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地区汉族人群X染色体4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及其法医学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虹 蒋朴 +1 位作者 黄海 邓世雄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53-556,共4页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汉族人群无关个体X染色体上DXS7132、DXS6789、HPRTB、DXS8378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及其法医学意义。方法:利用PCR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对中国重庆地区无亲缘关系汉族个体4个X-STR基因座进行分型。用直接计数...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汉族人群无关个体X染色体上DXS7132、DXS6789、HPRTB、DXS8378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及其法医学意义。方法:利用PCR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对中国重庆地区无亲缘关系汉族个体4个X-STR基因座进行分型。用直接计数法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检验女性基因型频率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并计算法医学常用各种概率。结果:4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tandem repeats,STR)基因座在重庆地区汉族群体均具有遗传多态性,女性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这4个基因座可用于重庆地区法医学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并为人类群体研究提供了中国重庆汉族群体X染色体4个STR基因座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汉族 X-STR 遗传多态性 法医学
下载PDF
重庆地区尸食性蝇类侵袭建群时间初步研究及法医学意义
2
作者 唐瑞 万立华 +1 位作者 吕宙 徐吕子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60-1064,共5页
目的:研究重庆主城区嗜尸性蝇类侵袭动物尸体并在其上建立群落的时间规律,探索其在死亡相关案件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在野外引诱丽蝇产卵,连续培养3代,建立封闭群。处死大鼠后放置野外,在距尸体不同距离地点同时释放2个封闭群,并... 目的:研究重庆主城区嗜尸性蝇类侵袭动物尸体并在其上建立群落的时间规律,探索其在死亡相关案件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方法:在野外引诱丽蝇产卵,连续培养3代,建立封闭群。处死大鼠后放置野外,在距尸体不同距离地点同时释放2个封闭群,并分别标记。比较不同距离的蝇类原始栖息地、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死亡的动物尸体对蝇类侵袭及建群时间的影响,每组实验重复1次。结果:距离大鼠尸体100 m处释放的蝇类侵袭尸体的时间用M(Q_1,Q_3)表示是152.50(117.50,555.75)min,在尸体上建群的时间用M(Q1,Q3)表示是253.00(186.75,720.50)min,距离大鼠尸体1 000 m处释放的蝇类未对大鼠进行侵袭及建群。在比较不同时刻处死大鼠和不同季节处死大鼠对蝇类侵袭尸体及建群影响时:9时、14时及21时3组的侵袭时间分别是T_(ii9)(100.67±61.59)min、T_(ii1)4(133.00±32.39)min、Tii21(683.83±119.38)min,建群时间分别是Tci(267.50±201.97)min、(198.00±39.41)min、(842.83±163.63)min。不同时刻的蝇类侵袭及建群时间的3组间比较(T_(ii9)vs.T_(ii14) vs.Tii21,H=11.942,P=0.003;Tci9vs.Tci14vs.Tci21,H=11.380,P=0.003)均存在差异,9时与21时的侵袭及建群时间比较(T_(ii9)vs.T_(ii21),H=8.308,P=0.004,T_(ci9) vs.T_(ci21),H=8.308,P=0.004)均存在差异,14时与21时的侵袭及建群时间比较(T_(ii14)vs.T_(ii21),H=8.308,P=0.004,T_(ii14)vs.Tii21,H=8.308,P=0.004)均存在差异,21时蝇类对尸体的侵袭及建群时间长于9时与14时的时间。春、夏、秋3组侵袭时间及建群时间分别是(293.83±314.74、289.00±206.30、334.67±365.76,339.83±331.48、489.17±214.07、479.33±444.22)min。不同季节对蝇类侵袭及建群的3组间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T_(ii春)vs.T_(ii夏)vs.T_(ii秋),H=0.573,P=0.751;T_(ci春)vs.T_(ci夏)vs.T_(ci秋),H=1.556,P=0.459),季节对蝇类的侵袭及建群时间无明显影响。结论:位于尸体不同距离的蝇类对尸体的侵袭及建群时间有影响,较远的距离会延迟蝇类对尸体的侵袭及建群,甚至不发生侵袭;重庆地区季节的变化对蝇类侵袭尸体及建群时间没有明显的影响,主要是白天和黑夜的差异,黑夜会延长蝇类侵袭尸体及建群的时间。本研究结果对命案现场中根据尸体的具体情况准确推断死亡时间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昆虫学 死亡时间推断 侵袭尸体 蝇类建群
