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佛手产地土壤及药材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龚敏 李妍昕 +1 位作者 张含 石汝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00-2510,共11页
【目的】调查了解重庆佛手产地土壤及药材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情况,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为佛手生产上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及佛手中重金属和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重庆12个佛手... 【目的】调查了解重庆佛手产地土壤及药材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情况,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为佛手生产上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及佛手中重金属和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重庆12个佛手产地土壤和药材中8种重金属残留量;采用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25种农药残留;采用单项指数法(Pi)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Pm)评价污染水平;采用靶标危害系数(THQ)、危害系数(HI)及美国环保署(US 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重庆12个佛手产地土壤中重金属Cd、Cr、As、Ni、Pb、Hg、Cu、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2、42.27、4.11、27.40、19.41、0.01、14.46、71.30 mg/kg,各项重金属元素单项污染指数均值都小于1,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0.39,佛手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属于安全等级(Pm≤0.7);25种有机农药在佛手产地土壤样品中均被检出,土壤中OCPs平均残留量最高的是ΣDDT,为0.0749 mg/kg,土壤ΣOPPs平均残留量超过0.025 mg/kg;佛手中Cd、Cr、As、Ni、Pb、Hg、Cu、Zn的污染程度均处于安全水平(Pi≤1),整体污染等级处于安全级;佛手药材中OCPs检出率为100%,整体上OPPs的平均残留量稍高于OCPs。食用佛手后所引起的THQ指数均小于1;25种农药对儿童和成人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值均低于100%。【结论】重庆佛手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属于安全等级(Pm≤0.7),未对佛手产品构成质量风险;佛手药材中的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硫环磷属于轻微污染(1<Pi≤2),这3种农药在生产中需重点控制;佛手产地土壤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对人体的非致癌及致癌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手 土壤 重金属 农药残留 健康风险评估 重庆
下载PDF
非生物胁迫下植物体内活性氧和丙酮醛代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赵晶晶 詹万龙 周浓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099-2113,共15页
活性氧(ROS)和丙酮醛(MG)是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低剂量的ROS或MG参与信号交流、种子萌发、植物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应答等过程,而过量的ROS或MG具有高反应性和细胞毒性,会导致植物处于氧化胁迫或MG胁迫状态... 活性氧(ROS)和丙酮醛(MG)是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低剂量的ROS或MG参与信号交流、种子萌发、植物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应答等过程,而过量的ROS或MG具有高反应性和细胞毒性,会导致植物处于氧化胁迫或MG胁迫状态。为了维持植株体内ROS和MG的动态平衡,植物自身进化出了一系列的ROS和MG产生及清除机制。文章归纳总结了植物体内ROS和MG的合成代谢过程、分解代谢过程以及两者合成和分解代谢间的关系,阐明了不同非生物胁迫(干旱、温度、盐、碱、盐碱和重金属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内ROS和MG代谢间的调节情况。提出今后应加强植物体内MG的信号作用、乙二醛酶系统响应非生物胁迫的机理以及乙二醛酶系统耐逆基因工程开发的深入研究,以期为非生物胁迫下植物体内ROS和MG代谢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生物胁迫 活性氧 抗氧化防御系统 丙酮醛 乙二醛酶 谷胱甘肽
下载PDF
外源基质对乌红天麻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含 龚敏 +1 位作者 李妍昕 石汝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2-1001,共10页
【目的】研究外源基质对天麻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为林下仿野生栽培天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外源基质不同,设置HSS(火山石、原土体积比为1∶1)、NT(泥炭、原土体积比为1∶1)、ZS(蛭石、原土体积比为1∶1)、CK(原... 【目的】研究外源基质对天麻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为林下仿野生栽培天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外源基质不同,设置HSS(火山石、原土体积比为1∶1)、NT(泥炭、原土体积比为1∶1)、ZS(蛭石、原土体积比为1∶1)、CK(原土不添加基质)等4个处理,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乌红天麻根际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V4区和真菌ITS1区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蔗糖酶(S-SC)、纤维素酶(S-CL)、脲酶、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β-葡糖苷酶(β-CG)和荧光素二乙酸酯水解酶(S-FDA)活性,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土壤酶方面,除β-葡糖苷酶外,3种外源基质处理均能显著提高上述7种酶活性,其中ZS处理提升最显著;(2)α多样性方面,NT处理下土壤细菌的Shannon、Chao1和ACE指数均高于CK,但CK处理下细菌物种丰富度(OTU)最高;HSS处理下土壤真菌的Shannon、Simpson、Chao1、ACE指数及OTU均显著高于CK。