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散加权成像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预测乳腺癌组织学分级
1
作者 郭亚欣 王贇霞 +5 位作者 尚怡研 魏焕焕 海梦璐 李晓栋 王梅云 谭红娜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0-165,共6页
目的观察弥散加权成像(DWI)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预测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0例经病理诊断单发乳腺癌患者术前DWI,按8∶2比例分为训练集(n=560,含381例Ⅰ+Ⅱ级和179例Ⅲ级)和测试集(n=140,含95例Ⅰ+Ⅱ级和45例Ⅲ级)。... 目的观察弥散加权成像(DWI)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预测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0例经病理诊断单发乳腺癌患者术前DWI,按8∶2比例分为训练集(n=560,含381例Ⅰ+Ⅱ级和179例Ⅲ级)和测试集(n=140,含95例Ⅰ+Ⅱ级和45例Ⅲ级)。手动勾画瘤内ROI(ROI瘤内),将其自动外扩3、5 mm,获得瘤周ROI(ROI+3 mm和ROI+5 mm),以及瘤内-瘤周ROI(ROI瘤内+3 mm、ROI瘤内+5 mm)。提取并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RM)用于预测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效能。以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校准度,以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其临床实用性。结果RM瘤内、RM+3 mm、RM+5 mm、RM瘤内+3 mm及RM瘤内+5 mm在训练集的AUC分别为0.750、0.724、0.749、0.833及0.807,在测试集分别为0.723、0.718、0.736、0.759及0.782。各模型AUC差异在训练集中均有(P均<0.01)而在测试集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校准度均较高。DCA显示阈值为0.02~0.88时RM瘤内+瘤周在训练集、阈值为0.40~0.72时其在测试集的临床净收益更大。结论DWI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均可有效预测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瘤内-瘤周影像组学诊断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组织学分级 影像组学
下载PDF
拓扑替康对非小细胞肺癌荷瘤小鼠存活和肿瘤细胞转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总飞 杨慧远 +2 位作者 刘先本 张瑞祥 刘士磊 《癌症进展》 2020年第1期26-29,61,共5页
目的探讨拓扑替康(TPT)对非小细胞肺癌荷瘤小鼠存活和肿瘤细胞转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对雄性裸鼠皮下注射H1993细胞建立非小细胞肺癌裸鼠模型,分别给予0.5、1.0、1.5 mg/kg TPT,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记录不同方法处理的荷瘤小鼠的... 目的探讨拓扑替康(TPT)对非小细胞肺癌荷瘤小鼠存活和肿瘤细胞转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对雄性裸鼠皮下注射H1993细胞建立非小细胞肺癌裸鼠模型,分别给予0.5、1.0、1.5 mg/kg TPT,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记录不同方法处理的荷瘤小鼠的存活率和皮下移植瘤的体积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胱天蛋白酶3(caspase 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血清中胱抑素C的浓度。结果TPT作用30天后,荷瘤裸鼠的存活率高于未用TPT的小鼠,TPT用药浓度越高,体积增长越慢。TPT作用30天后,肿瘤组织中凋亡细胞数目增加,Ki-67表达水平降低,caspase 3表达水平升高,VEGFC和MMP2表达水平降低,血清中胱抑素C的浓度降低。结论TPT可以抑制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提高荷瘤小鼠的存活率,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增加细胞凋亡相关分子的表达及降低胱抑素C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替康 非小细胞肺癌 胱抑素C 细胞凋亡
下载PDF
骶骨恶性肿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表现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浩锋 高朋瑞 +1 位作者 黎海亮 曲金荣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9年第6期607-609,共3页
目的分析骶骨恶性肿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骶骨恶性肿瘤患者18例,所有病例行MRI检查及CT检查。结果脊索瘤8例,7例为软组织肿块,向前突入盆腔,1例为结节状,未突入盆腔。均有少量钙化。7例为骶骨... 目的分析骶骨恶性肿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骶骨恶性肿瘤患者18例,所有病例行MRI检查及CT检查。结果脊索瘤8例,7例为软组织肿块,向前突入盆腔,1例为结节状,未突入盆腔。均有少量钙化。7例为骶骨中心性,1例为偏心性,伴臀大肌受侵2例。转移瘤7例,3例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3例为不规则结节状骨质破坏,1例弥漫性斑片状骨质破坏。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偏心性的,呈软组织肿块影。软骨肉瘤1例,边界不清,呈巨大分叶状,偏心性。尤文肉瘤1例,呈不规则肿块影,累及S1~3椎体,边界不清,偏心性。结论不同骶骨恶性肿瘤CT和MRI影像学表现不同,通过分析病变的CT及MRI信号等特征,以及患者的年龄可以帮助鉴别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磁共振成像 骶骨
下载PDF
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和鼻-胃营养管置入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0
4
作者 姚全军 胡鸿涛 +4 位作者 黎海亮 郭晨阳 孟艳莉 骆俊朋 李亚楠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07-1010,共4页
目的探讨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和鼻-胃营养管置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吞咽困难患者,其中喉癌14例,食管-纵隔瘘18例,颈段食管癌35例。22例行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45例行X线引导下鼻-胃营养管置入术。结果所有患... 目的探讨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和鼻-胃营养管置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吞咽困难患者,其中喉癌14例,食管-纵隔瘘18例,颈段食管癌35例。22例行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45例行X线引导下鼻-胃营养管置入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 d、1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的体重及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升(P<0.05)。术后1个月胃造瘘组的血清白蛋白和生活质量明显高于鼻-胃营养管置入组(P<0.05)。术后两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造瘘组的治疗费用为鼻-胃营养管置入组的2.6倍。结论 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和营养管置入术均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且安全、有效,胃造瘘术的临床疗效优于营养管置入术,但费用较昂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造瘘 鼻-胃营养管 X线引导