原文传递
大鼠电流损伤后心肌PEG-3表达的法医学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郝建文 万立华 李万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8期947-950,共4页
目的:探讨电击伤和电击死后心肌中PEG-3表达的时间相关性以及其能否用于生前电击和死后电击的鉴别。方法:建立大鼠电流损伤的模型。电击伤组于电击后0h、3h、6h、12h、24h、3d、6d、12d断颈处死取材;电击死组分别于死后0h、1h、3h、6h、... 目的:探讨电击伤和电击死后心肌中PEG-3表达的时间相关性以及其能否用于生前电击和死后电击的鉴别。方法:建立大鼠电流损伤的模型。电击伤组于电击后0h、3h、6h、12h、24h、3d、6d、12d断颈处死取材;电击死组分别于死后0h、1h、3h、6h、12h取材;死后电击组分别于断颈处死后的0h、0.5h、1h、3h电击后取材;阴性对照组直接断颈处死后分别于0h、0.5h、1h、3h、6h、12h取材,取材的部位均为左心室前壁中央部,取材后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所有大鼠心肌PEG-3的表达情况,其结果经图象分析处理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电击伤(死)组在电损伤早期PEG-3即表达增加,且不同时间的表达有一定的规律,故可用于推断心肌电击伤(死)的时间。而在死后电击及阴性对照组只有弱表达,根据这点可以将死后电击和电击致死进行区分。结论:心肌电损伤后PEG-3的表达有一定的时间相关性,可以用于对电击伤(死)的诊断;心肌电损伤后PEG-3的表达情况可以鉴别生前电击和死后电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电流损伤 PEG-3 图像分析
下载PDF
在法医学专业开设学科整合型PBL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全 邓世雄 +4 位作者 唐仁宽 李剑波 刘云志 王娅兰 余华荣 《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2期43-44,共2页
法医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法医学本科专业学生中,开设多学科整合型PBL课程,让学生早期接触法医实例,建立基础与法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渐进性培养了学生的法医逻辑思维模... 法医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法医学本科专业学生中,开设多学科整合型PBL课程,让学生早期接触法医实例,建立基础与法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渐进性培养了学生的法医逻辑思维模式,并且丰富学生在法律、人文及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 整合课程 法医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对开腹胆囊切除术后猝死原因的法医学分析研究
5
作者 幸宇 邓世雄 +1 位作者 刘云志 李剑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31-1433,共3页
目的:从法医病理学角度剖析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后猝死的原因,分析总结引起其猝死的各种因素和预防措施,为防范医疗纠纷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14例OC后猝死病例,通过回顾分析10年文献报道,对其... 目的:从法医病理学角度剖析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后猝死的原因,分析总结引起其猝死的各种因素和预防措施,为防范医疗纠纷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14例OC后猝死病例,通过回顾分析10年文献报道,对其猝死的原因及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进行总结。结果:14例开腹胆囊切除术后猝死原因包括重症急性胰腺炎(57%)、胆囊床脓肿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36%)及胆道损伤(7%)等。结论:早期诊断和治疗胆源性胰腺炎,积极有效地防治术前、术中和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医患沟通,有利于防范和减少胆囊术后猝死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切除术 死亡原因 防范
下载PDF
电击死大鼠骨骼肌肌肉细胞特异性泛素蛋白连接酶1-mRNA表达的法医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袁增琼 万立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 :研究电击死早期骨骼肌肌肉细胞特异性泛素蛋白连接酶1(muscle-specific RING finger protein 1,MuRF1)-mRNA随时间的变化归律及其在鉴别生前电击死与死后电击中的应用。方法:60只健康的Wistar大鼠,雌雄不限,每组20只。电击死组大... 目的 :研究电击死早期骨骼肌肌肉细胞特异性泛素蛋白连接酶1(muscle-specific RING finger protein 1,MuRF1)-mRNA随时间的变化归律及其在鉴别生前电击死与死后电击中的应用。方法:60只健康的Wistar大鼠,雌雄不限,每组20只。电击死组大鼠用220 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右前肢与左后肢,通电90 s致死,于电击死后0、1、3、6 h取材;死后电击组大鼠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后,分别于0、1、3、6 h电击90 s取材;空白对照组大鼠直接颈椎脱臼法处死,不进行电击,于死后0、1、3、6 h取材。