(3)PCoA分析显示各处理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NT、HSS处理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CK相似,但ZS处理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4)各处理下天麻根际土壤细菌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真菌的优势菌门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5)Mantel_test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外源基质处理下土壤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酸性磷酸酶活性对真菌群落结构影响最显著。(6)Spearman相关性热图显示根际土壤真菌的丰度及多样性比细菌更易受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论】综合来看,泥炭处理对乌红天麻根际土壤微生态有更好的调节作用,为泥炭基质在乌红天麻引种栽培中的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红天麻 根际土壤 Illumina高通量测序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太白贝母根际土壤有效性元素与药材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谷文超 母茂君 +3 位作者 郭冬琴 杨敏 李万超 周浓 《中药材》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47-1552,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的太白贝母药材质量与根际土壤有效性元素的相关性,为太白贝母合理施肥和克服连作障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AS和UV对太白贝母根际土壤中7种微量元素的有效性进行测定,采用HPLC和UV对不同产地太白贝母鳞... 目的:分析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的太白贝母药材质量与根际土壤有效性元素的相关性,为太白贝母合理施肥和克服连作障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AS和UV对太白贝母根际土壤中7种微量元素的有效性进行测定,采用HPLC和UV对不同产地太白贝母鳞茎中贝母辛和总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结果:1年生的根际土壤有效性元素含量总体最高,野生品根际土壤中有效锌、有效锰、有效铁、有效镁和有效硼平均含量高于栽培品根际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钙平均含量低于栽培品根际土壤。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太白贝母鳞茎中贝母辛含量与根际土壤中有效铁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r=-0.692,P<0.05),总生物碱含量与根际土壤中有效锰、有效铜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r=0.651、0.720,P<0.05)。结论:土壤中有效性元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贝母辛含量主要受根际土壤有效铁含量影响,总生物碱含量主要受根际土壤有效锰、有效铜含量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贝母 不同产地 生长年限 有效性元素 贝母辛 总生物碱
原文传递
接种根际促生菌对白花前胡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罗娅 况刚 +3 位作者 张萌 芮璐 郭冬琴 周浓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5,共11页
【目的】研究接种不同根际促生菌(PGPR)对白花前胡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及生长状况的影响,为微生物菌肥资源的开发及白花前胡的品质培优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室温盆栽方式,设9个接种PGPR处理:S1处理接种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 【目的】研究接种不同根际促生菌(PGPR)对白花前胡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及生长状况的影响,为微生物菌肥资源的开发及白花前胡的品质培优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室温盆栽方式,设9个接种PGPR处理:S1处理接种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S2处理接种解淀粉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amylolyticus),S3处理接种多粘芽孢杆菌(B. polymyxa),S4处理接种阿氏芽孢杆菌(B. aryabhattai)(筛选地四川),S5处理接种阿氏芽孢杆菌(B. aryabhattai)(筛选地云南),S6处理接种蜡状芽孢杆菌(B. cereus),S7处理接种运动芽孢杆菌(B. mycoides),S8处理接种蛋白水解芽孢杆菌(B. proteolyticu),S9处理接种维德曼芽孢杆菌(B. wiedmannii)。以栽培基质灭菌不接种为对照(CK)。对比分析接种不同PGPR后白花前胡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理化性状、酶活性及植株生长指标的差异,并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接种不同PGPR对白花前胡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均有一定影响,其中,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解无机磷菌数量、解有机磷菌数量和解钾菌数量最高值分别较CK增长295.63%、134.32%、48.17%、81.42%、251.70%和81.20%。接种PGPR后,各处理的根际土壤p H均高于CK,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S7处理除外)和有机质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整体以S6处理的土壤性状指标表现较优。