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1
作者 张丽帆 马亚楠 +19 位作者 邹小青 张月秋 张奉春 曾小峰 赵岩 刘升云 左晓霞 吴华香 武丽君 李鸿斌 张志毅 陈盛 朱平 张缪佳 齐文成 刘毅 刘花香 侍效春 刘晓清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组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9,共11页
目的:以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作为筛查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工具,调查我国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并分析影响T-SPOT.TB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自2014年9... 目的:以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作为筛查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工具,调查我国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并分析影响T-SPOT.TB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自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我国东、中、西部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接诊的风湿免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3715例。应用T-SPOT.TB对研究对象进行LTBI筛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地区、体质量指数、病程、吸烟史、基础疾病、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结核病既往史,以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的使用情况,实验室化验结果,风湿免疫病诊断结果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T-SPOT.TB检测结果的因素。结果:3715例研究对象T-SPOT.TB检测阳性者有672例(18.1%,95%CI:16.9%~19.3%)。不同风湿免疫病病种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003,P<0.001),白塞综合征患者检测阳性率最高(44.4%,32/72),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检测阳性率最低(8.9%,4/45)。男性风湿免疫病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为23.6%(168/711),明显高于女性(16.8%,504/3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13,P<0.001)。不同年龄组风湿免疫病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89,P<0.001),51~60岁组检测阳性率最高(24.8%,143/577),16~20岁组检测阳性率最低(8.1%,13/1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1岁(aOR=1.81,95%CI:1.48~2.23),吸烟≥21支/d(aOR=1.66,95%CI:1.15~2.40),有结核病既往史(aOR=3.88,95%CI:2.71~5.57),患白塞综合征(aOR=3.00,95%CI:1.70~5.28)是T-SPOT.TB检测阳性结果的独立相关因素;使用大剂量激素(aOR=0.67,95%CI:0.47~0.96)或生物制剂(aOR=0.55,95%CI:0.36~0.84),淋巴细胞计数偏低(aOR=0.39,95%CI:0.25~0.62),低蛋白血症(aOR=0.72,95%CI:0.52~0.99),以及患多发性肌炎/皮肌炎(aOR=0.54,95%CI:0.29~0.99)、系统性红斑狼疮(aOR=0.75,95%CI:0.57~0.99)是T-SPOT.TB检测阴性结果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风湿免疫病患者总体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为18.1%,各病种T-SPOT.TB检测阳性率差异明显。当患者有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的使用,淋巴细胞计数偏低,低蛋白血症,以及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时警惕假阴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疾病 分枝杆菌 结核 感染 免疫学技术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疲劳状况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曹逸 扈园园 支朝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6期2949-2952,共4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疲劳状况,分析影响疲劳的因素。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1—10月收治的2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患者一般资料及疼痛、疾病不确定感、疲劳程度、睡眠质量与负面情绪评分,...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疲劳状况,分析影响疲劳的因素。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1—10月收治的2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患者一般资料及疼痛、疾病不确定感、疲劳程度、睡眠质量与负面情绪评分,分析影响疲劳状况的因素。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疲劳总分为19~42(29.97±6.08)分。不同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居住情况患者疲劳状况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疲劳评分与视觉模拟量表(VAS)、疾病不确定感、睡眠质量、焦虑、抑郁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受教育程度、VAS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焦虑、抑郁是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疲劳评分的因素(P<0.05)。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疲劳水平较高,居住地、受教育程度、VAS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焦虑、抑郁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临床护理人员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患者的疲劳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疲劳程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犀角地黄汤联合来氟米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改善作用
3
作者 王伟 付军燕 +2 位作者 郭凤霞 谷洪 孙金磊 《西北药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62-166,共5页
目的观察犀角地黄汤联合来氟米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SLE)的改善及对Th1/Th2失衡的影响。方法选取123例急性活动期热毒炽盛证SLE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1)和试验组(n=62)。对照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片联... 目的观察犀角地黄汤联合来氟米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SLE)的改善及对Th1/Th2失衡的影响。方法选取123例急性活动期热毒炽盛证SLE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1)和试验组(n=62)。对照组采用醋酸泼尼松片联合来氟米特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用犀角地黄汤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2组疾病活动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补体C3水平和Th1/Th2值;比较2组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2组SLE疾病活动度评分(SLE disease activity score,SLEDAI)、中医证候评分、补体C3水平和Th1/Th2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3个月试验组SLEDAI评分、中医证候评分、Th1/Th2值和抗ds-DNA抗体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补体C3水平和临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犀角地黄汤可改善急性活动期热毒炽盛证SLE患者疾病活动度及中医证候、实验室指标,提升临床疗效,减少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所致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犀角地黄汤 来氟米特 醋酸泼尼松片 系统性红斑狼疮 急性活动期 热毒炽盛证
