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10~12岁儿童第一恒磨牙患龋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秦丹 姜浩丰 +3 位作者 沈露 张彩 柴召午 王金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8-614,共7页
目的调查分析重庆市城乡10~12岁儿童第一恒磨牙患龋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为儿童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并为实施有针对性的口腔健康教育提供建议。方法2018年3—5月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3个区及3个县共18... 目的调查分析重庆市城乡10~12岁儿童第一恒磨牙患龋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为儿童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并为实施有针对性的口腔健康教育提供建议。方法2018年3—5月间,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3个区及3个县共18所学校5057名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问卷调查。结果第一恒磨牙总患龋率为39.2%,龋失补牙数为0.84±1.20;龋齿充填率为3.4%,窝沟封闭率为6.1%。第一恒磨牙患龋率在男女之间、城乡之间、独生子女和非独生之女之间、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窝沟封闭率在城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天刷牙次数、吃甜点次数、睡前吃甜点/喝牛奶、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学历是龋病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重庆市10~12岁儿童第一恒磨牙患龋率高,窝沟封闭率及龋齿充填率较低,城乡差异较大,儿童口腔健康知识匮乏,存在不良口腔卫生行为和饮食习惯,要加强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将口腔健康宣教落实到学校,提高在校儿童口腔保健知识水平,缩小城乡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恒磨牙 龋病 儿童
下载PDF
重庆市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8
2
作者 吴晓艳 王静雪 +3 位作者 蔡婷 李月恒 周智 杨正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86,共6页
目的探讨重庆市3~5岁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龋病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相关资料。方法参考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对重庆市4个区学龄前儿童进行抽样调查,同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利用Epidata 3.1和SP... 目的探讨重庆市3~5岁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龋病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相关资料。方法参考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对重庆市4个区学龄前儿童进行抽样调查,同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利用Epidata 3.1和SPSS 21.0软件进行结果录入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计1 350名学龄前儿童纳入调查分析,口腔检查相关数据显示乳牙龋好发牙位是上颌乳中切牙和下颌乳磨牙,乳牙患龋率为51.4%(694/1 350),龋均为2.34,各年龄组间患龋率和龋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二者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P<0.05)。除5岁组男、女龋均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患龋率和龋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1.7%龋坏集中在36.1%个体口腔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家长的最高学历、甜饮料(包括碳酸饮料等)摄入频率、过去1年是否有牙痛或不适、是否看过牙、牙齿和口腔健康状况自评对乳牙患龋有重要影响(P<0.05)。结论重庆地区3~5岁儿童超过半数患龋,多数龋齿集中发生在少数患儿口内。乳牙患龋与年龄、家长的最高学历、甜饮料(包括碳酸饮料等)摄入频率、过去1年是否有牙痛或不适、是否看过牙、牙齿和口腔健康状况自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龋齿 回归分析
下载PDF
以PBL为引导的CBL教学法在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宋锦璘 胡小蕾 +4 位作者 邓锋 张翼 张红梅 黄倩倩 吴晓绵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6期931-933,共3页
目的研究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为引导的"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教学法用于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率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10月20日选取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14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同一班级学... 