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中关于糖尿病药学问诊的教学设计
1
作者 曾丽媛 张萌萌 +1 位作者 陆平祝 王俊 《现代盐化工》 2025年第1期160-162,共3页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是高职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对接真实职业场景和工作情境,培养学生将医学知识与药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将所学医药知识灵活运用在药学服务中,能针对不同患者人群,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指导,保证临床用药的...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是高职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对接真实职业场景和工作情境,培养学生将医学知识与药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将所学医药知识灵活运用在药学服务中,能针对不同患者人群,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指导,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以“糖尿病的药学问诊”技能为例,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法,利用超星学习通、云课堂等信息化平台,为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课程教学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职业教育 糖尿病药学问诊 CDIO教学模式
下载PDF
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科技扶贫模式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冯彬彬 张建海 《宁夏农林科技》 2019年第4期43-45,共3页
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为了强化高职院校在科技扶贫中的作用,增强科技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结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学专业的特色优势,探讨了影响科技扶贫的因素,提出了更有针... 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为了强化高职院校在科技扶贫中的作用,增强科技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结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学专业的特色优势,探讨了影响科技扶贫的因素,提出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的扶贫模式,为实现三峡库区助推科技扶贫、搭建平台基地、发展特色产业、实施扶贫项目等提供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中药学 科技扶贫 模式
下载PDF
顺应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探讨——以高职“中药鉴定技术”课程为例
3
作者 汪庆玲 马羚 +1 位作者 李进 杨策 《科技风》 2025年第7期35-37,共3页
高职“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理论知识广、文字内容多、实操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执业药师、中药师、中药技能大赛必考科目,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学习兴趣弱、学习效率低等现象,费时费力。在本课程前期教改研究基础上,本文拟从... 高职“中药鉴定技术”是一门理论知识广、文字内容多、实操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执业药师、中药师、中药技能大赛必考科目,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学习兴趣弱、学习效率低等现象,费时费力。在本课程前期教改研究基础上,本文拟从大脑思维角度出发,继续探讨形象思维法、抽象思维法、发散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整体思维法、思维导图和曼陀罗思考法等方法在本课程教学及学习中的科学应用,以更好地达到树立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升学习效率,实现更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方式 高职 中药鉴定技术 学习效率
下载PDF
前胡药材产地干燥加工方法研究
4
作者 谭鹏昊 程育希 +1 位作者 郭冬琴 周浓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44-1848,共5页
目的比较产地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对前胡药材质量的影响,筛选其最佳产地干燥加工方法。方法分别采用传统晒干、自然阴干和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真空干燥、红外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等干燥加工方法对前胡药材进行处理,以折干率、含水量、浸出物... 目的比较产地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对前胡药材质量的影响,筛选其最佳产地干燥加工方法。方法分别采用传统晒干、自然阴干和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真空干燥、红外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等干燥加工方法对前胡药材进行处理,以折干率、含水量、浸出物含量、颜色色度值以及4种香豆素类成分含量为指标,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进行综合质量评价。结果不同干燥加工方法下,12份前胡药材样品的折干率为31.56%~40.10%,含水量为6.96%~8.58%,浸出物含量为27.56%~43.10%,红绿度值为1.80~7.50,黄蓝度值为19.90~30.20,明度值为46.90~59.90;伞形花内酯、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白花前胡E素的含量分别为≤0.05、3.70~14.05、0.72~2.37、0.81~3.90 mg/g,总含量为5.47~19.65 mg/g;40℃电热恒温鼓风干燥下的前胡药材综合得分最高。结论40℃电热恒温鼓风干燥是前胡药材最佳的产地干燥加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胡 产地干燥加工 颜色色度值 浸出物 香豆素类成分 折干率 含水量
下载PDF
基于多元药效成分综合分析白花前胡适宜采收期研究
5
作者 谭鹏昊 程育希 +2 位作者 黄小兰 郭冬琴 周浓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268-3275,共8页