下载PDF
miR-26a-5p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对人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洁 杨学华 +8 位作者 马玲 范文强 付冬冬 高晓 左淑飞 梁舒 秦艺璐 王培山 郭金燕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0-468,共9页
目的:探讨miR-26a-5p对人类风湿关节炎(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s)凋亡及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RA患者的膝关节滑膜组织RA-FLSs,将miR-26a-5p模拟物(mimic)、抑制物(inhibitor)及阴性对照转染RA-FLSs,采用实时... 目的:探讨miR-26a-5p对人类风湿关节炎(RA)-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s)凋亡及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RA患者的膝关节滑膜组织RA-FLSs,将miR-26a-5p模拟物(mimic)、抑制物(inhibitor)及阴性对照转染RA-FLS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转染效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AnnexinⅤ-FITC/PI与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 (Bcl-2)、Bcl-2相关X蛋白(Bax)与酪氨酸激酶2 (JAK2)/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 (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NC-mimic组比较,miR-26a-5p mimic组RA-FLSs中miR-26a-5p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RA-FLSs增殖活性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细胞中Bcl-2、 JAK2、 p-JAK2、 STAT3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NC-inhibitor组比较,miR-26a-5p inhibitor组RA-FLSs中miR-26a-5p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 RA-FLSs细胞增殖活性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 Bcl-2、 JAK2、p-JAK2、STAT3和p-STAT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 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过表达miR-26a-5p能够抑制RA-FLSs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6a-5p 类风湿关节炎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细胞凋亡 炎性因子
下载PDF
比较皮下注射大剂量甲氨蝶呤针与口服小剂量甲氨蝶呤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0
5
作者 温媛媛 刘升云 张磊 《医学与哲学(B)》 2012年第3期26-27,共2页
比较皮下注射大剂量甲氨蝶呤针与口服小剂量甲氨蝶呤片分别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25例对口服小剂量甲氨蝶呤片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3个月反应欠佳的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将治疗方案调整为皮... 比较皮下注射大剂量甲氨蝶呤针与口服小剂量甲氨蝶呤片分别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25例对口服小剂量甲氨蝶呤片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3个月反应欠佳的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将治疗方案调整为皮下注射大剂量甲氨蝶呤针联合等剂量醋酸泼尼松,回顾性分析治疗方案调整前及调整后12周时患者的肿胀关节数目、压痛关节数目、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DAS28评分及不良反应等临床及血液学指标。结果治疗方案调整后,患者压痛关节数较前减少(0.67±0.89和3.78±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DAS28评分较前降低(2.55±0.82和3.93±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0%。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皮下注射大剂量甲氨蝶呤针疗效优于口服小剂量甲氨蝶呤片,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甲氨蝶呤 疗效及安全性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二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的应用及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袁慧 岳爱华 +1 位作者 杨丽 张聪 《临床医学工程》 2022年第10期1387-1388,共2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二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70例二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二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70例二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后,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心包纵膈引流管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护理可有效改善二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术后心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二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 康复效果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小剂量甲氨蝶呤治疗药物监测及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7
作者 宣依依 杨晶 +1 位作者 向勇 刘升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38-542,共5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累及全球约1%的人口,若未能早期有效控制可能致残,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每周1次小剂量(5~25 mg)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联合叶酸补充已经成为R...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累及全球约1%的人口,若未能早期有效控制可能致残,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每周1次小剂量(5~25 mg)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联合叶酸补充已经成为RA初始治疗的首选方案。近2/3的患者MTX单用或者联合应用即可达到治疗目标,但仍然有约1/3的患者面临MTX治疗应答不佳或药物不耐受的问题[1]。治疗药物监测及药物相关基因型监测可实现治疗方案个体化,为早期控制病情、预防残疾提供重要依据。