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地区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周昌龙 程雪莲 +4 位作者 夏小辉 贺学农 张毅 杨理媛 孙晓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7期3115-3117,共3页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和正常健康老年人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分布情况,探讨ApoE基因型与AD的关系,预测人群AD发生的可能性,为AD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2011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的68例AD患者(AD组)...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和正常健康老年人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分布情况,探讨ApoE基因型与AD的关系,预测人群AD发生的可能性,为AD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2011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的68例AD患者(AD组)和在我院体检的72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两组ApoE基因型进行检测,并对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各组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吻合度检验,两组基因型频率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P>0.05)。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组ApoE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9)。再对各基因型进行比较后发现,AD组ε4/ε4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两组等位基因总体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P=0.0076)。两组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发现,ε3、ε4型等位基因AD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0.57;P<0.01,OR=2.98)。结论 ApoEε4等位基因是AD的危险因素。可利用ApoE基因型检测来预测人群AD发病的可能性,筛查出高危人群,以便提供相关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E 阿尔茨海默病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神经内窥镜手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钟东 支兴刚 唐文渊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3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手术的应用。方法应用神经内窥镜手术治疗有颅内压增高症状的蛛网膜囊肿5例,脑积水20例,囊性颅咽管瘤4例,脑穿通畸形1例,脑室内囊肿1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术后影像学检查改善者30例... 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手术的应用。方法应用神经内窥镜手术治疗有颅内压增高症状的蛛网膜囊肿5例,脑积水20例,囊性颅咽管瘤4例,脑穿通畸形1例,脑室内囊肿1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术后影像学检查改善者30例,无明显变化1例。31例中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热1例,颅内感染1例,一过性外展神经麻痹1例,癫痫1例。结论神经内窥镜手术适用于颅内囊性占位病灶及脑积水的治疗,其损伤小,术后康复较快,可缩短住院时间,为神经外科的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窥镜 临床应用 颅内囊肿 脑积水
下载PDF
PPARγ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邓永兵 唐文渊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92-94,共3页
关键词 PPARΓ 脑损伤 神经保护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上皮性囊肿
4
作者 霍钢 唐文渊 +1 位作者 郑履平 晏怡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1年第1期64-64,F003,共2页
中枢神经系统上皮性囊肿在临床上少见,我院近20年收治了经病理证实的该囊肿11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上皮性囊肿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体内的整合
5
作者 魏景芳 徐忠烨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5期100-102,共3页
关键词 神经细胞 干细胞 外源性
下载PDF
关节置换与关节镜清理联合玻璃酸钠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 被引量:17
6
作者 黄良库 陈世荣 +3 位作者 唐进 彭李华 徐涛 冯清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345-2348,共4页
背景:膝骨性关节炎的保守治疗为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手术治疗主要有关节镜清理、人工膝关节置换。目前关于骨关节炎治疗的研究多为各种单独治疗的疗效比较,而关于综合治疗的疗效尚少见。目的:观察膝关节置换与关节镜清理结合关节腔注... 背景:膝骨性关节炎的保守治疗为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手术治疗主要有关节镜清理、人工膝关节置换。目前关于骨关节炎治疗的研究多为各种单独治疗的疗效比较,而关于综合治疗的疗效尚少见。目的:观察膝关节置换与关节镜清理结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的患者55例,年龄50-83岁。根据患者病情告知患者各种治疗的优缺点,由患者考虑后选择治疗方式。其中联合组23例,置换组32例。联合组采用关节镜清理联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1次/周,连续5周;置换组采用膝关节置换治疗。随访6-30个月,治疗前后均采用HSS膝关节评分评价膝骨性关节炎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两组疗效综合评估,联合组优8例,良8例,优良率70%;置换组优23例,良7例,优良率94%。两组膝关节的活动度、疼痛、关节功能都有明显改善,但膝关节置换的疗效优于关节镜清理结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 清理术 玻璃酸钠 膝关节置换 膝关节假体
下载PDF