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左后肢腓肠肌、胫骨前肌MuRF1-mRNA表达水平。结果:电击死组大鼠左后肢腓肠肌MuRF1-mRNA表达量于死后即刻升高,1、3 h下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6 h低于空白对照组(P=0.925);电击死组大鼠左后肢胫骨前肌MuRF1-mRNA表达量于死后即刻升高,1 h达峰值,3 h开始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死后电击组左后肢腓肠肌、胫骨前肌较空白对照组高,但升高不如电击死组显著;电击死组、死后电击组左后肢胫骨前肌MuRF1-mRNA含量均较腓肠肌高。结论:大鼠电击死6 h内左后肢骨骼肌MuRF1-mRNA在Ⅰ型肌纤维、Ⅱ型肌纤维中的表达量不同,且其表达具有时间规律性,可为电击死早期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还可以作为生前电击死与死后电击鉴别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电击死 骨骼肌 肌肉细胞特异性泛素蛋白连接酶1
下载PDF
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泛素的表达及其法医学意义
7
作者 曾毅 邓世雄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41-243,F0004,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皮肤切创后泛素(ubiquitin)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皮肤切创后1、3、6、12h和1、3、6、10、14d ubiquitin的表达情况,并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皮肤有低水平ubiquitin表达... 目的观察大鼠皮肤切创后泛素(ubiquitin)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皮肤切创后1、3、6、12h和1、3、6、10、14d ubiquitin的表达情况,并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皮肤有低水平ubiquitin表达,切创后ubiquitin表达增加,伤后6d达峰值,伤后10d开始下降,伤后14d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ubiquitin可作为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泛素(ubiquitin) 免疫组织化学 皮肤损伤 损伤时间推断
下载PDF
3014例法医尸检资料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杨明 李剑波 +3 位作者 唐任宽 赵鹏 朱英 李永国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6-248,共3页
目的:分析非正常死亡与猝死案件尸体年龄、性别差异、死因和动机等特点。方法:川东北9个县市区2005年至2009年间3014例非正常死亡与猝死案件的法医尸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9∶1;年龄以15~45岁为主;死亡时间以夏、冬... 目的:分析非正常死亡与猝死案件尸体年龄、性别差异、死因和动机等特点。方法:川东北9个县市区2005年至2009年间3014例非正常死亡与猝死案件的法医尸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9∶1;年龄以15~45岁为主;死亡时间以夏、冬季和10时~13时居多;猝死的高发年龄段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死因以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为主;他杀案件的致伤工具以单刃锐器最多见,杀人动机以纠纷为主;自杀案件的死因以农药中毒、缢颈和溺死为主。结论:为减少非正常死亡与猝死案件的发生,应重点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中青年人群的健康隐患;同时加强重点时间段、管制刀具的监管,加强青少年人群的法律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尸检 统计
下载PDF
201例交通事故导致膝关节损伤的法医学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朱英 李红卫 +3 位作者 赵鹏 唐任宽 朱士胜 李剑波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导致膝关节损伤的特点,为其法医学鉴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006—2008年间经重庆法医验伤所鉴定的201例交通事故导致的膝关节损伤案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根据膝关节的损伤类型,将本组案例分为骨损伤组、软组织损...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导致膝关节损伤的特点,为其法医学鉴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006—2008年间经重庆法医验伤所鉴定的201例交通事故导致的膝关节损伤案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根据膝关节的损伤类型,将本组案例分为骨损伤组、软组织损伤组及骨合并软组织损伤组。通过对各组膝关节功能情况的分析发现:对于负重情况,其正常率以及不能负重率,骨损伤组以及骨合并软组织损伤组均与软组织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患者的负重情况、行走功能以及步态情况纳入鉴定过程,会使交通事故导致膝关节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 交通 膝损伤 法医学鉴定