目的:考察不同采收期白花前胡多元药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白花前胡最佳采收期。方法: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方法测定白花前胡的总灰分,冷浸法测定醇溶性浸出物,超声提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伞形花内... 目的:考察不同采收期白花前胡多元药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白花前胡最佳采收期。方法: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方法测定白花前胡的总灰分,冷浸法测定醇溶性浸出物,超声提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伞形花内酯、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和白花前胡E素等香豆素类成分含量,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测定白花前胡中的挥发性成分,最后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并排序,确定白花前胡的最佳采收期。结果:不同采收期的白花前胡多元药效成分的含量呈现动态变化。12月后采收的白花前胡总灰分较低,稳定在5.3%左右;醇溶性浸出物在12月中旬(S4)达到峰值为42.56%;总香豆素类成分含量在11月17日(S1)最高,随后下降,在12月上旬(S3)再次升高至1.599%,挥发性成分含量在12月上旬(S3)达最高为98.3 mg/g。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2月上旬采收的样品综合评分最高,品质较优。结论:重庆产白花前胡最佳采收期为12月中上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前胡 采收期 醇溶性浸出物 白花前胡甲素 白花前胡乙素 白花前胡E素 挥发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多元教学模式下的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实践教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策 易东阳 +6 位作者 冯彬彬 李宁 张建海 蒋坤霞 彭小园 祖文宇 王文祥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175-177,189,共4页
目的:观察高职高专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在多元模式(BOPPPS-PBL-CBL-TBL)下的实践教学成效。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班及对照班,实验组采用BOPPPS-PBL-CBL-TBL多元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LBL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能力及素质为基点,对研究对象实施... 目的:观察高职高专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在多元模式(BOPPPS-PBL-CBL-TBL)下的实践教学成效。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班及对照班,实验组采用BOPPPS-PBL-CBL-TBL多元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LBL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能力及素质为基点,对研究对象实施成效评价,展开调查问卷进行课程满意度评价,课堂表现收集过程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定为终结性评价,通过SPSS 22.0软件分析比较两组学生的综合评判结果,旨在评价改革实施效果。结果:实验组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反馈高度认可多元模式下的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学过程。而传统教学班级学生认可度极少。且终结性评价中实验班比对照班的期末成绩普遍偏高,且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化学实用技术以多元模式(BOPPPS-PBL-CBL-TBL)进行教学,可显著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自研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 多元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下载PDF
基于“BOPPPS-PBL-CBL-TBL”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下的模块化教学研究——以“中药药剂学”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杨策 王文祥 +2 位作者 李进 易东阳 蔡兴东 《科技风》 2024年第1期108-110,共3页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陈旧过时。现以“中药药剂学”为例,首次提出“BOPPPS-PBL-CBL-TBL”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结合模块化教学的创新性教学改革。从而,整合中药药剂学内容,呈现模块化体系,实施特色教学模式,以此探索...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陈旧过时。现以“中药药剂学”为例,首次提出“BOPPPS-PBL-CBL-TBL”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结合模块化教学的创新性教学改革。从而,整合中药药剂学内容,呈现模块化体系,实施特色教学模式,以此探索医学院校中药药剂学的特色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PPPS-PBL-CBL-TBL”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模块化教学 中药药剂学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探究舒胸方治疗冠心病的机制研究
8
作者 杨策 冉珍珍 +5 位作者 龙冰冰 易东阳 朱小龙 陈芸彤 庞毅 王文祥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目的:研究舒胸方治疗冠心病(CHD)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TCMSP获取舒胸方中红花、川芎、三七的化学成分,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预测舒胸方活性成分和冠心病靶点;用STRING数据库绘制成分-靶点PPI网络图;以Cytoscape软件绘制“成分-靶点-... 目的:研究舒胸方治疗冠心病(CHD)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TCMSP获取舒胸方中红花、川芎、三七的化学成分,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预测舒胸方活性成分和冠心病靶点;用STRING数据库绘制成分-靶点PPI网络图;以Cytoscape软件绘制“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对于所获得的靶点和化合物分子信息应用微生信平台分别再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PDB、Pubchem数据库和AutoDockTools软件对舒胸方核心化合物和CHD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得舒胸方中497个化学成分及8408个CHD的相关靶点;PPI网络分析获取353个交集靶点后,根据Degree值得到30个核心靶点,其主要核心靶点包括SRC、STAT3、PIK3R1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112条与生物过程相关条目、102条与分子功能相关条目、63条与细胞组分相关条目(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P13K-Akt、MAPK等164条通路(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木脂素与SRC,6-羟基黄酮与STAT3,杨酶酮与PIK3R1具有较高的对接活性。结论:舒胸方的多种活性成分,如木脂素,6-羟基黄酮,杨酶酮可能通过抑制SRC,STAT3、PIK3R1的基因表达进而调控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来治疗CH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胸方 网络药理学 冠心病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MS的地丁草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9