目的研究以"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为引导的"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BL)"教学法用于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率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10月20日选取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14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同一班级学生37名,将讲授的10个牙位的乳牙,即10个不同内容随机分为研究组(上Ⅱ~Ⅴ、下Ⅴ)和对照组(上、下Ⅰ,下Ⅱ~Ⅳ)。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研究组采用以PBL为引导的CBL教学法。并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及在课堂学习中的体验,同时分析课堂学习效率。结果以PBL为引导的CBL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学习体验、学习兴趣、分析能力,同时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结论以PBL为引导的CBL教学法是口腔解剖生理学,特别是牙体解剖学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口腔医学/教育 解剖学/教育 生理学/教育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
下载PDF
HPV16E6和p53在口腔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龙小佳 何力 +2 位作者 王璐 邱丽华 吴小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326-2329,共4页
目的探讨HPV16E6和抑癌基因p53在口腔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9例口腔癌、88例口腔癌癌前病变和49例癌周正常组织标本中HPV16E6和p53的表达,统计口腔癌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 目的探讨HPV16E6和抑癌基因p53在口腔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9例口腔癌、88例口腔癌癌前病变和49例癌周正常组织标本中HPV16E6和p53的表达,统计口腔癌不同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中HPV16E6和p5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口腔癌组织、口腔癌癌前病变组织和口腔癌癌周正常组织中HPV16E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9%(119/149)、38.6%(34/88)和2.0%(1/49),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2%(36/149)、55.7%(49/88)和91.8%(45/49)。随着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增加,HPV16E6阳性表达率明显增加,而p53阳性表达率却明显减少(P<0.05)。结论 HPV16E6蛋白的表达升高和p53蛋白的表达降低可能会导致口腔癌的发生和发展。检测患者口腔癌组织中HPV16E6和p53的表达可用于评定口腔癌的恶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HPV16E6 P53
原文传递
营养风险筛查指导干预模式在口腔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5
作者 田境 胡琼 +1 位作者 粟洪艳 李勇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3年第3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营养风险筛查指导干预模式在口腔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干预效果。方法以2021年1~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接受择期外科手术的110例口腔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4例患者于围手术期开展常规... 目的探讨营养风险筛查指导干预模式在口腔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干预效果。方法以2021年1~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接受择期外科手术的110例口腔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4例患者于围手术期开展常规饮食护理指导,观察组56例患者于围手术期开展营养风险筛查指导干预模式。对比2组患者的营养风险、生活质量、营养指标、切口愈合情况和住院时间等。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存在营养风险的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当日和术后2周,2组的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入院24 h,且观察组均高于同期对照组;2组在术后2周的上述营养指标均高于手术当日,对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2周,2组的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的生命质量核心问卷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术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营养风险筛查指导干预模式可降低口腔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不良风险,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缩短住院时间,促进切口愈合,并改善营养指标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围手术期 营养风险筛查指导干预模式 营养指标
下载PDF
重组pEGFP-N1-IGF-Ⅰ基因表达质粒促进SD大鼠牙囊细胞增殖及早期成骨分化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亚明 田常生 +2 位作者 胡波 曹礼 宋锦璘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2-97,共6页
