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酸/白蛋白比值、白细胞介素-6、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重症肺炎并脓毒症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苗芝育 张磊 +3 位作者 李晓燕 张瑞霞 赵梦姣 高延秋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32-239,共8页
目的探讨乳酸/白蛋白比值(LAR)、白细胞介素-6(IL-6)、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重症肺炎并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呼吸重症医学科(RICU)收治的73例重症肺炎并脓毒症患者为... 目的探讨乳酸/白蛋白比值(LAR)、白细胞介素-6(IL-6)、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重症肺炎并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呼吸重症医学科(RICU)收治的73例重症肺炎并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28 d生存结局将其分为生存组(n=43)和死亡组(n=30)。通过查阅电子病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情况,入住RICU治疗时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态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平均动脉压(MAP)、英国胸科协会改良肺炎评分(CURB-65)、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Scr)、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计数、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入住RICU后第1、3、7天,抽取患者动脉血,应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乳酸水平;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白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4^(+)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计算2组患者第1、3、7天的LAR。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第1、3、7天的LAR、IL-6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肺炎并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影响因素对重症肺炎并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占比、合并糖尿病占比、合并CHD占比、RICU住院时间以及入住RICU时的Tbil、MAP、PLT、Scr、WBC、PCT、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CURB-65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第1、3、7天,死亡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生存组,SOFA评分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第1天,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的LAR、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7天,死亡组患者的LAR及IL-6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生存组患者第3、7天的LAR、IL-6、SOFA评分显著低于第1天,第7天的LAR、IL-6、SOFA显著低于第3天(P<0.05);生存组患者第3、7天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第1天(P<0.05);生存组患者第7天与第3天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第7天的IL-6水平显著低于第1、3天(P<0.05),第1天的IL-6水平与第3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R、CD4^(+)T淋巴细胞计数、SOFA评分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第3天,重症肺炎并脓毒症患者LAR、IL-6水平与SOF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85、0.394,P<0.05);第7天,LAR、IL-6与SOFA评分亦呈显著正相关(r=0.418、0.402,P<0.05);第3、7天,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SOFA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451、-0.45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第3天的LAR、IL-6、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第7天的IL-6、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重症肺炎并脓毒症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APACHEⅡ评分,第3天的LAR、IL-6、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三者联合,第7天的IL-6、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二者联合对重症肺炎并脓毒症患者的28 d死亡均有一定预测价值(P<0.05);第3天的LAR、IL-6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联合预测重症肺炎并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APACHEⅡ评分预测重症肺炎并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AUC值为0.769,第3天的LAR、IL-6、CD4^(+)T淋巴细胞计数预测重症肺炎并脓毒症28 d死亡的AUC值分别为0.795、0.757、0.770,第7天的IL-6、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二者联合预测重症肺炎并脓毒症28 d死亡的AUC值分别为0.743、0.802、0.888。结论入院3 d LAR、3 d IL-6、3 d 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7 d IL-6、7 d 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影响重症肺炎并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相关因素;联合检测第3天的LAR、IL-6、CD4^(+)T淋巴细胞计数能够更好地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脓毒症 乳酸/白蛋白比值 白细胞介素-6 CD4^(+)T淋巴细胞计数 预后
下载PDF
舌下微循环灌注血管比例变化率联合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1水平对脓毒症休克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黄淑雅 李双凤 +3 位作者 张磊 董睿 张瑞霞 高延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67,共5页
