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空间水体热环境效应研究——以重庆市主城七区为例
1
作者 杨清源 邓睿 +1 位作者 汤伟宏 张用川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6,共12页
水体作为地表热环境的重要敏感因子,对缓解热环境效应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3、2011和2019年土地覆被数据与热环境指数数据,以重庆市主城七区为例,将景观格局与热环境相结合,利用空间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究地表重要覆被对水体降温能力的... 水体作为地表热环境的重要敏感因子,对缓解热环境效应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3、2011和2019年土地覆被数据与热环境指数数据,以重庆市主城七区为例,将景观格局与热环境相结合,利用空间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探究地表重要覆被对水体降温能力的影响以及水体对热环境效应的具体调控机制。结果表明:①水体相比裸地、植被、建成区覆被类型,其热环境指数处于最低水平,与热环境效应呈显著的负相关性,有良好的降温效果,且单位水体比单位植被降温作用更强;②水体与植被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且随着植被比例增加,水体的降温效果越差;在非城市用地中,植被的降温效果最好,随着城市发展密度的增加,水体的降温效果也逐渐增强,超越植被调节热环境的能力;③水体自身热环境与水体形状指数无关,与面积、长度、宽度、深度因素有关,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面积、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增加,降温效果有所提升;④随着缓冲距离的增大,水体的降温效果逐渐下降,河流的最佳降温范围为200 m左右,水塘和水库的有效降温范围在300 m左右。为促进城市热环境的改善,未来应因地制宜利用城市空间增加绿化、加强水体循环等机制来缓解城市热环境效应,实现城市生态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 植被 热环境效应 降温机制 重庆市主城七区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效率评价指标改进
2
作者 彭挺 周涛 蔡晓禹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4,共8页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效率评价指标的可比性和完备性,引入有效行程速度和有效客流密度的概念,改进了网络系统效率评价指标,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2017年和2019年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为例验证了改进后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效率评价指标的可比性和完备性,引入有效行程速度和有效客流密度的概念,改进了网络系统效率评价指标,并以重庆市中心城区2017年和2019年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为例验证了改进后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研究表明:既有评价指标由于显著受到线网服务范围的影响,且未体现网络的投入产出效率,无法直接作为网络结构优化的目标函数;改进后的系统效率评价指标能够综合反映剔除线网服务范围影响后的网络结构性能和投入产出效率,且存在理论上的最优值;平衡网络中节点换乘时间和路段行程时间,并适度加密城市核心区域的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是持续提升网络系统效率的2个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网络 系统效率 有效行程速度 有效客流密度 线网服务范围 网络结构性能 投入产出效率
下载PDF
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进展及对长江流域的启示
3
作者 官冬杰 和秀娟 周李磊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9,共10页
全面梳理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现状,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综述了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城市蔓延通过载体传递和流动路径两方... 全面梳理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现状,有利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综述了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城市蔓延通过载体传递和流动路径两方面改变了生态系统服务流的流量、流速和流向,导致生态系统服务流总量的减少和空间异质性的增加;城市蔓延的单项指标变化、城市蔓延的尺度以及城市蔓延的多情景模拟是探索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影响过程的主要切入点;城市蔓延过程中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流扩散效应主要源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和人类居住模式的改变。已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影响,但在揭示影响机理、剖析影响过程、评估影响效应以及探索生态系统服务流合理分配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空白。在此前提下,未来应基于“机理揭示-影响模拟-效应评估”的研究思路,建立长江流域城市蔓延对生态系统服务流影响研究框架,探索长江流域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合理分配方案,实现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长江流域 城市蔓延 生态系统服务流
下载PDF
基于要素的城乡融合识别研究——以重庆永川南大街街道为例
4
作者 陈春 蒲倩华 温馨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3期78-84,93,共8页