原文传递
嗜尸性昆虫群落演替及其法医学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吕宙 唐瑞 +2 位作者 杨永强 郝建文 万立华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2期166-170,共5页
法医昆虫学是近年来法庭科学中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而利用昆虫学证据来推断死亡时间或称死后经历时间(PMI)是其最主要的应用。当尸体PMI达一周以上,无法通过蝇蛆生长发育历期来推算时,仍可以借助嗜尸性昆虫群落演替规律来判断。嗜尸性... 法医昆虫学是近年来法庭科学中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而利用昆虫学证据来推断死亡时间或称死后经历时间(PMI)是其最主要的应用。当尸体PMI达一周以上,无法通过蝇蛆生长发育历期来推算时,仍可以借助嗜尸性昆虫群落演替规律来判断。嗜尸性昆虫群落演替规律与尸体腐败过程息息相关,法医昆虫学家通过对尸体腐败进行人为分期,能够辨别出不同的演替波次,从而达到推断PMI的目的。本文对嗜尸性昆虫群落演替研究与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未来研究趋势,希望能为相关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昆虫学 昆虫群落演替 死亡时间推断
原文传递
SD大鼠急性乙二醇中毒的法医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士胜 黄伟 +9 位作者 赵鹏 朱英 王徐 刘剑波 刘明博 李永国 刘云志 唐任宽 李红卫 李剑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乙二醇(ethylene glycol,EG)中毒的病理学变化,为急性EG中毒的法医病理学鉴定提供客观诊断依据。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急性EG中毒组,急性EG中毒组用12 ml/kg的EG行灌胃处理。取各组动物的心脏、肝脏和... 目的 :探讨急性乙二醇(ethylene glycol,EG)中毒的病理学变化,为急性EG中毒的法医病理学鉴定提供客观诊断依据。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急性EG中毒组,急性EG中毒组用12 ml/kg的EG行灌胃处理。取各组动物的心脏、肝脏和肾脏等组织标本,行HE染色。并用透视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各组动物的肾脏和肝脏。结果:急性EG中毒组的各组织样本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以肾脏损害最为严重,并可见淡蓝色草酸钙结晶。TEM下可见急性EG中毒组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肝脏细胞的细胞质及管腔内有圆形、椭圆形高密度电子颗粒(草酸钙结晶)沉积。结论:各组织器官草酸钙结晶沉积和以肾脏损害为主的靶组织器官病理变化或可作为急性EG中毒的法医学鉴定的病理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急性中毒 斯泼累格·多雷大鼠 透视电子显微镜 法医病理学
下载PDF
基于4D-Label-free技术慢性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海马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2
作者 张丽 熊红丽 朱士胜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5期515-523,共9页
目的筛选慢性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大鼠海马组织差异表达蛋白(DEPs),为探索慢性DAI潜在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诊断、筛选药物治疗靶点、评估预后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动物分为模型组(DAI组,n=20)和对照组(CON组,n=20),采用改良的Marmarou... 目的筛选慢性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大鼠海马组织差异表达蛋白(DEPs),为探索慢性DAI潜在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诊断、筛选药物治疗靶点、评估预后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动物分为模型组(DAI组,n=20)和对照组(CON组,n=20),采用改良的Marmarou法建立SD大鼠DAI模型,模型建立3周后利用4D-Label-free技术检测慢性DAI组脑海马组织中的蛋白图谱变化,以DAI组/CON组表达量变化倍数(FC)>1.2或<0.83且P<0.05筛选DEPs,运用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方法对筛选的DEPs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筛选出92个DEPs,上调52个,下调40个。GO分析结果显示,DEPs主要涉及去磷酸化,ATP合成耦合电子传递,过氧化氢介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正向调节及神经递质受体内化等生物过程功能。KEGG通路分析结果提示,DEPs主要参与代谢途径、活性氧、神经变性途径-多种疾病、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传导、谷胱甘肽代谢等信号通路。结论通过4D-Label-free技术筛选出了慢性DAI组大鼠海马组织中的DEPs。所筛选出的DEPs及其所富集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为慢性DAI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蛋白质组学 4D-Label-free技术 生物信息学分析 大鼠