作者 辛颖 易东阳 +1 位作者 陆平祝 储瑞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24年第1期49-56,共8页
目的建立地丁草的化学模式识别方法,为地丁草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UPLC-MS/MS采集地丁草的质谱图,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相似度分析、GNPS、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差异代谢物火... 目的建立地丁草的化学模式识别方法,为地丁草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UPLC-MS/MS采集地丁草的质谱图,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相似度分析、GNPS、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差异代谢物火山图分析等方法分析7批次地丁草化学成分的异同。结果共鉴定出91个化合物。相似度分析和GNPS分析结果显示7组样品化学成分相似度高,表明地丁草种质资源稳定。HCA、PCA及OPLS-DA分析可将地丁草依据基原不同分为3类。OPLS-DA分析筛选出7批次样品中含量稳定的5个质量标志物:epoxynaphth A、黄豆黄素苷、N-(2-Methylpropyl)octadecanamide、3-Keto-β-ionone、芹菜素-7-O-葡萄糖苷。结论建立的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稳定、可靠,可用于区分不同基原的地丁草样品,得到的5个质量标志物可为地丁草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丁草 UPLC-Q-TOF-MS/MS 化学模式识别 质量评价
下载PDF
渝产大叶黄精及其近缘种的psbA-trnH序列分析
10
作者 马庆东 易思荣 +4 位作者 张宏静 陈春宇 齐嫣然 尹正有 易东阳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24年第4期17-23,共7页
目的基于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对渝产大叶黄精及其近缘种进行psbA-trnH序列分析。方法采用试剂盒法提取DNA,扩增psbA-trnH序列并双向测序,CodonCode Aligner软件拼接,利用MEGA软件进行比对、计算、分析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目的基于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对渝产大叶黄精及其近缘种进行psbA-trnH序列分析。方法采用试剂盒法提取DNA,扩增psbA-trnH序列并双向测序,CodonCode Aligner软件拼接,利用MEGA软件进行比对、计算、分析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共分析出9个物种77条psbA-trnH序列(自测获取序列大叶黄精40条、近缘种24条,另从GenBank下载相关序列13条),长度为601~615 bp,GC含量为35.16%~35.49%,其中,大叶黄精psbA-trnH主导单倍型序列长度602 bp、GC含量35.22%;比对出单倍型12个,变异位点19个;计算出不同品种之间K2-P遗传距离为0.0017~0.0249,总体平均值为0.0121;UPGMA发育树能对大叶黄精与研究中其它品种进行有效聚类区分。结论psbA-trnH序列可作为大叶黄精及其易混淆近缘品种区分的有效辅助手段,为重庆市黄精药材种源保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黄精 DNA条形码 psbA-trnH序列 UPGMA
下载PDF
榆黄蘑木霉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植物源抑菌剂筛选
11
作者 刘婷婷 付旭娟 +1 位作者 黄梅 郭冬琴 《南方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603-3614,共12页
【目的】明确榆黄蘑木霉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有效的植物源抑菌剂,为榆黄蘑木霉病的科学诊断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灯台村智富森华农业专业合作社大棚食用菌栽培基地采集榆黄蘑染病菌包,采用组织分离法... 【目的】明确榆黄蘑木霉病的病原菌种类,筛选有效的植物源抑菌剂,为榆黄蘑木霉病的科学诊断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灯台村智富森华农业专业合作社大棚食用菌栽培基地采集榆黄蘑染病菌包,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榆黄蘑染病菌包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选取32种常见药用植物通过醇溶液提取获得提取液;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药用植物提取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确定药用植物提取液的最佳使用浓度;通过孢子萌发试验评估药用植物提取液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从榆黄蘑染病菌包中共分离出2株木霉菌,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和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抑菌试验发现,黄连和甘草提取液对长枝木霉的抑制效果较佳,平均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4.54%和81.90%,MIC均为15.60 mg/mL,MBC均为31.25 mg/mL,孢子萌发抑制率最高分别达97.73%和96.95%,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1.0670和2.2260 mg/mL;黄连提取液对深绿木霉的综合效果最佳,平均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5.82%,MIC为250.00 mg/mL,孢子萌发抑制率达89.21%,EC50为34.1080 mg/mL。【结论】长枝木霉和深绿木霉是污染榆黄蘑的主要病原菌。黄连和甘草提取液对2种木霉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可作为植物源抑菌剂在食用菌种植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黄蘑 长枝木霉 深绿木霉 植物源抑菌剂
下载PDF
冬凌草甲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宏静 方应权 +3 位作者 沈庆坤 尚凡凡 全哲山 张训浩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7-151,共5页
