法在CT引导下对45例NSCLC患者行肿瘤内125I联合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植入治疗,粒子植入之前采用TPS模拟布源求出术中所需粒子的总活度及数量。粒子植入后2个月复查CT,分析病灶缓解情况及其和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2个月后CT复查,完全缓解(CR)12例,部分缓解(PR)28例,无变化(NC)3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88.89%。疗效和病理分级有关。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化学性粒子植入治疗NSCLC癌疗效确切,创伤小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125I 化疗粒子
下载PDF
125Ⅰ放射性粒子链腔道内近距离放疗的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姚远 焦德超 +2 位作者 陈建建 周学良 韩新巍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956-960,共5页
放射性粒子链是将125I粒子按照线性排列并置于管状导管中,使其剂量分布接近于圆柱形,进而适应腔道内的肿瘤放疗,发挥出单粒子所达不到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综述125I放射性粒子链的发展历史、剂量分布、置入方法以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 125I放射性粒子 放射治疗 内照射 恶性肿瘤
下载PDF
积极开展阻塞性黄疸的介入放射学病理诊断和综合治疗 被引量:11
14
作者 韩新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22-323,共2页
关键词 阻塞性黄疸 介入放射学 病理诊断 综合治疗
下载PDF
四维自动二尖瓣定量技术评估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患者二尖瓣结构及功能变化
15
作者 武占益 刘益帆 +7 位作者 孙梦娇 李莉锦 李真 李鹏歌 刘梦梦 孙欣欣 张永高 滑少华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03-110,共8页
目的应用四维自动二尖瓣定量(4D Auto MVQ)技术评估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RMS)患者二尖瓣结构及功能变化。方法选取我院57例RMS患者(病例组)和同期30例健康受检者(对照组),应用4D Auto MVQ技术获取两组二尖瓣瓣环形态学参数、二... 目的应用四维自动二尖瓣定量(4D Auto MVQ)技术评估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RMS)患者二尖瓣结构及功能变化。方法选取我院57例RMS患者(病例组)和同期30例健康受检者(对照组),应用4D Auto MVQ技术获取两组二尖瓣瓣环形态学参数、二尖瓣瓣叶形态学参数、二尖瓣瓣环动态参数及二尖瓣-主动脉瓣夹角(θ),其中二尖瓣瓣环形态学参数包括瓣环前后径(AP)、瓣环前外-后内侧直径(ALPM)、两纤维三角间距(ITD)、连合处直径(CD)、瓣环球度指数(SPI)、瓣环三维周长(CA3D)、瓣环二维面积(AA2D)、瓣环三维面积(AA3D)、瓣环非平面角度(θNPA)及瓣环高度(AH),二尖瓣瓣叶形态学参数包括幕状区高度(Htent)、幕状区容积(Vtent)、幕状区面积(Atent)、前叶面积(Aant)、后叶面积(Apost)、前叶长度(Lant)、后叶长度(Lpost)、后叶角度(θpost)及前叶角度(θant),二尖瓣瓣环动态参数包括瓣环最大位移(DAmax)、瓣环位移最大速率(VADmax)、瓣环面积分数(AAF),比较两组上述参数的差异。采用二尖瓣口三维描记法测量病例组三维二尖瓣瓣口面积(MVA3D),分析其与CA3D、AA2D、AA3D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AP、ALPM、ITD、CD、SPI、CA3D、AA2D、AA3D、θNPA、Htent、Vtent、Atent、Aant、Apost、Lant、Lpost、θant、θ及AAF均大于对照组,DAmax、VADmax、AH及θpost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病例组MVA3D与CA3D、AA2D、AA3D均无相关性(r=-0.035、-0.100、-0.024,均P>0.05)。结论4D Auto MVQ技术可用于评估RMS患者二尖瓣结构及功能变化,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自动二尖瓣定量技术 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 重度
下载PDF
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125)I联合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治疗淋巴结转移瘤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慧芳 王振豫 +4 位作者 周志刚 江波 吕传剑 周建中 王庆国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7年第3期193-194,共2页
目的探讨CT导向下组织间植入放射性粒子125I联合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治疗淋巴结转移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56例淋巴结转移瘤患者实施放射性125I联合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组织间植入,先利用TPS制定计划,然后在CT导向下经皮穿刺组织间... 目的探讨CT导向下组织间植入放射性粒子125I联合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治疗淋巴结转移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56例淋巴结转移瘤患者实施放射性125I联合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组织间植入,先利用TPS制定计划,然后在CT导向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及中人氟安,植入后即行CT扫描观察粒子在淋巴结内的分布情况,之后每个月进行CT复查分析其疗效。结果56例行粒子植入术后粒子在瘤内分布满意,短期有效率98.2%(55/56),其中CR 96.4%(54/56),PR 1.8%(1/56),NC1.8%(1/56),PD 0%(0/56)。结论CT导向下组织间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化学性粒子中人氟安是治疗淋巴结转移瘤的效果可靠、操作安全、副作用少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导向 ^125Ⅰ 中人氟安 组织间植入 淋巴结转移瘤
下载PDF
双能量CT成像在动物骨修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7
作者 苏丹阳 马渊博 +5 位作者 刘金龙 张浩然 杨慎宇 苗秋菊 白臻 杨晓鹏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2,共8页
骨缺损修复是骨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众多研究者致力于探索更为高效的治疗策略。然而,术后精准的骨修复效果评估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成像的发展,双能量CT成像在分析骨组织成分以及减少金属... 骨缺损修复是骨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众多研究者致力于探索更为高效的治疗策略。然而,术后精准的骨修复效果评估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成像的发展,双能量CT成像在分析骨组织成分以及减少金属伪影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本文就双能量CT成像在动物骨修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 骨修复 物质分离 金属伪影