目的:探讨舌下微循环灌注血管比例变化率(ΔPPV)联合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水平对脓毒症休克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入住本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脓毒症休克并ARDS患者,采集确... 目的:探讨舌下微循环灌注血管比例变化率(ΔPPV)联合血清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水平对脓毒症休克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入住本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脓毒症休克并ARDS患者,采集确诊后0、6、24和72 h的外周血,检测SDC-1、乳酸(Lac)等实验室指标,并收集相同时间点的舌下微循环图像,计算得到ΔPPV、乳酸清除率(LCR);分别于0、24 h和72 h行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根据28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选取2组间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及72 hΔPPV联合SDC-1绘制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预测脓毒症休克并ARDS患者28 d内死亡的价值。结果:ROC分析结果显示,24 h SDC-1、LCR,72 h SOFA评分、ΔPPV、SDC-1及72 hΔPPV联合SDC-1对预后有预测价值(P均<0.05),其中72 hΔPPV联合SDC-1曲线下面积最大[AUC(95%CI)为0.832(0.721~0.943)],敏感度为0.931,特异度为0.680。结论:72 hΔPPV联合SDC-1比单一指标对脓毒症休克并ARDS预后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休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舌下微循环 灌注血管比例变化率 多配体蛋白聚糖-1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8
3
作者 高延秋 张华 +3 位作者 刘敏 周丽娟 孙广信 任英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7-840,共4页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6例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常规组(63例)和治疗组(63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抗感染、祛痰、机械通气、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14 d为一个疗程。...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6例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常规组(63例)和治疗组(63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抗感染、祛痰、机械通气、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14 d为一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30%)高于常规组(66.67%)(χ2=7.570,P=0.006)。治疗组较常规组缩短了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t=7.183、6.102、7.616,P均<0.001),降低了60 d病死率(7.94%vs 20.63%,χ2=4.148,P=0.036)。2组患者均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重症肺炎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重症肺炎患者外周血IL-6和IL-18水平的检测 被引量:25
4
作者 高延秋 张华 +3 位作者 刘敏 任英杰 马珊珊 李双凤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55-558,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8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重症肺炎患者45例,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6分15例,CPIS≤6分30例;常规治疗10 d后好转26例,恶化19例。选择同期收治的普通肺炎患者33例作为...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8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重症肺炎患者45例,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6分15例,CPIS≤6分30例;常规治疗10 d后好转26例,恶化19例。选择同期收治的普通肺炎患者33例作为对照。重症肺炎组分别于治疗前和病程第3、7天,对照组于就诊当天抽取外周静脉血3 m L,放射免疫法测定IL-6,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18。结果:治疗前,重症肺炎组外周血IL-6和IL-1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7.672、8.376,P<0.05),CPIS高分组患者高于CPIS低分组(t=6.685、6.652,P<0.05)。治疗好转组和恶化组患者外周血IL-6和IL-18水平随病程进展均逐渐降低(F时间=17.921、10.533,P<0.05),好转组患者外周血IL-6和IL-18水平降低程度显著大于恶化组(F组间=10.186、8.276,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重症肺炎患者外周血IL-6与IL-18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17,P<0.001)。结论:外周血IL-6和IL-18水平可反映重症肺炎患者肺部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8
下载PDF
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诊断与预测价值 被引量:16
5
作者 高延秋 张华 +3 位作者 李双凤 董睿 李振华 任英杰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 FLT-1)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变化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4月入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呼吸重症医学科的重症肺炎患者60例(A组)、重症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B组)...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 FLT-1)在重症肺炎患者中的变化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4月入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呼吸重症医学科的重症肺炎患者60例(A组)、重症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B组)、重症肺炎合并MODS患者60例(C组),选取同期入住呼吸内科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D组)。比较各组患者入院第1、3、7天以及存活组(n=96)和死亡组(n=84)s FLT-1水平变化,分析血浆s FLT-1在重症肺炎中的预测价值及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4组患者PCT和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 3组患者血浆s FLT-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B、C 3组第7天均低于第1天(P均<0.05)。重症肺炎死亡组s FLT-1水平高于存活组(P<0.001)。重症肺炎患者s FLT-1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有关(r=0.647,P<0.001)。