接种PGPR提高了白花前胡根际土壤的蛋白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整体以S8处理的酶活性指标表现较优。从生长指标来看,与CK相比,接种PGPR后白花前胡的株高和茎粗增加,叶片变长,叶面积增大,多数处理的叶宽和叶柄长度有所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pH与叶宽呈显著正相关(P<0.05,下同),速效磷含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速效钾含量与叶柄长度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含量与叶长、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宽、叶柄长度呈显著正相关,细菌数量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解有机磷菌数量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接种PGPR可改变白花前胡根际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有效提高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含量,改善白花前胡生长状况,提升土壤肥力。其中以接种蛋白水解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促生菌 白花前胡 微生物数量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下载PDF
27种丛枝菌根真菌接种对盆栽云木香生理生化及主要萜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阳文武 郭冬琴 +4 位作者 曹纬国 潘兴娇 薛彦斌 张杰 周浓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822-1830,共9页
在室温盆栽实验条件下,研究了27种外源性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对云木香幼苗的根系菌根侵染率、生理生化特性、根生物量及萜类成分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云木香与AM真菌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但27种AM真菌菌株与... 在室温盆栽实验条件下,研究了27种外源性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对云木香幼苗的根系菌根侵染率、生理生化特性、根生物量及萜类成分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云木香与AM真菌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但27种AM真菌菌株与云木香二者之间存在共生偏好性。与对照组(CK)相比,部分AM真菌提高云木香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强云木香抗不利环境的能力;部分AM真菌处理组云木香根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大部分AM真菌处理组云木香根中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及总内酯含量显著增加(P<0.05),也有部分AM真菌处理组差异不明显或降低。从综合接种效应来看,易误巨孢囊霉(Gigaspora decipiens,Gd)、美丽盾巨孢囊霉(Scutellospora calospora,Sca)、瑚状盾巨囊霉(Racocetra coralloidea,Rco)、沙荒球囊霉(Septoglomus deserticola,Sde)、哥伦比亚内养囊霉(Entrophospora colombiana,Ec)、巴西类球囊霉(Paraglomus brasilianum,Pb)等是人工栽培条件下接种AM真菌云木香幼苗的潜在优良菌株,可为提高云木香产量和品质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木香 丛枝菌根真菌 接种效应 生理生化特性 萜类成分 共生偏好性
下载PDF
钾肥品种及配施比例对滇重楼根际土壤微环境及根茎生长调节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魏祖晨 赵顺鑫 +3 位作者 黎海灵 赵晶晶 郭冬琴 周浓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68-1575,共8页
【目的】研究氯化钾和硫酸钾2种钾肥及其配施比例对滇重楼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为滇重楼规范化种植中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土培试验,以滇重楼生长过程中不施钾肥为对照(CK),设氯化钾和硫酸钾配施比例依次为100∶0(... 【目的】研究氯化钾和硫酸钾2种钾肥及其配施比例对滇重楼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为滇重楼规范化种植中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土培试验,以滇重楼生长过程中不施钾肥为对照(CK),设氯化钾和硫酸钾配施比例依次为100∶0(PF1)、75∶25(PF2)、50∶50(PF3)、25∶75(PF4)和0∶100(PF5)的5个施肥处理,测定滇重楼成熟期不同处理的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根系活力和根茎钾含量。【结果】与CK相比,各钾肥处理的土壤pH均有所降低;除PF1外,其余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根际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其中,PF4处理的调控效果最佳,可使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依次增加107.98%、13.95%、31.32%和10.81%,使细菌数量增加58.93%;除中性磷酸酶活性外,多数施肥处理增加了土壤中其余6种酶的活性。与CK相比,施用外源钾肥时,多数处理可显著提高滇重楼根系活力。所有处理均显著增加滇重楼老根茎和新根茎钾含量(P<0.05,下同),其中PF4处理使滇重楼老根茎和新根茎内的钾含量达峰值,较对应CK显著提高134.57%和131.13%。【结论】外源施用钾肥对于滇重楼的生长发育和根际土壤微环境有积极影响,但不同钾肥配施比例对土壤微环境的调控效果存在差异,其中以氯化钾和硫酸钾按25∶75比例配施的调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肥 滇重楼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根系活力 根茎钾含量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基原崖桑皮和桑白皮中7种活性成分含量 被引量:6
8