目的: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融合表达,构建重组质粒pEGFP-N1-IGF-Ⅰ。体外实验分析脂质体介导pEGFP-N1-IGF-Ⅰ转染SD大鼠牙囊... 目的: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融合表达,构建重组质粒pEGFP-N1-IGF-Ⅰ。体外实验分析脂质体介导pEGFP-N1-IGF-Ⅰ转染SD大鼠牙囊细胞(rat dental follicle cells,rDFCs)对其增殖及早期成骨分化效应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rDFCs并分为空白组、pEGFPN1-IGF-Ⅰ组、pEGFP-N1+脂质体组和pEGFP-N1-IGF-Ⅰ+脂质体组。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表达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检测法检测ALP活性,PCR检测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 1,Col1)表达情况。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pEGFP-N1-IGF-Ⅰ成功转染入rDFCs。转染后48 h,脂质体处理组(pEGFP-N1+脂质体组和pEGFP-N1-IGF-Ⅰ+脂质体组)转染效率较非脂质体处理组(空白组和pEGFP-N1-IGF-Ⅰ组)高。MTT结果表明,pEGFP-N1-IGF-Ⅰ能增强rDFCs细胞活性,而脂质体毒性对细胞活性具有抑制作用。ALP活性检测结果显示pEGFP-N1-IGF-Ⅰ能增强rDFCs的ALP活性。PCR结果证明pEGFP-N1-IGF-Ⅰ能增加Col1α1及Col1α2的相对表达量。结论:pEGFP-N1-IGF-I能促进rDFCs增殖和早期成骨分化效应,为IGF-Ⅰ基因在牙周组织修复再生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牙囊细胞 增殖 早期成骨分化
原文传递
内脂素作为慢性牙周炎潜在生物标志物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秋月 向学熔 +2 位作者 张红梅 张奕 李静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9-194,共6页
目的探讨龈沟液、唾液及血清中的内脂素水平在评估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中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 Direct、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从建库到2018年8月关于慢性牙周... 目的探讨龈沟液、唾液及血清中的内脂素水平在评估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中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 Direct、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从建库到2018年8月关于慢性牙周炎与内脂素浓度水平相关性的文献。2名评价员按照标准纳入有关文献,同时实施对文献的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并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后纳入8篇病例对照研究,共259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牙周健康的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组)比较,龈沟液中内脂素水平在慢性牙周炎组(CP组)显著升高[MD=59.43;95%CI(58.07~60.79);P<0.01],血清内脂素浓度也高于H组[MD=48.25;95%CI(44.51~51.99);P<0.01],但两组的唾液内脂素水平仅略有不同[MD=4.66;95%CI(-4.14~13.45);P=0.30]。此外,对慢性牙周炎伴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with CP,DMCP)组龈沟液中内脂素水平检测提示,糖尿病也会上调内脂素的表达[与CP组比较,MD=16.42;95%CI(12.45~20.39);P<0.01]。结论 CP组患者龈沟液、血清内脂素水平较H组有显著升高,内脂素在一定程度上是慢性牙周炎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罹患糖尿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内脂素水平也明显高于CP患者,因此,内脂素或可作为慢性牙周炎潜在生物标志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内脂素 META分析
下载PDF
黄原胶基新型伤口敷料研究进展
8
作者 何琴 张晓南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1期103-106,共4页
黄原胶在生物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黄原胶基伤口敷料在伤口愈合领域作为一种新兴材料被设计成多种敷料类型。文章主要阐述以黄原胶为基质的水凝胶类,3D打印类,复合海绵类等新型伤口敷料,并总结用于伤口愈合的最新进展。黄原胶基伤... 黄原胶在生物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黄原胶基伤口敷料在伤口愈合领域作为一种新兴材料被设计成多种敷料类型。文章主要阐述以黄原胶为基质的水凝胶类,3D打印类,复合海绵类等新型伤口敷料,并总结用于伤口愈合的最新进展。黄原胶基伤口敷料具有优异的促进伤口愈合能力。然而每种敷料都存在不足,因此为满足伤口愈合过程的需求,黄原胶基伤口敷料需要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拓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原胶 伤口敷料 伤口愈合 水凝胶 3D打印伤口敷料
下载PDF
PDCA循环在降低门诊全身麻醉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赵楠 樊林 曾桀 《麻醉安全与质控》 2020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通过PDCA循环管理,降低门诊全麻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麻醉科2018年3~10月84例门诊全身麻醉下行口腔龋齿治疗的患儿纳入此研究,将2018年3~6月42例实施PDCA前的全麻患儿作为对照组,2018年7~10月42例全麻手术患儿作为... 目的通过PDCA循环管理,降低门诊全麻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麻醉科2018年3~10月84例门诊全身麻醉下行口腔龋齿治疗的患儿纳入此研究,将2018年3~6月42例实施PDCA前的全麻患儿作为对照组,2018年7~10月42例全麻手术患儿作为研究组,采用PDCA循环实施干预,实时进行监控、总结。比较2组患者麻醉复苏期间,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果与实施PDCA循环前相比,实施后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由54.76%降至16.67%。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门诊全麻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麻醉质量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儿童全麻 苏醒期躁动