下载PDF
C臂CT成像在乏血供原发性肝癌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姚全军 胡鸿涛 +3 位作者 黎海亮 郭晨阳 孟艳莉 李亚楠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5-308,共4页
目的探讨C臂CT成像技术在乏血供原发性肝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乏血供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在TACE前进行常规DSA造影和C臂CT成像,比较TACE治疗前CT/MRI、DSA造影和C臂CT成像对肝脏肿瘤的检... 目的探讨C臂CT成像技术在乏血供原发性肝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乏血供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在TACE前进行常规DSA造影和C臂CT成像,比较TACE治疗前CT/MRI、DSA造影和C臂CT成像对肝脏肿瘤的检出率。结果 TACE后CT扫描共发现97个乏血供肿瘤,CT/MRI、DSA造影、C臂CT成像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71.1%(69/97)、78.4%(76/97)、89.7%(87/97)(P<0.05)。其中,39个肿瘤直径<10 mm,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61.5%(24/39)、76.9%(30/39)、87.2%(34/39)(P<0.05);58个肿瘤直径≥10 mm,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77.6%(45/58)、79.3%(46/58)、87.9%(51/58)(P>0.05)。结论 C臂CT成像能更准确、更敏感地检测出乏血供肝脏肿瘤,尤其对于直径<10 mm的肿瘤,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C臂CT 乏血供
下载PDF
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卡铂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骆俊朋 胡鸿涛 +4 位作者 郭晨阳 肖金成 黎海亮 姚全军 孟艳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0-473,共4页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卡铂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 9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热化疗灌注与化疗栓塞术联合治疗,B组常温下化疗灌注与化疗栓塞术联合治疗。比较介入前,介入术后3 d和30 d患者...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热化疗灌注联合卡铂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方法 9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热化疗灌注与化疗栓塞术联合治疗,B组常温下化疗灌注与化疗栓塞术联合治疗。比较介入前,介入术后3 d和30 d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变化;介入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治疗后30 d行CT平扫结合多期增强或MRI扫描,依据RECIST1.0标准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每间隔4~6周重复治疗1次,第3次介入治疗后进行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总生存期。结果 A、B两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治疗后3 d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B组高于A组(P<0.01),但治疗后30 d两组较治疗前均无大变化;而A、B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无明显变化。近期疗效评价A组总有效率75.0%,B组39.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A组患者外周CD3,活化T细胞百分率较治疗前及B组均明显提高,而CD8百分率比治疗前及B组均明显下降;B组免疫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A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0个月,B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8.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热化疗灌注联合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延长生存时间,不良反应较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热化疗灌注 化疗栓塞
下载PDF
血管造影CT成像在微小肝癌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姚全军 胡鸿涛 +3 位作者 黎海亮 郭晨阳 孟艳莉 李亚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63-1366,共4页
目的探讨Xper CT成像在微小肝癌(MHCC)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MHCC患者于TACE治疗前行肝脏增强CT、常规DSA及Xper CT成像。综合分析图像,确定肿瘤供血动脉后,用微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行TACE治疗。治疗后再次行CT检查观察... 目的探讨Xper CT成像在微小肝癌(MHCC)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MHCC患者于TACE治疗前行肝脏增强CT、常规DSA及Xper CT成像。综合分析图像,确定肿瘤供血动脉后,用微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行TACE治疗。治疗后再次行CT检查观察碘油沉积情况,并随访评估TACE疗效。结果 TACE后1个月,增强CT共发现47个微小癌灶,直径0.4~1.0cm。TACE前增强CT、DSA、Xper CT对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分别为63.83%(30/47)、78.72%(37/47)和89.36%(42/47),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术中超选择插管成功率为95.74%(45/47)。TACE后6个月随访显示,3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11例,稳定(SD)9例,进展(PD)1例;TACE治疗有效率[(CR+PR)/(CR+PR+SD+PD)×100%]为67.74%(21/31)。结论 Xper CT成像对MHCC检出率较高,并可较为准确地反映肿瘤血供情况,对MHCC的诊疗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放射摄影术 Xper CT
下载PDF
不同病理亚型乏血供肾癌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被引量:17
8
