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调LINC00963靶向miR-511-3p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1
作者 郑云鹏 李旭阳 +2 位作者 贾苇雪 李冬芹 尹光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探究下调LINC00963靶向miR-511-3p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检测正常皮肤细胞HaCaT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A431、SCL-1中LINC00963、miR-511-3p的表达。应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LINC00... 目的:探究下调LINC00963靶向miR-511-3p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检测正常皮肤细胞HaCaT和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A431、SCL-1中LINC00963、miR-511-3p的表达。应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LINC00963、miR-511-3p的靶向关系。A431细胞分别转染si-LINC00963及其阴性对照(si-NC)、miR-511-3p及其阴性对照(miR-NC)、si-LINC00963+anti-miR-NC及si-LINC00963+anti-miR-511-3p,采用MTT和Transwell法分别评估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CNA、MMP2、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与HaCaT相比,A431、SCL-1中LINC00963表达水平上调,miR-511-3p表达水平下调(P<0.05)。LINC00963可靶向负调控miR-511-3p(P<0.05)。下调LINC00963或过表达miR-511-3p降低细胞增殖率,减少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降低PCNA、MMP2、MMP9蛋白表达;抑制miR-511-3p可逆转下调LINC00963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下调LINC00963可能通过上调miR-511-3p的表达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C00963 miR-511-3p 皮肤鳞状细胞癌 增殖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郑州市紫外线强度及其皮肤病学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静 Basude Madhur +3 位作者 赵瑞 许丹丹 何秋波 董慧婷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13期1407-1411,共5页
目的:研究郑州市紫外线强度特征,为该市居民,包括正常人、光敏性皮肤病和紫外线相关性皮肤癌患者提供科学防晒依据。方法:测量该地一年中、长波紫外线强度,并分别统计其不同季节、不同日间时间点强度差异。结果:春夏秋冬长波紫外线平均... 目的:研究郑州市紫外线强度特征,为该市居民,包括正常人、光敏性皮肤病和紫外线相关性皮肤癌患者提供科学防晒依据。方法:测量该地一年中、长波紫外线强度,并分别统计其不同季节、不同日间时间点强度差异。结果:春夏秋冬长波紫外线平均强度分别为(1542.06±94.27)μW/cm2、(1828±92.95)μW/cm2、(1017.98±97.09)μW/cm2、(534.94±94.27)μW/cm2;中波紫外线平均强度分别为(109.04±7.12)μW/cm2、(136.32±7.02)μW/cm2、(76.91±7.33)μW/cm2、(34.56±7.12)μW/cm2。春夏长波紫外线强度无差异(P春vs夏=0.195),其余季节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春vs秋=0.001,P秋vs冬=0.003,其余所有Ps<0.001)。春夏、春秋中波紫外线强度无差异(P春vs夏=0.043、P春vs秋=0.012),其余季节均有差异(所有Ps<0.001)。一年内在8:00、10:00、12:00、14:00、16:00长波紫外线平均强度分别为(590.29±38.28)μW/cm2、(1332.02±53.91)μW/cm2、(1894.82±75.88)μW/cm2、(1584.04±67.73)μW/cm2、(752.80±36.85)μW/cm2;中波紫外线平均强度分别为(41.18±2.95)μW/cm2、(100.10±3.96)μW/cm2、(142.76±5.67)μW/cm2、(111.64±5.04)μW/cm2、(50.36±2.67)μW/cm2。五个测量时间点长波紫外线强度两两比较均有差异(所有Ps<0.001)。8:00和16:00中波紫外线强度无差异(P8:00 vs 16:00=0.030),其余测量时间点均有差异(P10:00 vs 14:00=0.014,其余所有Ps<0.001)。结论:郑州市四季和日间紫外线强度可有差异,但任何季节均需根据当时紫外线强度、个人敏感紫外线种类及其最小红斑量采取防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强度 光敏性疾病 皮肤癌 防晒
下载PDF
皮肤科摄影专家共识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小红 邹先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年第10期577-580,共4页
皮肤病学是一门高度依赖直观表现的医学学科,皮肤科医生临床工作中要面对大量图像化的信息,包括不同部位的各种皮损和相关辅助检查的图像资料。皮肤病摄影对临床疾病诊疗、医学文献写作、学科专业教育、学术交流讨论和推动学科进步意义... 皮肤病学是一门高度依赖直观表现的医学学科,皮肤科医生临床工作中要面对大量图像化的信息,包括不同部位的各种皮损和相关辅助检查的图像资料。皮肤病摄影对临床疾病诊疗、医学文献写作、学科专业教育、学术交流讨论和推动学科进步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科医生 摄影 专家 皮肤病学 图像资料 医学学科 临床工作 辅助检查
下载PDF
皮肤科临床路径的应用及变异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小红 黄凯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5期126-127,共2页
