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与人脐血单个核细胞联合移植促进SCID鼠早期造血重建 被引量:6
1
作者 袁雅红 王泳 +2 位作者 丁妍 卢智勇 李东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97-1100,共4页
目的:利用骨髓腔内注射(IBMI)技术初步探讨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共移植入SCID鼠体内后的早期造血重建效应。方法:将人胎盘组织经胶原酶消化、贴壁和传代培养获得人PMSC,运用流式细胞仪术(FCM)检测其表面标... 目的:利用骨髓腔内注射(IBMI)技术初步探讨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PMSC)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共移植入SCID鼠体内后的早期造血重建效应。方法:将人胎盘组织经胶原酶消化、贴壁和传代培养获得人PMSC,运用流式细胞仪术(FCM)检测其表面标志,并将其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继而对其进行成骨分化、脂肪分化鉴定;以人PMSC和脐血MNC为供体,通过IBMI方法或结合静脉注射(IV)方法,将两种细胞联合或单独移植入经亚致死量辐照预处理的SCID受鼠体内,50只受鼠随机分为5组:联合移植A组(PMSC+脐血MNC,IBMI)、单独移植B组(脐血MNC,IBMI)、联合移植C组(PMSC经IBMI,脐血MNC经IV)、生理盐水对照D组(辐照后仅注射生理盐水,IBMI)、空白对照E组(不辐照仅注射生理盐水,IBMI),每组10只。在移植后14 d取各组SCID小鼠注射侧和对侧胫骨腔内骨髓细胞,并用FCM检测分析人CD34+、CD45+细胞的植入水平。结果:从人胎盘组织中成功分离和培养PMSC,FCM检测其表型正常,并成功向成骨和成脂肪细胞诱导分化;SCID小鼠移植后14 d,照射对照组小鼠仅剩4只存活,其他组小鼠全部存活,B组注射侧及对侧胫骨骨髓腔内的人CD34+、CD45+细胞的百分比均明显低于A组小鼠的注射侧和对侧。结论:人PM-SC可以提高脐血MNC的植入率,促进早期造血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重建 骨髓腔内注射 脐血单个核细胞
原文传递
小鼠同种异基因骨髓腔内骨髓移植促进早期造血功能重建 被引量:1
2
作者 袁雅红 王泳 +2 位作者 翁震 丁妍 李东升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探讨同种异基因骨髓腔内骨髓移植(IBM-BMT)对小鼠早期造血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s)分别用胫骨骨髓腔内注射(IBMI)和尾静脉注射(IV)两种方法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线辐照后的60只C57BL/6小鼠。受鼠... 目的探讨同种异基因骨髓腔内骨髓移植(IBM-BMT)对小鼠早期造血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s)分别用胫骨骨髓腔内注射(IBMI)和尾静脉注射(IV)两种方法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线辐照后的60只C57BL/6小鼠。受鼠随机分为3组:骨髓腔内注射高和低剂量组(IBM1和IBM2组)、尾静脉注射组(IV组),每组20只。在骨髓移植后1、3、6和9d分别计数各组受鼠胫骨骨髓腔内有核细胞总数,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供体植入水平(供体来源有核细胞总数、供体来源髓系细胞数)。结果于移植后6d,IBM1组和IBM2组注射侧胫骨骨髓腔内有核细胞总数、供体来源有核细胞总数、供体来源髓系细胞总数均明显高于IV组(P<0.05或P<0.01?。结论IBM-BMT较IV-BMT更能促进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的早期造血功能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腔内注射 尾静脉注射 造血恢复 异基因骨髓移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