由此可见,如何预测或监测体内MTX水平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 类风湿关节炎 治疗药物监测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关节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晶 刘升云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5年第5期70-71,共2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炎为主要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疾病,最终造成软骨及骨的侵蚀、破坏及关节畸形,甚至长期残疾[1]。RA 好发于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2~3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高发年龄为40~60岁...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炎为主要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疾病,最终造成软骨及骨的侵蚀、破坏及关节畸形,甚至长期残疾[1]。RA 好发于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2~3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高发年龄为40~60岁。RA的特征为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2]。随着 RA治疗的快速发展,我们越来越注重对 RA 关节炎症、活动性以及预后的评估。其中影像学在 RA 评估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主要包括 X 线、超声及 MRI,而关节超声及 MRI 在滑膜炎及早期骨破坏的诊断优于 X 线,关节超声性价比优于 MRI,因此关节超声在评估类风湿关节炎中应用越来越广泛[3]。本文主要对关节超声在评估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超声 类风湿关节炎 病情评估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胡文露 刘升云 +3 位作者 张磊 曾宏玲 余祖江 阚全程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5年第3期231-234,共4页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以胆道梗阻为特征,可合并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合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者少见,易被...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以胆道梗阻为特征,可合并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合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者少见,易被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下载PDF
郑州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诊断水平调查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航 牛卫东 +2 位作者 胡乃月 孙丽梅 龚丽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2期4055-4058,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结果,了解郑州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诊断病例,对实验室确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收集到2016... 目的通过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结果,了解郑州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诊断病例,对实验室确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收集到2016—2020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诊断病例260例,其中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县级医院分别占56.15%、41.53%、2.31%。脑脊液标本送检率较血清标本送检率低(P<0.05)。经实验室确诊130例,确诊率为50.00%。省级医院流行性乙型脑炎确诊率较市级医院低(P<0.05)。2016—201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确诊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20年又有所回升。2016—2020年不同年份间流行性乙型脑炎确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市级医院流行季和非流行季流行性乙型脑炎确诊率高于省级医院(P<0.05)。市级医院男性和女性流行性乙型脑炎确诊率均高于省级医院(P<0.05)。市级医院<15岁和≥40岁流行性乙型脑炎确诊率高于省级医院(P<0.05)。结论省级医院应当加强临床人员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意识,进一步提高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水平。建议郑州市开展以实验室病原学检测为基础的急性脑炎、脑膜炎症状检测项目,扩大流行性乙型脑炎实验室监测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 医院 确诊率
下载PDF
应用不同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娜 朱大艳 刘升云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旨在观察应用不同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改变,以了解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2015年11月-2016年5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32例,治疗... [目的]旨在观察应用不同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改变,以了解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2015年11月-2016年5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32例,治疗为口服甲氨蝶呤片(15 mg/周)及应用甲氨蝶呤后第24小时口服叶酸片(5 mg/周),第二组31例,治疗为皮下注射甲氨蝶呤针(25 mg/周)及应用甲氨蝶呤后第24小时口服叶酸片(5 mg/周),两组治疗同时联用糖皮质激素(5 mg,2次/d)口服,一月后减量为(5 mg,1次/d),两月后停用糖皮质激素。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初始应用甲氨蝶呤后第24 h、初始应用甲氨蝶呤后第48 h、治疗3个月、治疗半年时各采血1次,应用HCY方法学循环酶法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结果]两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在应用甲氨蝶呤治疗后第24 h出现短暂的升高,在应用甲氨蝶呤后第48小时大部分回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基线水平,两组患者应用不同剂量甲氨蝶呤联合叶酸治疗过程中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升高的差值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接受甲氨蝶呤联合叶酸治疗中,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并不因为甲氨蝶呤的剂量增加而显著升高,从而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 叶酸 类风湿关节炎 半胱氨酸
下载PDF
降钙素原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孙丹丹 张磊 刘升云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5年第3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对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81例确诊AID患者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对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81例确诊AID患者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白细胞计数,比较上述指标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评价PCT对于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AID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组PCT、CRP较非感染组高(P<0.05),两组WBC和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提示PCT诊断AID合并细菌感染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病情稳定的SLE合并细菌感染组PCT、CRP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ROC曲线提示CRP诊断病情稳定的SLE合并细菌感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于PCT。结论 PCT在AID合并细菌感染中具有诊断价值,并受疾病种类及病情活动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细菌感染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下载PDF