钻孔引流加尿激酶溶解治疗亚急性期颅内血肿 被引量:5
7
作者 戴成国 施镇江 +2 位作者 唐文渊 雷永德 庄永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466-467,共2页
目的探讨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亚急性期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将309例亚急性期颅内血肿病人随机分为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组166例及手术开颅清除血肿组143例,分别对两组血肿清除情况、预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进... 目的探讨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亚急性期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将309例亚急性期颅内血肿病人随机分为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组166例及手术开颅清除血肿组143例,分别对两组血肿清除情况、预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钻孔组病人的血肿清除率与手术开颅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其预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均优于手术开颅组。结论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亚急性期颅内血肿方法简便、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期 颅内血肿 钻孔 引流 尿激酶
下载PDF
以低钠血症为临床表现的垂体腺瘤(附5例报告) 被引量:4
8
作者 孙晓川 郑履平 唐文渊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8-199,共2页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术前发生低钠血症的机理、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对 5例垂体腺瘤于自然病程中发生低钠血症进行分析。结果  5例均为垂体大腺瘤 ,其中 4例年龄超过 65岁 ,其低钠血症为水潴留所致 ,限水治疗可改善低钠血症 ...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术前发生低钠血症的机理、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结合文献对 5例垂体腺瘤于自然病程中发生低钠血症进行分析。结果  5例均为垂体大腺瘤 ,其中 4例年龄超过 65岁 ,其低钠血症为水潴留所致 ,限水治疗可改善低钠血症 ,手术切除肿瘤能迅速纠正低钠血症。结论 垂体腺瘤术前发生低钠血症与肿瘤压迫视丘下部有关 ,易发生于老年患者 ,表现类似SIAD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低钠血症 临床表现 发病机理 鉴别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 被引量:5
9
作者 沈光建 唐文渊 +3 位作者 许民辉 邹咏文 耿明英 李飞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50-853,共4页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发生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有随访资料经伽玛刀治疗患者365例。通过描述性研究,先确定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一些临床特征。然后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从以下变量中确定脑水肿发生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发生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有随访资料经伽玛刀治疗患者365例。通过描述性研究,先确定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一些临床特征。然后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从以下变量中确定脑水肿发生的影响因素:年龄、性别、KPS、靶周水肿情况、90%靶病灶容积的边缘剂量、靶病灶部位、靶病灶的平均直径、靶病灶与正常脑组织的关系。结果伽玛刀治疗后1年内脑水肿总的发生率为22.2%,以胶质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和脑膜瘤较为多见,多在治疗后2~4个月发生,近半数有症状。有症状者大多使用20%甘露醇加糖皮质激素比单纯使用甘露醇有更好的治疗反应。与脑水肿发生显著相关的因素为病变部位、病灶平均直径和病灶与正常脑组织的关系。结论脑水肿是伽玛刀治疗后的重要并发症,有其特有的规律,病灶本身的特点是其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刀 脑水肿
下载PDF
选择性脑、脊髓血管造影术中导管断裂——(附二例报道)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朝晖 支兴刚 +2 位作者 霍刚 钟东 唐文渊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1年第1期46-47,共2页
本文以我科两例造影过程中导致断管断裂为例,结合相关学科文献,对该并发症的发生及其急处理手段进行探讨。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术 并发症 血管内异物 导管断裂
下载PDF
颈段脊髓内结核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睿 晏怡 +1 位作者 朱继 刘楠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42-443,共2页
关键词 结核 脊髓疾病 颈段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对自发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中VEGF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昌龙 孙晓川 +1 位作者 贺学农 夏小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10期627-629,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拮抗剂对脑出血后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和脑水肿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140只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脑出血组和治疗组。脑出血组和治疗组大鼠建立脑出血模型,...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拮抗剂对脑出血后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和脑水肿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140只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脑出血组和治疗组。