s FLT-1预测重症肺炎和28 d病死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7.8%、75.0%和69.7%、80.1%,AUC分别为0.787(95%CI=72.6%~84.8%,P<0.001)和0.775(95%CI=70.5%~84.5%,P<0.001)。结论:血浆s FLT-1水平可以预测重症肺炎和28 d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重症肺炎 预测价值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高延秋 张华 +2 位作者 陈建丽 孙广信 任英杰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4年第10期881-883,共3页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肺炎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6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试验设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祛痰、机械通气、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疗程为...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肺炎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6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试验设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祛痰、机械通气、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疗程为14 d。比较2组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进行急性肺损伤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评分(MODS评分)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SIRS评分)。结果:治疗7 d和14 d后,治疗组患者IL-6、TNF-α、肺损伤评分、MODS评分和SIRS评分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2组间IL-10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显著改善重症肺炎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重症肺炎 炎症因子
下载PDF
IABP对脓毒性休克合并心肌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7
作者 徐龙庆 张蛟 高延秋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5年第1期83-84,共2页
目的:探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对脓毒性休克合并心肌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荥阳市人民医院2021年6月至2024年1月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50例脓毒性休克合并心肌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接受常... 目的:探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对脓毒性休克合并心肌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荥阳市人民医院2021年6月至2024年1月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50例脓毒性休克合并心肌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IABP治疗,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及短期预后。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MA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率(HR)、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7 d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14 d、28 d存活率比较差异不大(P>0.05)。结论:IABP治疗脓毒性休克合并心肌损伤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减轻心肌损伤程度,提高7 d存活率,对患者14 d、28 d存活率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脓毒性心肌损伤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血流动力学 预后
下载PDF
配对血浆滤过吸附与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脓毒性休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 被引量:14
8
作者 明月 许瑞涛 +6 位作者 晁琳琳 李双凤 李晓燕 张瑞霞 张磊 张根生 高延秋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1029-1036,共8页
目的比较配对血浆滤过吸附(CPFA)与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脓毒性休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效果,探讨CPFA在脓毒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呼... 目的比较配对血浆滤过吸附(CPFA)与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脓毒性休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效果,探讨CPFA在脓毒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收治的60例脓毒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液净化模式将患者分为CVVH组和CPFA组,每组30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天检测2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7天检测2组患者动脉血乳酸(LAC)水平,并测量收缩压及舒张压,计算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检测2组患者淋巴细胞(LY)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并测定动脉血氧分压,计算CD4^(+)/CD8^(+)、氧合指数;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对2组患者进行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7天检测2组患者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水平;记录2组患者RICU机械通气时间、RICU住院时间、去甲肾上腺素(NE)应用情况及28 