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肺炎支原体脑炎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曾艳玲 曹洁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3期2234-2239,共6页
肺炎支原体脑炎是儿童感染MP后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机制虽未明确,但直接侵入损伤、免疫介导损伤及血管闭塞等理论得到深入探究,为诊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同其他脑炎相比,其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传统的培养、PCR在脑脊液中检出率低... 肺炎支原体脑炎是儿童感染MP后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机制虽未明确,但直接侵入损伤、免疫介导损伤及血管闭塞等理论得到深入探究,为诊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同其他脑炎相比,其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传统的培养、PCR在脑脊液中检出率低,血清学检测方法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存在局限,所以MPIE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在治疗方面,以抗肺炎支原体治疗为主,糖皮质激素、IVIG、血浆置换等免疫调节治疗的疗程、疗效、安全性等仍在进一步探索中。因此,本文从肺炎支原体脑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测、脑电图、颅脑MRI、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的诊治提供思路及参考。Mycoplasma Pneumoniae Encephalitis (MPIE) is the most common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 in children after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 infection. Although the pathogenesis remains unclear, theories such as direct invasive injury, immune-mediated injury, and vascular occlusion have been deeply explored,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other types of encephalitis, its clinical features lack specificity. The detection rat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CR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re low, and serological detection methods have limitations in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Therefore, there is still no unified diagnostic standard for MPIE. In terms of treatment, anti-MP treatment is the main approach, and the treatment course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mmunomodulatory therapies such as glucocorticoids,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and plasma exchange are still being further explore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athogene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etiological detection, electroencephalogram, cranial MRI, and treatment of MPIE, 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脑炎 儿童 治疗
下载PDF
性早熟儿童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杨红 罗顺清 +7 位作者 唐芳 曾莉 程婷 朱岷 林琴 梁小华 吴迪 马勤香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95-1800,共6页
目的:调查性早熟儿童治疗期间生活质量现状,分析其生活质量影响因素,为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匹配原则为同年龄、同性别、长期居住地为重庆。病例组为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门诊接受治疗的134例5~12... 目的:调查性早熟儿童治疗期间生活质量现状,分析其生活质量影响因素,为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匹配原则为同年龄、同性别、长期居住地为重庆。病例组为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门诊接受治疗的134例5~12岁的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儿童,同期选择在重庆市市区某两所小学就读的210例正常发育、无慢性疾病的儿童为对照组。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TM4.0)进行调查。结果:除生理功能维度外,病例组儿童在PedsQLTM4.0量表总分及其余各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P<0.05),其中情感维度得分差异最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儿年龄是生活质量总分、社会心理、社交功能和学校表现的影响因素;患儿照护者职业类型是情感功能、社会心理和生活质量总分的影响因素;治疗药物类型是社交功能的影响因素。结论:性早熟儿童治疗期间生活质量下降,医护人员应根据患儿年龄段和不同药物治疗方式采取针对性措施,同时加强对患儿主要照护者心理干预和健康宣教,提高性早熟儿童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早熟 儿童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CACNA1E基因变异致儿童难治性癫痫1例报告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洁玲 曹洁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9-272,共4页
目的报道CACNA1E基因变异所致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例CACNA1E基因变异所致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男,1岁6个月,因难治性癫痫伴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就诊。患儿四肢肌张力降低,有严重的癫痫脑病表现,基因检测提... 目的报道CACNA1E基因变异所致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例CACNA1E基因变异所致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男,1岁6个月,因难治性癫痫伴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就诊。患儿四肢肌张力降低,有严重的癫痫脑病表现,基因检测提示患儿携带CACNA1E基因c.4258(exon 30)G>A(NM_001205293)新发杂合变异,而其父母该位点均为野生型。根据ACMG(The 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标准与指南(2015),该变异为可能致病性变异。结论对难治性癫痫伴有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四肢肌张力低下的患儿应尽早完善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NA1E基因变异 难治性癫痫 智力运动发育落后 癫痫性脑病
