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2005年重庆市卫生机构床位人员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贺开平 钟晓妮 周燕荣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6期1678-1680,共3页
关键词 卫生机构 重庆市 床位 卫生资源 人民群众 配置现状 参考依据 合理配置
下载PDF
重庆市2008-2012年手足口病空间聚集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唐小静 曾庆 +6 位作者 赵寒 易娟 李勤 肖达勇 夏宇 杨荣刚 方明金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96-1200,1205,共6页
目的了解重庆市2008-2012年手足口病空间聚集性及其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软件OpenGeoDa,对重庆市2008-2012年38个区(县)手足口病发病资料进行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回归分析。结果 2008年重庆市手足口病发病率全局Moran’s I=0.133 2,P&g... 目的了解重庆市2008-2012年手足口病空间聚集性及其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软件OpenGeoDa,对重庆市2008-2012年38个区(县)手足口病发病资料进行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回归分析。结果 2008年重庆市手足口病发病率全局Moran’s I=0.133 2,P>0.05,不具有全局空间自相关性;2009-2012年重庆市手足口病发病率全局Moran’s I依次为0.458 7,0.567 5,0.398 6,0.606 0,均有P<0.01,表明从全局上看,重庆市2009-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空间聚集性分布状态。空间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手足口病发病与城镇化率呈正相关(β=1.667 6,P=0.001 6)、与每千人口中的卫生技术人员呈负相关(β=-0.000 2,P=0.019 8)。结论重庆市2008年手足口病发病呈随机性分布,2009-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有空间聚集性,重庆市2008-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受城镇化率及每千人口中的卫生技术人员数的影响,又以受城镇化率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空间自相关 LISA 空间滞后模型
下载PDF
重庆市手足口病2008—2013年流行特征及趋势预测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唐小静 曾庆 +7 位作者 吴田勇 李勤 赵寒 易娟 肖达勇 夏宇 杨荣刚 方明金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57-1662,共6页
目的分析重庆市手足口病2008—2013年的流行特征及未来趋势。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重庆市2008—2013年报告的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利用SAS/ETS的时间序列预测系统对重庆市2008—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进行建模与分析。结果 2008—2... 目的分析重庆市手足口病2008—2013年的流行特征及未来趋势。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重庆市2008—2013年报告的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利用SAS/ETS的时间序列预测系统对重庆市2008—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进行建模与分析。结果 2008—2013年重庆市共报告手足口病例111 595例,死亡89例,年均发病率64.07/10万,死亡率0.51/10万;男性发病数多于女性;发病集中在0--5岁的儿童(96.56%);各职业中,以散居儿童(58.97%)、幼托儿童(36.94%)为主;全市各区县均有病例报告,主城9区发病率高于远郊区县;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2008—2011年发病数在3—8月呈单峰流行,2012年、2013年3—8月和10—12月出现两个流行峰,10—12月流行峰较3—8月更高。SAS/ETS时间序列预测系统自动筛选出的预测模型为季节性指数平滑模型,结果提示2014年手足口病发病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在5—8月有一个发病高峰。结论重庆市2008—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的性别、年龄、职业、地区、季节差异,季节性指数平滑法能较好地模拟重庆市手足口病发病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动趋势,对手足口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重庆市 季节性指数平滑模型 SAS/ETS
下载PDF
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被引量:65
4
作者 钱迪 洪苏玲 +3 位作者 杨玉成 黄江菊 邹伟 曾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9-542,共4页
目的抽样调查我国西部部分地区(重庆、成都、乌鲁木齐、南宁)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2005年9-12个月,采用多阶段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家庭为调查单位,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小学生及其父母、中学生及其父母、大学生及其父... 目的抽样调查我国西部部分地区(重庆、成都、乌鲁木齐、南宁)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2005年9-12个月,采用多阶段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家庭为调查单位,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小学生及其父母、中学生及其父母、大学生及其父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变应性鼻炎诊断依据ARIA标准,采用SAS9.13完成统计分析。结果有效调查问卷为26197份,总患病率为34.31%,重庆、成都、乌鲁木齐、南宁患病率分别为32.30%、34.33%、37.90%、30·32%,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6.35%,女性为35.68%,经统计学处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根据ARIA分类标准,间歇性变应性鼻炎占30.47%,持续性的占69.53%;轻度的占8.77%,中-重度的占91.23%。根据1997年海口会议诊断标准,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占14.43%。西部地区变应性鼻炎发病月份在9、3、8月较高,诱发因素以感冒、天气变化、灰尘和刺激性气体为主。结论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变应性鼻炎患病率较高,其中以中-重度持续性和常年性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流行病学 患病率 抽样调查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脑炎49例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郭同利 李光勤 +1 位作者 孙金辉 罗业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23期62-66,共5页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症状学特征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探索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7年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的49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并随访,使用改良Ranking量表(mRS...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症状学特征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探索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7年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的49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并随访,使用改良Ranking量表(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痊愈组(mRS评分0~1分,32例),部分恢复组(mRS评分2~3分,7例)及预后不佳组(mRS评分>3分,10例)。采用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统计学分析方法对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79.59%的患者获得痊愈或部分恢复。精神行为异常的完全恢复率为75.61%,癫痫发作的完全恢复率为94.29%,近事记忆力障碍完全恢复率为69.57%,不自主运动的完全恢复率为87.50%,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的完全恢复率为90.63%,16.33%的患者出现复发。三组患者首次发病的病前异常免疫状态、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中枢性低通气、单独采用激素治疗者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前处于异常免疫状态以及首次发病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中枢性低通气症状是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多数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预后较好,部分遗留精神行为异常、记忆力下降;首次发病前处于异常免疫状态,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中枢性低通气可能提示预后不佳;免疫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脑炎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