原文传递
重庆市高速公路致死性事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世雄 蒋朴 +5 位作者 李剑波 刘云志 唐仁宽 卓恺能 李永国 孙续禄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47-849,共3页
目的 通过对近 8年重庆市高速公路致死性事故流行病学分析 ,探讨其特点及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市法医验伤所 1 996年 1月~ 2 0 0 3年 3月高速公路致死事故尸体检验及情况报告。结果 其间共发生致死性交通事故 1 77起 ,死亡人员... 目的 通过对近 8年重庆市高速公路致死性事故流行病学分析 ,探讨其特点及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市法医验伤所 1 996年 1月~ 2 0 0 3年 3月高速公路致死事故尸体检验及情况报告。结果 其间共发生致死性交通事故 1 77起 ,死亡人员2 4 6人。 1 996年年度事故数及死亡人数均最低 ,2 0 0 2年最高。 1年中 1、3、8、1 1月份 ,1周中星期三、五、六 ,1d中 8:0 0~ 1 2 :0 0 ,1 2 :0 0~ 1 6 :0 0 ,1 6 :0 0~ 2 0 :0 0 ,2 0 :0 0~ 2 4 :0 0时段事故发生数较高。追尾碰撞和单人死亡事故位居事故类型首位。死亡人员中行人比例较高 (2 6 .8% ) ,主要是农民。车内人员中轿车驾驶员与乘客所占比例较大 (34.4 % )。头、胸部损伤是各类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 致死性事故及死亡人员呈现总的增加趋势。事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规律。应根据其特点 ,制定及实施相应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交通 致死性 事故 高速公路 重庆市
下载PDF
重庆汉族、土家族人群3个Y-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邓世雄 陈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26-1329,共4页
目的:研究重庆汉族、土家族人群无关个体的GATA-A7.2、GATA-C4、DYS437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方法:重庆汉族男性115人,女性15人,土家族男性120人,女性15人无关个体血样,用Chelex法提取DNA,对2个群体的3个Y-STR基因座进行PCR扩增,变性聚... 目的:研究重庆汉族、土家族人群无关个体的GATA-A7.2、GATA-C4、DYS437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方法:重庆汉族男性115人,女性15人,土家族男性120人,女性15人无关个体血样,用Chelex法提取DNA,对2个群体的3个Y-STR基因座进行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连续缓冲垂直电泳,银染分型。用直接计数法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计算3个基因座的基因变异度(Gene diversity,GD)值和单倍体变异度(Haplotype diversity,HD)值,并比较2个群体等位基因分布特点。结果:GATA-A7.2、GATA-C4、DYS437基因座分别检出5、5、3个等位基因,GD分别为0.697 9/0.714 1(汉族/土家族)、0.720 2/0.700 1、0.511 2/0.495 7。共检出44种单倍型的HD汉族为0.955 6,土家族为0.953 2。所有女性样本在3个位点均无PCR扩增产物,表明3个基因座是Y染色体特异性的STR基因座,X染色体不存在同源序列。结论:这3个基因座适合于法医学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为法医学应用提供了新的可选Y-STR遗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 土家族 Y-STR 遗传多态性 法医学
下载PDF
颅骨骨性标志点对称性研究及其法医人类学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吕子 万立华 +2 位作者 吕宙 唐瑞 沈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76-1480,共5页
目的:对颅骨11项骨性标志点对称性进行研究,确定其偏移范围。方法:采用颅像重合仪采集已标定骨性标志点的84枚男性颅骨、21枚女性颅骨图像,并制作所有图像的水平反转像。将原始像与反转像以颅骨中线为基准进行重合,测量反转像与原始像... 目的:对颅骨11项骨性标志点对称性进行研究,确定其偏移范围。方法:采用颅像重合仪采集已标定骨性标志点的84枚男性颅骨、21枚女性颅骨图像,并制作所有图像的水平反转像。将原始像与反转像以颅骨中线为基准进行重合,测量反转像与原始像骨性标志点之间的距离。结果:在11项骨性标志点中,额颞点、眶额颧点、颞额颧点、眶外结节对称性最好,偏移范围在1 mm左右,是对破碎或残缺不全颅骨修复的优秀标志点。结论:额颞点、眶额颧点、颞额颧点、眶外结节对称性好,可以用于对破碎或残缺不全颅骨的颅像重合,是对颅骨进行修复及校正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像重合 破碎颅骨 残缺不全颅骨 颅骨修复与校正