作者 魏晓艳 陈学军 +3 位作者 黎海亮 邵楠楠 孟庆成 许春苗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1期1221-122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乏血供肾癌的CT表现,提高对不同亚型乏血供肾癌的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个(45例)经病理证实的乏血供肾癌病灶的CT表现特征并与其病理结构对比分析,其中透明细胞肾癌(CCRCC)27个(26例),乳头状肾癌(PRCC)17...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乏血供肾癌的CT表现,提高对不同亚型乏血供肾癌的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个(45例)经病理证实的乏血供肾癌病灶的CT表现特征并与其病理结构对比分析,其中透明细胞肾癌(CCRCC)27个(26例),乳头状肾癌(PRCC)17个,肾嫌色细胞癌(CRCC)2个,对前两个亚型的CT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肾癌的CT表现与病理结构相关。透明细胞肾癌中形态不规则或边界不清楚、直径≤3cm及伴肾实质外侵犯者分别为17、11和15个,而乳头状肾癌中分别为5、2和4个,这3个征象在两种病变类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CT表现在两亚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在不同亚型乏血供肾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下载PDF
CT引导微波治疗难治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姚全军 黎海亮 +3 位作者 郭晨阳 胡鸿涛 孟艳莉 骆俊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2565-2567,共3页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难治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化疗无效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肝转移瘤微波消融治疗,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20~80W,持续时间5~30min。治疗后3个月复查肝脏增...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难治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化疗无效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肝转移瘤微波消融治疗,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20~80W,持续时间5~30min。治疗后3个月复查肝脏增强CT或MRI,评价肝转移瘤的疗效。结果:共治疗51次,治疗肿瘤数目46个。21例患者肝脏肿瘤的最大长径总和减少,其中4例患者肿瘤消失,13例患者肿瘤的最大长径总和减少30%以上,有效率(CR+PR)为65.4%,疾病控制率(CR+PR+SD)为80.8%,CT或MRI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或出现气化灶。微波消融后1、2、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3.1%(19例)、53.8%(14例)、26.9%(7例),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结论: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难治性结直肠癌肝转移微创、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肝肿瘤 微波消融 转移 CT引导
下载PDF
扩散加权成像单指数模型和双指数模型对兔VX2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悦 高剑波 +5 位作者 曲金荣 王明月 董军强 侯平 许瀚 王立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5年第36期5760-5767,共8页
目的:探讨单b值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单指数模型和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理论的多b值DWI双指数模型对兔VX2小肝癌(直径≤3 c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种植VX2肝癌的新西兰大白... 目的:探讨单b值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单指数模型和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理论的多b值DWI双指数模型对兔VX2小肝癌(直径≤3 c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种植VX2肝癌的新西兰大白兔50只,于种植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行单b值(0和800 s/mm^2)和多b值(0、20、50、100、200、400、600、800和1200 s/mm^2)DWI.测量并比较肿瘤边缘区(the rim of tumor,TR)和正常肝组织(the normal region,NR)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Slow-ADC、Fast-ADC和ffast值.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ADC、Slow-ADC、Fast-ADC和f_(fast)的最佳阈值,并比较DWI单指数模型和双指数模型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在第7天和第14天,TR的ADC、SlowA DC明显高于NR(P<0.05).第14天,NR的Fast-ADC和ffast高于TR(P<0.05).TR在第7天和第14天比较,除了Slow-ADC降低以外,ADC、Fast-ADC和f_(fas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各参数在第7天和第14天的ROC曲线,Slow-ADC对于鉴别TR和N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结论:单、双指数模型DWI参数较真实的反映组织微循环灌注及水分子扩散,对于鉴别兔VX2肝癌与正常肝组织具有一定优势,其中以Slow-ADC的诊断效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VX2肝癌模型 扩散加权成像 单指数模型 双指数模型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全军 胡鸿涛 +3 位作者 黎海亮 郭晨阳 耿翔 李亚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42-1245,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的吞咽困难患者资料。结果 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成功率为100%(16/16),千叶针穿刺胃腔共18次,手术时间25~45min,平均(32.81±2.56...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接受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的吞咽困难患者资料。结果 CT引导下经皮胃造口术成功率为100%(16/16),千叶针穿刺胃腔共18次,手术时间25~45min,平均(32.81±2.56)min。术后8天、1个月、3个月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计数(TLC)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5)。并发症发生率为20.31%(3/16)。胃造口渗液2例,胃造口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均痊愈。结论 CT引导经皮胃造口术可行、有效,短期内可提供充足的肠内营养,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胃造口术 安全性
下载PDF