目的探讨皮肤科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特点。方法介绍皮肤科近两年入径病种、入径病例的选择和路径治疗的实施,并对临床路径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变异进行分析。结果皮肤科适宜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较多,通过路径管理可提高患者满意度,但存在变异... 目的探讨皮肤科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特点。方法介绍皮肤科近两年入径病种、入径病例的选择和路径治疗的实施,并对临床路径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变异进行分析。结果皮肤科适宜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较多,通过路径管理可提高患者满意度,但存在变异较多等不足。结论皮肤科临床路径实施应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阶段进行持续的动态管理以减少变异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皮肤科 应用 变异
下载PDF
抗桥粒芯蛋白1、3抗体及大疱性类天疱疮180、230抗体联合检测诊断大疱性皮肤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徐珍珍 郑艳 刘俊杰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3期416-420,共5页
目的 探讨抗桥粒芯蛋白1、3(Dsg1、3)抗体及大疱性类天疱疮180、230(BP180、230)抗体联合检测在大疱性皮肤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结果、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确诊... 目的 探讨抗桥粒芯蛋白1、3(Dsg1、3)抗体及大疱性类天疱疮180、230(BP180、230)抗体联合检测在大疱性皮肤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结果、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确诊的大疱性皮肤病患者88例为观察组,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76名为对照组。分析两组Dsg1、Dsg3、BP180、BP230抗体的阳性检出情况;分析观察组血清Dsg1、Dsg3、BP180、BP230抗体标本诊断类型占比及观察组不同年龄组大疱性皮肤病疾病类型阳性率占比;绘制ROC曲线分析Dsg1、Dsg3、BP180、BP230抗体单一及联合检测对大疱性皮肤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血清Dsg1、Dsg3、BP180、BP230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Dsg1、Dsg3、BP180、BP230抗体检测结果,诊断类型:BP、PV、PF、PF+BP、PV+BP阳性率分别为32.95%、20.45%、11.36%、7.95%、3.41%。其中BP阳性率占比最高,PV+BP阳性率占比最低,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BP阳性率高于≤60岁组,PV及PF阳性率低于≤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g1、Dsg3、BP180、BP230抗体联合检测对大疱性皮肤病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02%、88.66%,AUC(95%CI)为0.821(0.745~0.911),均高于上述抗体单一检测(P<0.05)。结论 Dsg1、Dsg3、BP180、BP230抗体在大疱性皮肤病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且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年龄和抗体类型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联合检测Dsg1、Dsg3、BP180、BP230抗体有助于大疱性皮肤病进行更精细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粒芯蛋白1 桥粒芯蛋白3 大疱性类天疱疮180 大疱性类天疱疮230 抗体 大疱性皮肤病
下载PDF
lncRNA HCP5靶向miR-409-3p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6
作者 郑云鹏 李旭阳 +3 位作者 尹婕 贾苇雪 李冬芹 尹光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2-616,共5页
目的:探讨lncRNA HCP5靶向mlR-409-3p对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qRT-PCR法检测CSCC细胞(SCC13、A431、HSC-5)中HCP5和miR-409-3p的表达情况,筛选用于实验的CSCC细胞。将抑制HCP5表达的质粒si-HCP5及... 目的:探讨lncRNA HCP5靶向mlR-409-3p对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qRT-PCR法检测CSCC细胞(SCC13、A431、HSC-5)中HCP5和miR-409-3p的表达情况,筛选用于实验的CSCC细胞。将抑制HCP5表达的质粒si-HCP5及其对照(si-NC)、过表达miR-409-3p的miR-409-3p模拟物及其对照(miR-NC)、抑制HCP5和miR-409-3p的si-HCP5+anti-miR-409-3p及其对照(si-HCP5+anti-miR-NC)分别转染SCC13细胞。采用CCK-8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SCC1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HCP5和miR-409-3p的靶向关系。结果:SCC13细胞中HCP5表达最高,miR-409-3p表达最低(P<0.05)。抑制HCP5表达后SCC13细胞增殖能力降低,细胞迁移数和侵袭数减少,CycIinD1、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过表达miR-409-3p后SCC13细胞增殖能力降低,细胞迁移数和侵袭数减少,CycinD1、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lncRNA HCP5和miR-409-3p存在靶向关系。抑制miR-409-3p表达可减弱HCP5低表达对SCC13细胞增殖以及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P<0.05)。