科学理解城乡融合发展状态,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建立良性的城乡关系有着重大作用。城乡融合的实质是城乡要素的融合,本文从资源禀赋、人口、经济、文化、生态、政治6个方面构建城乡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重庆市永川区南大街街道城乡... 科学理解城乡融合发展状态,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建立良性的城乡关系有着重大作用。城乡融合的实质是城乡要素的融合,本文从资源禀赋、人口、经济、文化、生态、政治6个方面构建城乡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重庆市永川区南大街街道城乡融合程度加以识别,将南大街区分为高融合度区域(中心城区、小南村)、中融合度区域(大南村、代家店村、黄瓜山村)、低融合度区域(谭家坝村、八角寺村、兴隆村),并针对不同的城乡融合度区域提出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可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转型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城乡要素流动 乡村振兴 评价指标 重庆
下载PDF
基于属性加权回归的组团式城市轨道交通进出站客流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彭挺 周涛 蔡晓禹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6-186,197,共12页
为增强轨道交通进出站客流回归预测模型在组团式城市的适应性,利用多源数据细化和完善各影响因素的统计指标,更加精细地体现不同轨道车站之间的差异。针对组团式城市进出站客流在不同尺度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的特点,结合K近... 为增强轨道交通进出站客流回归预测模型在组团式城市的适应性,利用多源数据细化和完善各影响因素的统计指标,更加精细地体现不同轨道车站之间的差异。针对组团式城市进出站客流在不同尺度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的特点,结合K近邻非参数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采用样本之间的属性差异表征异质性特征,提出一种属性加权回归(Attribute Weighted Regression,AWR)模型。重庆中心城区的案例分析表明:AWR模型能够兼顾样本集合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特征,更适用于样本差异较大的情况,且对样本的空间相关特性没有特定的限制条件,针对组团式城市具有更强的适应性;相比于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GWR模型,AWR模型对组团式城市轨道交通进出站客流需求的拟合优度和预测精度均显著提高,且误差的空间负相关性明显减弱,是轨道交通进出站客流预测方法的一种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客流预测模型 属性加权回归 组团式城市 进出站客流 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PDF
利用出租车GPS轨迹数据进行短时交通流量预测:以重庆市解放碑街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汪孝之 牟凤云 +1 位作者 张用川 王俊秀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8期12265-12274,共10页
交通流量预测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重庆市解放碑街区为研究区域进行交通流量预测分析,基于研究区域内出租车GPS轨迹数据处理获取时间间隔为5、10、15 min的交通流量序列。同时为充分挖掘交通流量序列特征规律,减小序列非线... 交通流量预测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重庆市解放碑街区为研究区域进行交通流量预测分析,基于研究区域内出租车GPS轨迹数据处理获取时间间隔为5、10、15 min的交通流量序列。同时为充分挖掘交通流量序列特征规律,减小序列非线性、非平稳性带来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信号分解的预测模型LE-RL(linear regression model-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random forest-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通过一般线性模型(linear regression model,LR)将原始序列分解成周期序列、趋势序列和残差,同时引入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对残差进一步分解以充分挖掘序列特征;模型预测方面,构建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对周期序列和趋势序列进行预测,接着引入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LSTM)构建RF-LSTM残差模型对EMD分解的各分量进行预测,通过叠加各模型预测成果得到最终预测结果;为验证模型精度,设置对照模型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所构建的LE-RL模型在预测精度上均高于对照模型,可以满足基于不同样本时间间隔的交通流量预测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量预测 时间序列分解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随机森林(RF) 机器学习
下载PDF
重庆市中心城区对外交通枢纽乘客OD时空特征
7
作者 田甜 牟凤云 +3 位作者 邓国权 王俊秀 何勇 张用川 《测绘工程》 2023年第3期54-61,共8页