扩散加权成像及扩散张量成像在肾透明细胞癌核分级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明哲 刘爱连 孙美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24-528,534,共6页
目的探索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价肾透明细胞癌(ccRCC)核分级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ccRCC患者,均行腹部MRI检查。根据病理结果Fuhrman分级分为3组:A组(Ⅰ级、Ⅰ~Ⅱ级)14例,B组(... 目的探索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价肾透明细胞癌(ccRCC)核分级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ccRCC患者,均行腹部MRI检查。根据病理结果Fuhrman分级分为3组:A组(Ⅰ级、Ⅰ~Ⅱ级)14例,B组(Ⅱ级)16例,C组(Ⅲ、Ⅲ~Ⅳ级)12例。3组患者均行1.5T MRI常规T1WI、T2WI扫描、LAVA增强扫描、DWI、DTI序列扫描。采用ADW 4.6工作站的Functool后处理软件生成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及DTI的ADC图和各向异性分数(FA)图,在相应ADC图和FA图中的ccRCC实质部分放置感兴趣区(ROI),测量各ROI的ADCDWI值、ADCDTI值及FA值。比较在ccRCC 3个不同分化组之间ADCDWI值、ADCDTI值及FA值的差异。结果3组间ADCDWI值和ADCDTI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组ADCDWI值和ADCDTI值均低于A组和B组(P<0.05)。3组间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及DTI的ADC值能有效评价ccRCC的核分级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分级
下载PDF
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CT灌注参数及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涛 李祥 +2 位作者 张建伟 骆俊朋 黎海亮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7期750-753,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其CT灌注参数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50例食管癌患者行MSCT灌注扫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术后标本中MVD及VEGF的表达。分析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CT灌注参数中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其CT灌注参数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50例食管癌患者行MSCT灌注扫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术后标本中MVD及VEGF的表达。分析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CT灌注参数中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MVD、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CT灌注参数中BF、BV、MTT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分别为(128.81±50.05)和(105.55±43.18))ml/(100g.min)、(7.64±3.11)和(6.33±1.71)ml/100g、(5.62±1.97)和(7.16±3.3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S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18.32±5.39)和(9.66±2.46)ml/(100g.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以PS值>10ml/(100g.min)为阈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5.8%、65.4%、2.77和0.06;VEGF及MVD值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752和0.384,P<0.01)。结论:CT灌注成像有助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其中PS值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左氧氟沙星治疗TACE后胆汁瘤合并感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晨阳 胡鸿涛 +2 位作者 黎海亮 姚全军 孟艳丽 《当代医学》 2011年第30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治疗TACE后胆汁瘤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TACE后胆汁瘤合并感染患者,采用以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为主的综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血常规变化。临床症状消失和血常规恢复正常两者均具备为治愈...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治疗TACE后胆汁瘤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TACE后胆汁瘤合并感染患者,采用以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为主的综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血常规变化。临床症状消失和血常规恢复正常两者均具备为治愈,两者具备之一为有效,两者均不具备或左氧氟沙星耐药为无效。结果 7例治愈,其中1例加用青霉素后治愈,1例同时行经皮肝穿刺胆汁瘤置管引流治愈;1例无效。8例患者均无药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治疗TACE后胆汁瘤合并感染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胆汁瘤 感染
下载PDF
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童腺样体肥大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5
作者 党保华 曲金荣 +2 位作者 张建伟 刘翠翠 黎海亮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6期672-674,共3页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童腺样体肥大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6例临床疑似腺样体肥大儿童行16层螺旋CT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比两种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与患者的辐射剂量。结果: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童腺样体肥大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6例临床疑似腺样体肥大儿童行16层螺旋CT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比两种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与患者的辐射剂量。结果: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对显示鼻咽部的解剖结构及病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81)。对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两组腺样体CT值平均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56)。CT值标准偏差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13)。低剂量CT扫描显示儿童鼻咽部扫描参数中CTDIvol为4.35mGy、DLP为40.62mGy.cm,常规剂量CTDIvol为8.65mGy、DLP为81.23mGy.cm。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相比,其CTDIvol和DLP降低了约50%的辐射剂量。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腺样体肥大的诊断结果与常规剂量均相同,故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临床疑似腺样体肥大的患者,完全能替代常规剂量的16层螺旋CT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剂量 儿童 腺样体
