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知信行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江萌 李莎莎 +2 位作者 康中琴 宋敏 吴晓英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2年第7期1002-1006,共5页
目的了解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持续改进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工作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自制医务人员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知信行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对重庆市某三甲综合医... 目的了解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持续改进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工作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自制医务人员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知信行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对重庆市某三甲综合医院495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医务人员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及问卷总分分别为(23.92±3.65)、(28.00±2.53)、(30.16±3.74)、(82.08±7.99)分,得分率分别为74.76%、87.49%、94.24%、85.50%。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学历、职称及工作岗位是医务人员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知识维度的影响因素(P<0.05);工作岗位和学历是医务人员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行为维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医院管理部门需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相关感染知识、态度、行为培训与督查,全面提升医务人员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知信行水平,从而提高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工作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医院感染 预防与控制 知信行
下载PDF
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康中琴 吴晓英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17期180-183,共4页
目的分析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为降低骨科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9月1日~2018年8月31日于我院骨科住院的3542例患者作为监测对象,将其分为创伤(1295例)、关节(1075例)、脊柱(1172例)三个专业... 目的分析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为降低骨科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9月1日~2018年8月31日于我院骨科住院的3542例患者作为监测对象,将其分为创伤(1295例)、关节(1075例)、脊柱(1172例)三个专业组,分析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例次发生率)为1.67%(1.89%);创伤组的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为2.93%,高于关节组的1.58%和脊柱组的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部位构成前3位为下呼吸道(32.84%)、手术部位(31.34%)、泌尿道(20.90%);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50.00%、46.00%、4.00%,前3位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4.00%)、大肠埃希菌(20.00%)、鲍曼不动杆菌(12.00%)。感染者与未感染者的年龄≥65岁、性别、低蛋白血症、基础疾病≥2种、牵引制动、手术、使用呼吸机、入住ICU、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尿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低蛋白血症、基础疾病≥2种、入住ICU、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尿管为骨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骨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具有以下呼吸道和手术部位感染为主、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感染比例相当、创伤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的特点,存在上述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的骨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风险较大,应积极治疗低蛋白血症、基础疾病,规范并减少侵入性操作等,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住院患者 医院感染 监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及COSO-ERM优化管理体系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郭玲玲 吴晓英 +1 位作者 刘小兰 江萌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29-836,共8页
目的 对全院各临床科室进行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明确感染风险控制优先项目,应用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构建极高风险科室优化管理体系。方法 根据2021年4—6月监测数据,2021年7月对某院37个临床科室进行风险识别、确立风险指标、... 目的 对全院各临床科室进行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明确感染风险控制优先项目,应用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构建极高风险科室优化管理体系。方法 根据2021年4—6月监测数据,2021年7月对某院37个临床科室进行风险识别、确立风险指标、赋予权重系数,从三个方面(即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后果严重程度、当前管理体系)对科室医院感染进行风险评估,再采用百分位数按普通科室和重症监护病房(ICU)系列科室分层进行风险评价,划分风险等级,对极高风险科室和项目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并构建COSO-ERM优化管理体系,评价风险评估前后效果。结果 普通科室和ICU系列科室各评出极高风险科室1个,分别为神经外科和综合ICU。构建神经外科和综合ICU COSO-ERM优化管理体系,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显示,与2021年4—6月风险指标值比较,2022年4—6月手卫生指标中的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均有所提高,各器械使用率有所降低,住院患者VAP发生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神经外科和综合ICU为医院感染极高风险科室,应优先进行风险控制,构建风险优化管理体系有助于控制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估 医院感染管理 COSO-ERM 优化管理体系
下载PDF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预防ICU获得性感染的Meta分析
4
作者 郭玲玲 吴晓英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6-343,共8页
目的 系统评价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获得性感染中的有效性。方法 2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外文数据库和中文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2022年7月15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估总体质... 目的 系统评价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获得性感染中的有效性。方法 2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外文数据库和中文数据库相关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2022年7月15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估总体质量,并应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文献的预防效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了19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用FMEA方法降低了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OR=0.40,95%CI(0.31~0.51),P<0.01]、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OR=0.29,95%CI(0.17~0.51),P<0.01]、中央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OR=0.28,95%CI(0.18~0.46),P<0.01]、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OR=0.46,95%CI(0.37~0.58),P<0.01]、ICU医院感染发病率[OR=0.46,95%CI(0.37~0.59),P<0.01],提高了ICU患者及家属满意度[OR=2.34,95%CI(1.72~3.17),P<0.01]。结论 FMEA能有效预防ICU获得性感染,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ICU获得性感染 多重耐药菌感染 META分析 医院感染