作者 黎海灵 黄艳萍 +4 位作者 陈旭冰 谷文超 周游 张德全 周浓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854-1861,共8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重庆地区不同基原崖桑皮和桑白皮中7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为完善崖桑皮和桑白皮的质量控制标准以及比较两者质量等同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58批崖桑皮和桑白皮药材中新绿原酸、桑皮苷A、绿...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重庆地区不同基原崖桑皮和桑白皮中7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为完善崖桑皮和桑白皮的质量控制标准以及比较两者质量等同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58批崖桑皮和桑白皮药材中新绿原酸、桑皮苷A、绿原酸、紫云英苷、山柰酚、桑辛素和异槲皮素的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 C_(18),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利用SPSS 22.0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58批崖桑皮和桑白皮药材中上述7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差异。结果:上述7种活性成分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0),精密度、稳定性(24 h)、重复性、耐用性和加样回收率试验的RSD均小于3%。崖桑皮中新绿原酸、桑皮苷A、绿原酸、紫云英苷、山柰酚、桑辛素和异槲皮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04、22.462、1.730、1.308、1.593、2.842、0.657 mg/g,而桑白皮中上述7种活性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05、22.995、2.486、2.438、2.916、4.158、1.264 mg/g。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崖桑皮和桑白皮的上述7种活性成分中只有山柰酚的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崖桑皮中上述7种活性成分的含量与桑白皮无明显差别。结论:所建HPLC法简便、灵敏、准确度高,可为完善崖桑皮和桑白皮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崖桑皮和桑白皮在主要活性成分上具有一定的质量等同性,以华桑和鸡桑为来源的崖桑皮可作为桑白皮的代替品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桑皮 桑白皮 新绿原酸 桑皮苷A 绿原酸 紫云英苷 山柰酚 桑辛素 异槲皮素 含量 基原
下载PDF
丛枝菌根对滇重楼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沈昱翔 陈朝儒 +4 位作者 张雪妹 周浓 杨敏 张杰 李逵印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0-177,共8页
研究接种多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滇重楼幼苗期生长指标、光合特性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利用AM真菌促进滇重楼实生苗快速生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育苗,于种子共生接种多种AM真菌后进行滇重楼幼苗生长形态... 研究接种多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滇重楼幼苗期生长指标、光合特性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利用AM真菌促进滇重楼实生苗快速生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育苗,于种子共生接种多种AM真菌后进行滇重楼幼苗生长形态、光合特性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种苗繁育期接种多种外源AM真菌都能有效侵染滇重楼根系,但对植株生长形态无显著影响;绝大多数AM真菌均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滇重楼幼苗期叶片叶绿素合成,提高幼苗光合能力;不同种类AM真菌对滇重楼幼苗生理生化影响不同,其中Acaulospora scrobiculata和Ambispora leptoticha能促进滇重楼幼苗进行光合作用,提高其抗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重楼 AM真菌 光合特性 生理生化指标 抗逆性
原文传递
浙贝母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建立及3种成分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小兰 何旭峰 +2 位作者 周浓 阳文武 钱林群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473-2478,共6页
目的:建立浙贝母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3种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贝母素乙为参照,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绘制13批浙贝母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 目的:建立浙贝母配方颗粒的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3种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贝母素乙为参照,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绘制13批浙贝母配方颗粒的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采用相同的HPLC法测定浙贝母配方颗粒中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并比较不同生产企业样品的质量差异。结果:13批浙贝母配方颗粒中共有5个共有峰,相似度为0.669~0.971;指认了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等3个共有峰。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0.00~180.00μg/mL(r=0.9999)、79.58~477.50μg/mL(r=0.9996)、97.33~584.00μg/mL(r=0.9994);精密度、稳定性(24 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5.82%(RSD=1.17%,n=6)、99.00%(RSD=1.96%,n=6)、95.39%(RSD=2.00%,n=6)。