下载PDF
基于CT检查影像组学胃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的预测模型构建及其应用价值
16
作者 杨志浩 韩懿静 +4 位作者 程铭 王睿 李靖 赵慧萍 高剑波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2-565,共14页
目的:构建基于CT检查影像组学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预后的预测模型,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20年12月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82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4例,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8例)GNEN患者... 目的:构建基于CT检查影像组学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预后的预测模型,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20年12月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82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4例,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8例)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30例,女52例;年龄为64(56~70)岁。182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128例和验证集54例。182例患者均行CT增强检查。观察指标:(1)影像组学模型的构建与验证。(2)影响训练集GNEN患者预后因素分析。(3)GNEN患者预后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均采用COX回归模型。使用R软件(4.0.3版本)glmnet软件包进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方法(LASSO)-COX回归分析,使用rms软件包(4.0.3版本)生成列线图和校准曲线图,使用Hmisc软件包(4.0.3版本)计算C-index,采用dca.R软件包(4.0.3版本)进行决策曲线分析。结果:(1)影像组学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提取182例GNEN患者1781个影像组学特征,经组内相关系数>0.75的特征筛选和LASSO-COX回归模型进一步降维后,最终筛选14个非零系数影像组学特征,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score),构建基于R-score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采用R-score的最佳截断值为-0.494,将训练集128例患者分为高风险64例和低风险64例;将验证集54例患者分为高风险35例和低风险19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患者18、24、30个月总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5%可信区间(CI)为0.76~0.87,P<0.05]、0.84(95%CI为0.73~0.91,P<0.05)、0.91(95%CI为0.78~0.95,P<0.05);验证集上述指标分别为0.84(95%CI为0.75~0.92,P<0.05)、0.84(95%CI为0.73~0.91,P<0.05)、0.86(95%CI为0.82~0.94,P<0.05)。(2)影响训练集GNEN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治疗方式、肿瘤边界、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M分期、Ki-67指数、CD56表达是影响训练集GNEN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3)GNEN患者预后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纳入性别、年龄、治疗方式、肿瘤边界、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M分期、Ki-67指数、CD56表达构建临床预测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C-index分别为0.86(95%CI为0.82~0.90)、0.80(95%CI为0.72~0.87);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上述指标分别为0.80(95%CI为0.74~0.86)、0.75(95%CI为0.66~0.84);临床-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上述指标分别为0.88(95%CI为0.85~0.92)、0.83(95%CI为0.77~0.89)。校准曲线显示:临床预测模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临床-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良好。决策曲线显示:临床-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对GNEN预后的评估能力优于临床预测模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结论:经过筛选,通过14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GNEN预后的预测模型,该预测模型可较好预测GNEN患者预后,临床-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预后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原文传递