d生存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PCT、CRP、IL-6、IL-10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第1、2、3天血清PCT、CRP、IL-6、IL-10及TNF-α水平均呈下降趋势(P<0.05),CPFA组患者血清IL-6、IL-10、TNF-α水平降低程度大于CVVH组(P<0.05);治疗后第1、2、3天,CPFA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CVVH组(P<0.05);治疗后第1、2天,CPFA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CVVH组(P<0.05);治疗后第1、2、3天,2组患者血清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MAP及动脉血LA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1、2、3、7天MAP呈上升趋势,动脉血LAC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治疗后第2天,CPFA组患者动脉血LAC水平显著低于CVVH组(P<0.05);治疗后1、2、3、7天,2组患者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7天,2组患者动脉血LA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LY、CD3^(+)、CD4^(+)、CD8^(+)水平及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第3、7天LY、CD3^(+)、CD4^(+)、CD8^(+)水平均呈上升趋势(P<0.05),CPFA组患者LY、CD3^(+)、CD4^(+)、CD8^(+)的上升程度显著大于CVVH组(P<0.05);CVVH组患者治疗后第3、7天CD4^(+)/CD8^(+)呈下降趋势(P<0.05),CPFA组患者治疗后第3、7天CD4^(+)/CD8^(+)呈上升趋势(P<0.05)。治疗后第3天,2组患者LY、CD3^(+)、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CPFA组患者LY、CD3^(+)、CD4^(+)、CD8^(+)水平显著高于CVVH组(P<0.05);治疗后第3、7天,2组患者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第3、7天氧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P<0.05);治疗后第3天CPFA组患者氧合指数显著高于CVVH组(P<0.05),治疗后第7天2组患者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第3、7天SOFA评分呈下降趋势(P<0.05);治疗后第3、7天2组患者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2、3、7天2组患者RBC、WBC及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组内不同时间点间RBC、WBC、P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PFA组患者RICU机械通气时间、NE使用时间显著短于CVVH组,NE使用量显著少于CVVH组(P<0.05);2组患者R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FA组和CVVH组患者28 d存活率分别为66.67%(20/30)、60.00%(18/30),2组患者28 d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7,P>0.05)。结论对于脓毒性休克并发ARDS患者,CPFA在清除机体炎症介质、稳定血流动力学、调节免疫功能、改善氧合指数、缩短RICU机械通气时间等方面较CVVH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配对血浆滤过吸附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下载PDF
甲基丙二酸血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
9
作者 薛一歌 李双凤 +1 位作者 孙振淇 高延秋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60-260,317,318,共3页
甲基丙二酸血症(MMA)又称甲基丙二酸尿症,是我国最常见的先天性有机酸代谢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病因为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或其辅酶钴胺素(Cbl)代谢障碍,导致甲基丙二酸、丙酸、甲基枸橼酸等中间代谢产物异常蓄积,引起全身多系... 甲基丙二酸血症(MMA)又称甲基丙二酸尿症,是我国最常见的先天性有机酸代谢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病因为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或其辅酶钴胺素(Cbl)代谢障碍,导致甲基丙二酸、丙酸、甲基枸橼酸等中间代谢产物异常蓄积,引起全身多系统损害[1]。根据发病年龄,1岁以内发病称为早发型,1~4岁发病称为中间型,4岁以后发病称为晚发型,但大部分文献将1岁以后发病统称为晚发型[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二酸血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间代谢产物 甲基丙二酸尿症 多系统损害 发病年龄 晚发型 早发型
下载PDF
PEG10在人肺癌细胞系A549增殖及侵袭迁移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任英杰 高延秋 杨威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2777-2782,共6页
目的通过应用RNAi技术沉默肺癌细胞系A549中的PEG10基因,探讨PEG10在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增殖及侵袭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RPMI-1640培养肺癌A549细胞。瞬时转染及建立稳定转染shRNA PEG10细胞系;MTT及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EG10基... 目的通过应用RNAi技术沉默肺癌细胞系A549中的PEG10基因,探讨PEG10在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增殖及侵袭迁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RPMI-1640培养肺癌A549细胞。瞬时转染及建立稳定转染shRNA PEG10细胞系;MTT及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EG10基因沉默对A549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划痕试验和Transwell小室方法观察PEG10基因沉默对A549肺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逆转录RT-PCR、实时定量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PEG10、β-catenin和其下游分子cmyc、MMPs、twist、E-cadherin、Vimentin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PEG10干扰效率达65%;转染后肺癌细胞划痕愈合速度变慢;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减少;克隆形成数目也降低,同时检测到β-catenin及c-myc、MMPs、twist、Vimentin表达水平降低,E-cadherin表达水平升高。结论靶向封闭PEG10基因可下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键因子β-catenin的表达水平,降低肺癌A549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部分逆转肺癌上皮间质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G10 肺癌 Β-CATENIN 上皮间质转化 RNA干扰
下载PDF
配对血浆滤过吸附对脓毒性休克并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延秋 明月 +3 位作者 晁琳琳 许瑞涛 李双凤 李晓燕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7-542,共6页