13批样品中,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含量分别为0.17~1.02、0.52~2.26、0.70~3.50 mg/g,平均总含量为3.62 mg/g。其中,企业C、A样品中上述成分的平均总含量较高,分别为5.02、4.61 mg/g,其次是企业E、B样品,分别为3.48、3.02 mg/g;最低为企业D样品,仅为1.87 mg/g。结论:所建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浙贝母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不同生产企业样品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贝母 配方颗粒 指纹图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地参三萜酸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金金 孟琦 +4 位作者 崔馨燕 石汝杰 吴应梅 杨玲 周浓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261-2271,共11页
【目的】优化提取地参三萜酸工艺,分析其抗氧化活性,为地参生物活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及功能性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醇提法提取地参三萜酸,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三萜酸提取量为评价指标... 【目的】优化提取地参三萜酸工艺,分析其抗氧化活性,为地参生物活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及功能性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醇提法提取地参三萜酸,以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三萜酸提取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对地参三萜酸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测定其对2,2-联苯基-1-苦基肼基自由基(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ABTS+)和羟自由基(·OH)的清除率,以抗坏血酸(Vc)作阳性对照。【结果】4个因素对地参三萜酸提取效果的影响排序为: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其中乙醇体积分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料液比和提取温度有显著影响(P<0.05),两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地参三萜酸提取影响不显著(P>0.05);地参三萜酸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2.0 h、乙醇体积分数为95%、料液比1∶40、提取温度50℃,在此条件下,地参三萜酸提取量为1.9431 mg/g,与理论值(1.9440 mg/g)差异小。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地参三萜酸对DPPH·、ABTS+和·OH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87.46%、97.57%和46.78%,虽然均较Vc清除率低,但仍具有抗氧化活性。【结论】响应面优化法提取地参三萜酸方法可靠,地参三萜酸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开发功能性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参 三萜酸 响应面法 抗氧化活性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不同基肥对浙贝母根际土壤养分及其入药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群辉 柯燕萍 +4 位作者 魏祖晨 赵顺鑫 周浓 杜慧慧 刘正学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358-3365,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基肥对浙贝母根际土壤养分和入药品质的影响,为浙贝母规范化施肥和品质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重庆万州浙贝母为试验材料,分别施用有机肥(S1)、复方无机肥(S2)和有机无机复混肥(S3)3种不同基肥,以不施基肥为对照(... 【目的】研究不同基肥对浙贝母根际土壤养分和入药品质的影响,为浙贝母规范化施肥和品质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重庆万州浙贝母为试验材料,分别施用有机肥(S1)、复方无机肥(S2)和有机无机复混肥(S3)3种不同基肥,以不施基肥为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的浙贝母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浙贝母鳞茎的生物碱、核苷和氨基酸含量,分析3种基肥对浙贝母根际土壤养分和入药品质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3种施肥处理均可不同程度提高浙贝母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多酚氧化酶除外),其中S3处理的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82.21%、28.01%、69.10%、829.41%、120.97%、175.89%和22.82%(P<0.05,下同),蛋白酶、脲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分别较CK提高186.4%、20.98%、42.87%、31.41%、25.37%和44.59%;各施肥处理的土壤p H均较CK下降,土壤有不同程度的酸化趋势,多酚氧化酶活性均低于CK。浙贝母鳞茎中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含量均显著提高,与CK相比分别提高66.67%、162.16%和47.6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贝母辛3种品质指标均与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P<0.01,下同)正相关,而与多酚氧化酶和土壤pH存在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与单施有机肥或单施含微量元素的复方无机肥相比,有机无机复混肥能显著增加浙贝母的根际土壤养分和入药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贝母 基肥 土壤养分 入药品质
下载PDF