32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童颞骨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骆泽荣 祁明明 +5 位作者 曲金荣 窦新民 张建伟 党保华 刘翠翠 黎海亮 《当代医学》 2013年第10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32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童颞骨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颞骨病变的儿童行32层螺旋CT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比两种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与患者的辐射剂量。结果 32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 目的探讨32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童颞骨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颞骨病变的儿童行32层螺旋CT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比两种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与患者的辐射剂量。结果 32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对显示颞骨的解剖结构及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1)。低剂量CT扫描显示儿童颞骨扫描参数中CTDIvol为6.24mGy、DLP为25.04mGy·cm,常规剂量CTDIvol为12.48mGy、DLP为50.07mGy·cm。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相比,其CTDIvol和DLP降低了约50%的辐射剂量。结论 32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儿童颞骨的诊断结果与常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32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临床怀疑颞骨病变的患者,完全能替代常规剂量的32层螺旋CT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低剂量 儿童 颞骨
下载PDF
河南省男护士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浩 孟亚 郭燕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5期23-25,共3页
目的了解河南省男护士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性,以期为稳定男护士队伍提供参考。方法方便抽样法选择河南省17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52名男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护士工作满意度评定量表、马氏工作倦怠量表对其进... 目的了解河南省男护士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性,以期为稳定男护士队伍提供参考。方法方便抽样法选择河南省17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52名男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护士工作满意度评定量表、马氏工作倦怠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152名男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总分为(2.97±0.45)分,其中,与同事关系、工作被认可、管理、家庭/工作的平衡4个因子得分低于中等水平(3分),工作负荷、个人成长及发展、工作本身、工资及福利4个因子得分高于中等水平(3分);职业倦怠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的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工作满意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均呈负相关(均P<0.01),工作满意度总分、管理、工作负荷、与同事关系、工作本身、工作被认可、家庭/工作的平衡与个人成就感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管理者及男护士自身均应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提高工作满意度,改善职业倦怠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护士 工作满意度 职业倦怠
下载PDF
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1
19
作者 程洪涛 郭晨阳 +5 位作者 黎海亮 肖金成 胡鸿涛 郑琳 宗登伟 余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完全缓解的影响因素。方法6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TACE后1个月内在静脉麻醉下行CT引导RFA治疗,在1个月后采用多期增强CT或平扫加动态增强MRI评估肿瘤是否完全消融。结果完全消融率为79%,肿瘤...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完全缓解的影响因素。方法6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TACE后1个月内在静脉麻醉下行CT引导RFA治疗,在1个月后采用多期增强CT或平扫加动态增强MRI评估肿瘤是否完全消融。结果完全消融率为79%,肿瘤残留率21%。肿瘤最大径在30 mm以下的完全消融率为100%,30~50 mm完全消融率为92.6%,50~70 mm完全消融率为53.8%,而最大径超过70 mm的患者完全消融率仅22.2%(P<0.01);肿瘤距离肝脏脏面≥10 mm和<10 mm的患者完全消融率分别为83.7%和46.2%(P=0.01);单发肿瘤和多发肿瘤患者完全消融率分别为84.8%和50%(P=0.014)。结论肿瘤最大径是影响肝癌TACE后完全消融的重要因素。影响肿瘤完全消融的因素还包括肿瘤毗邻肝脏脏面,肿瘤多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 射频消融 CT引导
下载PDF
DCE-MRI与DWI对卵巢癌临床分期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若男 侯艺芳 +1 位作者 杜峰 张宏凯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6期93-96,107,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卵巢癌临床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50例卵巢癌患者(卵巢癌组)和同期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组)临床资料。两组受试者均接受DCE-MRI...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卵巢癌临床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50例卵巢癌患者(卵巢癌组)和同期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组)临床资料。两组受试者均接受DCE-MRI和DWI检查,比较其DCEMRI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_(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_e)]及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差异。记录不同临床分期卵巢癌患者各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_(ep)、V_e)及ADC值差异。经ROC曲线评价上述参数对卵巢癌临床分期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结果卵巢癌组AD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K^(trans)、K_(ep)、V_e等DCE-MRI定量参数值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卵巢癌患者DCE-MRI定量参数及ADC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临床分期与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_(ep)、V_e)均呈正相关(r=0.523,0.483,0.356,P均<0.05),与ADC值则呈负相关(r=-0.359,P<0.05)。K^(trans)、K_(ep)、V_e与ADC值诊断卵巢癌临床分期的特异性、敏感性分别为92.6%、83.7%、70.5%、89.2%和88.9%、91.6%、53.4%、92.4%。结论DCE-MRI和DWI均在卵巢癌的临床分期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E-MRI DWI 卵巢癌 临床分期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