下载PDF
钙敏感受体在大鼠轴型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和意义
10
作者 高立娜 季平 +11 位作者 王俊 管超 时恩来 黄育萌 李勇 刘平 曾琳 李显 邹四海 鲁琦 朱露颖 张富贵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2-307,共6页
目的:研究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Ca SR)在轴型皮瓣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并探讨Ca SR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构建以腹壁下浅动、静脉为蒂的大鼠轴型皮瓣,使用微动脉夹夹闭血管3 h建立轴型皮瓣缺血再... 目的:研究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Ca SR)在轴型皮瓣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并探讨Ca SR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构建以腹壁下浅动、静脉为蒂的大鼠轴型皮瓣,使用微动脉夹夹闭血管3 h建立轴型皮瓣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模型。随后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通过股静脉给予Ca Cl2、NPS2143+Ca Cl2和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治疗。再灌注2 h和7 d后,采用计算机辅助面积测量法评估皮瓣坏死;HE染色观察皮瓣血管形态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RT-PCR、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血管内皮细胞中Ca SR、Cleaved Casepase-3、Bax和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与NS对照组和NPS2143+Ca Cl2组相比,Ca Cl2组皮瓣坏死率增多的同时[(14.87±1.02)%,P=0.000],TUNEL染色阳性细胞增多(2 h:46.960±1.965,7 d:48.855±3.550,P=0.000),Ca SR(2 h:0.157±0.011,7 d:0.129±0.015,PIHC=0.000;PPR-PCR=0.000)、Cleaved Casepase-3(2 h:0.101±0.020,7 d:0.098±0.011,PNS=0.046,PNPS2143+Ca Cl2=0.000)表达升高,并且Bax存在明显棕黄色染色,而Bcl-2几乎无表达。但是NPS2143+Ca Cl2组与NS对照比相比,结果刚好相反。结论:Ca SR在大鼠轴型皮瓣的血管内皮细胞中具有功能性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轴型皮瓣I/R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并且抑制Ca SR表达能减轻轴型皮瓣I/R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敏感受体 缺血再灌注损伤 轴型皮瓣
原文传递
低强度超声对大鼠牙槽骨改建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杨梅 向学熔 +3 位作者 叶国 潘兰兰 范小平 晏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55-1059,共5页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LIPUS)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槽骨改建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6~8周雄性SD大鼠30只,采用左右对照实验,分为...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LIPUS)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槽骨改建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6~8周雄性SD大鼠30只,采用左右对照实验,分为单纯加力组(对照组)以及LIPUS+加力组(实验组),两组各又完全随机分为1、3、5、7、14 d 5个亚组,每组6只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动物模型,每只大鼠实验侧加力后第2天行LIPUS刺激(频率1.5 MHz、强度30 m W/cm^2、脉冲宽度200μs、重复频率1 kHz),20 min/(次·d),对照侧行不开功率的假刺激,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实验鼠取上颌第一磨牙及周围牙槽骨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RAP染色。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VEGF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TRAP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LIPUS能有效促进牙槽骨改建过程中VEGF和破骨细胞的表达,其可能通过增加VEGF的表达促进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牙槽骨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脉冲超声 牙槽骨改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破骨细胞
原文传递