以冬凌草甲素为原料,丁二酸为连接臂在其C-14位引入氨基磷酸酯及含氮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所有衍生物均经过氢谱、碳谱以及高分辨质谱进行结构确认,并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人结肠癌HCT-11... 以冬凌草甲素为原料,丁二酸为连接臂在其C-14位引入氨基磷酸酯及含氮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所有衍生物均经过氢谱、碳谱以及高分辨质谱进行结构确认,并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人结肠癌HCT-116、人肝癌BEL-7402、人乳腺癌MCF-7细胞系抗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化合物表现出较强的抗增殖作用,其中(1S,4aR,5S,6S,6aR,9S,11aS,11bS,14R)-1,5,6-三羟基-4,4-二甲基-8-亚甲基-7-氧代十二氢-1H-6,11b-(环氧甲酰基)-6a,9-甲基环庚[a]萘-14-基4-(((二乙氧基磷酰基)(苯基)甲基)氨基)-4-氧代丁酸酯表现出最强的抗增殖作用,尤其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系的抗增殖活性最好,其IC_(50)值仅为2.73μmol/L,活性提高约4.61倍,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凌草甲素 合成 抗肿瘤 氨基磷酸酯
下载PDF
沙棘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品质特征和细菌群落动态变化 被引量:10
13
作者 汤灿辉 王梦禅 +3 位作者 刘少雄 徐云 邱沙英 姚如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150-157,共8页
为揭示沙棘酵素发酵过程中细菌菌群结构演变规律及自然发酵本质,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同时对其各项理化指标和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60 d自然发酵,p H由4.42下降至3.... 为揭示沙棘酵素发酵过程中细菌菌群结构演变规律及自然发酵本质,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同时对其各项理化指标和活性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60 d自然发酵,p H由4.42下降至3.47,总酸由2.6 g/L增加至10.54 g/L,总糖由80.69 g/L下降至32.59 g/L,可溶性性蛋白由0.87 g/L下降至0.28 g/L,而总黄酮和总多酚分别由0.11 g/L和1.24 g/L增加至0.47 g/L和4.55 g/L。沙棘酵素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整体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主要优势菌门,其相对丰度之和大于97%。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是发酵后期的绝对优势属,其发酵60 d的相对丰度可达82.16%。此外,冗余分析结果表明pH和总酸是沙棘酵素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演替的主要驱动力。该研究加深对自然沙棘酵素发酵机制的认识,为筛选潜在价值的益生菌和实现精准人工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酵素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 品质
下载PDF
GDF1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和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永慧 瞿艳 +4 位作者 牟金阿哥 张昊洋 刘丹 付菲 刘奉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56-1462,共7页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1(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GDF11)在结肠癌组织表达差异和GDF11对结肠癌细胞活力、细胞迁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首先检测癌旁组织与结肠癌患者组织GDF11表达水平的变化,体外培养HCT116和SW480结肠癌细胞株,...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1(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GDF11)在结肠癌组织表达差异和GDF11对结肠癌细胞活力、细胞迁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首先检测癌旁组织与结肠癌患者组织GDF11表达水平的变化,体外培养HCT116和SW480结肠癌细胞株,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GDF11低剂量组(50μg·L^-1)、GDF11高剂量组(100μg·L^-1),利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GDF11对结肠癌细胞活力、细胞周期和细胞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技术检测GDF11、smad2/3信号通路、non-smad信号通路、EMT信号通路、p2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GDF11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1);GDF11处理可明显增加结肠癌细胞活力、促进细胞迁移和细胞周期进程;p-smad2、p-smad3、p-p38、Vimentin、N-cadherin、fibronectin、ZEB1、SNAIL和TWIST1表达增加,E-cadherin、p21表达下降。结论GDF11在结肠癌中表达增加,GDF11过表达促进结肠癌细胞活力和细胞迁移,其机制可能为激活smad2/3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周期进程相关蛋白和上皮间质转化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F11 结肠癌 SMAD2/3 细胞活力 细胞迁移 细胞周期
下载PDF
当归质量标准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冯彬彬 张建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3期22-25,共4页
当归是我国传统中药之一,其产品质量影响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综述当归性状及显微鉴别、成分分析及指纹图谱等质量标准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当归主要功能成分挥发油、当归多糖、阿魏酸、Z-藁本内酯及农药与重金属残留等研究现状,指... 当归是我国传统中药之一,其产品质量影响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综述当归性状及显微鉴别、成分分析及指纹图谱等质量标准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当归主要功能成分挥发油、当归多糖、阿魏酸、Z-藁本内酯及农药与重金属残留等研究现状,指出当归指纹图谱研究方面有待深入,质量标准也应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质量标准 指纹图谱
下载PDF
“双高”背景下中药制药专业“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 被引量:6
16
作者 冯彬彬 张建海 +5 位作者 易东阳 李宁 王文祥 陈洪源 杨策 祖文宇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第10期1-4,共4页