下载PDF
重庆土家族群体15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世雄 陈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499-1502,共4页
目的:研究重庆土家族人群无关个体的15个STR基因座(CSF1PO、D13S317、D16S539、D18S51、D19S433、D21S11、D2S1338、D3S1358、D5S818、D7S820、D8S1179、FGA、TH01、TPOX、vWA)的遗传多态性。方法:应用AmpFlSTR Identifiler荧光标记复... 目的:研究重庆土家族人群无关个体的15个STR基因座(CSF1PO、D13S317、D16S539、D18S51、D19S433、D21S11、D2S1338、D3S1358、D5S818、D7S820、D8S1179、FGA、TH01、TPOX、vWA)的遗传多态性。方法:应用AmpFlSTR Identifiler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对115名重庆土家族无关个体血样DNA进行15个STR基因座的复合扩增,用ABI310遗传分析仪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用GeneScan、GenoTyper软件进行基因分型,统计计算15个STR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参数。结果:15个STR基因座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杂合度在0.634 8~0.887 0之间,累积匹配概率和累积非父排除率分别为3.12×10-17和0.999 997 688 3。结论:15个STR基因座的累积匹配概率和累积非父排除率较高,适用于法医学亲子鉴定和个人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族 短串联重复序列 遗传多态性 法医学
下载PDF
重庆市汉族健康人群白细胞介素-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闫伟 李剑波 +1 位作者 段晋琦 向瑜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46-49,共4页
为了了解白细胞介素-1基因在中国重庆市汉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不同种族比较的特点,采用了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的方法,对140名重庆市汉族健康者的IL-1B-511基因多态性和IL-1RN第2内含子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 为了了解白细胞介素-1基因在中国重庆市汉族健康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不同种族比较的特点,采用了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的方法,对140名重庆市汉族健康者的IL-1B-511基因多态性和IL-1RN第2内含子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进行检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了不同种族间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重庆市汉族健康人群中IL-1B-511的各基因型频率为C/T型0.58、T/T型0.50、C/C型0.32,与西班牙白种人相比,重庆地区汉族人IL-1B-511等位基因频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IL-1RN的各基因型频率为1/1型0.93、1/2型0.05、1/4型0.01、4/4型0.01,与西班牙白种人及南非黑种人相比,重庆地区汉族人IL-1RN等位基因频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以得出重庆地区汉族人群IL-1B-511位点存在C/T多态性和IL-1RN基因的第2号内含子存在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其在不同种族间的分布存在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 基因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下载PDF
重庆地区5个miniSTR基因座群体遗传学研究
18
作者 何寨寨 万立华 +2 位作者 姚岚 唐祥勇 贾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49-1053,共5页
目的:建立荧光标记D1S1676、D2S441、D3S4529、D22S1045、amelogenin 5个mini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基因座复合扩增体系,并对重庆地区汉族200名无关个体此5个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分别用5’TAMRA标... 目的:建立荧光标记D1S1676、D2S441、D3S4529、D22S1045、amelogenin 5个mini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基因座复合扩增体系,并对重庆地区汉族200名无关个体此5个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分别用5’TAMRA标记D1S1676引物,5’6-FAM标记D2S441和D3S4529引物,5’HEX标记D22S1045引物,5’TET标记amelogenin引物,构建及优化符合扩增体系,运用3130基因分析仪检测并收集电泳结果数据,通过Gene Mapper v3.2.1软件计算扩增产物片段相对大小以及进行样本基因型分型。