不同厚度的3D打印个性化钛网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白丽云 季平 +3 位作者 李显 李林林 高慧 王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基于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分析不同厚度的个性化钛网在承力时其应力形变分布,为颌骨大面积缺损个性化钛网的设计提供生物力学指导。方法:选择1例32-42牙列缺损并且伴大面积颌骨缺损的患者,提取其颌骨数据并进行三维重建,设计不同厚度... 目的:基于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分析不同厚度的个性化钛网在承力时其应力形变分布,为颌骨大面积缺损个性化钛网的设计提供生物力学指导。方法:选择1例32-42牙列缺损并且伴大面积颌骨缺损的患者,提取其颌骨数据并进行三维重建,设计不同厚度的个性化钛网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0.3、0.4、0.5mm三种不同厚度钛网的在承力时其应力形变分布。结果:随着钛网厚度的增加,钛网的应力形变均呈下降趋势,钛钉所受到的应力与钛网厚度无关,最大应力值均为260 MPa。结论:0.3mm厚度的钛网所能够承受的力量较小,对于较大面积的骨组织缺损特别是在后牙区域可能无法满足临床需求。0.4、0.5mm的钛网应力值在安全等效应力范围内,强度足够,可满足临床需要。考虑到厚度越厚对黏膜的刺激性越大,因此,0.4mm厚度的钛网更适用于临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三维重建 个性化钛网
下载PDF
Smad信号通路在骨形成蛋白9促进牙囊干细胞成骨向分化中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任格 聂利 +5 位作者 杨霞 黄丽娜 王明 邱叶 李洁仪 李丛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66-1072,共7页
目的探索骨形成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在诱导大鼠牙囊干细胞(rat dental follicle stem cells,r DFCs)成骨向分化过程中的Smad信号通路调控机制。方法重组腺病毒骨形成蛋白9(recombinant adenoviruses expressing BM... 目的探索骨形成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BMP9)在诱导大鼠牙囊干细胞(rat dental follicle stem cells,r DFCs)成骨向分化过程中的Smad信号通路调控机制。方法重组腺病毒骨形成蛋白9(recombinant adenoviruses expressing BMP9,Ad-BMP9)转染纯化的第3代r DFCs后,Realtime q PCR、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及活性检测观察BMP9调节r DFCs早期及中晚期成骨能力,茜素红S染色检测钙盐沉积,Western blot检测Smad1/5/8磷酸化水平。结果 BMP9促进r DFCs成骨因子表达:成骨转录因子Runx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ALP及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BMP9刺激组较空白组均明显升高(P<0.05),钙盐沉积及钙结节形成也明显多于空白组,且BMP9促进了Smad1/5/8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结论 BMP9通过激活Smad信号通路,提高Smad1/5/8蛋白磷酸化水平从而促进早中晚期成骨因子及碱性磷酸酶表达,促进了r DFCs成骨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囊干细胞 骨形成蛋白9 成骨分化 SMAD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上颌前牙不同内收方式下相关牙槽骨改建变化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迪 吴艳 +1 位作者 王云霁 范小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75-1380,共6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上颌前牙倾斜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ip,R&Tp)和控根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orque,R&Tq)产生的牙槽骨改建反应差异。方法·选取40例...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比较上颌前牙倾斜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ip,R&Tp)和控根性内收(retraction adjunct with torque,R&Tq)产生的牙槽骨改建反应差异。方法·选取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根据牙齿实际内收方式对纳入对象所有160颗上颌切牙进行标准化分组(分为倾斜内收组和控根内收组),利用CBCT影像结合三维测量软件对2组牙齿内收情况以及相关牙槽骨高度和厚度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和比较。结果·2组前牙均实现较大范围内收和直立,倾斜内收组牙冠内收距离及内收角度均明显大于控根内收组(均P=0.000)。倾斜内收组L3、P1厚度显著减小(均P=0.000),控根内收组P1、P2厚度显著减小(均P=0.000)。倾斜内收组T1厚度减小(P=0.000),控根内收组各水平牙槽骨总厚度均减小(均P=0.000)。2组唇侧(P=0.000)、腭侧(P=0.000)牙槽嵴高度均下降,且腭侧牙槽嵴高度降低更显著。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青少年患者上颌前牙在较大范围内收时,倾斜内收组唇侧根尖区、腭侧牙槽嵴区以及控根内收组腭侧牙根颈部及中部区域均为牙槽骨吸收高风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前牙内收 牙槽骨改建 安氏Ⅱ类1分类错
下载PDF
CBCT结合三维坐标系评估正畸关闭萎缩牙槽骨间隙前后牙槽骨改建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莎莎 吴艳 +1 位作者 周建萍 戴红卫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0-394,共5页