目的:探讨配对血浆滤过吸附(CPFA)对脓毒性休克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脓毒性休克并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使用的血液净化模式,分为连续性静脉血液... 目的:探讨配对血浆滤过吸附(CPFA)对脓毒性休克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脓毒性休克并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使用的血液净化模式,分为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CVVH)组30例和CPFA组30例。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乳酸(Lac)、氧合指数(OI)、SOFA评分等指标,比较两组14 d内停用血管活性药物率,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14 d内停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影响因素。结果:CPFA组和CVVH组患者治疗后第1、2、3天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IL-6、IL-10、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CPFA组IL-6、IL-10、TNF-α水平降低程度大于CVVH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2、3天MAP上升,HR、Lac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第3、7天OI上升,SOFA评分下降(P<0.05)。CPFA组14 d内停用血管活性药物率高于CVVH组(P=0.014)。CPFA、3 d Lac清除率、3 dΔSOFA评分是14 d内停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影响因素[OR(95%CI)分别为4.817(1.148~20.212)、1.095(1.024~1.171)、0.705(0.515~0.967),P<0.05]。结论:CPFA可以稳定脓毒性休克并ARD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清除血清炎症介质,改善器官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对血浆滤过吸附 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 脓毒性休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泡灌洗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炎症因子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的关系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涵 祖育娜 张华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824-828,共5页
目的探讨肺泡灌洗液(BALF)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炎症因子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并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性肺炎(ICIP)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过免疫治疗的60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 目的探讨肺泡灌洗液(BALF)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炎症因子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并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性肺炎(ICIP)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过免疫治疗的60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ICIP分为ICIP组和无ICIP组,每组30例。另根据ICIP严重程度将ICIP组患者分为1~2级组(n=21)和3~4级组(n=9)。收集所有患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吸烟史、肿瘤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突变状态、治疗方案、ICI类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行为状态(ECOG PS)评分等资料;检测所有患者BALF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并计算CD4^(+)/CD8^(+);采集所有患者纳入研究24 h内的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BALF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ICIP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ICIP组与无ICIP组患者的年龄、性别、COPD病史、吸烟史、肿瘤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突变状态、治疗方案、ICI类型、ECOG 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IP组NSCLC临床Ⅳ期患者占比显著高于无ICIP组(P<0.05)。ICIP组患者BALF中CD4^(+)、CD4^(+)/CD8^(+)水平显著低于无ICIP组,CD3^(+)、CD8^(+)水平显著高于无ICIP组(P<0.05)。ICIP组患者血清中IL-6、IL-8、IL^(-1)0水平显著高于无ICIP组(P<0.05)。3~4级组ICIP患者BALF中CD4^(+)、CD4^(+)/CD8^(+)水平显著低于1~2级组(P<0.05),BALF中CD3^(+)、CD8^(+)水平及血清中IL-6、IL-8、IL^(-1)0水平显著高于1~2级组(P<0.05)。ICIP严重程度与CD4^(+)/CD8^(+)呈负相关(r=-0.567,P<0.05),与血清IL-6、IL-8、IL^(-1)0水平呈正相关(r=0.426、0.478、0.390,P<0.05)。结论NSCLC并发ICIP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CD4^(+)、CD3^(+)、CD4^(+)/CD8^(+)、CD8^(+)及炎症因子IL-6、IL-8、IL^(-1)0水平异常,CD4^(+)/CD8^(+)、IL-6、IL-8、IL^(-1)0等指标可能有助于临床评估ICIP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 炎症因子 T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血管外肺水指数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对重症肺炎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 被引量:39
13
作者 高延秋 张根生 +5 位作者 李双凤 周丽娟 董睿 张瑞霞 邢丽华 申明慧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81-1387,共7页