不同磷源及其浓度水平对浙贝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罗静 文明 +4 位作者 王骞 母茂君 朱芙蓉 邬小红 周浓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18-1824,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磷源及其浓度水平对浙贝母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浙贝母科学施肥、规范化种植以及重庆地区的引种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磷源: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的3个不同浓度水平(0.1、0.2... 目的:研究不同磷源及其浓度水平对浙贝母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浙贝母科学施肥、规范化种植以及重庆地区的引种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磷源: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的3个不同浓度水平(0.1、0.2、0.4 g/kg)对浙贝母生长及生理生化、土壤因子、生物碱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当施加重过磷酸钙0.4 g/kg时,叶长、叶宽、株高及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色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最高或增幅最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8.98%、22.97%、7.31%、9.49%、16.01%、16.11%、16.03%、9.59%、26.00%、2.39%。当施加重过磷酸钙0.1 g/kg时,SOD酶活性、根际土壤速效氮和有机质含量、鳞茎的干重和鲜重、贝母素甲产量、贝母素乙的含量和产量、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总含量和总产量、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及贝母辛的总含量和总产量达到最高或增幅最大,较对照分别提高了534.38%、64.40%、40.73%、28.55%、28.59%、56.32%、63.88%、110.69%、31.18%、68.63%、30.20%、67.37%。当施加钙镁磷肥0.1 g/kg时总生物碱的含量和产量达到最高,较对照分别提高了45.84%、59.77%。结论:一定范围内施加磷肥可促进浙贝母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试验中施用0.1 g/kg的重过磷酸钙为浙贝母栽培最佳磷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贝母 磷源 产量 品质
原文传递
菌根真菌与不同苗龄滇重楼幼苗的共生效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许凌峰 黄艳萍 +4 位作者 郭冬琴 杨敏 张杰 赵晶晶 周浓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44-1450,共7页
【目的】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混合菌剂在不同接种时期与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幼苗的共生效应。【方法】采用室内盆栽法,于灭菌土壤基质中进行共生培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 【目的】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混合菌剂在不同接种时期与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幼苗的共生效应。【方法】采用室内盆栽法,于灭菌土壤基质中进行共生培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共生受体类似激酶基因(SYMRK)和产生钙离子振荡的通道蛋白基因(DMI1)表达水平,及其对滇重楼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滇重楼可与AMF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幼苗菌根的侵染率达到了80.00%以上,其中,由Gigaspora margarita、Gigaspora gigantea、Scutellospora calospora等6种AMF组成的S6型混合菌剂的各指标总体较高,在滇重楼2年生苗(T4时期)接种时的碱性磷酸酶(ALP)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以及SYMRK和DMI1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滇重楼的生物活性较佳。【结论】人工栽培滇重楼过程中接种AMF的最佳方案是在栽培种源2年生苗期接种S6型混合菌剂,这为引种培育出高品质的滇重楼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重楼 丛枝菌根真菌 琥珀酸脱氢酶 碱性磷酸酶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浙贝母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兰胜 谷文超 +1 位作者 文明 周浓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0年第5期45-48,共4页
浙贝母是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中药材具有镇咳、镇静、平喘等作用。近年来,随着浙贝母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浙江、江苏等区域展开大面积种植培育栽培,但由于技术水平不一,各地浙贝母的产量与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浙贝母的可持... 浙贝母是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中药材具有镇咳、镇静、平喘等作用。近年来,随着浙贝母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浙江、江苏等区域展开大面积种植培育栽培,但由于技术水平不一,各地浙贝母的产量与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浙贝母的可持续发展,应尽早制定合理有效、系统全面的浙贝母药材质量评价体系,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该研究在概述浙贝母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条件、种植制度、繁殖方式与品种选育、肥料施用、植株管理和产地加工等方面对浙贝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浙贝母的栽培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贝母 种植栽培 品质优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