下载PDF
慢性病儿童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评价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红 唐芳(综述) 罗顺清(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第3期410-413,共4页
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治疗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单纯提高疾病治愈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也成为医疗保健措施评价标准之一。儿童慢性病因病程长、治疗周期长、易复发等特点,导致患儿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下降,对患儿身心健康带来不良... 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治疗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单纯提高疾病治愈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也成为医疗保健措施评价标准之一。儿童慢性病因病程长、治疗周期长、易复发等特点,导致患儿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下降,对患儿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临床中研究者多根据研究目的自行选择不同类型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因此该文就慢性病儿童常见健康相关生存质量评估工具及其应用进行综述,为促进慢性病儿童生存质量评价的临床实践发展、临床决策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疾病 健康相关生存质量 儿童 综述
下载PDF
SZT2基因突变所致儿童难治性癫痫3例报告
5
作者 李洁玲 曹洁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88-291,共4页
目的报道3例SZT2基因突变所致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分析总结3例SZT2基因突变所致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男2例,女1例,分别于4月龄、10月龄及18月龄时出现难治性癫痫,伴有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特殊面容... 目的报道3例SZT2基因突变所致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分析总结3例SZT2基因突变所致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男2例,女1例,分别于4月龄、10月龄及18月龄时出现难治性癫痫,伴有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特殊面容(高前额、睑裂下斜、眼睑下垂、弓形眉)、四肢肌张力低下、头围增大等,均有严重的癫痫性脑病表现,其中1例男性患儿(10月龄发病)因反复惊厥死亡。3例患儿基因检测结果均提示SZT2基因突变。结论对无明显诱因出现难治性癫痫伴有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的患儿应尽早完善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ZT2基因突变 难治性癫痫 智力运动发育落后 癫痫性脑病
下载PDF
儿童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莉 曹洁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4期6059-6064,共6页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是常见儿童神经系统急危重症之一,长时间惊厥发作引起脑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快速止惊、积极寻找病因、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对儿童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病因、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是常见儿童神经系统急危重症之一,长时间惊厥发作引起脑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快速止惊、积极寻找病因、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对儿童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病因、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综述,有助于临床实践中快速终止惊厥发作并综合治疗,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不同方案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疗效 被引量:3
7
作者 彭露 曹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1-454,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丙种球蛋白使用方案治疗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7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36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以不同丙种球蛋白使用方案分组(2组丙种球蛋白总量均为2g/kg,甲组分1... 目的研究不同丙种球蛋白使用方案治疗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7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36例吉兰-巴雷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以不同丙种球蛋白使用方案分组(2组丙种球蛋白总量均为2g/kg,甲组分1~2d静脉滴注,乙组分3~5d静脉滴注),对治疗5d后、出院时、远期疗效及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儿出院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甲组显效率为62.6%,乙组显效率为86.2%;2组患儿治疗5d后疗效、远期疗效及复发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总量2g/kg治疗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分3~5d静脉滴注比分1~2d静脉滴注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丙种球蛋白 愈后 复发 儿童
下载PDF
儿童Miller-Fisher综合征1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邱玲 曹洁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65-568,共4页