目的 评价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对重症肺炎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RICU的重症肺... 目的 评价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对重症肺炎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RICU的重症肺炎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并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仪(PICCO)监测且存活超过3 d的52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严重度评分(APACHEⅡ和SOFA评分),按28 d预后分为存活(31例)和死亡(21例)两组.PICCO监测EVLWI,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sFlt-1水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行sFlt-1与EVLWI和APACHEⅡ评分相关性分析,并绘制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预后(28病死率)评估的价值.结果 入RICU时,死亡组的血乳酸、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均<0.05),RICU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其余基线指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第1、2、3天时,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的EVLWI、sFlt-1水平、血乳酸、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显著增高(P均<0.05),而在第2、3天时,其PaO2/FiO2明显降低(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Flt-1水平和EVLWI与重症肺炎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死亡密切相关.入RICU 1、2、3 d时的sFlt-1分别与EVLWI及APACHEⅡ评分均显著相关(P均<0.01).入RICU第1天和第3天时,sFlt-1联合EVLWI预后评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7%,78.2% 和86.3%,75.7%,AUC分别为0.875和0.856(P均<0.01),比同期单个指标有更好的预后评估价值.结论 sFlt-1可作为重症肺炎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一个生物标志物,与EVLWI联合可早期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28 d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 血管外肺水指数 感染性休克 预后
原文传递
EVLWI、sICAM-1和KL-6联合检测在重症肺炎ARDS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29
14
作者 李双凤 高延秋 +6 位作者 李晓燕 张磊 董睿 张瑞霞 尚明升 张根生 周丽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30-736,共7页
目的评价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肺上皮细胞膜糖蛋白(KL-6)联合检测在重症肺炎ARDS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2月入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RICU的重症肺炎ARDS并行脉搏... 目的评价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肺上皮细胞膜糖蛋白(KL-6)联合检测在重症肺炎ARDS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2月入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RICU的重症肺炎ARDS并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仪(P1CCO)监测且存活超过3d的患者65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检测患者第1、3、5天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血清sICAM-1、KL-6、氧合指数(OI)水平变化,记录APACHE Ⅱ评分、患者生存事件(天)及生存结局,按28 d预后分为存活组(45例)和死亡组(20例)。行sICAM-1、KL-6、EVLWI和01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重症肺炎ARDS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sICAM-1、KL-6、EVLWI及联合指标对重症肺炎ARDS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入RICU时,死亡组的PCT、EVLWI、sICAM-1、KL-6和APACHE D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RICU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其余基线指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O5)。治疗第1天、3天、5天时,死亡组的EVLWI,sICAM-1、KL-6、降钙素原和APACHEII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5),而OI在治疗第3d和5 d时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LWI、sICAM-1和KL-6与重症肺炎ARDS死亡密切相关(P<0.05)。入住RICU治疗1d、3d和5d时的sICAM-1、KL-6、EVLWI与OI均呈负显著相关(P<0.01),sICAM-1、KL-6水平与EVLWI均呈正显著相关(P<0.01)。入住RICU第1天、3天和5天时,sICAM-l、KL-6水平和EVLW1三指标联合预后评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84.4%;85.0%、66.7%和80.0%、86.7%.AUC分别为0.864、0.881、0.892(P<0.001)。比同期单个指标有更好的预后评估价值。结论EVLWI、sICAM-1和KL-6分别是重症肺炎AR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可早期对患者进行预后评估(28d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AM-1 KL-6 EVLWI 重症肺炎 ARDS 氧合指数 PICCO 预后
原文传递
PICCO在重症肺炎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4
15
作者 高延秋 张根生 +4 位作者 张华 李双凤 殷克勤 王亚静 董睿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3-667,共5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技术(PICCO)对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39例患者分为PICCO组与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人院时一般资料及基础相关生理指标、人院后6h、24...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技术(PICCO)对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39例患者分为PICCO组与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人院时一般资料及基础相关生理指标、人院后6h、24h乳酸(Lac)水平、氧合指数(PaO_2/FiO_2)、平均动脉压(MAP)、补液量、血管活性物质的使用、APACHEⅡ评分,PICCO组人院时及24hEVLWI、PVPI、CI、SVRI、GEDVI,记录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RICU时间及30d病死率。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APACHEⅡ评分等基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对照组相比,无论在入院后6h还是在24h,PICCO监测指导治疗显著降低了患者的血清Lac浓度(P均〈0.05),促进MAP的升高(P均〈0.05),并减少补液的总量(P均〈0.05)。同时,提高患者24h的PaO_2/FiO_2(P=0.001),重要的是,PICCO检测指导治疗显著减少机械通气时间[(8.83±3.57)d vs.(13.54±4.06)d,P〈0.01],缩短入住RICU时间[(10.12±4.46)d vs.(14.10±5.65)d,P=0.020]以及降低患者30d病死率(15.79% vs.50%,P=0.041)。③PICCO组患者24h后EVLWI和PVPI较入院时降低[(12.27±4.42)VS.(16.11±5.99)mL/kg,P=0.028;(3.66±1.71)mL/m2 vs.(6.88±2.93)mL/m2,P〈0.01],SVRI和GEDVI较人院时升高[(1212.70±304.10)kPa·s/(min·m2)vs.(958.50±192.40)kPa·s/(min·m2),P=0.004;(676.57±77.86)mL/(min·m2)vs.(616.33±57.49)mL/(min·m2),P=0.01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O导向性治疗较传统EGDT液体复苏能更快改善重症肺炎ARDS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相关生理指标,更精准的指导液体复苏,缩短机械通气及入住ICU时间,并改善患者30d病死率。因此,PICCO导向性液体复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特别在这类患者中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O 重症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感染性休克