根据“双高”建设要求,结合“双高”建设专业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制药专业构建“德技融合”“产教融合”“育训融合”“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融合”“中医药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融合”“... 根据“双高”建设要求,结合“双高”建设专业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制药专业构建“德技融合”“产教融合”“育训融合”“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融合”“中医药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融合”“中医药传统技能与现代技能融合”的“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实践,以期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计划 中药制药专业 “六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高职药物制剂专业实训基地“6S”管理实践 被引量:4
17
作者 龚伟 蔡兴东 朱小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年第12期196-198,共3页
为规范实训基地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本文以高职药物制剂专业实训基地为研究对象,探索实训基地“6S”管理方法,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建议,并将“6S”管理融入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以期通过规范的实训管理,提高实训效率和... 为规范实训基地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本文以高职药物制剂专业实训基地为研究对象,探索实训基地“6S”管理方法,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建议,并将“6S”管理融入实训基地内涵建设,以期通过规范的实训管理,提高实训效率和教学效果,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素质,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S”管理 高职 实训基地 药物制剂 教学管理
下载PDF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中药生产与加工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建海 冯彬彬 易东阳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第11期3-5,共3页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我校中药生产与加工专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念,结合中药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通过“理论研究”“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培养”“实训平台”等一些...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我校中药生产与加工专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念,结合中药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通过“理论研究”“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培养”“实训平台”等一些配套改革和实践,构建我校中药生产与加工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新时代新的办学理念的成功实施奠定坚实基础,推进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计划 高职院校 产学研一体化 人才培养模式 中药生产与加工专业
下载PDF
鸡矢藤的药用情况考证 被引量:5
19
作者 高天元 马羚 蒋桂华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7-74,共8页
目的:对民族药鸡矢藤进行本草考证,为鸡矢藤的进一步研究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等5部本草,以及1960年至2016年间发行的《中华本草》《中国植物志》等55部现代本草著作及若干文献整合梳理... 目的:对民族药鸡矢藤进行本草考证,为鸡矢藤的进一步研究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等5部本草,以及1960年至2016年间发行的《中华本草》《中国植物志》等55部现代本草著作及若干文献整合梳理,对鸡矢藤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性味归经等药用情况进行考证,并主要厘清其主流品种,整理其在各民族中的使用情况,结果与结论:经考证"鸡矢藤"之名,始载于清代《植物名实图考》;鸡矢藤的主流品种为茜草科鸡矢藤属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又名鸡屎藤,药用部位为地上部分,生长于海拔200~2 000 m的山坡、林中、林缘、沟谷边灌丛中或缠绕在灌木上,主产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加工方式多为阴干或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其性味甘、涩,平,功能主治为消食、止痛、解毒、祛湿,可用于食积不化、胸胁脘腹疼痛以及湿疹、疮疡肿痛等症,其在我国苗族、土家族、壮族等多个民族中均有使用。但是目前存在市场流通中多品种混杂、加工方式不统一等问题;这些都为鸡矢藤的质量标准研究带来诸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药 鸡矢藤 名称 基原植物 药用部位 采收加工 性味归经 考证
下载PDF
不同产地鸡矢藤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天元 唐国琳 +2 位作者 吴情梅 马羚 蒋桂华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5-101,共7页
目的:对不同产地鸡矢藤挥发油成分进行GC-MS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鸡矢藤挥发油,利用GC-MS、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不同产地的鸡矢藤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11批样品共鉴定出109种化合物,有10种共有成分(即棕榈酸、... 目的:对不同产地鸡矢藤挥发油成分进行GC-MS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鸡矢藤挥发油,利用GC-MS、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不同产地的鸡矢藤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11批样品共鉴定出109种化合物,有10种共有成分(即棕榈酸、藁本内酯、棕榈酸乙酯、叶绿醇、亚油酸乙酯、二甲基三硫、十五烷酸、肉豆蔻酸、苯乙醛及2-正戊基呋喃);对11批鸡矢藤10种共有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6.820%;聚类分析将11批鸡矢藤分为4类。结论:该研究为鸡矢藤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矢藤 挥发油 GC-MS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