结论:抑制HCP5可通过靶向促进miR-409-3p表达来抑制C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鳞状细胞癌 lncRNA HCP5 miR-409-3p 增殖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专科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在皮肤科湿敷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俊杰 张培苗 +2 位作者 张江安 于晨虹 刘欢 《中国临床护理》 2021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专科护理指标在皮肤科皮损患者湿敷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湿敷护理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实施前(2018年3月)的266例皮损患者为对照组,选取湿敷护理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实施后(2018年12月)的256例皮损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皮肤... 目的探讨专科护理指标在皮肤科皮损患者湿敷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湿敷护理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实施前(2018年3月)的266例皮损患者为对照组,选取湿敷护理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实施后(2018年12月)的256例皮损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皮肤科常规湿敷护理,观察组将湿敷护理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应用于皮损患者湿敷护理中,比较2组湿敷护理质量及效果。结果观察组湿敷纱布厚度、湿度、温度、无菌操作、评估患者皮损5个方面的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湿敷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7.880,P=0.005)。结论皮肤科皮损患者湿敷护理专科指标的构建与实施,提高了皮损患者湿敷护理的达标率,提升湿敷护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敷护理 专科质量指标 皮损患者
下载PDF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非特应性皮炎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符德爽 张江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96-499,共4页
度普利尤单抗是2型炎症反应的有效抑制剂,除了被批准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在其他2型炎症反应性皮肤病的治疗中也显示出了疗效。该文主要综述了度普利尤单抗在非特应性皮炎皮肤病中的应用,包括正在开展临床试验评估的变态反应性... 度普利尤单抗是2型炎症反应的有效抑制剂,除了被批准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在其他2型炎症反应性皮肤病的治疗中也显示出了疗效。该文主要综述了度普利尤单抗在非特应性皮炎皮肤病中的应用,包括正在开展临床试验评估的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钱币状湿疹、慢性手部湿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瘙痒症、结节性痒疹、大疱性类天疱疮、内瑟顿综合征、瘢痕疙瘩、局限性硬皮病和斑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度普利尤单抗 2型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皮肤基底细胞癌15例临床病理分析
9
作者 牛昊 王佩宇 尹光文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4年第2期200-202,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15例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中,临床类型以结节溃疡型(60.00%)居多,临床... 目的探讨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15例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中,临床类型以结节溃疡型(60.00%)居多,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53.33%。结论基底细胞癌好发=于老年人,主要分布于头颈部,结节溃疡型多见,及时完善病理活检对基底细胞癌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恶性肿瘤 基底细胞癌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一个新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LIG4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10
作者 窦冰华 白莹 +7 位作者 李旭阳 吴天歌 刘梦瑶 谢文文 陈娇 王叨 盛光耀 吴静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2,共5页
LIG4综合征(OMIM606593)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免疫缺陷病。LIG4基因突变会造成DNA连接酶Ⅳ(ligaseⅣ,LIG4)活性下降,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小头畸形、生长迟缓、免疫缺陷、血细胞减少、特殊面容以及对电离辐射敏感,... LIG4综合征(OMIM606593)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免疫缺陷病。LIG4基因突变会造成DNA连接酶Ⅳ(ligaseⅣ,LIG4)活性下降,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小头畸形、生长迟缓、免疫缺陷、血细胞减少、特殊面容以及对电离辐射敏感,其他特征还包括骨骼畸形、皮肤病变以及易患恶性肿瘤^([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4综合征 DNA连接酶Ⅳ 新发变异 儿童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