原文传递
乳酸清除率联合多配体聚糖-1对脓毒性休克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许瑞涛 李双凤 +2 位作者 黄淑雅 赵梦姣 高延秋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0-666,共7页
目的观察脓毒性休克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乳酸清除率(lactate clearance rate,LCR)及血清多配体聚糖-1(syndecan-1,SDC-1)的变化,评价其在预测预后中的作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 目的观察脓毒性休克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乳酸清除率(lactate clearance rate,LCR)及血清多配体聚糖-1(syndecan-1,SDC-1)的变化,评价其在预测预后中的作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期间入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RICU)的脓毒性休克并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28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收集两组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各时间点变量间的相关性;筛查影响脓毒性休克并ARDS患者28 d死亡的相关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LCR、SDC-1对脓毒性休克并ARDS患者预后的单独及联合预测价值。结果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入住RICU时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24 h Lac、6 h SDC-1、24 h SDC-1、72 h SDC-1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6 h LCR、24 h LCR、6 h OI、24 h OI、72 h OI显著降低(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6 h、24 h、72 h的SDC-1与对应时间点的OI均成显著负相关(均P<0.05),6 h与24 h的LCR与对应时间点的OI均成显著正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OFA评分、24 h LCR、24 h SDC-1、72 h SDC-1是脓毒性休克并ARDS患者28 d死亡相关因素(均P<0.05)。各个相关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SOFA评分、24 h LCR、24 h SDC-1、72 h SDC-1对预后有预测价值(均P<0.05),24 h LCR联合24 h SDC-1具有最大曲线下面积为0.805(95%CI:0.691~0.920),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74.4%。结论24 h LCR、24 h SDC-1、72 h SDC-1是影响脓毒性休克并ARDS患者28 d死亡的相关因素;联合检测24 h LCR与24 h SDC-1较单独检测可以提升检验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乳酸清除率 多配体聚糖-1 预后
原文传递
药代动力学指导下应用替考拉宁治疗重症革兰阳性球菌感染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娜 周丽娟 +2 位作者 张华 谭然 高延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06-1010,共5页
目的研究药代动力学指导下应用替考拉宁治疗重症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并确诊为重症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患者235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标准组(n=114)和指导组(n=121),通过... 目的研究药代动力学指导下应用替考拉宁治疗重症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并确诊为重症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患者235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标准组(n=114)和指导组(n=121),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开展血药浓度监测(TDM),获取反映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的参数,标准组按照说明书应用替考拉宁治疗,指导组在药代动力学指导下应用替考拉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替考拉宁TDM、临床治疗疗效、病原菌清除情况、时间相关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采用HPLC法测定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线性范围为3.125~100μg/ml,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65C-0.0132;指导组Cmin高于标准组,Cmin达标率优于标准组(P<0.05);指导组治疗总好转率为85.95%,高于标准组的67.54%(P<0.05);指导组病原菌总清除率90.91%,高于标准组的64.91%(P<0.05);指导组体温恢复时间、白细胞计数(WBC)恢复时间、血清C-反应蛋白(CRP)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标准组(P<0.05);标准组、指导组患者治疗后血清WBC、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降钙素原(PCT)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指导组患者血清WBC、CRP、TNF-α及PCT水平低于标准组(P<0.05);指导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48%,低于标准组的15.79%(P<0.05)。结论在药代动力学指导下应用替考拉宁治疗重症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可根据药物浓度监测以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从而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提高治疗效果,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病原菌清除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代动力学 替考拉宁 重症感染 革兰阳性球菌
原文传递