探究城市对外交通枢纽乘客的时空分布及行程特征,对交通枢纽规划、公共交通线路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出租车GPS轨迹数据提取对外出行乘客行为并分析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首先对外交通枢纽出行客流量从多到少依次为火车站、机... 探究城市对外交通枢纽乘客的时空分布及行程特征,对交通枢纽规划、公共交通线路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出租车GPS轨迹数据提取对外出行乘客行为并分析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首先对外交通枢纽出行客流量从多到少依次为火车站、机场、汽车站,其中火车站、机场乘出租车离开客流量大于到达客流量,汽车站则相反,全天逐时客流量呈“单峰型”分布,机场峰值时间为05:00-06:00,火车站及汽车站为06:00-09:00;首次乘客上、下车聚集高值区围绕交通枢纽向心分布,主要分布于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与居住、商业等人口密集区域,各对外交通枢纽乘客的空间分布标准差椭圆面积、乘车时间及距离具有相似的数量特征,从大到小排序为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最终同类交通枢纽间换乘客流占比最多(38.50%),火车站与机场次之,其中重庆北站至江北国际机场的换乘日均客流最多,交通枢纽自身规模及彼此间距离是影响换乘客流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租车GPS轨迹数据 对外交通枢纽 标准差椭圆 核密度估计 时空特征 重庆市中心城区
下载PDF
基于电路理论的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重庆市梁平区为例
8
作者 伍龙江 周启刚 +4 位作者 李辉 罗泓然 毛永发 朱康文 向宇锋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60,共8页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有效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基本前提。以重庆市梁平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电路理论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对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有效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基本前提。以重庆市梁平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电路理论识别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包括生态源地、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和生态断裂点。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19处,总面积359.82 km^(2),呈现“两带多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廊道42条,总长241.27 km,构建了“三片区三屏一网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2)识别出生态夹点5处、生态障碍点12处、生态断裂点5处,是进行生态保护修复的关键区域,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3)结合关键区域生态特征,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修复主攻方向和建议措施。研究可为梁平区及其他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路径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修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电路理论 关键区域识别 重庆市梁平区
下载PDF
重庆市货运物流与交通运输耦合协调度研究
9
作者 张雪清 黄淇 +3 位作者 陈甲全 叶胜 陈林 贾亚辉 《地理空间信息》 2023年第7期101-104,137,共5页
为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相关政策,为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提供数据支撑,辅助交通与国土空间协同监测分析决策,基于重庆市2013—2019年统计年鉴,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开展货运物流与交通运输协同监测分析,并针对研究结... 为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相关政策,为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提供数据支撑,辅助交通与国土空间协同监测分析决策,基于重庆市2013—2019年统计年鉴,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开展货运物流与交通运输协同监测分析,并针对研究结果和现存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助力交通强市建设。重庆市货运物流与交通运输发展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逐年增加,二者协调发展程度呈上升趋势,2013—2015年为失调阶段,交通运输发展滞后于货运物流;2016—2017年为初步协调阶段,货运物流发展滞后于交通运输;2018—2019年为良好协调阶段,二者发展均趋于成熟,但交通建设仍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运物流 交通运输 协同分析 主成分分析 耦合协调度模型
下载PDF
重庆市綦江区乡村绿色发展水平演变趋势解析
10
作者 黄昌前 朱康文 +1 位作者 田小松 王天宇 《可持续发展》 2024年第3期615-622,共8页
乡村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当前乡村绿色发展水平的量化评估方法研究有待完善。本研究围绕“生态、生活、生产”维度构建了重庆市綦江区乡村绿色发展水平评估方法,开展了2015~2021年区域内乡村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演... 乡村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当前乡村绿色发展水平的量化评估方法研究有待完善。本研究围绕“生态、生活、生产”维度构建了重庆市綦江区乡村绿色发展水平评估方法,开展了2015~2021年区域内乡村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演变趋势解析。结果表明:1) 生态山清水秀指数、生活宜居适度指数、生产集约高效指数分别由2015年的0.624、0.826、0.923上升为2020年的0.831、0.965、0.978 (2021年均为1),总体上綦江区“生态、生活、生产”维度的发展水平呈现不断提升的趋势;2) 乡村绿色发展水平指数由2015年的0.733达到2020年的0.895 (2021年为1),整体上全区呈现明显的发展水平上升趋势。研究结果对于乡村绿色发展研究方法探索和乡村绿色发展水平提升途径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綦江区 绿色发展 生态维度 生活维度 生产维度