9例利妥昔单抗序贯贝利尤单抗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院霞 高冠民 +5 位作者 卢晓静 楚尧娟 王松 史香芬 杜书章 张晓坚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49-853,共5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RTX)序贯贝利尤单抗(BLM)在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SLE)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使用RTX序贯BLM治疗6个月以上的SSLE患者9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基线临...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RTX)序贯贝利尤单抗(BLM)在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SLE)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使用RTX序贯BLM治疗6个月以上的SSLE患者9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用药第0、4、12、24周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基础治疗情况。分析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评分、糖皮质激素用量和血清学指标(补体C3、补体C4、血清白蛋白和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同时收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9例患者均完成超过24周的RTX序贯BLM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有肾脏损伤,其中7例(77.8%)有肾脏病理学支持,3例(33.3%)合并血液系统损伤,2例(22.2%)合并神经系统损伤。治疗期间,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的SLEDAI评分、24 h尿蛋白定量、糖皮质激素用量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最终下降至正常指标水平(P<0.05);血清白蛋白、补体C3、补体C4均呈显著的升高趋势,最终升高至正常指标水平(P<0.05)。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带状疱疹,1例患者出现上呼吸道病毒感染,1例患者出现泌尿系统细菌感染,给予对症处理后均痊愈。结论RTX序贯BLM治疗SSLE,早期给予RTX能快速稳定病情,使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特异性血清学指标逐步趋于正常;后续给予BLM可减少基础治疗药物的种类和用量;同时未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利尤单抗 利妥昔单抗 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血小板分布宽度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14
作者 代萌萌 张纯祎 +4 位作者 高聪聪 王倩倩 岳润芝 姚孟辉 郑朝晖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0期1750-1754,共5页
目的 探讨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SLE-PAH)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1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院诊断为SLE-PA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 目的 探讨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SLE-PAH)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1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院诊断为SLE-PA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价PDW与SLE-PAH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163例SLE-PAH患者,其中28例患者死亡。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PDW最佳截断值为17.4 fL,PDW≥17.4 fL患者整体生存率低于PDW<17.4 fL患者(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DW≥17.4 fL患者死亡风险更高(HR:3.734,95%CI:1.757~7.937,P=0.001),校正混杂因素后,PDW≥17.4 fL仍与患者不良预后显著相关(模型1的HR:3.879,95%CI:1.813~8.300,P<0.001;模型2的HR:3.551,95%CI:1.386~9.099,P=0.008;模型3的HR:3.354,95%CI:1.238~9.002,P=0.016)。结论 PDW≥17.4 fL是SLE-PAH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肺动脉高压 血小板分布宽度 预后
下载PDF
狼疮肾炎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
15
作者 岳润芝 高聪聪 +4 位作者 张纯祎 王倩倩 姚孟辉 代萌萌 郑朝晖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9期1554-1559,共6页
目的 探索狼疮肾炎(LN)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风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LN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2倍数量该院同期收治的未合并VTE的LN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 目的 探索狼疮肾炎(LN)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风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LN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2倍数量该院同期收治的未合并VTE的LN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合并VTE的LN患者共46例,中位病程为9.0(2.0,40.0)个月。相较于未合并VTE的LN患者,合并VTE的LN患者病程更短,D-二聚体水平、高脂血症、C反应蛋白(CRP)>10 mg·L^(-1)和抗磷脂抗体(aPLs)阳性的比率及泼尼松日用量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脂血症(OR=3.831,P=0.019)、CRP>10 mg·L^(-1)(OR=3.865,P=0.013)、aPLs阳性(OR=4.968,P=0.003)的LN患者具有较高的VTE风险。结论 高脂血症、CRP>10 mg·L^(-1)、aPLs阳性是LN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存在上述风险因素,尤其是处于疾病早期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必要时早期预防和及时干预,改善LN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肾炎 静脉血栓栓塞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联合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16