脑出血组和治疗组大鼠建立脑出血模型,治疗组给予氯沙坦灌胃。各组动物均参与盲法改良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NSS)评定神经功能。正常对照组于24h后,治疗组和脑出血组脑出血24h、48h和72h后测定脑组织中VEGF含量和脑组织含水量。结果脑出血后24h,48h和72h治疗组和脑出血组的mNSS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出血后各时间点治疗组mNSS评分显著低于脑出血组相应的各时间点的mNSS评分(P<0.05)。脑出血后24h、48h和72h,脑出血组和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和VEGF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出血组脑出血后各时间点脑组织中VEGF含量均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 AT1R拮抗剂对自发性脑出血后脑组织中VEGF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同时也减轻了脑水肿,并对神经功能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自发性脑出血 脑水肿
下载PDF
VEGF-165基因对创伤性脑损伤脑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科 唐文渊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研究外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灌注的变化,了解其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建立后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质粒对照组,外伤组。通过RT-PCR检测脑伤后1 h、6 h、24 h、3 d、7 ... 目的研究外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灌注的变化,了解其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建立后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质粒对照组,外伤组。通过RT-PCR检测脑伤后1 h、6 h、24 h、3 d、7 d、14 d VEGF mRNA在损伤局部的表达改变;应用CT灌注像(CTP)研究不同时间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等参数在VEGF-165基因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结果 VEGF-165基因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大鼠后经RT-PCR扩增的VEGF mRNA绝对积分光密度值水平显著高于外伤组和质粒对照组(P<0.05)。CTP参数和伪彩图均显示基因治疗组脑灌注在伤后24 h CBF、CBV有增高趋势,伤后3 d、7 d脑灌注明显高于TBI组(P<0.05),虽然伤后14 d CBF、CBV开始降低,但和TBI组比较仍然较高。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外源性VEGF基因能够提高脑损伤组织的脑灌注,改善脑损伤部位微循环,为损伤组织的恢复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创伤性脑损伤 CT灌注像 基因治疗 脑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定量脑电图对奥拉西坦治疗轻中型脑损伤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延风 张涛 +2 位作者 孙晓川 但炜 唐文渊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540-542,共3页
目的利用定量脑电图监测来评价益智药奥拉西坦治疗轻中型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对照药物为吡拉西坦。将连续收治的48例轻中型脑损伤患者随机分入奥拉西坦组和吡拉西坦组,每组24例。分别于用药前、用药21d后进行定量... 目的利用定量脑电图监测来评价益智药奥拉西坦治疗轻中型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对照药物为吡拉西坦。将连续收治的48例轻中型脑损伤患者随机分入奥拉西坦组和吡拉西坦组,每组24例。分别于用药前、用药21d后进行定量脑电图数据采样。统计分析各组用药前后定量脑电图差异;比较两种药物对定量脑电图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的定量脑电图均有明显改善(P<0.05);奥拉西坦对脑电图的影响较吡拉西坦更大(P<0.05)。结论奥拉西坦对轻中型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的改善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功效较吡拉西坦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拉西坦 定量脑电图 脑外伤
下载PDF
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继 唐文渊 +1 位作者 马廉亭 余泽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1年第1期15-16,共2页
目的 应用可脱性弹簧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方法 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采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N)及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治疗。结果 32例中成功栓塞30例,1例椎基动脉瘤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死亡,另1例栓塞... 目的 应用可脱性弹簧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方法 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采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N)及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治疗。结果 32例中成功栓塞30例,1例椎基动脉瘤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死亡,另1例栓塞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机械及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是目前较理想的动脉瘤栓塞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 可脱性弹簧圈
下载PDF