目的分析儿童Miller-Fisher综合征(MF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20年3月住院治疗的19例MF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儿中男14例、女5例,中位发病年龄4岁(1~13岁),主要表现为眼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伴... 目的分析儿童Miller-Fisher综合征(MF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20年3月住院治疗的19例MF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儿中男14例、女5例,中位发病年龄4岁(1~13岁),主要表现为眼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伴有面瘫、构音障碍、肌肉或关节疼痛、乏力、吞咽困难等。18例患儿行脑脊液检查,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14例。18例患儿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均提示有周围神经及神经根损害。6例患儿行神经节苷脂抗体检测,阴性4例,抗GM1抗体阳性1例,抗GQ1b抗体阳性1例。所有患儿行颅脑MRI或CT检查均未见异常。患儿均予营养神经治疗;3例单用激素口服或输注,12例单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3例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1例未予激素或丙种球蛋白治疗。所有患儿出院时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MFS临床表现复杂,需结合脑脊液、神经电生理、神经节苷脂抗体检测综合分析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LER-FISHER综合征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儿童
下载PDF
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9
作者 邱玲(综述) 曹洁(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0年第21期3443-3446,共4页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种与感染有关的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炎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上行性麻痹,可伴颅神经受累、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及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近年来,有研究发现GBS是一组具有相似的临床表...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种与感染有关的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炎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上行性麻痹,可伴颅神经受累、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及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近年来,有研究发现GBS是一组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转归的临床综合征,各型临床表现复杂,容易漏诊、误诊。目前,该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该病具有自限性,但部分患者会遗留较严重的后遗症。该文旨在对儿童GBS的发病诱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等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GBS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发病机制 临床特点 治疗 综述
下载PDF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合并坏死性肺炎患儿1例护理
10
作者 刘姣姣 程婷 +1 位作者 杜轶 高樱 《现代医药卫生》 2024年第18期3141-3143,3147,共4页
该文总结1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合并坏死性肺炎患儿的护理经验。主要内容包括:儿童支气管镜护理、药物护理、气道管理、发热护理、并发症预防与护理、儿童医疗辅导下的心理护理、中医护理、出院管理。该患儿为学龄期儿童,病情重、住院时... 该文总结1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合并坏死性肺炎患儿的护理经验。主要内容包括:儿童支气管镜护理、药物护理、气道管理、发热护理、并发症预防与护理、儿童医疗辅导下的心理护理、中医护理、出院管理。该患儿为学龄期儿童,病情重、住院时间长、花销费用高、家属焦虑、依从性差,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能会累及各种脏器进一步损害,甚至导致死亡。经过医、护、患三方共同努力、积极治疗、精心护理38 d后,患儿好转出院,后期随访1个月左右,患儿肺部功能情况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 坏死性肺炎 儿科 护理
下载PDF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父/母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唐芳 罗顺清 +5 位作者 程婷 杨红 曾莉 丁维浪 高樱 陈德芬 《护理学报》 2020年第14期35-39,共5页
目的调查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父/母焦虑、抑郁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我院住院川崎病并发冠状脉瘤患儿的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焦虑抑郁量表、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对162... 目的调查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父/母焦虑、抑郁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我院住院川崎病并发冠状脉瘤患儿的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焦虑抑郁量表、疾病不确定感父母量表对162例患儿父/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患儿父/母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父/母焦虑得分为(16.86±3.67)分,焦虑发生率为95.0%,患儿父/母抑郁得分为(14.30±4.16)分,抑郁发生率为92.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状态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文化程度、对疾病的认知是患儿父/母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疾病状态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家庭月收入、职业是患儿父/母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父/母焦虑、抑郁情绪处于较高水平,医护人员需重视焦虑、抑郁情绪对患儿父/母的影响,根据其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以改善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提高照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儿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 父/母 焦虑 抑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人白细胞抗原-G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邹庆 杨帆 +4 位作者 王智惠 杨曦 陈昕 王成秀 余春梅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36-440,共5页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抗原-G(HLA-G)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炎症损伤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16HBE细胞,采用RSV感染16HBE细胞。