目的:应用CBCT评价正畸牙移动对萎缩牙槽骨的改建作用。方法:选取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牙槽骨萎缩成人患者15例,比较正畸治疗前后维持和关闭萎缩性牙槽骨区域牙槽骨高度、宽度,及皮质骨厚度的变化。结果:维持间隙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及皮... 目的:应用CBCT评价正畸牙移动对萎缩牙槽骨的改建作用。方法:选取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牙槽骨萎缩成人患者15例,比较正畸治疗前后维持和关闭萎缩性牙槽骨区域牙槽骨高度、宽度,及皮质骨厚度的变化。结果:维持间隙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及皮质骨厚度均显著减小(P<0.05);而间隙关闭组近远中牙槽骨宽度、舌侧牙槽骨高度显著增加(P<0.05),近远中颊侧牙槽骨高度显著降低降低,近中颊侧皮质骨厚度显著减小(P<0.05),其余皮质骨厚度变化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畸牙移动有助于萎缩牙槽骨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萎缩牙槽骨 牙槽骨宽度 牙槽骨高度 皮质骨厚度
下载PDF
聚醚醚酮(PEEK)个性化重建板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高慧 白丽云 +2 位作者 李显 季平 王超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3-199,共7页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聚醚醚酮(PEEK)及其复合物重建板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力分布。方法通过CBCT、Mimics、SolidWorks、Geomagic Studio和ANSYS Workbench等软件建立钛合金、聚醚醚酮(PEEK)、30%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arbon-fiber-rein...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聚醚醚酮(PEEK)及其复合物重建板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应力分布。方法通过CBCT、Mimics、SolidWorks、Geomagic Studio和ANSYS Workbench等软件建立钛合金、聚醚醚酮(PEEK)、30%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arbon-fiber-reinforced polyetheretherketone,CFR-PEEK)、68%CFR-PEEK重建板有限元模型,以钛合金作为对照。分别模拟两种咬合状态。载荷Ⅰ:前牙区垂直加载300 N;载荷Ⅱ:左侧后牙区垂直加载300 N。结果两种载荷下,重建板最大应力与其屈服强度的比值:PEEK模型>30%CFR-PEEK模型>钛合金模型>68%CFR-PEEK模型;颌骨最大应力:PEEK模型>30%CFR-PEEK模型>钛合金模型>68%CFR-PEEK模型。其中,在前牙区垂直载荷下,PEEK模型重建板和颌骨的最大应力都超过了其屈服强度,其他模型的最大应力均低于其屈服强度。结论 68%CFR-PEEK与钛合金有着相似的应力分布,可以满足颌骨缺损重建机械强度的要求,重建板出现断裂的风险较钛合金降低,但应力屏蔽的发生率略增高。研究结果可为修复下颌骨缺损的重建板材料的选择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醚酮 个性化重建板 钛合金 下颌骨重建 三维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两种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方案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木志翔 刘婷 +2 位作者 陈陶 王超 黄元丁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31-935,共5页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法从生物力学角度比较以4颗种植体支持的两种固定修复方案的优劣。方法:建立方案模型:常规组模型为临床all-on-4方案,即2颗种植体垂直植入上颌骨的侧切牙区,另2颗种植体倾斜45°植入第二前磨牙区;而改良组模型...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法从生物力学角度比较以4颗种植体支持的两种固定修复方案的优劣。方法:建立方案模型:常规组模型为临床all-on-4方案,即2颗种植体垂直植入上颌骨的侧切牙区,另2颗种植体倾斜45°植入第二前磨牙区;而改良组模型与前者的区别是在第二前磨牙区应用两颗短植体的垂直植入取代前者的倾斜植入。随后通过加载不同的载荷条件(条件一:倾斜载荷于切牙区;条件二:倾斜载荷于磨牙区)并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在两种载荷条件下,常规组及改良组中上颌骨及种植体的应力峰值均未超过其屈服强度。但在颌骨上,相较于改良组,常规组显示出更为集中的应力分布。结论:两种方案均可用于无牙颌上颌骨的修复重建。与常规all-on-4方案相比,改良组在上颌骨上表现出更为理想的von-Mises应力分布。上述结果为种植支持式全口固定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生物力学角度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on-4 短植体 倾斜植体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替牙列期儿童错颌畸形颅-颌骨及牙弓的测量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贺泽群 曾欢 +2 位作者 唐欢 林居红 罗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54-1359,共6页
目的:探索替牙列期儿童不同矢状向骨性错颌畸形患儿颅-颌骨及牙弓在三维方向的特征性差异。方法:选取我院儿童口腔科180名8~12岁替牙列期初诊儿童,分为骨性Ⅰ类组(60例),骨性Ⅱ类组(60例),骨性Ⅲ类组(60例)3组。对组间头颅侧位X线片及3... 目的:探索替牙列期儿童不同矢状向骨性错颌畸形患儿颅-颌骨及牙弓在三维方向的特征性差异。方法:选取我院儿童口腔科180名8~12岁替牙列期初诊儿童,分为骨性Ⅰ类组(60例),骨性Ⅱ类组(60例),骨性Ⅲ类组(60例)3组。对组间头颅侧位X线片及3D扫描模型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骨性Ⅱ类错颌较骨性Ⅰ类的SNB角(74.60±3.13 vs. 77.33±3.74,P=0.00)、下颌长(Cond-Pog)(90.20±4.72 vs. 92.90±5.44,P=0.00)明显减小,SNA角(81.42±3.13 vs. 79.77±5.39,P=0.03)、Y轴角(67.45±3.99 vs. 64.72±6.82,P=0.00)及下前牙唇倾度(IMand-ML)(96.93±5.48 vs. 93.13±6.53,P=0.00)明显增大,骨性Ⅱ类较骨性Ⅲ类上牙弓后段宽度(upper posterior maxillary width,UPMW)减小(31.17±2.33 vs. 32.36±5.19,P=0.07)。