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VSD合并MAPCAs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轲 杨斌 +2 位作者 周志明 陈建超 陈红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7-508,510,共3页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是指双心室心脏中,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由于管腔闭塞或中断导致血流中断,同时合并有室间隔缺损的一类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肺血来源于固有肺动脉、动脉导管或者大的体肺动脉侧支血管(MAPCAs),或者兼有之...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是指双心室心脏中,心室与肺动脉之间由于管腔闭塞或中断导致血流中断,同时合并有室间隔缺损的一类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肺血来源于固有肺动脉、动脉导管或者大的体肺动脉侧支血管(MAPCAs),或者兼有之,容易合并固有肺动脉发育不良,手术难度大,结局多变,特别是MAPCAs的处理非常棘手。本组总结了19例PA-VSD合并MAPCAs病例,探讨手术策略,手术方法以及预后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 主肺动脉 流出道 MAPCAs 外科治疗
下载PDF
外科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刘旭 陈红卫 +5 位作者 潘砚鹏 陈文宽 蒋艳艳 陈刚 王娟 郭亚军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583-585,共3页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不易发生机械并发症,依据发病时间分为慢性(几周至几年)、急性或亚急性(几天至几周)并发症,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室间隔穿孔,心源性休克、恶化性血流动力学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1]。相关医学研究表明[2],急性心肌梗死患...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不易发生机械并发症,依据发病时间分为慢性(几周至几年)、急性或亚急性(几天至几周)并发症,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室间隔穿孔,心源性休克、恶化性血流动力学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1]。相关医学研究表明[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0.2%~2%的室间隔穿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穿孔 心源性休克 机械并发症 外科手术 血流动力学 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后 相关医学
下载PDF
低剂量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治疗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潘砚鹏 陈文宽 +2 位作者 王前 袁冬冬 陈红卫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后低剂量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优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目的通过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后低剂量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优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共198例CABG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观察组(替格瑞洛60 mg组)97例,对照组(替格瑞洛90 mg组)101例。研究主要终点为术后1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s)包括全因死亡、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血管化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出血、呼吸困难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年MACCEs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4%(13/97)vs.10.9%(11/101),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4%(13/97)vs.25.0%(25/101),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2%(4/97)vs.18.8%(19/101),P<0.05]。结论CABG术后患者中,低剂量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具有较好的近中期获益-风险比,远期结果需要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替格瑞洛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下载PDF
15例肺动脉发育不良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临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轲 杨斌 +2 位作者 周志明 陈建超 陈红领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肺动脉发育不良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的手术策略,手术方法以及影响早期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肺动脉发育不良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资料,根据肺血主要来源分为两组,导管依赖组6例:男性2例,女... 目的:探讨肺动脉发育不良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的手术策略,手术方法以及影响早期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肺动脉发育不良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者资料,根据肺血主要来源分为两组,导管依赖组6例:男性2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18(4~252)个月。非导管依赖组9例:男性4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33(16~96)个月。全组行Sano分流13例,BT分流1例,中心分流1例。结果:全组15例患者全部接受分期手术,Sa O2由术前(62±16)%升至术后(89±10)%,术后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肺部渗出,右心功能不全,早期出现呼吸机相关感染3例,经治疗后痊愈,死亡2例。随访11例,随访率85%(11/13)。全组随访期间无死亡。9例接受二期手术根治术,4例等待手术。结论:肺动脉发育不良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个体化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其中导管依赖型的围术期风险远低于非导管依赖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发育不良 Sano分流
下载PDF
分站式杂交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潘砚鹏 袁义强 +3 位作者 陈红卫 詹海波 蒋艳艳 陈刚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5期414-418,共5页
目的比较分站式杂交(Hybrid)技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DM)患者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共30例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包括前降支病变)合并DM... 目的比较分站式杂交(Hybrid)技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DM)患者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共30例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包括前降支病变)合并DM患者接受了分站式Hybrid手术治疗,应用倾向性评分(Propensity score)方法,与同期实施孤立OPCAB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包括前降支病变)合并DM患者相匹配,按1∶2比例选取60例患者,构成病例对照匹配样本。研究主要终点为患者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术后住院期间情况(包括24 h胸腔引流量、总引流量、红细胞输注率、呼吸机辅助时间、为控制出血的非计划二次手术、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等)。结果Hybrid组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总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和红细胞输注率均显著低于OPCAB组(均为P<0.05)。经过平均(22.0±8.4)个月的随访,Hybrid组与OPCAB组患者的MACCE(6.7%比11.7%)、全因死亡(0比1.7%)、心肌梗死(0比1.7%)及靶血管再血管化(6.7%比6.7%)发生率均相似(均为P>0.05),而Hybrid组的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显著减少(0比3.3%,P=0.037)。结论对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合并DM患者,分站式Hybrid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糖尿病 分站式杂交技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观察
6
作者 潘砚鹏 陈刚 +5 位作者 陈文宽 蒋艳艳 陈红卫 王娟 刘旭 袁义强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0年第4期350-353,共4页
目的回顾性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患者的近中期临床资料,为优化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 目的回顾性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患者的近中期临床资料,为优化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的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1649例患者在我中心接受CABG手术,114例(6.9%)同期行CE,其中103例患者数据完整并完成随访.结果患者年龄42~73岁,平均(60.6±10.7)岁,男性72例(69.9%),女性31例(30.1%),内膜剥脱冠状动脉分支总数为116支,围术期共78例(75.7%)输注红细胞,62例(60.2%)术后早期需要正性肌力药物辅助心脏功能;呼吸机辅助时间(18.5±6.4)h;围术期共发生MACCE16例次,发生率为15.5%.随访期间死亡5例(4.9%),术后12个月患者CCS分级及NYHA分级均较术前好转(86.4%比21.4%,P<0.001;76.7%比34.0%,P<0.001);SF-12生活质量评分中生理健康及精神健康较分值均较术前提高(45.3±5.6比32.9±8.2,P=0.022;42.1±7.5比33.6±6.8,P=0.006).结论DCAD患者CABG同期行CE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血运重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牛颈静脉材料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近中期临床效果观察
7
作者 王轲 杨斌 +3 位作者 周志明 陈建超 陈红领 彭伟兵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12期1095-1098,共4页
目的:观察牛颈静脉材料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例,男性45例,女性37例,年龄4个月~30岁,其中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18例;法洛四联症55例;右心室双出口3例;大动脉转位3例;肺动脉狭窄1例;共同... 目的:观察牛颈静脉材料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近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例,男性45例,女性37例,年龄4个月~30岁,其中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18例;法洛四联症55例;右心室双出口3例;大动脉转位3例;肺动脉狭窄1例;共同动脉干1例,术中全部使用牛颈静脉材料重建右心室流出道,术后观察近中期临床结果,如术后并发症病死率,使用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肺动脉流速,肺动脉瓣反流情况。结果:82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亡8例,病死率9%,术后患者不同程度存在肺部渗出,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共随访46例,随访率62%。随访时间3个月~5年,随访期间无死亡。9例(19%)病例出现肺动脉流速增高>3m/s,其中3例接受再次手术,3例(6%)出现肺动脉瓣大量返流。结论:牛颈静脉是合适的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材料,可以获得较好的近中期效果,有一定的远期狭窄率。本组病例随访率较低,样本量偏小,分布偏倚较大,还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牛颈静脉 右心室流出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