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感染组、转染组、感染+转染组,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1...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抗原-G(HLA-G)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炎症损伤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16HBE细胞,采用RSV感染16HBE细胞。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感染组、转染组、感染+转染组,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16HBE细胞中HLA-G的表达水平,噻唑蓝(MTT)试验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分析16HBE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分析凋亡相关蛋白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9,ELISA分析白细胞介素(IL)-4、IL-10和γ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和转染组16HBE细胞中HLA-G、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凋亡率及IL-4、IL-10和IFN-γ的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与感染组和转染组相比,感染+转染组16HBE细胞中HLA-G、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凋亡率及IL-4、IL-10和IFN-γ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细胞活力明显升高(P<0.05)。结论抑制HLA-G能够减轻RSV感染的16HBE细胞炎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白细胞抗原-G 哮喘 支气管上皮细胞 细胞凋亡 炎性细胞因子
下载PDF
Kabuki综合征2例报告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洁玲 曹洁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分析2例Kabuki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诊断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例Kabuki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均为1岁余男性患儿,有特殊面容、发热惊厥表现,基因检测均提示KMT2D(或MLL2)基因突变,但临床表型仍有差异。结论临床疑似Ka... 目的分析2例Kabuki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诊断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例Kabuki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均为1岁余男性患儿,有特殊面容、发热惊厥表现,基因检测均提示KMT2D(或MLL2)基因突变,但临床表型仍有差异。结论临床疑似Kabuki综合征的患儿可进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buki综合征 临床特征 基因检测 KMT2D基因突变
下载PDF
标准化患者结合病例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昕 郑佳佳 +5 位作者 曹洁 邱春兰 刘铮 何健峰 华子瑜 郭玉霞 《现代医药卫生》 2020年第22期3679-3681,共3页
目的探讨标准化患者结合病例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5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患者结合病例教学法。对2组教学满... 目的探讨标准化患者结合病例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5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患者结合病例教学法。对2组教学满意度及理论考试、病例书写成绩进行比较。结果2组教学满意度各项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理论考试、病例书写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标准化患者结合病例教学法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教学中,不仅可以改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患者 病例教学法 儿科
下载PDF
9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儿的营养支持与护理
15
作者 罗顺清 魏雪梅 +3 位作者 李沁岭 高樱 龙春利 唐华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4-285,共2页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etasia,IL)是一种蛋白质丢失性肠病,临床以低蛋白血症、水肿、腹泻和腹腔积液等为特点,首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由Waldmann等于1961年报道,根据病因小肠淋巴管扩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etasia,IL)是一种蛋白质丢失性肠病,临床以低蛋白血症、水肿、腹泻和腹腔积液等为特点,首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由Waldmann等于1961年报道,根据病因小肠淋巴管扩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常由先天性淋巴管发育不良所致,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继发性常继发于各种导致淋巴管阻塞的疾病,现将本院收治的9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儿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营养支持 患儿 护理 蛋白质丢失 低蛋白血症 继发性 腹腔积液
下载PDF
PDCA循环管理在降低病房入院评估缺陷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凤 罗顺清 +3 位作者 曾莉 刘娇娇 程婷 曾衡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1年第9期169-172,共4页
目的应用PDCA循环管理降低病房入院评估缺陷率。方法查检2018年4月10日—5月10日期间所有出院患儿病历中入院评估缺陷率,利用柏拉图法寻找真性主要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改进;调整后,于2018年6月12日—7月12日期间再次统计所... 目的应用PDCA循环管理降低病房入院评估缺陷率。方法查检2018年4月10日—5月10日期间所有出院患儿病历中入院评估缺陷率,利用柏拉图法寻找真性主要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改进;调整后,于2018年6月12日—7月12日期间再次统计所有出院病历中影响入院评估缺陷率的因素,并通过两次对比,检验PDCA循环管理的有效性。结果入院评估缺陷主要真性因素为“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新护士对表格应用不熟悉”,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改进,调整后的入院评估缺陷率显著降低(P<0.05)。运用PDCA循环管理后,以上两项真性因素在入院评估缺陷率中所占构成比较整改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病房入院评估缺陷率,降低因护理人员工作欠完善所致入院评估缺陷因素构成比,减少护理安全隐患和护理管理缺陷,提高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 入院评估 缺陷率