作者 丁娟娟 彭若云 +1 位作者 赵常华 李欢欢 《癌症进展》 2023年第12期1319-1322,共4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95例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予以TACE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95例肝癌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予以TACE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骨桥蛋白(OPN)]水平、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0.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P9、VEGF、OPN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MMP9、VEGF、OP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BIL、ALT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ALB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TBIL、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AL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胸闷、胃肠道反应、心慌、转氨酶升高、发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肝癌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肝功能,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 血管内皮抑制素 临床疗效
下载PDF
38例白塞病大血管病变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17
作者 苏瑶瑶 刘升云 《临床研究》 2023年第5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38例白塞病大血管病变患者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410例白塞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38例)和无大血管病变组(372例),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38例白塞病大血管病变患者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410例白塞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38例)和无大血管病变组(3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性别、年龄等)、临床表现(口腔溃疡、外阴溃疡、葡萄膜炎、肠白塞、脑白塞、结节红斑、针刺反应、关节受累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分析影响白塞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大血管病变组男性、外阴溃疡比例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血管病变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甘油三酯、D二聚体是白塞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甘油三酯、D二聚体均是白塞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大血管病变 血管系统损伤 心脏病变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的影响
18
作者 赵常华 白颖 彭若云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11期1559-1560,共2页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3月至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SL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3月至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SL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治疗依从性、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合理饮食、规范用药、功能锻炼、配合医疗服务的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3d、干预7d后及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26.0%(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可提高SLE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缓解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 系统性红斑狼疮 疼痛程度 并发症
下载PDF
超声造影与^18F-FDG PET/CT判断多发性大动脉炎活动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洋 张艳 +2 位作者 闫志华 杨琦华 于瑞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70-1474,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和^18F-FDG PET/CT在多发性大动脉炎(TA)活动性判断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TA患者36例,均接受CEUS及^18F-FDG PET/CT检查,比较相关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参数,分析CEUS与^18F-FDG PET/CT评价TA活动性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和^18F-FDG PET/CT在多发性大动脉炎(TA)活动性判断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TA患者36例,均接受CEUS及^18F-FDG PET/CT检查,比较相关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参数,分析CEUS与^18F-FDG PET/CT评价TA活动性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EUS明显增强组在病程、印度大动脉炎临床活动性评分(ITAS 2010)、颈动脉闭塞比、CEUS峰值强度、PET/CT视觉评分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对照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CEUS分级标准与PET/CT视觉评分呈中度相关(r=0.697,P<0.001),与临床活动性NIH标准及SUVmax均呈低度相关性(r=0.385,P=0.018;r=0.477,P=0.014);以^18F-FDG PET/CT视觉评分作为判断TA活动性的标准,临床活动性NIH标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83及0.769,CEU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及0.846,AUC分别为0.776和0.923。结论CEUS判断TA活动性与^18F-FDG PET/CT存在明显正相关;以^18F-FDG PET/CT视觉评分作为TA活动性的判断标准,CEUS较临床活动性标准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作为判断TA活动性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氟脱氧葡萄糖F18 超声检查 介入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郑朝晖 于若寒 +5 位作者 高冠民 王沛 李红 肖静 刘升云 刘章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7-509,共3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血小板下降(血小板计数≤75×109/L)患者分为2组:①单用糖皮质激素组25例,给予糖...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血小板下降(血小板计数≤75×109/L)患者分为2组:①单用糖皮质激素组25例,给予糖皮质激素剂量相当于泼尼松≥1 mg/(kg·d),静脉注射或口服;②联合用药组45例,给予rhTPO15 000 U/d,皮下注射;糖皮质激素剂量、给药途径同单用糖皮质激素组,观察3周或4周,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单用糖皮质激素组有效率为85.7%,联合用药组有效率86.7%,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血小板恢复所用天数显著少于单用糖皮质激素组(P=0.014);联合用药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例应用rhTPO后肝功能异常,停用rhTPO 5 d后恢复。结论 rhTPO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显著的疗效,糖皮质激素联合rhTPO起效快,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