下载PDF
游客视角下的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铁山坪森林公园为例
11
作者 金政杕 周李磊 +1 位作者 冉卜文 喻晓 《绿色科技》 2024年第3期47-53,共7页
森林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源地,评估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对公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铁山坪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生态系统服务林副产品供给、气候调节、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涵养水源、森林康养、森林美学、精神与宗教... 森林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源地,评估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对公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铁山坪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生态系统服务林副产品供给、气候调节、净化大气环境、固碳释氧、涵养水源、森林康养、森林美学、精神与宗教、科研教育、维持生物多样性10项指标进行游客视角的评估。结果表明:铁山坪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的林副产品供给和需求最高,归一化值分别为:0.86、0.96。生态系统服务总供给的高供给区域主要分布在爱心庄园、松岭抱月和峡江观景台等中心景点区域;总需求的高需求区域主要分布在竹海景区、铁山广场、松影江月等边缘景点区域。流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爱心庄园、松岭抱月和峡江观景台等景点区域,流的冷点主要集中在竹海景区、梅园和财信运动球馆等景点区域。综合来看,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量化评估,有助于森林公园的生态管理,提升人类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森林公园 供给 需求
下载PDF
重庆市轨交客流与土地利用混合度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12
作者 牟凤云 黄淇 +2 位作者 王俊秀 何勇 张用川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2-170,共9页
为探究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与站域土地利用混合度的耦合协调关系,从2018年、2021年2个时间横断面出发,首先基于IC卡数据计算站点工作日日均出站客流量,其次基于POI数据构建站域POI重分类体系,计算站域土地利用混合度,最后探究两... 为探究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与站域土地利用混合度的耦合协调关系,从2018年、2021年2个时间横断面出发,首先基于IC卡数据计算站点工作日日均出站客流量,其次基于POI数据构建站域POI重分类体系,计算站域土地利用混合度,最后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2018年至2021年轨道交通站点工作日日均出站客流量均值由6594人次上升为9071人次,前10名变化较小,后10名变化明显.站域土地利用混合度均值由0.61上升为0.67,前10名、后10名均大幅变化.两者的耦合度总体上均处于上游水平(0.69~1.00),协调度则在下游至上游均有分布(0.28~0.79),根据耦合协调度识别出优质、中级、初级耦合协调型站点各17,136,6个.由此推论,2018年至2021年重庆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与站域土地利用混合度总体在高度耦合作用下协调发展,站点客流与站域土地利用融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客流量 土地利用混合度 耦合协调关系 重庆
原文传递
基于InSAR的重庆东港地区地表形变监测
13
作者 李华蓉 戴双璘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8-84,共7页
针对高填方区域沉降监测,以重庆东港为研究对象,采用PS-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的PS点,将其作为地面控制点引入SBAS-InSAR技术流程,由此反演出研究区域的地表形变场;将形变结果与传统水准测量结果进行精度评定,并与未改进的SBAS-InSAR技术... 针对高填方区域沉降监测,以重庆东港为研究对象,采用PS-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的PS点,将其作为地面控制点引入SBAS-InSAR技术流程,由此反演出研究区域的地表形变场;将形变结果与传统水准测量结果进行精度评定,并与未改进的SBAS-InSAR技术所获取的地表形变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将PS-InSAR技术筛选的GCP引入SBAS-InSAR处理流程具有可靠性和实用性,适用于高填方场地的沉降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绘工程 INSAR Sentinel-1 地表形变
下载PDF
基于多源时空数据的村镇聚落等级规模研究——以重庆永川为例
14
作者 陈春 蒲倩华 翁顺灿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3期78-84,共7页