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监测对肺炎患者用药方案的指导意义探讨 被引量:7
18
作者 周丽娟 刘嘉 +3 位作者 曹巍 展翔 张华 高延秋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71-775,共5页
目的:探讨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监测(TDM)对肺炎患者用药负荷剂量、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指导意义。方法:对95例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替考拉宁负荷给药方式和剂量不同,分为3组,A组:负荷量400 mg q 12 h,静注3次,持续400 mg q... 目的:探讨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监测(TDM)对肺炎患者用药负荷剂量、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指导意义。方法:对95例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替考拉宁负荷给药方式和剂量不同,分为3组,A组:负荷量400 mg q 12 h,静注3次,持续400 mg qd;B组:负荷量400 mg q 12 h,静注2次,持续400 mg qd;C组:负荷量400 mg,q 12 h,静注2次,持续200mg q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血清谷浓度(C_(min))。血常规、CRP、PCT、胸部CT、细菌学情况、ALT、AST、CLcr、BUN、PLT和ALP分别在治疗前、治疗7 d进行检测。结果:A(14.74±5.25)、B(13.14±4.71)和C(15.36±7.08)3组间C_(min)比较,无显著差异(P=0.409),但A组和C组平均值总体比B组略高。3组患者首次C_(min)达到10~30 mg·L^(-1)的比率分别78.85%,68.18%,86.67%(P=0.392),但C组满足治疗范围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和B组。第4天根据C_(min)值调整剂量后,复测C_(min),3组患者均能达到10~30 mg·L^(-1)。A、B和C3组间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848),并极少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使用替考拉宁时,要规范给予负荷剂量,且有必要进行TDM监测,根据结果调整给药剂量,避免替考拉宁疗效不佳或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考拉宁 高效液相色谱法 负荷剂量 血药浓度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任英杰 牛青原 +1 位作者 张华 宋永娜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4年第15期2345-2346,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84例COPD患者。其中42例伴有肺部真菌感染,设为真菌感染组;另外42例没有真菌感染,设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使用抗生素和/或糖皮质激素的时间、...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84例COPD患者。其中42例伴有肺部真菌感染,设为真菌感染组;另外42例没有真菌感染,设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使用抗生素和/或糖皮质激素的时间、血清白蛋白水平、机械通气情况、肾功能、肝功能、是否合并糖尿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以及Ⅱ型呼吸衰竭等内容。结果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低白蛋白血症,机械通气,合并糖尿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等6项指标感染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5.6、5.8、3.9、16.5、7.4、5.8,均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意义的6个变量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只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合并糖尿病是独立危险因素( OR=8.299、3.495、1.758、2.645)。结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低白蛋白血症,机械通气,合并糖尿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且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合并糖尿病是独立危险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这些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真菌 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混合性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妃妃 高延秋 +6 位作者 潘楚丽 周宏伟 金雨虹 叶龙强 崔巍 张淑芳 张根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48-754,共7页
目的探讨混合性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混合性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及临床结局等,与同期单一念珠菌血症患者进行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混合性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混合性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及临床结局等,与同期单一念珠菌血症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并应用Logistic回归探讨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念珠菌血症患者共136例,其中混合性念珠菌血症组40例(29.4%),单一念珠菌血症组96例(70.6%)。尽管最常见仍为白色念珠菌,但非白念珠菌(69例,50.7%)已超过白色念珠菌(67例,49.3%);两组比较,念珠菌菌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0例混合感染组患者中,细菌血症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25例,62.5%),余为革兰阴性杆菌(15例,37.5%)。与单一念珠菌血症组相比,混合性念珠菌血症组所需抗真菌疗程更长[12.0(4.0-25.0)d vs. 7.0(3.0-13.5) d, P=0.027],但不增加30 d和90 d的总病死率(分别为:40.0% vs. 32.3%;45.0% vs. 36.5%;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前住院天数、感染时入住ICU、输血、输注白蛋白、机械通气、利奈唑胺使用、序贯性脏器功能衰竭评分(the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为混合性念珠菌血症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但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SOFA评分高为独立危险因素(P=0.003)。结论混合性念珠菌血症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抗真菌治疗疗程更长,但对病死率无影响;SOFA评分高,病情严重,是发生混合性念珠菌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血症 细菌血症 混合感染 临床特征 菌种分布 药敏结果 危险因素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