下载PDF
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干预方案对银屑病患者心理状态、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1
作者 吴静 张江安 聂莉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5年第3期435-439,共5页
目的: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干预方案对银屑病患者心理状态、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2年6月-2024年6月收治的198例银屑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99例)患者进行常规干预,研究组(99例)患者采用基于Pende... 目的: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干预方案对银屑病患者心理状态、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22年6月-2024年6月收治的198例银屑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99例)患者进行常规干预,研究组(99例)患者采用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指数问卷(DLQI)评分。结果:干预后,对照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高于研究组(t=5.059,5.978;P<0.05),研究组自我管理认知、自我管理环境、自我管理行为及总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3.164,2.650,4.041,3.978;P<0.05),研究组患者家庭、社交活动、生理、心理、日常活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15.089,17.282,17.524,20.028,15.139;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4.716,P<0.05)。结论: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干预方案应用效果明显,能有效减轻银屑病患者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并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der健康促进模式 银屑病 心理状态 自我管理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皮肤鳞状细胞癌300例临床及病理回顾分析 被引量:27
12
作者 董慧婷 张永红 +2 位作者 杨蕾 孙杨 李彦锋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5-277,共3页
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0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皮肤SCC首发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该院10年共确诊皮肤SCC300例,男女比例约为1.86∶1。50岁及以上者223... 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0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皮肤SCC首发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该院10年共确诊皮肤SCC300例,男女比例约为1.86∶1。50岁及以上者223例(74.33%),暴露部位170例(56.67%)。临床诊断正确者52例(17.33%);诊断为恶性肿瘤、肿物待查和非肿瘤者分别为179例(59.67%)、45例(15.00%)和24例(8.00%)。300例SCC中病理学分级为高分化(Ⅰ级者)173例(57.67%)、高中分化(Ⅰ~Ⅱ级)39例(13.00%)、中分化(Ⅱ级)54例(18.00%)、中低分化(Ⅱ~Ⅲ级)19例(6.33%)、低分化(Ⅲ级)15例(5.00%)。结论皮肤SCC在河南省及其毗邻地区是一种少见疾病。男性患者接近女性的两倍,好发于中老年人。暴露部位比非暴露部位多发,且好发于头面部及外阴生殖器部位。高中分化SCC较低分化者常见。支持日光照射和HPV感染是SCC致病原因的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病理特征 性别分布 年龄分布 部位分布
原文传递
种痘样水疱病样T细胞淋巴瘤伴发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江安 于建斌 +5 位作者 何秋波 陈燕辉 李琳 陈建立 孟静 李卫红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6-219,共4页
患者女,17岁。全身反复起丘疹、水疱、坏死、凹陷状瘢痕伴瘙痒、发热15年,四肢起肿块2年。血清抗EBV-IgM(-),抗EBV-IgG(+)。肿块处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层和皮下组织见弥漫性致密的瘤细胞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免疫组化示CD3(+),浸润... 患者女,17岁。全身反复起丘疹、水疱、坏死、凹陷状瘢痕伴瘙痒、发热15年,四肢起肿块2年。血清抗EBV-IgM(-),抗EBV-IgG(+)。肿块处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层和皮下组织见弥漫性致密的瘤细胞浸润,细胞核呈间变性;免疫组化示CD3(+),浸润的大细胞CD30(+),CD43(+),80%浸润细胞Ki-67(+)。水疱处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网状变性及多个水疱,真皮和皮下组织可见血管和附属器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伴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部分浸润细胞呈明显异形性;免疫组化示CD3(+),CD30(-),CD43(+),Ki-67(+)。诊断:种痘样水疱病样T细胞淋巴瘤伴发原发性皮肤CD30阳性大细胞淋巴瘤。确诊后建议患者转肿瘤科化疗,随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痘样水疱病 淋巴瘤 T细胞 CD30
下载PDF