下载PDF
六西格玛理论在血培养标本送检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申思蓉 吴晓英 沈正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35期189-193,共5页
血培养标本的送检质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血培养标本送检质量对精准抗感染治疗及减少耐药菌的产生至关重要。目前血培养标本送检质量不高,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来提高血培养标本送检质量。本文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 血培养标本的送检质量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血培养标本送检质量对精准抗感染治疗及减少耐药菌的产生至关重要。目前血培养标本送检质量不高,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来提高血培养标本送检质量。本文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的具体数据和具体措施为例,阐述六西格玛理论在血培养标本送检管理中应用的方法及意义,通过六西格玛理论的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5个实施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规范临床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对血培养送检关键环节进行有效质量控制,能够提高血培养标本送检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西格玛 血液培养 质量管理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六西格玛管理在血培养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6
作者 申思蓉 吴晓英 沈正泽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提高临床血培养标本送检质量。方法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于2022年8月开始运用六西格玛管理对临床血培养标本送检流程进行干预,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将2021年8月—2022年2月设为干预前阶段,2022年8月—2023年2... 目的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提高临床血培养标本送检质量。方法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于2022年8月开始运用六西格玛管理对临床血培养标本送检流程进行干预,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将2021年8月—2022年2月设为干预前阶段,2022年8月—2023年2月设为干预后阶段,比较干预前后血培养送检方式构成比、血培养阳性率及污染率、血培养标本合格率。结果干预前后血培养送检分别为2577例次、2554例次,血培养单套及≥双套送检率、血培养阳性率干预前分别为87.66%、11.49%、9.24%,干预后分别为28.93%、69.97%、12.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培养单瓶送检率、血培养污染率、血培养标本合格率干预前分别为0.85%、0.74%、99.92%,干预后分别为1.10%、1.21%、10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六西格玛管理规范了临床血培养标本的送检方式和采样方法,进一步提高了临床血培养标本送检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西格玛 血液培养 送检质量 效果评价
原文传递
双向传递理念在患方导尿管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7
作者 姜沂廷 吴晓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6期0001-0004,共4页
探讨基于双向传递理念的健康教育在提高患方导尿管护理知识和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3月-4月留置导尿管患者或患者家属41名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选取我院2021年5月-6月留置导尿管患者或患者家属37名设为实验组,... 探讨基于双向传递理念的健康教育在提高患方导尿管护理知识和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3月-4月留置导尿管患者或患者家属41名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选取我院2021年5月-6月留置导尿管患者或患者家属37名设为实验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实施基于双向传递理念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调查对象导尿管护理知识和能力水平、导尿管护理知识宣教的满意度、参与导尿管护理的体验感、导尿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导尿管护理知识、导尿管护理能力、导尿管护理知识宣教满意度、参与导尿管护理体验感得分实验组分别为(66.11±4.62)、(49.92±2.47)、(7.92±1.14)、(8.00±1.00)分,对照组分别为(41.24±8.75)、(38.29±4.25)、(5.68±1.80)、(5.07±1.17)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尿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实验组为8.11%(3/37),对照组为14.63%(6/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双向传递理念的健康教育方案能有效提高患方导尿管护理知识水平及护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传递理念 健康教育 留置导尿 护理能力 患者及家属
下载PDF
应用综合干预措施提高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质量 被引量:13
8
作者 郭玲玲 陈韵 吴晓英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0-85,共6页
目的应用综合干预措施,提高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质量。方法调查2018年9月—2020年8月某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2019年9月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综合干预措施包括签订责任书、工作质量考核与反馈、知识培训、信息系统控制等,比... 目的应用综合干预措施,提高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质量。方法调查2018年9月—2020年8月某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2019年9月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综合干预措施包括签订责任书、工作质量考核与反馈、知识培训、信息系统控制等,比较干预前(2018年9月—2019年8月)与干预后(2019年9月—2020年8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标本、无菌性标本、呼吸道标本及血培养标本送检情况。结果共调查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40335例,干预前21441例,干预后18894例。干预后抗菌药物、限制级抗菌药物、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分别为65.20%、67.36%、99.02%,高于干预前的63.64%、64.68%、91.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菌性标本送检率由干预前的13.81%提高至干预后的15.85%,呼吸道标本送检率由干预前的37.63%下降至干预后的35.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无菌性标本占比由干预前的30.43%提高至干预后的34.84%,呼吸道标本占比由干预前的45.74%下降至干预后的40.09%。两套及以上血培养标本占比由干预前的18.63%上升至干预后的21.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应用综合干预措施可同时提高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与送检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标本 送检质量 综合干预 效果评价 送检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