结果:5个miniSTR基因座荧光标记复合扩增体系每个位点都获得清晰的分型结果。对重庆地区汉族无关个体200份血样进行分型,5个基因座分别检出9、9、8、9、2个等位基因和10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分布均符Hardy-Weinberg平衡。其中D1S1676、D2S441、D3S4529、D22S1045基因座在重庆汉族群体的杂合度(Heterozygosity,Ho)分别依次为0.710、0.765、0.730、0.710;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分别依次为:0.660 041、0.798 329、0.753 177、0.797 888;累计非父排除率(Exclusion probability of paternity,EP)为0.924 800 4,累计个人识别率为0.999 955 1。结论:荧光标记D1S1676、D2S441、D3S4529、D22S1045、amelogenin 5个miniSTR基因座复合扩增体系,每个基因座可获得准确分型;重庆汉族群体该5个基因座的遗传学数据,可作为群体遗传学和法医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物证学 mini短串联重复序列 复合扩增 遗传多态性
下载PDF
重庆地区102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智曦 魏泽红 +5 位作者 邹星 余华 汪婷 胡玥 李剑波 唐任宽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从法医学角度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参考,为法医学鉴定提供指导。方法对2004—2016年重庆医科大学法医学教研室102例围产儿尸体解剖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围产儿死亡中新生儿死亡66例... 目的从法医学角度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参考,为法医学鉴定提供指导。方法对2004—2016年重庆医科大学法医学教研室102例围产儿尸体解剖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围产儿死亡中新生儿死亡66例(64.71%)、死胎24例(23.53%)、死产12例(11.76%)。66例新生儿出生1d内死亡39例(59.09%),1~3d死亡19例(28.79%),>3~7d死亡8例(12.12%)。新生儿死亡原因前三位分别为肺部疾病、先天畸形、脐带及胎盘异常,而死胎、死产的死亡原因主要为脐带及胎盘异常、宫内窒息。结论肺部疾病、脐带及胎盘异常、先天畸形为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需加强孕前检查及产前监护,普及孕期保健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围产儿 死亡 死亡原因 相关因素 重庆
下载PDF
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VEGF,TGF-β1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18
20
作者 夏鹏 童文祥 +4 位作者 喻永敏 李刚莲 马智华 杨里 万立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67-1171,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 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探讨VEGF、TGF-β1能否在法医学判断损伤时间... 目的:通过研究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 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探讨VEGF、TGF-β1能否在法医学判断损伤时间方面作为一个指标。方法:用大鼠建立皮肤切创模型,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正常对照组和死后损伤组,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 stochemistry,IHC)方法对大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VEGF、TGF-β1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VEGF、TGF-β1在创伤周围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及死后伤组(P<0.05);VEGF在创伤后3~24h主要在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表达,阳性表达的强度与创伤后时间正相关;2d出现在新生肉芽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于伤后4d达到峰值;以后各组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呈弱阳性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GF-β1的生前伤后变化规律与VEGF基本相似。结论:VEGF、TGF-β1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呈现时序性规律,可以为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一种新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切创 VEGF TGF-Β1 损伤时间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