Bmi-1和PCNA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江安 于建斌 +3 位作者 徐文博 庞琳娜 甄希 曹瑞祥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3-425,453,共4页
目的检测Bmi-1和PCNA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Bmi-1表达与皮肤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mi-1和PCNA在3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和30例脂溢性角化症皮损中的表达,并分析Bmi-1的表达与皮肤鳞状... 目的检测Bmi-1和PCNA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Bmi-1表达与皮肤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mi-1和PCNA在3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和30例脂溢性角化症皮损中的表达,并分析Bmi-1的表达与皮肤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Bmi-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脂溢性角化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0.00%和16.67%,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01),而且Bmi-1的表达与病理分级、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96.67%和66.67%,前者也显著高于后者(P<0.01)。但Bmi-1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和PCNA的表达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Bmi-1和PCNA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而且Bmi-1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分化、浸润和转移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I-1 PCNA 鳞状细胞癌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ABC转运蛋白ABCG2在皮肤黑素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文博 张江安 +3 位作者 于建斌 庞琳娜 曹瑞祥 甄希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5-397,共3页
目的探讨ABC转运蛋白ABCG2在皮肤黑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黑素瘤、30例皮内痣及5例A375细胞裸鼠移植瘤ABCG2的表达。结果①ABCG2在黑素瘤和皮内痣中的阳性率分别是56.67%和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 目的探讨ABC转运蛋白ABCG2在皮肤黑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黑素瘤、30例皮内痣及5例A375细胞裸鼠移植瘤ABCG2的表达。结果①ABCG2在黑素瘤和皮内痣中的阳性率分别是56.67%和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A375细胞移植瘤中的是100.00%;②ABCG2在黑素瘤和皮内痣中的阳性细胞率平均值分别是(30.96±56.96)%和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A375细胞移植瘤中是(10.35±3.99)%;③ABCG2阳性细胞呈团块状或散在分布,阳性细胞胞核大而透亮或小而深染;④黑素瘤ABCG2阳性细胞率与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的相关性无显著性(P>0.05)。结论ABCG2在黑素瘤中高表达,在皮内痣不表达,在A375细胞系裸鼠移植瘤中高表达。提示黑素瘤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可能与ABCG2有关,也说明黑素瘤中可能存在肿瘤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瘤 ABC转运蛋白 ABCG2 多药耐药 肿瘤干细胞
下载PDF
ABCG2,ABCB5在皮肤黑素瘤中的共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曹瑞祥 于建斌 +3 位作者 张江安 吴景兰 甄希 徐文博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87-589,593,共4页
目的探讨ATP结合盒(ABC)转运体ABCG2,ABCB5在皮肤黑素瘤中的共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单/双重染色法检测30例皮肤黑素瘤、30例皮内痣及5例A375细胞移植瘤中ABCG2,AB-CB5的表达与共表达。结果①ABCG2在黑素瘤、皮内痣中阳性率分别... 目的探讨ATP结合盒(ABC)转运体ABCG2,ABCB5在皮肤黑素瘤中的共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单/双重染色法检测30例皮肤黑素瘤、30例皮内痣及5例A375细胞移植瘤中ABCG2,AB-CB5的表达与共表达。结果①ABCG2在黑素瘤、皮内痣中阳性率分别为63.33%和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细胞率平均值分别为(25.50±9.47)%和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在A375细胞移植瘤中阳性率和阳性细胞率平均值分别为100.00%和(27.00±8.04)%;②ABCB5在黑素瘤、皮内痣中阳性率分别为73.33%和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细胞率平均值分别为(28.75±2.22)%和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在A375细胞移植瘤中阳性率和阳性细胞率平均值分别为100.00%和(30.50±4.66)%;③ABCG2和ABCB5在黑素瘤、皮内痣中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00%和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表达阳性细胞率平均值分别为(23.00±2.94)%和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在A375细胞移植瘤中阳性率和阳性细胞率平均值分别为100.00%和(24.50±4.04)%。结论皮肤黑素瘤与A375细胞移植瘤中存在ABCG2,ABCB5的阳性表达和共表达,提示皮肤黑素瘤的多药耐药可能与ABCG2和ABCB5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瘤 ABC转运体 ABCG2 ABCB5 多药耐药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如何拍摄满意的皮肤病皮损临床照片?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政霄 马慧群 +1 位作者 于建斌 崔勇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84-1186,共3页