下载PDF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猛 周志刚 +2 位作者 潘元威 牛广君 常伟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2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3例老年肺腺癌患者应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治疗。治疗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全组23例中,CR 4例,PR... 目的观察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3例老年肺腺癌患者应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治疗。治疗后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全组23例中,CR 4例,PR 17例,SD 2例,PD 0例。近期有效率为91.30%。中位疾病无进展时间为7.8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Ⅰ~Ⅱ度的血液学毒性和胃肠道反应。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是一种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安全有效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125I粒子 培美曲塞 卡铂 肺腺癌
下载PDF
心理教育干预对心脏CT检查患者恐惧和不适感改善作用
19
作者 韩珍珍 李素兰 曲利媛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18-222,共5页
目的:探讨心理教育干预对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患者恐惧和不适感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2年1月—2024年2月拟行心脏CT检查的563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82)和研究组(n=281)。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措施,研究组在... 目的:探讨心理教育干预对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患者恐惧和不适感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2年1月—2024年2月拟行心脏CT检查的563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82)和研究组(n=281)。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教育干预。比较两组应激反应[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水平]、恐惧程度、焦虑抑郁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检查耗时和配合度、图像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HR、DBP、SBP水平低于对照组(t=8.837,9.116,3.961;P<0.05);研究组Ⅰ级恐惧程度发生率高于对照组,Ⅳ级恐惧程度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35,4.880;P<0.05);研究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t=19.278,17.921;P<0.05);研究组检查耗时少于对照组(t=6.624;P<0.05);研究组检查总配合率、图像质量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χ^(2)=4.586,4.248;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089;P<0.05)。结论:心理教育干预可降低行心脏CT检查患者的应激反应,减轻恐惧程度和焦虑抑郁情绪,缩短检查时间,提高配合度和图像质量,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改善不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 心理教育干预 恐惧程度 图像质量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不同重建层厚和感兴趣区域厚度对定量CT骨密度值测量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刘金龙 苏丹阳 +4 位作者 张浩然 马渊博 苗秋菊 白臻 杨晓鹏 《中国医学装备》 2025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评估使用不同的重建层厚和不同的感兴趣区域(ROI)厚度对定量CT(QCT)测量椎体骨密度(BMD)值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5月至9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QCT的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100例患者。将QCT重建层厚为1和5 m... 目的:评估使用不同的重建层厚和不同的感兴趣区域(ROI)厚度对定量CT(QCT)测量椎体骨密度(BMD)值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5月至9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QCT的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100例患者。将QCT重建层厚为1和5 mm的图像分别传入QCT Pro工作站,ROI厚度分别调整至5、7和9 mm。记录不同重建层厚及不同ROI厚度下的QCT测量平均BMD值。分析不同重建层厚及不同ROI厚度的选取对QCT测量BMD值的影响。结果:ROI厚度为5 mm时,重建层厚为1和5 mm的平均BMD值分别为(117.41±45.97)和(118.77±44.84)mg/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3,P<0.05)。ROI厚度为7 mm时,重建层厚为1和5 mm的平均BMD值分别为(116.38±46.06)和(119.06±44.55)mg/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0,P<0.05)。ROI厚度为9 mm时,重建层厚为1和5 mm的平均BMD值分别为(116.25±45.36)和(120.12±44.10)mg/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41,P<0.001)。重建层厚为1和5 mm时,5、7和9 mm ROI厚度的BMD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CT重建层厚对平均BMD测量值存在影响,1 mm的重建层厚更加适用于临床,而ROI厚度对QCT平均BMD测量值无显著影响。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ROI厚度来规避骨折或椎体植入物等因素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QCT) 骨密度(BMD) 重建层厚 感兴趣区域(ROI)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