村镇聚落作为乡村空间与城镇空间的融合复杂空间,是城乡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村镇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数据采集,对重庆市永川区村镇聚落等级规模进行探索研究。结果显示:村镇聚落总体数量偏多规模较小,总面积呈增长趋势;高位... 村镇聚落作为乡村空间与城镇空间的融合复杂空间,是城乡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村镇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数据采集,对重庆市永川区村镇聚落等级规模进行探索研究。结果显示:村镇聚落总体数量偏多规模较小,总面积呈增长趋势;高位序列聚落趋近位序-规模曲线,低位序聚落无垂尾现象,聚落体系逐步由农村转向城镇;村镇聚落等级呈现金字塔型式,中心地等级体系逐步由低层级向高层级演化并不断完善;P级高级中心城镇出行量显著,与划分的中心地等级体系相符合。基于多源数据,对村镇聚落等级规模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及验证研究,丰富了现有村镇聚落研究方法,对于完善村镇聚落等级规模的格局演变及验证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聚落 等级规模 手机信令 位序-规模 永川
下载PDF
基于ANN-CA模型的重庆市多级流域耕地景观格局演化及预测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淇 牟凤云 +5 位作者 张用川 杨猛 陈林 王俊秀 田甜 何清芸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9-387,共9页
为解决耕地演化的尺度效应问题,研究弥补现有不足,创新性地从多级流域尺度出发,基于ANN-CA模型对重庆市2000—2030年耕地景观格局演化进行模拟及预测,不仅为山区耕地的研究尺度提供新视角,且有助于解读重庆市耕地利用现状与趋势,为其耕... 为解决耕地演化的尺度效应问题,研究弥补现有不足,创新性地从多级流域尺度出发,基于ANN-CA模型对重庆市2000—2030年耕地景观格局演化进行模拟及预测,不仅为山区耕地的研究尺度提供新视角,且有助于解读重庆市耕地利用现状与趋势,为其耕地保护和规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ANN-CA模型的模拟结果精度达89.33%,适用于模拟山区耕地演化研究;(2)在城市扩张、退耕还林和耕地撂荒多重影响下,2000—2020年重庆市耕地数量以先慢后快的速度由40640.87 km^(2)下降至38590.33 km^(2),大部分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其次是林地、草地;(3)一级流域下,2000—2020年耕地规模均值由0.519缩减至0.491,耕地破碎度均值由0.217上升至0.233,耕地不规则度均值由0.311上升至0.336,耕地聚集度均值由0.657下降至0.620;(4)二级流域下,2000—2020年耕地规模均值由0.492下降至0.470;耕地破碎度均值由0.157上升至0.164;耕地不规则度均值由0.302上升至0.311;耕地聚集度均值由0.646下降至0.630。重庆市耕地景观格局大致与一级流域相契合,但呈现更精细的空间两极分化特征,“一区”与“两群”内耕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化的历史规律与未来趋势差异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对耕地进行多级流域尺度分析,破解耕地演化的尺度效应问题,对其演化规律进行跨尺度推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流域尺度 景观格局 人工神经网络 元胞自动机 耕地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重庆市南川区土地利用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4
16
作者 谢向东 林孝松 +2 位作者 王莹 涂荣誉 张吉祥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92,113,共8页
多情景模拟土地利用变化是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南川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动态度、转移矩阵分析研究区2000—2020年近20 a土地利用时空特征,从社会... 多情景模拟土地利用变化是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南川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动态度、转移矩阵分析研究区2000—2020年近20 a土地利用时空特征,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和交通路网3个方面选取15个驱动因子,设置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3种情景,利用PLUS模型模拟研究区2030年土地利用分布,对比分析各情景模拟差异。结果表明:①近20 a,研究区耕地减少明显,达63.56 km^(2);建设用地增幅显著,占比从0.3%增至2.8%,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和西南部。②2020年模拟结果的Kappa系数和总体精度分别为0.938、0.957,均高于标准值,PLUS模型适用于研究区土地利用模拟。③综合比较不同情景模拟结果发现,耕地保护情景下耕地总量得以保障,同时生态用地得到保护、建设用地大幅蔓延受到一定限制,该模拟结果更符合研究区今后可持续发展,可为南川区合理规划土地资源以及打造高品质新城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南川区
下载PDF
重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耦合关系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李磊 苏湘媛 +1 位作者 向洪莉 官冬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60-2573,共14页