形态学是皮肤病学的基础。皮肤病摄影作为医学摄影的一个分支,更多注重于客观记录、资料分析、疗效对比、远程会诊、学习和交流。本文阐述拍摄皮肤科照片(如皮损、显微镜图片、X线片等)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并逐一阐述摄影理论及其在皮肤... 形态学是皮肤病学的基础。皮肤病摄影作为医学摄影的一个分支,更多注重于客观记录、资料分析、疗效对比、远程会诊、学习和交流。本文阐述拍摄皮肤科照片(如皮损、显微镜图片、X线片等)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并逐一阐述摄影理论及其在皮肤科的应用(包括如何采光、对焦、构图、曝光等)。皮肤科医师通过提高摄影技术,真实准确记录皮肤疾病诊疗过程,为皮肤医学研究提供真实、形象的影像资料,为科研成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开展学术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基础 摄影应用 皮肤病摄影
原文传递
儿童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5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冬芹 宋青蔓 +1 位作者 张海璐 王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疗效,指导临床诊治,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6例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将92例轻症患儿和64例重症患儿随机各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疗效,指导临床诊治,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6例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将92例轻症患儿和64例重症患儿随机各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病程。结果 156例患者发病年龄平均(3.51±0.24)岁,男∶女为1.29∶1,9~11月份发病率明显增高,发病前有明显诱因者40例(25.6%),在当地医院误诊56例(35.9%)。64例重症患儿,治疗组较对照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有明显优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好发于3~5岁儿童,男多于女,秋季常见;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基层医院误诊率较高;重症SSSS患者可短期联合应用小量糖皮质激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糖皮质激素 抗生素 临床分析
下载PDF
疖肿型皮肤蝇蛆病1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真真 李冬芹 +3 位作者 尹光文 罗杨 李小红 朱伟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4-165,共2页
1病历摘要 患者男,40岁。因全身多发皮下结节伴疼痛1周于2012年5月1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右侧乳头部出现针刺样疼痛,未在意,继而左侧乳头部、背部、臀部、双下肢出现10余个皮下结节,周围红肿,部分皮损中央可见脓点... 1病历摘要 患者男,40岁。因全身多发皮下结节伴疼痛1周于2012年5月1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右侧乳头部出现针刺样疼痛,未在意,继而左侧乳头部、背部、臀部、双下肢出现10余个皮下结节,周围红肿,部分皮损中央可见脓点,自觉轻度瘙痒、窜痛感,伴发热、头痛不适。无咳嗽、咳痰、腹痛、腹泻、恶心及呕吐等不适。追问病史,患者曾长期在南非多国出差,每次出差在南非居住数月,曾患过疟疾。1周前刚从南非回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蛆病 皮肤 疖肿型
原文传递
乙酰肝素酶蛋白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燕辉 于建斌 +2 位作者 张江安 李琳 陈建立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560-562,共3页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蛋白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法检测乙酰肝素酶蛋白在30例皮肤恶性黑素瘤、30例交界痣及1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蛋白在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streptavidin-peroxidase,S-P)法检测乙酰肝素酶蛋白在30例皮肤恶性黑素瘤、30例交界痣及1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皮肤恶性黑素瘤中乙酰肝素酶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交界痣患者和正常皮肤(P均<0.05),交界痣患者与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酰肝素酶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有望作为治疗黑素瘤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恶性黑素瘤 乙酰肝素酶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