骨性Ⅲ类较骨性Ⅰ类的SNA角(76.00±4.21 vs. 79.77±5.39,P=0.00)、上颌长(ANS-PNS)(38.53±3.63 vs. 42.60±2.90,P=0.00)、上牙弓长(upper total arch length,UTAL)(24.37±2.68 vs. 25.68±2.24,P=0.00)、前颅底长度(N-S)(57.12±3.05 vs. 58.67±3.10,P=0.01)、前面高(N-Me)(99.70±4.91 vs. 101.77±5.78,P=0.03)、Y轴角(62.50±4.22 vs. 64.72±6.82,P=0.02)及IMand-ML(85.17±6.81vs. 93.13±6.53,P=0.00)明显减小,骨性Ⅲ类错颌下颌骨位置(S-Co)前移(13.92±2.57 vs. 15.15±2.79,P=0.01)。结论:替牙列期不同矢状向错颌畸形颅-颌骨及牙弓形态存在特征性差异。骨性Ⅱ类错颌畸形主要表现为较短的下颌长,下前牙较唇倾,上颌牙弓后段有缩窄趋势;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主要表现为较短的上颌长、前颅底长和面高,下颌位置前移,下前牙舌倾,上牙弓长度减小。研究结果为早期识别并矫正儿童错颌畸形骨性及牙性发育异常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错颌畸形 替牙列期 早期矫治 三维方向
原文传递
局部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治疗慢性牙周炎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秋月 张奕 +1 位作者 李静 向学熔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7-217,共11页
目的:系统评价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scaling and root planing, SRP)联合局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 Cochrane Library、Science Direct、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等数据库中局部应用大环内... 目的:系统评价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scaling and root planing, SRP)联合局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 Cochrane Library、Science Direct、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等数据库中局部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SRP对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参数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检索时限从建库到2018年8月。由2名研究者按Cochrane质量评分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质量较高的RCTs,包括439例患者。结果显示,与实施单纯SRP组比较,局部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SRP组患者,随访3个月时的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减少[MD=0.77,95%CI(0.48-1.05),P<0.00001]、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获得[MD=0.74,95%CI(0.39-1.10),P<0.0001]、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降低[MD=0.30,95%CI(0.17-0.43),P<0.00001]、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odified sulcus bleeding index,mSBI)降低[MD=0.23,95%CI(0.15-0.32),P<0.00001],随访6个月时的PD减少[MD=1.15,95%CI(0.41-1.89),P=0.002]、CAL获得[MD=0.92,95%CI(0.43-1.40),P=0.0002],PI降低[MD=0.51,95%CI(0.07-0.95),P=0.02]、mSBI降低[MD=0.18,95%CI(0.07-0.29),P=0.002]更加显著(P<0.05)。结论:实施SRP的同时,局部联合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对减少PD和控制炎症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环内酯类药物 慢性牙周炎 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不同材料多孔支架在即刻负载下修复兔股骨缺损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喻缇 刘婷 +1 位作者 黄元丁 王超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5-622,共8页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钛(Ti)、钽(Ta)、聚醚醚酮(PEEK)、羟基磷灰石(HA)多孔支架在即刻负载下修复兔股骨缺损的力学特性,从生物力学角度探究最佳多孔支架材料。方法 通过CBCT扫描,结合Mimics、Solid Works、Geomagic Studio、AN...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钛(Ti)、钽(Ta)、聚醚醚酮(PEEK)、羟基磷灰石(HA)多孔支架在即刻负载下修复兔股骨缺损的力学特性,从生物力学角度探究最佳多孔支架材料。方法 通过CBCT扫描,结合Mimics、Solid Works、Geomagic Studio、ANSYS等软件设计建立不同愈合阶段多孔支架修复兔股骨缺损的即刻加载模型,计算支架及其周围组织的应力、应变。结果 多孔支架的最大等效应力随着骨愈合过程而减小。在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模型中,多孔支架最大等效应力与屈服强度的比值:HA>Ta>PEEK>Ti,其中HA多孔支架的最大等效应力大于其屈服强度;多孔支架周围组织适宜应变单元数:PEEK>Ta>Ti>HA;多孔支架周围组织可能断裂应变单元数:HA>Ta>PEEK>Ti。结论 HA多孔支架并不满足即刻负载的要求,不能在即刻负载情况下引导良好骨愈合。PEEK多孔支架弹性模量与人体骨组织相近,能引导良好骨愈合,是即刻负载下较为理想的多孔支架材料。研究结果可为临床即刻负载下多孔支架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支架 医用生物材料 即刻负载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