后颅窝手术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继 唐文渊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1999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后颅窝手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到什么程度会危及脑干功能。方法:经统计分析30例后颅窝患者术中BAEP各波波幅及潜伏期变化与术后脑干功能的关系。结果:术中BAEP波幅降低50%以上至波消失及双侧潜伏期延长与术后脑干... 目的:探讨后颅窝手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到什么程度会危及脑干功能。方法:经统计分析30例后颅窝患者术中BAEP各波波幅及潜伏期变化与术后脑干功能的关系。结果:术中BAEP波幅降低50%以上至波消失及双侧潜伏期延长与术后脑干损害显著相关。结论:后颅窝手术中持续进行BAEP监护,对指导手术操作及判断预后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EP 后颅窝手术 术中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监护 脑干功能 术后 消失 中脑 变化
下载PDF
NF—κB、CDK4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17
作者 王磊 戴成国 +2 位作者 庄永辉 王安睿 郑履平 《海南医学》 CAS 2007年第12期61-63,共3页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及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在脑星形细胞瘤中表达的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对54例已获确诊的脑星形细胞瘤组织(星形细胞瘤Ⅰ级13例,星形细胞瘤Ⅱ级16例,星形细胞瘤Ⅲ级14例,星形细胞瘤Ⅳ级11例)及10例正常脑...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及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在脑星形细胞瘤中表达的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对54例已获确诊的脑星形细胞瘤组织(星形细胞瘤Ⅰ级13例,星形细胞瘤Ⅱ级16例,星形细胞瘤Ⅲ级14例,星形细胞瘤Ⅳ级11例)及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作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NF—κBp65及CDK4的表达水平,并对两者间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星形细胞瘤NF-κBp65、CDK4的表达在不同分级脑星形细胞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NF-κBp65与CDK4的表达有相关性(r=0.5694,P<0.05)。结论NF—κBp65、CDK4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与其恶性程度相关,NF—κBp65、CDK4表达情况可作为考察脑星形细胞瘤患者的独立指标,对NF—κBp65、CDK4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能获得基因治疗脑星形细胞瘤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转录因子-κBp 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 脑星形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瘤MRI形态与伽玛刀疗效关系的初步研究
18
作者 沈光建 唐文渊 +3 位作者 许民辉 邹咏文 耿明英 李飞鹏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瘤的MRI形态特征与伽玛刀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43例星形胶质细胞瘤病人的MRI特征和伽玛刀治疗结果。根据肿瘤的边界和强化效应特性,将肿瘤分为3型。以肿瘤缩小为有效判定指标。采用卡方检验,确定MR形态与伽玛...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瘤的MRI形态特征与伽玛刀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43例星形胶质细胞瘤病人的MRI特征和伽玛刀治疗结果。根据肿瘤的边界和强化效应特性,将肿瘤分为3型。以肿瘤缩小为有效判定指标。采用卡方检验,确定MR形态与伽玛刀治疗疗效的关系。结果20 例(46.5%)有效。其中Ⅰ型18例,13例(72.2%)有效;Ⅱ型15例,5例(33.3%)有效;Ⅲ型10例,2例(20.0%)有效。Ⅰ型病人的有效率较Ⅱ、Ⅲ型病人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Ⅱ型与Ⅲ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RI形态可作为星形胶质细胞伽玛刀治疗预后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放射外科手术 磁共振成像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颅底骨折182例分析
19
作者 戴勤弼 唐文渊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1999年第3期53-54,共2页
我科从1995年到1998年共收治颅底骨折182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关键词 颅底骨折 总结分析
下载PDF
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及其护理
20
作者 李英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9-90,共2页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发生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有随访资料经伽玛刀治疗患者365例。通过描述性研究,先确定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一些临床特征。然后采用x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从以下变量中确定脑水肿发生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发生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有随访资料经伽玛刀治疗患者365例。通过描述性研究,先确定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一些临床特征。然后采用x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从以下变量中确定脑水肿发生的影响因素:年龄、性别、KPS、靶周水肿情况、90%靶病灶容积的边缘剂量、靶病灶部位、靶病灶的平均直径、靶病灶与正常脑组织的关系。结果:伽玛刀治疗后1年内脑水肿总的发生率为22.2%,以胶质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和脑膜瘤较为多见,多在治疗后2个月至4个月发生,近半数有症状。有症状者大多使用20%甘露醇加糖皮质激素比单纯使用甘露醇有更好的治疗反应。与脑水肿发生显著相关的因素为病变部位、病灶平均直径和病灶与正常脑组织的关系。结论:脑水肿是伽玛刀治疗后的重要并发症,有其特有的规律,病灶本身的特点是其发生的关键。加强对伽玛刀治疗后患者发生脑水肿症状的观察与护理,可有效地防治脑水肿,改善伽玛刀治疗后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刀 脑水肿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