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模型和人类综合发展指数法分别测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人类福祉,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耦合关系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重庆市各区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上不断提... 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模型和人类综合发展指数法分别测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人类福祉,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耦合关系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重庆市各区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上不断提高,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人类福祉指数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0.31翻倍增长至2020年的0.62.(2)2010~2020年,构建的耦合关系系统动力学模型拟合精度高,其历史检验绝对误差均在10%以下,预测未来多情景具有可靠性.(3)2020-2050年,重庆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人类福祉指数和人均GDP在设定的4种情景下均呈上升的趋势;能源消耗总量在维持现状和经济优先情景下呈上升趋势;在生态优先和平衡协调情景下呈下降趋势.(4)平衡协调情景既能满足重庆市经济发展需求,又能统筹兼顾环境保护,是最优发展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福祉 系统动力学 耦合关系 情景模拟
下载PDF
重庆市土壤保持服务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邵志豪 牟凤云 +2 位作者 黄淇 李秋彦 汪孝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0-108,共9页
土壤保持服务能够削弱和改善土壤侵蚀,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提高土壤保持能力,减少区域水土流失。首先,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和交易的综合评估(in... 土壤保持服务能够削弱和改善土壤侵蚀,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提高土壤保持能力,减少区域水土流失。首先,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和交易的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估算研究区土壤侵蚀量;其次,选用精度更高的土壤侵蚀估算模型评价研究区土壤保持服务;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影响研究区土壤保持服务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RUSLE模型估算结果与研究区实际土壤侵蚀模数差值为201.02 t/(km^(2)·a),精度较低,InVEST模型估算结果与研究区实际土壤侵蚀模数差值为33.11 t/(km^(2)·a),精度较高;研究区土壤保持总量为13.01×10^(8)t,其中土壤保持能力较强的区域在研究区东北以及西南方向,而研究区西部、中部和东南部土壤保持能力较弱;影响土壤保持服务的气候因素主要为降水和气温,影响土壤保持服务的景观指数主要为蔓延度指数、景观分离度、分离度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研究结果可为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LE INVEST 多元线性回归 地理探测器 土壤保持服务
下载PDF
基于改进K-prototypes与GBDT的城市干道车辆出行群体辨识模型
19
作者 梁灯 蔡晓禹 +1 位作者 彭博 邢茹茹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49-58,共10页
为了掌握城市干道交通运行规律,向交通管理部门制定相关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合模型的城市干道车辆出行群体辨识模型。基于青岛市胶州湾隧道过车数据,从出行强度、出行时间与出行习惯3个维度构建了出行特征指... 为了掌握城市干道交通运行规律,向交通管理部门制定相关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提出了一种基于组合模型的城市干道车辆出行群体辨识模型。基于青岛市胶州湾隧道过车数据,从出行强度、出行时间与出行习惯3个维度构建了出行特征指标体系以全面刻画车辆个体的出行行为。基于相关性分析剔除了冗余指标以避免对辨识研究的影响。针对混合属性出行特征指标数据,使用改进K-prototypes算法以有效地实现车辆出行群体划分,将其与GBDT算法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基于改进K-prototypes与GBDT的辨识模型,随机选取10000个样本开展辨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道路存在5类车辆出行群体:高频通勤群体、低频通勤群体、营运群体、频次稳定群体与普通群体,对于这5类车辆出行群体,平均识别准确率为97.75%,最高识别准确率可达99.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道路交通 群体辨识 出行特征 改进K-prototypes&GBDT
下载PDF
基于核心-边缘的重庆国土“三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
20
作者 李文娅 何勇 +1 位作者 李聪聪 龙腾 《智能城市》 2023年第9期48-51,共4页
通过构建二级“三生”空间用地类型,利用土地利用度和核心-边缘模型分析2000、2010、2020年三期“三生”空间的时空格局。研究表明,近20年中,以“一区两群”的“三生”空间中心特征点向核心区域聚集,主城都市区的核心区域在中心城区,渝... 通过构建二级“三生”空间用地类型,利用土地利用度和核心-边缘模型分析2000、2010、2020年三期“三生”空间的时空格局。研究表明,近20年中,以“一区两群”的“三生”空间中心特征点向核心区域聚集,主城都市区的核心区域在中心城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在万州区和云阳县,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在彭水县。在分布方向及时空变化层面,主城都市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三生”空间分布方向时空变化显著,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变化较小。国土空间时空格局是“三生”空间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有助于协调“三生”功能空间布局,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国土空间格局 时空格局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