下载PDF
10q24.3缺失导致全面性发育迟缓的诊断方法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段远辉 曹洁 +1 位作者 欧跃徐 李洁玲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8-353,共6页
[目的]探讨10q24.3缺失导致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的诊断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患儿和患儿父母家系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的检测结果。[结果]患儿为10... [目的]探讨10q24.3缺失导致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的诊断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全面性发育迟缓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患儿和患儿父母家系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的检测结果。[结果]患儿为10月龄男性,四大能区均有发育落后,并伴有特殊面容(眼距增宽、斜视、鼻梁低平、前额凸出、腭裂、高腭弓等),四肢肌张力低下等表现,CNVseq和WES基因检测发现患儿存在10q24.3新发杂合缺失,该区间包含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基因SUFU和低镁血症、癫痫及智力发育迟滞关联基因CNNM2,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伴神经发育综合征TRIM8基因,推测患儿发病的原因与SUFU基因和CNNM2基因以及TRIM8基因缺失高度相关。[结论]对全面性发育迟缓、特殊面容表现的患儿应尽早完善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有利于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q24.3缺失 全面性发育迟缓 SUFU基因 CNNM2基因 TRIM8基因
下载PDF
Wolf-Hirschhorn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欧跃徐 曹洁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24-529,共6页
目的 探讨Wolf-Hirschhorn综合征(WHS)的临床表现、遗传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8年6月诊治的11例WH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符合WHS染色体改变诊断标准者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就诊年龄中位数为4月龄。15例... 目的 探讨Wolf-Hirschhorn综合征(WHS)的临床表现、遗传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8年6月诊治的11例WH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符合WHS染色体改变诊断标准者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就诊年龄中位数为4月龄。15例患儿的染色体检测均有4p结构畸变,主要为单纯4p缺失(46.6%),其他还存在臂间倒位、重复或插入、衍生染色体、环状染色体。其中3例进一步行基因检测确认缺失片段大小。15例中11例资料完整,临床表现明确。首诊原因包括癫痫5例,生后反应差、低体质量5例,肺炎1例。主要核心临床表现为生长/精神发育迟缓、癫痫、希腊武士头盔面容,还可能存在多系统异常。3例在1岁内因肺炎/惊厥死亡,存活者均存在严重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结论WHS为4号染色体的结构畸变,4p16.3上的关键基因缺失,导致生长/精神发育迟缓、癫痫、特殊面容、多系统异常,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lf-Hirschhorn综合征 4号染色体 发育迟缓 癫痫
下载PDF
氟康唑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夏旭花 林露 华子瑜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6-453,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使用氟康唑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更好地预防性使用氟康唑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和中国知网,纳入VLBWI... 目的系统评价使用氟康唑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更好地预防性使用氟康唑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和中国知网,纳入VLBWI预防性使用氟康唑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 5.3统计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RCT研究,合计1679例VLBWI。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使用氟康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安慰剂对照组(RR=0.44,95%CI:0.27~0.71,P<0.001);真菌定植率低于对照组(RR=0.31,95%CI:0.24~0.40,P<0.001);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对照组(RR=0.74,95%CI:0.58~0.94,P=0.01)。使用不同预防剂量氟康唑的两组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和真菌定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在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康唑预防VLBWI侵袭性真菌感染有效且相对安全。小剂量给药可取得类似预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康唑 侵袭性真菌感染 META分析 极低出生体重儿
下载PDF
血小板活化因子与川崎病血管损伤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易伦羽(综述) 张静(审校) 《现代医药卫生》 2020年第7期1016-1018,共3页
川崎病是一种全身免疫性血管炎,可造成中小型血管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尤其是冠状动脉损伤,是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1]。无论川崎病患者有无冠状动脉扩张,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长期持续存在,并且与心脏远期危害密切相关[2]... 川崎病是一种全身免疫性血管炎,可造成中小型血管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尤其是冠状动脉损伤,是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1]。无论川崎病患者有无冠状动脉扩张,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长期持续存在,并且与心脏远期危害密切相关[2]。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内源性磷脂类介质,可通过促进炎性反应、血小板活化、氧化应激、一氧化氮(NO)的毒性作用及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等多种机制引起血管内皮损害,其在川崎病血管内皮损伤中扮演重要角色,对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程度及预后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管损伤 川崎病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